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人生论文读陈飞虎老师有感(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23:43: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艺术与人生论文读陈飞虎老师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艺术与人生论文读陈飞虎老师有感》。

第一篇:艺术与人生论文读陈飞虎老师有感

“读”陈飞虎老师有感

-------《艺术与人生论坛》之课后感

大家一定惊异于文章标题的一个“读”字,但我写出这个字的时候,并没有觉得任何的不妥,因为对于陈飞虎老师,确实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解读„„

在还没有接触到陈飞虎老师的时候,就在朋友那里听到了许多关于陈老师的言论,曰:“老师也没去过多少国家,也就40多个”、“老师的作品也没怎么出名,就是有许多作品被国外著名的博物馆、美术馆收藏了”„„

我当时就笑了,能讲出这种话的,要么就是有足够的傲气,要么就是有足够的实力,但是能让朋友从头至尾赞不绝口,好像一年后还对那几堂课记忆犹新的样子的老师,不该是前者,那他该有怎样的气魄?

在惊叹于老师那种迷死人的气魄的同时,也被他那种真正的实力震撼了。于是回到寝室后,我就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脑,在百度上输入“湖南大学陈飞虎老师”几个字,谁知道,刚刚谈到的仅仅是九牛一毛而已,随后弹出的一系列文字,对我才是一种真正的震撼。陈飞虎,男,汉族,1955年1月出生,湖南安化人,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水彩水粉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环境艺术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建筑师协会会员。全国建筑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

出版《中国当代艺术家画库——陈飞虎卷》、《陈飞虎建筑风景水彩画写生技法》、《水彩建筑风景表现》、《电脑建筑画艺术表现》,主编出版《中国当代青年建筑美术家作品集》。主持省教改项目《理工科院校艺术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其艺术成就及简历被编入《中国水彩画史》。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博物馆、高等院校收藏。

我震撼于一个人怎么会有如此多的成就和荣耀,更惊叹于老师那种对艺术,对画作的异于常人的理解和成就。

于是我更加渴望艺术与人生的开讲,我想我要亲自去接触这样一个伟人,亲自去了解这样一代伟人,如此,我在大学的生活会少掉很多遗憾了吧。这样想着,这样期待着„„ 艺术与人生的开讲在很多人的期待中姗姗来迟,我早早的来到逸夫楼报告厅里,却见里面早已人山人海。于是签过到,找了一个还算靠前的位置坐下来。随着主持人的甜美的声音响起,艺术与人生讲坛开讲了。

于是我知道了陈飞虎老师是湖南大学《艺术与人生讲坛》的坛主,知道了老师的那些震撼人的话语是怎样的气势,知道了陈飞虎老师的作品又是怎样的打动人心,也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对艺术中渗透出来的人生哲学有了进一层的感悟。

陈飞虎老师的两堂课,每次都能深深震撼我的心。尽管时间过去很久了,但是每次想起都沉浸在那种深深的震撼中而不想回归到现实中来。

记得第一堂课,老师就带我们在建筑的王国中畅游了几个小时。老师为我们展示的无论是他自己的创作还是亲自按快门捕捉的瞬间,都是精彩绝伦的,都是对艺术一种很好的诠释。陈飞虎老师就人生的两种状态(科学状态与艺术状态)对比展开讲述,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到建筑设计,对建筑设计的形态美、色彩审美修养、当下一些不协调建筑等问题结合实例进行深入浅出地阐述。印象最深的,还是陈飞虎老师的画作,欣赏每一份作品,都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更难忘的事他每幅画背后的故事,每个都能深深震撼我的心。我想如果莫扎特,贝多芬等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听觉享受,那么陈飞虎老师带给我们的就是一种视觉的震撼。我从来不觉得艺术的东西能带给我这么多。然而却被陈老师一次又一次打动了。那堂课,我心情一直很激动,至今想起,仍记忆犹新,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最后一堂课也是陈飞虎老师的空间。还记得走进报告厅的时候,屏幕上就已经有了几个字“从图腾崇拜到行为艺术”。我当时怎么也不能明白,这会和我们的艺术与人生论坛扯上怎样的关系。于是放弃了苦思冥想,开始期待着7点钟那个时刻的到来。只记得老师在开讲之前说了一句:“这堂课安排的会比较饱满,这堂课向大家展示的,都是我到现场亲自拍摄的。”我当时很开心的笑了。还记得陈老师首先进行了关于艺术起源学说的思考,然后从装饰说、游戏说、劳动说、模仿说、宗教说延伸出真正的艺术创作是伴随着图腾崇拜的出现而产生的,并为我们展示了洞窑壁画《受伤的野牛》。还有那些曾经震撼世界的金字塔。老师拿湖大图书馆的高度和金字塔作比较。向我们展示了金字塔的无论从高度还是创作上,都是个震惊世界的神话。它不仅展现了古埃及卓越而神秘的艺术,还对古埃及那种对神灵的敬畏刻画的淋漓尽致。其中印象比较深的还有女神之称的断臂《维纳斯》,它对残缺美给出了一种很好的诠释。那两条断了的手臂,给人无限的遐想。还有希腊古典的雕刻艺术米隆的作品《掷铁饼者》雕塑描绘了古西腊运动员在掷铁饼间的一刻,和古西腊所有运动员一样,比赛时个个裸体。我们不知他会将铁饼掷出多远,看他全身结实的肌肉充满了待发的力量,神情冷静而自信;优姿高贵而典雅。这是运动中瞬间“静态的美”当大力士把铁饼后牵引到最高点,在往前一拋的刹那间,0.00秒的停间,一瞬间的静态,呈现在世伟大的美,成了一个永远都无法超越的体育雕塑之魂。老师还谈到了从禁欲主义到人性解放,从《蒙娜丽莎的微笑》

到《大卫》等名作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从此之后人文主义深入人心。同时,法国美术运动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现代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极少主义的漫长的过程。老师涉及到梵高、莫奈、毕加索等艺术大师时,讲了很多关于他们这些伟人的故事,让我们懂的艺术创作的艰难,我不禁联想:要想像他们那样名垂青史,不知道要付出什么?梵高一世清贫,生前只卖出一幅作品,还是他弟弟为激励他创作派人而为,最终因不忍生活的不如意自杀身亡,却也在死后得到了千古流芳的美名。

然而当今的人们一些艺术行为确实令人担忧。人们往往打着艺术的幌子,做一些违背道德和伦理的事情。那些赤裸着身体恣意在大街上走的人,那些把自己冰封起来的人,那些蓄意杀生的人„„我当时满身心的愤怒。陈老师也指出:对于艺术,我们需要尊重也需要弘扬,但是绝不能借艺术的名义来违反法律或违背道德。我想我们也应该认真想一下高更的那句:“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在干什么?”不要让自己的种种行为玷污了艺术这个伟大的创作。

感谢《艺术与人生论坛》,感谢陈飞虎老师和其他的艺术家老师带给我们的,感谢你们给我的关于艺术与人生的另一层体会,期待着《艺术与人生论坛》的再次开讲,期待着它带给我们再一次的惊喜。

我算不上一个懂得生活和艺术的人,曾多少次在繁杂的尘世迷茫着不知方向,劳累不堪。但自从受过陈飞虎老师和其他的许多艺术家老师的艺术熏陶之后,每每在俗世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那份心灵的沉寂时,就把自己沉浸在艺术创作里,俗世种种,都会得到一个很好的解答。于是我的生活就又多了另一层色彩和意义。

第二篇:【读《访虎》有感】贪婪改变人生

【读《访“虎”》有感】贪婪改变人生

大家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这句话,许多莘莘学子通过学习走出了大山,改变了命运。

《访虎》的第一位主人翁老虞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从“山高坡陡水湍急”的小山村一步步成长为厅级干部,学而优则仕,成为州里的“一把手”,读来不可谓不感叹。在仕途顺趟的道路上,老虞被“围猎”,没有抵住金钱、美女的诱惑,成为了别人的猎物,最终锒铛入狱,悔不当初。

纵观这位州委书记的人生,第一次收过节费,2000元,多次拒绝,心里忐忑,后来礼金数额越来越大,反倒认为“礼尚往来”,思想防线的慢慢被攻陷,崩塌。

他忘记了权力姓“公”,运用手中的权力为己谋“私利”,甚至让儿子成为利益输送的“传输器”.他因知识改变了命运,而又因贪婪改变了人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严以用权,深刻指出“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作为党的高级干部,更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力姓“公”,不姓“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为党和人民事业贡献力量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增强政治定力和政治敏锐性,提高抵御各种风险和经受住各种考验的能力。

有权不能任性,用权必受监督,滥用权力必受惩处。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等多项党规党纪、法律出台,为党员干部、所有行使公权力人员划出“红线”,定下规矩,开列“负面清单”,权力的笼子越扎越紧,让监督“长牙”,纪律“带电”,构筑起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体制,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使敢于违纪贪腐的人付出代价,使领导干部心生戒惧。

同时,不断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党员领导干部们只有守住心灵深处的那份宁静,守住做人做官的底线,按照党规党纪法律划出的“边界”,莫伸手,莫越雷池,莫让贪婪毁了本已出彩的人生。

作 者:陆金华(市纪委派出市直属机关工委纪工委副书记)

第三篇:读艺术的故事有感论文

读《艺术的故事》有感

《艺术的故事》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之一,被誉为艺术中的圣经,被译成30种文字。它概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但是相比于说它讲述了一段关于艺术的历史,更多的是在叙述艺术和艺术家们的故事。它设计优雅,图文辉映,插图悦目赏心,文字清晰闪光,熠熠生辉。它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就像美酒佳酿那样,愈加品赏,愈觉其味隽永。

贡布里希,生于维也纳,并在维也纳大学攻读美术史。是当代最有洞见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1936年移居英国,进入沃尔堡大学。曾任牛津大学斯莱德美术讲座教授,伦敦大学艺术史教授,哈佛、康奈尔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于1972年被英王授封勋爵,是当代最有洞见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艺术的故事》一书中每一位艺术史家,其思考绘画的方式都几乎是由贡布里希塑造成形的。因为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艺术家讲述的一个故事,所以书中有一半都是图片,作者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这些故事用大众的语言娓娓道来。青少年们手捧这本书时就仿佛被授予了一幅伟大国度的地图,凭此可以信心百倍地深入探索,无须担心走入歧途。从书中,我们不只看到了艺术的发展历程,也看到了各个时代的艺术家们的生平故事。作者给了这些艺术家们新鲜的血肉,而非人物介绍。因为他总是善于以简明晓畅的语言来表达严肃的题目,让我们能够轻松涉猎和学习。

这本书有点缺憾是对现代艺术介绍太少,到时可再找一本关于现代艺术史的书续上,可如续到他这样的笔触和文风较难。另外,这是一本凭记忆没有查阅大量文献的艺术史,有些重要艺术家并没有列入。上美术鉴赏的第一节课老师就告诉我们论文要写这本书,搜索了一下之后发现对其评价非常之高,都是什么“最著名、最流行、艺术中的圣经”之类的字眼。带着好奇的心情进行阅读,不可否认一开始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字,我实在有些躁动,上了大学以后几乎已经很久不能静下心来读一本这么学术性的书了。但是阅读几次之后,便慢慢觉得这本有巨大的魔力,那丰富的图片和有趣的故事强烈的吸引着我,读那么厚的一本书突然变成了一种享受,每次读它就仿佛在我眼前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总会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喜悦、探索的心情。

贡布里希在序中说道:“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同时在书中他又说道:“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的辛劳和痛苦。我们相信永远都会有艺术家诞生。” 他在导论中也讨论了他对于艺术和艺术家的正确认识:人人皆可欣赏艺术,但每个人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在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时,我们有必要摈弃陋习和偏见,也不能因一知半解而自命不凡。艺术家有其自己的法则,但是优秀的艺术家不会墨守成规。种种看法让我影响深刻,既新奇又暗暗赞同。书中第二章介绍了追求永恒的艺术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克里特。其中认为埃及的艺术家是希腊人的老师,而“我们”又都是希腊人的弟子,因此理解埃及艺术至关重要。埃及艺术表现了古老的信仰在艺术史上的作用,包括金字塔、遗体、雕刻等都承载了维护永生的功能。埃及人的绘画,最关紧要的不是好看不好看,而是完整不完整。埃及艺术不是立足于艺术家在一个特定的时刻所能看到的东西,而是立足于他所知道的为一个人或一个场面所具有的东西。埃及艺术最伟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所有的雕像绘画作品等都遵循着同一条法则,各得其所,从而显得它们稳定、质朴而和谐。国王阿米诺菲四世是一个打破传统的异端派。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家没有装饰陵墓墙壁的传统,但是他们在国王的授意下竖碑勒石纪念国王的战功。这些图像有纪念意义,还被认为有永久的威力。

第三章则紧接着介绍了伟大的觉醒——希腊。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欧洲一些部落统治了希腊,使得希腊在这段早期年代里的艺术风格呈现简单朴素的风貌。雅典卫城帕太农神庙就属于这种风格。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整个艺术史上最伟大、最惊人的革命就在雅典城开花结果。埃及人曾经以知识作为他们的艺术基础,而希腊人则开始使用自己的眼睛,这是革命的开端。他们已经不再认为只要知道场面上确有其物就非画出来不可。一旦艺术家开始信赖自己看到的情况,艺术上的巨变就开始发生了。也就是在这个时代,科学连同哲学第一次在人们中间觉醒,戏剧也发展起来。希腊雕刻艺术十分注重表现人体结构,并注重形式的知识。这一点不断启发着后代艺术家。希腊艺术家掌握了一些技巧,使得他们的艺术作品表达出人物的内在感情,这是埃及艺术所欠缺的。在我看来,正因为追求永恒艺术的埃及和希腊的觉醒,才使艺术走向自由。这一伟大觉醒大约发生在公元前520年到公元前420年这百年之间。也就是第四章所说的希腊和希腊化世界。在这一时期,优雅、轻松的性质是雕刻和绘画的特征,如公元前408年的胜利女神。他们用人体及其动作来表现苏格拉底说的“心灵的活动”。而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则对希腊艺术的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时期的艺术被称为“希腊化艺术”,狂暴强烈的作品涌现出来。在这一时期,收集艺术品、撰写艺术家生平之类的事情开始流行。普通人物、风景开始成为艺术题材。这就是我为什么着重写第二、三章的原因,通过其描述我无比敬佩和崇拜埃及和希腊的艺术家们,埃及艺术家们的信仰之力,艺术所展现出来的各得其所、稳定、质朴、和谐令我惊叹和向往,之后希腊很好地学习继承了这一点并发展了埃及艺术家所欠缺的:信赖自己的眼睛,表达画像中人物的情感及艺术家们自己的感情。当然也不外乎是因为我本身就对沙漠心存好感,我并没有去过那个干燥炽热的地方,但仿佛是前世的因缘际会让我对那片炽热充满向往和热爱,故而对埃及的故事读得格外认真,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况且所有事物的开始都是无比艰难并且至关重要的,所以我印象深刻,并对他们顶礼膜拜,充满敬仰。当然其中还有许多能够让我着迷的细节的阐述。例如《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这两幅画我们大家都很熟悉,本来我肤浅的想不就是一个端庄的女人在安静地微笑,还有12个男人在混乱地吃晚饭而已嘛,但是读了《艺术的故事》关于它们的描写后,我由衷觉得妙不可言,虽然其篇幅并不是很长。蒙娜丽莎看起来栩栩如生,她像是正在看着我们,而且仿佛有着自己的想法。而就在这里,作者水到渠成的开始向我们介绍“渐隐法”并且很贴心的在旁边附上了一幅蒙娜丽莎面部的大图,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明白这个画法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而《最后的晚餐》这幅画着重刻划耶稣的门徒在听到主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的时候所表露出来的不同的心理反应。这幅画的构图并不复杂,基本上是在一直线上穿插变化的,但单纯中见丰富。画家把十三个人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既突出了基督的主要形象,又层次分明地刻画出每一个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画家把耶稣安排在既是画面中心,又是视觉中心的位置,用背景中大门的透光,更加清楚地衬托出耶稣的形象,餐桌、墙壁门窗和天花板的处理取平行透视,都集中地消失在基督的形象上,这一切很自然地把观众的视线首先吸引到基督身上。并且有意识地把两侧的门徒和耶稣分开,初看耶稣似乎很孤立,实际上内在情绪和感情以及整个事件都把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看过这本书我想我不可能会了解到这些。而且最让我佩服的是,凡是有可以做比较的参照物,作者都不会忘记表明这个参照物到底是在书本上的第几页,具体是什么地方可以对比或者反衬,我想这就是贡布里希学习和生活的态度:严谨细致、举一反三吧。这本书中讲故事时的许多宗旨也让我受益匪浅。若非要列举一二的话,我想我不得不提到以下两个观点:一是我们不能因为爱好美丽动人的题材,就反对较为平淡的作品。这种偏见很容易成为绊脚石。如E.G.鲁本斯《画家之子――尼古拉斯肖像》、丢勒《画家之母肖像》与 E.G.穆里略《街头的流浪儿》、皮特尔.德.霍赫的《削苹果的妇人》几幅画之间的对比,它们让我很快就领悟到,一幅画的美丽与否并不在于它的题材。二个就是必须在首先了解到作者的画法以后,才能正确地体会其感情,才能有资格去评判一幅作品的好坏。例如通过E.G.梅洛佐《天使》和梅姆林《天使》两个同一题材不同作家的作品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眼中的天使完全不是一样的,事实上,画面上某个人物的表现方法往往会左右我们对于一幅画的爱憎之情。这些道理不仅是在艺术的世界中适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应该遵循:不以一个人的背景身份去结交看待一个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与存在,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待人处事不能道听途说,不能片面狭隘,了解其本质之后才能有所评判。

卢浮宫的一位馆长曾说过“它几乎就像《蒙娜丽莎》一样饮誉世界。”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艺术的故事》。这本书之所以在大众中很快就大受好评,正是因为我们都是爱听故事的人,只要它是精彩生动的故事。贡布里希在序当中写道:“此书的意图,是为了所有面对一个奇异而迷人的领域,觉得需要一种初步指南的人。”艺术原是捉摸不清的,是神秘高深的,但是贡布里希把艺术及艺术的的历史讲得简单有趣,让我们觉得艺术和艺术家们不再高不可攀,他们也是执着而平凡的普通人,它拉近了我们与艺术的距离。贡布里希并不伟大,他仅仅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而我们则是一群围坐在贡布里希身旁聚精会神并会心微笑的听故事的人。

第四篇:读《幽默与人生》有感

前几天读到一本《幽默与人生》,主要内容:在人际交往中,大家普遍喜欢与幽默风趣的人接触,喜欢与幽默的风趣的人一起工作,共同生活。而幽默风趣的人本身也快乐自在,所以幽默对人对已都有好处。

美国的一家咨询机构曾经做过一次别出新裁的调查,“你身边什么样的人最受欢迎?”本以为回答会有一个丰富多采的结果,却出现了惊人的一致性:懂得幽默、富有幽默感的人,是最受欢迎的人。其实很多的成功者都善于幽默,幽默作为人际交往的工具,不但可以帮助他们树立形象、增加了人格魅力,还可以获得别人的同情、理解、喜欢与支持。毛泽东、林肯、丘吉尔等中外名人都是善于利用幽默技巧的大师。例如:在转战陕北时,毛泽东率领队伍夜进田家湾。十几个同志与毛泽东挤在一座窑洞里睡,房东大嫂不安地说:“这窑洞太小了,地方太小了,对不住首长了。”毛泽东笑着说:“我们的队伍太多了,人马太多了,对不住大嫂了。”这样一说,大家都笑了。一下子消除了房东大嫂的不安。书中还讲了一个故事:丘吉尔首相正赤条条地躺在浴缸里时,罗斯福总统突然推门闯进房间,在这尴尬的时刻,丘吉尔神情自若在说:“美国总统先生,我这个英国首相在你面前可是一点都没有隐瞒啊。”这句话立刻化解了俩人间的尴尬。据说从那以后,两人的关系比以前亲密了许多。

其实幽默风趣的人不在于文化的多少或是地位的高低。记得《红楼梦》中刘姥姥就是一个幽默高手:在贾母的一次宴请时,凤姐、鸳鸯择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她的幽默换来了贾府老少主子们的一片笑声,说明刘姥姥是一个善于制造幽默的人。这次宴席,也由于有了刘姥姥,因此一直笑声不断。事后,她意外地得到了许多银子和吃穿日用之物。还有,前两天吃饭时,一个女同学提酒说:我是性情中人,我干了这一杯。另一个男同学接着站起来说:我是性中情人,我也干了这一杯。他这一说完,大家都笑成一团。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不断加大,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权与钱的竟争,少了许多理解和友爱,平常说话都小心翼翼,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郁闷”。所以在工作与生活中,多一点幽默可以使人们和周围环境更融洽,让我们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我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但不善于交谈,更不是一个幽默的人,可是我喜欢听幽默风趣的人讲话,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幽默也是一门艺术,以后我要多花点功夫学习幽默,品味生活、享受生活。哪怕是现学现用,也要赢得他人的笑声,更要让我平凡的生活充满欢笑。

第五篇:读《国学与人生》有感

读《国学与人生》有感

前不久,学校为了党员教师的成长,要求我们每人选一本有益自己的书,经过再三考虑后我选取了这本《国学与人生》,虽然我是计算机教师,但是我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益于我们做人的地方,而且书中众多为我国古代有名的教育学家,现如今仍是很多教育学者竞相效仿的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广义上的国学。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历史源远流长,其内涵博大精深。当年,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中国文化衰落到极点时的20世纪初评价世界各大文明的地位和影响时仍然说:“就文明的历史之悠久和影响之深远来看,中华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文明”,可见中国文化在世界历史上所留下的印记是多么深刻。中国文化自古号称“雄踞万邦”,在周边国家的心目中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对周边各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灿烂的中国文化,闪烁着智慧之光。这光照亮着我们人生的智慧之门。

国学的精髓有一个源头,当数《易经》、诸子百家学说。这个源头之于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意义,或者说对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确切地说就是“轴心”的意义,并且这个轴心至今还是唯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学的源头是没有枯竭的,也正因为如此,一个民族只要存在下来了,并不断地得以发展,那么这个民族就有着永恒的价值和生命力。我们发现前人智慧实际也是发现自己的智慧,找到我们的精神之根。或者说得更深入一点,国学的源头,与其所在的时代共创了一段历史的辉煌,开创了一种思想精神的轴心时代,因而也成就了很多圣人们的辉煌人生。而与社会历史人生言之,历史是群体的活动,这就是民族与国家的文明史,但这所有说到底又是以个人集合的形式完成的。这样,焕发一个民族的精神落实下来就是焕发每一个个体的精神。

儒家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座右铭,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完美的人生理想,是世间最真、善、美的理想体系,是传统中国人在人间作为完人的行为准则。但是,对形而上的探讨,或者说对于宇宙终极真相和个人生命最终归宿的问题,则缺乏了解和研究。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人名教师,我觉得首先要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要了解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学习他们的教育思想,当然,随

着时代的变迁他们的思想、做法并不一定再适合如今的学生,但是我们的老祖宗有一句话是我最喜欢的——“有容乃大”,我觉得这句话虽平实无华,但是却让人觉得震撼。是啊,虽然我们现在在不断学习国外的新内容,新方式,新方法,但是我们自己的东西确实不用多说,要铭记于心的,试问:世上还有哪个国家会有我们这般有底蕴有内涵,所以现在我们要做的更重要的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上我们自己的文化底蕴,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一百多年前,力倡国学的梁启超语重心长地告诫青年同胞:“吾不患外国学术之思想之不输入,吾唯患本国学术思想之不发明。”他激情洋溢地呼唤中西文明的“交媾”。以育出中华新文化的“胎儿”。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初的青年都已作古,而今我们更加任重而道远。文化建设是一项千秋百代的事业,文化教育更是如此。

有人将教师比作给孩子“打底”的工程,记得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天然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和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首先应当“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并且在读书的同时进行实践研究、反思,才称够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和“身正”是教师执业的资本,是为“师”的根本所在;“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朱永新的这句话,点出了教师读书的重要性,教师理应多读书,在阅读中成长。

古人云:“开卷有益”——读《国学与人生》,让我的眼睛霍地一亮,让我的心陡然开阔,只有书读得足够多了,知识积累的足够丰富了,才可以在平日的教学生活中以更少的时间取得更多的收获。美国著名作家弗格森说:“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打开这扇门。”教师的成长之门只能由教师个人打开,别人是无能为力的。所以,让我们自己打开书本,打开自己的成长之门,走向人生发展的最高境界吧!这也正是我未来的奋斗目标。

王小玲

下载艺术与人生论文读陈飞虎老师有感(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艺术与人生论文读陈飞虎老师有感(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受益匪浅,人类天性都渴望心灵的自由,能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和压力,越来越感受到做一个人的喜悦。爱智慧,爱哲学的思考,它由......

    读《人生与下棋》有感

    怀抱人生 ---读《人生与下棋》有感 江西省兴国县鼎龙逸挥中学八(4)班林雪华 指导教师张敏 你教会了我怎样去战胜人生路上的挫折和困难,也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怎样学习。那一句句......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最近,拜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一书。傅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宗明义的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提供了走向哲学的途径,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感悟人生,净化心灵--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

    读《人生与哲学》有感

    读《人生与哲学》有感 曾经看过 傅佩荣先生的《人生困惑问庄子》讲座,从他精彩的讲座中深刻体会到:他从道家思想中的内在理路中分析问题,取其之长,说明他在建构现代人生哲学时对......

    64读《铅笔与人生》有感

    读《铅笔与人生》有感一个人出生就像是一张白纸,什么痕迹都没有。长大后,就会在原本纯白洁净的纸上平添许多印记,那些印记就是人生中所遇到的种种事情。人的一生很漫长,在一生中......

    苦难与人生——读《童年》有感

    苦难与人生——读《童年》有感人生自有悲与欢,人生自有离与合,人生自有甜与痛。而名著也是丰富人生的重要途径,只因书中自有苦辣酸甜,书中自有悲欢离合,书中自有喜怒快乐。最近,我......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5篇范文)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哲学与人生》是一本经典的哲学著作,其作者是傅佩荣先生。傅佩荣先生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是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