第一篇:新时期基层治安管理工作中警民关系不信任问题初探
新时期基层治安管理工作中警民关系不信任问题初探
2014年宁波市新任警察训练大队六区队四班
摘要:相互信任的警民关系是群众工作的核心,是做好基层治安工作的重要保证。社会治安秩序差、执法不公正、警察形象差等问题是警民关系不信任的主要因素,只有认真解决群众对良好治安秩序的关切,用赤诚之心为群众排忧解难,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能重建群众对警察的信任。同时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机制上要维护警察的权威,保障警察的安全权益,使警察切实成为人民群众安全的保护神。关键词:治安管理基层工作警民关系信任关系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是人民警察的一项基本职能。长期以来,人民警察在警力少、待遇低、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下,敢于直接面对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在执法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怕苦累、甘于奉献,为社会稳定、群众安居乐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在基层治安管理工作中,群众对民警的整体评价不高,部分群众甚至敌视、仇视公安民警;基层民警也普遍存在缺乏职业自豪感、荣誉感,感觉不受群众尊重,不被群众理解。这种现状的直接结果就是警民关系不信任,这对基层治安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产生了阻力,应该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一、警民关系不信任的突出表现
警民关系应该是保护与被保护的鱼水关系,但新时期警民关系普遍的不信任,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突出表现在:
从公安民警层面来讲:
一是职业荣誉感、自豪感降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警察是一个多么光辉的职业,他的出现代表的是正义与威严,让处于危难的人们就像见到救星,见到了光明和希望,多的是几分信服和感恩,让处于违法的人就象见到克星,战战兢兢,忙的是躲避,检讨自己,悔恨不已。” 当前阶段,非因工作需要,基层治安民警大多不愿着警服外出,怕惹麻烦是一方面,另外也确实是不受群众待见。基层治安民警工作非常辛苦、付出非常大,但得不到群众认可,内心感到很苦闷,这种累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心累。
二是职业吸引力下降。从招警条件变化来看,学历要求有的从本科降到大专,年龄要求从25周岁放宽到30周岁。从军转干部就业选择来看,以前“脱下军装,穿上警服”,成为大多数优秀军转干部的不二选择,现在军转干部首选其他职业,选择警察职业更多的是为了有一个公务员身份的无奈。三是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警察在面对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团伙作案的不法分子时,会受到人身威胁、家庭威胁,一定程度上存在不敢管的问题。另外警察执法时,法律依据不清晰、不明确,很多时候靠警察自己去把握和领悟,周围遍布地雷,多干事多犯错,不干事不犯错,基层民警不愿主动作为的问题比较突出。由于不愿管、不敢管,加上现有体制问题,警察激励机制缺乏,干好干坏一个样,警察不注重提高自身素质,不会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从群众角度来看:
一是治安民警素质差、形象差。一些基层治安民警大腹便便,平时不看书,精神萎靡不振,按群众的话说就是“打又打不过,跑又跑不过,说又说不过”。另外不善于与群众沟通,走访群众更多的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用心去体察群众的疾苦、关切和诉求,在心理上没有与群众交融到一起,没有真正走进群众心坎里去。个别治安民警执法办案能力差、执法粗暴,对犯罪分子奈何不了,害怕犯罪分子打击报复,却对弱势老百姓耀武扬威。
二是社会治安问题突出,治安民警不能有效作为。当前社会治安情况整体不好,基层派出所接处警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都是盗窃案件。面对群众对治安问题的关切,公安机关有警必接做到了,但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没有结果。治安民警破案率低,不能有效挽回群众财产利益的损失,对犯罪分子打击不力,有些偷窃分子关了几天就放出来,群众认为是警察不作为、警匪一家。
三是一定程序上存在执法不公正问题。对于一些涉黑涉恶的违法分子,执法的基层民警很容易受到威胁,对这些违法分子的处罚,比较忌惮,往往睁只眼闭只眼,不敢管。相反,对一些本地户籍的人口,相对容易管理,执行处罚也比较到位,但群众认为执法不公正,认为警察欺软怕硬。
基层治安工作中,警民的不信任关系,集中体现为“四多四少”现象:调查、取证不愿配合的多,愿意反映情况的少;抱怨破不了案的多,提供线索的少;要求治安稳定的多,参与治安工作的少;民警执法中陷入险境时围观的多,出手援助的少。
二、影响警民信任关系的因素
基层治安警察是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的,是维护社会治安的,应该是人民群众的保护神。他们为了社会的和谐安定、群众的安居乐业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有的甚至流血牺牲,工作的辛苦程度也是众所周知,但警察工作却屡遭质疑,警民关系出现不信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警民之间缺乏沟通、缺乏理解,媒体负面报道推波助澜。当前,由于警力少、报警多,基层治安警察疲于应对各种报警事件,深入群众不够,没有做好群众的贴心人。另外社会和媒体对基层治安警察宣传不全面,负面报道多,存在着监督多、理解少,评论多、扶持少,负面报道多、正面宣传少现象。报纸、电视、网络等传统和新兴媒体为吸引读者眼球,往往抓住警察队伍中出现的问题大肆宣传报道,在一定范围内给警察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第二、警察个体问题引发“蝴蝶效应”。不容否认,警察队伍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民警不学无术,语言行为粗俗,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能感同身受,冷漠、推诿;有的精神懈怠,在岗不管事、不做事;有的民警能力不足,甩手当掌柜,不想干、不会干;有的民警脱离群众,执法不为民,不作为、乱作为;有的民警消极腐败,见利才办事,敢办事、乱办事。上述问题虽是个别现象,却影响了公安队伍的整体形象。
第三、群众期望值无限放大,认识有偏差。有事打110,有困难找警察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但有些群众总是把警察当成“万金油”,认为警察是万能的,无论是不是警察职能范围的事,都报警要求警察处理。当警察不能满足其个体需求时,就会对警察产生不满,认为警察素质不高,形象不好。
第四、法律法规不适应新形势治安工作的要求。现在基层治安报警案件中,破案率不到10%,案件破获后能够挽回群众财产损失的不到30%,现有法律法规对偷窃分子基本起不到震慑作用,有些小偷拘留几天就放出来了,群众不理解,认为是警匪一家。一定程度上可以讲,现有法律框架基本上不能彻底解决治安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盗窃问题可谓束手无策。其主要原因,一是部分法律制定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法律条文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二是我们在制定法律法规时,片面理解和迎合西方人权意识,对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进行了过度限制,束缚了其效能的发挥。云南3.01暴恐事件,再次给我国敲响了警钟,如果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再不调整,我们还将付出更大血的代价。
第五、国家现有司法体制机制存在问题。公检法在执行法律时执行的标准不统一,比如法律规定偷窃500元以上的属于刑事案件,但公安机关按照这个标准刑事立案后,检查院肯本不同意立案,有时检查院同意了,法院不予审判。由于执行标准不统一,致使对群众深恶痛绝的盗窃问题打击不力。
三、改善和重塑警民信任关系的对策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当前警民关系不信任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基层治安民警没有真正解决群众对良好治安秩序的诉求,他们期盼执法公正,希望人民警察切实担负起人民群众安全的保护神。在重塑警民信任关系方面,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转变工作理念,切实解决好社会治安问题。公安机关的性质和工作职责决定着警察工作的主业,警察要切实履行法定职责,努力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总体工作目标。一些社会纠纷问题要交于社区来办理,警察不能事无巨细、什么事都管,把精力用在自己的主业上,依法尽责把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办好,这是对“群众满意”最好的诠释。尤其是当前,犯罪分子越来越狡猾,民警调查取证越来越难,有案难破、案破难处罚问题突出。警察作为国家专政的机
器、国家的暴力工具,应该首先解决好群众对良好治安环境的期盼。如果在合法公民的人权和违法犯罪分子的人权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党和政府应该毫不犹豫地把天平倾向于维护合法公民的人权。
第二、密切联系群众,深入了解群众诉求,主动服务、用心服务。要结合当前群众路线教育,使基层治安民警切实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于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和求助,要感同身受,勇于担当,积极主动作为。针对警察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公安机关必须强化队伍教育,狠抓规范管理,大力弘扬并践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为主要内容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作为的精神状态,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警察形象,让群众感觉到警察是真心、努力为他们做事的,从而在工作上取得群众认可和理解。
第三、加强舆论正面宣传,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建立社会治安群防群治的人防铁墙。在舆论宣传方面,要主动与媒体合作,加强宣传,引导舆情,抢占先机,争夺话语权,弘扬主旋律,加大正面宣传工作力度,使群众了解警察职能,知晓警察工作的辛苦和取的的工作成绩。要及时主动发布有关信息,防止媒体主观臆测,借机炒作,造成不良影响。此外,基层公安组织要充分发挥网站、微信等现代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善于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治安问题最终解决,还得依靠群众,要群防群治,建立平安社区建设的人防铁墙。
第四、从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为警察执法创造一种良好的执法环境。一是加强基层治安民警警务实战技能训练,实现全员配枪,鼓励警察敢于用枪,保护警察正当用枪;二是对人民警察正确履职行为中的失误要宽容,对不听劝阻的犯罪分子要鼓励民警主动打击;三是使法律法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过时的条款要进行修订,以加大对违罪分子的惩处力度,从法律层面给警察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提供依据;四是鼓励一线执法者对法律法规的修订提出建议,发动人民群众参与法律的讨论与酝酿,条件成熟时,权利机关表决通过;五是对违规违法民警,坚持谁犯错误处理谁,减少领导责任的连坐制度。
第五、针对社会治安存在的突出问题,要由政法委牵头,各司法机关加强协作、共同研究,形成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合力。当前社会治安问题突出,并不全是公安队伍的责任,公检法队伍要通力合作,着眼问题解决,互相配合,形成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强力统一战线,坚决打掉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第六、保障警察权益,消除警察执法顾虑。要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对一些涉黑涉恶的违法犯罪行为,为了防止对一线执法民警的打击报复,可以加强与武警部队的合作,在证据充分后,协同武警部队进行抓捕、打击和惩处。对于惯偷分子,如果是外来人员,可以采取限止在本地区旅游、住宿和务工等措施。此外,还要切实做好从优待警的各项工作,加大民警执法过程中的权益保护力度,保障民警的身心健康,解决民警的实际困难,进一步增强公安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参考文献:
1.王辉忠等.公安民警“三懂四会”群众工作能力实训教程[M].北京:群众出版社,2013
2.公安部政治部.法律法规基础知识教程[M].北京:群众出版社,2013
3.公安部政治部.公安业务基础知识教程[M].北京:群众出版社,2013
4.徐立全.着力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J].求是,2009.08
5.人民警察形象建设之我见[J].荆楚网.电子报,2010.07.28
第二篇:浅谈如何加强新时期警民关系建设
当前,由于各种原因,警民关系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也尚待提高。一方面,公安机关个别民警仍然存在在执法工作中不文明、不公正,在服务中态度不好、冷硬横推,在管理中不顾及老百姓的感受、不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在队伍建设中不廉洁、队伍形象不佳等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和政府对公安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期望值也不断提高,不仅要求公安机关保护人身财产安全,还期待保护社会政治权利;不仅要求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正常秩序,还期待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和谐;不仅要求公安机关严格公正执法,还期待热情服务、优质高效等。同时,由于各地的治安状况不一致,人民群众对治安稳定的承受度也有所区别。同时,公安机关在警力配置、经费保障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制约。处于夹缝中的公安工作如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提升满意率,最重要的是两句话: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一、坚持政治建警,强化民警的政治素质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对公安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做好新形势下社会稳定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上,努力提高民警的政治素质。一是突出忠诚教育。公安机关、公安队伍承担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对党忠诚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是检验公安民警政治素质特别是领导干部党性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可以说,忠诚教育就是为了解决“为谁干”和能不能“靠得住”的问题。忠诚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即人们对于组织和事业的忠诚度教育。因此,必须把“忠诚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抓紧抓实。二是强化政治建警。要牢牢把握政治建警这一关键,把始终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警察严守职业道德的核心,加强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教育,着力增强政权意识、大局意识、宗旨意识,保证警察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始终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甘于为人民公安事业奉献一切,永做忠诚卫士。三是加强党性修养。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坚持不懈地加强广大民警的党性修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坚持继承光荣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坚持加强个人修养和接受教育监督相统一,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以优良作风带领广大群众。四是突出责任意识。当前,公安工作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面临着困难与责任的选择,勇担责任,排除万难,是我们正确的态度,要在解决困难中体现责任,在落实责任中解决困难。要切实提高广大民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引导广大民警自觉地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把个人理想抱负化为励志图强、创造崭新业绩的实际行动,激励民警昂扬向上、开拓进取。
二、坚持以民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是树立强烈的民本意识。脱离群众、贪污腐败、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被称为党执政的三大风险,也是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原因。新时期公安工作一定要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站在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特殊重要性,把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作为事关公安工作发展全局和公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联系群众、帮助群众,真正像对待自己父母兄弟姐妹那样对待群众,进一步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社会政治和治安大局稳定。二是切实做好为民服务工作。要紧紧围绕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研究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让群众感到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要根据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认真整改,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切实取信于民。三是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要积极探索“警力跟着警情走”的勤务机制,实行“夜勤制”、“错时制”等实效实用的勤务方式,变“被动警务”为“主动警务”,变“全时警务”为“实效警务”,真正做到群众最需要保护的时候就是民警应该出现、群众最容易受到侵害的地方就是民警经常要到的地方。
三、以职业化建设为核心,全面提高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
职业化建设的真正含义是:让公安工作从“要我做”,以各种激励机制和处罚机制的管理中脱身开来,成为“我要做”,当一名警察就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要求。一是强化职业意识,忠诚履行职责。每个民警都要树立人民警察既是职业,更是事业,增强“敬业精业奉献”的职业意识。每个中层领导干部都要忠诚履职,把抓公安工作全过程抓落实作为检验领导干部党性的试金石,在工作中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和千方百计、穷尽一切手段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激励民警发扬爱岗敬业精业、顽强拼搏奉献精神,营造出“敬业精业”的警营文化,破解民警不作为、不主动作为或无所作为的这一顽症。二是强化职业管理,提升队伍形象。职业化靠的是管理,管理靠的是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职业纪律是关系到警察职业化的基础。在队伍管理上,要通过进一步强化警察职业纪律来巩固严抓严管的成果,始终以铁的纪律铸造队伍,以过细过严的制度规范队伍。树立“严管就是厚爱”和“不抓队伍是失职,抓不好队伍是不称职”的工作理念,坚决破除好人主义的庸俗思想,坚持从严治警方针,依法从严管理队伍。三是以执法规范化和信息化为重点,提高职业本领。要抓好岗位练兵,使民警真正具备胜任岗位、履行职责、完成任务所必需的职业本领,更好地服务现实斗争。要把公平正义作为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牢固树立严格依法履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切实从源头上解决执法不规范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执法制度,切实从程序上、实体上对民警的执法活动作出规范。进一步改进执法方式,切实从言行举止、方式方法上规范和改进民警的执法行为。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切实从制度上对民警的执法行为进行约束。四是突出职业特点,强化工作督察。要突出警察是一支纪律部队的特点,充分发挥纪检督察部门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强化督察,让民警感到监督无处不在。要从抓不落实的人、不落实的事入手,下力气解决好工作不落实的“中梗阻”问题,在一手抓教育的同时,一手抓问责,进一步完善责任追究体系,充分用好“警务督察结果运用”,该处罚的依法依纪严肃处理,特别是对那些顶风违纪,贯彻上级部署敷衍了事、各行其是,甚至欺上瞒下、另搞一套的,坚决实行刚性问责,决不姑息。
四、以社区警务工作为前沿,提高民警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一是充分认识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的重要性。城乡社区警务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平安建设目标、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柱。公安工作的成效关键在基层,公安队伍建设的重点在基层,队伍素质、执法水平、警民关系体现在基层。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战略决策的重要意义,切实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高度,充分认识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的重要性,形成各级党政重视、全社会关心支持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明确社区(农村)警务工作岗位的主要职责。根据公安部关于《公安派出所正规化建设规范》的要求,社区(农村)警务工作岗位的主要职责是收集掌握、上报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稳定的各类情报信息;开展人口调查登记工作,了解掌握辖区实有人口情况;进行法制和安全宣传教育,发动辖区单位和群众开展安全防范工作;了解掌握辖区重点行业、公共娱乐场所和重点单位、重要部位的基本情况;协助办理各类案件;物建、管理、使用治安耳目;提供便民服务等七项内容,社区民警要围绕这些工作,扎实开展。三是明确工作方式方法。与刑侦、治安、户政、禁毒、交警、消防等相关警种之间建立打防协作制度、案件和信息通报制度、情况沟通制度,形成工作合力。建立警务村务互动机制,依托基层组织,与乡镇综治部门及村支部、村委会、治保会、妇委会等建立互动协作机制,明确互动方式、职责任务,协力组织开展群防群治,维护社会治安。四是加强对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的考核评估。以警务区治安状况、民警熟悉警务区程度、群众满意率等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加强对社区民警的日常管理、检查、考核,及时了解、掌握其工作、生活情况。社区民警要每天向派出所报告工作情况,遇有重要情况随时报告,以便了解最新工作要求和整体治安动态。对社区和驻村民警工作,派出所要月考评、季
考评,县级公安机关要半年一考核、全年一总评,重点考核群众见警率、情况熟悉率、辖区发案率、信息采集率、群众满意率,并将考核结果与其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直接挂钩,激发民警的工作潜能和活力。
第三篇:新时期如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新时期如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警察的位置在社会活动中不断前移,社会影响力也不断扩大。警民关系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如何才能促进警民关系和谐?在此,本文通过对警民关系的现状、不和谐的原因以及对策方面,阐述如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关键词】 和谐警民关系措施
一、什么是和谐警民关系
和谐警民关系,严格意义上讲就是公安机关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定的原则,通过与人民群众的良性沟通,为公安机关树立良好形象,旨在谋求公安机关的凝聚力与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使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产生好感,自愿与公安机关进行合作所形成的互助互利的关系。
二、警民关系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公安队伍内部一直致力于加强队伍管理和形象塑造,在队伍中有很多爱民、为民的好警察,警民关系追求融洽仍是主流,但偶尔听闻有民警思想不坚定,贪图一些个人利益,利用执法人员的身份和权力,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或者以执法权谋私利、中饱私囊,严重影响了队伍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再者,有的民警在正常执法过程中,遭遇到不法分子的暴力抗拒、阻碍、辱骂、围攻乃至殴打,有不法分子事后聚众报复性袭击民警,围观群众无动于衷。至于民警被一些处理过的违法行为人恶意诬告、诽谤、诬陷的事情是屡见不鲜。更有甚者肆意践踏公安机关的尊严,在民警正常的执勤执法活动中,极少数违法当事人因不愿接受处理而恶意撕烂民警的警服、毁坏警用车辆甚至于聚众殴打民警。这说明,在新形势下的某些时候和方面,警民关系确实趋于淡化,而且有时甚至趋于紧张,警民关系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已是不争的事实。
三、现阶段警民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公安队伍现阶段的警民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所出现的失调和冲突,客观的讲,其原因既有我们自身的不正之风引起的,也有广大老百姓自身的认识偏差所带来的,更有其他客观方面的是非曲直。真正要解决好警民之间的关系,也就应该研究这一特殊时期警民关系不和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来缓和警民之间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许多矛盾,增强警民之间相互协作的关系。所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剖析我们队伍现阶段警民关系不和谐的各种因素。
(一)公安队伍自身存在的原因。
第一,极少数公安民警也由于个人意志不坚定,为警不廉、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徇私舞弊,虽然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极个别民警身上,但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影响极坏,严重败坏了民警整体形象,破坏了警民关系。第二,由于过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民警难免偶尔会出现执法简单粗暴,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有的民警纪律松驰、行为失范、警容不整,甚至打人骂人、滥用警械,引起群众反感。
(二)老百姓认识的偏差。
在频繁的警民接触过程中,一些群众由于对外省或者地方上个别民警形象、作风的非议甚至鄙夷而形成对所有民警群体的错误认识;或者由于对一些民警工作绩效的不满意导致对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怀疑;以及由极少数民警身上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产生对整个公安队伍的不信任。这些有失偏颇的认识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警民隔阂。
(三)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冲突期,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各种不稳定因素持续广泛影响着我国的各个方面,众多的社会矛盾,使警察始终处于风口浪尖之上,我们民警在无形之中充当了“无直接利益冲突”下的“迂回发泄”的对象,很容易造成民警在正常行使执法权,纠正和制止违法行为的时候,也引发群众围攻起哄的不正常现象;再加上交通运输业也面临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很容易因为民警对其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导致对民警的误解乃至“憎恨”,严重破坏了警民关系。
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公安机关作为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人政治和社会责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所以说,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既是当下公安工作的重点,又是社会发展形势使然。
(一)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我们做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众所周知,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产生的根源是人,单纯的依靠基层队室微弱的路面警力投入进行路面管控工作,其效果十分有限。公安工作的安全管理不能单一依赖于队伍有效地履行职责,而是主要依赖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能否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就取决于警民关系的好坏。
(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为了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可以进一步打牢高管工作的群众基础,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更有效地发动、组织、依靠群众共同做好安全保障工作,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五、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措施
在深刻认识当前影响警民关系诸多不利因素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市场经济转型期经济的迅猛发展给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存在着许多有利条件。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认真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并从实际出发,首先要从公安队伍自身抓起,狠抓队伍建设,强化为民服务意识,通过提高民警的法制观念和执法水平,逐步改善执法环境,从而真正建立起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需要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和谐警民关系。
(一)贯彻政治建警方针,加强队伍建设。
政治思想决定人的行为意识,是决定民警队伍素质高低和战斗力强弱的关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传统的思想道德、社会理念经受着各种考验。当前社会环境下要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必须始终把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通过不断加强民警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学习和教育中不断强化民警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人生坐标方向,使民警在潜移默化中巩固政治立场,经得起诱惑,始终保持人民警察的政治本色,坚决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不断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做到不为名所动,不为利所扰。始终保持艰苦奋斗。
(二)强化民警的为民服务意识,提高民警工作绩效。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首先从思想观念上真正实现突破,改变传统的“管制型”执法思维。坚持 “服务在先”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文明执法,严格执法,采取多方面、高质量的便民利民措施,竭诚为民服务,使群众真正信服,从而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各大队应该坚持以执勤形象为突破口,深入开展大练基本功活动,实行规范化执勤,依法文明管理交通。以崭新的精神风貌、严整的警容风纪,规范指挥动作,文明的执法用语、公正的执法行为,热情周到的便民服务作为宣传高管精神的窗口,牢记亲民、爱民、便民、为民的思想。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公安工作的支持和拥护。
(三)增强法制观念,提高高管民警执法水平。
当前正处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各类社会矛盾比较集中,民警在道路上执法时既要严格查处各种交通违法行为又要避免矛盾激化造成纠纷与群体事件,就必须要求民警严格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只有加强对民警的法制教育和执法培训,从而树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执法原则,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同时讲究方式方法,追求执法艺术,设身处地地考虑到当事人的切身感受,善于用群众语言、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
式来管理、来执法,不断提高民警执法素质和执法水平。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以达到营造有利于高管工作的执法环境,缔造和谐警民关系。
(四)加强警民之间的平等沟通,缩短警民距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变得更加迫切。首先,针对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社会心态、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不能再用简单说教的方式和行政命令的方法来面对群众。所以民警必须不断丰富社会知识,不管是在窗口单位、日常路面管控或者卡口执勤等执勤执法活动中,注意采取适合群众心理特点的语言,工作方式,提高与社会不同层次人员交往的能力,必须转变作风,尊重交通参与者的人格和主人翁地位,缩短警民之间的距离。其次,我们必须把警务公开作为改善和加强警民关系的重要环节来抓,努力在警察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彼此沟通、互相理解的桥梁,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迫切需要。大力实行警务公开,不断增强公安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度和亲和度,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对警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的认同感。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创造一个全新的互动局面。
(五)加大宣传力度,争取更多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大力开展队伍宣传是争取群众支持和理解的攻心之策。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宣传,增加工作的透明度,这是密切警民关系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当借助当代传媒手段,多侧面、全方位地扩大公安宣传阵地,通过不同形式的的队伍宣传强化公安队伍在人民群众心中的主流形象。第一,转变观念,寓宣传于工作。这就要求民警不仅在执法检查中,要以崭新的精神风貌、严整的警容风纪,规范指挥动作,文明的执法用语、公正的执法行为,热情周到的便民服务宣传,在宣传教育中融入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缩短警民距离,真正做到入情入理、入耳入心。第二,利用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设警务专题节目,向社会宣传有关公安工作的法律法规,通过宣传教育,使警民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上达成共识,从而为公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创造一个有利于严格执法的社会环境。大力宣传公安机关职责职能、管辖范围等方面以及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既要宣传民警的工作,也要反映民警的疾苦,以唤起群众对民警的理解,加深警民之间的感情交流。第三,要大力宣传队伍的模范典型,挖掘题材,创作精品,教育感染群众,平凡艰苦的岗位上十年的坚守历程涌现出的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是开辟和谐警民关系的直达通道,通过模范典型的宣传,让群众真正了解高管民警、信赖高管民警。构筑一个有利于密切警民关系的社会环境。
在当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阶段中,实现构建和谐社会警民关系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高管工作不仅要着眼于承担维护高速公路安全管理的重担,更要着眼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要转变思想观念,调整工作思路,改变工作方式,把工作标准定位在促进构建和谐社会警民关系上。善于把面临的各种消极因素转化为促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积极因素,不仅要让群众有安全感,还要从我们的工作中感受到和谐的警民关系。
参考文献:
肖飞,论社区警务与和谐社会 [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2008,05 李建明,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J];辽宁警专学报 2006,06
第四篇:如何构建新时期和谐警民关系
如何构建警民和谐关系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人民警察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既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力军,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主体,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民警察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对于促进公安工作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公安机关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在打击敌人、维护政权、惩治犯罪、服务大局的过程中,与人民群众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深厚的感情,水乳交融的警民关系曾经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克敌制胜的法宝。但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警民关系受到了一些冲击。
一是群众参与公安工作热情降低。
二是群众对人民警察的要求过高。
三是恶意投诉增多,袭警事件时有发生。
四是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把警察直接推向了群众的对立面。
五是从公安机关自身来看,警务机制改革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见警率低;同时,一部分警察群众观念有所淡化,不会做、不愿做、不善做群众工作,有的警察主仆位置颠倒、特权思想严重,粗暴执法、随意执法、执法不公、侵犯人权和伤害群众感情、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这些也都给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带来了消极影响。
当前警民关系出现的问题,归根到底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完全可以通过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强化警风建设、1
改善执法环境等加以调适和解决。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四方面不可忽视
在第三期全国县级公安局长专题培训班学员谈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会议上,针对基层如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展开讨论,认为:一张热情洋溢的笑脸、一件广为传诵的好人好事,都能增加老百姓对警察的好感,但正确界定并履行好公安机关的法定职责和加强从优待警、实现内部和谐稳定,同样不可忽视。
做好公安机关的主业是警民关系和谐的前提。“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专业力量,必须坚持严打和严防,这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前提条件。”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首先要保证警营内部的和谐。“我们要通过和谐警营活动培养和谐警民理念,由内部的和谐促进外部的和谐。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当前和谐警民关系急需农村的治安稳定。找准新形势下公安工作与群众路线的切入点,把和谐警民关系的基础打牢,农村非常关键。
和谐警民关系离不开社会对警察职责的合理期待。“实际上,只要把人民警察的法定职责真正履行好了,警民关系就自然能够和谐。”
和谐警民关系有道方程式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存在一道不断求解的方程式,要想方设法做一些“加分项目”。而只要为老百姓做了实事,老百姓就会给你加分,哪怕看似要失分的事情。
其实这道方程式要加分求解很容易,就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老百姓手握在一起、心贴在一起、泪流在一起。结合我们当前的工作,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大接访”就是一个加分项目。
“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融洽警民关系
在“大走访”活动中,为群众解决了一大批实际困难,化解了一大批矛盾纠纷。“大走访”活动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警民关系更加融洽,“民生警务”的内在精神和时代灵魂充分彰显。
人民群众是公安队伍的力量源泉。警察队伍是人民的子弟兵。鱼水深情,让人民群众和公安队伍始终相依相靠。密切联系群众,是公安队伍的优良传统。广泛开展的“大走访”活动,是新时期公安民警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的一次大演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激发了公安民警的创造活力。基层公安民警结合自身特点的创新之举,为“大走访”增添了更多的亮点。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大走访”活动,让群众路线的深刻价值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化,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新时期出现的各种新情况,为公安工作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在纷繁多样的诱惑下,一些基层干警的不良行为,破坏了公安队伍的形象,在个别地方给原本和谐的警民关系造成了不良影响。这次“大走访”活动,也是一次教育活动。广大公安干警在活动中切实提高认识,把公安工作看成是群众工作、社会工作。同时,更加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接受社会监督,在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上下功夫。
社会平安、稳定、和谐,是全社会共同的愿望,也是人
们获得幸福感的源泉。人民群众的满意和赞扬,是对“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最大的褒奖和肯定。“大走访”,践行了人民公安服务人民的宗旨,开创了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新思路,对强化公安队伍自身建设和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意义重大。“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是公安队伍在思想、服务理念上的深化和创新。“走访联系群众是公安工作的永恒主题”。广大公安干警,要发挥主动性,拓宽工作空间,不断深化推进“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
新时期,和谐警民关系我们该怎么做?
一是要加强警民互动,取得理解支持。进一步加强警民联系沟通,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警民联系沟通,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措施,通过电视台、电台、报刊、政府网站,大力宣传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答复群众咨询,争取群众认可。要走千家、进万户,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解决情况要及时向群众反馈,不满意的要继续解决,直到群众满意为止,让群众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解、理解、支持公安交通管理工作,让群众发自内心地关心支持公安交通管理事业。
二是加强对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转变群众的法制观念,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让所有交通参与者都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同时要加强舆论引导,树好良好形象。要加强与新闻媒体、互联网站的联系,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从弘扬主旋律着眼,多宣传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业绩,多宣传公安交通民警的好人好事,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尽可能地把平时与媒体的沟通做细做扎实,形成共识,对负面的、个案的东西尽可能不作报道,将负面影响控制到最低限度。要
继续提高公安交通管理工作透明度,深化警务公开、做好阳光执法,自觉全方位地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信任,促进和谐警民关系,不断深化。认真分析研究每个环节,积极改进完善,提高服务质量和效能,做到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最大限度地精简高效,最大限度地热情周到,最大限度地让群众满意。
三是广大交通民警要深入群众之中,要放下架子,与交通参与者零距离接触,交谈摆事实、讲道理。要结合当地的交通环境、分析研判,寻求寻求警民和谐的良方。要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什么问题,哪里问题严重就重点整治哪里,什么方法有效就采取什么方法’’的原则,因地制宣,因情施策,针对不同季节,不同路段,不同车型,不同群体发生的交通违法行为,不失时机的开展专项治理,加大处罚力度,形成严管态势。重点强化对客运、货运车辆、摩托车驾驶人的监管力度,以“警力跟着车流走,警力跟着时段走,警力跟着隐患走,警力跟着事故走”、“白天见警察、夜间见警灯”的预防运行机制,把预防与打击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对道路交通事故原因的分析研判,找准交通违法,事故发生的规律,有针对性的实施精确打击,及时抓住交通违法反面典型,跟踪报道,连续曝光,有效减少交通违法行为发生率。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和谐因素,最终实现事故少、秩序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奋斗目标。
四是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严格落实责任追究。要进一步加强交警系统规范执法工作,开展文明、规范执法教育,规范民警的执法活动,努力取得执法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首先要强化民警的教育培训,大力开展法律法规“一口清”活动,使民警对有关法律法规熟记于胸,准确理解法的精神,熟练操作法律事务,具有较强的证据意识、程序意识、人权保护意识,把好执法每个环节,确保不出疏漏。作为人民交通警察,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到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让群众满意,让老百姓认可。要通过深化“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社情民意,及时掌握公安交通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开展整治行动,确保整治效果,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让群众能切身感受到公安交警的工作成果。
总之,新时期公安交警交必须要站在交通安全重于泰山的高度去执法、去服务,加强警民之间的沟通,用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消除一切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只有警民关系和谐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第五篇:如何构建新时期和谐的警民关系
警民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分支,是指人民警察在严格执法时与人民群众自觉守法之间建立的一种长期而特殊的社会关系。良好的警民关系是民警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但是近几年来群众恶语中伤,袭警,防碍执行公务等现象屡见不鲜,警民关系不尽人意,从而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改善警民关系,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势在必行。
一、从警察
自身来看
(一)没能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少数民警存在“我就是法,我说了算”的心理。工作中存在“冷、硬、横、推”的态度。对违法的群众常常不予解释的机会,一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姿态,有的甚至不具体告知群众他们到底做了什么违法的事就下决定、开单子。时刻以管人、管理者自居。没有真正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牢固。遇事不能从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贪小利、图享受,与人民群众对人民警察的期望和要求形成明显反差。
(二)执法不公,徇私舞弊。由于行政干预和人情风气的关系,导致执法环境恶劣,对于同一种违法行为,出现多种不同的处罚结果。没有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还时常把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认为守法是老百姓的事,不能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以权谋利、徇私舞弊现象导致损民、扰民、坑民的事时有发生。
(三)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少数民警思想政治觉悟不够高,职业道德差。在训斥教导违法群众时,不能恰当的使用语言,粗话随口而出,使用不文明的言辞。有的民警纪律松驰、行为失范、警容不整,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引起群众反感,有损警察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二、从群众自身来看
(一)部分群众法制观念薄弱。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不够了解,因而在民警工作时不但不予配合,反而产生与民警对立的情绪,不支持民警的工作。
(二)因少数而否定全部。部分民警工作时因自身的不足不能令群众满意,致使群众形成了对民警这个大群体的错误认识。觉得警察也不过如此,从而对公安机关失去了信任。
(三)对民警的错误认识。把民警看成“圣人”,觉得这些执法的人是万能的,不能犯一点错误,有任何的疏忽。不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民警,抓住一点小错误就不放。做一千件好事是应该的,有一点小错都是万万不能的。
三、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针对警民之间出现的问题,我们民警应该从自身抓起,消除警民之间不和谐的因素,改善警民关系。
(一)转变执法观念,规范执法行为。从根本上改变已不适应公安民警执法要求的传统观念、执法习惯和执法方式,坚决防止漠视群众疾苦、伤害群众感情、侵犯群众利益的执法行为,真正做到态度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爱护群众。规范执法行为,针对执法中各个方面和环境,制定和完善明确的、操作性强的执法制度和程序规范,并严格遵守,切实解决执法不规范、不统一和执法随意性的问题。通过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真正做到一视同仁,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信任。
(二)加大宣传力度,获取理解和支持。向社会宣传有关公安工作的法律法规,通过宣传教育,提高群众法律的认识。使警民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上达成共识,从而为公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创造一个有利于严格执法的社会环境。宣传民警的工作,也要反映民警的疾苦,以唤起群众对民警的理解,加深警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大力宣传公安队伍的模范典型,教育感染群众,让群众真正了解公安民警、信赖公安民警。
(三)强化为民服务意识,树立群众威信。坚持“服务在先”的理念,不断改进和加强公安民警行政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文明执法,秉公办事,采取多方面、高质量的便民利民措施。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定位在“公仆”的角色上,一切为了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做他们的知心人、贴心人,在群众心目中树立起人民警察公正执法、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文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