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农产品对外贸易分析
河南农产品对外贸易分析
农产品贸易在国际货物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各个国家非常重视,采取了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以保护本国农业的竞争性。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主要农作物的播
种面积及产量在全国占具重要的地位,其中,小麦、芝麻、红麻、大蒜产量居全国首位,河南省食品工业是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农副产品加工在国内已具有规模优势,一些传统农副产品因其独特的品质,在国内市场上享有盛誉。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出口小省,出口潜力很大,提高河南省优势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对河南省的经济推动意义重大.一、我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
(一)取得的成效:
1.农产品对外贸易增长较快。在我省开放带动战略的指引下,近年来我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2002年、2003年我省农产品对外贸易额分别为4.85亿美元、7.10亿美元,同比增长18.98 %、46.24 %;其中农产品出口分别为2.31亿美元、3.21亿美元,同比增长12.34%、38.66%;农产品进口分别为2.54亿美元、3.89亿美元,同比增长25.75%、53.13 %。
2.农产品贸易市场呈多元化趋势。我省农产品国际贸易在巩固原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开拓了东欧、非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新兴市场贸易增长强劲,与传统市场齐头并进,改变了我省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亚洲市场一枝独秀的状况,形成了遍地开花的欣欣向荣局面。1999年,我省向亚洲、非洲、欧洲、拉美洲、北美洲、大洋洲的贸易额分别为11797万美元、849万美元、5621万美元、461万美元、3760万美元、2177万美元,到2003年,与各洲贸易额已分别达到23571万美元、1052万美元、6448万美元、16242万美元、17069万美元、6605万美元,分别增长了99.81%、23.91%、14.71%、3423.21%、353.96%、203.40%,各洲贸易额趋向均衡化发展。
3.农产品出口结构明显改善。目前我省农产品出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初级农产品比重降低,加工农产品比重上升,熟肉制品、脱水蔬菜、调味食品等一大批高附加值、高创汇农产品纷纷打入国际市场,远销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以出口量最大、增长较快的生猪及制品出口为例,从2000至2003年,生猪出口仅增长了0.3%,而猪肉等制品出口则增长了2.23倍。同时,我省出口的农产品不仅有传统的生猪、粮油、大蒜、茶叶、中药材、手编工艺等,又新增了磨粉小麦、食用菌、麻类、花卉、山野菜等。特别是2002年11月22日我省5000吨优质小麦顺利出口到印度尼西亚,结束了我国没有磨粉小麦出口的历史,为把河南建成全国重要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奠定了基础。
4.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003年,面对全球贸易性技术壁垒频频高筑以及周边国家发生禽流感的严峻形势,全国对日出口鸡肉仅剩4家企业,我省就占了2家,分别是“大用”公司和“永达”公司。韩国从我国进口的鸭肉,80%以上来自信阳的华英集团,且每吨高出内销价格5000元。来自日本、韩国的众多客商常常驻守企业等待发货。小麦出口达130万吨,创汇1.5亿美元,首次进入国际期货市场,树立了河南小麦的良好形象。在香港实行“7+13”药物残留控制的严峻形势下,供港澳地区的20余万头活畜全部合格,受到了质检总局和商务部的表扬。漯河2003年出口5万吨冻猪肉和3千吨肉制品,其中冻猪肉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25%,在国际上打响了“漯河制造”的品牌。2003年信阳市淡水产品出口占全国的20%,深受韩国、日本客商的青睐。
5.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随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统一和逐步融合,我省加快了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步伐,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自身的生产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打破小而全的农产品生产模式,加大了对优势农产品生产的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富有河南特色的农产品国际品牌,使得我省出口能力逐年增强。以我省竞争优势较强的大宗农产品生猪及制品、蜂产品、大蒜、苹果汁出口为例:2000年,其出口金额分别为4390万美元、653万美元、639万美元、692万美元,到2003年,其出口金额已分别达到8828万美元、1189万美元、2526万美元、2450万美元,三年间,分别增长了101.09%、82.08%、295.31%、254.05%。与此同时,进一步压缩了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劣势农产品的生产比重,增加了进口数量,主要表现在对大豆的生产和进口上。2000年到2003年,我省大豆种植面积由56.47万公顷下降到50.34万公顷,减少了10.86%,大豆进口却从4109万美元增加到23872万美元,增长了480.97%,占同期进口增加额24510万美元的80.63%,是我省近年来农产品进口快速增长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省农业通过快速融入国际市场,调整了生产结构,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整体效益。
6.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初见成效。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结合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优势,我省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出口基地,这些基地正逐步向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全省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根据2004年2月我厅在全省进行的创汇农业情况调查:截止2003年底,我省农产品出口基地已达181个,基地出口额(含通过沿海企业出口)达到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相当于同种口径我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7%。同时,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逐步形成了以鹤壁、信阳为重点的禽肉,漯河、周口、许昌为重点的肉类,郑州为中心的食品加工,驻马店、周口为重点的芝麻,三门峡为重点的苹果汁,郑州、开封为中心的大蒜,南阳、商丘为重点的辣椒,信阳为重点的淡水水产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出口区域,这些农产品出口区域优势的形成为我省农业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7.一批实力较强的农业出口龙头企业迅速崛起。我省出口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高。不少企业与周边群众联合,建设自己的种植、养殖基地,调整出口结构,健全自控体系,采用“公司+基地”、“公司+协会+农户”等先进的生产经营模式,进行种(养)加工销售一体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增强了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在历经了一次次风雨洗礼后,我省农业出口企业管理日臻完善,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崛起了“世界肉王”——双汇、“世界鸭王”——华英等一大批以“农”字打头的产、工、贸企业集团。2003年,日本农林渔产省官员在考核我省华英、大用、永达对日禽肉熟制品注册时,高度评价了这些企业的基地、软硬件建设和质量安全水平,对河南有这样的企业感到非常惊讶,表示将全部推荐为对日注册企业。在检查情况通报中,我省未被通报一个问题,3家熟肉加工企业顺利通过对日注册,在全国排前三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出口规模小是全省农产品出口存在的突出问题。2009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仅为全国的1.3%,占全省外贸出口的6.9%,同比2005年下降1.2个百分点,与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其主要原因如下:
1.出口基地发展滞后。目前,全省出口农产品原料仍以农户生产经营为主,呈现“小规模、小生产、大群体”的格局,未能形成大规模的标准化种养殖、加工体系,难以保持农产品出口质量稳定性;同时,种植、养殖、生产和深加工方式不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甚至部分传统产品出口逐年萎缩。2009年全省加工产品占全部农产品出口的比重比2005年下降了3.3个百分点;
2.农产品生产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落后。2009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低于100万美元的企业占72%。同时,生产企业的产品保鲜、运输手段和技术相对滞后,储藏、冷冻冷藏设施陈旧,平堆冷库约占90%,立体货架冷库不到10%,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标准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出口产品很难实现季产年销或反季节销售,无法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附加值;
3.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出口意识不强,国际贸易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多数企业缺乏对进口国农产品技术标准的了解,难以有效突破技术、绿色等贸易壁垒;遇到涉外贸易纠纷往往回避,行业商协会还不能有效帮助企业开展应诉;
4.质量标准检测体系落后。部分企业在基地建设、产品生产等环节没有标准或标准落后,一些出口原料基地不能满足出口需求,大部分企业自控检测能力低,特别是初级农产品加工企业不能开展有效检测。不规范使用农药、兽药情况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出口,2008年河南省有11批次产品被国外检出不合格,其中因药物残留和重金属超标引起的有8批次。2.出口创汇龙头企业较少。2003年,符合农业部统计标准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组织,山东有12098家,而我省只有4620家,国家级重点企业,山东省31家,我省只有14家,2004年新增9家,总数也只有23家,出口创汇过千万美元的企业,山东有150家,我省仅有21家。
3.对外注册企业数量较少。目前我省有164家(次)出口企业获得出口食品卫生注册、登记,74家(次)出口企业获得国外卫生注册,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62%、2.45%。由于国外注册数量较少,妨碍了我省农产品的直接出口,一些农产品不得不通过其它省份企业实行间接出口。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是大宗农产品竞争力较弱。河南省作为全国最大的粮食主产区,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夏粮产量占全国的1/4,但粮食生产成本比国外高,加之国家政策限制,难以形成出口优势。
二是出口针对性研发经费不足。河南省农产品结构偏重于内销,出口意识不强,出口产品也多是面向海外华人市场,新产品研发投入费用较少,而针对出口市场产品的研发投入则更少,影响了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的深度开拓。
三是区位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河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距主要出海港口600公里左右,虽处于农产品保质保鲜、冷链运输所需的最佳运输半径,但由于专业物流、口岸建设滞后,未能将全国农产品集散地的地理优势转化为出口区位优势。
四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由于省内出口农产品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其技术水平含量较低,农产品出口主要是靠价格竞争,缺乏自主创新。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以下情形:创新的动力不足,不想创新;创新的风险太大,不敢创新;创新的能力有限,不会创新;创新融资太难,不能创新。综上所述,河南省农产品出口总体上看还是有较大潜力的,如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就必须要突出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加工优化升级,努力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规模,加强出口调控确保产业安全,提高河南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开放度的提高,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相互影响不断加深,各类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的挑战必然更加凸现,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供求变数的增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挑战。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下,河南省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出口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农业大省和农产品加工业大省优势,积极实施农产品出口“十大主导产业”,以出口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支撑,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紧紧依托河南省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品种优势,强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实施出口带动战略,形成河南农产品出口的新优势、新特色、新亮点。
(一)加快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
加快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广高效、生态、绿色、安全的种植养殖模式,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规模,优化出口结构,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出口竞争优势。1.壮大生猪、家禽、食用菌、蔬菜及种子、水果等已具有一定规模的出口农产品基地,巩固传统出口优势;2.培育芝麻、花生、肉牛、红枣、茶叶、水产品、蜂产品、中药材等潜力巨大的出口农产品基地,形成农产品出口新优势;3.实施花卉产业发展规划,培育花卉种植出口基地,不断提高牡丹、月季、腊梅、绿化苗木等品种的加工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形成农产品出口新的增长点。
(二)培育出口优势农产品
进一步优化出口农产品结构,巩固提升具有优势的肉类产品和果蔬产品的出口份额,扩大速冻食品、休闲食品、调味品的出口规模,提高出口食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1.大力发展鲜冷冻肉、分割肉、调理肉、熟肉制品出口,积极发展肠衣、腊肉等传统中式肉制品出口,巩固提升猪肉出口优势,扩大禽肉出口规模,发展牛羊肉出口;2.重点发展果汁、脱水蔬菜、速冻果蔬、果蔬罐头出口,扩大食用菌、板栗、大蒜、辣椒等特色产品出口规模,提高果蔬产品出口竞争力;3.强力推进具有中华传统美食特点的速冻水饺、汤圆、粽子等产品出口,积极发展速冻菜肴、速冻面点、速冻预油炸食品、速冻烘焙食品出口,形成出口新优势;4.扩大发展具有优势的苹果、花生、芝麻、蜂蜜、茶叶、大蒜、山药、红枣、果脯、肉脯、饼干等休闲、保健食品出口,形成出口新特色;5.巩固味精出口优势,大力发展复合香辛料、糖醇、天然食品添加剂等产品出口,扩大调味品出口规模。
加快新产品研发。针对日本、韩国、港澳等传统市场和欧美、东盟、中亚、非洲等新兴市场的需求,加强禽肉、果蔬、花卉、调味品、中药材、速冻食品、精深畜产品及加工制成品的研发和技术创新,适应国际市场消费多样化的需要。
(三)壮大出口农业龙头企业
大力培育一批出口经营主体,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利用良好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1.支持农产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发挥资金、技术、品牌和市场网络优势,进行横向重组和上下游整合,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成为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强的创汇骨干企业。支持骨干企业开展出口卫生登记备案和国外卫生注册,按照国际先进标准进行生产管理、产品加工和储运销售,努力培育一批出口知名品牌,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鼓励与境外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利用其资金、技术和境外销售渠道优势提高产品水平,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建设稳定可控的原料基地,确保出口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稳步扩大和提升出口规模;2.依托农业合作组织,培育农产品出口主体。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组织形式和机制的创新。培育农业专业化合作生产组织,建设各种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面向国外市场,调整出口经营方式,提升加工深度,提高出口农产品附加值;3.加强行业商协会建设,提高农业贸易组织化程度,在农产品出口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形成规模、信誉良好、管理规范的行业专业组织;4.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承接境内外农业产业转移,吸引著名外向型农产品龙头企业来豫投资兴业。鼓励省内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到境外建设种养加基地,充分发挥河南省在农产品加工方面的加工技术和产能比较优势,合理规避贸易壁垒,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四)加速建设服务支撑平台
努力建设农产品出口的科技研发、质量安全监测、物流口岸、人才培养、宣传推介等平台。1.大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的推广应用,提高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广应用肉制品在线检测、速冻米面食品安全控制、油料低温脱脂、果蔬天然保鲜、传统中式食品现代化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提高产业发展水平。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储藏技术研发,提升产品档次。加强特色农产品优质品种生产技术和设施的研发,着力解决特色种植养殖业的关键技术,重点推广优质特色新品种及配套技术;2.进一步完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和质量监控体系,加快制定河南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完善检测网络,提高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确保出口农产品稳定增长和质量安全。鼓励引导农产品企业开展质量管理等体系认证,支持省内更多的农产品出口企业获得国外注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各环节、各关键点进行信息收集记录并实现逆向查询,逐步建立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3.积极建立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认真实施全省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冷链物流密集带,完善速冻食品、生鲜果蔬、肉奶制品等低温物流设施和花卉恒温物流设施,实现与国内外冷链物流网络高效对接,为农产品出口提供优质服务;4.建立农产品出口监测预警机制。营造农产品出口的良好环境,要把出口农产品预警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和反馈工作作为主要内容,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组织行业自律,积极采取应诉国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努力创造一个有序的国际贸易环境;5.推进农产品出口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它包括建立出口农产品企业的诚信不良纪录收集、管理、通报制度以及行业退出机制,围绕以企业责任为基础、社会监督为约束、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有制度的建设,加强农产品出口生产企业与经营者质量信用建设和信用分类监管等。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及措施
1.建立完善支持农产品出口的工作机制。加强宏观政策和出口工作指导,各级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确保农产品出口企业享受国家和省制定的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同时,要加强与商务、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联系,跟踪国际贸易市场行情和政策动态,及时有效化解贸易争端,营造良好市场环境;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农业结构调整资金、外贸发展促进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专项资金要向出口农产品企业及基地予以倾斜,优先扶持农产品出口企业,支持和帮助其做大做强;3.加大融资保险支持力度。对农产品出口重点企业的信贷加大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发挥信用保险作用,扩大信用保险覆盖面,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4.推进出口农产品大通关建设。建立完善适合农产品出口特点的快速通关机制,对鲜活、易腐等特殊出口货物,设立专门窗口,特事特办,提供通关便利。规范完善24小时预约通关制度, 推广“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便利企业通关;5.积极开展农产品境内外促销活动。组织农产品出口企业参加境外农产品及食品博览会、展览会、展销会。积极推进农业对外经济交流合作,努力创造条件,更多地举办、承办国际性农产品及食品贸易和招商洽谈会、展览会,提升河南省农产品和出口企业的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
第二篇:农产品对外贸易状况分析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状况分析
摘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产品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不仅面临机遇,也遭遇巨大挑战。本文从我国近年来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历史数据出发,研究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期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关键词: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
一、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
从农产品贸易总额上看,加入WTO前,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都处于徘徊状态年贸易总额为249亿美元,到1999年降为216亿美元, 2001年缓慢回升至279亿美元。2002年开始,中国农产品贸易规模出现了显著增长的态势,到2010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额达1208亿美元,2011年前8个月的农产品贸易额已达965.5亿美元。2001年底至2010年底9年间农产品贸易总额增长了三倍多,年均增速达17.7%。2011年前8个月农产品出口381.1亿美元,同比增长27.7%;进口584.4亿美元,同比增长30.1%。不过,农产品贸易占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由1997年的7.65%下降到2007年的3.56%,2009年有所回升,为
4.14%。其中,农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下降趋势较明显,由1997年的8.17%下降到2010年的3.26%;进口所占比重由1998年的5.93%下降到2006年的4.04%,2010年又回升至5.19%(见图1)。可见,农产品进口占我国总进口的比重变化不大。
图1 1997 ~2011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及占全国进出口的比重(单位:亿美元;%)
注:2011年数据为前8个月的统计数据。
资料来源:1997年至2009年的数据来自《农村经济绿皮书》(2001 ~2010);
2010年和2011年数据来自《海关统计月刊》2010年第12期和2011年第8期.二、我国农产品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额在中国贸易额中所占比重急剧下降。
从1980年的28.5%下降到2004年的4.5%,2008年更下降到3.9%。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加速工业化进程,长期以来,中国选择的发展模式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和廉价的土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努力将中国打造成为世界工厂。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中国贸易政策的重心必然转移到工业产品上。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必须服从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和贸易政策,服务于大局,以保证中国工业品的出口。根据与世界贸易组织达成的协议,中国在加入WTO减让表中所包含的977种农产品的平均关税2004年已降低到15%,而世界农产品的关税平均水平为62%。如果按照中国农产品实际进口的情况加权平均,则中国的实际农产品进口关税水平仅为7.7%。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贸易产品与世界各国贸易进行博弈的必然结果,在这个博弈进程中,中国的农民和农业为中国贸易的大政方针的顺利实施作出了牺牲。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严重
近年来,我国农产出口额和进口额都增长迅速,但二者增长速度不一致,这导致我国在农产品贸易中的逆差。2004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差额由25亿美元转变为逆差46.4亿美元,改变了长达20年中国农产品外贸顺差的格局。此后4年一直是贸易逆差,2008年逆差高达181.1亿美元,2010年逆差更升至230.4亿美元。中国农产品已经进入逆差时代。
(三)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容易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商务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农产品出口中占较大比重的产品是水、海产品及其制品和食用蔬菜、水果、坚果及其制品。这几种农产品均是容易受到国外技术性检测的产品。一旦这些产品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不但会对我国农产品总体出口产生重大打击,而且会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声誉,甚至会对我国整体出口商品的声誉造成不利影响。
(四)政策和体制障碍
与发达国家在农业补贴和税费政策的方面的政策相比,我国给予农民的支持较少。如在农产品出口补贴方面,2000年欧盟(欧盟15国为一个成员)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超过20亿美元,这一补贴额占到世界出口补贴总额的85%以上。而我国则较少。
我国各地区之间的体制性障碍也十分突出。地区封锁和地区垄断现象严重;垄断定价和垄断性收费长期存在于交通领域;我国的垄断性货运航空运费也比其他国家高出很多,高昂的运输成本对花卉等鲜活产品的出口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在粮食生产和销售方面,我国各生产区目前仍在实行的计很强的划性流通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粮食国际竞争水平的提高。
三、提高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建议
(一)加快对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农产品生产的投资力度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及覆盖率对加强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及对农产品质量要求增高;各国对进口农产品实行的各种检验检疫政策也越加严格。然而,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科研水平及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等都离不开更大程度上对农业的投资。
(二)加强农业吸收对外直接投资(FDI)
一方面,引进 FDI 对农业具有生产率增长、技术外溢、资本形成、制度变迁等多重效应。要进一步改善农业投资环境,确保配套资金及时到位,增强对外商的吸引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与外商对接的企业集群;进一步优化外资投向与布局;加快农村专业知识的普及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对农产品产生“出口诱发效应”,即扩大国外对我国农产品的需求;同时通过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绕过东道国对我国农产品的贸易壁垒,从而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和竞争力的提高。
(三)加快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与美国、巴西等农产品出口强国相比,我国在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规模、出口的产业集中度、产业集群等方面与这些国家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和竞争力提高的瓶颈。为此,要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和优良农产品,依据各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构筑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结构;扶植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带动本地区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强农业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力度,使科技进步在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经营中的贡献率有明显提高,龙头企业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政府要通过政策、项目、财税等手段,加大对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和信息服务的投入,企业间建立学习交流机制,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产业环境;政府加强制度建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平台和政策支持。
(四)在 WTO《农业协定》的框架内加强对农业补贴
农业补贴是提高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最直接的途径。农产品出口补贴能降低农产品出口价格,提高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WTO 农业补贴政策的精神主要体现为规范“绿箱”、削减“黄箱”、取消“蓝箱”。与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对农业的高额补贴相比,我国对于农业的补贴在加入 WTO后的近几年才真正起步,中国的农业补贴政策还不够系统和完善,补贴力度小,这显然不利于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增强。为争取公平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地位和环境,确保中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竞争力,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经验,在 WTO 农业补贴政策的允许范围内,将农业补贴政策目标长远化,补贴结构合理化,强化财政补贴管理。
(五)积极扩大农产品出口
加快扩大农产品出口是提高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在发展中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目前,农业和农产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竞争力较弱,通过扩大出口可以更好地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出口农产品,从而巩固农业的发展基础,提高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水平。扩大农产品出口就要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产品出口品种、增强品牌意识、拓宽出口渠道;大力发展具有出口优势和进口替代作用的农产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健全农产品
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出口农产品的行业组织建设,推动企业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行业协会,规范农产品出口秩序,积极应对农产品贸易摩擦。
参考文献:
[1]陈小红:《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国际商贸,2012(1)。
[2]张晓山:《“入世”十年:中国农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学习与探索,2012(1)。
[3]李二敏:《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研究》,经济纵横,2011(11)。
[4]解小平:《论我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国际商贸,2011(11)。
[5]张阿娟:《论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比较优势的改变及影响》,国际商贸,2011(12)。
[6]杨艳红、熊旭东:《加入WTO十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国际比较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11(12)。
第三篇:河南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
河南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河南对外贸易发展历程,发展状况,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的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地区发展上经历了沿海大开放,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各地区在相应政策的支持下,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沿海地区。河南,也在中部崛起的政策下,快速发展经济,在保持省内经济的稳步发展下,着重发展对外贸易,增进河南的进出口,虽然近几年河南对外贸易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所处地域和政策的不完备,仍是其发展的软肋。作为一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河南更应该重视对外贸易发展。本文从四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部分:河南的经济发展概况,从经济发展引入河南的对外贸易发展;第二部分:河南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及历程回顾;第三部分:河南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加快河南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部崛起;经济发展;外贸;对外开放
1.河南的经济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的经济呈现突飞猛进的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国家提出中部崛起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之后,河南经济不仅基本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且正在实现由以传统农业为经济主体向以新兴工业为经济主体的重大转变。河南已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五大经济体。——孙伟东.河南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新特点
1.1河南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河南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优化。首先,作为粮食大省,河南在第一产业上发生了改变,种植业比重下降,畜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512.06亿元;其次,第二产业中轻工业增长速度加快,构成了河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初步核算,在2011年,河南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5887.39亿元;再次, 第三产业较快发展。主要表现在金融保险证券业稳步发展;市场流通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交通运输旅游房地产发展步伐加快, 为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2河南的对外经济合作 由于河南位于中部地区,地处平原,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加上交通的不便,河南的对外贸易发展不是很快,整个河南的进出口额虽有所提升,但比起沿海城市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再者,海关及检验机构的稀少,给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带来巨大的不便,并且带来成本的增加,不少企业由此亏本而不再从事这方面的业务。为了拉动河南经济的增长,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对内和对外的投资的政策。例如对内,给予了一些投资鼓励政策,引入富士康进驻河南,不仅加大了进出口贸易,而且解决了大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对外,鼓励企业对外投资,或者与外企进行合资合作,就像安阳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采取合资合作经营方式进行发展。
1.3 河南的GDP增长情况
改革开放之初,河南的GDP 总量仅为162.92 亿元,1991 年跨上千亿元台阶,2000 年GDP 突破5000 亿元,2005 年GDP 突破1 万亿元大关,2011年更是达到27232.04亿元,在全国各省市的排位也由1978 年的第9 位上升到2007 年的第5 位,并于2011年仍稳居第5位。
表1 河南省2009—2011 年不同时期经济总量与发展速度指标
注:1.数据来源:河南省2009-2011 年统计年鉴。
表1 显示了从2009 年至2011年3年间,河南省经济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水平和发展速度。
2.河南对外贸易发展历程及现状
2.1 河南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回顾
1978年以来,河南的经济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这不仅是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更得益于政策的指导与鼓励,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展,更是经历了重要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至1990年,河南对外贸易发展有了新的起色,上世纪50年代,河南对外贸易方式主要是调拨口岸供货,很少自营出口。从1978年到1983年,河南在学习经济特区开放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上,尝试了以下放外贸经营权为主的管理模式。1984年到1987年,进行了政企分开和外贸计划体制的改革。1988至1990年,由于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度,外贸出口经济效益提升,全省外贸局面由亏转盈,出口总额突破10亿美元。
第二阶段:1991年到2000年,河南外贸进入平稳增长期。1991年河南省政府第一次召开对外贸易会议,对河南的外贸形势及发展做出指示,对河南解放思想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三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至今,河南对外贸易进入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003年8月,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开放带动”作为河南经济发展的主战略,加快河南对外开放,2006年5月,河南省商务厅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开始实施全民外贸战略,放宽企业进出口注册登记条件。2007年,河南进出口总额100亿美元大关,完成128.05亿美元,2011年进出口总额更是达到326.42亿美元。
2.2 河南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对外开放以来,河南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不足1000万美元.发展到2011年进出口总额326.42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92.40亿美元,进口总额134.02亿美元。河南省对外贸易总额呈上升趋势。从对外贸易发展的增长来看,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和出口额的增长幅度都很大,整体来看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加入WTO以后,2002~2004年河南省的出口高速增长,2005~2007年以来,河南省出口贸易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是,增幅明显放缓;进口增长时高时低,波动非常大,2003年进口增幅巨大,达到同期60%的增幅,2005年增幅明显放缓,进口增长仅为8.2%,2006~2008年逐年增加,2008年增幅达到56%。
另一方面,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河南进出口商品的结构,经营主体结构,贸易方式结构,贸易市场结构等也在不断的发上着变化。商品结构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转换,外贸体制也由国企转变成国企,民企,私企共同发展的局势,贸易市场多元化,在全球开拓新市场,扩大贸易范围,由一般贸易走向加工贸易,对外承包工程,促进了河南省的外贸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解决了百姓的就业问题。
3.河南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河南在对外贸易发展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和政策,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2008年河南省资源性大宗商品占全省出口额的35%以上,钢铁、有色金属类出口分别占河南省全部出口的3.6%和11.1%。2009年,上述产品出口同比下降84.5%和45.2%。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沿海发达省市,同时也低于部分中西部省份。2009年,河南省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为27.3%,低于全国59.3%的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为5.7%,低于全国31.4%的平均水平。
(2)产业分工层次低。在全国产业布局中,河南历来作为粮食基地,能源基地,原材料基地,化工产业基地,这些都处于产业层次的最低端,外向程度不高。农产品又受国家检验检疫局的高标准要求,很多企业难以达标,只是出口量低,化工产品又涉及到高污染,高耗能,也被海关查处,而不能出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出口产品很多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
(3)贸易结构不平衡。河南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粗放型的投入方式实现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低,增长效益和质量不高,并且出口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由于价格低,再加上政府的出口退税政策,很容易遭到外国商家的反倾销,而且加工贸易发展落后,又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导致出现负增长情况。然后,进出口比例失衡,长期以来,在“重出口,轻进口”的观念作用下,河南省进出口严重不成比例。在国家提出实施进出口基本平衡的对外贸易政策后,河南省虽然重视进口贸易,但其比例仍严重不平衡。
(4)加工贸易发展缓慢。2009年,河南加工贸易进出口22.7亿美元,仅占全国出口商品的16.9%,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江苏、福建、上海、广东等沿海发达省市,加工贸易所占比重高达45%-75%。同时,由于河南省加工贸易产业链相对较短,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初期所受到的冲击比较大,2009年6个月加工贸易累计出口降幅一直在25%以上,下半年以来,随着外部需求状况的改善和稳定,加工贸易出口明显回升,同比降幅不仅小于一般贸易以及出口总体降幅,且降幅逐月收窄。2009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同比下降11.9%,而一般贸易进出口下降27.8%。
4.加快河南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以上的问题,河南的经济要取得跨越式的发展,必须采取有利的对策和措施来改善对外贸易发展现行的情况。
4.1 优化产业结构,出口产品结构
在河南省的进口结构中,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仅占进口比例的3%左右。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生产要素的进口是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方式的重要渠道,如果河南省能有效地引进利用、吸收和改进这些国外技术,便能有效地促进河南省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河南省产业结构的跨越式提升,有利于提高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建立政府调控经济的有效机制, 重视发挥产业政策的宏观导向作用, 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规划和相应的政策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 政府调控经济的方式必将加速转向以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为主的轨道。当前尤其需要转变政府管制经济的方式,注重运用能源、资源产品的价格杠杆作用, 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 形成较有效的经济激励制度。政府还要增强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职能, 引导企业的投资行为合理化, 避免因信息不完备而出现大的投资决策失误。实施科教兴贸战略和机电产品出口推进计划,抓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和传统出口商品的升级换代,通过市场机制运行和政府推动的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扶植
企业引进高技术产品,鼓励企业研发新产品,保护企业的权益。大力实施出口品牌战略,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4.2 规范化出口管理制度,遏制出口秩序混乱的现象
出口秩序混乱最直接的表现是低价竞销问题,河南省企业出口低价竞销的原因,既有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也有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为了规范出口管理制度,有效遏制出口秩序混乱的现象,一方面,在保持现有出口市场的基础上,河南省政府应鼓励企业大力开拓新的出口市场,避免市场集中的风险;另一方面,为了减少出口产品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产品产生贸易摩擦,特别是反倾销,在短期内,针对出口低价竞销现象,应该效仿大多数国家的做法,在法律框架内对出口价格实施管理和协调,以法律形式设置负责管理、协调、监督、处罚违规行为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并进一步强化有关行业协会的监督职能,以实现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和维护市场秩序的根本目的。
4.3 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模式
要加大河南省外贸发展基金的规模,要向支持重点出口企业倾斜,提升这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扶持民营企业出口。进一步改革外贸管理体制,推进外贸出口企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多种贸易方式,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河南省出口加工区,吸引跨国公司把技术水平更高、增值含量更大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省,以加工贸易来降低原材料成本,规避汇率波动风险;政府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以此来扩大对外贸易。
4.4 实现市场多元化战略
河南省要在巩固提高传统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新的市场。首先,应深度开发欧盟、香港等地区传统市场。根据自身优势,结合各国家和地区市场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河南省对外经贸合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稳定和提高在其对外贸易中的份额。再次,积极扩大非洲、东盟等其他各国市场,尤其要积极开拓与河南经济具有互补性的市场。针对各个市场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开拓策略和扶持政策,改变河南省出口市场过度集中的现状,减少由此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网.河南省情.经济发展,2013-01-17
[2]胡宝臣.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优化升级问题研究.河南郑州450002.[J/OL].,2007-02
[3]孙伟东.河南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新特点.[J].《科技信息》,2012年第8期
[4]张纯记.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上海电子信息学院经济管理系, 上海201411)[J/OL],2005-04
[5]河南统计年鉴
[6]薛革新.河南对外贸易发展问题研究,[J/OL].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59-2010052353.htm, 2008-12-01
[7]金晖.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问题研究①.[J].《中国商贸》,2012年第2期
第四篇:天津市对外贸易情况分析
天津市对外贸易情况分析
摘要
本文从天津市近三年对外贸易的入手,分析了对外贸易在我国和天津市的现状。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而天津市作为一个贸易大省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上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天津市对外贸易的发展甚至是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瓶颈”。本文通过数据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对我国的对外贸易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关键字:进口、出口、对外贸易.天津市
引言
我国的对外贸易最早可以上溯到汉代“丝绸之路”的出现,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更好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发之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得到迅猛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水平也不断提高,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分重要作用。天津作为一个典型的港口城市,依托其独特的区域地理优势与港口资源,通过发展对外贸易,使其一度成为近代中国北方经济中心;同时,港口贸易也因城市与腹地经济发展而繁荣。自1994年以来天津市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特别是随着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规划,天津经济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以港兴城,港以城兴,港城相长,衰荣共济”是世界港口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天津市借助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引进外资,拓展对外贸易,使得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外贸竞争力也得到显著提升,对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宽经济发展空间、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使天津乃至环渤海地区经济迅速崛起。
一. 外贸地位
1.2013年的对外贸易近一步得到了提升
对外贸易规模扩大。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285.28亿美元,增长11.2%。其中,进口795.03亿美元,增长18.1%;出口490.25亿美元,增长1.5%。在出口额中,一般贸易出口206.39亿美元,增长11.0%;加工贸易出口250.42亿美元,下降2.3%。全年机电产品出口341.78亿美元,占全市出口额的69.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92.89亿美元,占全市出口额的39.3%。对非洲、巴西、东盟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32.3%、28.1%和15.0%。
内引外联取得积极成效。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64家,合同外资额207.33亿美元,增长11.6%;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68.29亿美元,增长12.1%。其中,服务业实际直接利用外资94.73亿美元,增长31.3%,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6.3%;制造业实际直接利用外资72.04亿美元,下降5.5%。全年实际利用内资3120.82亿元,增长20.0%。
服务外包增势强劲。全年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23.5亿美元,增长53.8%;执行额19.3亿美元,增长57.2%,其中,离岸执行额10.6亿美元,增长41.8%。
对外合作交流进展顺利。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27.13亿美元,增长74.4%,全年完成营业额31.29亿美元,增长0.9%。全年对外承包工程派出8649人,年末在外合计10881人。全年对外劳务合作派出6515人,年末在外合计6669人。
对口支援工作扎实推进。援疆、援藏、援青、援助甘肃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年拨付对口援助新疆资金8.70亿元,开工实施100个援助项目。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平均关税水平从15.3%下降到9.8%,开放了10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将世贸“非歧视”、“透明度”、公平竞争等原则融入中国经济制度,贸易环境更加开放,使天津市对外贸易增添了活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断跃上新台阶。
2.进出口贸易齐头并进
2011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十个年头,这十年是中国与世界分享繁荣和实现共赢的十年,中国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道路。十年间,中国出口增长了4.9倍,进口增长了4.7倍,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是美国、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日本、韩国、东盟、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并成为最不发达国家最大的出口目的地。
2012年天津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156.2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11.8%。同期,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总计38667.6亿美元,增长6.2%。同时,统计显示,2012年天津市占全国外贸总值比重由2011年的2.8%提升至3%,上涨0.2个百分点。2012年天津市外贸出口483.1亿美元,增长8.6%,进口673.1亿美元,增长14.3%,进、出口同比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出口方面,2012年,天津市各主要出口商品均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在三星、LG等大型电子类企业的辐射作用下,天津市电子类产品出口占据主要地位,2012年出口电器及电子产品203.6亿美元,增长9.5%,占同期天津市外贸出口总值44.7%。进口方面,2012年天津市主要进口商品进口态势强劲,均呈现两位数增长。其中进口电器及电子产品183.1亿美元,增长13.1%;运输工具120.8亿美元,增长40.6%。由于天津口岸对整个华北地区的辐射作用,大宗商品在2012年进口强势,2012年进口铁矿砂59.9亿美元,增长18.2%;农产品55.7亿美元,增长19.3%。
二. 发展趋势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形势,天津主动调整外贸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对外贸易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外贸进口好于出口。进口对天津贸易增长贡献率已连续四年高于出口。今年1至4月份,进口占贸易总额比重达63%。其中,铁矿砂、汽车、飞机等天津三大优势进口商品,合计实现进口86亿美元,特别是以融资租赁方式带动进口的飞机成为新增长点,实现进口27.5亿美元,对全市进口增长贡献率达38%。
二是民营企业好于国企、外企。民营企业出口增幅连续12个月明显快于国企和外企。1至4月份,民营企业实现出口33.4亿美元,增长26.2%,分别高于国企和外企25.9和22.1个百分点。
三是一般贸易好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出口累计增速连续16个月高于加工贸易。四是传统市场好于新兴市场。1至4月份,天津对美国、日本和欧盟出口均由降转增,同比分别增长17.3%、6.9%和6.1%。新兴市场增长继续,东盟作为天津第二大出口市场,出口同比增长6.2%。
五是主导产品对出口的支撑作用明显。1至4月份,天津第一大出口商品——手机实现出口15.2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比重9.4%;二极管及半导体实现出口6.4亿美元,同比增长
13.6%;自行车实现出口3.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比重30%。
三. 给自己就业的机遇和挑战
天津凭借其区域优势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发展地区,对外贸易对于近年天津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加入WTO 以后,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要使我国能依据WTO 的规则办事,并以此来保护自己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的合法权益,就需要大量懂得WTO 规则的人来指导和协助政府与企业的工作,据统计,中国加入WTO将增加1200 万个就业机会。所以,在当前我国科技、经水平迅速发展,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加深的情况下,我们的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上充满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供需矛盾突出,2 学历层次要求越来越高,3 竞争上的不公平。
四 参考文献[8] 姜茜,李荣林.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J].经济问题.2010(05)
[5] 魏君英,陈银娥.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 朱燕.对外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研究[J].特区经济.2010(03)[7] 唐红,陈元清.对外贸易与港口城市经济增长间互动关系的协整分析——以天津为例[J].中国物2010(03)价.2010(03)
第五篇:2010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分析
2010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分析
摘要:2010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货物贸易总量的急剧下滑,近年来我国货物贸易持续大幅增长、顺差不断扩大的势头有所减缓,未来我国货物贸易发展必将面临调整。本文试从贸易总额、贸易增长速度、贸易地理结构、贸易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等五方面分析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
关键字:中国对外贸易、贸易总额、贸易增长速度、贸易地理结构、贸易商品结构、贸易方式
一、从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和增长速度来看:进出口强劲增长,恢复程度好于预期 世界经济持续向好的方面发展,国际市场需求求逐步恢复,国内需求增长强劲。2010年1-6月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的情况好于预期。据海关统计,进出口总值实现13548.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3.1%,比2008年同期增长9.6%。其中进口6497.9亿美元,同比增长52.7%,比2008年同期增长14.2%;出口7050.9亿美元,同比增长35.2%,比2008年同期增长5.7%。而且6月份当月出口值及进出口总值均创历史新高。从数据可见,我国当前进出口水平已经恢复至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由于进口增长速度快于出口,贸易顺差明显缩小,对外贸易进一步向平衡状态趋近。
表12001-2010年1-9月中国进出口总体情况
金额单位:亿美元
二、从中国对外贸易地理结构来看:对新兴国家出口份额增加,贸易多元化战略稳步推进;主要贸易伙伴地位稳定,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仍十分集中
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包括欧盟、美国、日本、东盟和其他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等国家和地区。这些主要贸易伙伴虽然在数量上比较有限,但是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当中占据的主要的地位,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中,尽管欧盟、美国、日本仍然为我国前三位主要贸易伙伴国,但是与此同时我国与东盟、印度、巴西的贸易往来越发密切,对新兴经济体进出口的比重提高。2010年1-6月,中国对东盟、南非、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出口加快,同比增速在45.4%一103.7%之间,明显高于出口平均增速;对这四个国家与地区的出口额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分别提高到9.2%、0.7%,1.7%和1.5%,比2009年分别增加O.
4、0.
1、O.2和0.3个百分点。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由于中国对美国、日本出口增速低于平均增速7.9-10个百分点,导致对美、日出口的比重下滑,分别降至17.7%和7.8%。而近十年里中国对美.日出口的占比最高年份曾分别达到21.5%,16.9%。从数据可见,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贸易多元化战略落实较好,对新兴经济体出口的比重提高,对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依赖程度正在下降。
但是,不可否认,中国国主要贸易伙伴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仍然很大。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外贸易贸易总值迅猛增长,相较于2002年,2010年同比增幅达到283.6%,这其中主要贸易伙伴的贡献十分明显。虽然,随着中国贸易版图的逐步扩大,中国十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值占进出口总值的比例逐年下降,使得中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有分散化的趋势。但是,目前的状况是仍然十分的集中,中国十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值占进出口总值的比例仍然有八成之多。
从近几年的对外贸易额来看,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地位基本稳定,这些主要贸易伙伴一方面吸收了我国大部分的出口商品,另一方面也向我国提供了大部分的进口商品,与我国建立了紧密的和稳定的长期贸易联系。
表22010年1-9月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情况
三、从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来看:主要商品贸易额增加,整体形势继续向好,但依旧存在许多问题
由于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继续好转,投资与消费有所回暖,全球企业普遍处于继续回补库存的阶段。与此同时,国内需求的持续增长推动大宗商品进口呈现量价齐升的走势。在进口的主要商品中,资源型产品与机电产品大幅增长。2010年l-6月,铁矿砂进口33.1亿吨、增长4.1%,进口额225.4亿美元、增长53%;原油进口1.2亿吨、增长30.2%,进口额313.5亿美元、增长113.1%;机电产品进口3026.4亿美元、增长45.5%,其中汽车进口38.7万辆、增长1.7倍。在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出口额4170亿美元,增长35.9%,高出同期总体出口增速0.7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59.1%。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近10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逐年增加,出口竞争力持续增强。尽管如此,许多所谓高新技术产业仅从事一些产品的来料加工和装配,以研究、开发和生产为特征的产业格局尚未形成,竞争力很弱。总之,我国国际竞争力格局依然显现劳动密集型商品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弱得态势。这种态势给我国的对外贸易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首先,导致我国对外贸易条件持续恶化。我国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和收入弹性较低,随着这类商品大亮涌入国际市场,在市场容量一定的情况下,价格必然下跌。而且,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为争夺出口市
场,对外竞相压价成交,以非正常低价甚至是超低价出口,导致自身受到损失。其次,我国廉价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大量进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导致我国与欧美的贸易摩擦增加,甚至与发展中国家的摩擦愈演愈烈。
(二)关键技术设备,高端产品严重依赖进口
虽然我国工业制造业产量增长很快,有些产品产量世界第一,但在全球制造业链条中还徘徊在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中高技术制造业所占比重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我国第一大类出口产品—机电产品中,是以劳动密集型外商委托加工组装产品为主,普遍未掌握核心技术。在计算机、通信设备乃至彩电、空调、微波炉等主要产品生产领域都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从软件、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专用设备到最总产品,关键部分大多数依赖进口。出口位居世界第一的纺织服装,也是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缺少世界名牌。
(三)战略资源的进口依赖度显著提高
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进入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和重工业快速发展时期,国内经济对能源和矿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战略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首先,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石油进口依存度从1995年的7.6%提高到目前的35%左右。到2020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近60%。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波动及大国间的利益争夺,将极大地影响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乃至国际经济安全。
表32001-2010年1-9月中国出口商品结构金额单位:亿美元
四、从中国对外贸易方式来看:一般贸易增长快于加工贸易,民营企业增长强劲我国对外贸易方式分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
前三季度,一般贸易出口5191.3亿美元,同比增长37.2%;进口5555.4亿美元,增长45.4%。加工贸易出口5316.4亿美元,增长30.1%;进口3059.8亿美元,增长36.4%。在各类外贸经营主体中,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仍然居首位,前三季度出口同比增长31.6%,进口增长39.8%,分别占出口和进口总额的54.4%和53.0%。国有企业出口增长25.5%,进口增长40.0%,分别占总额的15.2%和18.3%。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其他企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表现出较强的活力和竞争力,出口增长43.7%,进口增长54.6%,分别占总额的30.3%和18.7%,比上年同期提高2.0和1.5个百分点。
表四2010年1-9月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