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课心得
听课心得
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我非常幸运地参加了湘西州“吉韵杯”小学语文教学竞赛观摩活动。在这一天的时间里,我聆听了来自各县市学校的6位老师的精教学,被各位老师的教学风采深深折服。课堂上老师们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学目标的落实。
教学目标就像指向标,对于每节课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我所观摩的这十几节课中,各位老师都明确了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将学段目标与课堂目标相结合,并落到实处。比如《将相和》中翟老师根据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来品读将相“不和”与“和”好的句子,通过抓人物的语言、动作来感受人物形象;《她是我的朋友》中,老师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迫在眉睫”„„
二、朗读训练与读写结合。
读,是语文学习的生命之所在。朗读,更是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本蕴含情感的重要方法。各位讲课老师在课堂上都注重对孩子的朗读训练。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来引导孩子从读中学,从读中品,从读中悟。除此之外,几乎每一节课,都注重了孩子们的书写。不管是低年级的写字训练还是高年级的写作训练,都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习惯养成的关注。
习惯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一个好的习惯对于学习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每一位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都提示孩子们的读书或者写作姿势,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教学中,老师会在课堂上穿插着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的方法,去养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问题的习惯。比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对于孩子学习语文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这次听课我学到了很多,也反思了很多,让我感触深刻的就是老师自身应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这对于课堂教学极其重要。授课老师们那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的语言,对课堂氛围的巧妙营造,让我羡慕不已。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语文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语文教学生涯。
第二篇:观课心得
观名师课堂《插秧》有感
乌江中心小学 李凤
上周周日的晚上,本人有幸听了获得北师大版广西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一等奖的颜一红老师的《插秧》一课,收获很多。
本节课的内容为一年级下册第三主题单元“春天”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插秧》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有: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美、自然的美、人的劳动之美,仿说儿歌;有感情朗读并初步背诵课文;认读本课的8个生字“插、秧、农、民、镜、映、照、蓝”,并自主识记,重点书写“农、民”二字。
1.有效利用课件。课件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它应该真正的做到为上课而准备,凸显它的直观特点,以它为跳板让学生更简洁、更深刻、更直接的感知课文,而不是把它当做课堂五颜六色的点缀。颜老师的课中,课件很少,只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乡村的自然景观及农民真人插秧图,使学生对“插秧”有了一个初步的、逼真的认识,精当有效、点到为止,真正做到是与课堂教学整合、为教学所需而用。
2.教师极为注意教学语言的设计。本节课中,教师的每一段话都是精心设计的,而非讲到哪说到哪。如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感受到春天的美、自然的美、人的劳动之美,教师除了利
用课件的直观牵引外,还用非常优美深情的语言的引导,让学生情感体验春天的劳作之美。
3.注重生字教学。本课的生字教学扎实有效,在重点基础知识上,注重强调次数强化,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文让学生反复看、读生字,又通过读句卡、词卡、字卡,出示字卡、同桌互检来强化。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本课的生字教学,在识字方面以听读识字、随文识字为主、拼音识字为辅,在记字方面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提示为辅,在巩固生字方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合作,形式多样,学生识字热情高涨。而且在平时我看来枯燥无味的识字过程中,教师注重了课中动静的转换,间隔一定时间让学生小动、大动,始终使学生保持高涨的热情状态
语文课应该是很美、很享受的一堂课,这就需要老师多多提炼自己,锻炼自己的语文素养,以自己美妙的语言和自己深刻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感受生活之美、感受语言之美!
第三篇:观课心得
观课心得
东夏小学 李墨苓
2012年3月13日下午第一节,我聆听了孙文萍老师执教的二年级的《动手做做看》之后,我深深地感到教师丰富的课堂语言在一节课中所起到的作用。
孙老师发音吐字很清晰,声音响亮富有感染力,语言明朗,句子结构流畅完整,语言丰富多彩,具有幽默感。孙老师先放课文录音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生字,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让学生读课文。在孙老师的课中,我觉得她在对学生的课堂评价中体现了很多,如:“你真棒”“你的声音真甜美”„„诸如此类的评价一多,对学生来说犹如注入了一针兴奋剂,特别是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孩子。我觉得,孙老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在课堂中,它让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一张张阳光灿烂的脸,听到的是欢声笑语,体悟到的是学生的个性飞扬。
这堂课给我留下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孙老师在教学生字“智慧”二字时,不仅分析了字形让孩子们记住并且会写了这两个字,还巧妙地利用这两个字导出了下一个教学环节。出示问题:写完“智慧”两个字后,测一下自己的智慧:默读课文,想一想,你读到哪里就一下子明白郎志万说的话不对了?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充满了老师的智慧,通过听孙老师的课的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第四篇:观课心得
2017年小学综合活动实践课赛课和观课心得体会
有幸作为选手参加安徽省2017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比赛,自收到通知以来,倍感惶恐和不安,综合实践课对于语数外等学科来说,很久以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副科”,我更是没有研读过课标或纲要,只是照本宣科而已,我对课程的性质、要求、过程、评价等一片空白。
为推动该课的常态化开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省里搭建了这个平台,因此我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积极筹划,我通过研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上网查阅等途径搜集这方面知识,我历经一个半月的时间反复研读纲要、教材、资料等,并请教身边相关学科老师和取得他们的帮助,我选的课题是《神奇的电》,它属于研究性学习,涉及物理电学知识,我不耻下问,上网查阅等,在本校几次借班上课,力求不出知识性错误,最终在赛前一周定稿;我反复修改说课文稿和课件,力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带着一颗忐忑的心于2017年10月16日上午参加了第一轮决赛---说课,然而与本组其他9名对手相比,尽管竭尽所能,但有以下地方值得我和同仁、学校学习:
1、教师自身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胜出者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平时注重该方面素养的训练和积累,如滁州市第三小学王华燕老师语言的流畅、授课时的放松自如、教学机智、与学生的互动的功底不是一般老师都能做到的;所以要加强平时上课时基本素养的训练,方能在需要时大显身手。
2、对教材的理解要透彻,要读懂课标,要走出课本,多数老师能结合教材和学校实际,自行设计教学内容,体现出综合实践课的地方特色,如马鞍山市雨山区师苑小学的聂荣苗老师就能结合剪纸这一传统艺术开展教学,最大的亮点是能实际请教剪纸传承人示范剪法,并走出学校为社区、家庭设计,特别是还与外国友人一同交流,把这一艺术瑰宝传承国外,走向世界,符合了该课程目标的国内国外结合的要求,很有深意。
3、教师的说客展示与上课环节处理具有双重性,做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完美统一。
4、教学的其它准备十分充分。
5、团队的打造、集体的结晶。
第五篇:观排球课心得
观排球下手发球有感
通过本次研修学习,我收获很大。远程研修的内容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推广下,教学方式改变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观看排球发球一课谈一下自己的观课感想和收获。
这节课,内容合理、任务明确,教学步骤合理。重难点比较明确,教法非常适合本阶段学生学习,课的内容条理清晰,主次分明,布局合理。重点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针对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课堂上营造了和谐、互助、探究、创新的良好学习氛围。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预设充分;从教案的准备上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在课前作了很多细致与认真的准备工作,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目标的制定,从教学流程的安排到课堂生成的预设,都非常的详细明确。
2.教学流程清晰有序;在教学流程上将整堂课分为“情境导入——学习技术——放松身心”三个层层递进的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带领我们走进他的课堂。并且在导入部分利用模仿操都出了本节的内容,渲染了课堂氛围,让人觉得简洁而不拖沓。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游戏比赛法、讲解示范法等教法,更引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运用了师生合作学习法,这与新课程标准中的促进师生间互动的理念相当的贴切。
3、利用情景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课的开始部分,学生做的模仿操;在基本部分,让学生下手抛沙包,突破了本节课教学重点;在巩固练习中,利用游戏(剪子、石头、布)和比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血兴趣和参与热情。
4、组织合理有效,提高了练习密度。在基本部分,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习,然后指导示范,动作技术清晰准确,使学生掌握了发球的动作要领。还将动作分解为抛球、挥臂、击球三部分,通过教师的口令进行练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关心学生,及时评价和鼓励。在练习过程中,对动作准确到位的学生能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对于这节课我个人的一点想法:
1、开始的准备部分,把那种站着做的动物模仿操变为边跑边模仿动物的操,会给枯燥无味的田径运动项目增添几分轻松愉快的气氛,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
2、练习密度不够。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抛球比赛时,只是找出了每组的四个同学参加比赛,大部分同学都在站着看。
3、提高对体育术语的运用。虽然我们不否认教师的‘白话语言’会使学生对授课教师产生亲切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但科学简练的体育专业术语的运用也是我们体育课堂的一大特色,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部分,如果随意摒弃可能会使我们失去体育教学的一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