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1980-2009对外贸易状况及分析
美国1980-2009对外贸易状况及分析
二战以后,大发战争财的美国开始了经济贸易高速发展的进程,致力于国际贸易市场的开发。美国,一直以来都奉行“自由贸易”,无论是在进口还是出口,都一直保持着遥遥领先的地位。下面,我们就从1980年-2009年的数据中具体分析一下美国的对外贸易状况。
一、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
美国作为一个资源及其丰富的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例如黄金、石油和铀等,然而许多能源的供应都依赖于外国进口。被誉为“世界粮仓”的美国由于地广人稀,农业科技化水平比较高,所以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出口国,占世界农业出口市场的一半以上。当然,一些高科技产品也是美国出口的大头之一。近二十年来,美国的出口额一直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而且上升幅度也逐渐加大。
由于美国的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内需是非常厉害的,所以美国不得不通过大量进口来满足人们的需求。除2001年由于经济衰退和911事件的影响,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美国进口有所下降外,且2008年下降幅度较大,其余年份都处在上升的阶段中。而美国进口的产品主要集中在高科技产品、工业产品和日常消费品上。
二、对外贸易差额
美国的贸易逆差在21世纪以后愈演愈烈。1993年,中国对华第一次出现了贸易逆差(由于中美统计方式不同,所以美国认为第一次是出现在1983年),后来就逐年扩大,美国就提出了“中国威胁了论”。的确,巨大的贸易逆差对美国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2010年1-6月美国的贸易逆差的统计中,主要集中于中国、墨西哥、日本这些国家。其实美国的令人震惊的贸易逆差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的全球化程度比较高,对外依存度很强,另一方面是跨国公司内的贸易流通比较强。即使美国的出口额是非常庞大的,但是却无法巨额的进口相抗衡。美国是世界经济的龙头,只要它经济强劲有吸引力,其逆差就可能没法消失。
三、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以2007年为例)
2007年美国前十大贸易伙伴
由此可以看到,美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中最重要的是加拿大。美加两国接壤,交通比较便利,具有天然的优势,再加上北美贸易自由区的建立,具有强大的市场潜力。
中国作为美国的第二大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以机电产品为主,同时,也有农产品、钢铁、塑料和木浆等,且一直处于较大幅度增长中。而中国对美出口以机电产品及纺织服装、玩具、家具、鞋和箱包等消费类产品为主。由此可见,中美进出口结构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第二篇:当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分析
当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分析
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可能略好于2013年,但制约外贸稳定回升的阻力依然存在。
从国际看,随着各国宏观政策力度加大,欧债危机略有缓和,美国经济复苏态势趋于稳定,市场信心和发展预期有所提振,2013年全球经济发展环境可能有所改善。但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问题削弱经济增长潜力,刺激经济政策措施的副作用日益凸显,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困难较多,加上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加剧,世界经济低增长、高风险态势不会明显改观。
从外部看,世界经济有望延续复苏态势,但下行风险增大。从目前情况看,2013年世界经济有望延续复苏态势,只要不出现大的外部冲击,再度出现危机或“二次衰退”属小概率事件。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历时三年,其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露,旧疾未愈,又添新伤,更加凸显了复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世界经济增速可能长期低位徘徊,面临下行的严重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将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从4.5%下调至4.0%。2013年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主要有:
一是欧洲主权债务风险上升。欧洲问题国家债务规模史无前例,目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正在从希腊等边缘国家向意大利、西班牙等核心国家扩散,从公共财政领域向银行体系扩散,市场信心极其脆弱,引发金融市场持续大幅震荡。各成员国债务链相互交织、经济联系紧密,危机加深并拖累银行系统和实体经济的可能性上升。随着部分国家主权债务陆续进入偿还高峰期,如果不能及时出台有效的救助措施,一旦欧洲银行业风险集中爆发,必将对世界经济金融体系产生新的重大冲击。
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依然不足。从目前情况看,世界经济复苏动力比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有所恢复,但总体呈现政策支撑效应减弱、传统增长动力仍较疲弱、新增长动力尚未形成的格局。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消费投资需求疲弱,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新增长点尚未形成。财政金融政策空间已十分有限,为应对债务问题而采取的财政紧缩政策会削弱经济增长动力,“流动性陷阱”导致扩张性货币政策有效性受到制约。新兴经济体则面临通胀上升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
三是全球性通胀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经济体相继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严重过剩,全球性通胀压力持续加大。今年以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价格“高烧不退”,发达经济体通胀水平持续整体走高。9月越南、印度、巴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上涨22.4%、9.7%、7.3%;美国、英国分别上升3.9%和5.2%,欧元区连续十个月超过欧洲央行设定的2%调控目标。目前,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强化宽松货币政策。英国已经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央行维持低利率并将重启长期再融资操作,美国宣布将低利率水平维持到2013年中期,并推出4000亿美元规模的扭曲操作。土耳其、巴西等部分新兴国家货币政策也从抑通胀向促增长转变。未来一段时期,国际资本大规模无序流动风险增大,大宗商品市场可能频繁大幅震荡,全球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四是非经济因素干扰不断增多。国际金融危机阴霾不散可能进一步影响相关国家社会稳定,一些国家通胀、失业、社保等问题和两极分化加剧相互叠加,可能导致政局不稳、社会矛盾冲突加剧,各种风险触发点增多,都可能对世界经济产生难以预料的冲击。去年以来,英国、德国、希腊、法国、泰国等多个国家爆发大规模群众抗议示威或骚乱。近期,旨在声讨金融制度偏袒权贵和富人的“占领华尔街”示威游行,短短两个月已蔓延至四大洲1500多个城市。此外,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仍在持续,直接影响全球石油稳定供应。
五是国际金融和商品市场仍可能持续动荡。近期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均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巴西等也降息刺激经济,可能引发各国货币汇率频繁大幅波动,国际资本大规模跨境流动,冲击全球金融稳定。美国、俄罗斯等粮食主产地遭受重大干旱,导致全球小麦、玉米减产,中东地缘政治持续紧张极易冲击石油供应,加上全球货币政策宽松,投机资本涌入商品市场炒作牟利,农产品和能源价格面临较大上涨压力。
六是贸易投资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在经济复苏没有明显起色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对外采取部分关闭国内市场的办法,扶持本土产业,阻碍了正常的国际贸易投资活动。世贸组织监测,2012年10月至2012年5月,各成员共采取182项新贸易限制措施,影响全球进口额的0.9%,且限制措施应对危机的一面下降,刺激本国产业复兴的一面上升,影响更为深远。一些国家对新兴产业领域的跨国投资态度保守,想方设法加以限制。在选举政治的催化下,部分国家经贸政策甚至出现“去全球化”的危险倾向。
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和下行风险增加,势必对中国外贸稳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
一是国际市场需求不振。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缓,补库存效应减弱,明年外需有可能继续萎缩。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持续恶化。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年初70左右一路下跌至9月份的45.4。欧盟迫于主权债务危机,各成员国不得不紧缩财政,既制约经济复苏,又将不可避免影响社保、养老等福利支出,削弱消费者支出意愿。9月份欧盟消费者信心指数为负19.1,为25个月来新低。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也将抑制需求增长,制约中国企业进一步开拓新市场。今年前9个月,巴西进口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9.7个百分点。
二是融资难度增大加剧外需萎缩风险。欧洲银行系统受主权债务危机牵累陷入困境,各家银行纷纷收缩业务范围、降低风险忍耐度,造成信贷银根紧张、融资输血功能受阻,贸易融资深受影响,加大外需萎缩风险。美国银行业也远没有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经济增速放缓减少了贷款需求,低利率降低了投资回报,市场波动加剧增加了投资风险,加强监管抬高了经营成本,经营压力越来越大。金融系统不稳定将是影响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变数。
三是经贸摩擦形势更加严峻。尽管今年以来针对我国的贸易救济案件数量和案值有所下降,但摩擦强度不减,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屡遭滥用,政策性和体制性摩擦更加突出。部分发达国家经济衰退与选举政治周期叠加,经贸问题政治化倾向明显,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形形色色的“中国责任论”层出不穷,要求中国承担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国际责任。
四是非经济因素可能对中国外贸发展带来难以预料的冲击。中东局势动荡对中国企业开拓中东市场以及稳定石油供应的影响仍不容忽视。近年来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频发,不排除个别国家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从而影响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此外,“占领华尔街”运动的走向仍不确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一运动对我国经济乃至外贸的影响要密切关注。
从国内看,保持我国外贸平稳发展既具备一定基础和有利条件,也面临成本上升等压力。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内在优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必将对中国外贸发展形成强有力支撑。同时,我国外贸传统比较优势依然存在,新的竞争优势逐步形成,市场多元化战略稳步推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成长,特别是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磨练和洗礼,抵御风险、拓展市场和创新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但是,国内一些制约外贸发展的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叠加,外贸企业经营压力明显增加。劳动力工资、原材料价格、人民币汇率、贷款利息、厂房租金等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外贸企业的价格优势,挤占了企业利润,致使外贸企业尤其是小微型外贸企业不堪重负。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导致有单不敢接、不愿接,也将加大结构调整难度。商务部重点联系企业出口利润指数由今年4月份的106.9降至9月份的101.2。利润下降导致企业技改、研发、品牌等环节投入不足。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比2012年可能有所回落。在国内能源资源需求不断增加、扩大进口政策支持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进口增长有望继续快于出口,贸易平衡状况将进一步改善。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对外贸易将继续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努力克服外部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注重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和地区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增强外贸可持续发展能力;坚定不移地扩大进口,为企业扩大进口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继续为全球贸易平衡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三篇:中国纺织品的对外贸易状况分析
中国纺织业对外贸易状况分析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纺织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从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以后,纺织品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给我国纺织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遭受到各种新的贸易保护和贸易壁垒。本文将对中国纺织品的出口贸易状况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出口现状和出口贸易中出现的问题等。
关键词:中国纺织品出口状况贸易问题
一、引言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之一,从1994年至2008年,我国始终保持世
界纺织品第一大出口国的地位,特别是2008年,我国纺织品出口额为1896.24亿美元,占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额的29.34%。虽然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下降,我国的纺织业受到巨大冲击,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但是经过一年的调整,我国的纺织业迅速恢复和发展。2010年,我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2065.3亿美元,突破2000亿美元,出口同比增长23.6%,较2008年增长11.5%。其中纺织品出口770.5亿美元,增长28.4%,较2008年增长17.8%,服装出口1294.8亿美元,增长20.9%,较2008年增长8.1%。2010年12月,纺织品服装出口实现同比、环比双增长。当月出口199.2亿美元,同比增长18.6%,环比增长4.7%。其中纺织品出口73.7亿美元,同比增长18.6%,环比增长4.2%,服装出口125.4亿美元,同比增长18.7%,环比增长5%。
二、中国纺织品的出口贸易状况
(一)外贸出口现状
纺织业是我国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产业,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表1: 2001~2009年中国纺织品出口额与出口总额
1852.2亿美元。8年间实现了三倍多的增长。而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导致09年出口额出现小幅度的回落,回复到1670亿美元,但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仍有13.9%。纺织品出口额的波动趋势,较出口总额显得不是非常明显。尽管纺织品出口额和我国出口总额都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纺织业出口额的增幅却低于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如下表2所示,纺织业出口总额所占比例从01年至08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在经济危机影响下,09年的纺织品出口额回落幅度也低于出口总额的波动幅度。
表2:纺织品出口额与出口总额
(二)出口市场
1、国外市场
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日本、香港和阿联酋,占纺织品出口总额的将近
70%(见表3)。
表
表3:中国2008年纺织产品
2、国内市场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仅江苏、浙
江、广东、上海、山东、东部沿海四省一市就集中了全国
80%以上的规模的纺织企业,73%的从业人员,82%的销售
产值,88%的出口交货值和超过90%的外商、港澳台资本。
浙江为29%,江苏为17%(见表4)。
表4:2008年中国前五位纺织品
(三)贸易规模
从表5可以看出,2002年和2003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规模增长迅速,从200
1年的532.8亿美元分别增长到2002 年的 617.69 亿美元和 2003 年的 804.84 亿美元,增长率由 2001 年的 2.31%上升到2002 年的 15.66%和 2003 年的 27.72%。此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继续保持在 20%左右,直到 2008 年增长率下降为7.98%。从出口规模和增长率来看,我国纺织品服装的总体出口比较平稳,各年均保持大额顺差,并且服装的出口要大于纺织品的出口,前者基本为后者的 2 倍。
表5:2001-2008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规模
(四)贸易方式结构
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导,且一般贸易发展迅速,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发展比较缓慢,边境小额贸易等其他贸易方式有较快发展,但在总出口中所占比重依然较小。2008年,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纺织服装1317.99亿美元,增长3.6%,占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69.5%。同期,加工贸易出口409.1亿美元,增长4.7%;其他贸易出口122.7亿美元,增长79.8%。
三、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
当配额从国际贸易舞台退出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进口产品的技术门槛也越抬越高。据商务部发布的《2005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22大类出口产品中有18类遭受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直接损失金额达到691亿美元,占全年出口额9.07%。其中,纺织产品的直接损失比较严重,为298.7亿美元,占我国纺织品出口全部直接损失的43.2%。
(二)纺织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出口成本增大,且品牌竞争力不强。
人民币汇率上升、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因素成了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的最大利空因素。纺织品附加值较低,人民币升值使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削减了企业的出口利润,并加剧了纺织企业的困难。并且我国纺织业自主品牌寥寥无几,就连国内的知名服装品牌也被国外的品牌主宰。
2、自主创新能力低
我国纺织业不少加工工序的核心技术、许多高档设备和关键零部件仍然依靠大量的进口,高新技术、纤维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还很大。
3、产业链整合度不高
整个纺织产业生产链缺乏有机的协作,印染产品与服装面料脱节,面料又与纺织坯布脱节,纺织坯布又与化纤原料脱节,并且化纤、织造、印染等相关行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由此形成的“水桶效应”为我国纺织企业最终产品质量档次提升带来极大困难。
四、结语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生产国和贸易国,是影响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重要力量。但也应认识到,虽然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市场综合竞争力较强,对外贸易面对着许多的机会,但
同样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我国有关部门和出口企业都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减少摩擦,积极推动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北娜:《入世5年中国棉纺织业的进出口分析》,2007,7,105~108。
[2] 薛丹,路世昌:《我国纺织业出口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2009,8,44~45。
[3] 赵文峰:《浅析我国纺织工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2004,3,49~50。
[4] 李静萍:《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的比较研究》,2002,8,30~33。
[5] 付韶军:《协整理论在纺织品进出口研究中的分析应用》,2008,33~34。
[6] 花小伟,刘欣:《人民币升值 纺织业不能承受之痛》,2010,3,11。
第四篇:农产品对外贸易状况分析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状况分析
摘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产品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不仅面临机遇,也遭遇巨大挑战。本文从我国近年来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历史数据出发,研究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期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关键词: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
一、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
从农产品贸易总额上看,加入WTO前,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都处于徘徊状态年贸易总额为249亿美元,到1999年降为216亿美元, 2001年缓慢回升至279亿美元。2002年开始,中国农产品贸易规模出现了显著增长的态势,到2010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额达1208亿美元,2011年前8个月的农产品贸易额已达965.5亿美元。2001年底至2010年底9年间农产品贸易总额增长了三倍多,年均增速达17.7%。2011年前8个月农产品出口381.1亿美元,同比增长27.7%;进口584.4亿美元,同比增长30.1%。不过,农产品贸易占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由1997年的7.65%下降到2007年的3.56%,2009年有所回升,为
4.14%。其中,农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下降趋势较明显,由1997年的8.17%下降到2010年的3.26%;进口所占比重由1998年的5.93%下降到2006年的4.04%,2010年又回升至5.19%(见图1)。可见,农产品进口占我国总进口的比重变化不大。
图1 1997 ~2011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及占全国进出口的比重(单位:亿美元;%)
注:2011年数据为前8个月的统计数据。
资料来源:1997年至2009年的数据来自《农村经济绿皮书》(2001 ~2010);
2010年和2011年数据来自《海关统计月刊》2010年第12期和2011年第8期.二、我国农产品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额在中国贸易额中所占比重急剧下降。
从1980年的28.5%下降到2004年的4.5%,2008年更下降到3.9%。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加速工业化进程,长期以来,中国选择的发展模式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和廉价的土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努力将中国打造成为世界工厂。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中国贸易政策的重心必然转移到工业产品上。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必须服从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和贸易政策,服务于大局,以保证中国工业品的出口。根据与世界贸易组织达成的协议,中国在加入WTO减让表中所包含的977种农产品的平均关税2004年已降低到15%,而世界农产品的关税平均水平为62%。如果按照中国农产品实际进口的情况加权平均,则中国的实际农产品进口关税水平仅为7.7%。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贸易产品与世界各国贸易进行博弈的必然结果,在这个博弈进程中,中国的农民和农业为中国贸易的大政方针的顺利实施作出了牺牲。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严重
近年来,我国农产出口额和进口额都增长迅速,但二者增长速度不一致,这导致我国在农产品贸易中的逆差。2004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差额由25亿美元转变为逆差46.4亿美元,改变了长达20年中国农产品外贸顺差的格局。此后4年一直是贸易逆差,2008年逆差高达181.1亿美元,2010年逆差更升至230.4亿美元。中国农产品已经进入逆差时代。
(三)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容易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商务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农产品出口中占较大比重的产品是水、海产品及其制品和食用蔬菜、水果、坚果及其制品。这几种农产品均是容易受到国外技术性检测的产品。一旦这些产品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不但会对我国农产品总体出口产生重大打击,而且会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声誉,甚至会对我国整体出口商品的声誉造成不利影响。
(四)政策和体制障碍
与发达国家在农业补贴和税费政策的方面的政策相比,我国给予农民的支持较少。如在农产品出口补贴方面,2000年欧盟(欧盟15国为一个成员)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超过20亿美元,这一补贴额占到世界出口补贴总额的85%以上。而我国则较少。
我国各地区之间的体制性障碍也十分突出。地区封锁和地区垄断现象严重;垄断定价和垄断性收费长期存在于交通领域;我国的垄断性货运航空运费也比其他国家高出很多,高昂的运输成本对花卉等鲜活产品的出口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在粮食生产和销售方面,我国各生产区目前仍在实行的计很强的划性流通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粮食国际竞争水平的提高。
三、提高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建议
(一)加快对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农产品生产的投资力度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及覆盖率对加强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及对农产品质量要求增高;各国对进口农产品实行的各种检验检疫政策也越加严格。然而,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科研水平及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等都离不开更大程度上对农业的投资。
(二)加强农业吸收对外直接投资(FDI)
一方面,引进 FDI 对农业具有生产率增长、技术外溢、资本形成、制度变迁等多重效应。要进一步改善农业投资环境,确保配套资金及时到位,增强对外商的吸引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与外商对接的企业集群;进一步优化外资投向与布局;加快农村专业知识的普及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对农产品产生“出口诱发效应”,即扩大国外对我国农产品的需求;同时通过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绕过东道国对我国农产品的贸易壁垒,从而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和竞争力的提高。
(三)加快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与美国、巴西等农产品出口强国相比,我国在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规模、出口的产业集中度、产业集群等方面与这些国家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和竞争力提高的瓶颈。为此,要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和优良农产品,依据各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构筑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结构;扶植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带动本地区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强农业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力度,使科技进步在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经营中的贡献率有明显提高,龙头企业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政府要通过政策、项目、财税等手段,加大对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和信息服务的投入,企业间建立学习交流机制,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产业环境;政府加强制度建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平台和政策支持。
(四)在 WTO《农业协定》的框架内加强对农业补贴
农业补贴是提高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最直接的途径。农产品出口补贴能降低农产品出口价格,提高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WTO 农业补贴政策的精神主要体现为规范“绿箱”、削减“黄箱”、取消“蓝箱”。与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对农业的高额补贴相比,我国对于农业的补贴在加入 WTO后的近几年才真正起步,中国的农业补贴政策还不够系统和完善,补贴力度小,这显然不利于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增强。为争取公平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地位和环境,确保中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竞争力,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经验,在 WTO 农业补贴政策的允许范围内,将农业补贴政策目标长远化,补贴结构合理化,强化财政补贴管理。
(五)积极扩大农产品出口
加快扩大农产品出口是提高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在发展中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目前,农业和农产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竞争力较弱,通过扩大出口可以更好地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出口农产品,从而巩固农业的发展基础,提高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水平。扩大农产品出口就要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产品出口品种、增强品牌意识、拓宽出口渠道;大力发展具有出口优势和进口替代作用的农产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健全农产品
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出口农产品的行业组织建设,推动企业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行业协会,规范农产品出口秩序,积极应对农产品贸易摩擦。
参考文献:
[1]陈小红:《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国际商贸,2012(1)。
[2]张晓山:《“入世”十年:中国农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学习与探索,2012(1)。
[3]李二敏:《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研究》,经济纵横,2011(11)。
[4]解小平:《论我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国际商贸,2011(11)。
[5]张阿娟:《论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比较优势的改变及影响》,国际商贸,2011(12)。
[6]杨艳红、熊旭东:《加入WTO十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国际比较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11(12)。
第五篇:河南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
河南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河南对外贸易发展历程,发展状况,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的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地区发展上经历了沿海大开放,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各地区在相应政策的支持下,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沿海地区。河南,也在中部崛起的政策下,快速发展经济,在保持省内经济的稳步发展下,着重发展对外贸易,增进河南的进出口,虽然近几年河南对外贸易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所处地域和政策的不完备,仍是其发展的软肋。作为一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河南更应该重视对外贸易发展。本文从四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部分:河南的经济发展概况,从经济发展引入河南的对外贸易发展;第二部分:河南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及历程回顾;第三部分:河南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加快河南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部崛起;经济发展;外贸;对外开放
1.河南的经济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的经济呈现突飞猛进的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国家提出中部崛起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之后,河南经济不仅基本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且正在实现由以传统农业为经济主体向以新兴工业为经济主体的重大转变。河南已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五大经济体。——孙伟东.河南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新特点
1.1河南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河南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优化。首先,作为粮食大省,河南在第一产业上发生了改变,种植业比重下降,畜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512.06亿元;其次,第二产业中轻工业增长速度加快,构成了河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初步核算,在2011年,河南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5887.39亿元;再次, 第三产业较快发展。主要表现在金融保险证券业稳步发展;市场流通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交通运输旅游房地产发展步伐加快, 为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2河南的对外经济合作 由于河南位于中部地区,地处平原,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加上交通的不便,河南的对外贸易发展不是很快,整个河南的进出口额虽有所提升,但比起沿海城市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再者,海关及检验机构的稀少,给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带来巨大的不便,并且带来成本的增加,不少企业由此亏本而不再从事这方面的业务。为了拉动河南经济的增长,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对内和对外的投资的政策。例如对内,给予了一些投资鼓励政策,引入富士康进驻河南,不仅加大了进出口贸易,而且解决了大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对外,鼓励企业对外投资,或者与外企进行合资合作,就像安阳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采取合资合作经营方式进行发展。
1.3 河南的GDP增长情况
改革开放之初,河南的GDP 总量仅为162.92 亿元,1991 年跨上千亿元台阶,2000 年GDP 突破5000 亿元,2005 年GDP 突破1 万亿元大关,2011年更是达到27232.04亿元,在全国各省市的排位也由1978 年的第9 位上升到2007 年的第5 位,并于2011年仍稳居第5位。
表1 河南省2009—2011 年不同时期经济总量与发展速度指标
注:1.数据来源:河南省2009-2011 年统计年鉴。
表1 显示了从2009 年至2011年3年间,河南省经济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水平和发展速度。
2.河南对外贸易发展历程及现状
2.1 河南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回顾
1978年以来,河南的经济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这不仅是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更得益于政策的指导与鼓励,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展,更是经历了重要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至1990年,河南对外贸易发展有了新的起色,上世纪50年代,河南对外贸易方式主要是调拨口岸供货,很少自营出口。从1978年到1983年,河南在学习经济特区开放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上,尝试了以下放外贸经营权为主的管理模式。1984年到1987年,进行了政企分开和外贸计划体制的改革。1988至1990年,由于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度,外贸出口经济效益提升,全省外贸局面由亏转盈,出口总额突破10亿美元。
第二阶段:1991年到2000年,河南外贸进入平稳增长期。1991年河南省政府第一次召开对外贸易会议,对河南的外贸形势及发展做出指示,对河南解放思想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三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至今,河南对外贸易进入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003年8月,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开放带动”作为河南经济发展的主战略,加快河南对外开放,2006年5月,河南省商务厅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开始实施全民外贸战略,放宽企业进出口注册登记条件。2007年,河南进出口总额100亿美元大关,完成128.05亿美元,2011年进出口总额更是达到326.42亿美元。
2.2 河南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对外开放以来,河南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不足1000万美元.发展到2011年进出口总额326.42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92.40亿美元,进口总额134.02亿美元。河南省对外贸易总额呈上升趋势。从对外贸易发展的增长来看,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和出口额的增长幅度都很大,整体来看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加入WTO以后,2002~2004年河南省的出口高速增长,2005~2007年以来,河南省出口贸易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是,增幅明显放缓;进口增长时高时低,波动非常大,2003年进口增幅巨大,达到同期60%的增幅,2005年增幅明显放缓,进口增长仅为8.2%,2006~2008年逐年增加,2008年增幅达到56%。
另一方面,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河南进出口商品的结构,经营主体结构,贸易方式结构,贸易市场结构等也在不断的发上着变化。商品结构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转换,外贸体制也由国企转变成国企,民企,私企共同发展的局势,贸易市场多元化,在全球开拓新市场,扩大贸易范围,由一般贸易走向加工贸易,对外承包工程,促进了河南省的外贸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解决了百姓的就业问题。
3.河南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河南在对外贸易发展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和政策,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2008年河南省资源性大宗商品占全省出口额的35%以上,钢铁、有色金属类出口分别占河南省全部出口的3.6%和11.1%。2009年,上述产品出口同比下降84.5%和45.2%。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沿海发达省市,同时也低于部分中西部省份。2009年,河南省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为27.3%,低于全国59.3%的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为5.7%,低于全国31.4%的平均水平。
(2)产业分工层次低。在全国产业布局中,河南历来作为粮食基地,能源基地,原材料基地,化工产业基地,这些都处于产业层次的最低端,外向程度不高。农产品又受国家检验检疫局的高标准要求,很多企业难以达标,只是出口量低,化工产品又涉及到高污染,高耗能,也被海关查处,而不能出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出口产品很多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
(3)贸易结构不平衡。河南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粗放型的投入方式实现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低,增长效益和质量不高,并且出口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由于价格低,再加上政府的出口退税政策,很容易遭到外国商家的反倾销,而且加工贸易发展落后,又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导致出现负增长情况。然后,进出口比例失衡,长期以来,在“重出口,轻进口”的观念作用下,河南省进出口严重不成比例。在国家提出实施进出口基本平衡的对外贸易政策后,河南省虽然重视进口贸易,但其比例仍严重不平衡。
(4)加工贸易发展缓慢。2009年,河南加工贸易进出口22.7亿美元,仅占全国出口商品的16.9%,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江苏、福建、上海、广东等沿海发达省市,加工贸易所占比重高达45%-75%。同时,由于河南省加工贸易产业链相对较短,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初期所受到的冲击比较大,2009年6个月加工贸易累计出口降幅一直在25%以上,下半年以来,随着外部需求状况的改善和稳定,加工贸易出口明显回升,同比降幅不仅小于一般贸易以及出口总体降幅,且降幅逐月收窄。2009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同比下降11.9%,而一般贸易进出口下降27.8%。
4.加快河南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以上的问题,河南的经济要取得跨越式的发展,必须采取有利的对策和措施来改善对外贸易发展现行的情况。
4.1 优化产业结构,出口产品结构
在河南省的进口结构中,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仅占进口比例的3%左右。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生产要素的进口是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方式的重要渠道,如果河南省能有效地引进利用、吸收和改进这些国外技术,便能有效地促进河南省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河南省产业结构的跨越式提升,有利于提高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建立政府调控经济的有效机制, 重视发挥产业政策的宏观导向作用, 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规划和相应的政策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 政府调控经济的方式必将加速转向以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为主的轨道。当前尤其需要转变政府管制经济的方式,注重运用能源、资源产品的价格杠杆作用, 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 形成较有效的经济激励制度。政府还要增强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职能, 引导企业的投资行为合理化, 避免因信息不完备而出现大的投资决策失误。实施科教兴贸战略和机电产品出口推进计划,抓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和传统出口商品的升级换代,通过市场机制运行和政府推动的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扶植
企业引进高技术产品,鼓励企业研发新产品,保护企业的权益。大力实施出口品牌战略,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4.2 规范化出口管理制度,遏制出口秩序混乱的现象
出口秩序混乱最直接的表现是低价竞销问题,河南省企业出口低价竞销的原因,既有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也有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为了规范出口管理制度,有效遏制出口秩序混乱的现象,一方面,在保持现有出口市场的基础上,河南省政府应鼓励企业大力开拓新的出口市场,避免市场集中的风险;另一方面,为了减少出口产品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产品产生贸易摩擦,特别是反倾销,在短期内,针对出口低价竞销现象,应该效仿大多数国家的做法,在法律框架内对出口价格实施管理和协调,以法律形式设置负责管理、协调、监督、处罚违规行为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并进一步强化有关行业协会的监督职能,以实现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和维护市场秩序的根本目的。
4.3 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模式
要加大河南省外贸发展基金的规模,要向支持重点出口企业倾斜,提升这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扶持民营企业出口。进一步改革外贸管理体制,推进外贸出口企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多种贸易方式,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河南省出口加工区,吸引跨国公司把技术水平更高、增值含量更大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省,以加工贸易来降低原材料成本,规避汇率波动风险;政府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以此来扩大对外贸易。
4.4 实现市场多元化战略
河南省要在巩固提高传统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新的市场。首先,应深度开发欧盟、香港等地区传统市场。根据自身优势,结合各国家和地区市场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河南省对外经贸合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稳定和提高在其对外贸易中的份额。再次,积极扩大非洲、东盟等其他各国市场,尤其要积极开拓与河南经济具有互补性的市场。针对各个市场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开拓策略和扶持政策,改变河南省出口市场过度集中的现状,减少由此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网.河南省情.经济发展,2013-01-17
[2]胡宝臣.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优化升级问题研究.河南郑州450002.[J/OL].,2007-02
[3]孙伟东.河南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新特点.[J].《科技信息》,2012年第8期
[4]张纯记.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上海电子信息学院经济管理系, 上海201411)[J/OL],2005-04
[5]河南统计年鉴
[6]薛革新.河南对外贸易发展问题研究,[J/OL].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59-2010052353.htm, 2008-12-01
[7]金晖.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问题研究①.[J].《中国商贸》,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