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苍松性格清水柔肠[小编推荐]
苍松性格清水柔肠
——在曹守泉兄长退休座谈会上的发言
张义德2013年10月19日星期六
感谢谈校长、赵校长及校委会各位同志给了我们一次重回纸坊学校,与老友新朋相聚的机会。
回到纸坊,不禁想起了当年自由快乐、团结奋发的那段峥嵘岁月。物质上我们很艰苦,吃粮定量,一日两餐强勉果腹;穿的用的只能说满足最低生活需要;出行靠自行车,班车每天才一趟;办学经费少之又少,连粉笔都节约计划着用。
精神上我们快乐。
校园整洁干净,快乐安宁。绿树如荫——水杉参天,独秀春秋之美;白杨挺拔,尽显盛夏夕阳神韵;香樟亭亭玉立,似举伞迎宾的东洋少女。门前青山绿水,水中鱼儿翻飞,背有小山,宛若摇篮。师生情深,亦师亦友;同志互助,各取所长。教学成绩连年优良,家长满意,社会赞扬,主管局认可。校园内各种文体活动不断:有越野赛,庆六一,庆元旦,体操比赛等常规活动;有临时性的师生三大球比赛,二中、宋家、卡子、构朳等兄弟学校来我校的篮球友谊赛。校园外积极参加区县组织的各种活动,乒乓球赛、排球赛、教工篮球赛、师生演讲赛、教师赛教等活动。每有活动,校园内围满了慕名而来的观众,连两边房顶上都站着很多人。
回到纸坊,不禁想起了那些可亲可敬的同行和淳朴厚道的民众。教师中有已故的丁老师,杨升爱老师,已退休的有张金秀、张永侠、张永华、陈广寿、侯祖权、袁美容、何登荣、黄朝荣等老师,年轻的有:何芳、裴丽君、牛玉萍等五朵金花,吴斯金、柯昌荣、师传杨、马汉川、王佑明等老师。中年的有:陈登寿、马良银、王应海等老师,特别不应忘记的有:马太清、钱妈。民众:黄道强、黄道卫、黄德盛、黄支书、饶支书、谭医生、郎木匠、曹木匠、张绪顶等村干部。这一切美好的回忆,都是建立在纸坊学校这块风水宝地上,都是因为纸坊学校掌舵人曹守泉老师的人格和工作的魅力。
今天,重游故地,首先应再次感谢为曹兄举办座谈会的谈校长、赵校长为首的茅坪小学的领导和为此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同仁,感谢和我共事的老师以及民众对我的厚爱。第二、希望纸坊学校春风永驻、人才辈出,继续保持并发扬纸坊学校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在新的教育征途上再续新的辉煌。第三,怀着虔诚的心情,祝贺曹兄平安降落、光荣退休。
下面我为尊敬的老领导、亲爱的兄长、教育界清廉勤勉的老同志曹守泉同志光荣退休赋拙诗一首,以作纪念:
祝曹守泉兄长光荣退休
老友亲朋齐相逢,纸坊十月锦绣中。
四十一年耕作苦,二十七载掌舵公。
重友奏高山流水,刚正磊廉洁山峰。
六十移交光辉事,敬祝日月谱青松。
第二篇:纪检监察干部要有铁骨柔肠
纪检监察干部要有铁骨柔肠
再读《闪光的标杆》,读到了一个纪检监察干部的职责和本分。作为纪检监察干部,要有铁骨柔肠,把责任举过头顶、把名利踩在脚下、把百姓装在心中、把本色进行到底。
纪检监察干部要有铮铮铁骨、凛凛正气。担负着立党为公、执纪为民的神圣使命,清除那些违法乱纪的腐败分子是我们的责任,在查办案件时,就要敢掰硬茬,不惧邪恶,勇敢履职,要将案件查深、查实、查透,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纪检监察干部要为民解难、为党分忧。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等切身利益,是他们天大的事。面对人民群众那无助、忧愁、哀怨甚至近乎绝望的面孔时,我们能推、能躲吗?“站稳群众立场、倾听群众呼声、保障群众利益”,不能是一句空话。
纪检监察干部要自身过硬、立场坚定。杨正超曾公开说:“廉洁自律从我做起,请大家和社会监督我”。“搞一次特殊,就丢掉一分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民心”,在利益面前要淡然、淡泊,面对诱惑要清醒、坚定。
纪检监察干部要有能力、有底气。坚定信仰是主心骨,节高则气壮,节破则气消。在关键时刻顶得住,与一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品格锤炼分不开。本领过硬在于业务专研,不注重学习和积累,肚子里没有“干货”,患上“本领恐慌”症,对业务不精通、对情况不了解、对自己不自信,哪有“底气”可言? 作风务实要真抓实干,工作乏善可陈,没有实打实的业绩,“底气”就无从谈起。
第三篇:一个时代的侠骨柔肠
一个时代的侠骨柔肠
《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0日 13 版)
作为全国政协常委的霍达积极参政议政。
霍达说:“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给自己的定位应该是:社会的良心,时代的秘书。”
1971年,画家王为政为爱妻画像。
伉俪情深
霍达与冰心先生
她着一身家常便服,随性、朴实、爽朗。说话时,整个人都会变得抑扬顿挫:时而低眉敛目,柔声细语;时而一板一眼,绘声绘色;说到不平处,横眉怒目,声音也高了八度,仿佛随时会拍案而起。
一位有着充沛激情和正义感的女作家——这就是我对霍达的第一印象。
故人故事:活在文学中
提起霍达,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穆斯林的葬礼》。这部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被冰心老人誉为“奇书”的小说,问世20多年来,数十次重印,达数百万册,至今畅销不衰。在信息多样化时代,显示出纯文学的强盛生命力。
《穆斯林的葬礼》中的众多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的原型是谁?那位在玉的长河中沉浮一生的韩子奇,那位以短暂生命赢得无数读者的深深怜爱和感叹歔欷的韩新月,那位用文弱书生的双肩撑起爱的天空的楚雁潮……他们和作者有着怎样血肉相连的关系?20多年来,不断有读者向霍达询问这样的问题,有的甚至在信中说:“天儿凉了,代我向韩子奇一家问个好吧!”
这些看似“痴情”的问题,让霍达无比欣慰,她却不能满足读者这真诚、朴素的要求。因为对于小说创作而言,虚构不仅难以避免,而且往往是必须的,诚如鲁迅所说,“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看得多了,凑合起来的”。生活中的原型只是素材,不能等同于艺术形象,如果一切都是现成的,作者只是记录下来,那岂不是太无能了?如果原型、素材比小说更生动、更精彩,还要小说干什么?霍达决心把故人故事留在心底:“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这些人物,都是已经完成了的艺术形象,在读者心中活了起来,就让他们在你们心中继续活下去吧!”
在《穆斯林的葬礼》贴吧引起热烈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是何时能把这部书搬上荧屏。读者甚至讨论起角色的分配:当下走红的影视明星,谁最适合演韩子奇、韩新月,楚雁潮又非谁莫属?据说,多家拍摄单位都曾找上门来,希望获得拍摄电视连续剧的授权,并且不惜付出天价片酬,却一次次被霍达婉言谢绝。
霍达说,她创造了各色人物,也深爱着这些人物。她相信,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韩子奇、韩新月、楚雁潮,一旦化为具体的影像,也许难以符合原先的想象。她不忍看到笔下的“生命”被扭曲、异化,与其如此,不如让他们仍然以文学形象留在世间。
这个回答似乎让人意外,却也在情理之中,这正是霍达一向对于写作的全情投入与严肃态度的延伸。《穆斯林的葬礼》是霍达销量最大、读者最广的作品,如果拍摄成电视连续剧,受众面必将更加大大扩展,也许会创造一个收视率奇迹,但她并不把销量和票房等同于文学价值。对于文学,她有着独到的理念,并以整个人生践行。
报告文学:呐喊生涯
1988年11月2日,江苏某县发生了一起由于乡干部催粮引起农民喝农药自杀身亡的事件。霍达从一份文件中得知此事,春节前夕,她与人民日报记者高宁一起赶赴发生此事的县里采访。
当地领导千方百计阻挠:“哎呀,路太远,要走十几里山路。车子开不过去……” 霍达坚持:“不管路多远,我们一定要去!”
一路上,陪同的人一再停车,请两位记者参观糕点厂和雨花石厂,她们哪有这个心思?下午5点钟,那人又说:“县委来电话了,宴会都准备好了,等着你们呢,咱们得往回赶!”
霍达说:“人命关天,还吃什么宴会?快走吧!”
赶到村子时,天已经黑了。当地干部没让她们进村,在村外一间废弃的空房里,她们终于见到了 死者的妻子,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妇。她的丈夫因为不配合纳粮,遭干部捆绑,不堪受辱,服毒自尽。农妇不擅言辞,只会哭:“我的男人死了,我没得用了!”这哭喊,道出了她的柔弱无助,丈夫(在当地干部的口中只被称为“那个男劳力”)是她的全部,死了男人,她就真的“没得用了”,谁来为她伸冤呢?
霍达把这呐喊写进报告文学《民以食为天》。
《民以食为天》发表在《中国作家》1989年第4期,《报告文学选刊》1989年第6期转载。文章关注的是粮食问题。1984年我国粮食大丰收,使高层过高地估计了农村的经济形势,过高地估计了“包产到户”的威力,忽视了对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继续创造,农业投入逐年减少。此后连续4年,粮食产量徘徊不前。一些地方干部为了完成粮食订购任务,甚至上门抢粮,干群关系紧张。与此同时,许多国家粮食减产,全世界面临粮荒。霍达以沉重的笔写道:“神农氏的子孙在寻找出路,我们已经不再具备„失误‟的资格。”“未来的10年、20年,如果再出现„失误‟,我们连纠正的机会都没有了!”
文章面世,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也有质疑和抵制的声音,说此文是“给社会主义抹黑”。
我问“您当时觉得有压力吗?”
她答:“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的确,霍达无需害怕,她牢牢把握着行文尺度,大量的采访调查和一手材料,让其作品无懈可击。
霍达另一部引起巨大反响的报告文学,是描写中年知识分子生存与死亡状况的《国殇》。促使霍达关注这一问题的人,是与她同住一幢楼的邻居高建民。高建民是北京市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工程师,他以首创的“负特征角斜轧理论”,一反沿用百年的西方传统,独辟蹊径,设计出新型低成本、高效率的大直径与特大直径的无缝钢管轧机。1986年,高建民的这一创造发明已申请了国内外专利,一旦得以确认,我国在无缝钢管的轧制理论和应用上都将跃居世界领先地位。
然而,当他以必胜的信念准备最后的答辩之际,却查出患有脑部胶质瘤,危在旦夕。手术前医生问他:“你是要生存质量,还是要生存期?”高建民面临残酷的自我抉择。选择前者,可以正常工作,但肿瘤随时可能复发。选择后者,生存期或许能够延长,但会丧失工作能力,苦战多年的研究成果将功亏一篑。死神在拷问一个大写的“人”,高建民毫不犹豫地回答:“要生存质量!”
这一答案让霍达震动。她亲眼看见手术后的高建民戴着个帽子匆匆奔走,为他的无缝钢管进行最后的冲刺。霍达也在与死神抢时间,对这个视死如归的硬汉进行跟踪采访,写成了《国殇》中这一撕心裂肺却又慷慨悲壮的章节,没等到文章发表,高建民就辞世了,年仅45岁。
与高建民接踵而去的,还有著名数学家张广厚、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王振泰、农大讲师谢以铨、北师大讲师徐志英,一个又一个,英年早逝。很难描述一场场死亡给霍达带来的冲击:“我那时还年轻,如果是现在,不光是体力,恐怕在心理上也受不了那么连续的强烈刺激了。”据当年统计,我国中年知识分子的死亡率远远高于老年人,我国中高级知识分子的寿命比全国人均寿命要短十年。在祖国经济腾飞的时候,中年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窘况让她悲愤,她大声疾呼:“为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抢救我们的国宝!” 《国殇》发表后,《新华文摘》立即转载,当年88岁高龄的冰心老人用“惊心动魄”来形容这部作品。她在病中含泪写下评论:“《国殇》的作者,听说是一位女作家,没有同她见过面,但我佩服她的勇气,她把半边天撑起来了!我向她致敬!”
补天的人:以文学手段再现这段历史,在我之前没有人写
1982年,邓小平斩钉截铁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问题不容讨论”;1984年,中英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那“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民族自豪感,激起了霍达的创作热情,为香港写史的念头就此萌发。在经过长时间的读书准备之后,1994年,霍达南下香港,开始了历时三年往返京、港两地的采访和调查研究。
这是一块很硬的“骨头”。要想在历史框架下创作小说,首先必须将香港的150年殖民史梳理得清清楚楚。而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许多民间资料已散佚流失,要挖掘整理,犹如海底捞针。
霍达初到香港时,十分艰苦。她早晨8点起床,有时走访到深夜12点才搭上地铁末班车,回到住处。给家里的电话简短至极:“我今天没事,平安。”然后整理资料,准备次日的工作。全部妥当后,往往已是凌晨两三点,靠四片安眠药才能朦胧睡去。
香港有句谚语:“有钱到香港,没钱没话讲。”住在那里,步步要花钱,大把地花钱。一次,丈夫来电:“钱还够吗?”
答:“还够一张机票钱,我得回北京了。”
那边说:“你箱子旁边的袋子里,我还放了一万块钱。”
就这样,又可以多采访几天了。
不是没有“借水行舟”的机会。有关部门曾介绍霍达给一位香港富豪写传记,不但可以轻松解决在港的房、车问题,还付给天价稿酬:500万港币,这在当时——即便是现在,也不算少了。
霍达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为金钱摧眉折腰,她不屑于做。“我来香港,是为了写百年沧桑史,而不是为了钱,否则,回去何以面对江东父老?”
这是响当当的文人傲骨——公爵有很多,贝多芬只有一个。
为了写这部书,霍达让自己成为不折不扣的香港史专家。在中英双方的档案馆、图书馆,她查阅了近千万字的文献资料。她对资料的爱护到了“强迫症”的地步:每份资料都要复印三份,一份传真回家,一份用快递寄回家,还有一份随身携带。“即使我飞机失事了,这些史料也不会丢失。”
她靠两只脚踏遍港岛的街头巷尾,走访各界人士数百人次。从港岛穿越海底隧道,登上九龙半岛,翻越大帽山,从吐露港到大埔墟,从林村谷到石头围,从锦田到屏山、厦村,她沿着抗英志士的足迹到山村农舍去挖掘史料,记下的采访笔记无法胜数。
她来到抗英义士邓菁士生活过的村庄,她的真诚感动了邓氏家族后裔。村民们捧出邓氏家谱,拿出百年前使用的油灯,找出抗英斗争购买枪炮的账簿……邓氏家族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对霍达说:“霍老师啊,我们是大清国的弃民。我们真没想到,你来写我们来了。”
历史的碎片渐渐地拼合。然而,小说家的工作才刚刚起步。要把英占香港长达150年的历史包容在一部小说之中,很难,因为不可能有一个150岁的主人公贯串始终,这是对作家的挑战。
一个夜晚,霍达在冥思苦想中突然悟到:英占香港的三个阶段(第一次鸦片战争割占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割占九龙,以及“展拓香港界址”租借新界)之中,发生在1898年的“拓界”是最后的总结,是三次事件的累积,离今天最近,从谈判开始到拓界结束,整整一年。如果在这一年之内作文章,事件紧凑,人物连贯,戏剧性强,符合艺术规律。这一灵感给她带来难以言喻的兴奋,如同找到了“芝麻开门”的钥匙!她把手头的调查研究分为四部分:一是查清香港拓界谈判的来龙去脉,以及谈判代表李鸿章、许应骙、张荫桓,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的“底细”。二是港英政府在拓界前后的行动,有关的文件、信件,总督卜力、辅政司骆克、警察司梅轩利等人物的籍贯、民族、履历、性格、爱好……都要做到了如指掌。三是对当时广东省新安县(现在的新界)领导抗英斗争的五大家族,特别是邓氏家族,对他们的家族史进行调查研究。四是对大清朝廷、两广总督衙门以及戊戌变法等相关事件和人物进行缜密的史实梳理。
此外还有一些旁及的领域,比如为了写一位基督教牧师,霍达研究了香港的宗教史;还有香港的商人、佣人、苦力,当时的建筑、车、船、轿子、服饰、饮食,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方式,香港的方言、俗语,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还原了历史,她便让她作品中的主人公一一登场了:京师举人易君恕、新界抗英义士邓伯雄、英国牧师林若翰、林若翰的养女倚阑、香港商人迟孟桓,让这些虚构的人物与真实的历史人物一起,参与真实的历史事件。“在历史的缝隙里进行自己的创造,而又让别人看起来浑然一体,这正是作家的乐趣所在”。
经历漫长而艰苦的三年,1997年春,《补天裂》终于脱稿。
香港回归前夕,《补天裂》在北京和香港同时出版,众多报刊转载、连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广播,并且在7月1日零时之前,播出该书的部分章节,作为直播回归仪式的前奏。此后,这部作品获得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长篇小说和同名电视剧两个奖项,十年后又改编、重拍成电视剧《苍天圣土》。
霍达毫不掩饰自己对这部作品的偏爱,因为它记载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以文学形式再现这段历史,在我之前没有人写”。
她至今记得走访抗英义士故乡锦田的一个细节。那正是清明时节,细雨如烟,她去寻找一处古迹——掩埋着抗英义士遗骨的“义冢”。锦田平原和周围的山间开满了黄白相间的小花,白茫茫一望无际,让远方来客的内心悸动不已。
她问当地人:“请问义冢在哪里?”
得到却是漫不经心的回答:“唔知呀(不知道)。”
“唔知呀”——这是霍达在香港采访初期无数次听到的回答。对殖民记忆的麻木,对爱国志士的淡忘,对血泪历史的懵懂无知,使她惊愕而又痛心。她竭尽心血去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把“无知”变为“有知”,用一颗赤子之心,唤醒民族的灵魂,补全残缺的历史。当她终于找到义冢,肃立在冢前三鞠躬的那一刻,长眠地下的抗英义士在她的心中复活了。
创作谈:正直与诚实最重要
霍达在青年时代师从著名史学家马非百研究中国历史,最终并未走专门治史的路,而进了文学之门。这是不是一个误会?霍达说,她至今感谢恩师马非百,甚至觉得,如果不先下一番功夫读史,几乎无以为文。
霍达最喜爱司马迁的《史记》。她后来写历史剧,写小说,写报告文学,可以说,无一不是受了太史公的影响和启发。她也热爱古典文学,尤爱苏东坡和辛弃疾。苏词豪放,辛词悲壮,二者均影响了霍达作品的精神气质。
在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霍达喜欢《水浒传》的张扬个性,喜欢《三国演义》的斗智斗勇,喜欢《西游记》前半部美猴王率性天然的反叛精神,却不喜欢孙悟空被紧箍咒逼着去遭受九九八十一难,也不大喜欢《红楼梦》的脂粉气。
这样的阅读偏好,使霍达的作品结构宏大、视野开阔、激情充沛。在她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一般女性作家作品中极为少见的侠义色彩和强烈的社会担当感。常常有读者发出这样的感慨:“真没想到,霍达先生是位女作家!”
小说、报告文学、影视和话剧剧本,霍达均有涉猎,且屡屡获奖,偶有余兴还喜欢赋诗填词。她用钱锺书先生的一句诗形容自己的创作体会:“寻诗争似诗寻我。”这个“寻”,就是寻找最佳表述方式。一件作品总会有一种最佳表述方式,好像已经完成了,埋在地下,你把它找出来。你找它,它也在找你,等待你把它发掘出来。这个寻找的过程很折磨人,也很诱惑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创作的最佳境界,是使作家惊喜和陶醉的时刻。
什么是作家必备的品质?霍达说:“第一条,天赋,包括与生俱来的感悟事物的能力和正直、诚实的人格。第二条,智慧,指的是丰厚的学养和表达技巧。第三条,韧性,就是持之以恒的追求和刻苦自砺。”
最重要的还是第一条,“作家的赤诚与否是瞒不过任何人的眼睛的,有着卑劣灵魂的人写不出真善美的好文字。”
作家定位:做社会的良心、时代的秘书
霍达以十年为界,把人生划分成不同的阶段。
上世纪八十年代,她接连发表多部报告文学和长、中、短篇小说,包括《穆斯林的葬礼》。九十年代,她完成了长篇小说《未穿的红嫁衣》和长篇报告文学《海魂》,苦心研究、采访、创作三年,拿出了见证时代的历史小说《补天裂》。
新世纪,她带来了什么呢?
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她关注的是民生。从2008年起,霍达把目光投向涉及千家万户的住房问题。京城房贵,居大不易。当代中国再没有一个词汇,比“房子”更能牵动人心!在拔地而起的楼群前,昔日的胡同宅院已是断垣残壁,三三两两的“钉子户”们,怀着焦虑也怀着梦想,在窃窃私语。霍达以“老街坊”的身份加入其中,倾听他们的苦衷:几辈子的老北京,凭什么搬到五环外头去?开发商卖楼赚钱,凭什么让我们给他腾地儿?她还以全国政协常委的身份,到拆迁现场调查研究,和有关人员座谈,了解真实情况,探讨政策得失。这一切,都浓缩、升华为沉甸甸的三幕话剧《海棠胡同》,2010年9月在北京公演。
贴近生活是《海棠胡同》的最大特色。舞台上,四合院和新楼盘的争夺,“钉子户”和开发商的博弈,社会公平和市场杠杆的较量,一切仿佛都发生在我们身边。该剧由霍达之子王剑男导演,荟集了宋春丽、郭冬临、郭达、杨立新等明星大腕联袂主演,观众反响热烈,现场极其火爆。当演到梁德宝迫不得已在拆迁协议上签字时,观众发出喊声:“不能签!”当著名诗人萧穆的故居即将被摧毁之际,由宋春丽扮演的萧穆遗孀、鼓书艺人苏宛君击鼓而歌,为这座老宅子和二百多年树龄的名贵海棠献上一曲挽歌,气氛达到高潮。
霍达说:“无论社会怎么变迁,作为知识分子,都不可能也不应该放弃对祖国和民族命运的忧思,对时代走向的认知把握,对人生和人类前途的关注,这就是„士‟的本质。无论到了什么时代,写作毕竟不只是一个谋生手段,你生产的是精神食粮,总应该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古今中外,凡是优秀的作家,优秀的作品,都必然是民族形象的写照,时代精神的代言。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给自己的定位应该是:社会的良心,时代的秘书。”
本报记者 吴丛丛
(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第四篇:侠骨柔肠 剑胆琴心 企业文化之我见
侠骨柔肠 剑胆琴心 企业文化之我见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489次)时间:2003年04月15日 20:09 来源:解建辉 原创-财经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珍贵内涵。作为东方文明的重要发端,中华文明不仅培育了中华民族这个占世界1/5的“黄色人类”,而且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人类文明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实事求是地对其进行认识、剖析和反思,对于正确地把握中华文明的历史命运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对于形成我国企业文化的民族特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如何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如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呢?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企业文化的建设要与人们耳熟能详的通俗文化相结合才能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和广为传播。
2、企业文化要道法自然,要与人性的张扬,个性的伸张相结合,这样才容易被人们所理解。
3、企业文化要与民族性的人文文化相结合,具有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企业文化才有生命力。
4、企业文化要符合民族的审美标准,要与人们的喜好和美好追求相结合,企业文化才容易被人们所认同。
5、企业文化要有民族大义,具有现代意识,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若问当今中文作家中拥有读者最多的是谁,大概人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金庸!”金庸作品造就了千千万万个“迷”,在各类报刊中像吸星大法、凌波微步、四两拨千斤、独孤九剑、狮子吼等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名称术语常见于文章之中,也带来了许许多多个“谜”。
“金庸热”之所以构成一种奇异的、令人注目的阅读现象,不仅由于拥有读者之多,还因为它具有下述四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持续时间长,几十年长久不衰.二、是覆盖地域广。金庸的读者不但在海峡两岸和东亚地区,而且延伸到了北美、欧洲、大洋洲的华人社会,可以说全世界有华人处就有金庸小说的流传。
三、是读者文化跨度很大。金庸小说不但广大市民、青年学生和有点文化的农民喜欢读,而且连许多文化程度很高的专业人员、政府官员、大学教授、科学院士都爱读。
四、是超越政治思想的分野。金庸迷中有各种政治观点的人物,对金庸小说的看法却很一致,都爱读。
金庸是一位自觉追求思想性的武侠小说家,他自己说过:“武侠小说本身是娱乐性的东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一点人生哲理或个人的思想,通过小说可以表现一些自己对社会的看法。”
谈武侠文化,必需谈中国文化,中国的人,中国的传统和哲学观念。金庸对中国文化的有深厚了解,金庸是按照正宗的中国侠义观念──儒家之侠这个观念来书写的,金庸笔下的大侠多,最为经典的就是郭靖了,不但在江湖中行侠仗义,更会忧国忧民。为国为民,这也就是“侠之大者”的风范。侠成为一种向不公道的命运抗争的精神;一种临危不惧、克服困难的精神;一种维护正义、虽死不悔的精神。金庸小说却从根本上批评和否定了“快意恩仇”任性杀戮的观念,小说界以平等开放态度处理中华各族关系的第一人——纠正黑白分明的正邪二分法,以是否“爱护百姓”为新尺度——揭示权力的腐蚀作用.渗透着个性解放与人格独立精神,锐利的针对现实的批判锋芒——用现代心理学观念剖析、塑造人物形象.武侠在追求个性解放、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互相帮助等许多精神和理想,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积极意义。
从管理观点看金庸武侠小说,似乎“侠”的基本价值和文化与今天的组织现象、组织文化会有所抵触、矛盾。管理,它的基层是组织,在今天的社会里,人和人、组织和组织之间基本逻辑就是交易,相互间有妥协和让步、利益分配和行政规范。金庸在个人与社会总体的关系上,主张要为多数民众的利益着想。同时主张尊重个性、保持独立人格,同情和肯定上述一大批具有真性情的人物:也可以同时看到中国文化的两大特质:伦理制约的权威与相对的价值体系。这正代表了现代意识的两个重要侧面。人,总是既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又要保持独立的个体人格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不像近代西方有些人那样只讲个性自由,以至自我膨胀,人欲横流,社会公众利益受到侵害,这个社会就会发生种种问题。也不像古代中国有些思想家那样,只肯定群体或王权利益,过分抑制甚至无视个体利益,牺牲人的个性,这个社会也会死气沉沉,令人窒息,造成许多悲剧。这都是不可取的一种社会价值观。只有将社会责任和个性自由两者兼顾,才真正是人类现代社会所应有的健全意识。才真正是金庸所要表达的现代团队意识。金庸小说的现代意识从根本上说,还在于将侠义精神从单纯的哥儿们义气提高到“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高度,从而突破旧武侠小说思
十五部看似荒诞不经的武侠小说,深含着儒家的刚正、道家的飘逸和佛门的慈悲。中国走向未来的关键在于“中国特色”,其实,金庸本人 何尝不是在用小说诠释“中国特色”。金庸告诉我 们,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崇高,什么叫道义,什么是 人生境界的极致。对于人人的平等的观念,金庸通过《天龙八部》智光大师佛学色彩的揭语:“万物一般,众生平等。圣贤畜生,一视同仁。汉人契丹,亦幻亦真。恩怨荣辱,俱在灰尘。”曲折地作了回答,金庸所诠释的是千百 年来中华民族最为纯正的那一脉人文精神。
金庸的武侠小说在无形中充当了普及中国传 统人文精神的“识字课本”。许多人可能没有读过先秦诸子和 宋明理学的哲学思辨,但从金庸的笔下深深地感悟到中华民族 的厚重和伟大。从这个意义上说,金庸小说也是一部爱国主义和民族文化的不朽教科书。推崇的是至大至刚的孔孟之道,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气节。
唯识宗可能是印度佛学中的精华所在,但过于繁琐罗唆,所以尽管有高僧玄奘、大唐皇帝李世民的极力倡导,在中国却始终推广不开。鸠摩罗什断言“秦人好简”,中国人喜欢简单明了,确是实情。禅宗简易,直指人心,雅俗共赏,所以望风披靡。金庸正是以一种贩夫走卒的贴己语言和引人入胜 的叙事方式讲述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故事,结合儒家的刚正、道家的飘逸和佛门的慈悲,把中国文化的精义传递给海内外的华人,也同时以一个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简捷明快的方式把中国文化诠释给众人。
笔者对武侠文化在企业文化中的吸收和理解是这样的,对传统的武侠文化采取扬弃的方法结合西方在企业文化方面建设的成就进行融合,基本概括为:侠骨柔肠,剑胆琴心。
侠骨--乐于助人,敢于接受挑战,铁肩担道义,一诺重千金。
柔肠--心细如发,善解人意,理解互通,爱惜人才。
剑胆--豪情万丈,不怕困难,敢于创新,勇于开拓。
琴心--为国为民,追求卓越。
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内涵。就像一个人文化内涵一样,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他内在的气质上,作为一个企业首先有侠骨柔肠,剑胆琴心。侠客是以武行侠,行走江湖,企业是以科技来立业,纵横商海。在企业的本质上必须有侠骨,即乐于助人以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不如意之出为生产服务的宗旨,也有追求风险,包容失败,对变化充满热情,珍视爱惜英雄,崇尚英雄,以坦诚守信,一诺千斤为行为准则;铁肩担道义,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先义后利,见利思义。要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而柔肠在企业文化中的具体体现在企业的人事管理和对待客户的关系处理上,要体现出心细如发,善解人意上,对企业内部员工,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激励人的角度出发,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创造一个舒心的人文环境,企业要有识人之眼,爱才之心,用才之长,护才之短。主张要为多数民众的利益着想。同时主张尊重个性、保持独立人格,理解互通,提倡一种人人平等,公平竞争环境。爱惜人才,像对待爱人一样爱护人,为人才的培养和脱颖而出创造出一个美好的环境。对待客户,从客户的利益出发,心细如发,善解人意,理解互通,从客户的角度着想,善于从细微处着手,理解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优质
剑胆就是企业要有创新精神,有不惧怕困难,一种临危不惧、克服困难的精神;有一种维护正义、虽死不悔的精神,企业要敢于开拓,敢于自创武功即技术,掌握技术不怕吃苦,提高服务不具艰难的胆略,在风险和突发事件面前有临危不惧、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琴心就是企业的追求格调要高,即追求品质卓越,永远争第一,即重社会公德,有要雅俗共赏。深刻融入中国的人文文化内涵,把儒家的刚正、道家的飘逸和佛门的慈悲与企业的经营结合起来,练好管理这个内功,灵活纯熟运用营销这门外功,使企业有一个高超的武功,为企业创立一个卓越的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张维迎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五大要素: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流不掉。企业应进行持续的创新和变革,创造出竞争力资源,这比管理的作用还要大得多。张维迎说,“企业文化”的英语是glue,“胶水,粘贴”它的意思,就是把企业里的人聚合在一起,从而使企业有竞争力。笔者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正如一个人所表现出的道德修养,人生价值观,人生理想,交友标准,技术素养一样.在企业里的大多数人的文化内涵,概括提炼出来,便是一个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不是靠建立企业文化部而构建出来的,他深深地存在于企业的员工和领袖人物的身上,精英人物的素质是一个企业文化的精华,也是引导一个企业的文化的主导,是企业文化的主要体现,但企业员工的道德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躯干,精英人文的文化素养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一个企业的文化是在精英人物的引导下企业员工在企业经营中的具体表现,这正如一个人有思想,但他的做和说体现了他的文化素养一样,思想决定行为,行为体现思想,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总体表现,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才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精华,人才也必须通过企业的其他员工来实现企业的?br> 企业文化不是空洞地说教,只有把企业的人文文化完全融入到企业的大部分员工的精神之中,更主要是溶入人们的生活和理想之中,让员工积极地参与,不是理论地说教,更是行动的支持,才能体现企业文化的真正魅力所在,才能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理解,才能相知.这样才能体现出企业的素养和气质来,变成一个无招胜有招的企业能力来,文化和制度一旦形成以后,将会产生独立于人,大于人的力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的的凝聚力,成为企业的灵魂,企业不仅仅是精英人物领导下的一个躯体,不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即不再是一个人治的企业,完全是一个道法自然,合乎天理的运作体系。真正实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五大要素: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流不掉。企业文化不再是附庸,是企业的主宰,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商海中搏击风浪,鹏程万里的动力所在。是企业永远不老的,永葆青春的生命力之所在。
第五篇:三寸柔肠著华章散文
在风烟滚滚、红尘跋扈的生命长河里,我只知道我来的起点,却不知道我将要去的终点。我爱这个世界的绚丽,绚丽得让我忘记了自己生命的存在,只觉得这个世界里有我三寸柔肠。这三寸柔肠里写满了这个世界的绚丽华章。那山,那水,那田园,那森林,那风花雪月,那历史画卷,那逝水如年,那缱绻在我的过往的岁月里的曾经,都如源源不断的山泉淙淙成流,流进我祖宗八代给我留下的往常。
也想放下自己的所有,只带上自己那三寸柔肠,独驾一叶扁舟去渤海踏浪,让浪花荡涤我柔软的心,洗礼我男儿的阳刚。那冲天而起的海潮涌来的时候,我的爱侣一定在海岸线上惊呼,那声声爱语撞击着我的胸怀;我一定要在那大浪里腾起,扑到海岸线上,抱住我的爱侣,走进海边的那座小楼,掏出我的三寸柔肠,牵着她的手,走进紫藤架下,用我的三寸柔肠书写海的华章,让海水浸透的华章里荡漾着我生命之歌,荡漾着那夜空里的一轮明月。
也许就在明天,我将用我的一切去典当一匹瘦马,然后我穿上蒙古人那古老的马靴和羊皮袄,把你抱上马背,用我那三寸柔肠牵着这匹老马,从内蒙古草原出发,越过燕山云雾,踏上昆仑天界,把世界上的一切喧嚣都踩在大漠的腹地,宁静地亲着你。风雨中我把你紧紧地抱在怀里;阳光下,我和你一起去采集山果,折一枝山上的杜鹃插在你的头上;在昆仑山上,我用手捧起一捧甘泉,送到你的嘴边,滋润你干涸的心谷;拥着你坐在山溪边,对着茫茫的山岭,我为你吹响哪一支短笛,颤动着我那三寸柔肠,柔肠寸寸有诗稿,寸寸柔肠著华章,诗章里有你伴着那涓涓的溪流吹响那清脆的口琴。
滚滚红尘里,看惯了浪花淘尽英雄,看惯了流水落花飘渺处,看惯了轻烟飘逝不回头,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可以随风飘去,只留下我的三寸柔肠,我要用这三寸柔肠去汨罗江畔为屈子吟诵《离骚》,去东瀛海边追寻秦始皇的妄天之想,去咸阳旧塚唤醒那兵车马甬,去丝绸古道迎接张骞归来,去草海深处拉开成吉思汗的雕弓,去南阳水脉看郑和商船上的龙旗飘飘,去印度接回玄奘取回的经典,去蓬莱仙阁赏阅海市蜃楼,去蒙古人家品尝奶茶芳菲,去松原长山探望生命之泉,去避暑山庄赏略乾隆画卷,去杭州西湖的苏堤春晓听百灵鸟叫,去中原嵩山倾听杜鹃啼血,去长江赤壁看大江东去,去秦淮河畔听商女琴瑟,去六朝古都看杨柳岸晓风残月,去西夏塞外送岑参狐皮貂裘,去山海关口拾取姜女的寒衣。都揉进我的三寸柔肠,写华夏一曲壮丽华章。用我的诗做歌,歌声里有我的三寸柔肠,三寸柔肠里有一个流淌着华夏血脉阳刚奋发的我。
三寸柔肠著华章,我的身躯我的血脉在华章里流淌。五千年滚滚风烟都融化在我的三寸柔肠里,都凝固在我的血液里,都种植在我的身躯里,都谱写在我的诗章里。我好想扯断我的三寸柔肠,和我的身躯搅拌到我的血液里,浇灌到我中华的土地里。浇灌到内蒙古草原腹地,去茁壮那里的花草,肥壮那里的牛羊;浇灌到大运河两岸,去守候大运河岸边灯火,照亮河面上的航船;浇灌到燕山山顶,滋润燕山山峦,去点缀古老长城碉楼上的狼烟;浇灌到大漠戈壁,焕发那里沉睡千年的胡杨,让天山的风车转动起来,扬起阵阵不停的华夏劲风,那风里有我对我古老中国五千年的爱。
三寸柔肠著华章,柔肠里有我读不完的唐诗宋词,有大观园里金钗们的血和泪,有蒲松龄送来的鬼怪妖魔,有李清照的倦梳头里《醉花阴》,有稼轩凝重的长短句,有乐天长歌《琵琶行》,有《清明上河图》里的开封府,有刀兵枪雨的杏花林,有浣纱溪边的西施沉鱼水,有寒霜满天红叶挂枝的南归雁,有牡丹怒放征女度山关,有荷塘月色白鹭飞,有江浙水乡飘摇的乌篷船,有岳阳楼下洞庭水波跃起的锦鲤鱼,有华夏五千年的不朽传奇。都是我三寸柔肠谱写的华章乐曲,鸣奏出震撼中华的交响乐,这乐声将汇聚成我滚滚东流的情河,把我的三寸柔肠扯断抛进这情河里,情河里的身影就是你。
三寸柔肠著华章,华章蜿蜒流九曲。九曲黄河带着古老的泥沙滔滔东泄,千年的别离泪都点点滴滴流淌在我华章的长河里。灯火婆娑的夜晚,我将带着我的诗稿,点燃我的三寸柔肠,对长天呼叫,让我的叫声在陶潜的桃花源里飘荡,成为一首万代传唱的名曲,伴随着大唐歌舞,去迎接高空我的灵魂回归时的霹雳。剖开我的三寸柔肠,那里面一定风声鹤唳,一定有我和我爱的人缠绵的印记,一定有我祖先的骨骸,一定有天河织女的泪滴,一定有今生今世的承诺,一定有我那匹嶙峋的瘦马,因为我已经一无所有,那匹瘦马已经是我的唯一。
三寸柔肠著华章,诉不尽我祖宗八代的衷肠。人生的路上铺满了我的深情,柔肠里写尽了对我的诗语,奔放着我诗章里的酣歌。三寸柔肠里有我骑着我的瘦马在山野里踏雪寻梅,有我在白山黑水的辕门傲雪,有我披着蓑衣在寒江的风雪里独钓,有我凯旋门前鸣响的礼炮,有多瑙河边与我的情侣对饮,有我在佳木森林里与你漫步,有花前月下的窃窃私语,有吴越淑女与我翩跹的舞曲,有我夜幕下深情的思念,有我帷帐曼莎钱独挂的风铃。我不要一切所有,只要我的三寸柔肠,以此完成我的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