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和县经贸委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进万家”活动调研报告1
新和县经贸委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进万家”活动
调研报告
为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根据县委的安排部署,我委于4月15日,召集我委全体干部职工召开“千名干部下基层进万家”活动动员大会,深入到依其艾日克乡托特塔什村开展了工作。企业工委书记、经贸委党支部书记亲自带领经贸委干部进村入户,到托特塔什村与村干部座谈,进村入户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建议及要求;并且,我委干部进行结对帮扶,开展政策宣传。
4月19日起,我委派出一名干部,进驻新和县依其艾日克乡托特塔什村开展入户了解村民在生产、生活及其他方面的困难、意见建议、要求及存在的问题。本次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动农村各项工作,以“保增长、惠民生,进万家、促落实”为主题,以干部得民心,群众得实惠,密切干群关系为目标,进村入户,宣讲政策、走访农户、倾听民意、体验生活、调查了解、解决问题。调研工作完成了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该村地处县北边(新和县和库车县交界处),距县城14公里。东南邻央大克村,西邻托格拉库木村。辖3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90户,全村总人口887人,其中党员21人;有劳动力467人。全村耕地面积3320亩,适合种植棉花、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经济作物以核桃、红枣为主。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全村集体收入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70元。
按照认真落实机关干部下基层“一助一”帮扶困难群众活动,即一名干部与一名困难群众结对子的要求。此次县经贸委“千名下基层干部进万家”活动共涉及3个村民小组190户农户。通过下基层、入户调查,发现如下情况:
(一)人员结构不合理,耕地少、劳动力欠缺。调查的164户农户,人口多的家庭有8人,2人以下的有16户,其中单人单户的有4户。
(二)贫富差距大。调查的164户农户,家庭总资产最高的为10万元,最低的仅为1000元,农户贫富悬殊。
(三)收入单一。所调查的农户,收入来源单一,专门从事工商业的人员基本没有,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畜牧业、棉花、小麦、核桃、红枣,收入小且不稳定,没有发展优势。
(四)村民文化水平不高。稍有文化的年轻人多外出打工,留在当地务农的农民基本上是文盲半文盲,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弱。
(五)村民创新意识不够强。大部分农民只知道按季节种粮,照传统习惯养殖,不知道创新。
(六)村民进取心不够积极,缺乏打拼意识。农民朋友基本上都是勤劳、诚恳、善良,多数农民能吃苦,但受不了挫折,稍受灾难就只知道望靠政府,一次偿试不成功就只想着放弃,缺乏打拼精神。
(七)没有很好利用自身资源。该村的整体发展优势很好,未能充分的利用好地理位置优越性。
二、农户集中反映的问题
在对经贸委帮扶的托特塔什村的164户农户调查中,收集整理了13条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
1、村里贫困户能否解决低保费问题;
2、能否减少义务劳动时间,减少农民负担;
3、棉花地里种植红枣影响了棉花产量,可否减少红枣面积;
4、自来水水费过高,没有用水发票;
5、村委会干部中可否进一步加强为民服务意识,要把为民谋划落到实处;
6、各种收费太高,水费、公粮费可否保持现有水平;
7、农业生产的具体事情可否农户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8、提高农作物收成,才能增强农民务农积极性;
9、村里的整体建设相对落后,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道路交通建设;
10、真正落实对农民的各项补贴费用;
11、煤焦化厂排放的粉尘污染环境,对农作物生长不利;
12、能否给农户贷小额无息农用贷款,用于农业生产资金周转;
13、把村里的小渠改建成防渗渠,便于农业灌溉;
三、形式多样,服务村民
为充分发挥党员联系群众、走进群众、服务群众的表率作用,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布置,经贸委党支部在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进万家”活动中,采取了形式多样的为民服务方式,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
四、几点体会
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最终目的是使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这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的重要举措。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说,这是一项深情厚谊的民生工程。在活动中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党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和爱护要动真情。
多年来特别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攻坚战略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许多民生问题得到了解决,重点民生工程实施的力度不断加大,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得到明显改善,许多社会矛盾得到了解决。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民生问题历史欠账较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目前,虽然全县贫困人口逐年减少,但低收入贫困人口规模仍然很大、困难情况不尽相同。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尤其要关注困难群众,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开展“千名党员进万家”活动,党员干部要满怀深情,直接深入困难群众家中,进行一对一具体帮扶,才能真正为他们排忧解难。
(二)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要充分重视和尊重群众。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在帮助解决困难问题的同时,还要向群众征求意见,搜集民生项目,汇总筛选后交有关部门负责实施。这就好比请群众拿主意,向政府部门“定做”民生工程,做法新颖,意义深远。党员干部只有走进千家万户,才能明了群众所需,有的放矢,准确确定民生项目;只有重视群众,才能从群众反映的意见中找准问题和差距,从群众提出的期盼中理清发展思路,从群众创造的经验中寻找对策;只有尊重群众,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调动起广大群
众的积极性;只有了解群众的困难,才能进一步找准影响和制约我县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时常自省和反思是搞好活动的关键。
转变干部作风、提高自身素质,既要抓好思想教育,更要通过实践去推进。作为密切联系群众、转变作风、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开展“千名党员进万家”活动,正是通过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到基层去,走进人民群众中,从接触群众、了解群众、帮助群众入手,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并在贴近群众、深入群众的过程中,感受民情,增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强化反思检讨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是我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件大事,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更加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更加自觉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常做到自省、自律,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更加扎实的开展好这项活动,从而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真正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新和县经贸委
2011年6月27日
第二篇:“千名干部进万家”活动调研报告
“千名干部进万家”活动 入户调查报告
近期,我积极参与了湖滨区集中开展的‚千名干部进万家、扎实推进‘为民工程’‛活动,在民情走访过程中,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通过虚心向群众请教,专心听群众的反映,用心思考问题,对梁家渠村部分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需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宣传了党的政策,拉近了干群关系。
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
1、医疗卫生
梁家渠属于城中村,能够享受市区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均参保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就医有保障。但是村民的医疗常识,卫生意识有待提高,村级社区医务条件比较落后,设备欠缺。医疗卫生的宣传和普及,是下一步需要加强和完善的重要工作,比如设置医疗卫生宣传栏,完善卫生所、医务室、诊所等。
2、住房和居住环境
梁家渠地处湖滨区的城中村改造范围之内,旧房改造已经纳入规划,部分已经拆迁完毕。原村级使用集体土地开发的‚康源小区‛为村民小区,三组村民大部分均有此处住房,是拆迁后为了安置村民所建,为小产权房,没有房产证和土地证,当时购买价格为每平方米930元,建筑面积110-130平米不等,小区内条 1
件较好,并有单独老年公寓一栋。但是小区周边环境较差,村民反映东边未开发空地常有垃圾车私自倾倒垃圾,夏天多蚊虫,气味难闻,希望有关部门关注并解决。另外,村民反映其在2008年拆迁安置补偿时,只给补偿了每平米350元的现金,没有置换安置房,也没有考虑到村民安置就业等实际问题,村民补偿的现金用于购买安置房后所剩无几,土地被征收后丧失了其他收入来源,近些年生活较为困难。村民普遍认为当时补偿标准太低,与后来拆迁户的补偿标准差距较大,希望政府考虑再做适当补偿。这个问题也是梁家渠三组存在的矛盾隐患,需要重视。
3、就业和收入来源
村民收入以租房或打工为主。纳入城中村改造后,村里应有统一规划,使村民能够保持一定的经济收入来源,消除不稳定因素。另外,一部分村民对扶贫性政策过于依赖,大事小事都找政府,缺乏自力更生提高生活水平的意识。
4、教育
能够享受市区良好的教育资源,但是由于村民忙于生计,且个人教育观念不强,导致部分村民对孩子及自身的教育不够重视。由于我市职业技术教育类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群众需要,学以致用得不到明显的体现,出现家长不重视教育,孩子不喜欢学习的情况。建议结合三门峡资源性、工业性、山区性城市的特点,重点发展采矿类、机械操作类和养殖类职业技术教育事业。
5、公益事业
我市公益事业有一定发展,但是养老机构存在结构不合理,档次较低,管理混乱的现象。全国逐步步入老年化社会,发展老年公益事业是社会、政府的责任。三门峡的老年机构正在建设和发展当中,村级养老机构在村民中很受欢迎,梁家渠的‚康源小区‛老年公寓为村民解决了后顾之忧,像这样的机构应该在村、社区推广,以政府支持、村民参与的形式逐步提高标准、加强监管,成为其他大型养老机构的有利补充。
二、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稳定形势和社会管理方面
1、村级组织、各级政府
村级组织在社会管理方面逐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担负着组织生产生活,管理集体财产,代言民意民情的作用,另一方面它也是是社会管理的基层组织,是基础,它受上级党委的直接领导,是传达政策和沟通的桥梁。但是现阶段受村民民主素质不高等国情现状的影响,从村干部的选举,到村重要事务决策还没有达到民主法治的要求,贿选、不公开、财务混乱等现象丛生,利益矛盾尖锐。这些决定了各级政府,特别是乡级政府还需要加强监督,落实制度,对村级重要事务进行必要引导。
2、社会稳定和治安状况
通过走访发现,村民对于三门峡市区的治安状况、社会大环境的稳定非常认同,认为现在良好的治安状况为群众的生产生活
提供了保障,群众提出的意见问题都能得到及时回复和解决。希望这种干部下基层的做法经常开展,多了解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实事。
3、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方面政府部门应当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水平,由纯粹单一的‚管‛向‚疏‛转变,在设身处地了解民情的基础上做出更加合理的规划,优化管理内容,创新服务形式,转变观念,以更加理性、更加平和的心态管理社会。
三、急需解决的实际困难
梁家渠三组村民普遍存在的实际困难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村民拆迁之前的收入多靠房屋出租和土地生产,拆迁后普遍丧失了收入来源,因此希望政府多创造就业机会;二是部分村民认为当时的拆迁补偿过低,希望增加补偿以缓解生活压力。
2012年2月8日
第三篇:xxx千名干部下基层进万家活动调研报告1
XXX千名干部下基层进万家活动
调 研 报 告
为深入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进万家”活动,顺利完成县委,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根据《XXX“千名干部下基层进万家”活动》总体要求,结合我局和对口帮扶村实际,抽调XX名机关干部,组成五个走访调查组,每周安排周末两天时间,进驻对口帮扶村---XXX乡XXX村,围绕“七个好目标”开展“七个一”活动。通过入村庄,走农户,深入田间地头,与老百姓座谈,进行走访调查。
一、基本情况:
XXX乡XXX村位于全乡最南端,与XXX乡接域。村辖三个村民小组、户 人、劳动力 人、党员 名、团员 名、青年 人;全村耕地面积 亩,人均耕地 亩,林果业面积 亩,粮食种植面积 亩,棉花种植面积 亩。该村现有“五保户”等民政救济对象 户 人,低收入贫困户 户 人(其中:残疾人贫困户 户 人),全村2011年人均收入 元。
本次走访调查中共召开村民小组会议三次,召开户主会议 次,参加会议 余人;召开党员干部会议及“三老”人员会议一次;共走访农户 户,谈心 人,其中:党员 人、干部 人、“三老”人员 人、青少年 人、一般群众 人。发放
宣传资料 份,慰问特困户 户,落实慰问物品价值 元,滴灌设备价值 万元。
二、调研工作开展情况:
1、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局领导引起高度重视,先后召开两次干部会议对文件精神进行学习,就如何开展好这次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了目标和责任,提出了严要求高标准,抽调精兵强,确保此次活动作出成效。
2、结合实际,制定工作计划。
县上文件下发后,按照文件精神,结合我单位和对口帮扶村实际,制定了我单位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
3、脚踏实地,注重实效。
抽调的 名干部近点后以完全负责人的态度对待此项活动。做到农民在哪儿,我们的干部就在那儿,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通过下基层干部脚踏实地的工作,了解到了关系到农民生产、生活的实质性的问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看病难,看病贵。这是调研中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一是XXX村离乡卫生院远 公里。虽然村里有卫生室,但没有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村民为了
看大小病就要到乡卫生院。二是乡卫生院床位始终是满的,公里路跑了两三次才能看上病,住上院。三是对一些疑难杂症转院较困难,甚至耽误了治疗。四是该村农民为看病跑 公里路,比其他村农民多花 余元交通费。
(2)饮水难,饮水贵。这是调查中群众反映较集中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一是该村乡村道路以西近户农民至今还未通自来水,人蓄吃水全靠压井水和渠水。原因是自来水管道不能横穿公路。二是该村水厂已作废,水从远 公里的另一个水厂接过来的,距离远,压力不够,经常停水。三是水厂人员一年一次按人头收取水费而不是按水表中实际用水收取水费,按人头收取的费用也人均不一样。
(3)住房紧张。农村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前后出生的人口每家农户有3-5个人,个别的比这个还多。当前这群人口正处在成家分家的阶段。他们中大部分成了家了,有1-2个孩子,但不能分家,一户人家房子里父母亲和1-2个已婚的孩子一起住。原因村里几年来没有划宅基地。农村宅基地问题是在农村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也是长期以来未能引起重视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4)贷款难,挣了小钱梦大钱。主要表现在:一是目前农村实行的是生产性贷款,不是创业性贷款。农信社的小额贷款虽然覆盖面大,但金额少;农行的贷款额度大,但能享受的往往是那几个大户。农民把小额贷款用于生产投入,手
中所剩无几,想干其他事情没有资金,就等着小麦棉花下来。据我们这次调研中发现农户民对畜牧业贷款的期望是很大。因为搞畜牧业对农村来说成本低,见效快,一举两得的好路子。但金融部门对农村的畜牧业贷款很有限,能享受的仍然是大户,覆盖面很小。二是农村青年初中毕业后普遍学习1-2门手艺。即:维修、理发、烹饪,铁艺、缝纫等等。回来后在村里或乡集市开个小店挣一些小钱,想扩大规模,做大生意,改善装备挣大钱,但没有足够的资金。金融部门根本就没有支持这方面的创业性贷款项目。
(5)学校毕业后返乡的农民大学生创业机会很少,且机会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国家和政府的就业、创业政策信息很少能够到达农村,从而失去好多就业机会。这次调研中发现:XXX村5名大中专毕业生中没有一个知道国家有大学生创业贷款项目一事。
(6)部分乡机关,七站八所仍然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对此调研中农民反映也较多。主要是在条管单位站所及其干部中存在。
(7)乡、村 两级为发展生产统一搞的工程多,摊给农民的负担多,但带给农民的好处少。在调研中农民对此反反映很大。只要表现在:在农村统一搞的膜下滴灌、种子、林果嫁接管理、新农村建设、合作医疗等等。这些统一的工程中,农民承担大部分费用,并亲手干。但是因建设中的质量问题
或干部管理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未能给农民带来应该的效益和好处,所以农民在生活过程中一听“统一”就非常反感。
2.几点对策
(1)要加强县乡两级政府效能建设和行风监督力度。组成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对乡镇“七站八所”工作效率和行风进行监督,彻底解决“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问题。
(2)乡镇党委、政府要不定期召开听证会。统一实施的工程搞一段就召开一次听证会,对工程的利害关系进行一次评价,使之成为真正的利民工程。
(3)上级卫生部门想方设法解决人员和设备问题,配齐村卫生室人员和设备,使之成为往日的便民卫生室。
(4)乡镇设立返乡毕业生就业(创业)协调机构,并将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纳入县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内,广泛宣传国家政策,提供公平、公正的就业(创业)平台。
(5)金融部门要制定更贴近农民的信贷政策,扩大信贷覆盖面,增多农民致富门路。
XXX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三日
第四篇:调研报告(千名干部下基层调研报告)
千名干部下基层调研报告
------米脂县种子管理站姬伟
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在全县实施“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通过为期半个月深入村组调研,深刻感受到农村这几年变化之大,处处洋溢着和谐气氛,处处绽放着幸福喜悦。同时,也暴露出许多不足与矛盾,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发展缺乏资金技术支持,农民增收渠道单一,本调研报告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刻阐述,认真分析印斗镇后印斗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民增收困难的现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措施。
一、基本情况 后印斗村位于米脂县城东15公里处,是米脂县贫困村之一。全村共五个村民小组,277户,855人。总耕地面积3500亩,其中梯田1000亩、坮坝地300亩,退耕还林403亩,荒山荒坡治理500亩。现外出人口615人,在家人口240人。全村每年劳务输出250人,年收入300多万。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二、农村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变化
(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一是彩电基本普及,都是用卫星接收。从调查情况看,电视是农民了解国家政策的最主要途径。
二是摩托车基本普及。由于在外就业的年轻人比较多,因此村的摩托车比较普及,基本上每2户就有1户人拥有一部摩托车。
三是电话、手机基本普及。在调查的农户中,70%的安装了电话,75%的农户均使用上了手机。
(二)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转变
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主体是村民,只有村民的意识加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才能真正展开。通过这些天的走访、调查,我接触的农民中绝大多数人都思想有所转变,都一致认为只有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提高,才能惠及到户,也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日子会越过越好。
(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村实现了道路畅通,建起了村民学习、娱乐活动室。村整体面貌和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变,逐步迈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四)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多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形成了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体系。2002年实施的税费改革,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2004年实行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农机具补贴政策,增加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06年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让更多的孩子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2008年取消工商“两费”,有助于农村集贸市场和个体
2户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三、存在问题
通过为期半个月深入村组入户走访,与群众同吃同住,了解民情,解决困难,帮定计划,走访105户群众,征求意见或建议发现:
(一)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薄弱
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十分缓慢,现在基本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造成农村基层运转困难,公益事业长期投入不足,生产和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改善;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生产道路不通,西沟200亩坝地周边都是树,严重影响着坝地的种植,土地灌溉面积少,都要靠天下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
(二)资源枯竭,村收入贫乏
属村集体所有的林地很少,基本上没有能砍伐的林木和种植的耕地,村财十分贫乏,除出租地收入外,村财几乎没有收入。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
当前,部分农民的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这次调查的农民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0%,初中文化程度占4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由于农民科
3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四)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农民增收缺乏保障
目前,农民致贫的因素仍然存在,而且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在外从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他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家庭养老问题受到了冲击。这些农民所面临的生活、医疗、养老问题主要依靠家庭,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必然影响农民增收的稳定性。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暂时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村党员、干部严重老化。由于外出的人多,要求入党的人少,党员老化严重,党员平均年龄达到57岁。二是创新意识还不够强。部分党员、干部仍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由于村集体经济收入少,导致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六、合理化建议措施
(一)紧抓政策机遇
中央从2004年以来将落脚点锁定于“三农”领域,分别从不同角度解决“三农”难题,始终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这也是中国建国以来决策层对“三农”的最长关注周期。
4因此,我们应当利用好中央政策,寻求各方支持和援助,从财政支出、企业扶助、农业生产补贴等各方面给予农民帮助和实惠。
(二)提升农民素质
农民创造财富的能力,最关键的内因是农民的自身素质,同样也离不开外因即良好环境的营造。一方面,要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培育新型农民,加速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不仅要继续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还要加大对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使农民掌握一至二门实用科学技术。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农民创业环境,鼓励农民创业。要重视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基础上,根据农民的意愿,加强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三)加大投入,争取资金支持
要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吸纳社会资金等方式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一是重点支持发展特色农业。引导农民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和技术条件,促进生产集约化、专业化,形成规模效益和区域性的主导产业优势,从而带动村的经济效益。二是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开通生产道路、复垦西沟大坝、培育主导产业。
(四)建立完善的农村保障机制
健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人文环境,为农民整体增收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这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渠道。
(五)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
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通过这次的调查,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了。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只有从组织上加强村班子建设,不断增强村党支部的生机与活力,才能真正做到支部所在、民心所向。认真抓好发展年轻党员工作,使党员、干部能够想群众之所想,真正帮助广大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农村的情况会更好。
综上所述,我认为,虽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第五篇:调研报告(千名干部下基层调研报告)
“三查三进三解”主题教育暨千名干部下基层调研------北极镇石庄子村工作组调研报告
石庄子村工作组
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在全县党员干部中组织开展“三查三进三解”主题教育,为了保证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效果,实施“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通过工作组为期半个月深入村组调研,深刻感受到农村这几年变化之大,处处洋溢着和谐气氛,处处绽放着幸福喜悦。同时,也暴露出许多不足与矛盾,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发展缺乏资金技术支持,农民增收渠道单一,本调研报告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刻阐述,认真分析石庄子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民增收困难的现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措施。
基本情况
石庄子村位于北极镇以北10公里处,是彬县贫困村之一。全村共五个村民小组,242户,1014人。总耕地面积2496亩,其中干杂果549.8亩,苹果560亩。从2008年到2011年新建新村两个,搬迁住窑洞户91户,同属“三告别”工程,大大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新村建设配套农村改厕,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形式建设,现在91户全部建成了高标准,高质量的双瓮漏斗式厕所,既美化了环境,也方便了群众。同时,配套实施了绿化工作。2010年春季路旁植树栽植法国梧桐700多株,成活率在95%以上。秋季投资4.1万元,对“三告别”
一、二期工程周围全面进行了绿化,共栽植各类苗木10000多株,绿化、美化 1
了农村环境。
存在问题
通过工作组为期半个月深入村组入户走访,与群众同吃同住,了解民情,解决困难,帮定计划,走访215户群众,下发彬县经济社会发展意见和建议征求表215张,共征得意见或建议五大类 55条。现就征求意见或建议梳理汇总如下:
一、教育类(共7条)
1、农村学前教育困难,学校离家太远,民办幼儿园校车有限,难以满足孩子上学接送。(7条)
二、民生工程类(共18条)
1、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方面。(7条)
2、希望在惠农产(物)品上严把质量,不要因惠农产品影响政府形象方面。(8条)
3、彬县是个产煤大县,但是由于煤价太高,农民生活中煤利用率很低方面。(3条)
三、农村公共基础建设类(共11条)
1、农村公共基础建设不到位,跟不上发展需求,望加大扶持投资力度。(8条)
2、文化、体育健身器材缺乏,农民文化活动缺乏,农家书屋,体育广场没有,严重影响精神文明建设步伐。(3条)
四、农村农业发展类(共30条)
1、对农机具耕作乱要价应合理规定。(1条)
2、农副产品销售难,尤其是柿子建园以来,柿子价格低迷,望政府支持民间成立专业合作社,加大销售渠道。(10条)
3、农村闲置土地太多,不合理使用,导致土地资源浪费方面。(2条)
4、希望加大对产业的扶持力度方面。(7条)
5、加大对产业发展技术的培训,提高技术水平方面。(5条)
合理化建议措施
一、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民办幼儿园扶持力度,设立专项 财政基金,用于保障幼儿园发展,同时加速公办幼儿园建设步伐,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正规化校车设施,安全接送幼儿入学;
二、财政、扶贫相关涉农部门,加大对“三农”工作调研,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农业政策,适时将财政惠农补贴印制成册,利用主题教育加大宣传力度,使群众能深入了解国家惠农政策,农业补贴标准,发放渠道;质检、工商部门加大农资监管力度,从源头上对农资进行管理,对于假冒伪劣农资要加大处罚力度,必要时进入司法处理;基层乡镇要在工作中注意工作方式方法,正确引导农民发展经济,对于国家惠农政策要宣传动员到位,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对于含糊不清、拿不准的政策要及时加强学习掌握,不乱表态,曲解国家政策,误导农民;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硬化村委会广场,配备农村健身器材,增强农民文化生活,通过远程教育等播放现代致富理念的影片,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动全村经济发展,提高全村农民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目前已经建设到位,但配套基础设施还不完备,要在道路硬化、水电入户、农村改厕入户、太阳能入
户、路灯安装方面下功夫,村民自筹些,政府补贴些,确保村民能有一个好的居住环境。
四、成立专门合作组织,加强招商引资力度,能是本地资源能够深加工,增强柿子、核桃、苹果等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县委、县政府多举办相关推介会,推介彬县的特产、推介彬县先进的理念。加快城乡一体化,户籍一元化,推动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农村土地流转,使农村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土地实行高度机械化、现代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城乡公平合理的保障制度,使流转土地农民在脱离土地后顺利过渡。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政府搭建平台,鼓励青年人自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