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顶岗实习岁月

时间:2019-05-14 23:1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的顶岗实习岁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的顶岗实习岁月》。

第一篇:我的顶岗实习岁月

我的顶岗实习岁月

09级物理1班李艳实习学校:常宁市新河中学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任务就要结束了,我顺利地完成了大三第二学期的任务——顶岗实习。

实习期间,我收获了很多,经历了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面对自己的学生听到有人对我喊:“老师好!”的声音;第一次走上讲台,拿起粉笔,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第一次批改作业;第一次与学生面对面的探讨问题、谈心、第一次以老师的角色进行监考、第一次与多位资深老师讨论交流,共同探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些尝试使我的成长有了一个新的飞跃。顶岗实习是我们师范生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的必需环节。是走向社会的前奏曲。通过实习,接触了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这四个半月的体验,我收获了很多,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体会了作为一名老师的艰辛与劳累,也明白了作为一名老师的光荣与责任。现将基本情况总结如下:

一、生活篇

四个多月的时间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让我们细细品味。在新河中学实习生活过得很充实,很快乐,也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不尽的光怀。这里的老师带给我和学姐无尽的快乐。有时候十几个老师一起去河边兜风吃鱼,一起去吃烧烤。有时候老师们带着我和学姐下乡摘夏橙„„这里的学生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喜

悦。在课外,有时候我班的男生教我打篮球,还把我在篮球场上的身影摄影下来;有时候学生们和我在乒乓球台上较量,他(她)们把我当作了大姐;有时候我和学生坐在草坪上,他们讲属于他们的故事,他们听我谈我的大学生活„„在课内,每次走进教室他们都用那灿烂的笑容欢迎我;每节课上他们都会积极的问答;每节的练习课做错题目的同学都会在台上唱小曲;每节晚自习他们一个接一个的问我题目„面对这样我学生我怎能不“爱”他们呢?新河中学记录了我的欢笑,我的忙碌,我的进步与成熟等等。这一切永远都会尘封在我记忆的深处!

二、教学实习篇

在四个多月的实习时间里,我主要负责初二的物理课。在半年的实习阶段,我教初二两个班,每天上二节课,相对于其他实习生我是很轻松的。我的指导老师是雷红军老师,雷老师对人很热心,对于我的教学总是给我们很认真的指导,并将他的一些教学经验传授给我;老师们都很热情负责,对我们的工作也很配合,生活上给予关心,工作上给予指导,我们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老师们的帮助。在听课中,我个人体会很深。因为学生的基础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听课的同时,我注意到班里学生的不同反应,作好记录,思考以后我该以怎样的形式在班级上课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使知识点变得通俗易懂。这种听课和我们以往的听课不一样,它并不仅仅为了学习老师所讲的知识,还要去学习老师怎么样讲课,学习如何传授知识,如何控制课堂气氛,如何把握授课时间,好好驾驭整个班级教学

等。听课的时候,我会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听课的重点是注意各个老师讲解过程中与自己思路不同的部分,以吸收老师的优点。形成自己的讲课风格。难以忘记第一节课,由于第一次上讲台,虽然课前准备得比较充分,但是还是很紧张,所以感觉还是很紧,非常感谢同学们的配合,让我最后顺利的讲下来这节课。课后雷老师认真的给我评课,让我知道了哪些不足,并在以后的讲课过程中注意这些问题。虽然第一节课讲下来了,但我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好。接下来的时间,我准备好后,讲课给老师听。指导老师听过以后,很认真的为我指出讲课中的缺陷,还有一些要注意的问题及建议,对我的讲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鼓励我,这让我很欣慰。从那之后,我就开始以平常的心态去备课、上课,不再紧张了。

三、反思总结篇

这次的顶岗实习,我的感受颇多 :

首先,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我不得不刻苦钻研。如

果我们仅懂得书本上的知识的话,那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上好一堂课不仅要求我们能够旁征博引,而且学生在平时也会提到一些书本上没有涉及到的知识,所以自己的知识面一定要广。当然,探索是艰苦的,但是,在这种富有成效的实践中,教师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喜悦、欢乐和幸福。因为在教师成功的同时,教师自身渴望成就事业的精神需要也得到了满足。成为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其他各方面如语言、表达方式、心理状态以及动作神态等也都是要有讲究的。上完一节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当好一名老师真不容易啊!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将更加努力地完善自己,争取做一名真正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再次,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教师所面对的不只是一个世界,而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世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性。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育不能像流水线上的工人生产物质产品那样,可以按照固定的工艺流程,有统一的型号,用一个模子,而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加以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地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发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

最后,短短的半年时间,让我清楚地懂得: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使我想到了传统医学中“望、闻、问、切”四诊法。于是,我总结出四点:细心“望”其表,耐心“闻”其声,真心“问”其想,准确“切”其脉。学生需要“爱心”。

第二篇:我的顶岗实习岁月

“我的顶岗实习岁月”主题征文暨演讲稿

中文系09汉二班赵娟

实习学校:常宁市樟塘学校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常宁板桥樟塘学校的实习老师赵娟,来常宁市顶岗实习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今年实习期间一直在下雨,来的时候下雨,快要走的时候仍然还是在下雨。三月份参加学校系里师范生五项技能大赛决赛的时候,我抽到了一道演讲题,这道题是这样的:有人把教师比作园丁,有人把教师比作梯子,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如果让你也打一个比方,你认为教师是什么?(互动提问:在坐的各位你们认为是什么呢?)我认为,教师是雨,是下在学生心间的一场好雨。正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雨水的滋润,而学生的成长,尤其是心灵的成长,需要我们教师如雨水一般的滋润。在这段顶岗实习岁月里,学生们在我的精心浇灌下成长了,而我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也成长了。记得来时坐在常宁市教育局的会议室听实习生动员大会有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你们走的时候和你们来的时候绝对是不一样的,你变了,因为你成长了,你收获了。”我确确实实感觉到自己不一样了,恍惚中,有时我会忘记自己是一个学生的身份,以为自己已是一个在职在岗的老师了。所以我很感谢有这次顶岗实习的机会让我有这次蜕变,其中最要感谢的就是我所在顶岗实习学校的领导老师,以及我的学生们,是他们教会了我成长。下面是我对这一学期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我总结为教育“四需要”。

教育,需要主动

刚来这里实习老师总会抱怨,为什么学生上课老是喜欢讲小话开小差不认真听讲呢?为什么课堂气氛一点都不活跃让作为老师的自己也觉得没劲儿呢?这里的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学生,一群对学习兴趣不大而且很多同学并不想升高中的学生,不想读书也就很难体会到读书的快乐,这时,我们不能抱怨他们素质不好,抱怨他们没上进心不好好读书。你想挑学生,学生还想挑老师呢?我们最重要的首先是要把自己做好,我们要比学生更主动,更有热情,用自己的那一份热情和主动去带动学生。

这种主动不是盲目的主动,而是要有灵活方法的。与其责怪学生上课不专心,不如研究些点子和方法让自己的课上得更有吸引力去提起他们的兴趣;教育不单单是传授知识这么简单,有时它更是一门艺术,你就是站在三尺讲台上的表演者,你的表演不仅要有内容,而且要有形式,要演得好,让学生跟着你走入情境中去。让学生不仅在这表演中学得知识,而且学得有味道,直抵他们的心灵。其次,要让自己的一言一行变得更加能够感染人,去唤醒学生们的学习意识,去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办法总比问题多,要深信用适当的方法孩子们的心灵是可以被重塑的。老师主动用自己热情去影响学生这是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借助一股力量,那就是班里学习认真而又积极性高的学生。把他们培养成一股具有影响力的力量有目的的去带动坐在他们周边的同学,周边本来不认真的同学看到同伴们学得津津有味,学生是有从众心理的,于是会突然打起精神来听课,想看看其他同学为什么可以学得那么有味,于是自己也来试一试。就这样有了一个动力有了一个兴趣就能慢慢地把学生带入正轨。记得我兼教的初一的一个英语班,这个班的英语底子很差,很多学生基本上已经被课堂抛弃了,听英语就像听天书一样,根本无法跟进来,于是破罐子破摔,干脆放弃。通过几星期的上课我发现这个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他们班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男生很听女生的话,而女生恰巧英语都学得不错。于是我就借助这股特色力量去影响班里学习不认真的学生。我把学得好的同学召集起来,要求她们以后上课要更加积极更加热情,而且要求她们去带动自己身边不爱学英语的同学。果然,这个方法一实行,班里以前天天一听英语就睡觉的同学悄悄地举起了自己的手来回答问题,会和学习好的同学争抢着上黑板做题。让我又好气又好笑的是他们即使不知道做这个题也会举起手来要求答题,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怎是不会浇灭他们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了,其他的也就好解决了。

教育,需要直抵学生的心灵

累的时候我总会奢望:要是每个学生都怕我,什么都能听我的那就好了,我叫他往东,他就往东,叫他往西就往西,那我就很省心了。可仔细一想,这怎么可能呢?我们不能像驯服动物一样,让他们什么都听你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有个性的个体,靠打骂等像驯服动物一样的方式去教育学生,虽然学生怕你,表面什么都听你的,但你并没有深入学生的内心,让他们对你心悦诚服,私底下他们可能会对你有无数的不满与厌恶。其实,直抵心灵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只有你打开了孩子的心门,孩子们从心里接纳了你,让你走进了孩子的内心,这种教育才是成功的。要想走近孩子的内心,需要“三温暖”。

首先需要公平的温暖。教师要公平的以诚相待班里的每一位学生,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每一个生命都有特殊的潜能,而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掘每一个孩子的创造力。我们不能歧视或看不起在某些地方表现不好的学生。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例如某些问题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平时还喜欢打架惹是生非,但你深入了解之后你会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更多的精力去发现孩子们的可爱和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取长补短,至少让自己在某一方面发光发亮,绝不比别人差。

其次,需要鼓励的温暖。学生处在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什么都还是处在一个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过程中难免学得不到位甚至是犯错,这时我们不能脾气大发脸色铁青地去责备学生,批评他们怎么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什么都不能让你满意。其实发火生气是教师的一大禁忌,你生气发火的同时你肯定也就不冷静,不冷静不理智就会失态,孩子的心门就会对你紧闭了,于是不听劝,敷衍你,把你的话当耳边风,甚至是叛逆,产生逆反心理。我们静下心来,目光柔和了,就更能渗透到辽远的空间,就能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就能让学生知道你是在关心他,他才能把你的话听进去;面庞柔和了,就能更准确地表达与人平的信念,就能让学生卸下防备与你真心交流,心打开了思想流动起来了,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问题。这种目光和面庞的柔和就是鼓励。没做好没有关系,慢慢来,耐心的陪着学生练习,鼓励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的心中充满自信,充满阳光,充满快乐,这样孩子才能有更大的兴趣去学习,才有更大的勇气去战胜困难,你要相信学生总会进步的;犯错没有关系,只要我们好好分析犯错的根源,思考改正错误的方法,一起努力,相信他们有一天是能够改好的。适当的时候拉孩子一把,你重视他,鼓励他,他就会重视自己,重视自己犯的错。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他真的有在慢慢蜕变。尤其是在处理问题学生的时候,要注意留个台阶。就像我的学生说的,得饶人处且饶人。给孩子一个台阶下,留一个缓冲的地带,才不会把孩子逼进逆反的死胡同。

最后,需要家的温暖。家是温馨的港湾,中国本是家庭观念十分浓的国度。若学生能在学校能找到家的感觉,那他们学习会多好,生活会多开心啊!在我教的樟塘学校里,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或者是爸爸或者是妈妈不在家,有的是单亲甚至是孤儿,对于家庭关爱这一方面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缺失,尤其是现在九零后的一些孩子和在家的父母关系也处不好。这时候我们应加强这一方面的教育,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呵护,多给他们一些鼓舞。尊重学生的意愿,凡事多和学生商量。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细心去关照学生的生活和一些情绪,让他们知道,在学校不管遇到什么困难,记得永远有这么一位老师愿意与你分忧,愿意帮助你。

教育,需要反省

我们经常会教育学生要求她们好好回去反省,可是作为老师的我们,其实同样需要反省。不反省的教育,就是固步自封的教育。有时我们老师犯错了,学生会不客气的在课堂上指出来。这时有的老师会愤怒的把学生打压下去,心想:我做什么都是有我的理由的,哪轮得到你来指责老师!当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确实需要静下心来想想作为老师的自己是不是真的错了,否则学生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意见呢?记得有一次课前颁发每月作文之星的奖品给学生,本来是想鼓励学生们多多练笔,把自己的作文水平提上来,出发点自然是好的。可没想到有几个学生很不满,其中一个还当堂指责我偏心,说我选的全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并且在接下来的两堂课里与我唱反调,下课找他谈话也不听。开始我很生气学生的胡闹,选时我根本没有考虑成绩好与不好,可语文成绩好不好跟作文好不好本是直接挂钩的,会有这样的结果不是很正常吗?我很烦恼,于是和这里的老师谈起了这件事。这位老师说的话让我受益匪浅,她说:“学生都是很尊重自己的老师,如果他对你有意见了肯定是有原因的。他会生气是因为觉得这个评奖不公平。你是怎么评选的呢?”我说:“这是我按照这个月作文写作的登记情况择优录取的。” “这是你一个人单独选出来的?还是你和学生们共同选出来的呢?”我说:“我私下底选出来的。”他突然严肃地说:“那这个评选就不公开了,不公开,学生怎么知道是不是公平选出来的呢?你看,我们下次是不是可以让评选更公开点,让评选在阳光下进行,把你觉得可以参与评选作文张贴公布,让全班同学也参与评选,他们自己和你一起选出来的,那他们谁还能有什么话可以说呢?”我恍然大悟,回去自己仔细想想,这件事情虽然我本是出于好心,可是在执行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这会激起写作成绩较差一些同学的不满,我缺少了对后进生的鼓励,也缺少了评选的公开性。其实对待这样的事情,有时候我们要感激他们,感激他们指出我们工作中没有考虑到的漏洞,这样我们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教育,需要等待

老师这门职业寻求的是职业幸福感,现在慢慢学会了知足,多一些鼓励,多一些支持,学生们其实是慢慢的在成长的,有的成长得很明显,有的不明显而已。教育是一项事业长跑,日久见功力,需要耐心,需要等待。成长本来就不可一蹴而就,不能拔苗助长,其实你会慢慢看到他们是在缓慢进步的。其实,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着一股向上向善的力量,没有谁愿意做一个坏孩子,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善于给学生机会,给予他鼓励,当然,改变不可能在一瞬间,进步是一点一滴的积累,而且,学生在改变的过程中会出现反复的现象,这一切其实是很正常的,而我们教师能做的就是要耐心,耐心教育,耐心等待他们的改变,决不放弃一个学生。

耐心教育,耐心等待吧,相信在某个时刻,孩子们的改变会惊呆你!

第三篇:难忘的岁月,我的顶岗实习总结

难忘的岁月,我的顶岗实习总结2010-04-27 23:07顶岗实习工作总结

3月12日至4月23日,我在临安市锦城第三中学进行了一个多月的顶岗实习工作,难忘的岁月,我的顶岗实习总结。这段时期,我受益匪浅。我的实习内容包括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和其他一些工作。下面是我对语文教学和班主任两方面工作的总结:

(一)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在本次顶岗实习过程中,语文教学是重点。在这段时间内我顶替郑老师负责初二(2)

班和初二(3)班的语文教学工作,锦城三中也安排了语文教研组长彭老师和优秀语文教师钱老师担任我的教学指导老师。在两位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学到了很多语文教学知识和技能。

因为之前未上过讲台,所以教研组安排我先听三天课。在听课过程中,我领略到了不同老师的上课风格,并且试图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学习和运用,但更主要的是从中学习语文教学组织和课堂管理。各位老师的课堂很精彩,课后他们也很热心地指导我怎么听课、在课堂上怎么观察学生、如何针对不同学生作也适当反应,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在听课时我也开始了备课、写教案、做课件,并且及时地把备好的课送给指导老师,请他们指导改进。

听完三天的课后,我开始独立担任起了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记得我的第一堂课是第一单元最后一课《再塑生命》,虽然之前已经做了许多准备,但是,因为是第一次讲课,感觉还是很不好,因为有很多课堂突发状况我不知道怎么去应对,甚至连计划内容也没讲完。只好下课后立即与指导老师和办公室其他老师交流,听取他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这样的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我完成了两个班语文一三五单元的教学工作。并且对语文教学工作有以下的了解和体会:

首先,是在备课方面,因为现在使用的都是新教材,熟悉和把握教材是备课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然后是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其中,钱老师特别对我的教案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项,如备课时不要面面俱到,而是要设计一条主线,围绕这条主线展开教学,不然学生很难把握主要内容。最好是写一些提纲挈领的东西,再补充关键知识点,而这些关键知识点要尽量记在脑中,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避免照本宣科,从而可以使自己教态自然,发挥自身主动性的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

其次,是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化,这是我从指导老师彭老师那儿得到的启示。他是一位幽默风趣的人,他的课很精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些,他一直建议我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应该充分引导学生动笔、动口、动脑,只要做到其中一点,这堂课就算是成功的。我接受彭老师的建议,一直都试图按照他的建议来组织课堂,结果效果很明显。我的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心可能多地使用教师点拔法,即上每一堂课都设问析疑,都在课堂上设立一个主问题,如上《旅鼠之谜》一课时,设立“本文讲了旅鼠的哪些奥秘,这些奥秘神奇在何处?”这样一个主问题让学生自读寻找思考回答,既达到了学习课本知识的要求,又锻炼了考试做阅读理解能力题的能力;再上苏轼词《水调歌头》时,设立“词人认为天上(喻指'出世')好,还是人间(喻指'入世')好?”这样一个主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跟着教师一起赏析词作,既能达到欣赏词作语言意境美的目的,又能引导学生思考理解词作的深层蕴含,实习总结《难忘的岁月,我的顶岗实习总结》。所以说,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多变的,有时候,我在两个班同一篇课文会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因为我发现(2)是一个沉静的班级,不太适合自主讨论的教学形式,因此更多是在引导他们跟上教师的思维,而(3)则异常活跃,因此教学时,我更多的是让他样自主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

最后,语文教学还要善于从各个测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特点,为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服务,如通过作业批改、作文指导、单元小测甚至是字迹工整与否等,都可以不同程度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

(二)关于实习班主任工作的总结

郑老师刚好是初二(2)班的班主任,因此,在顶岗实习期间,我还要担任202班的班主任。班主任既是管理者,又是教育者,还是班级的设计者。初二(2)班在郑老师的精心管理下,形成了安静、沉稳、乖巧的面貌,这让我少操了很多心。

班主任工作是一些琐碎的部分联系起来的整体,也是这些琐碎的片段构成了学生们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并且这一整体是以学生为核心,班主任为主导。所以,担任实习班主任期间,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对202班进行管理的:

其一,是创设和维持良好的学习氛围,202班本身就是一个沉静的班级学习氛围浓厚、纪律好,因此我只要例行每天的早读和午自习到岗监督就可以了。此外,再通过每周二周四的午写字活动,细心地指导学生练字,以及积极的联系各科任老师,及时了解掌握学生们的学生热情的动态,从而保证202班维持浓厚的学习氛围。

其二,是创设多元的成长环境,这里是指学习知识以外的各方面成长环境。班级是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和集体,因此,一个班级除了要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外,还要有一个快乐活跃的成长环境。所以学校安排学生们自己动手打扫卫生,安排学生们上午课间出操(跳绳)、下午课间眼保健操,还安排富有特色的午间读报(周一)和唱歌(周二周四)活动以及其他一些活动,这样能够为学生各方面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而这一切活动班主任都必须和学生地起参加,引导学生顺利有效地进行,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充分利用读报和唱歌活动给学生们朗诵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如《行动比抱怨更重要》)和播放立志歌曲等。此外,我还配合学校的活动周安排,指导初二(2)班学开展了两次主题班会(一次是“节约用水,倡导低碳”,一次是“春季健康教育”)和一次活动课,其中的活动课是响应学校“捐一元钱,献一瓶水”为西南干旱灾区募捐活动开展的,我反这次活动课的主题确定为“献一份爱心,关注西南干旱区儿童”,从儿童的角度,为学生们播放西南干旱区儿童生活到视频、展示图片文字的材料,并请学生们发言说自己的感受。这次活动课不仅使学生们了解到了西南干旱区儿童的不幸生活,使学生树立了节水意识,也懂得了自己生活的幸福和学习机会的可贵而发奋学生,还激发了学生们捐款援助西南干旱区儿童的的热情,使得初二(2)班共为灾区捐款221元,让学生得到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救灾。

除此之外,作为班主任还要个理很多细碎的事务,比如注意学生出勤情况,午餐维持用餐秩序,指导学生值勤值周等,特别是要时常与学校、家长、和各科任老师联系,以便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成长。

当然,由于经验不足,无论是在教学和班级管理方面,我都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特别是在处理学生矛盾和观察学生行为动态方面,我简直是一筹莫展,另外我也时常有对学生发脾气和体罚学生(主要是罚站)的不良行为,这些都是我要即时改进的。

一个多月的顶岗实习工作,对于像我一样初出茅庐的师范生是艰辛的、漫长的,也是充实的,更是难忘的,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登上讲台,第一次与学生们近距离交流与接触、和他们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特别是想起实习结束时与学生们依依惜别的情景,心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最重要的是,在这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不仅是关于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更是一种人生体验和人生态度与责任!

第四篇:我在摩根士丹利的实习岁月[范文]

我在摩根士丹利的实习岁月 忽然一年。

上周四摩根士丹利来到图书馆5楼开宣讲会,又到招收实习生的时候了。我曾在摩根士丹利IT部门实习过半年,不禁感慨良多。截取几段简短的回忆,纪念一段美好的时光。今年的实习规模更大、过程更正规,可能过程会和去年有一定出入。1。初识

去年4月的E200,摩根士丹利第一次来学校开实习生宣讲会。那次宣讲会全程用英文进行,虽然内容已经记不清楚,但我依然记得为何决定投出简历。来的5个人西装革履,他们进来后给在场每个人都发了彩色铜版纸打印的宣传单、在黑板上贴出一张大海报、在门口立起一幅招贴画。教室并没有为他们预留出座位,每次有一个人在台上讲,其他4个人就在窗台旁的角落里站着。令我吃惊的是,无论谁在台上讲,其余四个人都整整齐齐的站成一排、手背在后面。看到这些场景,我决定投出简历:既然他们能把细节都做到这种地步,一定是一家杰出的公司。2。电话面试

忐忑的等来了电话面试通知,我跑到当时还没建好的电信群楼旁边的活动中心,找好一个能看到湖水的台阶耐心等候。有两个人一起面试我,一个在上海、一个在香港。问题的范围非常广泛,从操作系统到数据库、从网络到算法、从面向对象到语言特性无所不包。当时我才大三,很多专业课都还没学,只好直接说不会。虽然范围很广,但考察的都是比较基本的概念和理解。他们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技术,所以需要考察各个方面来找到你所擅长的,并不需要你答对所有问题(全答对是很困难的)。3。面试

理论上面试需要正装,无奈天气太热,我没穿西服没打领带,只穿一件短袖衬衫就过去了。还是两个人面试,主要谈了以往的经历、曾做过的项目,还问了几个技术问题。这一轮最好准备一下简历上的内容,想想怎样介绍以前的经历和做过的项目。面试最后还有一些时间,他们问了我的爱好、平时喜欢关注什么新闻。我说时常看看经济新闻,他们就问我对国内房地产价格的看法。我分析说房地产泡沫太大了,很快就会破灭。可惜直到现在上海的房价还在上涨„„ 这样的问题只是想更多的了解你的性格,再看看你能否独立思考,答案其实并不重要。4。Warm-up party

7月份公司从中信泰富广场搬到了更宽敞的外滩中心,搬迁的第一天晚上在公司里举行了一个party。这时距离我们几个实习生报到的日子还有一周,但我们也被邀请参加。凯博(Kabb)西餐厅准备了各种好吃的点心和饮品布置在公司的一个大屋子里,服务生端着盘子来回穿梭,大家站着边吃边聊。这样我们几个实习生就相互认识了,还分别和自己的Mentor和学长聊了一下。最后用小车推出了一个大蛋糕,大家一起庆祝上海Office的发展。5。入职培训

报到之后的前两天,所有实习生在教室里一起培训,主要内容是公司的文化历史、IT部门的概况、IT系统和技术的简介。公司文化那堂课是和固定资产投资部门的实习生一起进行,行为守则那堂课是香港的HR通过视频给我们讲的。之后的几天是自己所在的组内培训,我在股票(Equity)部门,于是老员工就给我们介绍了公司的股票交易系统概况,还演示了那些交易员是如何使用我们开发的软件买卖股票的。6。工作内容和环境

工作内容是保密的,因此我只能说:我们和香港、东京、孟买的同事一起开发内部使用的亚洲地区的股票交易系统。我被分配的第一项任务是阅读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官方交易指南,了解股票是如何买卖、如何定价的。办公室的景色非常棒,坐在价值800美元的办公椅上,我一扭头就透过落地窗看到黄浦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陆家嘴的高楼大厦、还有外滩一带的老建筑。计算机主机是惠普的,每人都有两台Eizo(艺卓,日本的专业高端品牌)19寸液晶显示器,各种饼干饮料也都随便享用。其他员工都很友善、乐于助人,每个人都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他们不仅教会了我技术,还让我学到了做事的态度。

工作是高度国际化的,我们小组的成员有2个在上海、2个在香港、1个在东京、1个在孟买。大家平时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会议相互联系,和这么多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一起工作是非常有趣的。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08年摩根士丹利IT部门的预算是31亿美元。7。见证美国次债危机

八月的某一天,我照常来到公司上班。一切都那么平静,这只不过是新的一天的开始罢了。到了九点半,我忽然收到一封被标记为“重要”的邮件,打开一看我被惊呆了:由于美国次债危机的缘故,昨晚道琼斯指数狂泻XXX点,香港恒生指数开盘急挫,一小时前开盘的东京日经指数也大幅下跌。全球股票市场陷入了恐慌,所有人都在抛售股票。我们系统的交易量大幅上涨,已经超过了以往的历史纪录。公司要求大家时刻保持警惕,在这种非常时刻,一定要确保交易系统不出问题,同时暂时冻结大部分的技术升级。这一刻我忽然感到很兴奋:我正在亲身经历一场金融风暴。第二天早上,我才在报纸上读到头版头条:次债危机引发亚太股市昨日重挫。我感到自己亲身见证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件大事,虽然角色很不起眼。现代金融市场就像变化莫测的大海,毫无预兆的风暴会突然来临。作为一名船员,你可以切身看到大家如何与大海搏斗,之后才能在报纸上读到相关报道。

8。文化和历史 每个实习生都被当作正式员工看待,参与到真正的项目中来。除了分配的任务不那么难、时间要求不那么严格(当然了,工资也比正式员工低)。实习生受到极大的尊重,绝不会感到自己是廉价劳动力。上海Office的老大甚至专门请所有实习生在外滩非常高档的饭店吃午饭,增进大家的了解、听取对公司的建议。摩根士丹利的信念是“We do the first-class business in the first-class way.”,这句话来自老摩根,JpMorgan的创始人。以前的JpMorgan同时拥有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但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开始后,美国国会在 1933年通过了一条法案,禁止一家银行同时经营这两种业务。于是JpMorgan银行在1935年被迫拆分成商业银行、今天的摩根大通(人们简称“小摩”),以及投资银行、今天的摩根士丹利(人们简称“大摩”)。70年代时,摩根士丹利曾有这样一个广告:画面上一道闪电刺破乌云,标题是“如果上帝要融资,他也会找摩根士丹利。”不过现在摩根士丹利已经不再需要打广告了。1997年收购惠添(Dean Witter)之后,大摩开始走下坡路,并在 2000年前后被另一家投行高盛(Goldman Sachs)超越。2005年曾经在大摩工作了30多年的现任CEO John Mach回归,从此大摩走上复兴之路。9。宝贵的学习机会

公司非常重视培养员工,内部有许许多多的学习机会。技术方面的暂且不论,在一个专门的内部网站上有浩如烟海在线视频课程,有各种金融知识和业务介绍。例如介绍什么是IpO、怎样分析一支股票的价格、什么是对冲基金„„ 不仅有这些视频课程,公司会定期举办讲座,邀请公司某个部门的专家介绍他们的工作;或者举办论坛,邀请不同部门的经济学家就某个问题展开辩论;或者是某个分析师就市场前景发表演讲。所有这些活动都会被录下来放在网站上,任何员工都可以观看。我经常在午休或下班后看上一段视频,从世界顶尖的投行里学习金融知识,效果也许比学校里的选修课更好吧。

除了这些在线内容,公司还会定期的请老师来上课。我曾参加过一个2天的培训,是一个美国的CFA来上课,系统、全面的介绍了现代金融市场,以及摩根士丹利的各项业务。虽然我们是IT部门,可公司依然提供这样的课程,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我们从事的工作以及IT部门的重要性。我还知道有培训领导能力和英文写作的课程,可惜没有参加。找工作历程

(一)绪论

大二分专业的时候,我意识毕业后的出路无外乎三条:保研(肯定能轮到,故不考虑考研)、出国、工作。从那之后,我一直是打算出国的,但后来参加了ACM ICpC比赛,所有的英文考试统统没有考。我甚至详细计划过在大四上学期考完GRE和托福,并且报名了北京新东方(居然抢到了那个班的1 号!)。07年3 月份从东京回来之后,周围的同学们都开始找实习。我正迷茫:准备出国就没时间去公司找实习,从而彻底失去和企业打交道的经历;去找实习就无法安心准备出国的考试和材料,从而直接影响到能不能出得去的结果。感谢爸爸给我提的建议:去找实习,无论结果如何,至少都可以从这个经历中学习到东西;走出校园里的象牙塔,去和真正的企业打打交道。

后来,摩根士丹利的宣讲会以及受Google邀请访问北京总部的旅程彻底地改变了我的想法(请参见07年夏的日志记录)。我暂时放弃了毕业后出国的打算,这改变是在仅仅两个月内完成的。后来班里的同学将近一半都选择了保研,在摩根士丹利一起实习的也有不少研究生,从他们那里,我更加坚定了毕业后直接工作的信念。

暑假之前,我面试了微软、Google、eBay、摩根士丹利的实习(请参见07年4-6月的日志记录)。这些经历是非常有益处的,我最后一次使用的简历版本是3.7,实习投出去第一份简历的版本是1.0。现在回头看看,1.0版本的简历写得真是可笑„„找实习的全部经历就是找工作的一次预演,一次彻底的演练:投简历、电话面试、终面„„ 这些演练都是宝贵的经历?a href=“http://www.xiexiebang.com/”>聘www.xiexiebang.com弧J罴倮镌谀Ω

У?/SpAN>

人们的想法总是会变的。高中搞竞赛的时候,我学会了向现实妥协,不断结合实际情况修正自己过高的目标。找工作的这段时间,我尝试抓住每个机会,不断设立更高的目标。先后经历了狂喜和失落的高盛、意料之中的摩根士丹利、极度失落的巴克莱资本、一线生机的德意志银行、无欲则刚的瑞士银行。每次经历过的憧憬、期待、失落、喜悦都是财富。

我将试图尽量多的记录下自己在过去4个月里的历程。

(二)投资银行导论

在就业市场里,投资银行似乎永远都是宠儿,它还有一个简称叫做“投行”。人们总是喜欢制造出一些词汇,让不明就里的局外人由于不理解而产生某种崇敬感。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很多学生削尖了脑袋要加入投资银行。我才疏学浅,先凭自己的理解介绍一下,其中肯定有不当之处,请多多包涵:

从宏观来看,在资本市场上有两个方面:买方和卖方。买方(Buy Side)是指那些手里有钱的人,例如共同基金(Mutual Fund)、对冲基金(Hedge Fund)、养老基金(pension Fund)、保险公司等等。他们希望让自己手中的钱增值,也就是说,他们要用手中的钱进行投资;卖方(Sell Side)是指那些为买方提供产品让他们买的人,狭义的投资银行就是指卖方。(下文的“投资银行”除非特别说明,都是指狭义的。为什么说狭义呢?因为随着时代发展,投资银行新加入了很多不同的业务,早已不是单纯的为买方提供产品了。后面将会谈到广义的投资银行。)投资银行主要使用三种工具来为买方制造产品,这三种工具是: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包括期货、期权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投资银行是资本市场上最高级别的中介。举一个例子:企业的首次公开上市(IpO)。企业要把自己变成一份份的股票,用股票交换投资者手中的金钱。这时这家企业就需要聘请一家投资银行作为中介。投资银行要对这家企业进行充分的调查,然后组织路演(Roadshow)向各地的投资者推销这家企业,然后定出股票价格,处理相关手续,直到在交易所上市交易。投资银行实际上扮演了在需要钱的企业,以及手里有钱要进行投资的投资者之间的中介。作为中介的报酬是从企业发行股票所募集的资金里,收取一定的比例。(例如5%?现在企业的IpO动不动就是数十亿美元的规模,投资银行做一笔IpO就至少赚几千万美元。)发行债券也很类似。另一方面,投资银行也会充当收购、合并等商业行为的顾问,并从中收取服务费。(这年头收购合并的金额也不比IpO 小啊)这两种业务合起来,就是让绝大多数商学院学生为之疯狂的投行IBD部门(IBD是Investment Banking Department的缩写)。

随着时代的变化,投资银行不断加入了新的部门,因此广义的投资银行还包括了:财富管理(给超级有钱人的私人理财服务),资产管理(管理企业年金、社保基金等等),研究部门(中立的负责研究股票、债券等价格变化的部门,靠写报告然后卖给投资者赚钱),以及投资部门(用公司自己的或客户的钱去投资,也可以说去投机。)

行业的现状:这个行业是高度竞争的,不像石油行业的寡头垄断,或者高科技行业赤裸裸的垄断(例如微软)。仅来自美国的就有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美林(Merrill Lynch)这种“全能型”,以及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贝尔斯登(Bear Sterns)这种擅长某一方面的,还有商业银行的巨无霸,例如花旗(Citi),摩根大通(JpMorgan)也有投资银行部门。还有来自欧洲的瑞士银行(UBS),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后起之秀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这些金融巨头们在全世界展开殊死搏斗般的竞争,还要面对某些市场的“地头蛇”,例如日本的野村证券(Nomura),中国的中金公司(CICC)等等。正是竞争的充分性、金融市场本身的变化莫测,使得这个行业一直保持高度创新。下一篇将介绍投资银行里的IT部门,并和传统的IT企业(例如微软)作一些对比,并澄清一些常见的误解,敬请期待

(三)投资银行的IT部门——不同之处与常见误解

说了这么多投资银行,投行里面的IT部门究竟是做什么的呢?在过去,投资银行仅靠纸、笔、计算器就能做生意了。但是在今天,所有的部门都要依靠IT技术。交易部门甚至是严重依赖IT技术。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IT部门。

从工作的内容上,可以分为系统支持(System Analyst)和开发员(Application Developer)。前者和其他公司的IT基本相同,需要维护公司内部的局域网、设备等等。与开发员相比,系统支持的数量要少很多。开发员的职责是开发公司内部使用的软件,这些软件包括交易系统等等。这年头流行软件外包,为什么投行的这些开发的工作不外包,而要自己养一批开发员呢?答案是,为了使得自己的软件独一无二,从而保持竞争优势。举例来说,假设一家投行A把交易系统外包给了著名的埃森哲(Accenture),那么埃森哲在完成了这家投行的软件之后,可以把积累下来的经验直接应用到另一家投行B的工作中去。最后大家的交易系统都同质化了,任何人都没有竞争优势可言。因此,各家投行都自己开发自己的软件,希望自己开发出的软件最快、最稳定,从而赚最多的钱。因此在这个领域里,投行的IT部门使用的技术是相当高精尖的。

顺便说点历史:第一个应用计算机的领域是国防,第二个就是金融。比尔·盖茨没有出生的时候,纽约证券交易所就开始用计算机进行交易了。

投行里开发员的工作不同于其他软件公司(例如微软、Google),它不仅要求技术,还要求开发员懂得业务的内在逻辑。你必须知道股票是怎么买卖、怎么定价的,才能去写相关软件吧?

开发员从分工的程度也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专门应用于某个领域的IT(例如股票的IT,债券的IT,期货的IT等等),以及整个公司要用的IT(例如整个公司库函数的开发,没错,投行有一套自己的库函数)。一般来说,前者会了解和应用更多的业务知识。

至于职业生涯,和其他部门一样也是从 Analyst 开始,升为 Associate,升为Vp(Vice president),升为 ED(Excutive Director),升为MD(Managing Director),再往上就是CFO,CIO之类的主管,再往上就是CEO 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写代码和做配置(是的,做配置有时比写代码还要重要)。一般来说,级别越多些的代码就越少,但是也有很多例外,ED、MD很可能是技术大牛。摩根士丹利纽约的一名MD,有一次遇到问题因为没有合适的分析工具而大发雷霆,于是他自己写出来了一个工具去解决问题,那个工具现在已经在公司内广泛使用。

投行里做事情的方法和专业的软件公司很不一样。例如微软里有SDE和SDET,前者只管开发,后者只管测试,两者通过pM来协调。而投行里是一个小组负责从开发到测试到维护的全部过程。这并不是因为投行不够专业,而是因为专业软件公司的开发周期一般很长(微软开发Vista用了5年!),投行里开发周期很短(半年已经算很长的了),要是使用教科书上的传统方法开发软件,钱早就被别人赚走了。不过最近教科书上也有适合短周期软件开发的“敏捷开发” 方法了。

而且,投行里的开发工作是高度“国际化”的,在上海的微软里你顶多和美国的同事一起工作;而在上海的摩根士丹利IT,你一定会和东京、香港、有时还包括新加坡、孟买的同事一起工作。

另一个不同点是,投行里使用大量的专门开发工具(就是说自己开发、自己使用、自己维护的工具,外面绝对见不到的软件),所有的东西自成体系,所以入门的时候会比较难。毕竟金融领域有很多独特的需求和解决方案。

IT部门在投行里至关重要,尤其是交易部门。证券交易所已经全部电子化了,如今所有的交易都是通过计算机进行,因此需要快速、稳定的软件系统。(如果想了解一些投行IT部门的趣闻,可参见07年10月的日志存档)

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不够,许多人并不了解投行里的IT,比较常见的是如下两个误解:

1。要进一家公司一定要进主营业务。投行的IT不是主营业务,因此地位不高。

首先如何定义“主营业务”呢?很多CS的学生想进Google,那么让我们举一个Google的例子:如果按照常理,大家都认为Google的 “主营业务”是搜索,那是不是在线广告部门就不值得去呢?如果按照盈利来算,Google收入的99%来自广告,“主营业务”就是在线广告部门,那是不是搜索部门就不应该去呢?Gmail的服务全世界有几千万人在用,可“电子邮件”似乎不能算Google的“主营业务”吧?还有picasa相册、Google地图、Google论坛、Google文档服务„„

可以有很多标准来划分所谓的“主营业务”,例如利润额、知名度、重要程度等等,从而得出所有可能的结论。争论投行的IT是不是“主营业务”也是这个道理,的确IT部门并不直接从市场上赚钱,但是离开了IT部门,投行就赚不到钱。任何企业都是一个整体,争论“主营业务”是没有意义的,讨论某方面工作的职业规划才是有意义的。

经常有人说投行的IT部门地位不高。首先,如果一家企业里有一种氛围,使一部分雇员的“地位”比另一部分雇员高,那么这样的企业决不是真正的“世界一流”。我在摩根士丹利实习的半年里,没有感受到IT部门的地位比其他部门低。

如果狭隘的理解“地位”,那些IBD部门的人地位也并不高。可以参见凤凰卫视主持人曾子墨写的自传《墨迹》,她曾先后在摩根士丹利纽约和香港的IBD部门工作,看看他们成天怎样挖空心思去讨客户开心,再想想IBD这种“主营业务”的“地位”究竟如何。

2。在软件公司可以学到真正的技术,去投行作IT的话以后就只能干这个了。因此宁可去软件公司,也不去投行作IT。

投资银行的IT并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其实他们所使用的技术、应用的理念都是很先进的。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我是通过在摩根实习了半年、去Google北京参观、与Google工程师面试和聊天、去微软参观、与微软的工程师面试和聊天、跟在微软英特尔等企业实习的同学交流之后,才慢慢的了解到这一点。因此,在投行的IT也可以学到真正的技术。

的确从投资银行的IT转到软件公司去的人比较少,但我觉得这里面主要是一个待遇的问题。投资银行IT的待遇水平相当高,绝对不低于任何软件企业(包括Google,07年各公司的薪酬待遇将于后续文章中给出对比),比绝大多数软件企业都高很多。当你在跳槽的时候,总不能跳到一份收入更少的岗位上去吧? 关于投资银行的IT就介绍到这里吧,接下去准备写我的面试经历了。

(四)期待与失落:高盛(Goldman Sachs)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最伟大的投资银行,例如大萧条以前的摩根财团(摩根财团在1935年被拆分成商业银行摩根大通,以及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战后欧洲的华宝(Warburg,后来被UBS收购),七十年代的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八十年代的所罗门兄弟(Salomon Brothers,后来被花旗收购)„„ 现在,可能是高盛(Goldman Sachs)。

九十年代,纽约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开始大鱼吃小鱼,兼并收购层出不穷。到了九十年代末,小鱼已经差不多被吃光了,基本形成了今天的竞争格局。高盛也在这一时期迎合潮流,完成了从合伙人制到股份制上市企业的转变。1997年以前,摩根士丹利是华尔街的领头羊。但是它在97年收购了惠添(Dean Witter),这已被广泛认为是一次失败的收购,从此大摩走上了下坡路,直到2005年原来的CEO John Mack回归才开始复兴。同一时期,由于抓住了市场的机遇,高盛的业务在2000年前后有了很快的发展,最终坐上了华尔街的头把交椅。07年夏天的次债危机,高盛进行了一场漂亮的表演:赶在7月份次债危机爆发前,5月份就把绝大部分次级抵押贷款的资产平仓。当别的银行因为次债亏损上百亿美元的时候,高盛赚了个盆满钵满。

刚开始找工作时,我列出了一份要关注的公司的名单。然后去各家公司的主页网申,同时每天去BBS的Job版扫屏。申请完高盛之后一周(我的动作似乎太快了点„„),看到高盛在法华校区有宣讲会,于是那天下班后就直奔法华(尽管还是迟到了半个多小时)。高盛在宣讲会上很下功夫,当天有专门的大巴从闵行校区接同学到法华校区,所有招人的部门都有代表过来,总共来了将近20人!因为在晚上进行,举行宣讲会的礼堂外面还准备了饮品、水果、点心供大家随意取用(可惜数量有限„„)。

首先是所有人在一起,HR介绍了一下高盛的文化、价值观,然后各个部门分散到小房间里,开始举行单独的介绍、交流。来参加IT部门宣讲会的大约有 20人,主讲的是一个东京过来的日本人。投行里的IT做的事情大同小异,那时我已经在摩根干了三个多月了,所以关注的就是高盛的培训体系、文化等等。主讲人叫Eddie,他曾先后在许多著名IT企业任职,最终选择了高盛,总共已经在高盛里干了12年了。

Eddie讲的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有次他的经理跑来说有一个新项目要做,虽然这个项目提供的功能是违法的,但必须按时完成。Eddie听到后立刻表示不会做任何违法的事,同时放下所有工作去找Compliance部门(投行里的Compliance部门有点类似情报部门,负责监控所有业务的流程、结果等是合法的)理论。最后Compliance部门告诉他,这个项目实际上是合法的,是经理把一条法律规定理解错了,还找出了相关条目给他看。讲完这个事情,Eddie对我们说,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当时那个经理认为项目违法,却还要继续做下去,好在两年之后那个经理离开了高盛。我不禁想到,这要是发生在国内的企业,有几个人敢对上司说“不”然后跑去法律部门(如果有的话)理论?这才是一流的人才„„

宣讲会让我对高盛有了直观的认识,又过了两周就收到了通知电面的邮件。高盛极度令人ft的一点是,他们是这样约时间的:“我们会在10月29日的晚上5点至8点,或者10月30日的晚上5点至8点,或者10月31日的晚上5点至8点给您打电话进行电话面试。电话面试大约持续15至20分钟。”这样的邮件让人太郁闷了,我就回了一封说希望尽量29日,他们回得也很快,说会尽力安排。我猜想高盛采取这样的方式可能是想达到一种突然袭击的效果吧。10月29日那天晚上5点开始,我就开始在屋子里等电话,到了5:40也没有,我就骑车去北区食堂吃饭。结果吃完回来,正骑车经过北区隧道口的时候,电话响了„„ 一看来电显示是国际长途,我赶紧把车停在路边,跑进北区湖边的树林里,在凛冽的风中接电话„„

电面全是英文,总共持续了13分半,是一个英语特别好的女士。首先是他们的开场白,说我们是谁,将要面试,你不要紧张云云,然后: 1.为什么选高盛IT

2.香港或东京的工作地点有没有问题,更喜欢哪一个

3.简要介绍下简历上做过的项目,因为我简历上主要写的是在摩根的项目(当然公司的保密内容我是不会写出来的),她还问了简历上提到的金融产品。4.对哪方面的技术感兴趣

5.在学校做过什么项目,学过什么语言 6.你有什么问题

电面之后感觉不是很好,说一周之内出结果,于是开始等待。高盛果然守信,说一周就一周,通知我11月15号早9点半去高盛高华(高盛在国内的合资企业,因为国家有规定不允许外商独资)在上海的办公室——长乐路989号世纪商贸广场做终面。这个时间在所有投资银行里算是最早的了,尽管比IT企业慢了很多。

由于对高盛充满期待,我开始精心的作准备工作:向同学学习了领带的打法、还借了另外一个颜色的领带;把西服拿出去熨烫;为了避免早上穿正装挤地铁从而毁坏形象,订了面试前一天在长乐路附近的如家宾馆(这可不是省钱的时候);把从高中到大学的生活作了一次梳理,用本子记下来;用最好的纸把最新版本的简历打印好,附上参考材料(重要证书等,例如世界总决赛的那个),用曲别针装订成册;凭借我6年多的Google使用经验,把所有能搜到的有关高盛面试的信息都搜出来。

紧锣密鼓的准备,实际也是为后面的面试做准备。不过面试前一天我最终决定不去住宾馆,而是打车去长乐路。

高盛的终面和其他投资银行显著不同,首先就是没有群面,同时也更加残酷。总共分为上午、下午、和晚上三个时间段,所有人都会上午的3轮面试,每轮1对1,半小时。然后自己出去吃午饭,等电话通知,接到电话的就回去继续下午的面试,没接到电话的就走人。下午也是3轮1对1,然后再出去等电话,接到电话通知的再回来和面试官共进晚餐。但是一起吃了饭也不代表会被录取,据说以前是上午去30多人,一起吃晚饭的只有5、6个,最后要2、3个。

面试这天,我准时抵达世纪商贸广场。每个人都拿到了一块打印有名字的不干胶贴在胸前、还有一份上午的日程表。然后就开始跟着HR挨个屋子“串门”面试。

第一个面试官是香港来的,看了一眼我的简历,第一个问题居然是 “So youve worked in Morgan Stanley.Do you know XXX ?”(XXX 是上海摩根的老大,东京过来的,很亲切、很有魅力的领导人,还曾经跟我们实习生一起吃过饭)这世界真小„„我开始怀疑他是不是摩根跳到高盛的„„ 后来面试多了,我才发现原来各家投行的管理层相互都认识,引用UBS一位面试官的话来说就是 “This is a small circle.Everyone knows everyone.”这也是和IT企业不同的地方吧!第一个面试官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过去的项目经历,面试时他面无表情,眼睛直勾勾的盯着你,真让人有点毛骨悚然。好在在摩根口语得到了极大锻炼(请参见去年8月存档的有关实习的日志),还不至于语无伦次。

第二个面试官也是香港来的,是一位女士,问题集中在团队合作和数据库方面。她会描述一个场景,可能是在团队合作中遇到的,然后问你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她坐的椅子离桌子很远,始终把一个本子垫在腿上写,可能是作面试记录(为什么不放在桌子上写呢„„)。基本上从不抬头看你,我放在桌上的简历也碰都不碰,只是摘抄了上面的一些东西,给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但投资银行的面试就是这样,人家不给你“死人脸”就不错了。不过在我面试的这几家投资银行里,高盛的面试官可以算是最“冷若冰霜”的了。

最后一个面试官是个印度人,听他说英语很困难„„ 这一轮是纯粹的技术面,上来第一句就是“你熟悉硬件还是软件?”印度人果然强悍„„ 他首先写了一段很简单,但是很搞的C++程序(就是很有谭浩强的风格!),让我写结果。真是考察基本功阿,可惜我都很久不写C++了,这个问题没有答好。接着又让我设计一个链表的类,我刚把类声明(函数原形)写出来、实现了一个函数,他就叫停我了,可能已经达到目的了吧。最后一个问题我被搞惨了,我告诉他自己相对而言比较擅长算法和数据结构,结果他给我出了个一列人戴红帽子、黑帽子的智力题。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搞清楚他那个问题究竟要问什么,结果我用了将近15分钟去问他究竟想问什么,最后时间到,就结束了面试。

中午出去吃饭,一起的两个硕士都接到了下午的电话,我没有接到,就孤独的坐地铁往回走,路上极度失望,累得睡着了„„ 现在看来,当时我的确高估了自己。在拿到Google和摩根士丹利的实习Offer之后,我自以为高盛也不过如此,可实际上难度可是高了两档。盲目乐观、自大必然会失败,但以遭受挫折开头的找工作之路,总比一帆风顺要好。准备高盛所付出的努力直接为后来的面试带来了方便。

高盛和其他银行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团队精神,却没有群面;面试官普遍比较冷酷,比较“tough”;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以着实高兴了一阵子。感觉摩根的面试考察的范围非常全面,从技术角度来看不像高盛那样深入,但是范围很广;同时非常注重一些“软性”的能力。摩根的入职培训有四个月,也是我所知道的最长的一个

(六)孤注一掷: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

开始找工作时,我并不满足于留在上海的摩根士丹利。我希望自己能去香港或者东京工作,然而对一个本科应届毕业而言,这是极端困难的。也许我太有野心了,但是趁着年轻,野心大一点有什么不好呢?而且即使失败了,付出的成本也并不多。因此我查阅了所有知道名字的投资银行,把能投的在香港或东京的职位都投了一遍。我是从交大饮水思源BBS上知道巴克莱资本的,看到他们要招人,就立刻去申请了。

巴克莱银行(Barclays)是英国第三大银行(英国第一大是汇丰银行(HSBC),第二大是苏格兰皇家银行(RBS)),有将近400的历史。巴克莱资本是巴克莱银行的投资银行部门(这就像JpMorgan是摩根大通的投资银行部门),虽然成立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近几年的发展却非常快,在债券等业务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前段时间有一个大新闻:为了收购荷兰银行(ABN Amro),巴克莱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进行了一场收购大战,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还为此向巴克莱银行注资,成为巴克莱银行的大股东。可惜美国次债危机爆发之后,巴克莱银行的股价严重下跌造成报价缩水,最终在荷兰银行争夺战里输给了苏格兰皇家银行。

巴克莱资本的网申很简洁,像其他所有投行一样,要填写一大堆个人信息,但是步骤和内容更多一些。

第一个不同之处是,要回答三个开放式问题(Competency Questions),例如“你觉得自己什么地方使你适合这个职位?”,“从对你对这个行业的调查,我们如何能使你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描述一项业界内近期的发展变化,这会对你所申请的部门造成怎样的影响?”。这就像三篇小作文一样(字数不限,最多250字),通过回答这些问题,申请者也可以对自己进行一次重新的审视。第二个不同之处是,网申结束之后要立刻进行两个在线测试(之前的高盛、摩根士丹利都没有在线测试,申请完之后就可以开始等待电面了)。两个在线测试都是SHL的,第一个是数字测试,考察理解、运算的能力,就是给出一大堆图表和一些描述,让你算几个数。这种SHL的数字测试很常见,就不再赘述了。做完之后马上就可以知道测试结果,如果通过的话,就可以开始下一个测试。第二个测试是阅读测试,就是给一段文章,后面给出一些命题,问是“正确”“错误”还是“无法确定”。本质上是在考逻辑,但题目都非常搞,还都是英文的„„ 我的经验是,前面的练习题多做几遍,直到确定了练习题的所有答案,并且总结出一套逻辑能解释为什么选它为之。

两个网上测试都能立刻知道结果,如果都通过了就可以开始等待电话面试了。电话面试的通知是通过电子邮件发出来的,然后去网申的网站登陆,在几个时间段中选择一个合适的然后提交。提供几个时间段的做法很人性化,整个过程也很方便快捷。

电话面试是从新加坡打来的,时间刚刚好,分毫不差。面试官的英文也挺好,只有一点点新加坡口音。总共持续半小时,没有问技术问题,大致问了这些: 1。为什么选择投资银行的IT部门 2。为什么选我们巴克莱资本 3。什么是投资银行

4。投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如何 5。曾经遇到过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6。怎样选择你的第一个雇主 7。未来5年的职业规划

8。能否去许多不同的国家地区工作

9。在香港、东京、新加坡工作,更喜欢哪一个

由于之前做了许多准备,感觉发挥得还行。接着过了半个月,我收到一封邮件通知12月1日到香港的港丽酒店(Conrad Hotel,在香港岛的照片里都会发现一座带有红色Conrad字样的楼,就是这个酒店)参加终面。

巴克莱提供上海去香港的往返机票、一天酒店住宿(就住在港丽酒店),但是去香港的证件要自己办。好在我去过香港许多次了,拿出港澳通行证跑去浦东,当天就办好了签注。接着他们订好了机票,我自己改签了一下,换成了自己喜欢的时间和航班(巴克莱订的票实在太强大了,一年之内随便签转,而且可以转到任何航空公司„„)

11月30日从浦东机场出发,国泰航空的服务真是不错,吃得也好玩得也好(机上娱乐系统,国内那帮航空公司跟国泰真是没得比)„„ 在飞机上我就买好了香港机场快线的往返票,而且飞机上卖得还比机场快线车站要便宜20港币„„ 下飞机后坐机场快线,26分钟抵达香港岛,在机场快线车站有8条线路的免费酒店大巴,我找到有港丽酒店,就坐上了车。于是我下飞机后没花一分钱、一小时内就出现在了酒店大堂。看看人家的基础设施„„

港丽酒店在香港岛的金钟附近,楼下是太古广场,周围是一圈高级酒店,例如香格里拉、JW万豪„„ 一面靠海,俯瞰维多利亚湾,另一面靠山。我来到大堂出示证件,然后服务员拿出一张单子要我签字,说房费已经付过了,但是需要我的信用卡预付押金。签字的时候我瞄了一眼,这房间一天就要花2850港币!太假了„„ 巴克莱资本真有派,真舍得砸钱啊„„

客房都是一个人住,面朝太平山(可惜不是大海...),房间内非常奢华,有一张非常舒服的大床、很大的写字台,茶几上已经放好了两个诱人的苹果和一张欢迎卡片,洗手间也很大,有一个大浴缸„„ 打开电视还能看到彭博(Bloomberg,它和路透(Reuters)被公认为最好的两家金融咨询提供商)电视台,于是我一晚上都开着这个频道了解行业的最新信息。

酒店里吃的东西太贵了,我跑到金钟地铁站附近的一家麦当劳买了3个汉堡,顺便上了一下网„„ 汉堡吃掉两个当晚饭,另一个放房间冰箱里当第二天的早饭。回去之后还电话问了前台第二天活动的具体地点,去实地勘察了一下,然后睡了个好觉(床真是太舒服了...)。

第二天一早八点来到一个会议厅,已经有许多人在等待了,还是拿到了胸牌和日程表。居然还发现了好几个熟悉的面孔,都是面试高盛或者摩根士丹利的时候见过的同学,果然这是个小圈子阿!总共去了30人,其中有大陆、香港、新加坡的学生,最后他们准备收8个人左右。这一天AC的安排是:两轮1对1的面试,两轮群面。

两轮1对1的面试在面试官的客房里进行,似乎特意搬进去了很大的桌子,每一轮都是半小时。先面一轮然后在走廊等候,走廊里还有好几个服务生专门负责开门关门。这两轮也基本没有技术,问题集中在过去的经历、性格等方面。这一类问题总归大同小异,做好准备,好好梳理一下自己近几年的生活、多举例子就好了。这两轮结束之后,大家回到早上的大会议室,里面已经摆好了圆桌、积木,大家按照安排就座,开始群面。

第一个群面是这样的:利用已有的小火车轨道、乐高积木、透明胶和剪刀,搭出一个架子,使得一个乒乓球从这个架子的一端可以自己滚到另一端,同时所用时间最长(也就是让乒乓球越慢、轨道越长)。时间最长的那个组获胜。我之前利用Google已经知道了巴克莱以前的群面,没想到他们居然不换题目„„

于是我们组6个人就开始讨论、动手实施。由于要求时间最长,因此有很多方法,但只有半小时,大家对于设计方案讨论了很多,后来差点没有按时完成。其实后来我们意识到,各种精巧的方案都不如最简单的方案:尽量让轨道变长,尽量多绕几圈,一层一层的加乐高积木直到乒乓球刚好能靠重力自己落下。但耗费时间讨论了一些其他方案,最后时间紧迫,轨道不足够长,大约成绩排第四吧(总共5组)。不过成绩其实并不重要,正如摩根士丹利一样,巴克莱只是想通过群面看出你的性格。

第二个群面是这样的:由于游轮沉没,我们必须弃船逃生,有16种东西可供带走,但救生艇只能装下5种。我们要一起开会商讨选择哪5种,按照重要程度排序,然后利用白板向面试官做一个演讲解释为什么这样选、为什么是这样的重要程度。这个群面不用动手,动嘴皮子就行了。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其中出现了领袖指挥大家投票或者做仲裁„„ 在讨论的过程中,面试官们试图了解你的思路,同时也是看你如何与其他人协作、谈判、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一轮我们做的也不大好,谈判一度陷入僵局,最后时间差点来不及做presentation。和前一个群面一样,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其中的过程,你是否展现出了相应的才能。

做完两轮群面,大家都累坏了,面试官和我们一起吃自助餐。酒店提供的自助餐很高档也很好吃,但是又要注意用餐礼仪,又要忙着 Networking(其实就是找人聊天,找其他面试者、找面试官。尽管你很饿,但千万不要一个人坐在那里闷头吃),结果我也没有吃饱„„不过面试的时候吃饭都是这样的,肯定吃不饱。

面试在下午两点多结束,我又在香港呆了一天,逛了逛海港城、新世界中心、铜锣湾等地方,找了一家便宜的Guest House住了一晚。结果回到上海后一查邮件,发现第二天中午他们就通知结果了„„ 我没有拿到Offer。巴克莱的动作真快,也很人性化,虽然你没有拿到Offer,但如果发邮件去问,是可以让你知道面试管对你的反馈的。

当时我以为去香港工作的机会就没有了,因此心情很低落。但是现在看来,巴克莱的反馈让我及时地看清楚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为后面的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奠定了基础。巴克莱自始至终都没有面试我技术,这让我非常不解。但是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信仰,他们很看重群面,不看重技术,也许也有自己的道理吧!

(七)一线生机: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12月2日从香港回来后,我收到了巴克莱资本的拒信。当时以为不会再有其他希望了,期末考试也陆续开始了。

但是过了几天,忽然收到了德意志银行的邮件,要我12月16日去浦东香格里拉饭店面试。德意志银行也有100多年的历史,是欧洲老牌的商业银行,资产财富管理跟UBS(瑞士银行)有一拼。它大约在十年以前开始改变策略,大力发展投资银行部门,业务发展得异常迅速,现在已经成为行业中的主要竞争者。德意志银行的口号非常有趣,叫做“A passion to perform”,我第一次看见时莫名其妙的激动了一小下。

我网申进行得特别早,当时德意志的职位还没出来,我就选择了香港地区的职位申请。德国人做事严谨认真,德意志的网申资料恐怕是最多的了。填写完毕之后没有在线测试,也没有电话面试,3个月已经过去了。虽然他们曾经在复旦开过宣讲会,但我嫌太远就没去。这次他们直接发来一封邮件要我去面试,还真是很意外。

于是再次备好行头,重装上阵。面试这天居然还下雨,好在我主要时间都待在地铁里,没有弄湿衣服。有趣的是,路上遇到一个来上海旅游的爱尔兰大学生,看我西装革履就来问路(估计把我当成在陆家嘴上班的职业人士了)。聊了几句得知我在投行里干活,开始跟我讨论中国A股„„ 最后还夸我英文不错,小小的自得了一下,就算是面试前的热身吧。

到了香格里拉,问前台得知房间号,来到一间江景套房等候,轮到的人就去其他房间进行面试。这时已经来了几个同学,还有从北京刚下飞机过来的,大家就一起和HR聊天。德意志的面试非常简洁,首先是一面,大概一个小时,然后回去等电话。如果晚上接到了电话,就第二天再来一次,还是一个小时。两轮之后就可以等结果了,没有群面,也没有测试。

发给我的邮件里写着两名面试官的名字,进去一看居然有四个人„„ 两个邮件里提到的面试官坐在中间沙发上,似乎一个是日本来的,一个是新加坡来的。两边还各有一个本地的面试官。这一轮面试包含了技术问题、过去的经历,技术问题都比较简单,但对于我做过的项目问得比较仔细。其中一个本地面试官还对我原来所在的联读班很感兴趣,问了很多学校里的问题。他还用咄咄逼人的架势问了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可能是故意测试我在压力下的反应。不过咱好歹也见过不少世面,不管他用什么口气问什么问题,只要按部就班不卑不亢的答就是了。快结束时,我知道原来这次德意志招人是去上海或者北京,不是香港,不免有些失望。

在回去的地铁上,我收到了HR打来的电话通知第二天下午再去作最后一轮面试。第二轮面试是1对1,但面试官的级别非常高,是亚洲地区IT部门的总负责人,头衔是MD(请参见《找工作

(二)》里有关投行里的职业发展)。这一轮没有技术,但也不像是问性格问题,感觉就是两个人在一起聊天,谈人生谈理想„„ 对于职业规划聊得比较多。

这时我才透彻的了解到了德意志银行的IT部门和其他投行都不一样,他们所有的IT工作都是外包的,主要在印度和俄罗斯进行开发工作。IT部门的职责有点类似于一个中间人,要和业务部门打交道,理解、收集需求,同时要和外包企业(这些外包企业其实也是德意志银行的独资企业)联系,指导监督工作的进行。有点类似于微软里的pM(project Manager,项目经理),主要是协调工作,但有时也要参与写代码。这种模式很像现在国内的招行、工行等等,都有一个自己的公司专门负责软件开发。因此,德意志银行的IT部门和其他投行都有所不同,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在中国,德意志银行已经拿到了人民币牌照,可以做很多商业银行的业务,他们的IT部门也是有商业银行的项目、也有投资银行的项目。但中国市场需要开拓,因此中国的业务会多一些。

更有趣的是,这位德意志银行的MD是去年从高盛跳过去的,问我去高盛时是被谁面的(他都认识,还给我介绍„„)。他还认识摩根士丹利的很多人,包括亚洲地区的IT部门老大(我实习时还见过两次„„),再次印证了这个圈子很小„„ 说到这里,他就劝我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选择。进了德意志后是很少写代码的,不同于其他银行的软件开发工作。

这次聊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德意志的培训非常有名,包括2周在伦敦的全球新员工培训、两段各9个月长的轮岗(具体请参见08年1月的日志存档)。一个月后我收到了Offer,但是经过对比和考虑,最终没有接受。德意志银行很有自己的特点,和其他投行都不大一样。正如他们的HR所说,“Different firms have different believes.”

(八)无欲则刚:瑞士银行(UBS)

小时候曾在无数电影电视里看到过瑞士银行,给我的印象是:瑞士银行神秘而又强大,能为所有客户保守任何秘密,往往和特工、阴谋、亿万富翁、拯救世界联系在一起„„ 今天的瑞士银行是由近十几年来一系列的收购兼并形成的,在国内它的大名叫“瑞银”(另一家著名的瑞士金融机构: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在国内的大名叫“瑞信”,两家的名字看上去有点像),它的英文缩写是UBS,全称是 “Union of Bank of Switzerland”。UBS的标志是三把很古老样式的钥匙叠在一起,据UBS的HR说,三把古老的钥匙代表了 UBS的三个部门: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

财富管理就是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超级有钱的人往往会把钱存进瑞士银行,请他们帮忙打理。UBS也是瑞士最大的商业银行,但他们的商业银行服务仅存在于瑞士境内,其他地方都没有。在财富管理领域,UBS是无可争议的行业领袖,2006年UBS财富管理的资产总额约2万亿瑞士法郎(1瑞士法郎=0.92美元)。资产管理是帮一些机构理财,例如企业年金、养老基金等等,2006年UBS的资产管理规模约5200亿瑞士法郎,是规模最大的之一。UBS的投资银行业务也很出色,综合各种排名,在全球大概是第四位左右的样子(我找不到确切的出处说前三名是谁,但我猜应该就是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这三家吧),UBS的投行业务在亚洲地区非常强大。

来自欧洲的UBS非常注重客户关系,他们的广告主题“You & Us”就是很好的体现。在各版本的广告中,两个人(客户和银行家)置身于各种宏大的场景里,看过之后让人印象深刻。

UBS的宣传很低调,我是按照自己列出来的知道名字的投行列表,跑到UBS的主页去申请的。填写完一堆资料后,要做两个SHL在线测试。第一个和巴克莱一样,也是数字测试。第二个是逻辑推理,就是给出5幅图片,找出其中的规律,在6个选项中找出下一幅图片应该是什么。这个逻辑推理测试挺难,但又不像摩根士丹利AC时的SHL推理测试需要做出正确的假设。如果时间足够,应该都是能看出来。(当然时间肯定是不够的„„)

两个测试做完后过了一个月,我收到一封邮件预约电话面试时间。电话面试是香港打过来的,听口音是英国人,英文发音很清楚。大约持续了40分钟,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份是回答一些有关性格的问题,例如“请描述一个你是否曾比预期完成了更多工作的情形”,“请描述一个你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的情形”等等。虽然问题都是让你“描述情形(please describe a situation when you...)”,其实就是让你举例子,从过去的事情来反映你的性格。

第二个部分是技术面试,问了OO、数据库等等。都是基础的概念,但要是想答好可不容易。例如问“请说一下你对多态性的理解”,这个问题其实怎么回答都行,许多人可能开始举例子:例如《C++大学教程》里面的,一个“形状”类被“三角形”类、“矩形”类和“圆形”类继承,每个类里面定义好虚函数,这就是“多态性”。但也可以有更深入的阐述:例如按照《Thinking in C++》作者所认为的,多态性的本质是“接口重用”、“用统一的方法控制不同的行为”„„ 总之这种问题很抽象,听上去很简单。但从作出的回答里,可以听出你的理解究竟有多深入。类似的问题还有什么是数据库里的“游标”(Cursor)等等。

第三个部分是智力题,都是很简单的。其中一个题目是这样的:你想买一辆车,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方法是立刻购买,需要1万美元。第二种方法是先租一年,租金300美元,一年后再用1万美元买下来。当前的存款年利率是5%,问你会选择哪种方法?我觉得他其实是想测试你对钱的现在值(pV)和未来值(FV)是否有概念,现在的钱总是比未来的钱更值钱。

电面的自我感觉还不错(毕竟都已经面了这么多了),又过了一个半月(UBS的招聘流程相对比较慢),新的一年来到了,我收到邮件说1月17号去陆家嘴花旗大厦终面。尽管在08年1月的日志中我已简单记录了UBS的终面,但后面是更详细的叙述。1月16日UBS来学校开了一个小型的IT部门宣讲会,主要是宣传一下自己、为08年的实习和招聘做准备。宣讲会我也去参加了,了解了一下UBS的文化和价值观。(说起来那几天我可真是焦头烂额,15号下午考完OO,16号晚上去听宣讲会,之后跑去电信群楼检查OO大作业,晚上复习DB2只睡了不到6个小时,第二天一早六点半爬起来,穿着西装去考试,提前一小时交卷,从闵行打车用了一个多小时去陆家嘴,面试从上午11点一直折腾到晚上6点„„)

当时我的情况是:高盛、巴克莱两家去香港或东京的机会我都被拒了,摩根、德意志的Offer都在上海,因此UBS真的是最后一个机会离开上海了。虽然我想拼尽全力作最后一次挣扎,但期末各种考试实在忙不过来(如果不能顺利毕业,拿到什么Offer都是白扯),因此也没怎么准备。只是抱定了只能留在上海的信念,作最后一博。

终面在花旗大厦38层“瑞银证券”的办公室里进行,里面有好几个特别大的会议室,包括一轮SHL笔试、一轮1对1的演讲、一轮群面、两轮面试(一轮2对1,一轮1对1)。全国总共只有6个学生去面试,两个本科(我和一个清华的同学),四个硕士(两个交大、两个复旦)。面试官有5个人,都是香港过来的,听口音应该有一个是英国人、一个是美国人。终面开始前,HR说他们准备收两个人,最多收三个。我们几个互相看了看,心里都希望自己不是被淘汰的那一半。第一个步骤是SHL笔试,还是数字测试,但题目更难一些。可能是想结合网上测试的成绩比对一下,获得更全面的评价吧。

休息了10分钟后,每个人拿到了一摞20多页的英文材料,一人一组,要求我们阅读材料、按要求做一个演讲。只有40分钟作准备,10分钟作演讲,10分钟回答面试官提问。材料非常复杂,是说一家跨国翻译服务公司的现状和发展战略。这家公司总部在伦敦,在欧洲和美洲市场所占份额较大,中东和亚洲地区是新兴市场;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法律、金融、医学领域,以广博的专业知识著称;提供服务的方式有人工翻译、基于计算机的自动翻译引擎、专业词汇数据库等;还有一大堆数据,是第三方调查公司针对公司员工、客户所做的调查,例如“最满意XXX”“最不满意XXX”等等。这家公司的战略是:在未来十年内把收入扩大5倍,把利润提高2倍,增强其在新兴市场的份额。我们被要求向董事会(就是面试官)做一个演讲,指出公司的现状、此发展战略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建议。

这一轮似乎很像咨询公司的面试,后来HR告诉我们,不论来应聘UBS的什么部门,IBD也好、销售部也好、研究部也好、IT部门也好,都要参加这个。可能是UBS要求它的每个员工都具备这样的能力吧。材料很厚,我通读一遍之后就已经过去了25分钟,只剩下15分钟准备了,我才仅仅知道材料说了些什么!我不禁倒吸一口气,花了一点时间稳住情绪。

然后我开始把所提到的各项内容归类,用彩色笔在大图纸上列出来,一方面整理了思路,另一方面也做好了作演讲的挂图。一边写一边想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怎么说,1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HR叫到我的名字,我卷起还没干的挂图,跟着他来到一间小会议室。图纸挂好,我就开始滔滔不绝的说起来(摩根士丹利的办公室里只能说英语,多亏了实习时练出来了一点口语水平)。接着面试官开始提问题,既有关于材料本身的,也有像“如果有更多的时间,你认为哪里需要加强”、“你认为自己的创新之处是什么”等关于演讲本身的问题。

这一轮过后我口干舌燥,喝了两大杯水。上午的面试告一段落,面试官和我们一起吃午饭。午饭是从很高档的餐厅点的一份份的外卖。尽管鸡腿饭看上去很好吃,但我想到啃鸡腿的动作不雅,既然和面试官一起吃饭就还是算了吧。也许我太多虑了„„ 午饭时大家开始闲聊,谈到UBS里的工作、面试官平时的爱好等等,气氛很和谐。

下午首先开始群面,我们6个变成上午谈到那家翻译服务公司的雇员,要一起开个会,根据发下来的另一份材料,商讨怎样才能争取到UBS这个客户。材料里给出了翻译服务公司与UBS过去的合作历史,由于某某人去年跳槽造成与UBS的合同额大减„„ 总之又是非常复杂。大家七嘴八舌的开始讨论,面试官随意的坐在附近的角落里观察我们。会开到一半,我们已经总结出了几个建议。

忽然HR走过来说,董事会刚刚发来一份紧急传真,接着把一张纸放在了我们的桌上。凑过去一看,是说我们的竞争对手创造了一种新的服务模式,马上就要争取到UBS这个客户了,要求我们立刻提出两项解决方案来应对。就像摩根士丹利的群面一样,变化突然来临,我们必须调整自己马上应对。

虽然我已经经历过三次群面了,可心里还是没有底,也不知自己表现得究竟如何。群面之后的两轮面试主要也不是问技术问题,而是过去的经历。他们会很深入的了解你的想法,从中了解你的性格、人生规划。对于这样的面试,我想引用高盛的一句话“Be yourself.”一定要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有些问题可能比较尖锐,但千万不要装也不要编,不会的就说不会。

面试的间隙,HR还买来星巴克的小点心让大家“补充能量”。不过两轮面试过后差不多已经6点了,真的是精疲力尽。

终面过后两周,我收到了Offer。历经千辛万苦,折腾了四个多月,我终于可以去香港工作啦!努力目标达到的时候固然很开心,回头看看走过的曲折历程,体会每一次经历、每一次挫折,真正值得高兴的是可以从经历中学到东西,这才是真正的财富。

(九)个人心得体会 1. 积累

找工作前去抱佛脚基本没什么用的,关键都在平时积累。我忽然发现原来我想说的都是从小听到大的内容,听老师讲、听家长讲:上课认真听讲、不要迟到或睡觉、作业自己完成、少玩游戏、多参加社会活动„„

面试之前,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只剩几天时间了,却要复习所有学过的专业课;面试官提出的问题明明记得老师曾经讲过,可就是想不起来了;做过的项目因为不是自己独立做的,不敢说太多,怕被面试官问倒„„

不过话说回来,谁能做得面面俱到呢,还是不多说了„„1.简历

简历的作用实在太重要了,一些投行仅凭简历就能筛掉95%的人。虽然现在网申越来越多,但通常都会有一个“上传简历”的功能,所以其作用也不能忽视。我觉得有两个原则,一是“精于心、简于形”(借用一下飞利浦的广告语„„),二是写出优势,忽略劣势。

简历尽量简洁,篇幅最好控制在一篇A4纸的范围内,如果内容太多,就找主要的、突出的东西来写。在形式上:随便搜一搜,网上有很多所谓的“简历模版”、“简历格式”,但建议只参考国外专业找工作的网站以及国外大学的就业辅导中心的内容。它们提供的模版、格式都很专业,而且适合应届毕业生。在内容上:建议参考Google和高盛网站上关于写简历的建议。不要空泛的写干过这个、熟悉那个,要多举例子,用“事实”和“数字”来说话。觉得自己不行的方面就不要写,例如成绩不高的就别提GpA这码事。不要用脚注(最底下几行小字没人看的),用括号注释;重要的地方黑体标出来,让HR哪怕只扫一眼,也能知道你的亮点所在。

个人的电子邮箱最好显示出一点“专业气质”,不要把乱七八糟的用户名写在简历上。个人邮箱也最好不要选择国内运营商,因为收外国邮件很可能出问题。Hotmail很可能把一些重要邮件自动归成垃圾邮件,我觉得Gmail是最好的。

写简历的时候可以顺便梳理一下整个大学生活、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和取得的成就,对后面的面试大有帮助。

十一长假期间,我花了三天时间专门写简历,版本从1.0一直更新到3.8。2. 准备电面、面试

准备面试首先要把自己研究清楚:想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你为什么申请这个职位、为什么想进入这个领域工作),自己的性格怎样(你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几年的大学生活怎样(大学里除了学习还干了啥)。专业知识短期内无法弥补,只能靠老本,然后剩下的就是搜集信息了。

搜集信息要从两方面入手,一个方面是有关这家公司,它所处在的行业、市场地位、企业文化、近期重大事件等都要关注。另一个方面就是以往的面经,面经通常会出现在这样的地方:个人日志(各种Blog)、各大学BBS。不要依赖各种找工作网站搜集到的所谓“面经大全”,他们永远搜集不到第一手资料。

我通常是这样的顺序:访问那家公司网站,一般的介绍就都有了,然后搜索这家公司近期的新闻。接着使用Google日志搜索、Baidu日志搜索、奇虎日志搜索„„ 等工具搜索面经。不同的网站排名算法不一样,因此很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然后去清华、交大等BBS去站内搜索面经。最后搜索英文的面经,这个只用 Google就可以了。这一番套路下来,基本就能收集到最全面的信息了。3. 面试 面试前抱抱佛脚,赶紧练练英文。投行面试一般是正装,男生别忘了打领带,女生别忘了穿高跟鞋。第一印象很重要,衣服的颜色能保守就保守,男生穿皮鞋千万别穿白袜子,领带不会自己系就事先找人把结打好,出门前套进去。进去面试之前先找个洗手间,最后确认一下鞋上没有泥水、领带没有歪、头发没有翘起来。(坐地铁的话,这些情况都是经常发生的)4.面试后

很多人说面试之后要给面试官发什么“Thank you letter”。但我从来没发过,回来之后就干等着了。一来对方的联系方式很难要到,二来似有巴结之嫌„„ 但我觉得要是碰到不是系统自动发出的据信,可能的话最好去问问人家为什么据你,反正也不会再有什么损失,他们大不了就是不理你。要是系统自动发出的据信就算了。

有关微软、英特尔、摩根斯坦利IT的比较

前两天听了摩根斯坦利IT的宣讲会,不禁十分憧憬他们的实习„„ 只是不知道会不会要我„„在网上随便搜些信息,无意中搜到了一位大摩IT部门人士今年2月份写的文章,感觉很有价值,故转载一下。[转载]微软、英特尔和摩根的比较

先后在微软、英特尔做过软件开发,我现在又转到摩根IT部门继续从事软件开发。时常有人问起我这些公司有什么不同,哪个公司更好一些。其实每个公司都有各自的特点: 微软不愧是软件巨无霸,里面的高手有很多。在那里工作时,我常常在花了很多时间学习了一些新的技术后,对这些技术的设计者产生一种崇敬的心情。再比方说,公司内有一个软件工具共享网站,上面各种各样好的开发、调试、测试工具数以千计,很多都不错,大部分都是这些高手为了工作方便顺便开发出来的。微软的文化总的说来还是一种崇尚软件开发的文化,软件开发者在公司的地位比较高。由于测试越来越重要,微软在测试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很多项目的测试人员数目远超过开发人员。这些测试人员不是单单点点鼠标测试,他们也需要有很好的编程能力。可惜微软已经过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新人在里面的机会比较少,新的业务也不怎么突出(最近收到了无数来自微软Windows Live组的简历)。顺便说一下,比尔盖兹在微软内部简直就是神,很多人都对他以无比崇拜的目光仰视着。即使这样,这个神还在我们新员工报道的时候来讲了半个小时的欢迎词,听说以前新人少的时候他还邀请每个新员工去他家里做客一次。很少听到其他大公司的CEO会亲自欢迎每一批的新员工。即使比尔盖兹退休了,他的影响力还是巨大的。

英特尔虽然是一个以硬件为主的公司,但是也有近一万的软件开发工程师。如果只以人数计算,在全世界软件公司中也能排上前列了。虽然有这么多的软件人员,英特尔做的软件项目确极其分散:从BIOS到操作系统到驱动到编译器到SDK到应用程序等,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具体目标,专门从事所谓的创新。由于很分散,我所见过的最大的软件开发队伍也就最多100人。在英特尔,当决定是否做一个软件时,关键的因素往往是对英特尔硬件产品的销售有多大促进,其次的因素才是这个软件是否能够挣钱。但是由于对硬件产品的影响很难量化,所以往往结果看的是presentation做得好不好,presentation中的数据是否令人相信,大老板是否支持。至于软件开发完后,这些数据是否变成现实,到不是那么重要了。虽然软件在英特尔内部不挣钱,但是软件部门还是相对独立的,不受其它硬件部门的直接管辖。为了提高软件在英特尔的地位,我经常引用前CEO Andy Groove的一句话: “Hardware becomes commodity.Software is key!”,可惜认可的人不是那么多!由于继承了硬件研发以及工厂的传统,英特尔还有一些对软件开发很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例如任何时候都不能在办公室睡觉,中午在桌子上趴一会儿也不行(相反,有些公司暗却有办公室睡袋文化)。值得一提的是,英特尔是本地化做得不错的公司,在中国已近有超过6000名员工,未来几年很快要超过10000名。这么快的扩张造就了很多机会,升职的机会也比较多,我就是这些机会的受益者。

摩根士丹利虽然是一个金融公司,但是由于金融电子化的普及和重要,摩根现在也有几千名软件工程师。我现在所工作的股票电子交易系统,就有大约1000人开发和维护,连接着全世界几十个交易所和上万亿美元的资金。在摩根,对Coding的要求可能低一些,但是对业务的了解以及沟通能力的要求要高很多。另外一个特点是,摩根软件部门比较少纯粹的项目经理或者是people Manager,大多数经理还保留着比较强的动手开发能力,亲自写代码也是有可能的事。在中国,金融行业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行业。摩根是第一家来国内设立软件开发部门的大投资银行,以后应该会有更多的投资银行近来,尤其是如果中国政府未来对外开放投资业务的话。常有人说在投行,IT的人没有地位。其实地位永远是相对的。就像微软需要满足客户的需求一样,摩根的IT部门也需要满足尽量满足客户的需求,也就是内部业务部门的需求。在付钱的客户面前,所有的人都会矮上半截的,不管他是微软,还是摩根的IT,或者是摩根的业务部门。具体的比较:

软件工程:微软>英特尔>=摩根(不过与教科书上所说的软件工程来比较,都是不及格)软件开发:微软>摩根=英特尔

软件测试:微软>英特尔>摩根(微软测试人员多过开发人员)

薪水:摩根>微软>>英特尔(这主要对刚毕业的学生来说。中高级职位的薪水就没有一个具体公式了,主要看人和需求情况)

出差待遇:摩根>英特尔=微软(投行的排场大一些,飞机一般都是商务舱,同样是五星级酒店,摩根定的酒店就是比英特尔定的酒店差不多贵一倍)

工作地点:摩根>微软>英特尔(摩根的办公室肯定是在市中心,英特尔的研发中心一般是在郊区)座位大小:微软>英特尔=摩根(我至今还是非常羡慕微软给每个员工都提供的单间办公室)

英语能力:摩根>英特尔=微软(主要是针对在中国工作的员工来说)

沟通能力:摩根>英特尔>微软(在摩根,花在沟通上的时间比写代码的时间多。微软的员工关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安静的写代码就行了)

工作时间:微软>摩根>英特尔(英特尔5点半以后就基本没有人了)

绩效评价压力:英特尔>微软>摩根(英特尔HR要求每年评出5%的最差员工,这些员工一般最终都会离开)

工作节奏:摩根>英特尔>微软(微软可以用六年去开发一个新的操作系统,但是在摩根,6个月的项目已经是很长的项目了,如果交易系统出了问题,那更是十万火急的问题)

假期:摩根>微软=英特尔(摩根有20天年假,另外因为周六日不补上,所以黄金周有9天假)

人事管理培训:英特尔>微软>摩根(英特尔是犹太人创建的企业,不管是对员工,还是对经理,人事管理方面的培训都很完善)

技术培训:摩根>微软>英特尔(摩根对新毕业的学生有4个月的全职培训)男女比例:微软=英特尔>摩根(女性在摩根中国的IT部门现在的比率小于10%)发展机会:摩根>微软>英特尔(金融行业有前景,摩根也刚进入国内)跳槽能力:微软>摩根=英特尔(除了GTSC以外,微软的软件开发经历就是一个金字招牌,MSN部门稍差)

转行能力:摩根>英特尔>微软(不少人从摩根的IT部门转到非IT部门)全球化:英特尔>摩根>微软(微软还是主要将开发集中在Redmond那个小地方,其它地方包括中国还是处于试验阶段)

本地化:英特尔>微软>摩根(英特尔的本地员工已经逐渐成长起来了,但是摩根在中国的中高层经理还是外派为主)公司历史:摩根>英特尔>微软

公司名声:微软>英特尔>摩根(在中国而言)公司市值:微软>英特尔>摩根 公司营业额:微软>英特尔>摩根 公司利润:微软>摩根>英特尔 公司毛利率:摩根>微软>英特尔 公司市盈率:微软>英特尔>摩根 去年增长速度:摩根>微软>英特尔 员工数目:英特尔>微软>摩根 人均利润:微软>摩根>英特尔 人均开销:摩根>微软>英特尔 中国员工数目:英特尔>微软>摩根

中国员工增长速度(百分比):摩根>微软>英特尔

中国员工增长数量:微软>摩根>英特尔(英特尔的工厂不算)

源地址: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470011021&owner=223600095

第五篇:我的顶岗实习总结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顶岗实习报告

顶岗实习总结

通过在内蒙古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实习学习,巩固、扩大和加深我们从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也让我们更进一步实地了解到化工生产的意义及目的。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也认识到了自己很多不足,感觉收益非浅。

对我而言,实习可以使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尝试不同的工作,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逐步完成职业化角色的转化,发现自己真实的潜力和兴趣,以奠定良好的事业基础,也为自我成长丰富了阅历,促进了整个社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对工作的总结以及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实习或者是正式上班以后,这才是我们很正独立自主学习的开始。因为从那一刻开始我们真正意义上离开了学校离开了老师。没有人会在对我们进行督促 教育,一切只能靠自己去学习。开始的时候感觉真的很绝望对自己没有一点点的信心,那种无助的感觉现在依然记得和清晰。

之前在学校的时候学过了很多的专业知识,而且自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很广泛,可以运用到各个化工生产车间的实验室中。其实在进入工厂之前我曾想过在化验室其实都一样吧,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用的仪器都应该是一样的,可是没想到来了单位以后根本就上不了手,在学校的实训每次仪器老师给调好了、标准溶液老师给配好了,我们就是练习一下罢了,来了单位就不一样了,什么都得自己动手做的怎么样也没有老师给指导,这让我有点措手不及。还好有老师傅的不断鼓励和支持,我们才能一直坚持下来。

因为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所以开始工作时有点焦头烂额的,尽管有师傅们在可是还是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以前学习的理论知识感觉一点也没有能用得

第1页

到的,因为在记忆力里做实验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所以也没进行过详细研究。一接触才知道其实化验室里需要学习的也有很多、需要研究的也很多。那会感觉特别的灰心,感觉三年的大学全部都没有意义了。后来随着时间的慢慢增长,自己接触的东西多了,同时还有师傅们的悉心教育,那种力不从心感觉的消失了。自己也重新树立起了信心,开始努力的学习。慢慢的我发觉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或多或少还是有用的,因为也可以运用到我现在的工作当中。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才真正的发现理论和实践综合在一起的重要性。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明了,因此我感觉差距真的太远。理论中这样做是对的但实际并不一定对,因为我们需要考虑实际生产中存在的许多外在的干扰因素,不论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由此而来理论和实践就会有很大的差距。这是让我受益匪浅的。

实习期间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许多生活经验,因为作为学生面对的无非是同学、老师、家长,而工作后就要面对更为复杂的关系。无论是领导、同事还是客户接触,都要做到妥善处理,要多沟通,并要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换位思考,而不是只是考虑自己的事。

我坚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习,从中获得的实践经验使我终身收益并会在我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得到印证,我会持续地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期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充分展示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实现自我的理想和光明的前程而努力。

以上是我的顶岗实习工作报告,这是一段充满艰辛和收获的经历,这是一段充满幸福和快乐的旅程,这是一段充满挫折与反思的人生,这是一件我们一生用心珍藏的礼物,这是一个不老的故事,是我们和我们的梦想用情感书写的传奇,这一切必将是我生命中不朽的记忆,必将给我们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必将是我生命中丰硕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实践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以前没有理解透彻的知识.使我从稚嫩走向成熟;从犹豫走向果断;从瞻前顾后走向干脆干练;由一个处世尚浅的少年变成了经验丰富的“老者”。使得自己在不断的提高与完善。虽然实习生活即将结束,但是它将成为我生命中美好的回忆,我深刻体会到,走出校门,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在工作经验,社会历练,人际交往上体现出来的稚嫩,在这一次的实习中完全表露出来,而且我们所缺乏的还不仅仅如此,所以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要不断的充实和丰富自己,不放弃任何能够锻炼自己的机会,通过这次实习我真正感觉到步入社会后我们要学得的东西很多,差距还是有的,专业课知识的欠缺、动手能力不足等等,我也知道这不是一天两能够学会的,在这次实习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我深知千万不能满足现状,这才是万里长征刚迈出第一步,我还要不断努力,发扬成绩,用于拼搏,争取更大的进步!在这段实习的日子里,我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感到自己以前学习得不够认真、还是比较幼稚等一些问题,结束后一定要认真总结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一个系统而缜密的计划和安排。

人们常说,大学是个象牙塔。确实,学校与职场、学习与工作、学生与

员工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由学生转变为职场的社会人的过程中,人们的观点、行为方式、心理等方面都要做适当的调整。所以,不要老抱怨公司不愿招聘应届毕业生,有时候也得找找自己身上的问题。而这次实习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接触到真实的职场。有了实习的经验,以后毕业工作时就可以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完成学生向职场人士的转换。

总之这半年的实习生活使我收获了太多太多。使我从稚嫩走向成熟;从犹豫走向果断;从瞻前顾后走向干脆干练;由一个处世尚浅的少女变成了经验丰富的“老者”。使得自己在不断的提高与完善。这些都为我今后的奋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相信,今后的实习过程中.无论碰到什么,我都会勇往直前,决不畏缩。我会勇敢地走下去,因为不管有再多荆棘,前途都必将是光明的。

煤炭08-2贺牡丹

2011-4-11

致谢

在本次实习中,我从师傅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师傅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都使我收益匪浅。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给与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得到不少的提高,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种巨大的帮助,感谢他们细心而又耐心的辅导。

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样好的实习机会,我们抓住了这次机会,学到了许多许多平时在学校和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让我们有丰富的经验,让我们在以后的工作能有突出的表现。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自信。我坚信自己以后能成为个有用的人。

下载我的顶岗实习岁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的顶岗实习岁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的顶岗实习总结

    2011年9月17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期待已久的顶岗实习之路,当我坐上离开的车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将经历一段特殊的不平凡的并且充满收获的人生旅程,那旅程必定在我的生命中......

    我的顶岗实习报告

    我的顶岗实习报告 一.实习单位简介: 中山华泰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的港资企业,隶属于1958年创立的香港华联集团。华联集团领导着当今世界人造丝花,圣诞装饰品的新潮流。......

    我与顶岗实习[推荐5篇]

    我与顶岗实习教育实习是每一个师范生在大学期间必需经历的过程,是我们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一次最重要的锻炼,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好机会,更是一次充满期待与......

    谢谢你,我的顶岗实习

    谢谢您,我的顶岗实习 三月,是个大地萧条,一片死寂的季节;六月,是个树木葱茏,鸟语花香的季节;我们见证了沙河的成长,由沉寂到活跃,由暗淡到光彩。谢谢你,我的顶岗实习,带给我欢快与幸福,......

    我的顶岗岁月------痛并快乐着[全文5篇]

    我的顶岗岁月——痛并快乐着衡阳师范学院英语系陈小翠无论时光如何变迁,第一次被室友集体送别时的不舍;第一次在真实的课堂上听课的惊喜;第一次站上讲台的忐忑;第一次看见这么多......

    顶岗实习

    第一章 实习目的 增强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自己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以利于养成良好职业道德; 理论知识......

    顶岗实习

    大体思路 1, 安规培训(7天)只写2到3天,参加考试! 2, 电厂简介(厂的发展史)和安全事故(2) 3, 厂系统简介(1)上网搜,机组型号,系统运行原理图(4)。 4,参观现场(3天)进一步认识系统,对系统运行轨线加......

    顶岗实习

    二实习过程及内容 实习过程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实习时间 2、教学实习包括备课、教学设计、听课、试教、评课、课后辅导、批改作业等环节 3、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