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拥有感恩杨佳睿
拥有感恩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陈仓实验小学三年级(8)班杨嘉睿
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可以让你有高尚的人格。你从来到这个世界上来,也是在感恩长大。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小时候没钱上学,他来到一棵大树下,大树对孩子说::“孩子,你有什么不开心。”
那个孩子说:“别的孩子都上学去了,我没钱上不了学。” 大树说:“你把我的果子摘了去卖,卖了你就有钱了。”
小孩把所有的果子摘了去卖,拿着钱高兴的去上学了。一年又一年,大树长成了一个不结果的老树,孩子也长成一个青年。
这个青年来到树下,老树问:“你现在有知识了,为什么还不开心?”
青年回答:“我现在还没成家。”
老树说:“把我的树枝锯了,卖钱去。”
青年把树枝锯了,卖到了钱成了家。
几年后,青年又来到树下,老树问他:“你成了家,怎么还不开心啊?”
青年说:“我想过海。”
老树说:“你把我的树干锯了,做个独木舟。”
几十年后青年成了一个老人。老树根问他:“你想干什么?”
老人说:“我想和你在一起。”
这个故事告诉我,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记住帮助过你的每一个人,回报他们的恩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感恩的心一次一次的传递下去,让它成为永恒。
我成长的每一天,有亲人的关爱,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帮助......我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这个世界!
第二篇:读书心得吴佳睿(范文模版)
《做不可替代的人》读书心得
这个月的读书体会是《做不可替代的人》。这本书的作者是赛斯·高汀,他是世界营销大师,曾创办世界最早的在线营销公司,担任过雅虎特许营销副总裁,是《快公司》杂志专栏作家。他的书籍已被翻译为25种语言,他本人也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商业博客版主,个人博客被美国著名市场营销杂志《广告时代》评为最具影响力的营销类博客。
每次看国外的立志以及讲述生活、心理等发面的书籍的时候,总是想觉得中国和国外在思想上差距真的很大。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国家在思维上已经越来越国际化,但是还是不像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那样注重“个人”。《做不可替代的人》这本书,倡导的就是在当今社会,面对一个发展的节点,当旧的发展体制已经到达一个瓶颈,新的模式正在逐渐兴起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了新的选择,可以突破现有的束缚,发挥个人的特长和魅力,变成生活、工作中的“不可替代的人”。
书中很多写的很好,让人读了眼前一亮,深有体会的句子。
开篇讲了一个关于毕加索看待艺术的问题,毕加索认为艺术是特别的、有趣的,虽然他的画抽象扭曲,但是区别于普通看待事物的不起眼和无趣。希望自己的生活、工作不是“无趣”的,可以很有希望很有特点
要成为关键人物,就不得不从事一些艰苦的工作,让劳动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一种感觉,让身心都投入到劳动中。但我们大脑中的扁桃形结构却会让我们懈怠,只有克服它,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要成为关键人物,就必须自己计划好下一步的行动,如果坐等他人指导,就相当于放弃了自己创造价值的绝佳机会;要成为关键人物,就不应该生活在真空中,你对周围人的态度决定了你的成败。自身的态度起到决定因素,很多很多,抱怨和不满,其实只是源于自己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
你的人格和态度比你创造的实际工作产品还要重要,因为不可或缺的工作是要和他人联系交往才能做好的工作。
没人能保证市场就一定可以接受你的想法。当联系没能成功建立起来的时候,盲目地坚持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
这本书是与众不同的,它讲的是你的选择和你的生活。它所说的“选择”并不
是让你辞掉工作,而是让你重新思考一下你的工作方式。
你是选择屈服于自己的恐惧和所处的体制呢;还是要为自己指明方向,创造价值。你要做的就是要想明白怎样才能为自己指明方向,这才是重点所在。
你并非生来就应该变成这个庞大机器中的一个小齿轮的,这都是后天的教育害了你。
千万不能让工业模式将你同化,你不是无数可替换的小零件之一。但是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的个体,如果你有话要讲,只管讲出来。当你学习如何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来的时候,一定要相信自己啊。
你还有另外一个可行的选择方案。成为关键人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条需要你不断地作出贡献慢慢变得不可或缺的道路。你完全可以锻炼自己变成这样。迈出的第一步是最困难的--你首先要认识到这是一项技能,像所有其他的技能一样,你可以(一定能)做得更好。每天,当你把注意力的重点都放在礼物、艺术以及沟通等这些关键人物必不可少的品质上的时候,你就能让自己变得更“不可或缺”一些。
你的内在才华横溢,你的贡献价值非凡,你的艺术无比珍贵。只要你做得到,就一定要去做。我多希望你能勇敢地站出来为带来改变作出选择。
我们每个人也都有可以称得上是“天才”的时刻。
大同县吴佳睿
第三篇:杨睿洁 演讲稿
我身边的这群年轻人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俄国戏剧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和青春’,青春就是在远航中寻找自己的目标,当我们只遇到逆风行舟的时候,我们调整航向迂回行驶就可以了;但是,当海面上波涛汹涌,而我们想停在原地的时候,那就要抛锚。微风抚上我的眉睫,带来了青春的味道,追忆似水流年,记得,六年前,身材胖呼呼的男生进入了我的视野。他叫赵世界,我的高中同桌。他喜欢摄影,并且一直在坚持从未放弃过。大学期间,为了采集第一手照片,他利用假期,骑着自行车,背着双肩包,带上照相机便开始了旅行。环行玉龙雪山,骑行香格里拉,草甸,多少个村村寨寨„„行程上千公里,这其中还包括:海拔落差在1500米左右的长江第一湾——石鼓镇更不在话下。他用手中的相机为我们展现了别样的天空,我们知道,却感到陌生的天空。骑行过程中,沿途那些生活艰难的人们引起了他的关注。2010年十月,他和同学们来到了位于泸沽湖畔的特困县永宁镇,把带去的文具和书籍,全部发给了那里的孩子们。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的举动在2011年,他的经历获得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认可并获得校园行知客三等奖并且小说《明天在丽江一起醒来》的全部图片也由他一人提供。
我曾经问过他:“为什么放弃惬意的大学假期生活而去选择具有挑战的摄影旅途呢?”他对我笑了笑,说:“我很庆幸,因为爱好让我帮助了那些弱势人群,通过爱好让我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拍摄更真实的照片,帮助生活艰难的人们,而作为青年的我,应该在自己年轻时用经全力去追逐我的梦想,否则这一辈子就这样与梦想失之交臂了。”
在四年前,大学军训,一个叫王剑锋,身上带着浓浓傣族风情的西双版纳男孩成为了我的同学,映像里他总是给我们跳孔雀舞。大一才上过半,部队就来征兵了——西藏!!,结果,他退了学就毫不犹豫地去了。
一个从小生在热带、长在雨林的人,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硬是一下子就踏上了世界的屋脊——青藏高原。为什么?他说:原因很简单,他觉得在家那种安逸的生活让自己忘记了男人责任,他想靠自己做出点实事儿来。是的,就是这个家中独子,不顾父母的反对,义无反顾地去高原履行军人的使命;是的,就是这个90后,发烧39.5°度还完成了负重越野五公里的任务。在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大庆的安保任务中、在西藏日喀则地区亚东县的抗震救灾中„„都能看见他忙碌而坚实的背影。20岁的年纪,就获得了全军三等功。两年兵役满,他没有回到云南继续读书,而是选择永远留守在了拉萨工作。
这就是一个拉萨特警大队队员。23岁的90后云南青年的执着。
人因平凡的理想而美丽。三年前,我曾经问过一个女孩:“身为优秀毕业生
有机会留校任职的你,为什么会选择去做一名基层记者呢?”她用行动回答了我。参加工作不到两年的时间,她走遍了楚雄全州十县市,深入村村寨寨、田间地头。和彝寨里的老人说心里话,和水利工地上的工友们话家常,和番茄地里的菜农一起摘番茄,卖番茄,还为边远山区学校里的孩子们辅导,做他们的知心大姐姐,即使再苦再累的采访,她也一直面带微笑满怀信心的去奔赴,带着年轻记者身上应有的朝气和敬业,发回一篇篇饱含温度的新闻报道。她的作品《我州研制出第二代超级稻楚粳28号》获2010年云南省广播电视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
她说,走上了这个岗位,就从来不敢忘记:记者必须懂得,自己的笔下有是非曲直、善恶忠奸、财产万千、人命关天。老百姓的心中都有杆秤,只有你把心交给了他们,他们才会把心放在你这。
她就是我的美丽学姐,也是我的榜样,楚雄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黄曌赟。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富,则国富。同样身为云南青年的我,也是在红土地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是的,志气这东西是能传染的,我能感染着笼罩在我的环境中的精神。那些在我周围不断向上奋发的人的胜利,会鼓励激发我更艰苦的奋斗。如今,我马上要面临大学毕业了,我希望自己能够从基层工作做起,去到地方,在挑战困难和战胜困难的经历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我深深的体会到了;青年是国家和社会的希望,只有我们都行动起来,不为名利,敢于奉献,才能给时代注入新鲜的血液与活力。
岁月终将改变我们的面孔,却无法改变我们的心;时光终将带走我们的幼稚与冲动,却无法熄灭我们青年人心中的激情。我相信,我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年轻人:像赵世界一样,能够知道梦想艰难、但仍然坚持不言放弃的人;像王剑锋一样,能够不计较个人名利,甘愿付出的人;像黄曌赟一样,能够实实在在,记录真实,爱岗敬业的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热血青年,由他们去构筑这个社会,所以我们才能够为云南这片红土地感到骄傲;也正是因为这些年轻人的努力和奋斗,我们才能够相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这,就是云南精神,一个个平凡、却因为坚持而伟大的梦想!年轻的舵手,紧握住手中的缆绳吧!
谢谢大家!
第四篇:杨佳先进事迹
全国自强模范候选人
——杨佳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自己从未觉得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站在讲台上你就是一个老师。一个人以何种方式获取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这就是杨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九三学社成员,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盲协副主席、北京市残联理事。
学术先锋
15岁,杨佳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毕业后成为郑州大学英语系最年轻的教师;1985年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中国应用语言学界第一人”李佩教授,1987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92年因患眼疾失明。
她坚韧不拔,追求卓越、以身作则,证明残疾人在工作和社会活动各方面与健全人一样出色。2000年考入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2001年成为该学院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的外国盲人学生,并成为美国前总统卡特创立的卡特中心第一个盲人实习生。作为我国第一位在高等学府任职的盲人教授,为了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她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向的困难。她创意的“三V”教学法使学生在Verbal(词汇)、Voice(声音)和Vision(形象)三方面获益匪浅。熟练地操作、漂亮的板书、纯正的英文以及关切耐心的眼神,让人无法相信,这一切的一切都出自一位盲人!
哈佛的培养,让杨佳对教育事业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为此,她坚持
以国际化眼光、全球化语言教学,率先在国内开设《经济全球化》和《沟
通艺术》课程,努力将哈佛顶尖课程本土化,将自己的所学、所得、所
悟一并传授于学子,如今她学子满天下,而桃李香四海。
社会卫士
“一个人可以看不见,但不能没有见地;可以没有视野,但不能没
有眼界。这是杨佳宣传和践行“平等、参与、共享”的新残疾人观。
在传道授业同时杨佳还积极参与中国和国际残疾人事业,为争取残
疾人合法权益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自1997年至今, 杨佳直接参与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推
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修订工作。多次出席有关《公
约》的研讨会,提高社会各界对《公约》的认识和尊重。积极建言献策,促进政府加强和改善无障碍环境建设、残疾人就业和生存状况,维护合法权益。
早在1996年香港举办的“视障人士信息技术国际研讨会”上她提
出的“让信息技术与盲文和谐相处”,如今已成为现实。
2000年,杨佳代表国家参加世界盲联官员会议和世界残疾人五大组
织高层研讨会,讨论面向新世纪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战略,全程参与了《新
世纪残疾人权利北京宣言》的起草、讨论和通过工作。同年作为中国代
表团成员出席“联合国新千年论坛”,并在大会上发言。
作为中国盲协副主席,多年来积极参与检查、督导我国的无障碍建
设工作,多次前往地铁、机场、剧院、旅游景点、车站等处,亲身体验
盲道和其他无障碍设施的状况,呼吁对盲人出行安全的保障。
身为盲人教授,杨佳更能感受到知识对一个盲人的重要性。面对高
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要求,她多年来强调残疾人须与时俱进,积极倡导
盲人用计算机和盲人软件来获取更多知识、提出的残疾人学英语、盲人
学习电脑,开发盲人使用的中文电脑软件,举办盲人电脑培训班,建议
用各种方式提高盲人的自立能力和生活质量,这些工作极大的推动了残
疾人信息无障碍工程建设。
为保障残疾人权益,杨佳非常注重国际交流。她利用自己的身份和
学术优势,先后在残疾人国际DPI代表大会的“妇女和人权”专题讨论
会上、联合国“千年论坛”上、联合国“北京+5”世界妇女大会上和
世界盲人联盟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文化教育”专题会上建言呼吁,并作
为“哈佛大学杰出校友”应邀于2006年参加哈佛大学校庆活动及学术
和社会公益事业交流。
她出席“两会”,积极献言献策,“找回人民币的闪光点,让盲人
重新受益。” —就盲人无法识别新版人民币,成为假币牺牲品的问题在2007年的提案;就北京奥运递交的提案包括“建议以奥运五环色命名北
京五环路及地铁环线”,“关于举办高水平奥运会,北京地铁应提升英语
报站水平的提案”,“关于通过残奥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提
案”等。怎样做到“两个奥运同样精彩” —办好“残奥会”的几点建
议,建议受到中宣部的重视。
2008年应邀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首创“委员看两会”英语
专栏 -“YANG JIA JOURNAL”(杨佳日记),连续两周亲自用英语讲述
自己参加两会的经历和感受。继而在同年举行的北京残奥会期间开播了
“杨佳日记”(续集),大受欢迎,2009年两会期间再次应邀开播了“YANG
JIA ON EDUCATION”(杨佳看教育),在BEYOND BEIJING和CHINA DRIVE
两套节目同时播出,受到了国内外好评,成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品牌栏
目。
2007年-2008年担任北京奥组委志愿者工作专家,为奥运会、残奥
会志愿者提供了十多场培训,并创建了志愿者对外交流的“NP3S”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作为北京奥组委的顾问,她向奥组委建议,通过残奥
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008年11月3日,《残疾人权利公约》首届缔约国大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由中国政府提名,杨佳成功当选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
专家,任期四年。
时代楷模
“一个人应该有追求,有梦想,有实力,而实力得靠自己一点一滴
做起。”杨佳用自己的行动生动的诠释了这句话。
人生半途失明的杨佳,在光明与黑暗的两个世界里经历了艰辛的心
理历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给人们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叹。
1999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得知杨佳的事迹后致函教育
部长陈至立,高度赞扬其乐观、自信、自强、爱国、敬业的精神,(全
文附后)
2001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
士在致中科院研究生院党委的信写道:“从科学时报读到杨佳从哈佛学
成归来,非常高兴。并为她坚忍不拔,追求卓越的精神所感动。从她身
上我又一次看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
1999年12月由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残联和北京市委共同主
办了“杨佳事迹报告会”社会反响强烈,应广大观众要求,中国教育台
多次播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报道:杨佳事迹,感人肺腑,催
人奋进。报告会获北京市委宣传部优秀报告(党课)一等奖。
主要媒体报道:
中国作协副主席刘恒在北京日报发表了报告文学《小杨教书》
中国日报人物特写《变黑暗为光明》
中国妇女杂志海外版刊登人物特写《不寻常的老师》
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2000年)
中央电视台拍摄了获奖记录片“杨佳教书”在CCTV“记录片之窗”
栏目播出
人民日报《让世界感受中国情怀——访全国政协委员、奥组委志愿
者培训专家杨佳》(2008年8月4日)
光明日报《杨佳:跨文化沟通的使者》(2008年8月14日)
人民政协报《杨佳,你是中国的软实力!》(2008年9月8日)
中央电视台《华人世界–改革开放30年回望(杨佳的阳光世界)》
(2008年12月)
获得的荣誉有:全国先进工作者2000年
全国先进女职工2000年
北京十大杰出青年2000年
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2000年
北京市自强模范2000年
北京市委宣传部党课一等奖 1999年
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1999年
中国科学院(京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 2000年
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妇女2005年
中国科学院系统优秀教师2007年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突出贡献奖2008年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2008年
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个人”2009年
第五篇:杨佳先进事迹
全国自强模范候选人
——杨佳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自己从未觉得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站在讲台上你就是一个老师。一个人以何种方式获取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这就是杨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九三学社成员,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盲协副主席、北京市残联理事。
学术先锋
15岁,杨佳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毕业后成为郑州大学英语系最年轻的教师;1985年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中国应用语言学界第一人”李佩教授,1987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92年因患眼疾失明。
她坚韧不拔,追求卓越、以身作则,证明残疾人在工作和社会活动各方面与健全人一样出色。2000年考入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2001年成为该学院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的外国盲人学生,并成为美国前总统卡特创立的卡特中心第一个盲人实习生。
作为我国第一位在高等学府任职的盲人教授,为了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她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向的困难。她创意的“三V”教学法使学生在Verbal(词汇)、Voice(声音)和Vision(形象)三方面获益匪浅。熟练地操作、漂亮的板书、纯正的英文以及关切耐心的眼神,让人无法相信,这一切的一切都出自一位盲人!
哈佛的培养,让杨佳对教育事业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为此,她坚持以国际化眼光、全球化语言教学,率先在国内开设《经济全球化》和《沟通艺术》课程,努力将哈佛顶尖课程本土化,将自己的所学、所得、所悟一并传授于学子,如今她学子满天下,而桃李香四海。
社会卫士
“一个人可以看不见,但不能没有见地;可以没有视野,但不能没有眼界。这是杨佳宣传和践行“平等、参与、共享”的新残疾人观。
在传道授业同时杨佳还积极参与中国和国际残疾人事业,为争取残疾人合法权益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自1997年至今, 杨佳直接参与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修订工作。多次出席有关《公约》的研讨会,提高社会各界对《公约》的认识和尊重。积极建言献策,促进政府加强和改善无障碍环境建设、残疾人就业和生存状况,维护合法权益。
早在1996年香港举办的“视障人士信息技术国际研讨会”上她提出的“让信息技术与盲文和谐相处”,如今已成为现实。
2000年,杨佳代表国家参加世界盲联官员会议和世界残疾人五大组织高层研讨会,讨论面向新世纪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战略,全程参与了《新世纪残疾人权利北京宣言》的起草、讨论和通过工作。同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联合国新千年论坛”,并在大会上发言。
作为中国盲协副主席,多年来积极参与检查、督导我国的无障碍建设工作,多次前往地铁、机场、剧院、旅游景点、车站等处,亲身体验盲道和其他无障碍设施的状况,呼吁对盲人出行安全的保障。
身为盲人教授,杨佳更能感受到知识对一个盲人的重要性。面对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要求,她多年来强调残疾人须与时俱进,积极倡导盲人用计算机和盲人软件来获取更多知识、提出的残疾人学英语、盲人学习电脑,开发盲人使用的中文电脑软件,举办盲人电脑培训班,建议用各种方式提高盲人的自立能力和生活质量,这些工作极大的推动了残疾人信息无障碍工程建设。
为保障残疾人权益,杨佳非常注重国际交流。她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学术优势,先后在残疾人国际DPI代表大会的“妇女和人权”专题讨论会上、联合国“千年论坛”上、联合国“北京+5”世界妇女大会上和世界盲人联盟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文化教育”专题会上建言呼吁,并作为“哈佛大学杰出校友”应邀于2006年参加哈佛大学校庆活动及学术和社会公益事业交流。
她出席“两会”,积极献言献策,“找回人民币的闪光点,让盲人重新受益。” —就盲人无法识别新版人民币,成为假币牺牲品的问题在2007年的提案;就北京奥运递交的提案包括“建议以奥运五环色命名北京五环路及地铁环线”,“关于举办高水平奥运会,北京地铁应提升英语报站水平的提案”,“关于通过残奥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提案”等。怎样做到“两个奥运同样精彩” —办好“残奥会”的几点建议,建议受到中宣部的重视。
2008年应邀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首创“委员看两会”英语专栏 -“YANG JIA JOURNAL”(杨佳日记),连续两周亲自用英语讲述自己参加两会的经历和感受。继而在同年举行的北京残奥会期间开播了“杨佳日记”(续集),大受欢迎,2009年两会期间再次应邀开播了“YANG JIA ON EDUCATION”(杨佳看教育),在BEYOND BEIJING和CHINA DRIVE两套节目同时播出,受到了国内外好评,成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品牌栏目。2007年-2008年担任北京奥组委志愿者工作专家,为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提供了十多场培训,并创建了志愿者对外交流的“NP3S”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作为北京奥组委的顾问,她向奥组委建议,通过残奥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008年11月3日,《残疾人权利公约》首届缔约国大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由中国政府提名,杨佳成功当选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专家,任期四年。
时代楷模
“一个人应该有追求,有梦想,有实力,而实力得靠自己一点一滴做起。”杨佳用自己的行动生动的诠释了这句话。
人生半途失明的杨佳,在光明与黑暗的两个世界里经历了艰辛的心理历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给人们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叹。
1999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得知杨佳的事迹后致函教育部长陈至立,高度赞扬其乐观、自信、自强、爱国、敬业的精神,(全文附后)
2001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在致中科院研究生院党委的信写道:“从科学时报读到杨佳从哈佛学成归来,非常高兴。并为她坚忍不拔,追求卓越的精神所感动。从她身上我又一次看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
1999年12月由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残联和北京市委共同主办了“杨佳事迹报告会”社会反响强烈,应广大观众要求,中国教育台多次播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报道:杨佳事迹,感人肺腑,催人奋进。报告会获北京市委宣传部优秀报告(党课)一等奖。
主要媒体报道: 中国作协副主席刘恒在北京日报发表了报告文学《小杨教书》
中国日报人物特写《变黑暗为光明》
中国妇女杂志海外版刊登人物特写《不寻常的老师》 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2000年)
中央电视台拍摄了获奖记录片“杨佳教书”在CCTV“记录片之窗”栏目播出
人民日报《让世界感受中国情怀——访全国政协委员、奥组委志愿者培训专家杨佳》(2008年8月4日)
光明日报《杨佳:跨文化沟通的使者》(2008年8月14日)人民政协报《杨佳,你是中国的软实力!》(2008年9月8日)中央电视台《华人世界–改革开放30年回望(杨佳的阳光世界)》(2008年12月)
获得的荣誉有: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0年
全国先进女职工 2000年 北京十大杰出青年 2000年 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 2000年 北京市自强模范 2000年 北京市委宣传部党课一等奖 1999年
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 1999年 中国科学院(京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 2000年 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妇女 2005年 中国科学院系统优秀教师 2007年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突出贡献奖 2008年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 2008年 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个人”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