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刘鹗及其《老残游记》

时间:2019-05-14 23:5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四节刘鹗及其《老残游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四节刘鹗及其《老残游记》》。

第一篇:第四节刘鹗及其《老残游记》

第四节刘鹗及其《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是四大谴责小说中思想面貌复杂而艺术成就比较突出的一部作品。

刘鹗(1857—1909),字铁云,别号鸿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淮安)。刘鹗出身官僚家庭,却并不潜心科场文字,而致力于医学、水利学、数学等实学,以图用世。早年科场失利,曾行医和经商。光绪十四年(1888),以同知职衔在河南巡抚吴大澂处协助治黄工程,接着又在山东巡抚张曜处任黄河下游提调官,因治河有功,被保荐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知府任用。其间曾应洋务派官僚湖广总督张之洞征召,赴湖北商议借外债修筑芦(芦沟桥)汉(汉口)铁路事。并曾上书直隶总督王文韶,建议用外资修筑津(天津)镇(镇江)铁路。光绪二十三年(1897)德商福利公司聘他为华人经理,主办山西矿务,后又参拟河南矿务机关豫丰公司章程,并为福利公司谋四川、浙江等处矿务。刘鹗意欲借外资办实业而强中国,但在当时却是幻想,也不可能得到社会承认和理解。于是同乡京官群起攻之,开除其乡籍,致“汉奸之名大噪于世”,顽固派官僚刚毅甚至奏请皇上以汉奸罪将他“就地正法”,因外商庇护乃得幸免。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两宫西幸,都人苦饥,道殣相望。君乃挟资入国门,议赈恤。适太仓为俄军所据,欧人不食米,君请于俄军,以贱价尽得之,粜诸民,民赖以安。”(罗振玉:《刘铁云传》,见罗著《五十日梦痕录》。)然而光绪三十四年(1908),刘鹗却以“私售仓粟”罪而被清廷流放新疆,次年七月,病死于迪化(今乌鲁木齐)。刘鹗的一生很难以简单地评介,这是一位对中国文化有较深体味而又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改良主义文人,他在外国列强入侵之际,希图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中国寻找一条致强之路并实际有所作为,但是他对列强资本输出的本质认识不清,加上他政治观点比较保守,使他难免认识失误。

《老残游记》写于1903年到1906年,初在《绣像小说》半月刊连载,至第十三回因故中止,1906年在《天津日日新闻》重新连载,直至续集第十四回方止。原署鸿都百炼生。1906年初编二十回单行本问世,1935年续篇前六回也有了单行本。据刘鹗《乙巳日记》,1905年他尚在写作续集的第十六回,知续集至少该有十六回,但除了一个九回剪报使我们了解了续集七、八、九回的情况外,由于《天津日日新闻》各馆无藏,其他回的内容已经难以寻觅了。

在《自叙》里,刘鹗称自己的作品是对“棋局已残,吾人将老”的腐朽社会和家国身世的“哭泣”,表现了他对文学和文人情思的深刻品味,也是我们理解他作品的一个导向。

作品的主人公叫铁英,号补残,人称老残。“老残”二字显然就是“棋局已残,吾人将老”的意思,名号已见“哭泣”。从他博学多能,智慧干练而又多愁善感的情形来看,老残显然就是作者的化身,书中其他人物亦多有原型,作者意欲借此抒写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怒所悲,以及他补此残世的所作所为。

老残是个江湖游医,作者让我们跟着他的游踪,看到了清末山东一带黄河岸边人民的深重痛苦和灾难,对施暴政于民的酷吏和置民于水火的昏官给予严厉的谴责。作者目光锐利之处在于,他并不人云亦云地去骂那些贪赃枉法的贪官,而是塑造出几个貌似廉洁贤明的清官和昏官的典型形象。他告诉读者:“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历来小说皆揭赃官之恶,有揭清官之恶者,自《老残游记》始。”(第十六回原评)玉贤是个“能吏”,他署理曹州府,“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遗的景象”,深得上司赏识,因而被破格补曹州知府。原来他的衙门前面有十二个站笼,“天天不得空”,“未到一年,站笼站死两千多人。”于家父子因与强盗结仇,强盗栽赃相害,玉贤不审真情,就把父子三个活活站死。杂货铺老板的独生儿子酒后说了几句玉大人糊涂,被暗探听见,抓进衙门,“大人坐堂,只骂了一句,说:‘你这东西谣言惑众,还了得吗!’站起站笼,不到两天就站死了。”相反,于家父子死后抓到了栽赃的真强盗,却都放了。当玉贤手下人为于家父子求情时,玉贤宣布了他的断案逻辑:“你会慈悲于学礼,你就不会慈悲你主人吗?这人无论冤枉不冤枉,若放下他,一定不能甘心,将来连我前程都保不住。俗话说得好,‘斩草要除根’,就是这个道理。”在这样草菅人命的残忍吏治下,路不拾遗的景象背后,是千千万万家庭的血泪,站笼里有“九分半”是无辜的冤魂,真强盗其实仍逍遥法外。正是,“大凡酷吏的政治,外面都是好看的。”(第三回)而里面呢!对这样的酷吏,老残恨得怒发冲冠,愤然题诗于壁,“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

刚弼是个“清官”,而他的可恨比玉贤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能够拒收巨额贿赂,但这种“清廉”竟成了他可以任意滥杀无辜的理由,很多良民就这样成了他的刀下鬼。一次他受命去清河县审理一桩十三条人命的大案,被告人家因胆怯而送六千两巨额银票求情,他竟据此臆断毒死人命者必是被告,方肯出此大钱买命,于是一再严刑拷逼,终于屈打成招,造成一个巨大冤案,叫作“六千金买得凌迟罪”,真是千古奇冤!如此“清官”的红顶子,真是人血染成!

宫保在作者笔下像是一个求贤若渴、从善如流、举贤授能的封疆大吏,然而就是他赏识玉贤“办强盗办得好”而使之破格补升知府,刚弼也正是他手下的干员,更是他治黄失策造成两岸十几万百姓家破人亡,惨不忍述。寥寥几笔,这个害国害民、昏庸可恶的巡抚大人,就被揭开了真面。玉贤、刚弼和宫保,这是刘鹗为中国小说艺术世界中反面人物画廊提供的三个难得的新艺术形象。

老残是个摇铃江湖的游医,却并非寻常“看客”,而是一个道德智慧文章都远在那些官吏之上的清高文士。他对挣扎于水深火热的平民百姓时常一洒痛泪,而对玉贤、刚弼一流则嫉恶如仇。他一路行医治病,并查访民情,揭

露酷虐吏治,还为治理黄患贡献智慧,以实际行动救人救世。刚弼制造冤案时,他挺身而出,上书明事,请宫保另派人来审案,并当堂救下无辜,之后又不辞劳苦明查私访,巧妙破案,还使只不过是吃了“千里醉”而假死的十三条人命起死回生。起死回生的情节有点玄乎,但老残救人救世的心情却是真诚的。他不仅以自己的力量对社会痼疾实施局部疗治,他还希图找到整个国家的富强之路。在小说第一回,作者以一梦象征性地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危难状况。那是一艘挣扎在险风急浪中的破船,船上有四种人,一种是走“太平洋”惯了而遇风浪就张惶失措的船主,一种是鼓动造反而“只管自己敛钱,叫别人流血”的“英雄”,一种是不管死活仍在搜括乘客的一帮下等水手,剩下的就是任风浪颠簸的愚昧乘客了。老残观之焦急万分,急忙驾渔艇追上破船,向船主送上罗盘和纪限仪,以拯救破船出此险境。但是满船人回报的却是“汉奸”的骂声,还一起动手砸沉了他们的小渔艇。这个梦形象地展示了刘鹗对当时中国危急状况的认识和忧虑,也寓入了他致力于救国富民而不被理解的孤独和悲哀。

《老残游记》的艺术成就和特点是突出的。人们首先容易注意到的是它的描写功夫,无论状物、写景、叙事,都能历历如绘,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千佛山、大明湖的景致,白妞说书,桃花山月下夜行,玙姑、黄子龙们弹琴鼓瑟,都能把读者带进迷人的艺术境界,有品味不尽之妙。造语清新明洁,朴素而生动,是描写臻于妙境的重要原因,其中“白妞说书”和“弹琴鼓瑟”二段,显然吸取了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李贺《箜篌引》的传统艺术营养,成为最受称道的篇章。

《老残游记》的心理分析也达到了较高艺术水平。作者能够深入人物的深邃心灵,用贴切的语言传达出规定情境中人物的内心曲折隐微。比如老残题“血染顶珠红”诗于壁之后,作者写道:

饭后,那雪越发下得大了,站在房门口朝外一看,只见大小树枝,仿佛都用簇新的棉花裹着似的。树上有几只老鸦,缩着颈项避寒,不住的抖擞翎毛,怕雪堆在身上。又见许多麻雀儿,躲在屋檐底下,也把头缩着怕冷,其饥寒之状殊觉可悯。因想:“这些鸟雀,无非靠着草木上结的实,并些小虫蚁儿充饥度命。现在各样虫蚁自然是都入蛰见不着的了。就是那草木之实,经这雪一盖,那里还有呢?倘若明天晴了,雪略为化一化,西北风一吹,雪又变做了冰,仍然是找不着,岂不要饿到明春吗?”想到这里,觉得替这些鸟雀愁苦的受不得,转念又想:“这些鸟雀虽然冻饿,却没有人放枪伤害他,又没有什么网罗来捉他,不过暂时饥寒,撑到明年开春,便快活不尽了。若像这曹州府的百姓呢,近几年的年岁也就很不好。又有这们一个酷虐的父母官,动不动就捉了去当强盗待,用站笼站杀,吓的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于饥寒之外,又多一层惧怕,岂不比这鸟雀还要苦吗?”想到这里,不觉落下泪来。又见那老鸦有一阵刮刮的叫了几声,仿佛他不是号寒啼饥,却是为有言论自由的乐趣,来骄这曹州府百姓似的。想到此处,不觉怒发冲冠,恨不得立刻将玉贤杀掉,方出心头之恨。这一段文字层次清晰地描述了老残的一段心理活动,先是观赏雪景,继之为老鸦麻雀动了怜悯,又由鸟及人,人鸟相较,人尚不及雪中寒雀还有点“言论自由的乐趣”,于是悲而转怒,恨不能立刻去杀掉那个酷虐的“父母官”。这段描写动人地体现了作者“以小说代哭泣”的文学思想,是塑造老残形象的重要文字。在《老残游记续编》中泰山斗姥宫尼姑逸云所讲的自己的恋爱故事,虽主旨在阐扬如何体真悟道的佛理,但所述恋爱过程中心理活动瞬息万变的复杂情形,很长的一大段自述隐微,则生动地分析了一个尼姑在追求爱情时所遭遇的种种现实困难和心理障碍。这说明刘鹗在小说中进行人物心理的分析和描述的技艺,已经攀上了很高的艺术境地。

《老残游记》以老残的游踪作为叙事角,又常用对话倒叙故事,显得比较开放自由,中间申子平去桃花山访贤一段故事,申子平代替了老残作为叙事的视角,与书名有些相违,但其中有些片断却写得比较精彩。作品结构不太紧凑,人物之间和情节之间的整体联系不足,如“白妞说书”一段虽表现了作者高超的描写才能,却是作品中与主题无甚关联因而显得有些游离的情节,这可能是连载小说造成的艺术缺陷。《老残游记》还显露出不少受新文化及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小说新因素,英国人注意到作品中“包含了夏洛克·福尔摩斯式的故事”(《大英百科全书》),提醒我们应注意这些新信息。

第二篇:读刘鹗《老残游记》有感

读刘鹗《老残游记》有感

付敏杰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书成于1906年。刘鹗借助这部小说来寄托他自己的思想怀抱,书中的主人公名叫“老残”,是一个手摇串铃、走方看病的郎中。这部小说以老残在北中国大地上游历的所见、所闻为题材,揭示出当时的中国社会的人民的生存状态,对那些草菅人命的酷吏嘴脸进行了露骨的刻画与讽刺,极具有批判色彩。它的谴责意义发人深省,但是,该书最值得称赞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它的艺术特色上。当我手捧这部小说的时候,每每被它的语言、篇章布局和才情学识所吸引,心中很是折服。无论是写湖光山色,还是要写世态风俗人情,刘鹗都把自己的人生感受化入了老残的身上,处处以老残的感受为依据,文笔也很流畅,有散文般的“行云流水”之妙。?

这部小说中描写景物或者环境的地方很值得去慢慢欣赏回味,因为它的语言不全是编写小说故事情节的叙述性的语言,有许多的语言都宛如散文似的,非常的有文采、有才情,把某种所要表达的氛围都渲染得淋漓尽致。如第八回中的第6段写子平进山的这一段,写得甚是精彩!书中写道:“这时候,山里本来无风,却听得树梢上呼呼地响,树上残叶簌簌地落,人面上冷气棱棱地割。这几个人早已吓得魂飞魄散了。”这短短的两句话写得很妙!特别是这几个叠字形容词的运用,不仅恰当,且又生动传神。在这里,刘鹗没有从正面直接描写那几个人怎样地冻得魂飞魄散,而是从侧面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达到一种渲染的效果。同时,从更深一层意义上来看,这景物并非全是客观的实景,因为“山里本来无风”嘛,既然无风,那么树叶就没有理由会动啊!所以这里的景物是一种带上了强烈主观因素的景物,它是文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恐惧因素导致的这样一种特别的感受。这真是刘鹗写作方法上的高明之处,虽然不能确定刘鹗生前可曾学过西方文艺心理学中的有关阐释理论,但此一句话的描写却把文艺心理学中的精华酣畅淋漓地展现出来了!作品人物中的主观感受与具体的客观事物融合得天衣无缝。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老残游记》这部作品,它的确是好!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作为谴责小说,写的是敏感的题材,表达的是深刻的思想,抛开这些不讲,单就文本本身来分析,它作为优秀古典小说也是当之无愧的!?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刘鹗十分善于从细节上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在第十二回中有这样一段话写老残:“一面走着,觉得脸上有样物件附着似的,用手一摸,原来两边着了两条滴滑的的冰。初起不懂什么缘故,既而想起,自己也就笑了。原来就是方才流的泪,天寒,立刻就冻住了,地下必定还有几多冰珠子呢。闷闷的回到店里,也就睡了。”这段描写看似很平常,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其实不然,仔细回味一下,很令人心酸!这段细节写得多么好!不仅突出了天寒,而且也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老残心地善良,拥有慈悲的心肠,见不得人间百姓的苦难;同时,也写出了老残可爱的一面,把人物刻画得很鲜活。此外,从篇章整体结构上来看,这段也是和作品结尾处相照应的。小说结尾写老残阴间游历时体生檀香,这是修道大有成就的大善人才可能达到的境界,而老残做到了。试想:如果没有作者在前面于细节上做处处的铺垫,那么体生檀香的结尾一定会显得很突兀。?

在表现手法上,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是善于运用譬喻的手法来表现那种难以言传的“妙境”。这种譬喻的手法在前人白居易《琵琶行》中已经使用,刘鹗在这部小说中,也大量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同样用得也很贴切、生动,富于生活实感。这在老残“明居湖听书”这段的描写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作者写白妞白小玉的唱声“字字清脆,声声婉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又“只觉得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优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这种写法把无形的听觉化为有形的触觉,使之具体可感,虽然人参果没有人吃过,但是这样的写法也够勾起人的胃口,引发人不尽的遐想了!在写曲声的千回百转时,作者说它“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这是通过比喻,化听觉为视觉,使之历历在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之所以能把白妞的唱书写得如此传神动人,并不是作者的随意发挥,最重要的是因为他有生活的切身体验。作者曾亲身去济南大明湖听过白妞唱书,这是一种实写、实感;同时,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残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本人的化身。其次还在于作者个人的音乐修养,刘鹗本人精通音律,所以他能够敏锐地把握住音乐所能传达出的独特感受,而不是像一般的听者,听过之后就算了。《老残游记》中写音乐的地方有很多处,都各具特色,与当时的具体情节安排得相得益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生活的切身体验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对于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居湖听书不只是作者的写作技巧高超,对于如何将生活的感受上升到艺术的创作上,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老残游记》这部书后人常常把它作为谴责小说来看,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要是从创作动机上看,它更像是寄托怀抱的作品。特别是在续集中,有很大的篇幅都是在抒发作者本人的“人生如梦”的感受,特别是后几回,刘鹗借逸云之口道出了他本人的学佛感悟。从此中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佛学造诣,但遗憾的是,其中流露出的消极情绪太多,大有落暮踌躇、不知何去何从的迷茫。结合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这种感受是很正常的情感反应,也从侧面反映出那个黑暗动荡的社会现实,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小说主题。作为后来的读书者,应该学会判断和取舍,学习小说中的精华部分,莫要被消极的情绪影响了上进的勇气。

第三篇:老残游记读书笔记

《老残游记》读后感2000字

毋庸置疑,清官者,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皆因人们拥戴清官、热爱清官。黑脸的包龙图,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始终是一片惩奷除恶的“大青天”。奷臣者,遭人唾骂,遗臭万年,皆因人们憎恨奷臣、厌恶奷臣。残害忠良的秦桧,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永远是跪在岳飞墓前的(前些时候,看到网上传言,秦桧在家乡已站起来了,现在的社会价值取向真得让人迷惘和心寒)。

刘鹗的《老残游记》中写了二个清官,读后,却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第一个“清官”是玉贤。该人是因为“办强盗办的好”而“补曹州府”(见第三回)。他办强盗究竟办得怎么样好呢?书中写道:“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遗的景象。”

在《资治通鉴》中有一个描写李世民的故事,也说到“路不拾遗”。故事名称是《上与群臣论止盗》,发生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年代,经过是这样的:

上(指李世民)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市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贞观之治”时代,李世民是否真得做到路不拾遗了,我们姑且不论。但是,李世民对“止盗”采用“疏”的方法,让百姓富起来,“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李世民的观点显然是合乎情理的,只是听起来太过于理想化而已。“穷人”是任何社会都希望消失的,又是任何社会都难以有效消失的。即便历史发展到现在,经济发达,物质丰富,“穷人”的故事却仍然时有耳闻,此仍由于合理的贫富差距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如果果真具备孔子所倡导“天下大同、天下归一”,社会还能否发展,却是真正的令人心存疑虑!我们所要做的是让“穷人”成为“相对穷”,而不是“绝对穷”!

玉贤大人对于“止盗”采用却是与李世民截然相反的方法,他用的是“堵”。他在“衙门口有十二架站笼,天天不得空”(见第五回),“未到一年,站笼站死两千多人”(见第三回)。就曹州府这么一个小地方,一年不到的时间,就被玉贤拿住并站死的所谓强盗有两千多人。这么一个地方哪里来的这么多强盗,全都是由于“他(指玉贤大人)随便见着什么人,只要不顺他的眼,他就把他用站笼站死;或者说话说的不得法,犯到他手里,也是一个死。”(见第五回)以至于老百姓非常怕他,大家如小心谨慎、噤若寒蝉,不敢有丝毫差错。然而,即使这样,还是有众多的良民百姓被错当作强盗而被怨站死。对此,老残深有感慨,对曹州府百姓深为同情,他看到雪地中鸟儿无以觅食,“躲在屋檐下,也把头缩着怕冷,其饥寒

第四篇:老残游记读后感

《老残游记》读后感

洪都百炼生的《老残游记》在晚清谴责小说中,是最为人所称道的佳作之一。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评价此书:“借铁英号老残之游行,而历记其言论闻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信仰,并见于内,而攻击官吏之处亦多。”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来看,无论对语言的运用上、对生活的观察上、对细节的描绘上,都看得出作者不愿因袭、追求创新的精神。这与晚清同类小说相比,成就是比较卓越的。但客观来说,其基本政治观念却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坚决拥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缺乏意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因之,《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作品。

作者刘鹗,生于咸丰七年(1857),卒于宣统元年(1909),原名孟鹏,字云抟,后更名为鹗,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江苏六合人。刘氏少时即不喜时艺,而精于术数,尤长于治河,这在小说中的黄河水患治理情节中也有所体现。刘鹗写《老残游记》,初意是想以稿费帮助友人连梦青,更深一层的理由是,刘处于新旧思潮激荡的转型期,写其游历,以抒其郁闷之情。

《老残游记》的主人公老残,是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摇串铃浪迹江湖,不入仕途,但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侠肝义胆,尽其所能的解救人民疾苦。通过这一正面形象,作者揭露了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反映的“清官”暴政现象,尤其是对玉贤、刚弼两个所谓的“清官”滥用私刑、草菅人命的罪恶行径的描写,形象生动的得出“清官比贪官更可恶”的惨痛结论。把当时社会消极黑暗的一面栓释得淋漓尽致,即表面上所谓事事为民生的官员,其实只是虚伪造作之徒。

我认为《老残游记》并非是一部单纯描写山水之游的游记而已。近代李欧焚曾指出,《老残游记》至少有三个层次:即老残的山水之游、社会之游、心灵之游,亦因为这三种层次——山水、人物、思想——的交流,显示出《老残游记》的重大意义。

想要更深入贴切的了解作者的思想,还必须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大背景来思考。小说在第一回“危船一梦”的寓言中,融入了指代性极强的现实意义。胡适曾指出:以帆船象征中国,四个转舵的是军机大臣,六枝旧桅是新设的两部,二十三四丈是二十三四个行省与藩属,东边那三丈是东三省,东边一丈便是山东。

而船上的纷乱情形,比喻戊戌政变,高谈阔论之士,暗喻当时的志士。

乱世之中,老百姓朝夕难保,再加上清官酷吏的欺压剥削,更是苦不堪言。小说中描写的海上风浪,很明显是在比喻西洋势力的侵入,在风雨中飘摇的小船,深刻有力的表现出当时中国的处境。然而当作者的化身老残乘小船送去解救之法时,却遭到盲目排外船员的鄙视和排挤,这在客观生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刘鹗空有满腔抱负和才华却无处施展、无奈悲怆不受人理解的郁郁不得志之情。

书中更加精彩的一段情节是八至十二回申子平登山遇黄龙子的事迹,乍看之下与老残的情节脱离开来,然而也正是这几个回目,使得全书富有哲理的意味。这段故事的存在,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作者信仰,并见于内。”作者在这里塑造了一位具有林下之风、不为世俗旧礼教束缚的超尘脱俗之人——玙姑。她痛论三教同轨,大胆批评宋儒理学,尤诋清儒:“宋儒固多不是,然尚有是处,若今之学宋儒者,直乡愿而已。”由此带出一个黄龙子,从《易经》一直谈到“北拳南革”,污蔑义和团和革命党,说他们“破败了天理国法人情”。中间还夹杂着胜姑、扈姑、玙姑等的迷人古乐场面。山中的虎啸狼嗷,冰堕崖裂的声音,把环境空气渲染得惊险幽邃,迷离醉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本人矛盾的政治观,透露了作者反动的政治思想本质。

反观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虽然整体和谐,但是还是有很多类似于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然而这篇小说想要宣扬的,就正如老残自己的独白所说:“举世皆兵,又举世皆睡。真正无下手处,摇串铃先醒其睡。无论何等病症,非先醒无治法。具菩萨婆心,得异人口诀,铃而曰串。则盼望同志相助,心苦情切。”四处奔走,无非是想唤醒犹酣梦于往昔光辉历史的老大帝国。

第五篇:老残游记读后感

《老残游记》读后感

中国社会进入到晚清时期,封建制度的各种弊端暴露无遗,老残游记读后感。

作者刘鹗,原名梦鹏,又名孟鹏。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刘鹗本人也是富有学识又得不到抱负的人。

《老残游记》是社会谴责小说,以暴露的阴暗面和种种弊端为主要内容,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晚清的社会谴责小说的代表作有4部。《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老残游记》《孽海花》。其中每部书的侧重点各不一样,而《老残游记》则更以对自然风光的描写而见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老残游记》的语言清新流畅、富有韵味。鲁迅说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写景的特点是自然、逼真,有鲜明的层次和色彩。可以作为优美的散文来读。

我觉得书中对大明湖的风光,黄河冰雪以及对音乐的描绘等艺术成就尤高,看起来让我很受感染。比如在描绘济南府的时候用“家家流水,户户垂杨”来写,仅仅八字,就写出了济南的水多,树多的特点。我曾两次去过济南,那的水真是既多又特别清澈,连护城河中都能看到招摇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水中自由地摆动。而大明湖中随处可见的一眼眼小小的泉眼,更是无时无刻不活泼地冒着泡泡。

作者在自叙里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小说是作者对“棋局已残”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深重的苦难遭遇的哭泣。老残是作品中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不入宦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读后感《老残游记读后感》。小说的突出处是揭露了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暴政。作者说“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目所见,不知凡几矣”。刘鹗笔下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要做大官”而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

这里反映出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比较进步的一面。但他的基本政治观却是落后的,甚而是反动的。他坚决拥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这在书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因之,《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而读书是不能用现在的思维和政治观点来评判古人的,古人的观点和现在是有出入的。所以读书时,不要过分在意作者的政治观点,不能因为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不一样而否定这是一本好书。

今天看老残游记,读到老残拿了药水去救人,看看头上的题目,想必人是被救了,就打算翻过去几页看下一回,不料下一回就是老残续集了,就不打算看了。

这是本好书,淡淡的科技色彩杂列在其中,使之比起其它的明清小说来,清新异常。如果不是1920年之后我国文化翻天覆地的一种改革方式,我国的知识分子可能不会像今天这样子,大部分是“有知识无文化”,而成为老残这样的人。老残是一个热爱科技的人,而且不辞辛苦,愿意身体力行。

作者自称“燕北闲人”,状物描景很有点朴拙淡雅的情景。他写得大概也都是北方的景致。

文中一些情景,境界还是蛮好的,比如写黑妞白妞唱曲,店小二还评价说“撂在地上摔三截儿”(形容其音高,似乎以前又有人形容的时候,用“音细若发,直干云霄”的,好像音高了,就很轻,能够飘上天或者冲上天)。比如雪夜宿玙姑家,听玙姑演说佛道儒三家的异同,又听玙姑黄龙子等的“交响乐”一段,让人如入天堂,写玙姑颇有林下风范,想必是作者心目中第一等女子了。只是临走的时候,黄龙子又玄不唧唧的说了一些预言,挺无聊的。写翠花翠环的一段,也特别有意思,了解一些社会人情世态。这三段,算是正好写了三个社会等级的女子。玙姑一等,是自由身自由心的;白妞一等,是唱曲谋生的;翠环一等,则是最下等的,最苦的一种。

作者对黄河作堤造成的百姓流离之苦,通过翠环的口,写得如此细致,让我这个从没有经历过什么苦的人为之唏嘘。

这本书我之所以去看,是因为高中的时候,偶然看到好像朱自清还是谁,说他初中时候看得课外书中最喜欢的。所以就去看,是比较信任他们的话。这一次去看,却发现原来我去年看过的,至少看过前五回。可见我去年看书都没有留下什么印象。真是可恶!

下载第四节刘鹗及其《老残游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四节刘鹗及其《老残游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3《老残游记》

    “探索者”沉痛的梦 ——《老残游记》新论任强 (班级:中文系02级1班学号:020101016指导教师:曹家治)摘要本文对《老残游记》中“破灭的梦”“呼唤的梦”“无奈的梦”进行了阐释,从......

    老残游记读后感

    老残说:赃官可恨,人人知之,老残游记读后感。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目所见,不知凡几矣。......

    老残游记[范文大全]

    九 年 级 语 文 上 册 第二单元鉴赏评论课题:《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课型:鉴赏评论 课时:1课时 上课时间:9月26日《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课前预习: 搜集有关刘鹗、《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 读书报告

    《老残游记》读后感 法政学院 09法一 邹琬怡 09102003350 《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老残游记》、《孽海花》是晚清社会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其中的《老残游......

    老残游记第二回之我见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老残游记》第二回之我见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被海内外学......

    读老残游记(合集)

    读老残游记 (2011-06-24 23:35:57) http://blog.sina.com.cn/baisublog 那天,买了几本旧书,其中有《老残游记》。从前看这书,每次看到第六回顶染猩红那段,说到曹州太守玉贤冤杀......

    读老残游记有感

    《老残游记》读后感老残是作品中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以行医糊口,自甘淡泊,不入仕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

    《老残游记》读后感2000字

    毋庸置疑,清官者,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皆因人们拥戴清官、热爱清官。黑脸的包龙图,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始终是一片惩奷除恶的大青天。奷臣者,遭人唾骂,遗臭万年,皆因人们憎恨奷臣、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