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老残游记》
“探索者”沉痛的梦
——《老残游记》新论
任强
(班级:中文系02级1班学号:020101016指导教师:曹家治)
摘要本文对《老残游记》中“破灭的梦”“呼唤的梦”“无奈的梦”进行了阐释,从
中窥见了刘鹗这位生于晚清的知识分子在探索个人、国家、民族出路的道路上的苦恼与彷徨。笔者认为,《老残游记》是作为探索者的刘鹗记叙自己探索受挫后的心理历程的作品,是一个沉痛的梦。
关键词《老残游记》 探索者 刘鹗 沉痛 梦 破灭 呼唤 无奈
刘鹗为什么要写《老残游记》,其自叙中说得非常清楚:
“„„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俞深者,其哭泣俞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也得呼?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
何谓“棋局已残”?刘鹗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开始着笔写《老残游记》。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正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王朝急剧转化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陷入了最残酷的剥削、压榨之中。《老残游记》第一回以象征手法对支离破碎的中国社会有描绘:“那边一只帆船在洪波巨浪之中,好不危险”,“这船虽有二十三四丈长,却是破坏的地方不少,东边有一块,约有三丈长短,已经破坏,浪花直灌进去;那旁仍是东边,又有一块,约有一丈,水波亦渐侵入,无一处没伤痕”。这样的景象,不正是受外国侵略者侵凌的“千疮百孔”的中国的写照吗?对中国这盘大棋来说,确实“棋局已残”。
何谓“吾人将老”?1903年的刘鹗已经49岁,在事业上屡遭挫折。这位想为人民、1
国家、民族做些实事的读书人一生的探索都是在坎坷曲折的道路上前进,可以说始终未能走上正确的道路。1903年的刘鹗,平生事业没有一件成功,确已“吾人将老”。
面对“棋局已残”的国度与人生,这位探索者真是“欲不哭也得呼”!故其哭泣是那般沉痛。《老残游记》作为作者一个沉痛的破灭的梦,正如作者所说“已为幻为虚,不可复得”。但作为探索者的呼声依存,想唤起“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同哭同悲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国家、民族的热望犹在,虽然这个探索者显得那样的孤立无援,探索大半生始终没有走上正确的道路,最终只能于善恶有报的阴曹地府中求得自慰。但这样一个沉痛的梦仍留给后人深长的思量,值得我们慢慢品味。
一、破 灭 的 梦
1、引西导航之梦
第一回之中,老残给洪波中的破船送去了“向盘”及“纪限仪”等项。“罗盘”“纪限仪”从西方引入,是西方科学技术的象征,那不就是刘鹗的“引西导航”的政策的体现吗?再将“有风浪和无风浪时驾驶的不同之处告之船主”。刘鹗这句话明确表示了他带去了“破船”处于“洪波”中的“驾驶”之法,即拯救危难中的中国的“药方”。
这种救治的方法具体说来就是“仍不越修路、开矿、兴工、劝农四项而已。”⑴刘鹗认识到,中国要富,得先修路、开矿、兴农工商业。没有资金怎么办?引进外资和技术!借洋人的资金技术开矿筑路,并以数十年为期限,其路矿的所有权归中国。虽然刘鹗这种不妄自菲薄的方略是先进的,但是他也认识到“痛中国之衰弱,虑列强之瓜分,未可听其自然”⑵!怎么办?靠清政府吗?
刘鹗本人的实践证明了依靠清政府,对清政府报幻想的主张是行不通的!再看“外国商业所到之地,即为各国兵力所不到之地”⑶。由此看见了刘鹗对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实质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中国的现实国情缺乏清醒的认识。所以刘鹗那种“引西导航”之梦也必如同老残伙人坐的小船被无情的打翻,是一个破灭的为幻为虚不可复得的梦!
2、吏治之梦
仍然从第一回说起,在老残伙人为洪波中的破船送去“罗盘”“纪限仪”的时候,船主、舵工都还显得那般的和气,但是那帮下等“水手”却咆哮着说“船主,船主!千万不
要为这人所惑!”“请船主赶紧将这三人邦去杀了”。这帮水手就象征了清朝的官吏,他们是那样的昏庸无能,那样的吃人不见血,那样的爱胡说八道,连船主、舵工都无能为力。他们正是许多学者曾经研究过得“清官”,对此等“清官”众多学者已经作了大量研究,此处勿需多究!
《老残游记》中除去那些“清官”(“刚弼”“玉贤”等)外,还有一系列所谓不坏的官。“张宫保虽不乏私心,不乏错误,但是还是一个‘仁厚’、爱才的好官。他赏识老残的正直与才华,对老残的正义行为给予了支持和帮助。”⑷用其权利克制了“玉贤”“刚弼”之类吃人不见血的“清官”。白子寿“既有学问,又有人品,纠正魏家冤案中,他工作认真,注重调查”⑸。他们每天想着的不只是“官运”,不只是自己的前程,他们骨子之中多少还有点“仁”,这是好官与坏官的区别。
再看第四回之中,张宫保给老残送的饭菜如此奢华!又看黄人瑞同老残招来妓女翠花、翠环作陪。后来老残又请许明夫妇送翠花到黄人瑞家中成其美事,并留信“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召妓,娶妾好官可为。
如此说来,好官就是骨子中还有点“仁”,又充分肯定人的欲望!这就是刘鹗的吏治之法—“存仁取欲”。现在我们再回到前面的疑问之中,这样“存仁取欲”的官就那么好吗?未必!大家注意到没有,小说之中的好官都是以老残的仁义、正直所派生出来的。“清官”“刚弼”“玉贤”的揭露者是老残,而作为书中和气的“舵工”人物张宫保为何没有发现?如此仁厚爱才的好官下面出现如此多吃人不见血的赃官,而且全无发现,就是一种失职,就是一种批判。故小说中“船主”“舵工”的优柔寡断也是一种讽刺和批判。这样就让我们看见了一个上级不知下级在做什么、上级对下级无能为力的畸形官场。由此我们看见了小说除去批判那些吃人不见血的“清官”外,更是对哪个畸形的、腐败的官僚系统的揭露与批判。因此刘鹗这种“存仁取欲”的吏治梦本身就是一个破灭的梦,是刘鹗在发展官僚资本主义失败后对清廷的顽固已无可为的长声哭泣。1902年以后,刘鹗基本上放弃了对清廷的幻想,放弃了发展官僚资本主义,转向了民族工业的行列之中。
3、治黄之梦
老残到山东,有个“黄大户”,名叫“黄瑞和”“害了一个奇病,浑身溃烂,每年总要溃出几个窟窿,今年治好这个,明年别出又溃出几个窟窿,经历多年,没有人治得这病。每发都在夏天,一过秋分,就不要紧了。”黄大户请老残医治,“头年施小技”看看老残有无本事。经过这么一治,却说今年虽小有“溃烂”,“却是一个窟窿都没有出过”。但是再
也没有请老残去根治,只是打点了小许诊费而已!再看老残的治病之法,本是大禹传下来的,“唐朝有个王景得了这个传授”。唐朝的王景?为什么把王景偏偏写成唐朝人呢?暂不表,先来看看刘鹗生平中的治黄的经历。
刘鹗生平之中,治理黄河是非常重大的一件事情,也是刘鹗为“施展所学,印证自己的技术水平„„拯斯民于水火”⑹的理想。1888年,河南郑州黄河决口,刘鹗去河南投效当时的河督吴大徵。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檄调到山东济南,在张曜门下继续自己的河工之业。他带去了自己的《治河七说》,主张“‘设匣道以泄黄’,‘引清逆淤’,‘束水以攻沙’”⑺等法。与张曜手下的“‘不与河争说’,‘力争其不可,而主束水刷沙之说’”⑻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张曜的幕僚们且不知道王景为何代人,那样的学说可以相信吗?虽然刘鹗的治河之法很有效,但是张曜本身不懂如何治河,便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之间摇摆不定,使得刘鹗有效的治河之法没有得到很好施展。最终于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刘鹗因治河有功保升了个知府衔,与黄河也告下一个段落。
回看《老残游记》之中,“黄瑞和”害的奇病,浑身溃烂。哪个“黄瑞和”不就是“黄水河”的谐音吗?他害了奇病,不就是说的黄河溃决吗?老残为“黄瑞和”治病 不就是刘鹗治黄吗?刘鹗因为种种原因,治黄中虽小有业绩,但是最终以一个知府衔告下一个段落,自己的才能得不到施展。这里就回答了前面的老残治“黄瑞和”的病略施小技,就见成效,但没有请老残根治的疑问。而那个“唐朝”的王景,显然是对那些所谓的治河的专家的讽刺。最后老残说:“若要此病永远不发,也没什么难处,只是你们必须依我的去做”,“依了古人的方法”“那是百发百中的”。但是他们没有依老残的法,没有依古人的法,此等话只能是一个壮志难酬,一个“拯斯民于水火”的寻梦者苦恼彷徨中的呼声,而这个治黄的梦也随这声撕声裂肺的呼声而逝!
二、呼 唤 的 梦
引西导航之梦,吏治之梦,治黄之梦一个个的破灭,“棋局已残”,这位探索者“欲不哭也得呼”!但是刘鹗哭泣中呼唤依存,设计出了一个美好的“桃花山”社会。那么,这个梦中“桃花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
首先,桃花山充分肯定人的欲望,追求一种人性的本真状态。子平与玙姑有一段精彩的辩说。“子平对宋儒提出了肯定,他认为宋儒有‘发明正教的功德’,‘理’‘欲’‘主敬’
‘存诚’等字,‘虽皆是古圣之言,一经宋儒提出,后世实受惠不少,人尽由此而正,风俗由此而醇’”⑼。听其见解,玙姑“嫣然一笑,秋波流媚,向子平睇了一眼”。子平顿觉玙姑“翠眉含娇,丹唇启秀,又似有一阵幽香沁人肌骨,不禁神魂飘荡”。“那女子伸出一只白如玉,软如棉的手来,隔着炕桌子,握住子平的手。说道:请问先生,这个时候,比你少年在书房里,贵业师握你的手‘扑作教刑’的时候何如?子平默无以对”,此时玙姑以子平的亲身感受,证明了“食色”就是人之本性,而且人应该真实的面对它,毋需自欺欺人,进而说明宋儒之自欺简直可恨至极。虽然发乎情,但是也要止乎礼,并非纵情与滥情。那么这个“礼”又是什么呢?
“礼”就是要在承认人的欲望、追求人性本真的基础上“诱人为善,引人处于大公”。“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这是刘鹗多么美妙的一个设想啊!“承认人的情欲,人人都真实的对待自己的生命,人人有满足自己情欲的权利。然而,人人又不因自己的情欲而作恶伤害他人,要行善,好公。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既不伤害他人,也不被他人伤害,每个人都能的到自己的幸福,社会是一个和谐的整体。”⑽
这样既有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社会是这位“探索者”努力后最终梦寐以求的,是一个美好的梦。然而在1903年,刘鹗平生大部分事业都归于失败,此时的他正在探索的路上苦恼彷徨。然而就在这个“吾人将老,棋局已残”的时候,塑造出了一个如此美妙的梦。其中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唤起“海内千芳”,“人间万艳”与他同哭同悲,并且为之而努力。所以这个“桃花山”美梦就是作者一把辛酸泪中的呼声!
三、无 奈 的 梦
《老残游记二集》的第七回至第九回老残梦回阴界的故事。讲的是一日老残正在看《大圆觉经》之时,不知不觉中睡着了,环游地狱的故事。此部分,似乎是作者过于迷信,但细细的品味,便知其中别有一番滋味。谈到“金钱”和“罪孽”的问题,“刘鹗认为钱财无需多聚,而罪孽则万不可有”⑾。因为地狱之中,金钱是带不去的,而罪孽却可以带去的。那些世间带有罪孽的人、不行善的人到了阴间就会用刑法炮炼去身上的“恶根”,视其罪孽的轻重,有下油锅、石磨„„等刑法。但是罪孽中除去“逆伦”就是“口过”最大,犯有“口过”的人如果没足够的“口德”相抵,就要受到“石磨”的刑法。为什么“口过”的罪最大呢?因为“口过”可以把一个人杀了,也可以杀一家人„„。“毁人名誉的人多了,这个世界便变成了皂白不分的世界”。刘鹗平生事业无一成功,又由于开矿、修路、赈济北京的难民被人毁谤成“汉奸”。也正是“口过”使得刘鹗显得那样的孤立与无奈,便只有寄于阴间的恶有恶报。
而“善人”在阴间则不同,阎罗王都要赐坐;那个世间的穷酸秀才,道了阴间便享尽荣华富贵。老残那种结了佛菩萨善缘的人可以上西方极乐世界。
刘鹗作为一个终身都没有走上正确的道路“探索者”,并且得不到他人与社会的理解,此时的他正是认识到这个世界已经是一个皂白不分的世界,在阳间的他一切的一切都无能为力,只能寄于梦中的善恶有报的阴曹地府,正如《刘鹗年谱》中所说1907年7月左右“业败,乃更有二编之作”⑿,以作寄托,自慰!
总之,一个个梦的破灭;一把辛酸泪中的呼声;一个无奈的寄托,把他们连贯起来,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刘鹗终身探索个人、国家、民族的出路,而始终没有走上正确道路的苦恼与彷徨;可以窥见他自幼以来探寻“所目睹耳闻的悲惨国运与广大人民颠沛流离的痛苦的悬问”⒀的执著;可以窥见一个晚清知识分子、一个苦恼彷徨的探索者真实的内心世界。虽刘鹗的思想和他的所作所为有各种各样的不足,但是仍然掩饰不了那骨子中的古道热肠——爱国爱民的思想本质。笔者认为,《老残游记》就是刘鹗这位探索者表达千芳一哭,万艳一悲的家国之痛的泣血之作,是一个写心的梦,更是一个沉痛的梦。
注释
⑴⑵⑶⑹⒀刘德隆、朱嬉、刘德平:《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7 P140、P132、P6、P9
⑷⑸⑼⑽程文超:《游者的视线内外—〈老残游记〉的文化思考》,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2期 P31-37
⑺⑻刘德隆、朱嬉、刘德平:《刘鹗小传》,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8 P6、P11
⑾刘德隆:《刘鹗梦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4期(总第27期)P13-18 ⑿蒋逸雪:《刘鹗年谱》,齐鲁书社,1980
第二篇:老残游记
九 年 级 语 文 上 册
第二单元鉴赏评论
课题:《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课型:鉴赏评论
课时:1课时
上课时间:9月26日
《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
课前预习:
搜集有关刘鹗、《老残游记》、胡适的有关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养成默读的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和材料,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点评文章的方法。
3、了解《老残游记》的相关内容,领会古人写作文章的技巧。
评价任务:
1、选取优美语段(如:第十四段、第十七段)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通过阅读文章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观点。
3、运用对比的手法评析《琵琶行(节选)》与本文中所举王小玉例运用“比喻”“通感”、“想象”的不同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见解作者及刘鹗、《老残游记》的相关资料。
二、检查预习
认读生字:
溜()虐()政嵯()峨澎湃()孑()熨()斗千仞()周匝()譬()喻
三、自主学习
一读课文,初探作者观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作者评论性的语言(指出有关段落)。相关段落:第1、2、7、11、15、18段。
2、作者在这些段落中对《老残游记》的写作技巧做了怎样的评价?
作者首先提出观点: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词滥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的描画。然后又从场景的描写、声音的描写、白描手法这三方面来具体论述。在论述的过程中又指出要写出个性差别。
二读课文,把握论证过程
1、默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请分别举例说明。
作者在第二至十二段中评论《老残游记》景物描写的优劣,指出景物也有个性差异,应作实地观察;在十三至十五段中,评论《老残游记》的声音描写技巧。在十六至十八段中赞扬了《老残游记》高超的白描写作技巧。
2、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作者主要运用了列举事例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见解的。
三读课文,体会《老残游记》的艺术魅力
作者选取了《老残游记》里一个非常精彩的片段——王小玉唱书——加以评价。
刘鹗的这段描写好在那里?胡适在课文中的评价你同意吗?
选段的好处的分析,可集中在两点。一是刘鹗运用了“
七、八中不同的譬喻;二是运用通感的修辞。这样就把只能听的音乐变成具体可感的心里效果和可见的形象的具体形象来表现。
胡适的分析不太到位,具体说,就是对这七八个比喻缺乏详细地分析。
四、比较探究
《<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的更重要的观点是写出“个性的差别”请以此观点,评析《琵琶行(节选)与《《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中所举王小玉例运用“比喻”的不同特点。
《琵琶行》重在贴切地表现乐声的质地,喻体多是人们熟悉的听觉、视觉形象;还表现了乐曲渐渐停息之美、乐曲停后情绪延留之美。《老残游记》重在表现对王小玉节节攀高等唱掉的美妙感受,喻体有视觉形象,更有内部感官反应,通感用的多,夸张也恰切;还表现音乐由无渐生之美。
五、达标测试
一、填空
本课的作者(),现代作家、学者。《老残游记》是清末中篇小说,是()的代表作,流传甚广。
二、注音
虐()凌()嵯()溜()孑()熨()匝()譬()
三、依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作者在文中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
2、作者引用《老残游记》中的景物描写作为例证,想说明什么?
3、作者在文末强调学好白描的功夫要做到那两点才行?
总述擅长作实地描写
板书设计:
场景描写观察作依据体现个性差别
分述声音描写用具体物事譬喻
白描手法精细的观察
教学反思:
本课是评论性文章,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文中提炼观点。然后引导学生结合作者在文中所列举的事例进行阅读、体会。从而对刘鹗的写作技巧进行鉴赏。在教学中还要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本文中王小玉例与《琵琶行(节选)》经行比较,进而体会比喻、通感修辞及想象手法的妙处。
第三篇:老残游记读后感
《老残游记》读后感
中国社会进入到晚清时期,封建制度的各种弊端暴露无遗,老残游记读后感。
作者刘鹗,原名梦鹏,又名孟鹏。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刘鹗本人也是富有学识又得不到抱负的人。
《老残游记》是社会谴责小说,以暴露的阴暗面和种种弊端为主要内容,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晚清的社会谴责小说的代表作有4部。《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老残游记》《孽海花》。其中每部书的侧重点各不一样,而《老残游记》则更以对自然风光的描写而见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老残游记》的语言清新流畅、富有韵味。鲁迅说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写景的特点是自然、逼真,有鲜明的层次和色彩。可以作为优美的散文来读。
我觉得书中对大明湖的风光,黄河冰雪以及对音乐的描绘等艺术成就尤高,看起来让我很受感染。比如在描绘济南府的时候用“家家流水,户户垂杨”来写,仅仅八字,就写出了济南的水多,树多的特点。我曾两次去过济南,那的水真是既多又特别清澈,连护城河中都能看到招摇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水中自由地摆动。而大明湖中随处可见的一眼眼小小的泉眼,更是无时无刻不活泼地冒着泡泡。
作者在自叙里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小说是作者对“棋局已残”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深重的苦难遭遇的哭泣。老残是作品中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不入宦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读后感《老残游记读后感》。小说的突出处是揭露了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暴政。作者说“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目所见,不知凡几矣”。刘鹗笔下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要做大官”而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
这里反映出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比较进步的一面。但他的基本政治观却是落后的,甚而是反动的。他坚决拥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这在书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因之,《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而读书是不能用现在的思维和政治观点来评判古人的,古人的观点和现在是有出入的。所以读书时,不要过分在意作者的政治观点,不能因为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不一样而否定这是一本好书。
今天看老残游记,读到老残拿了药水去救人,看看头上的题目,想必人是被救了,就打算翻过去几页看下一回,不料下一回就是老残续集了,就不打算看了。
这是本好书,淡淡的科技色彩杂列在其中,使之比起其它的明清小说来,清新异常。如果不是1920年之后我国文化翻天覆地的一种改革方式,我国的知识分子可能不会像今天这样子,大部分是“有知识无文化”,而成为老残这样的人。老残是一个热爱科技的人,而且不辞辛苦,愿意身体力行。
作者自称“燕北闲人”,状物描景很有点朴拙淡雅的情景。他写得大概也都是北方的景致。
文中一些情景,境界还是蛮好的,比如写黑妞白妞唱曲,店小二还评价说“撂在地上摔三截儿”(形容其音高,似乎以前又有人形容的时候,用“音细若发,直干云霄”的,好像音高了,就很轻,能够飘上天或者冲上天)。比如雪夜宿玙姑家,听玙姑演说佛道儒三家的异同,又听玙姑黄龙子等的“交响乐”一段,让人如入天堂,写玙姑颇有林下风范,想必是作者心目中第一等女子了。只是临走的时候,黄龙子又玄不唧唧的说了一些预言,挺无聊的。写翠花翠环的一段,也特别有意思,了解一些社会人情世态。这三段,算是正好写了三个社会等级的女子。玙姑一等,是自由身自由心的;白妞一等,是唱曲谋生的;翠环一等,则是最下等的,最苦的一种。
作者对黄河作堤造成的百姓流离之苦,通过翠环的口,写得如此细致,让我这个从没有经历过什么苦的人为之唏嘘。
这本书我之所以去看,是因为高中的时候,偶然看到好像朱自清还是谁,说他初中时候看得课外书中最喜欢的。所以就去看,是比较信任他们的话。这一次去看,却发现原来我去年看过的,至少看过前五回。可见我去年看书都没有留下什么印象。真是可恶!
第四篇:读老残游记
读老残游记
(2011-06-24 23:35:57)
http://blog.sina.com.cn/baisublog
那天,买了几本旧书,其中有《老残游记》。从前看这书,每次看到第六回顶染猩红那段,说到曹州太守玉贤冤杀无辜的事,就看不下去了,一部酷吏史让人拍案。这次坚持看过,结果柳暗花明,意味深长。此书确实是“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老残游记里写济南,象轻描淡写的勾了一幅画,挂在那里。让人漫步其中,回味济南府旧时风情,很亲切。
明湖居听白妞说书那段,真传神之笔家喻户晓。而我,更喜欢其中幽默的感觉,常常忍俊不禁。说的是,老残看到了墙上纸条:“说鼓书 二十四日明湖居”。又听挑担的对话:明天白妞说书,生意不必做了。还有人说: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的假,这次该我了。老残诧异:为甚一纸招贴,举国若狂如此。
回到高升店中,问起茶房得知,“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听了白妞梨花大鼓,无不神魂颠倒!一点钟开唱,十点去便没座位”。老残不甚相信。
第二天早晨,老残逛了一圈九点就来到明湖居,人已满满,无处落脚。袖中取二百钱,弄了个板凳在人缝中坐下。看那台上,小桌上放一面鼓,鼓上有两个铁片,知道那就是梨花简了,边上一把三弦。诺大戏台,空空如也,不觉好笑。哈哈。
到了十一点,轿子渐多,定了座的官员陆续而来。作揖招呼,高谈阔论,嘁嘁喳喳。终于,到了十二点半,台上帘子里出来一个男人,蓝布长衫,一脸疙瘩,甚为丑陋,“但觉得那人气味到还沉静”。取过那三弦,随便弹一两小调,人们不甚留意。只是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台下叫好不绝于耳。
三弦曲罢稍停,出来一个姑娘,鸭蛋脸儿,梳了抓髻,一身粗布衣裳,倒十分洁净。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丁当敲起,与那弦子呼应。“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清脆宛转,如莺出谷。转腔换调,百变不穷”。
“此想必是白妞了罢?” No,这是黑妞,她唱罢下台去了。这时满园子里谈的谈,笑的笑。卖瓜子、落花生、山里红、核桃仁的,高声叫卖,皆是人声。
最后,白妞出场了。中人以上之姿,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她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两片顽铁,在她手里,似有五音十二律。轻点鼓捶,抬头一盼,如秋水寒星„于是她轻启朱唇,唱了起来。清晰,靓丽,婉转,无以复加。
白妞唱完后,台下正座上,有一少年说道:“当年读书,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说。空中设想,余音怎会绕梁?又怎会三日不绝呢?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众人说道:“梦湘先生所论透辟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
游罢济南府,老残从洛口乘船到奔曹州去了。此后目睹诸多腥风血雨,话题一转,开始谴责时弊。话题或又一转,也有寻仙问道,也充满寻常生活气息,很妙。
书中第一回有老残在登州一梦的情节,表达了作者刘鄂对清末时局的观点。刘鄂是个好人,这本书前面是1957年的出版说明,使用了众所周知的所谓阶级观点,未能给作者悲剧性人生以正确的评价。
第五篇:老残游记读后感
《老残游记》读后感
洪都百炼生的《老残游记》在晚清谴责小说中,是最为人所称道的佳作之一。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评价此书:“借铁英号老残之游行,而历记其言论闻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信仰,并见于内,而攻击官吏之处亦多。”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来看,无论对语言的运用上、对生活的观察上、对细节的描绘上,都看得出作者不愿因袭、追求创新的精神。这与晚清同类小说相比,成就是比较卓越的。但客观来说,其基本政治观念却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坚决拥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缺乏意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因之,《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作品。
作者刘鹗,生于咸丰七年(1857),卒于宣统元年(1909),原名孟鹏,字云抟,后更名为鹗,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江苏六合人。刘氏少时即不喜时艺,而精于术数,尤长于治河,这在小说中的黄河水患治理情节中也有所体现。刘鹗写《老残游记》,初意是想以稿费帮助友人连梦青,更深一层的理由是,刘处于新旧思潮激荡的转型期,写其游历,以抒其郁闷之情。
《老残游记》的主人公老残,是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摇串铃浪迹江湖,不入仕途,但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侠肝义胆,尽其所能的解救人民疾苦。通过这一正面形象,作者揭露了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反映的“清官”暴政现象,尤其是对玉贤、刚弼两个所谓的“清官”滥用私刑、草菅人命的罪恶行径的描写,形象生动的得出“清官比贪官更可恶”的惨痛结论。把当时社会消极黑暗的一面栓释得淋漓尽致,即表面上所谓事事为民生的官员,其实只是虚伪造作之徒。
我认为《老残游记》并非是一部单纯描写山水之游的游记而已。近代李欧焚曾指出,《老残游记》至少有三个层次:即老残的山水之游、社会之游、心灵之游,亦因为这三种层次——山水、人物、思想——的交流,显示出《老残游记》的重大意义。
想要更深入贴切的了解作者的思想,还必须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大背景来思考。小说在第一回“危船一梦”的寓言中,融入了指代性极强的现实意义。胡适曾指出:以帆船象征中国,四个转舵的是军机大臣,六枝旧桅是新设的两部,二十三四丈是二十三四个行省与藩属,东边那三丈是东三省,东边一丈便是山东。
而船上的纷乱情形,比喻戊戌政变,高谈阔论之士,暗喻当时的志士。
乱世之中,老百姓朝夕难保,再加上清官酷吏的欺压剥削,更是苦不堪言。小说中描写的海上风浪,很明显是在比喻西洋势力的侵入,在风雨中飘摇的小船,深刻有力的表现出当时中国的处境。然而当作者的化身老残乘小船送去解救之法时,却遭到盲目排外船员的鄙视和排挤,这在客观生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刘鹗空有满腔抱负和才华却无处施展、无奈悲怆不受人理解的郁郁不得志之情。
书中更加精彩的一段情节是八至十二回申子平登山遇黄龙子的事迹,乍看之下与老残的情节脱离开来,然而也正是这几个回目,使得全书富有哲理的意味。这段故事的存在,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作者信仰,并见于内。”作者在这里塑造了一位具有林下之风、不为世俗旧礼教束缚的超尘脱俗之人——玙姑。她痛论三教同轨,大胆批评宋儒理学,尤诋清儒:“宋儒固多不是,然尚有是处,若今之学宋儒者,直乡愿而已。”由此带出一个黄龙子,从《易经》一直谈到“北拳南革”,污蔑义和团和革命党,说他们“破败了天理国法人情”。中间还夹杂着胜姑、扈姑、玙姑等的迷人古乐场面。山中的虎啸狼嗷,冰堕崖裂的声音,把环境空气渲染得惊险幽邃,迷离醉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本人矛盾的政治观,透露了作者反动的政治思想本质。
反观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虽然整体和谐,但是还是有很多类似于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然而这篇小说想要宣扬的,就正如老残自己的独白所说:“举世皆兵,又举世皆睡。真正无下手处,摇串铃先醒其睡。无论何等病症,非先醒无治法。具菩萨婆心,得异人口诀,铃而曰串。则盼望同志相助,心苦情切。”四处奔走,无非是想唤醒犹酣梦于往昔光辉历史的老大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