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网络上的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防范对策(定稿)
浅析网络上的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防范对策
摘 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信息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网络在给社会带来巨大下面影响的同时,也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高校管理工作者应当进一步认清形势,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兴利除弊,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负面影响;防范对策
网络在给社会带来巨大改变和便利的同时,人们对它的依赖性也在加深,现代人的世界已逐步异化成虚拟世界与现实交织的新世界。近期国内外发生的黑客事件、诈骗和计算机滥用、网络被敌对国家和激进分子利用等事件再次证明网络是信息时代的“双刃剑”。
一、网络对在校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网络中的有害信息危及校园的政治稳定,从而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国家的稳定离不开校园的政治稳定,而校园的稳定往往又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从所周知,政治是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为维护其根本利益的全部活动。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正面的信息多种多样,性质不同,它是增强国家凝聚力,巩固国家政权的力量;相反,有害的信息则会分化国家凝聚力,威胁国家政权,影响国家的稳定。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物质文化生活等都被嵌入计算机信息网络之中,国家政治和国际政治的界限趋于模糊。这一方面将进一步增加政治的透明度,提高政治民主化水平,另一方面也将使政治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那些霸权主义国家、强权政治的推崇者就会利用先进的媒体对他国的政治施加有效的影响,控制世界新闻发布的内容和流向,诋毁他国政府的形象,干涉别国的内政。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际恐怖组织、邪教组织和种族主义
集团等也利用网络大肆散发恐怖、邪恶、反动资料,对别国进行反动宣传、煽动反政府情绪。大学阶段恰恰是年轻人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这种冲突对他们的影响更为明显。一些敌巩坚阶段存在的一些负面问题,插手人民内容矛盾,丑化党和政府形象,散布大量有害信息,亡图挑起事端,破坏我国稳定的政治局面。针对上述有害信息,我们就必须针锋相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及时、准确、有效地开展工作。否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波动,危及校园和政治稳定,干扰学校正常的科研、教学、生产和生活秩序。
2、网络中的有害信息直接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目前,由于我国的网上信息建设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况,要得到高效益的信息服务,就必须求助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数据库,这势必导致大量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内容的乘虚而入。由于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必然会给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的法则也容易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大学生的精神领域,引发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人生价值观。享乐主义、悲观主义、实用主义、权力主义和存在主义人生观,这些种类人生观尽管形式各异、内容也有差别,但它们有着共同的本质,即都有是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其核心思想都是怎么自利的个人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会去占领,一些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也会去影响这块阵地。因此,我人要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新形势下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网络中由于主体的匿名、匿形而导致的模糊性问题越来越多,有时合法与违法,罪与非罪很难得到判断,在网上可以避免与传统意义的社会直接接触,他人难以有针对性地做出瓜并采取制裁措施,于是便导导致网上道德失范问题越来越严
重。大学阶段也是学生道德观进一步确立的时期,如果网上所受的这种影响反馈到现实生活,便易导致学生不自觉地放松自我的道德约束以自由意识的泛滥。
3、网络交流给大学生带来了大量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
网络交流的跨身份性使网上的交往显得隐蔽而神秘,因为人们的性别意识、身份意识均被淡化,于是网上的效成了可以忽略交往的真实主体的纯内容交往。网络使得人们工作和日常生活“终端化”,传统的具有可视性、亲和感的人际交往将大为减少,这会极大地改变人们情感沟通的方式。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缺少活生生的、感性的联系,容易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久而久之,会使人趋向于社会分隔化和个人孤立化,导致人们效能力的下降,个人也容易产生紧张、孤僻和冷漠的心理、此外,网络的虚拟性也会产生新的人际性感沟通方式,人们在其中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受到自身价值和终极关怀。当在虚拟世界中获得的快乐比现实生活多时,人们就可能把更多的精神投入网络效中,而每次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就会更加依赖网络,只愿在虚拟的数字世界中寻求完美人生,使得其更加消极捻地对待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大学阶段是学生人际效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网络效与现实效大不相同,有时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学生上网一旦受骗,也容易对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产生怀疑,敌意和悲观的态度(典型的如网恋)。
网络无边无际,瞬息万变,人们在享受其新鲜与刺激的同时,有可能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并易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能,适应的压力会剧增。对大学生而言,在“网络社会”苦闷和压抑的情感。据中国新闻社2000年4月3日的一则消息称:复旦大学一名学生而容憔悴,情绪低落,并常伴有莫名其妙的言行。复旦大学校医介绍说,这种症状属于网络心理障碍,患者由于沉溺于网络聊天或浏览信息,出现情绪低落,思想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严重的还会有自杀意念和行为。此外,长时间的上网聊天、玩游戏、计算机的电磁辐射也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4、给部分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直接影响
据调查,高校中低年级的同学大部分是因为好奇而上网,高年级的同学中有部分是因为无聊而上网。由于一些部门对高校周边的“网吧”缺乏有效和长效的管理,一些学生“网民”就是肆无忌惮,通宵达旦地上网聊天,看典色、赌博等有害信息。2000年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就有237名学生因无节制地沉顷于上网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而遭受退学试读和留级处理;上海交大亦有近70人由于“玩”电脑过度导致成绩下降而退学或转学。不少高校也都曾发生过学生因痴迷网络中的有害信息导致行为不端而受和分的事情。不难看出,网络已形如冷面杀手,吞噬着一些上网无节制的学生。此外,过度的网上作业,既然浪费了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又会影响周围同学的正常生活秩序,因为这些上网同学“昼伏夜行”往往会搞得住所不得安宁。
二、对网络负面影响的防范对策
网络时代已经悄然而至,我们既然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大学生发展的巨大下面作用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影响而敬而远之。因此,高校应该把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摆到重要的位置,学校有关部门也应及时加强调查研究。要通过我们扎实地工作,在学生的思想、心理上建立防线,在每一个“上网者”思想上安装“防病毒”软件。
1、加强对在校大兴安岭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建立行为约速机制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我国国家意志的表现形式。当前,对高校保卫部门来讲,维护稳定是最大的政治。校园网是一个新领域,网络中的有害怕信息已成为影响高校稳定的新的不安定因素,我们迫切需要对进入这个领域的青年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虽然我国已把计算机犯罪纳入《刑法》中加以规制,此外现有的分立的有关计算机、通信、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以及有关知识产权的诸多法律法规也纳入信息网络管理中。
但司法操作实践仍需一个过程。所以高校可加强与计算机相关的法制教育明确大学生作为公民参与网络应享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
2、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建立思想约束机制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江泽民总书记在参加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座谈会时提出了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两手抓,两手要都要硬”的战略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升华。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当前,网络时空需要道德文明礼仪,高校保卫部门可同宣传部门配合,把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相结合、道德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相结合,对师生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主题教育,以此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达到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目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体制不健全,网络法制建设严重缺失的情况下,师生网络道德教育应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
3、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学生面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注意适时引导,容易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异化,带来行为扭曲。因此,高校可借助自身优势,采取多种形式。有条件的高校可在校园网上开设心理网站,开展网上心理服务。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心理宣传网页、提供声像资料,形象生动地进行心理常识教育,澄清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模糊认识。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技术,开展心理问卷调查,形成各种类型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技术统计资料。利用网络交互功能,开设网上心理咨询热线,进行心理对话,让学生倾吐自己的烦恼,引导其发汇和稳定情绪,进行自我调节,消除困惑、焦虑等一般性心理困扰,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正常心理。
4、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国家安全知识教育
信息是一种特殊物体,有着浓烈的政治和文化色彩。美国在互联网上的主导地位必须导致网上所充斥的大量信息是经过其意识形态加工过之后的产物。对此,美国政府毫不掩饰自己。克林顿政府在发表“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中,明确强调推动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是在开辟一个新思想战场。不难看出,计算机信息网络中的有害信息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利益的新因素。高校应该把有关“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大学生安全知识》或《大学生安全防范掼》等相关教材内容中。同时高校保卫部六可结合网络安全方面的情况组织学生认识学习《国家安全法》及其实施细则,让他们保持警惕,保守国家秘密,共同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陈惺:1983年5月31日出生;2000年12月参加工作;现任沈阳工业大学公安处校卫队队员。
第二篇:网络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负面影响和主要对策
网络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负面影响和主要对策
高秀梅
[摘要] 在21世纪当今社会的今天,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与普及,网络日渐覆盖全球。这些年来网络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己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政治观念、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心理综合素质和生活方式都有重大影响,并且不行避免地影响我们的入党动机。弄清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揭示网络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作用,相比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方法,促进高校党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网络 大学生 入党动机
引言
21世纪,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与普及,网络日渐覆盖全球。当代大学生不仅生活在现实世界里,而且置身于网络环境之中,但是网络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环境具有显著的不同。所谓网络环境,它不仅仅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发生作用的地点,还包括学习氛围、教学策略,工作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等非物理形态。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越来越多地接触到网络信息和网络资源,网上的个人空间、博客、贴吧、论坛等成为大学生活不行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生活态度,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毫无疑问,网络的便捷和传播信息的开放性,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方便了我们的学习,使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和充实。
一、网络在当前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网络在现在的大学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夸张的说网络几乎与我们的生活不可分离了。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越来越多地接触到网络信息和网络资源,网上的个人空间、博客、贴吧、论坛等成为大学生活不行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每一个领域,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生活态度,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情感等各个领域,为大学生交流思想、沟通联络、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提供了重要平台,上网已成为了当今中国在校大学生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
我国大学生网民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总体规模大,我国网民总数为10300万人,其中,在校大学生1370万人,占全部网民的13.29%,占全国在校大学生的64.5%。我国大学生网民中男性占56.2%,近70%的大学生网民是本科生,其中一、二年级的网民占到一半以上,将近一半的大学生网民为理工类学生。二是娱乐型上网,大学生网民上网最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是网络聊天;有超过1/3的大学生网民玩网络游戏,平均每周玩游戏时间长达9.2小时。男生上网娱乐的目的更强一些,但是女生比男生更喜欢网上聊天、看电视等;男生玩网络游戏的比例高于女生,男生较喜欢对抗性强的网络游戏,而女生更喜欢休闲类游戏。三是上网时间长,我国大学生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7.1小时,晚8点上网人数达到顶峰。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网民的上网时间逐渐增多。工学学科大学生网民上网时间最长。66.3%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至4小时。大学生的生活几乎离不开网络了。
由以上可知网络占用了大学生相当多的时间,其影响是相当大的,这种影响首先表现于学习方面,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学生汲取知识主要源于教师、书本、纸张载体等有限资源。调查显示,有83.6%的上网大学生认为网络对自己学习影响最大的是增加了学习资料的来源;还有36%的认为网络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式;相反,8.3%的承认上网曾经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学习。另外,在网络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上,有36.9%的认为最大影响是获得了许多生活知识;有33%的则认为网络拓展了自己的业余生活;有22.6%的认为网络改变了自己的人际交往模式。所以网络在当前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入党将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网络进入高校,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同时也给老师和学生的教学、生活带来了许多相应的变化,引起许多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网络这把双刃剑,在给人类生活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时地凸现出来。互联网对大学生身心发展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在积极方面有利于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信息技术的共享性使文华作为无形的资产扩散到各地,使每个网民受益,达到“文化增值”的作用,也显示了文化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大学生创新知识和探究未知的信心。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摆脱了知识的权威的从众心理,从而更有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便于大学生产生协同学习的观念。协同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学习。利用互联网所构成的协同学习环境,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不受地域的限制,好比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实现指定内容的有效学习.同时网络还可以使教育者和学生形成协同学习的模式,通过网络大学生还可以向教育者提出问题,寻求辅导与解答。大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开阔大学生的视野,节约学习时间。网络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的资源,大学生一旦进入网络世界,即能在知识海洋中尽情遨游。网络受知识的“滞后现象”,降低了学习成本,节约了时间。因此大学生为获得知识所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也被减到最小,这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比拟的。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越来越认为,虽然他们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但却是依靠征服信息获得教育和知识的,而不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就会成为一种趋势,表现在自主选课、自主参加考试、自主决定学习进度和学习时间等,更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
网络对我们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首先网络的便捷性使大学生足不出户随时可在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新闻动态和热点焦点,但这些信息良莠不分,泥沙俱下,会有大量的虚假信息和垃圾信息充斥此中,使人难以辨别。尤其是网络不但可以传播文字、图片,并且可以传播声音和视频,给接受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刺激,大大刺激引发信息接受者的兴趣,引起其心灵的震撼,说服力是传统传媒所瞠乎其后的。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尚未坚定,泛滥的信息很容易使他们被部分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让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动摇和摇摆,进而影响他们的信仰。其次,网络在传播各式文化的同时,造成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大肆传播,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很大的影响。社会生活中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在网上可以大肆传播,“关系”、享受、金钱、地位和眼前等观念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反映在大学生的价值观上对大学生的价值目标、价值评价、价值取向都产生了悲观的影响。在价值目标上,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从自身必要出发,趋向于选择更能满足自身需求的奋斗目标,寻求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在价值评价上,大学生更趋向于以个人的成功与否论成败,对个人事业过分追求;在价值取向上,大学生则趋向将自身需求是否满意以及满意的程度作为其价值取向。这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把入党看成是实现个人发展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要实现为人民办事的抱负和抱负。再次,网络的隐匿性和虚拟性,使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偏差难以矫正。网络是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的。在虚拟的环境中,人们的姓名、性别、岁数、工作单位和社会关系等,都需要是非真实的。虚拟社区里素不相识的人可以让用虚假的个人信息扮演着各自不一样的角色,部分冒名顶替、肆意破坏、粗言恶语等道德伦理难题在网上难以消除。而网络的平等性使实际中的社会权力、财产、身份地位等原因可以隐匿,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发布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这迎合了大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心理,让渴望得到尊重的他们得到莫大的满足,也会更加容易被说服。于是,平时遵纪守法的大学生,在网络上变得无所畏惧,说出在实际中不大概说出的语言,表现出在实际中不大概出现的行为,这种胡言乱语、侵犯他人权利等行为容易使人迷失自我,甚至造成人格丢失,而网络的隐匿性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难以发现这些不良苗头,更不要说进行矫正了。
三、针对以上问题有哪些主要解决对策
面对网络对大学生入党动机产生的负面影响,高校党建工作者一定适应社会变革的必要,认清增强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主动出击,抢占网络阵地,因势利导,开展大学生抱负信念教育。我针对上述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有关部门应该强化网络舆论带领作用,增强理论教育,营造网上精神家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共产主义抱负透彻人心。要打造特色鲜明、贴近学生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网站,开通党务工作论坛,以网络为平台,积极开展主题讨论等思想教育活动,不停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用丰富的教育形式,有筹划地组织大学生进行理论学习。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抱负,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更要使他们了解个人的抱负一定同社会发展进步的大趋势相一致,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激发和鼓励大学生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为党为社会为国家不懈奋斗,从而实现更远大更崇高的目标。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环节,社会调查和考察、科技文化办事等相比拓宽大学生视野,培养他们的实践本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一定要经过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对自我价值的实现的正确认识,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办事社会、为社会作贡献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正确地看待大学生合理正当的个人好处和诉求,并且也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好处和社会好处的关系,在社会好处和个人好处相冲突的时候,让学生意识到肩上担负的社会责任,从而义不容辞地选择社会好处。用实践帮助大学生增长本领,熬炼毅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带领大学生自觉的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从而树立为人民办事的价值观。建设立体化教育模式,用丰富多彩的党内外活动,带领大学生矫正思想和行为的偏差。
高校在发展党员的时候要按照党章和党员发展的有关规定,比较党员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严格考察对发展对象的入党动机、政治觉悟、思想品德、社会表现、工作和学习表现等。对入党动机不明确的大学生,要暂缓发展,增强教育,直至明确入党动机再发展,切实大学生组织发展的纯洁性。严格党员发展程序,把好党员的入口关。发展党员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一定要坚持党员发展的16字方针,严格遵守党员发展程序。只有这样,才能从组织制度上保证把那些具备党员条件,入党动机端正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才能有效防止那些入党动机不纯的人混进党内来,从而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指明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具体的工作程序和措施,并把党员发展工作作为对各级党组织进行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党员发展的总体规划,校党委应该在工作计划中,都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突出发展工作重点,提出工作的目标和要求。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要求,使党员发展工作做到了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保障了党员发展的质量。
第二,增强自制力,提高学习主动性。作为学生,应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端正对待大学生活的态度,努力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面对网络的各种诱惑,不应把适度的放松当作无节制的沉迷,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来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挑战。当然,自制力的增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需要明确的目标来规划、指引,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计划自己的大学生活,高效合理地利用时间。
第三,提高认识水平,客观看待网络。网络上充斥着良莠不齐的观点,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我们要学会客观的选择,去粗取精、去委存真,而理性思考的前提是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涉猎更加广泛的知识。虽然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倾诉与发泄的场所,作为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我们要在情绪宣泄之后寻找到现实的解决办法,而不能将网络视为逃避现实、自我膨胀的庇护者。
第四,乐观面对,勇于接受。与网络有着密切联系的在校大学生们在网络与现实中常常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面对大学生活的迷茫与暂时空虚,一部分人在网络中寻找自信、获取满足,这只是自我精神层面的安慰,在现实生活中毫无作用。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通过确立新的目标而努力实践,是我们在大学四年中最根本的问题,而与周围同学的交流沟通则会使集体荣誉感成为我们学习和工作的又一动力。现实中成就感的获得始终是高于网络的,这样的话我们又何谈去虚拟世界里寻找满足?
网络是一个五花八门的世界,它给我们的心灵、情感、道德等多方面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力,我们要在混乱中寻找方向,从诱惑中学会拒绝,从迷茫中找到希望,才能使自己在享受现代科技的成果中完善自己,成为21世纪中国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中大有作为的新锐一代。
总之,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不要回避,教育工作者要以开放的教育理念,应用网络等丰富的本领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带领,为我们提供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入党动机,从而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我们大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的面对各种网络的渲染,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也应该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从中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2] 本书编写组《最新入党培训教材》,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3
第三篇: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探讨
众所周知,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柄“双刃剑”。网络技术的运用是信息传播的又一次飞跃,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所显示出来的新颖高超的技术特征,为大学生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因其具有形形色色信息包括有害信息,对大学生产生负面效应。如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玩游戏、网聊、网恋,甚至搞恶作剧等使其学习、生活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对此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调查。
一,网络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的原因。
大学生正处于心身发育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转折时期,成人感增强,但自控力及自律能力较弱。面对网络这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工具,多数学生爱不释手,不少学生怀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神奇的网络世界,面对琳琅满目的信息,对目标的选择无所适从,这里看看,那里站站,继而迷失方向,时间也很快从手指间流逝,离开网络才感到上网学习、查资料的初衷都没有实现。
不少学生抱着“中学辛苦、大学好玩”的心态踏入校门,对待大学学习。结果发现大学里也存在很大压力,如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远离家人时有孤独感;各种竞争激烈等等。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学生,发现网络对缓解他们的压力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学生说,网上无论何时都有人听你的倾诉„„有的学生描述,在网上虚拟空间内打游戏很有成就感,可以互动,很有趣、很刺激,没有包袱,没有压力。可知,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压力。但不少网吧为迎合学生的需要,不断增设种类繁多的新奇游戏,使玩游戏者乐此不疲,一次一次的强化,许多学生逐渐把网络游戏作为逃避问题的手段。
大学生与中学生比较,获得了更大的“自由、自主权”。有的学生在上大学前就已尝试过电脑游戏,甚至到着迷的程度,但迫于学业和家长的压力而不得不收敛其行为,上大学后自由了,可到网吧玩或聊个通宵。网吧老板通常对包通宵的优惠收费,网络环境宽松自由、无拘束,使上网者感到过瘾。俗话说玩物丧志,似乎在这些学生的言行中得到印证。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有着鲜明的个性,进入大学后渴望交友,希望别人理解自己,但同时又不愿主动与同学交往,闭锁真情,在这样的矛盾心理状态下,诸多学生走向网络。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没有足够牢固的精神屏障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其行为易受影响。网络中的垃圾文化的传播会导致大学生价值冲突,使其价值取向多元化,从而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
网络具有比其它游戏更易使人上瘾的特性。网上的游戏种类应有尽有,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喜爱的游戏。上网玩游戏随时可以找到合适的游戏伙伴,这就容易使人流连忘返,玩了还想玩。
目前,大学生中迷恋网络现象比较严重,部分大学生“网络成瘾”,网络成瘾又称因特网性心理障碍(Internetaddictivedisorder 简称IAD),其典型表现主要包括:上网后精神极度亢奋并乐此不疲,长时间使用网络以获得心理满足,网上行为不能自制,或通过网络来逃避现实;上网时间每次都超过预定计划;不上网时表现出情绪低落、无愉快感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和激动、自我评价低和能力下降、思维迟缓、社会活动减少行为等。一些国家调查报告显示,20—35 岁的青年群体是易感多发人群。目前,在大学生中大约有6.4%网络成瘾者,而且,这一趋势还在迅速蔓延。
一般让大学生成瘾的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网上聊天,这些主要集中于在现实生活中有人际交往困难、性格内向但又渴望与人交流的大学生群体;二是网上游戏;三是浏览色情网站。
迷恋网络,必然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1.学习精力投入减少,学业成绩急剧下降。目前很多退学和留级学生,主要原因是迷恋网络而使成绩下降。
2.严重影响和损害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3.产生社会隔离感和孤僻、悲观等心理障碍,导致人际关系疏远。
4.导致思想混乱,社会责任感缺失,伦理道德观念淡漠
大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正确、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迷恋网络就容易导致他们是非观念模糊,思想混乱,社会责任感弱化;同时由于发达国家垄断着网上的信息资源,使得西方文化的渗透加剧,学生容易形成西化的思想倾向,从而导致民族观念和爱国思想的淡化造成学生的道德标准尺度不高,不道德行为和违法行为增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受到挑战。
三,调查目的。
同样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认为,认清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并对此积极作出对策,提早防范对我们至关重要。除此之外,引导尚未沉迷于网络或已沉迷于网络的学生正确、有效的利用网络的优点,以达到辅助学习的目的。
四,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我们对身边的同学做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问卷调查。下发问卷170份,收回150份,有效率约88%。此次问卷的目的,是了解网络给大学生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以引起学校、家长和大学生本人的重视。因而,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和利用网络。并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调查结果中显示,对于“网络世界存在的三大危害:暴力游戏、沉溺聊天、泛滥色情”的观点,同学们都表示认同。网恋现象时有发生,在对大学生对网恋的看法调查中,只有49%人反对网恋,可以尝试网
恋的占到了51%。个别同学还有网恋经历。网络的这些不利因素,已经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从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有39%的学生认为上网是大势所趋,5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上网应适当指导,2%的学生认为严格控制上网,3%的学生认为上网太浪费时间。而在“你的网络知识从何获得?”这一项中,只有8%的学生是从学校获得,而57.2%的学生是从同学中获得,35%是自学获得。而在哪里上网这一项中,(在学校允许自带电脑前)84%是在网吧,只有4%的同学是在学校里上网。这几项调查结果表明,学院对大学生上网问题并没有给予关注,学院没有为学生上网提供应有条件,没有提供应有的指导。先进的网络技术、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和对网络认识的滞后及网络化环境的缺失构成尖锐的矛盾。一切都在有待改善之中
网络上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可大学生们对此都很少关注。调查问卷中,“你认为网络上的教育资源”: “比较缺乏,种类太少,质量不高”的占5%。
“还可以,有些教育站点不错”占28.5%。
“教学信息丰富,更新及时,交互性强”占14%。
“不太了解,很少关注这方面内容”占50%。
在学生“上网做些什么?”多选题中,学生选的最多的是音乐、娱乐占47%,其次是查学习资料占36%,再次是玩游戏占24%,再次是聊天占16%,剩下的是交网友占10%,做作业的占9%,收发电子邮件的占8%。在回答“上网的主要目的”时,68.6%的同学回答是娱乐,回答学习的还不到10%。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上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娱乐和消遣,当然这和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有关,也与在网吧上网的环境有关。但关键是学校没有给学生制造利用网络学习的氛围,教师没有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兴趣。
五,探讨并得出对策。
我们认为,作为培养和教育大学生的高校,具有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应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制定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对策,引导大学生确对待网络。对此我们进行了一番上网搜索、小组讨论,最终得出了以下6点对策:
1.必须使大学生认识到网络成瘾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首先要让成瘾者承认并正视这个问题,认清成瘾行为的危害,从而主动寻找帮助。可适当对所有同学进行案例教育,让他们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沉迷网吧的严重后果,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专业学习中去。
2.以疏导为主,加强引导。
在承认网络的重要和正面作用的同时,对解决学生迷恋网络问题,不简单地采取“堵” 的办法,而应该是“疏导”,要结合高校育人的目标与大学生自身发展规划,指导他们确定合理的大学阶段的奋斗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活动,把学生的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成立多种兴趣小组。也可将喜好上网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由专人负责指导,发挥他们兴趣和特长,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把那些上网成瘾的学生吸引过来,逐渐使迷恋网络者从“瘾”中解脱出来。
3.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为大学生营造合适的情感交流环境。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社交面太窄,或者社交羞怯、缺乏社交技巧,许多大学生都热衷于上网聊天,所以,大学应该创造条件,避免学生学习生活的“三点一线”单调化,尽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交流机会,例如发展同乡会,联谊宿舍,举办交谊舞会等易于使普通大学生感兴趣和参与交流的活动,才可能减少大学生迷恋网络的机会。
4.高校应积极发挥校园网络的引导作用,有效发挥互联网的正面作用,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正确方向。可以通过建立一些健康有益、适合学生品味的教育、娱乐性网站,为学生营造健康有益的网络环境。
5.发挥学校、家庭、集体的“综合治理”作用,促使网络成瘾患者摆脱“毒瘾”。
事实证明,已经成瘾者仅凭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摆脱成瘾行为的,而且传统的教化式的引导教育对那些已经对网络中毒很深的网络成瘾综合症的患者来说,已不能起到有效的纠正作用。要真正克服还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同时需要家人、老师、同学的支持和帮助。在帮助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成瘾者的责备,尽可能与成瘾者就其成瘾的原因进行交流沟通;鼓励老师、家人、同学通过倾听成瘾者的感受,学校和家人要给予有效的督促和及时的鼓励与鞭策。例如对班级中经常出没于网吧的同学,辅导员定期与学生谈话,关注、了解其学习和生活等具体情况,做到重点防范,同时号召全班同学进行监督,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帮带,如陪上自习等,在学生中尽量营造一种团结互助的氛围,以情动人。发现学生有上网成瘾倾向时及时与家长联系,家长、老师和学校齐抓共管,最大限度地帮助网络成瘾学生。
6.健全制度,加强管理。除加强正面教育、思想引导外,高校还应加强对学生行为管理、学籍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用严格的制度来约束、限制学生迷恋网络行为。对沉迷网络已经严重影响正常学习、生活而又屡教不改的学生不能一味地宽容,该淘汰的就要果断地淘汰。形成明确的、严格的管理约束机制,作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对迷恋网络的大学生起到警示、震慑作用,防患于未然。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六,总结。
网络像是无边的森林,里面藏着非常丰富的宝藏,但愿大学生们,都能找到通向宝藏的路径,而不是陷在泥潭里。
第四篇:谈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教育对策
谈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教育对策
互联网作为新的传播媒体,以其开放性、时效性、交互性等特点,给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时它的负面影响也悄然登上历史舞台,网络黄毒、网络犯罪、人情淡漠等现象令人堪忧。而青少年,他们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都还处于未稳定阶段,网络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更为突出。基于此,本文拟从互联网的特点入手,分析网络对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据此提出一些教育对策,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的高度重视,使青少年能在网络时代健康成长。
一
青少年由于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与网络存在着某些契合点,如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高效性正符合青少年追求时效的特点;上网“冲浪”的时尚性符合青少年对新鲜事物好奇、追求时尚的心理;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也正符合青少年追求个性自由的心理等等。正是由于这些契合点,使得青少年更容易被互联网所吸引,以致从内在道德意识、价值观念到外在行为方式上都受到极大的影响。
(一)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自由性,极易导致青少年道德意识的混乱 互联网上没有国界,没有政府,没有法律法规限制,它是一个无限开放的自由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任何人可以为所欲为,不受任何限制。这种开放性和自由性极易使青少年接触到一些“垃圾”信息,特别是一些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黄色、暴力信息。某些色情网站为了增加浏览人数,还用一些十分美妙的名字引人误入陷阱。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性生理迅速发育和成熟,而性心理还处于发展阶段。一方面他们对自身生理变化充满疑惑,对性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社会、学校、家庭一般对此讳莫如深,甚至讥笑、训斥、严厉压制男女之间的交际,这反而强化了他们对性的好奇。而网上不健康的宣传方式,就诱发他们获取一些不健康的性知识,产生不健康的性心理和行为。这不仅影响学习,而且损害身心健康,甚至造成道德意识混乱,道德行为失范。据《华商时报》1999年12月26日报道,我国每年15万青少年犯罪都与不良文化影响有关,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几乎全部观看过淫秽影碟或访问过 1
色情网站,青少年的犯罪手段也大多来自网络。
(二)互联网的虚拟性和交互性,容易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
互联网将各个站点连接在一起,形成所谓的网络社会或虚拟世界。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交往平等而随意,令中学生们留恋忘返。对网络的过分迷恋,也导致了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
1.孤独、抑郁、冷漠
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独立性、自主性逐渐增强,内心世界日趋复杂,不轻易把内心感受表达出来,心理有一定的闭锁性,心理话不愿向父母、老师说。而他们的友谊需要又是极为强烈的,但由于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出现一些人际矛盾。他们常常觉得和家长、老师、同学有隔阂,苦闷无处诉说。同时,生活中家长、老师的教导,又令他们感到没有获得真正的独立自主。而网络交流的平等、自由,使他们可以以任何身份出现,扮演自己渴望的角色;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和情感,不必在意别人的批评和训斥;可以任意选择对话的“朋友”,不必担心失去朋友或得罪他人。因此,一些中学生沉溺于网际交流,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里,渐渐淡漠了现实生活、现实的人际交流,以致脱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集体活动。久而久之,人际情感淡漠,社会适应能力降低,产生抑郁、孤独的心理,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
2.网恋带来的后遗症
互联网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于是“网恋”便悄然兴起了。这种飘忽不定颇具浪漫的情感也令许多青少年心驰神往。尤其是女中学生,她们发育较男生快,对异性的感情萌芽较早,情感丰富却又难以驾驭,渴望交往又有较强的闭锁性。多数女生对现实中异性产生好感却羞于表达出来,于是情感的压抑就使她们易从网上寻求渲泄,以此找到精神的安慰和寄托。一旦在网上遇到与现实中暗恋对象有某些共同点的网上朋友,就易把网上朋友当成生活中的迷恋对象。另外,青春期女生富于幻想,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她们崇拜浪漫主义的恋爱,常向往像电影、电视、文学作品中富于浪漫的情感,而网络交流的特点便迎合了她们的这一心理。因此,她们极易受到暗示,把网上朋友看成是精神恋人,试图从他们那里得到关心和爱护,以此使心灵得到寄托和慰藉。一旦网上恋人消失或无故中断联系,便会意志消沉、萎靡不振,陷
入单相思境地,严重者甚至产生抑郁症或精神崩溃。
3.产生游戏成瘾症
一些15—20岁的男中学生,由于精力旺盛,过剩精力无处排遣,于是迷恋于极富刺激性的网上游戏。他们常到街头网吧聚从联机游戏,废寝忘食,完全沉迷于游戏世界。这样完全脱离现实生活,严重影响了身心发展,个别青少年甚至混淆游戏世界和现实社会,走向犯罪道路。
(三)互联网的隐蔽性和难以监控性,极易造成网上不道德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增多。
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变成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觉察,不必担心因泄漏自己的隐私或秘密而失面子或危及自身利益。通常有一句话,“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正说明了这一点。网络的这种隐蔽性,造成管理上难以控制,使一些人为所欲为。青少年本身自制力和责任感比较弱,这种隐蔽空间极易诱惑他们产生不道德行为和犯罪行为。他们或者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恶意中伤他人;或者非法进入个人网络,窃取他人信息;或者制造电脑病毒,引起整个系统瘫痪。如1999年6月30日香港警方破获一“电脑童党”,该党由7名13—15岁的中学生组成,主犯年龄仅13岁。他们破解信用卡密码,上网疯狂购物、赌博,致使20多名受害者损失近百万元。
二
青少年是网络时代的主力军,面对当今网络给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造成的危害,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和警惕。据研究,网络综合症这种现代病已引起国内外的普遍重视,我国也发生多例因此自伤的患者。其主要表现为无节制地长时间上网,造成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低、生物钟紊乱、混淆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严重者产生自残意识和行为。所以,社会、学校和家庭应予以高度重视,在充分利用网络的同时,也要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它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净化网络空间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它的负面影响的剧增,必须加强网络的管理和立法
工作,以法治网,规范网络运行,确保网络的安全可靠,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设法律保障。运用过滤软件,大力扫除网上不良信息,努力为青少年创设一片网络净土。我国科技工作者已成功开发了“五行卫士”等防毒软件,目前国家也在大力开发和推广类似的防毒软件。
(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网络自律能力。
1.引导青少年提高网络素养,做信息的主人。
面对浩翰如烟的网上信息资源,青少年必须作出正确选择,使自己成为驾驭网络信息的主人。为此,学校和家庭要积极引导、教育青少年,提高相应网络素养:①提高对网上信息的判断、选择和处理能力,善于选择那些最有利于自己生活、工作或发展的信息,充分体现人在信息面前的主体地位。②提高网上自我保护能力,学会辨别和处理网上不良信息,使自己不受侵犯。③提高自制、自律能力。一方面做到控制上网时间,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不迷恋网络,把网络当作“精神寄托”;另一方面,注重自身道德修养,严格做到网上自律,不主动访问有害站点。
2.把“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内容中,培养有网络责任的人。
为提高青少年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自觉抵御能力,在五光十色的网络文化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受有害信息诱惑,必须在学校德育中增加对青少年进行“网风”、“网德”教育及网络法纪教育的新内容,使学生了解网络道德规范内容,培养起自主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提高网络道德自我教育能力。
(三)创设良好教育环境,积极引导健康上网。
1.学校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上网
现在许多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校园网过滤组织上网等形式既满足学生追求时尚心理又保证他们不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同时,教师可以把有关知识的网站或网页介绍给学生,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扩大了知识面。网上的教学资料生动真实、内容全面深刻,不失为课堂教学的很好的补充。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现实和虚拟有机结合起来。
为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个性,以避免过分投入而染上“上网瘾”,产生不健康心理,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丰富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网上、网下结合起来,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3.重视家庭监督和管理,创造温馨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须配合学校,做好适当的监督管理工作。如:控制孩子上网时间、地点、内容;和孩子一起上网聊天,一起做网页;常提供一些有益的网址和信息;安装过滤软件,使孩子远离黄毒等有害信息的侵蚀;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选择健康有益的内容,对网上垃圾进行批判。这样有利于孩子在网络中健康成长。
(四)及时了解学生,重视中学生的心理需求。
网络并非罪恶之源,只是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更易受其负面影响。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个性心理还是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许多学生的焦虑、烦闷、苦恼等心理困惑或症结,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解决时,他们或是感到压抑,而寻求网络解脱,从而接触到不良信息,或是自身判断能力、自控力有限而沉溺其中。因此,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并帮助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家长要多学些心理方面的知识,经常和孩子交流,关心孩子需要,参与孩子活动,尽力做到理解和尊重子女的心理需求。这样便可以防患于未然。
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网络是未来世界的最主要的呈现方式。如何引导青少年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真正成为网络时代的生力军,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高中生心理学》郑和钧、邓京华等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其对策》韦庆华 《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1
3.《防治中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卢晓江《心理与健康》2002.4
4.《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杭州市教科所编写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五篇:浅谈网络计算机对当地教师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浅谈网络计算机对当地教师的负面影响
以及解决对策
会宁县党岘乡教育管理中心刘志军***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当地农村各学校早已普及了电脑,甚至均接通了互联网,这为我们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相当便捷的服务,如:查阅资料、通信、资源共享、网上购物等等。然而就在方便的同时,笔者认为,网络计算机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一、教师变懒了。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当地除独立初中和中心小学各有一台“二期义教工程”配置的计算机外,所有的村小学没有那玩意。那时,教师们都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教学大纲,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独自撰写富有新意的教案。教学中遇到的疑难杂症三思后不是翻工具书就是同事之间相互交流研讨,那真可谓是地地道道的“教研”。这几年,各学校不但有了计算机,而且接通了互联网。起初,同事们都觉得很新奇,你抢我挤地排队查找一线信息,渐渐地同志们便找到了捷径。原来,教学所需的资源网上应有尽有,只要输入关键词,按下“enter”键即可,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并且有好多东西还相当适用。于是,凡是教学中需要的东西,同志们都在网上找,除个别具有研究意识的老师只将网上下载的资料作为参考资料借鉴外,其他绝大多数老师根本不动脑筋,也懒得动脑,甚至连教学设计、学期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材料也完全从网上剽窃。于是,曾一度闹出好多笑话,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发现,最
近几年上交到学校教导处的教学计划和总结中,好多老师的工作单位都是全国赫赫有名的学校,至于具体内容前矛后盾是司空见惯的,因为都是打印稿。
另外,据调查了解,当地85%以上的教师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是登QQ,其中用于工作接收领导任务及通知的仅占10%,其他登QQ的不是相互忽悠聊天就是谈低俗文化,甚至还有一部分教师嗜好网络游戏,见缝插针,觉可以不睡,饭可以不吃,但游戏不能不打,过了这关,闯那关,直到凌晨三四点。
二、教师变拙了。这几年,自从学校有了计算机以后,不知从哪位聪明的上司开始要求凡上报材料均交电子版以便汇总整理以来,钢笔基本上与老师说“拜拜”了,并且材料越来越多。起初,可害苦了一线的老师,因为他们每天面临着繁重复杂的教育教学任务,哪有时间将自己的材料变成电子版呢?何况,一部分老教师还不会打字呢!后来,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老师们为了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任务,从而应付差事,要么从网上下载,要么一人拙写千人巧用,不是换头不换面就是取头去尾,打印后万事大吉。但令人最担忧的是,久而久之,好多教师见了常用字会认不会写,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三、教师病多了。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绝大多数教师一有时间便蹲在电脑前度时光,再加上好多人的姿势不正确,随之而来的,颈椎病、近视眼等疾病随之而来。身边、报纸、媒体上,教师由于各种疾病晕倒在讲台上的是也屡见不鲜。身体都垮了,岂能很好地教学?
四、解决对策:
1、建议学校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有效利用网络计算机,决不要滥用、乱用、盗用网络资源。教师的生活起居决定着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的身心健康决定着家庭的幸福和学校的前途。学校应尽力想办法管理好教师8小时以外的的活动,保证每位老师每天有充沛的精力来用于教育教学。另外,对于凡是教师交到学校的材料,校领导应挤时间,认真地阅读完毕,对于写得不好的或者是从网上剽窃来的都应要求重做。对于凡是老师交上来的材料都搁在一边、过一段时间装入档案盒罢了的做法我们坚决要抑制,这其实在为投机钻营的老师创造了条件。
2、建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政策,禁止学校及上级教育单位向教师催收电子版材料、也拒绝教师随意交打印稿材料。虽然,电子材料便于整理汇总,但是对于乡村的一线老师来说,教学工作错综复杂,哪有时间能将自己的心声变成电子版材料呢?古人云: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果老师们不从网上想办法,是不会按时完成任务的。
3、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培训,认真撰写读书笔记。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边,教师在撰写读书笔记的同时,一方面拓展了自己的知识视野和文化品位,另一方面还巩固学习了常用字词,何乐而不为呢?
4、建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脚踏实地,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局出发,让教师全身心都能投入到教学中,不要让教师整天在为应付检查的材料闷闷不乐。现在的好多教师都说自己忙,而其实忙于教学的时间还不到工作时间的1/3,其它大多时间忙于各种看似与教
学相关其实无关的检查和应付检查中。
5、国家各相关部门应联合起来,强力管理网络游戏,谢绝教师进入。如果没有游戏,老师哪有时间沉迷于游戏。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漫长的工程,不得急功近利。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是知识的主载者,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教师放光学生才能闪光,我们怎能因新事物的出现而耽误一代栋梁之才?当下,好多教育专家每天都说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但却没人提出关注教师的身心发展!其实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成长是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这也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重任。我们总不能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网络计算机的出现而迷失方向、不能自拔,从而误人子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