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领导人眼中的中国基础教育(共5则)

时间:2019-05-14 22:19: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国教育领导人眼中的中国基础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国教育领导人眼中的中国基础教育》。

第一篇:美国教育领导人眼中的中国基础教育

美国教育领导人眼中的中国基础教育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张铁道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合组织(OECD)在国际范围内开展了“国际学生学业成就评价”(PISA),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基础教育的绩效水平不良,在美国国内受到普遍批评。于是,过去几年间,美国联邦教育部组织由教育、企业、投资及专业机构高层人士组成的高规格考察团,赴世界有关国家进行实地专项考察,并开展比较研究,以期获得对于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2005年9月,应我国教育部邀请,美国教育代表团以中国教育发展经验为主题进行考察访问,形成研究报告。报告反映了美方代表团对于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基本评价,对于未来中美两国基础教育之间的相互借鉴与合作将产生积极影响。现将报告的主要内容择要做一介绍。

一、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美方考察团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经济一样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基本消除了文盲,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显著扩大了高等教育入学规模。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受益于中国政府领导人长期奉行了将教育作为帮助人民摆脱贫困、提高国民的技能水平以应对国际经济竞争的发展战略。中国领导人深刻认识到:由于可耕地、水资源和能源有限,所以必须将沉重的人口负担通过教育转化为人力资源。“中国实现现代化最终还是取决于课堂学习”这一判断已经成为教育领导人、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生的共识。

代表团认为,中国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经验是:

第一,中国着眼于教育的长期发展并制订了相应的规划。包括:大力推进普及教育,计划于2020年在全国范围普及12年义务教育;推进课程现代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知识、技术的能力;广泛采用英语授课;建设100所一流大学和30所达到世界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发展以高校研发园区为基地的科技产品生产。

第二,中国教育领导人应用国际标准改进其教育体系。中国积极吸纳国外经验,无论是学前还是大学,只要是行之有效的实践,都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例如,中国借鉴引进了英国的督学制度;实行国际学历资格认证;哈佛大学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被引入学校课堂进行实验。中国还投入巨资派教师、校长和管理人员出国考察,学习国外经验。

第三,为了培养学生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技能,中国正在积极推进课程与教学现代化,努力改变注重死记硬背的传授式教学,而代之以合作探究、课堂讨论以及在社会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技能的学习方法。

第四,中国非常重视数学和理科教育。实行简洁的国家课程标准与教材,以利学生掌握核心概念;教师有明确的学科专业分工,并参与各种在职专业研修活动;从小学3年级开始便有专任数学和科学教师授课,数学和科学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大学的入学考试也重视学生数学和理科成绩。美方在考察中发现,中国学生的数学与科学学习的成就水平不仅得益于合理的课程和合格的教师,还取决于全社会重视教育以及鼓励学生勤奋学习的文化价值观。

第五,中国学校的国际化程度远高于美国。中国现有1.1亿中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美国目前仅有5万学生学习汉语),学校开设了世界历史和地理课程;利用大众传媒提供广播与电视英语节目,出版英文刊物;许多学校与国外学校之间建立了校际关系,开展交流与合作;国家还鼓励大学生赴外留学(目前中国有6万名学生在美学习,而美国在华留学生仅有3千名)。中国所有这些举措都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第六,中国通过加强重点中学的建设,为5-10%的中学生提供世界水平的中等教育。学生通过考试竞争入学,享受较为丰裕的教育资源,学习高难度学术课程(包括独立完成研究性学习项目,参加课外艺术、音乐、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

第七,中国历来有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中国学生投入许多课余时间用于课程学习(美国国家教育与经济中心于2005年10月进行的关于中国教育的考察也表明,中国的中学生都有很高的学业成就焦虑,学习非常努力)。中国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为美国学生的两倍,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是取得好成绩为家庭争光,并由此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中国人普遍信奉:仅靠天赋是不够的,惟有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学业成功。

第八,教师在中国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年轻教师具有较为全面的学科基础知识,并得到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指导。新教师进入工作岗位后都能参加由骨干教师牵头进行的专业发展活动。此外,为了评价教师的专业水平,中国实行了职称评定与奖励制度。

第九,中国高度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确定了到2015年实现80%的3-6岁儿童享受三年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开展了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来自西方的各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及“创造性”课程正在与本国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

二、中国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一,城乡教育发展存在巨大差异。他们援引世界银行2001年的数据指出,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70%以上的农村人口每天平均收入不足两美元。担负着8亿人口教育需求的农村学校没有足够的合格教师和办学设施,学生学业成就水平低下,高中、大学阶段的升学率不高。城乡之间人口在收入和教育方面的差距成为中国稳定发展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第二,升学考试的竞争。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有限,因此,只能借助考试选拔优秀学生升学。高考使得非考试科目不被重视。同时,有批评者还指出,应试制度过于注重学生的答题速度和对于生僻事实的机械记忆,却不重视培养学生在急剧变革的经济社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报告还提到,中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启动了课程改革,但却遇到一定程度的阻力。第三,能力建设问题。中国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每一个层面都面临能力建设问题。例如,实施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的政策面临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新课程倡导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代之以探究式学习的主张,但是大多数教师还不知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这些理念。中国的大学每年培养出大量的工科毕业生,但是人才培养过程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应用性实践环节。中等和高等民办教育发展迅速,尚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管机制。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学业成就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课程改革举措遭遇抵制,以及伴随高标准考试而来的偏科现象等问题,在美国也是长期存在的事实。这些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及教育制度方面的差异都使得两国之间的教育合作充满机遇。例如,美国需要向中国学习数学及科学的教学经验,而中国方面则表示赞赏美国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以及适应学生个体需求差异的制度。

三、对于美国教育领导人的政策建议

1.美国意欲保持世界领导地位,就必须尽快了解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贸易、政治、教育界的领导急需研究“为了适应21世纪一体化世界中的相互竞争与合作互动格局,美国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新技能,达到什么标准,才能保持竞争优势?”报告建议,美国应当扩大文化教育(包括中小学)对外交往的规模,增加赴国外留学生数量。为了帮助美国学生了解世界,应当开设世界历史、地理及国际经济课程,加大师生互访交流规模,增强美国学生的外语能力。

2.美国应当关注中国培养学生获得高水平数学、理科学业成就的成功经验。具体建议有:就中美课程设置、学习标准、教科书、学业成就评价、教学改进等主题进行比较研究;借助远程技术手段开展中美改进数学-科学学习的合作实验,举办重点学校,以提高数学和科学成就水平为目标,帮助美国学生在这些关键课程科目上达到世界水平;在中美学生之间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校际合作。

3.按照国际标准重新设计美国的中学教育。许多美国学生对于现行中学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十分不满。为了提高美国中学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国际化程度,报告建议:在核心课程中加入世界历史、地理、文学和国际经济科目,将学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作为基本学习目标和要求,毕业考试以及升学考试应当考察国际知识方面的内容,鼓励每所中学借助信息网络与外国学校和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

4.美国学校应大力推广汉语教学。报告认为,汉语已经成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容忽视的语言,忽视汉语学习将会给美国带来难以估价的损失。建议到2015年,全美中学学习汉语的学生人数达到在校生总数的5%。报告还提出具体的工作建议,包括:与中国教育部开展师资和教材交换项目,增加汉语授课的学校数量(从小学开始),针对当前中美教育交流中的突出障碍,培养大批合格的汉语师资,应用多媒体软件和远程学习技术(例如“乘风汉语”)扩大汉语的教学规模。

5.教育界领导人应积极了解国际市场及就业要求的变化,开展国际间的教育比较研究。具体措施有:开展美国与教育成就优异的国家间的教育政策比较研究,在培养未来教育管理者的培训课程中加大国际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内容,根据一些国家的成功实践选派优秀校长赴国外进行短期研修,中美部门机构之间在儿童早期发展、教师培训、领导能力建设等领域开展合作。

四、美国代表团对华考察的主要结论

“尽管决定美国经济实力地位的关键并不完全在于教育,但是,美国作为一个知识技术密集型经济社会,需要与来自世界各国的机构、人员开展合作,而教育的价值则在于能够帮助美国公民获得这种国际合作的能力。

20世纪后半叶,美国借助普及中等和高等教育获得了人力资源优势。然而,如今各国也开始大力投资发展教育事业。美国应当就本国学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和实践体验设计大胆的发展愿景,以便帮助他们成为21世纪成功的劳动者和公民。为此目的,美国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受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多重互动关系,研究美国教育制度与各主要国家教育制度的异同,透过国际学业测试成绩,深入研究别国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成功经验。

美国应当学习中国的经验用来改进本国的数学与科学教育,增强社会重视学习的文化价值观念;同时,中国也可以借鉴美国在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与文化氛围等方面的经验。美国必须借助正规课程、直接考察以及网络交流等方式,大幅度加强本国学生对于亚洲的知识以及亚洲语言的学习。目前,这些还是美国教育课程中极其薄弱的环节。”

报告最后强调,身处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格局中,美国惟有依据世界一流的教育水准培养自己的年轻一代,才能保持领先地位。代表团认为,中国的国际经济与政治影响力在21世纪将进一步强化。尽管中国在经济繁荣与政治自由要达到西方的标准还要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这一亚洲大国对于世界的开放,对于中美两国在21世纪建立更为和谐的关系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纽约州教育厅厅长理查德?米尔斯在考察后发表了意味深长的感言:“我们需要认识中国社会,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们才能够有所准备。我们需要与中国保持密切联系,欢迎他们的和平发展,同时不断改进我们的教育。”

______________

*2006年元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铁道与北京125中学副校长郭鸿同志应美国国家教育与经济中心邀请,赴美国洛杉矶出席“全美教育年会”。他们向会议报告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及北京开展的教师专业发展革新项目情况,了解到新世纪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动向。本文根据美国教育代表团于2005年9月来华考察基础上完成的研究报告《中国教育及其对于美国教育的启示》(Education in China: Lessons for U.S.educators)(2006)摘译整理。此外,还参考了美国国家教育与经济中心主任Marc Tucker博士2005年完成的关于中国教育的考察报告的相关内容。

第二篇:中国和美国领导人产生机制

美国实行总统制,总统选举每四年举行一次。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复杂,过程漫长。选举的主要程序包括预选、各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总统候选人、总统候选人竞选、全国选民投票选出总统“选举人”、“选举人”成立选举人团投票表决正式选举总统和当选总统就职典礼等几个阶段。

预选是美国总统选举的第一阶段,通常从大选年的年初开始,到年中结束。预选有两种形式,分别是政党基层会议和直接预选。前者是指两党在各州自下而上,从选举点、县、选区到州逐级召开代表会议,最终选出本党参加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后者在形式上如同普选,一个州的两党选民同一天到投票站投票选出本党参加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这是大多数州目前采用的预选方式。

预选结束后,两党通常将分别在七、八月份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最终确定本党总统、副总统候选人,并讨论通过总统竞选纲领。

全国代表大会之后,总统竞选活动便正式拉开帷幕。这一过程一般要持续8至9周。在此期间,两党总统候选人将耗费巨资,穿梭于全国各地,进行广告大战、发表竞选演说、会见选民、召开记者招待会以及进行公开辩论。此外,候选人还将通过多种形式阐述对国内外事务的政策主张,以赢得选民信任,争取选票。

全国选民投票在选举年11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后的第一个星期二举行(2008年是11月4日),这一天被称为总统大选日。所有美国选民都到指定地点进行投票,在两个总统候选人之间作出选择(在同一张选票上选出各州的总统“选举人”)。一个(党的)总统候选人在一个州的选举中获得多数取胜,他就拥有这个州的全部总统“选举人”票,这就是全州统选制。全国选民投票日也叫总统大选日。由于美国总统选举实行“选举人团”制度,因此总统大选日的投票结果,产生的实际上是代表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538位“选举人”。另外,在总统大选日,选民还要在联邦范围内进行参议院和众议院选举。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两院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选举人票的数量,体现州权平等原则,根据各州在国会的议员数量而定。例如,每个州都在国会有2名参议员和至少1名众议员,所以,任何州都至少有3票。但人口多的大州,除了这3票以外,众议员人数越多,选举人票数也就越多。196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批准华盛顿特区可以像州一样有总统选举人。这样,美国国会有100参议员(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435名众议员(任期两年,期满后全部改选),加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3票,总统选举人票总共为538票。一位候选人赢得的选举人票超过总数的一半(270张),即当选总统。

真正的总统选举是在12月第二个星期三之后的第一个星期一举行(2008年是12月15日)。届时,各州和哥伦比亚特区被推选出的“选举人”将前往各州的首府进行投票。获270张选票以上的候选人将当选总统,并于次年1月20日宣誓就职。就职典礼是美国总统选举的最后一道程序,只有到当选总统于次年1月20日手抚《圣经》,宣誓就职时,美国的总统选举才告结束。

在美国政治中,副总统不担任实际工作。他的公务是担任国会参议院主席,但这主要是礼仪性的,因为他只有在参议院表决时赞成票和反对票相等情况下才投票。副总统的日常工作通常根据总统的要求而定,一般无足轻重,如代表总统参加外国领导人的葬礼活动等。根据美国宪法,如果总统去世或失去工作能力,副总统接任总统职位。先当副总统是登上美国总统宝座的途径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有三位副总统在总统任期内接任总统职务。杜鲁门因罗斯福去世,约翰逊因肯尼迪遇剌,福特因尼克松下台而分别继任总统。此外,有几位副总统还当过总统候选人,其中包括尼克松、汉弗莱、蒙代尔和布什。

美国副总统不是由美国公众直接选出的,而是由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挑选并经两党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总统候选人在选择副总统候选人时首先要考虑此人的政治资历和条件,但主要看他在党内代表哪部分势力以便取得平衡,尽可能争取最大多数选民的支持。但大选结果不取决于总统候选人对副总统的选择,而是取决于总统候选人。1988年美国大选期间,许多美国人认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布什的竞选伙伴奎尔太年轻、不老练、不值得考虑,而认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杜卡基斯的竞选伙伴本特森经验丰富、深孚众望。但大选结果,布什获胜当上了总统,奎尔自然也成为副总统。

副总统候选人通常是国会议员,但参议员被挑选为副总统候选人的机会较大。原因是参议员一旦当选副总统,就担任参议院主席,这可加强总统与参议院的联系。

另外,在总统大选日,选民还要在联邦范围内进行参议院和众议院选举。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两院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院有议员100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众议院议员435名,任期两年,期满后全部改选。

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更替和交接制度是每个国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封建王朝采用的是世袭制,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的是普选制。作为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领导人更替和交接制度呢?因为列宁去世早,这个问题还没有来得及解决。斯大林上台后,大搞个人集权和个人崇拜,没人敢触及这个问题,致使苏共始终没有形成一套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的最高领导更新机制。到了上世纪80年代,苏共政治生活已经被称为“老人政治”。1982年11月,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逝世,安德罗波夫继任;15个月后,安德罗波夫逝世,契尔年科继任;短短一年之后,1985年3月,契尔年科逝世。

苏共的高层职务事实上的终身制,严重阻碍了领导层的新老交替,其后果就是斯大林之后苏共领导人的执政能力和领导素质呈现出明显的递减之势,造成庸人治国、病夫治国的局面。终身制也使苏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挑选、培养、锻炼和考验最高领导层的接班人,使得那些在党内缺乏足够威信、理论修养较差、领导水平不高,甚至怀有不正当目的的人通过投机、钻营,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党的各级领导大权。这些人往往在面临重大转折关头或社会经济政治危机时,意志软弱不坚定,无能、无力、无方,甚至加速和加重危机的爆发和到来。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要成员,中国共产党十分注意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针对苏共及当时中国共产党存在的事实上的领导职务终身制,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要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虽然中国此前从未明文规定过领导职务终身制,但实际情况是干部的任职一般不受年龄、健康、任期的限制。1980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扩大会议,专门讨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问题。邓小平在会上作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的形成,同封建主义的影响有一定关系,同我们党一直没有妥善的退休解职办法也有关系。”他还尖锐地指出:“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缺少一批年富力强的、有专业知识的干部。而没有这样一批干部,四个现代化就搞不起来。” 1982年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建立退休制度的决定》,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干部离休退休和退居二线的制度。这项制度对担任高级领导职务干部的年龄界限作出了规定。同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几项决定》的通知。随后,全国人大对国家领导人的任职届数作出了均不得超过两届的明确规定。从中共十二大开始,党章做出规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无论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或是由领导机关任命的,他们的职务都不是终身的,都可以变动或解除。”这个规定也适合于党的领袖,但党章本身并没有明文规定领袖任职的具体届数。尽管如此,从邓小平同志开始,党的最高领导职务终身制实际上被废除。在中共十六大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政治局7位常委除胡锦涛外,全部退出中国最高领导层,以实际行动开创了党的领导人任职两届的先例,不仅在事实上确立了领导人“到年龄退休制”,还确立了“有限任期制”。在中共十八大上,胡锦涛主动提出不再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标志着中共领导人的更替制度又向前进了一步。应当说,中国的领导人更替制度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西方是定期的换人换党,中国是定期的换人但不换党。一个制度要想运转良好,不仅要具有灵活性,还要具有延续性。西方的制度有灵活性,但缺乏延续性,往往随着新政府的建立而出现大幅的改变。中国最高权力的更替实行的是一党领导、全国选拔、长期培养、年龄限制、定期更替。其中“一党领导、全国选拔、长期培养”是对传统政治文化的继承,“年龄限制”则是中国独创,“定期更替”则是对西方制度的借鉴。这种模式综合了东西方制度的优点,避免了其缺点。

一党领导,可以避免委托代理风险并能制订长期的发展战略,全国选拔和长期培养可以在“产生成本”不高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选出最优秀、最有能力、最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可以避免西方民主制度的“只会选举、不会治国”的政治平庸化,年龄限制和定期更替则可以带来新的血液,避免政治强人和恋权恋栈的出现。

中共领导人和领导机构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每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名额,由全国代表大会决定。中央委员会委员出缺,由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按照得票多少依次递补。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产生。每届中央委员产生的中央领导机构和中央领导人,在下届全国代表大会期间,继续主持党的日常工作,直到下届中央委员会产生新的中央领导机构的中央领导人为止。

第三篇:美国基础教育与中国基础教育的比较

美国基础教育与中国基础教育的比较

教育资源的比较: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一直是世界经济超级大国,自然对于教育的各种投入是中国所不能比拟的。美国也实行班级制,然而为了使教育能落到实处,普遍班员较小,一般二十人左右。这必然有利于老师的管理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能够充分的发展自己,实现个性的张扬。而在中国,人多一直都是个大问题,可能经济发达的地方情况还好,然而在落后的地方,则是十分的令人头痛。记得在我们那个小县城里,班级人数一般为七八十人,在我上学初中的时候,我们班的人数更是破天荒的到了一百一十八个人,不觉感到差距好大啊。且不说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中国国内的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均匀,这种问题在各个方面无不的体现出来。这让人觉得,这人一生下来就被划分为三六九等,现在在社会上更流行着这样的口号,不通过高考,你将如何拼得过富二代,可见这种问题的严重性。在美国那种教育体制下,几近做到了平等,人人生而平等。

当然现在这些问题正逐渐引起关注,政府也在想办法去尽量解决。

老师选拔的比较:当然因为一些限制,这必然是中国所不能比的。美国基础教育对老师的选拔要求是非常高的,普遍要求有教育硕士学位,而且老师的聘用必须经过校长的检验。方法上大体与中国相同,然而教师的水平应该相差还是比较大吧。而据我观察,在落后地方的很多老师由于条件有限,也干脆破罐子破摔,课程内容的比较:众所周知,中国推行的更多是属于应试教育。高考成了众多学子鱼跃龙门的希望,所以对高考的重视高于一切,其它一切皆可抛。所以孩子们都放弃了很多,努力突击高考,家长也为了孩子的高考,而特别让路,让孩子可以有不用做事的特权,只要分数就行。当然说得未免严重,不过这样的情况确实不少。这样一来,学生们都成了缺少生活经验的书呆子,这必将有碍于孩子们对社会的适应。而在美国,这种情况就不存在,学生们人人得到完备的教育,学校还开有各种技能课程。如维修,烹饪等,方便为生活服务。

当然啦,美国教育也有一定的缺陷,就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这也是需要改善的。而中国的教育需要来个大换血,工程量比较大啊,困难重重。

总之啊,中国之教育不足很多啊,就目前而言,只能是一步一步来吧,操之过急反倒不好,希望更多的老师拿出自己的责任心来教育孩子,来等待新教育的到来。

第四篇:美国的基础教育

美国的基础教育

美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班、小学和中学,其中学前班一年、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或三年。

美国的各州、各学区,各中、小学校都有明确而规范的教育目标。综合起来大约有以下几个特点。1.重视对美国公民意识的培养 2.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3.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4.注重学校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职业训练和个人发展的机会,使其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和家庭模式。

美国的基础教育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课程设置贴近生活美国教育部门规定,中小学教育中语文、数学、科学、地理、历史、外语和艺术七门功课为主课,各学校执行统一的教育大纲,学生毕业时通过考试检验学习情况。此外其他辅课也都根据贴近生活的原则,由各学校甚至教师自行决定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只要资金和师资等客观条件具备,社会上有用,学校就可设课,学生就可自由选择参加。

美国中学很早就实行学分制。所谓学分制是每门课每周上课一小时,修满一年,考试及格,即可获得1学分。修满一定学分即可毕业。

美国中学还实行按能力分组。其办法为通过智力测验,根据学生智商的高低将学生编入相应的班组。课程则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办法。必修课包括语文、数学、科学、体育、卫生等。而英语中又包括语文、文学、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美国中学的必修和选修课程极为繁杂。据原教育总署的统计,各州中学开设的课程多达274门,这是因为美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由综合中学负担之故。美国的初中(含中间学校)实行混合课程,到初二时开始选修。初中阶段设置的课程有英语、社会科学(含领导能力、现代生活、有效生活、社会生活、政府、民主问题、社会问题、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地理、历史等)、普通科学(含自然常识、物理、化学、生物及地质学等)、普通数和劳作课等。学生在选修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智商、兴趣和成绩进行指导。

美国中小学没有全国统一编写的教材,教材一般都是由专门的公司编写的,由各学区的教育委员会负责选取。书店里各种类型的课本很多,每一门课都有各种版本的教材供各学校及教师选择。无论语文、地理,还是科学、历史,各州的教材都各有特色,学生所学的内容贴近自己的生活,学起来也更有兴趣。美国学校上课时教师不是采取“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方法,只是要求学生记住课本上的主要内容就行。例如高中历史课本中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人物已交待非常详细,因此教师授课时着重补充课本以外的知识,使学生对历史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美国学校对学生鼓励多而批评少,教师善于启发引导,提倡讨论。考察中,洛杉矶市的一位校长介绍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让学生有一个“安全”的环境,不害怕提问,“没有一个问题不可以提”,“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对班集体的一个贡献”。他们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决不批评,而是启发引导他用另一种方法思考,得出正确结论。教学中,教师不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相反,鼓励学生有不同答案。教师经常根据实际提出一个较大的、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制订问题的解决方案,寻找资料,搜集整理,发表自己的见解,求索解决问题的方

法,撰写研究报告,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组织者、协助者和带路人。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美国学生上课轻松愉快,积极举手提问,踊跃发言辩论,善于独立思考,勤于动手,富于创见。美国学生具有充分的、坚定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形成需要一定环境,美国学校所特有的氛围,则是滋生、培植这种自信心的良好土壤。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把很多时间留给学生发表意见,老师启发学生提出各种设想,最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学生印象深刻,而且也提高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一些课程甚至完全以学生讨论的形式来进行,学生思想活跃,有时甚至想出比老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独立学习和研究能力。

美国的中小学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而且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学校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尽量为他们创造条件,使其特长得以充份的发展。很多美国小学生二年级时就知道如何使用地图,阅读数据,开始研究诸如动物或昆虫等问题;四年级时能用地图、照片、图表来理解世界各地区及其气候的不同;五年级时能列、读表格,能利用图书馆进行研究,通过做笔记对信息进行综合,开始撰写非虚构的报告;六年级时能使用百科全书以及其他参考资料完成独立的研究计划。美国的中小学普遍十分重视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量让学生多走出课堂,到校外获取知识。上艺术课,学生常到博物馆参观;上生物课,去农村实地考察;上科学课,则赴公司实验室听取专业人员的讲解。这些活动既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美国的中、小学校普遍重视体育和艺术教育。运动场既大且多,大小球类活动俱全;艺术教育的设备设施配套、齐全,文艺活动是他们的强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主选择文体活动项目,活动时间充裕,内容丰富,效果明显。美国的中小学还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和培养学生领导才能。美国把学生领导才能、运动才能、艺术才能和社会实践经历作为名牌大学录取的重要条件。高中阶段4年内必须参加200小时的社会实践,这样才能报考重点大学。因此,不管是学校(社区)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还是学生自觉为社区服务,每次公益活动都要被服务单位记录。美国教育强调通过个体实践体验来转变思想观念,提高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生存能力、交往能力和动手能力。可见,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是最生动、最有效的素质教育和实现自我价值教育。

美国教育的另一大优点是家长的高度参与。在美国,公立学校由学区管理,管理学区的教育委员会由民选产生,即家长有权选择由谁来监管学校。家长可以出席教委会会议,就有关讨论事项发言。家长还有权拒绝子女参与某种父母认为不适当的课程。

在美国差不多每间学校都设有家长会。家长会是学校决策层的一部分,它以学校或学区为单位,由热心的教师和家长自愿组成,并定期举行会议。透过家长会,家长可以知道学校的最新消息,教师也明白家长所关注的事情。家长会不单是信息交流的地方,也是实际行动的基地。家长会组织工作小组研讨教育和学生发展问题,利用家长的专长或经济资助,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家长还根据能力参与学校教育。例如,可申请到课室做助教,或开办一些趣味特别课。没有什么专长可贡献的,最低限度也可做参加者,如参加学校的家长日或开放日活动,参加学校为家长举办的讲座等。

无论在哪一个阶段,家长均有权参与子女的教育,在整个教育制度里,发挥最大影响力的肯定是家长。美国教育部最近的研究报告《美国的阅读能力》指出,学生的阅读分数与学校是否将父母亲纳入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关系。家长积极参与子女的教育,可以令子女在学校有更好的表现和成绩,增强子女的信心。美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中,视父母参与为改革的目标之一,譬如推进中的“美国返校运动”、“及时读写”等便是最好的例子。

美国人习惯以法办事,在美国期间,我们看到许多保护青少年成长的法纪法规被严格执行。如中小学生都能享受校车接送的优惠便利条件,美国的校车一律漆成桔黄色,当校车停在路上让孩子上下车时,两边来往车辆也必须停下来,一直等到校车再上路时,其他车辆才可以前行。这是交通规则,若违犯,就会受到罚款而且违纪司机的汽车保险也将大幅提高。又如,美国中小学的班级规模被限制在25人以下,若因转学等原因造成班级人数超过25人时,学校必须临时增派教师与原任教师一道共同管理班级;再如法律规定不到12岁的儿童,不允许没有成人陪伴;由一个成人陪伴的儿童不得超过3名;不到18岁的学 生不能接触含有色情内容的图像:不到21岁的学生不允许给其含酒精的饮料。这些都体现了美国社会重视教育,为青少年成长提供良好教育环境的意识。

总之,美国基础教育注意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美国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类型

第一类为研究院大学.以基础性, 学术性研究著称, 设有庞大的研究生院,能授予博士学位,有450所以上, 其中最著名的有哈佛, 普林斯顿, 斯坦福, 麻省理工,加州理工,霍普金斯, 加州伯克利,康乃尔等20多所.在这些大学的周围, 形成一个个集教学, 科研.开发和新兴工业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如美国东部的波士顿-剑桥-128公路中心, 西部的“硅谷”中心,南部的航天中心等, 密切了教学与生产的联系.教学与生产互相渗透, 互相融通, 形成合力,使创新思维-科研成果-新产业新产品三者的转换链迅速畅通,高效转化为高经济效益,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推动整个社会产业经济结构的更新换代.第二类为本科大学.以4年制为主的综合大学及学院,如文理学院, 理工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林业, 矿业, 农业, 新闻, 建筑,家政等学院, 多为州立大学, 培养目标为中级科技, 学术及专业人才, 修满4年授予学士学位.这类大学超过1600所.第三类为社区学院.包括2年制的普及学院和技术专科学院, 招收高中毕业生中成绩较低和同等学历的学生,毕 业时授予协士(副学士)学位.1995年全美有1462所(其中私立415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40%;在校人数549.3万,占高校总数的38.5%.社区学院的任务除为社会各行业对口培养专业熟练劳动技工与职

员外(在美国当工人求职也要专业文凭), 还为那些想继续升入本科大学的学生架起一道桥梁,可考入本科大学三年级续读.第四类为开放大学.也称为“无墙大学”,包括广播函授大学, 暑期大学,夜间或业余大学, 实验大学, 自由大学等,使大学向社会各阶层,各年龄层次敞开大门,经标准考试及格者均可获得学位.这四类大学组成一个完整的高教体系,不可缺一.四者间的比例及其变化正反映了经济, 文化,政治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市场需求变化,并在竞争中进行着自动调节.高等教育的服务

为社会服务是美国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并成为优良传统.由于高校的经费多半来自社会捐助,大学的领导机构校董事会并不受政府领导,董事会成员来自社会各阶层名流与州政府官员和企业代表,这就保证了大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高校的服务方式主要有:

1)顺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科研方向,造成社会急需的各层次专业人才, 使各用人单位获得竞争优势与效益.2)与企业合作研究开发新项目新产品,使双方及社会均益..3)为政府服务, 承担国防科研, 基础研究, 或提供调查论证,为国家制订政策提供依据和新思维.4)举办成人教育, 开展多种形式的长,短期培训, 帮组社会, 企业, 职工, 各级教师提高文化, 更新知识.高等教育的科研

大学是美国科研的主要基地, 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任务.到1996年, 美国在半个世纪里诺贝尔奖获得者超过120人, 其中90%集中在大学里.大学的科研机构主要有以下形式:

(1)研究中心或研究所, 实验室.分大学自办, 与企业及其它大学合办, 政府投资官办,主要进行尖端理论研究与实验, 国防研究, 和跨学科重大前瞻性项目研究.(2)工业或农业实验站.这是工科和农科大学的主要应用研究机构, 全国有60多个大型农科实验站, 其中58个设于大学, 主要由各级政府提供课题研究经费, 其中附设许多农技推广站, 负责推广.大学常与工业企业签订承包科研任务, 或联合攻关, 以取得企业资助.高等教育的教学

现今美国大学本科生已从重视专才教育转为重视通才教育, 大学一, 二年级必修基础课程, 三, 四年级也以修专业基础课程为主,真正的专业课常为选修,把专才教育定位为攻读硕士以上的任务.据美国教育部统计,目前大学设置的专业有24

种, 按授予学士学位的多少排序是: 商业和管理,教育, 社会科学, 工程, 医卫,生物科学, 心理学,艺术,人文科学,公共事务和服务, 跨学科研究, 通讯, 理科, 农业和自然资源,家政, 数学, 计算机信息科学,外语,建筑和环境, 神学,区域问题研究,法律,图书馆学, 军事科学.2年制的专业多属职业分类,分工程学科和非工程学科两大类.教育方法实行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较为自由的因材施教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特长.开设大量的选修课以及时反映最新科技成果.一般实行学分制,每种课一学期(15周)每周上一小时定为1学分, 要求学生每学期修满15-16个学分.取得协士学位要60-64个学分;学士学位要120-128个学分.对于非全日制学生,可以延长年限,以休满学分为主, 这就为半工半读创造了条件.美国高校一年分两个学期或三个学期, 少数分4个学期, 其学分计算办法不同.硕士研究生必须休满30个学分, 交一篇硕士论文, 通过笔试和答辩.博士要经由3位以上教授组成的指导小组指导制订学习计划, 选定博士论文, 攻读指导小组建议的必修课程, 完成有创见性的博士论文, 才能通过.高等院校的自治与竞争

在美国任何团体和企业组织都可依法申办私立学院或大学.无论公立或私立院校, 都有权自由挑选学生,依法自行任免教授, 自主决定开设什么课程.有的专业课程应获得有关教育质量审查机构按照专业最低标准核发的许可证.学院有权从多渠道筹集资金和按赞助者的协议要求自由支配资金的使用, 因而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成为校际间竞争的基础,私立大学必须与公立大学竞争, 办得更有特色, 更有水平, 更出人才, 更出结果,才能获得学生和捐款人的好评,争得社会资金,否则就难以发展和生存.公立大学仅靠州政府的有限拨款也无法维持, 必须和私立大学竞争以求得社会捐助, 因此同层次的公立与公立, 公立与私立,私立与私立院校之间展开了全面的持久的竞争.美国大学在学术上的排队, 在专业上的排队更强化了这种竞争的公开性.各名校以“明星工资”和多种福利吸引“名教授”, 以高额奖学金吸引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以优异的科研成果转让和技术培训吸引实力雄厚的企业.这种优胜劣汰, 自适应调节的功能使美国高等教育呈现出进取性, 多样性, 变革性, 百舸发的蓬勃生机.高等教育的目标:

高等教育与大工业, 高技术农业和现代产业相适应,二者是一种互动关系.在高教目标上, 美国历来就有重学术派和重技术派之争.1957年美国教育政策委员会提出了4条高教目标:

1)促进个人发展传递文化遗产;

2)传授高新知识,激励研究创造;

3)将知识转化为生产能力,推动社会前进;

4)知识造福人民,增进公共利益.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博克在<美国高等教育>书中提出高教目标如下:

1)学好基础知识, 要求一专多通;

2)善于组织交际,掌握基本技能;

3)至少掌握一门外语, 理解不同文化和不同价值, 具有宽容性格;

4)具有批评性思维能力, 熟习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的依存关系, 获得自知之明, 为自己的未来就业和创业作出正确选择.这些论述已形成今日的主流共识,归纳如下:

(1)既要重视专才教育,又要重视通才教育, 把“专”建立在“通”的基础上.(2)既要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实际技能教育,重视组织与交际才能,将知识转化为生产的才能.(3)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提高创造力,以及懂得自己,把握自己, 善抓机遇的能力.(4)通晓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 提高包容力.熟悉人与自然的共存共容关系, 提高造福社会的愿望与能力.

第五篇:真实的美国基础教育

浅谈美国教育

美国政府教育经费的支出基本用于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则靠个人、教会、或有关团体捐赠兴办和维持,当然还包括每年的学费收入。美国 宾州最好的私立学校米尔顿·荷西学校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1909年,米尔顿·荷西巧克力厂的老板捐出遗产中的6千万创办了这所学校。学 校基金会以6千万为本,用其利息作为教育经费的支出。九十二年以来,基金越滚越大,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教育财富。再如普林斯顿大学,美国 第一流的私立大学,学校资本雄厚,其原始资本也是捐赠而来,经年积 累已达90个亿,光一年的利息就是9个亿,利息的17%作为教育经费 投入,其余83%再投入本金。另外,个人或团体的捐赠原先只局限于私立学校,现在则扩大到公 立学校,以此作为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又一良好渠道。政府则出台有关 政策,鼓励人们这么做。无论个人还是团体,凡捐赠教育资金,都可以 抵税。而人们的捐赠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短期的,有长期的:或现金、或股息、或保险金学校教育以培养人为中心,培养目标就是学校人才培 养的指南,而课程设置则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计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在美国考察期间,我深感美国人对培养目标的重视。各州、各学区、各 学校都有明确而规范的教育目标。综合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对美国公民意识的培养 2.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3.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4.注重学校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职业训练和个人发展的机会,使其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和家庭模式.在美国,85%的中小学为公立学校,15%的中小学为私立学校,相 对而言,私立学校办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要远远大于公立学校。但无论 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呈现出不同的办学风格,私立学校尤为明 显。以我参观过的几所学校为例,艾非尔德高中是一所公立学校,其教 学活动很规范,设施设备很完善。凯色力克高中是一所教会学校,宗教 气氛浓郁,艺术教育相当成功。海尔高中是一所私立学校,校园文化为 学院派风格,设备先进,是一个相当典型的贵族学校,强调培养准大学 生。林顿豪高中是一所女子私立学校,学生除美国本地人外,还有部分 来自其它12个国家和地区,校园充满温馨的家庭味。而米尔顿·荷西学 校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好学校。学生来自全国33个州,均为单亲家 庭或贫困家庭的孩子。学校的教育方针是:个性、品德、全面成长,教 育学生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课程设置全面多样,教学设备超级先进,并且学校提供住房,每8—10个学生组成一个家庭,有志愿者担任他们的 父母,生活完全家庭化。学生在学校不仅接受知识,学会做人,而且充 分享受家庭的温暖。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学校教育是关键,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样至 关重要。因此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形成合力,才能为青少年的 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美国社会错综复杂,教育环境问题不少。

然而,同时我也看到其有 利的一面,政府、社会团体、有识之士、家长等对教育的重视、关心、支持和相助,出乎意料,令人赞赏和羡慕。

在美国有许多国家公园,如费城的独立会堂,哥德斯堡的南北战争 战场,都是重大历史的遗址,是历史的见证,美国人对其保护得很好; 免费开放。华盛顿是美国政治、文化的中心,有许多纪念馆,如林肯纪 念馆,杰佛逊纪念馆,华盛顿纪念碑、艺术馆、太空馆、邮票博物馆等,对对外开放,一律免费。学校会组织学生去那里活动,家长会带了孩子 去那里参观。每个城镇的公立图书馆,甚至大学图书馆都向公众开放,中小学生可以去那里查资料,做作业。兰卡斯特县警察署专门编写了《反 对毒品和暴力》的教材,派人到小学去为5—6年级的学生上课,对他们 进行反毒品和反暴力的专题教育。

社会上有很多团体机构举办各种以中学生为对象的活动,如联合国 总部支持高中学生开展“小型联合国”活动,并参加全美国“联合国评 选活动”,以此培养学生“地球村”的意识,学会独立思考,了解复杂的 国际问题。很多慈善机构接纳中小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劳动。许多社团 和企业甚至拿出钱来设立各种名目的奖学金,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有六 万多种奖学金。

学生家长十分支持孩子参加各类活动。此外,家长们还乐意担任志 愿者,参与学校活动的组织和辅导,如感恩节期间我们去艾非尔

德学校 参观,在学前班里我看见家长们正分成几组带领孩子做各类游戏和制作 手工作品以庆祝感恩节。家长们也常常会带孩子去有关单位参加志愿者 服务劳动。有些学生足球队的教练也由家长担任,双休日学生足球队举 行足球赛,由家长任裁判。

美国人习惯以法办事,在美国期间,我也看到许多保护青少年成长 的法纪法规被严格执行。如中小学生都能享受校车接送的优惠便利条件,黄色的校车在马路上行驶时,所有的车辆须让道并绝对不可超越它。再比如法律规定不到12岁的儿童,不允许没有成人陪伴:不到18岁的学 生不能接触含有色情内容的图像:不到21岁的学生不允许给其含酒精的 饮料„„ 从历史、文化、艺术、科技场馆的免费开放,到社会团体机构的鼎 力相助,从家长的积极支持到法纪法规的明文规定,都体现了美国社会 重视教育,为青少年成长提供良好教育环境的意识。

近几年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倡导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青 少年的成长。学校教育的确也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我们可借鉴美 国的做法,进一步倡导社会各界为青少年的成长出力。如鼓励校外团体 机构组织中小学生开展活动,为学校教育提供便利;鼓励家长配合学校 加强家庭教育,支持子女参加社会活动等等,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 持青少年成长的良好氛围。

以上是我对美国教育感受最深的几点认识。同时我也清醒地看到,美国教育并非十全十美。就美国中学教育而言,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较 为严重的问题。如:中学生知识质量与学历水平偏低,学生精神与道德 问题令人担忧,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还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等。所以90年代美国提出建立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是安全的、有纪律的 和没有毒品的,并建立了教师国家资格证书制度。(王丽萍)

下载美国教育领导人眼中的中国基础教育(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国教育领导人眼中的中国基础教育(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眼中的基础教育状况

    我眼中的基础教育状况 2014年的9月我们前往甘泉高级中学进行为期三周的教育实习,对这个学校的整体情况做了调研,通过这一所学校来了解到我国广大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 甘泉高......

    美国民权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概况

    Movement, States) 美国民权运动 ( Civil Rights Movement , United States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黑人反对种族隔离与歧视,争取民主权利的群众运动。 战后头 10 年,美国黑人争取......

    美国历届国家领导人及任期

    美国历届国家领导人及任期 1 乔治·华盛顿 (George Washington) 1789年-1797年 开国总统 2 约翰·亚当斯 (John Adams) 联邦党 1797年-1801年人称“老亚当斯”,儿子是第6任美国......

    浅谈美国的教育与中国的教育

    浅谈美国的教育与中国的教育 教师教育学院 2012级生物行知班 王雪娇 2012041661 谈到中国的教育,我们作为中国教育培养出的学子,最了解中国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一步一......

    中国历届领导人及其任期

    1.第一届中央政府(1954年9月27日-1959年4月27日) 国家主席:毛泽东国家副主席:朱德 全国人大委员长:刘少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国务院副总理:陈云 林彪彭德怀 邓小平邓子恢 贺龙 陈......

    眼中法治中国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学习中国法制 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在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中华法系源远流长。直到近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美国领导人演讲的五大谬误

    美国领导人演讲的五大谬误 连日来,美国政府不断在中美关系上作出消极言行,特别是美国领导人日前的对华政策演讲,从多个方面对中国进行无端指责和恶意攻击。一时间,美国鹰派“全......

    我眼中的美国节日

    美国传统节日 1月1日 新年(New Year's Day) 新年是全美各州一致庆祝的主要节日。美国人过新年,最热闹的是除夕晚上。是夜,人们聚集在教堂、街头或广场,唱诗、祈祷、祝福、忏悔,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