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课感想
观摩《寓言两则》一课的感想
齐敏
2014年4月1日星期二,我有幸观摩了金汇实验学校二年级语文新基础课——《寓言两则》。通过这节课的观摩与学习使我受益匪浅,现就谈谈自己听课后的一些感想。
1、精心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能感受到课前老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从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字词教学的落实点、课件的制作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了教师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
2、精心组织教学
从老师授课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课后小结、布置作业,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以及课堂练习过程中,他始终站在讲台下,和学生达成一片,循循善诱,反复引导,并且始终面带鼓励的笑容。王老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完全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老师教态尤其自然,过渡语言很自然,鼓励、评价学生的语言恰如其分,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这堂新基础的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启迪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弥补自身的的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篇:三模观课感想
三模观课感想
作者:万继红 单位:单县第五中学 更新时间:2015-08-01 11:04 浏览量:112 2015年高三三模开始时,受学校领导委托,有我和本组一名老师有幸参加了在寿光市举行的山东菏泽高中地理学科高考研讨听课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首先了解到全市各县区对于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实施情况,特别是听了来自不同县区的优秀地理教师的3节不同内容的课尤其让我受益非浅。来自各县区不同学校的地理教师,特别是那些有多年地理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他们都带来了新颖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理念,我从3名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体会到了新课程教学的意义所在,身感自己的地理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现将听课活动及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使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新课标明确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本次听课活动,3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都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去理解地理知识,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发言热烈,思考积极,甚至能对不理解的问题,也敢于向老师提出疑问,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无味,课堂的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教师在讲“解决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措施”时,巧妙地利用了最近的热点问题“渤海水西调入疆”,让学生展开辩论赛,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以问题为起点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倡导: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这次听课活动,大部分老师在设计问题方面做得比较好。例如潍坊市老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提出三个问题(1)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 黄土高原植被的破坏对其他要素有何影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其他地区有没有影响?这些问题学生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同时也是是本节课主要内容。然后围绕着三个问题逐步展开探究学习。这样,以问题为起点学习方式,使学生变成了主体,由原来被动听变成主动学习探究,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在上课时讨论,主动寻求答案,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积极性比较高,学习的效率也自然就高。
三、以学生为中心,把教材、教师、学生、课件融为一体,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在传统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文字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师的作用是讲解教材,指导学生掌握教材,并以此作为教学成敗的标志。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是“学生带着教材和问题走向教师”,教师更多时间是成长发展中的观察者,活动过程的设计者,解决疑难问题的帮助者,是向导和顾问。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对学生来说不仅是掌握,更重要是运用,让教材成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由“教本”转为“学本”。课件是教师教和学生学得辅助手段。教师深入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教材和教师融为一体,在课堂上,教师运用语言、课件、表演等手段营造学习探究的的氛围和环境,让学生融入到这个环境中,自主、主动的借助学习工具教材、课件学习,课堂真正的会变成师生学习、交流、探究的学堂,学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总之,通过这次外出学习,从教学理念上,从教法设计上对我启发很大。我会珍惜每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争取在教学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过了汪鹏老师《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课堂实录,总体上感觉本节课上得非常成功,无论是从汪老师对教材的把握,还是汪老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都显示出功底特别深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突出:
一、以问题为起点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倡导: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汪鹏老师的这节课,在设计问题方面做得比较好。如将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设计成以下探究问题,让学生探究与思考:
1.一般来说,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分布稀少,其原因是什么? 2.热带雨林及热带干旱地区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我国西北地区人口分布呈什么特点,为什么?
4.矿产资源的分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力是从什么时候显著增强的? 这些问题学生因为学生比较感兴趣,同时也是是本节课主要内容,然后围绕着三个问题逐步展开探究学习。这样,以问题为起点学习方式,使学生变成了主体,由原来被动听变成主动学习探究,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寻求答案,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积极性比较高,学习的效率也自然就高,对知识掌握的也就比较牢固。
二、以学生为中心,把教材、教师、学生、课件融为一体,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
在传统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文字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师的作用是讲解教材,指导学生掌握教材,并以此作为教学成敗的标志。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是“学生带着教材和问题走向教师”,教师更多时间是成长发展中的观察者,活动过程的设计者,解决疑难问题的帮助者,是向导和顾问。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对学生 来说不仅是掌握,更重要是运用,让教材成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由“教本”转为“学本”。课件是教师教和学生学得辅助手段。教师深入理解教材,挖掘 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教材和教师融为一体,在课堂上,教师运用语言、课件、表演等手段营造学习探究的的氛围和环境,让学生融入到这个环境中,自主、主动的借助学习工具教材、课件学习,课堂真正的会变成师生学习、交流、探究的学堂,学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汪鹏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全程都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整节课显得非常紧凑,内容联系密切,过渡也比较自然,课堂的效果应该也比较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该起到越来越多的作用,对于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掌握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实际是各地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学理念的差异等还在制约着我们现在及至未来的课堂教学。.曲老师这节课设计思路清晰,说理透彻逻辑科学清楚,表现出了较高的学科素养。
2.教学手段先进,把抽象的地理原理用直观的图像演示,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3.知识的切入点巧妙。“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知识模块的教学,从空气密度与气压的关系这一物理知识入手,课前找准了知识的难点与疑点,所以先让学生复习空气密度与气压的关系,为学生学习热力环流做好知识储备。如果再深入一步,讲清楚影响空气密度的因素(温度、海拔、大气运动),对理解气压高低变化会有很大帮助。4.知识应用选取的材料好。.“热力环流”知识的应用选取了“军港之夜”的歌词让学生理解海陆风的形成,“火烧上方谷”让学生理解暴雨的成因。这些材料的选取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很有帮助。如果再让学生发挥一下:通过你的观察,还发现有哪些热力环流现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发挥,应该效果更好。
5.课堂容量大了一点,我觉着这节课只讲“热力环流”就可以,“风”可以一节课讲。这样学生自由发挥活动的时间会更多,不像这节课给人的感觉仍然是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一节课老师不停地讲、不停地问,学生思考讨论的是时间少了,课堂节奏有点快。
今天观看了泰安长城中学刘兴华老师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课,收获颇多:
一、教学策略:
1、在课堂中引入研究性学习,设计了活动的目的,评价标准,活动结果评价,有效地控制和把握了课堂。按照教学预设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并根据课堂生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本节课共设计了三个微课:《闪电是自然资源吗》《假如世界上没有了石油》《新能源的开发》分别在课前、课上、课后放映。
2、案例选取:重点内容处理设计了两个案例素材
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石油资源是教材中没有的内容,但生活中经常接触,但是很少有人去探究石油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之处,若果我们失去了,会对现今社会发生的变化。学生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充实有效,能够为本节课服务,而且通过资料的获取理解了资源与人类的关系。森林资源的开发是针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设置的,内容简单易懂,而且有现成的资料可以应用,便于操作,学生还对森林资源减少画出了因果关联图,明确清晰。
二、教学环节:
精心整合了课本、网络等教学资源,其中地理图片的选取较为成功。通过预设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克服难点,生成相关知识。本课教与学的互动性强,师生关系和谐,教师一直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动构建者。所以,学生不仅获取了本节课的知识,而且地理学习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学生实际。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实际运作的效果好。
三、学生活动:
学生学习状态表现为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合作意识强、探究层次深。能根据教师的引导点拨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积极探究新的问题,知识生成水到渠成。乐于参加学习活动,成功调动手、脑、口等感官参与学习,与教师、同学之间的关系和谐。能够质疑地理问题,大胆提出不同观点,尤其是开拓、创造性的见解,获得成功的喜悦。
虽然是一堂不可多得的好课,但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 教师的承转语言有点生涩,课堂语言锤炼度不够;有些题目设置过难,学生存在夹生问题等。通过《交通运输方式》一节课的观看,我有以下的感受:
1、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学理念。利用学生所生活的区域为平台,通过以日照港的发展、日照飞机场建设和青日连高铁建设作为案例,为学生提供部分可供探究的资料;在课前让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资料,通过资料的搜集,使他们对日照市港口、铁路和高速公路等的情况有所了解,为课堂使用的案例做好相应的知识准备,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本土信息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归纳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精神。注意知识的迁移,最后以南昆铁路为案例,培养学生对于知识学以致用的教育目的。通过案例教学(日照市交通运输方式和日照港口布局条件)贯穿始终,从实践活动出发,最后又回归到实践活动之中,进而形成知识、技能、情感的良性循环,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充分认识生活离不开地理,感受到地理的魅力,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需要。
2、应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视频、资料,提高了地理教学的直观性、可视性,也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地理教学情境,有效帮助学生化解地理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思维难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采用了提问法和引导法,以问题为导向,为学生建立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答案和归纳分析,最终获得知识。
3、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日常生活的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得以升华,但也要认识到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作为案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教师所提供的资料也有一定的局限,不利于学生获得典型的、系统性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教材所提供的案例材料,也要以生活案例作为补充,二者应互为补充,方能相得益彰,增加地理教学的魅力。
刘老师在课堂上能够让学生围绕教材的重点,发散式的思维与发问,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到实处,学生不是机械地思考回答,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主动状态。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刘老师以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使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圆桌式的分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学生角色角色的转换,让学生在课堂的天地里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看,今天的同学不仅会分析,还都有板书;听,小组同学们讨论的头头是道。教师舍弃了自然资源的共同性的单一阐述,将教材中的土地资源与人类条目作为阅读材料,让学生分析解释自然资源的的分类及其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里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这样,刘老师在备课过程中,科学地安排时间,教师的授课与解释,与学生自学、讨论、发言、实践、操作的比例适当,把有限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解惑,实际操作。刘老师没有包办代替,满堂灌。给学生造成一个聊天的机会,学生们注意同学的表情,成为要学,会学的主人翁。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刘老师在驾驭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让每个小组都动起来,积极的鼓励他们,没有感情用事,对学生实行大面积的教学。比如课堂里不是提问那几个自己认为较好的学生。而是面向全班学生。重点是关注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要让他们也有发言的机会。利用发生在身边、摸得着、看得见的实例,觉察到意志力的重要性、实用性,利用了甘肃的实际资源分析,从而产生学习的极大兴趣。
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成为学生求获知识的最佳场所,一定要努力改革过去那种刻板式的,你教我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知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堂与室外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课堂教学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大舞台。
希望刘老师放下手中的教案,对驾驭课堂会更运用自如。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不是容易的事,做起来很难,向刘老师学习。教无定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
第三篇:观课感想
观摩《多边形的外角和》一课的感想
王昌堂
2010年4月14日星期三,我有幸观摩了南营中学王立军老师参加联片教研教学能手评选所上的一节数学课——《多边形的外角和》。通过这节课的观摩与学习使我受益匪浅,现就谈谈自己听课后的一些感想。
1、精心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能感受到课前王老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从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处理、课件的制作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了教师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
2、精心组织教学
从王老师授课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课后小结、布置作业,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立军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以及课堂练习过程中,他始终站在讲台下,和学生达成一片,循循善诱,反复引导,并且始终面带鼓励的笑容。王老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完全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王立军老师教态尤其自然,过渡语言很自然,鼓励、评价学生的语言恰如其分,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3、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从王老师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来看,他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例如:他在介绍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内角和时利用多媒体为同学们展示了三种办法,并且是以动画形式演示的,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让学生形象的认识了三角形于是不行的内角和,同时也为后面讲解多边形的外角和奠定了基础。另外,王老师的课件制作与我以前设计的课件不同,他并没有把全部的内容都用多媒体展示,而是在讲某个知识点时因需要而设计,因需要而展示,其特点是少而精,简单而实用,这一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王立军老师的数学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启迪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弥补自身的的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第四篇:观课和议课之感想
在教研活动中,以前的听课和评课 改为现在的观课和议课,虽然只有两字之改,但是意义
非凡。听了陈教授的课,使我感受颇深。听课,强调的是“听”字,好像只用到“耳朵”这
一感觉器官,其实,老师听课,完全不是这样,他会同时用到各个感觉器官,如耳,眼,脑
等等,而观课,就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这一教研活动的目的和任务,“观”这一动作同时会用
到各个感觉器官。观,即观察,俗话说得好,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所以,我们要听好一堂
课必须用“观”才能真正了解这一堂课。
从另一方面来说,“听”指向声音,而“观”则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在多
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下面再来谈谈评课和议课吧,以前我们听了老师的公开课,就得进行评课。“评”是对
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你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的身上。而“议”,首先是站在平等的角度上,大家来讨论这一堂课,而不是为了下结论,它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
来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议”是上课者和听课者的对话和反思,议课谋求的是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课只是交流和探讨的平台,是话题。而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
待帮助的客体,在评课活动中,不论是同行还是非同行,都会指出某处应该如何如何,有时
好像把上课老师看成批评的对象,指出很多不足之处,让上了公开课的老师很不是滋味。因
此,学校一旦有公开课,没人自愿接受这个任务。于是,教研活动便成了一种形式,没有落
到实处。而议课则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以平等的方式,商量的语
气,帮助执教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
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性、普遍性、全体老师参与,这既是 “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
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对课堂观察的总结和分析的过程不仅仅是呈现观察结果,它实际上是教师对观察研
究过程的总结反思,是教师研究性学习的深入。议课反对孤立地评价效果和行为,强
调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从教和学的行为入手,帮助教师认识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联系”。是对他人的课堂进行“指点江山与激扬
文字”,也是通过对问题和困惑的讨论,发掘问题行为背后的立场、观点和价值追求,建立观念——行为——效果之间的联系,进而改进教学,发展教师实践性知识。
第五篇:小学英语教学能手评选观课感想
山东省第六届英语教学能手评选听课心得
东平县新湖中心小学 唐平
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在这三天的时间里,我共听了二十几节来自全省各地的省教学能手的优质课,收获颇多。现将听课心得总结如下。
一、这些英语教师大多数发音准确,英语口语流畅,掌控课堂的能力较强,这对于我一个非英语专业毕业的英语老师来说,是一个急需恶补的地方。在偏远的乡镇,学生接触外面的世界较少,对英语的感知更稀缺,英语给他们的第一印象极为重要,这就要求英语老师在一开始就要给学生最标准、流畅的英语口语,激发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给学生引对路。通过听课学习,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找到了前进的动力,现在,我由以前的不敢说英语,变得越来越爱说英语了,自己的英语口语有了较大的进步。
二、教学中使用英语口语进行教学,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表达英语的生活情景,使英语课堂丰富生动。在这方面,青岛市李沧区郭钰峰老师的一堂课,给了我极深的印象,她不仅在课堂上自己使用英语教学,而且启发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为学生创设了更广阔的说英语的口语情景。她丰富大方的体态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她要表达的意思。
三、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有些老师英语能力也很强,但在课堂上却很难和学生进行互动,原因就在于,他所准备的教学设计不能适合当地学生的学习水平,有些老师语速过快,学生不能理解其意,造成学生一脸茫然。而济南济阳县济北小学张学萌老师的一节课却是众节课中的一个亮点,他的语速相对较慢,学生能够完全领会,他设计的动画图片符合教学内容,注重了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效果较好。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教学设计,是我本次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收获。
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都有自己的教学规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和摸索,把握好英语教学规律,上好每一堂英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