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情况调查

时间:2019-05-14 23:5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情况调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情况调查》。

第一篇: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情况调查

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状况调查报告

——以河南省泌阳县某村为例

摘要:农村老年妇女大多身处年龄、性别、身份(农民)的三重弱势地位,她们文化程度低、经济收入低、健康状况差、家庭和社会地位低,是老年人中最脆弱的群体。针对目前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泌阳县xx村老年妇女的贫困情况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该村老年妇女的贫困主要表现为:农村老年妇女大多属于留守老人,子女外出打工,和孙子孙女生活在一起;社会参与度较低、支持资源少;物质、精神生活贫乏,部分老年妇女开始通过宗教信仰来寻求精神寄托。鉴于此,笔者提出从政府、家庭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反贫困对策,希望可以建立基本的老年物质生活保障,同时希望能够帮助农村老年妇女树立积极、健康的老龄观,增强她们的自养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改善她们的生活状况。

关键词:农村老年妇女 贫困反贫困对策

一、引言

(一)调查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将日益显现,所以关于老年方面的问题已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提前老龄化的,所以如何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养老问题,尤其是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

在我国老龄化进程中,受男女两性预期寿命的差异以及传统男大女小婚姻模式的影响,老年妇女人口要远多于老年男性人口。“目前,农村老年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已接近60%,其中,农村老年妇女占农村老年人口的55%(根据1990年10月第四次人口普查1%抽样资料计算)。”①同时,由于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原因,农村老年妇女大多身处年龄、性别、身份(农民)的三重弱势地位,她们文化程度低、经济收入低、健康状况差、家庭和社会地位低,是老年人中最脆弱的群体。

(二)调查目的笔者希望通过本次的调查,能够对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现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并希望通过对该群体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评估,能够提出一些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案和一些社① 蒋美华,段新燕.农村老年妇女问题及其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与运用[ 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2)

会政策方面的建议。通过社会工作介入方案的提出,发现、整合、利用老年妇女自身及其所处环境的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缓解老年妇女贫困问题,构建起支持系统。帮助她们走出困境,并且幸福的安度晚年。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本调查把农村老年妇女界定为:年龄在60周岁及以上,户籍和本人常年生活所在地均为农村的老年妇女。本文认为所谓农村老年妇女贫困,狭义上是指老年人经济上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生活样态。广义上不仅指经济上的不满足,也指缺乏能力、缺乏社会保护、权力被剥夺和被排斥的边缘化的生活状况。

(二)调查方法

笔者的调查采用定量调查与质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之所以选择定量调查的方法是因为:(1)定量调查需要较大的样本做调查对象,这样可以搜集到更多的资料,且更为客观。(2)通过定量调查可以将需要收集的资料细化成为各项指标或变量,在实际操作方面更容易。(3)定量调查的结果比较具有概括性、更精确。

本文采取定量调查的方法,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了100为农村老年妇女。在调查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笔者考虑到农村的老年妇女,她们的文化程度一般较低,不一定能够自己填写问卷,因此笔者在对被访者发放事先设计好的调查问卷时,由访问员直接向她们询问,再由访问员据实填写,以便获得标准化的调查数据)。对调查结果运用SPSS17.0的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本调查的调查问卷初步预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调查对象本人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关于农村老年妇女目前的生活状况。第三部分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调查农村老年妇女群体对改善当前生活状况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与此同时,为了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农村老年妇女贫困的情况,能够对该村老年妇女的生活需求做一个比较全面和准确的评估,笔者还辅以个案访谈法来获取资料。具体来说,个案访谈法主要运用于对X村老年妇女的入户访问调查,笔者走访了两个农村老年妇女。访谈大纲以问卷调查的部分内容为依据进行访谈,主要是对问卷的一个补充。

(三)调查结果分析 1.X村的基本状况

河南省泌阳县高邑乡地处平原,共有11个行政村,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而本次调查所选择的X行政村在整个乡中的经济发展水平属于中等,文化娱乐设施相对落后。该村现有5个村民小组,共计431户,1643人,本村60岁以上的老人共有301人,男性老年人有187人,女性老年人有114人。村里单位:X村党支部、X村广播站、X村卫生院。我调查所在的X村由于近年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现在村里几乎都看不到年轻力壮的年轻男子,都是一些老弱妇孺,村里老年人占了绝大多数。选择X村为调查对象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是因为解放以来,村民居住稳定,以户迁徙的情况很少见,根据了解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出嫁后一直居于X村,传统性别意识比较强烈;另一方面,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X村村民外出务工的人数上升快,这一情况对村中老人特别是老人妇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重要影响。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60岁的农村老年妇女。如表1所示:本次调查样本为100人,其中 60~69岁占27%,70~74的占了24%,75岁以上的占了33%,80岁以上的占了16%。其中农村老年妇女的受教育状况为:文盲为68%,上过小学的占24%,初中及以上的是8%。该村老年妇女的婚姻状况大致如下:有配偶的占83%,无配偶的为13%。在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下,农村老年人的婚姻相对年轻群体而言具有显著的稳定性。

表1调查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统计

60-69岁 70-74岁 75-79岁 80岁及以上

次数24 33 16 100 68 24 8 100 65 18 17 100

百分比24 33 16 100 68 24 8 100 65 18 17 100

年龄 总和 文盲 小学 初中及以上

文化程度 婚姻状况

总和

有配偶并一起住 有配偶分开住 没有配偶 总和

2.农村老年妇女的生活现状分析

(1)X村老年妇女的居住情况

通过表2可以看出,有配偶共同居住的占到了65%,离婚和丧偶的老年农村妇女共有16人,他

们的居住方式中有12人选择与子女一起居住。

表2婚姻状况与居住状况

仅与老伴

婚姻状况

有偶同住 有配偶分居 离婚 丧偶

总和3 1 20

0 0 0 37

0 0 0 286 6 159 7 100

独居0

一起住

0 37

与老伴、子女一起住

0 28

仅与子女一起居住

0 0

合计65

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老年人尤其是失去另一半之后,对子女更加的依赖,但调查发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收入低、工作不稳定或者多孩的,往往把孩子留在家中由年迈的父母照顾,结果老人不仅得不到子女的照顾,反而要日益操劳,留守老人看护留守儿童,这成为农村许多老年妇女陷入相对贫困和精神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贫困人口的亲戚和家庭往往也不富裕,而且由于亲戚的关系是靠“ 来往”维持的。当贫困老年妇女的生存成为问题的时候,往往没有社会交往的能力,因此当有困难时靠亲戚帮助是靠不上的,而因赡养问题而出现的悲剧在农村时常出现。

(2)农村老年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农村老年妇女参与社会活动少,无力获得充足的社会支持。老年妇女大多没上过学,没有正式工作,也没有同学、同事;她们的社会活动局限在家庭和社区里,生命危急中可以求助的人际支持主要是邻里乡亲和子女亲人。如果遇上了家庭隐私或者难言之隐,她们只能闷在心里,无处求救,社区中虽有妇联主任或者村干部,但她们碍于熟人面子,有时也不好直接求救。这样一来,邻里、亲戚帮助、家庭支持、民间组织帮助等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功能的缺失,更加剧了生活上的贫困。

(3)农村老年妇女生理、心理状况

100位老年农村妇女中有76位希望能够多锻炼身体来减少疾病,节省开支。正如访谈中个案2所说的:“儿子有时给钱,有时不给。我现在最担心生病,一生病,身体会变差,还得花很多的钱。

我希望多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多锻炼,多运动。自己少生点病。”有个好的身体,通过一些锻炼身

体的方法,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是大部分老人的心愿。

在做问卷的过程中不少老年妇女反映,老年妇女生活中的困难无力解决,加上精神上也无所寄托,于是求神拜佛,信仰宗教或从事封建迷信活动,借此寻找慰藉。

正如访谈中刘奶奶所说“我年纪大了,病痛也多,我和老伴都是农民,儿子又困难。信信佛又

不花多少钱。我就在家摆了个观音,祈求平安。那个观音可是我花了20元从庙里请回来的。不敢让儿子看见,他不让我信这个的,说尽是假的。不过我相信,我觉得肯定是我这几年的虔诚,菩萨才保佑我们全家顺顺利利的。”

王奶奶也提到说“我们村之前的一个姐妹,她是信基督的,她经常来我们家,跟我聊天。她告

诉我只有相信主,才能得救。主会照看我们的,你只要信,身体就会慢慢健康起来的。后来我就跟她一起信了,我们和邻村的一些姐妹一起,在一起互相讨论,互相做见证。她们很真诚会为我的病向主祷告。虽然我的病没有变好,但我相信这只是主对我的一种考验。”

三、反农村老年妇女贫困的对策思考

农村老年妇女物质、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由于她们精力、经济条件和活动范围的局限,绝大多数老年妇女没有条件去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活动。而且她们的物质生活质量不高,精神需求更没有得到满足。基于以上调查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反农村老年妇女贫困的建议:

(一)政府层面:构建多层次的农村贫困老年妇女社会保障体系

各级领导尤其是乡镇领导和村委会人员应提高认识,合理分配资源。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问题不仅是一个人道主义问题,而且也涉及到男女平等、社会发展以及计划生育国策更好实施的问题。加在制定政策和发展战略时应当考虑到妇女的年龄差异,特别注意改善经常处于极为不利地位的老年妇女的处境,满足她们的特殊需要。应以乡镇、村为单位,根据老年妇女的身体状况和不同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农村贫困老年妇女社会保障体系。其次各级妇联组织应对农村老年妇女更加关注。各级妇联组织要大力宣传,营造关心农村老年妇女的良好舆论氛围,努力提高她们的整体素质,包括身体和文化素质,树立老龄意识,实现农村妇女的健康老龄化。积极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帮助她们提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为她们的所思所想所虑积极呼吁,及尽所能地帮助她们解决各种困难。第三、积极引导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健身活动。在保障她们基本的物质生活基础上,尽可能满足广大农村老人的文化需求,比如加强对河南豫剧的创作与排演等,积极创办新的老年节目。

(二)家庭层面:加强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与意识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家庭在养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老年福利模式还没有完全从剩余型转向制度型之前,家庭养老对于贫困老人来说仍是主要的方式,即便由国家提供生活来源,居家养老方式仍是主要养老方式。子女应承担起养老的责任与义务,发扬倡导敬老、养老、助老的家庭美德。我们应该积极呼吁外出务工的子女,平时多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和孩子,最起码保证她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

(三)个人层面:期待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性别观念的影响下,农村妇女承担着生育、生产和社区管理的角色,而男人责成承担着生产和社区政治活动的角色。农村妇女所承担的这三种角色限制了她们的活动和发展空间。同时农村老年妇女的文化水平较低,也使得她们一生都不得不依附于土地和丈夫,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几乎一生都没有迈出过自己生活的村落,文化程度不高不仅加固了她们相夫教子的传统思想,也使她们失去了外出的智力资本,这样使得她们获得社会支持的渠道也相应狭窄很多。

从个人层面来看,目前在农村要加强个人思想观念的转变:放弃“ 多子多福”的观念,在年轻的时候用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这样可以因孩子少而抚养的负担轻,从而在年轻时就可以为自己的老年着想,增强现时和未来农村老年妇女的自我养老准备或储备的能力。同时,老年妇女的自我保障意识要提高,要敢于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被子女赡养和从政府获得帮助的权利。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崔学华.农村老年妇女精神贫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以河南省岗村为例[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12(6).[3]罗遐.于立繁.我国农村老年贫困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9(1).[4]蒋美华.段新燕.农村老年妇女问题及其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与运用[ 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2).[5]王瑞珍.农村老年妇女的生存现状和社会支持研究—以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x村为个案[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社会学类).2009.4.[6]张雨明.中国女性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和需求研究—与日本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5.

第二篇:关于农村老年妇女生存

关于农村老年妇女生存、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张伟

摘要:

近年来据统计,我国老龄化的年龄结构越来越严重,但是面对这个日益严重的问题,社会体制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在一些偏僻的农村,老年人的生存、发展状况成了严重的问题。以我的家乡,宁夏省固原市苏堡乡立眉村为例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目前农村老年妇女面临着经济上、精神上、以及身体上的一系列问题。尤其地方干旱少雨,粮食收成不好,所以绝大部分的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有的是丈夫出去,有的是夫妻两都外出,所以这样一来家里的老年妇女就属于留守人员,和孙子孙女在一起。社会参与度极低,又因为年老体弱没法劳动,所以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所以经济条件很贫乏,大多人年轻时正值解放和大跃进时期,所以没受过什么教育,是文盲,所以文化生活可以说是几乎没有。

关键词:

西部农村、老年农村妇女、生存状况、贫困、国家保障政策 1张伟,女,1991年生,宁夏省固原市,华东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10级1班,电话:***邮件:929562117@qq.com。

一、调查研究背景

随着我过老龄化年龄结构的越发严重,老年人生活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现就西部农村老年妇女的生存、发展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目的地是:宁夏省固原市苏堡乡。

据2010年10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得知,全区女性人口3072538,占48.76%其中在年龄构成上0-14岁的占21.48%,15-64岁的占72.11%,65岁以上的有403917,占6.41%。农村人口 占52.10%。其中苏堡乡人口有22039人。15-64岁女 5910人,65岁及以上女 501 人。

其中,除了暑假粮食成熟时节和春节前后,很少在村子里看到年轻力壮的男子,几乎都是一些老弱妇幼。村子里除了老年人就是一些正在上学的小孩子。

二、老年妇女生存状况及其造成原因

(一)生存状况:

调查中,99%的农村老年妇女靠家庭赡养或老伴的退休金或自己劳动获得,集体供养及入住敬老院养老的老人仅占1%。这除了表明居家养老的巨大优势外,人到了老年后,恋家、爱家,更乐意在家庭养老,这也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有一部分年龄较大的,劳动能力薄弱的女性由子女提供口粮和经济补助,完全没有保障。大部分靠子女养老,由子女、直系亲戚对老年人给予经济上的供给,并予以生活上的照顾与精神上的慰藉;有的给人打工、种菜、当保姆、捡破烂或做杂工获取少量报酬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她们往往节衣缩食,把开支压到最底线,很少购买食品和添置衣物;少部分老年女性依靠退休金、低保金、以前的积蓄、配偶的退休金等生活。

而现在随着国家政策的改革,农村老人也可以享受到养老金这一项。其中,养老金是从60岁开始发放,60-70是每月50元,70岁以上是每月70元,不过在2012年以后又会 上升养老金的金额。所以除了子女的赡养或者以前的积蓄,养老金是她们唯一的经济来源。

(二)贫困造成原因:

1、年纪大,丧失了劳动能力,没有劳动收入,紧靠着子女的赡养或者养老金生活。

过去妇女生儿育女为家庭的人口再产生作出贡献,但是她们的劳动得不到社会甚至家庭的承认,传统的认识造成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比男性老人低。在年轻的时候,有60%的农村妇女掌握家庭经济大权。随着年龄的增大,几乎全部从“一把手”的位置上退下来,靠儿女给点零花钱、油盐钱度日,再也无权插手家中的重大事项安排。一些身体尚健的农村老年妇女从事一系列生产辅助性活动,比如承担了照顾孙辈、料理家务的责任,多在家里为子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调查中有95%的农村老年妇女,负责洗衣、做饭、喂养牲畜等工作,十分辛苦。即使到了高龄,也有不少农村老年妇女向子女继续提供帮助,调查中几乎有一半70岁以上的女性老人还在帮助子女看家。

2、老年妇女大都因为年轻时体力劳动过度而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所以常年的体弱多病,本来很艰苦的生活再加上看病这一项的开支更加的艰难。

调查中发现,由于年轻时的贫困生活使“勤俭节约”的意识深入了骨髓里,所以大多数人都是能省则省。即使生病了,农村妇女中只有少部分人生病会去医院就医,这很小一部分是靠退休金或配偶退休金生活的人,经济来源较稳定,子女有固定工作可以提供经济支持,或者是在经济上可以支持子女的人才能享有的,绝大部分人吃不起药,看不起病,如果生病了只能用身体硬扛,自己买点药吃,能拖则拖,所以往往延误病情,一些发展缓慢的恶性疾病发现时已到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机会。近年来国家实行的医保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宁夏省本来就属于半干旱区,再加上近年来气候不断恶化,粮食收成锐减,所以本来靠天吃饭的农民一下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饭碗。所以生活拮据。

4、社会风气的变化和独生子女的增多也是造成她们生活艰难的一个原因。

由于社会的影响,他们大多缺少责任感和唯我独尊的意识很强烈。子女对老人的赡养义务互相推诿或者即使承担了赡养的义务,也是态度差,动辄打骂(少数人),造成了她们的生活越发艰难,处境更加凄凉。

在受虐待、遭打骂、被遗弃,甚至被迫自杀的老年人中,多数是无配偶、身体差、无文化的农村老年妇女。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媳妇在给婆婆钱粮时冷言冷语,甚至恶语相向。在我们调查时,因为往往是同时对几个老年妇女进行调查,这些老年人顾及自己与儿女的“面子”,强作欢颜,说儿女不错、孝敬。在问及每年给钱粮的具体数额时有些人则说不出个所以然,支支唔唔,有好多人最后甚至以泪洗面。

5、农村老年妇女中,单调的文化生活使她们原本就贫瘠的生活更加的艰辛。

旧社会重男轻女的传统剥夺了老年妇女受教育的权利,虽然她们中有不少人在解放后上过夜校、扫盲班,但由于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不曾巩固所学到的文化知识,复又返盲。在所有调查的对象中发现几乎80%以上都是文盲和半文盲,过重的田间劳动和家务劳动又占去了她们的闲暇活动时间。由于文化活动时间少、生活圈子小,她们的生活内容单调、贫乏,主要消遣方式只有看电视、打牌、与人闲聊、照顾孙辈,那些家庭经济较困难者还要为生存打拼,忙于生活中的琐碎事情,根本无暇顾及文化生活,最多是劳累了一天回家看看电视,可是很多人只是听着声音看看彩色画面而已,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有些节目甚至看不懂。更有甚者连看电视的精力也没有了,往往是一天忙碌下来之后倒头就睡。因生活的困苦、身体上疾病的折磨,她们的交际范围少的可怜。

总之,老年妇女的生产和工作能力因生理上的衰老而下降,经济和生活上不能完全自立,成为社会的弱者。农村老年妇女一旦长大或者嫁人,就承担了照料家人的任务,而她们对家庭、社区和经济所作的贡献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往往被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被忽略了。毫无疑问,提高农村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和自身的地位,已经成为摆在社会面前刻不容缓急待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老年发展状况

中国广大农村生产力仍然较低,经济还比较落后,农村与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相差悬殊,医疗卫生水平低、养老保险制度弱。农村老年妇女过去为社会发展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因此,她们有权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而不应当成为贫困者。每个人都有变老的时候,不能看着老年人晚景凄凉的状况而不管,所以如何解决好老年妇女的生存发展状况是一个重大问题。

(一)应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农村的稳定问题至关重要。农村老年妇女问题不仅是一个人道主义问题,而且也涉及到男女平等、社会发展、以及计划生育国策更好实施的问题。各级领导尤其是乡镇领导应加强对农村老年妇女工作的认识,将做好农村老年妇女工作摆上工作日程。在制定政策和发展战略时应当考虑到妇女的年龄差异,特别注意改善经常处于极为不利地位的老年妇女的处境,满足她们的特殊需要。应以乡镇、村为单位,根据老年人的爱好、兴趣的需要,建立老年文化、体育、教育、娱乐活动场所,使老年妇女老有所乐。

(二)各部门应加强合作,保障农村老年妇女权益。

民政、计生、卫生、保险等部门应加强合作,保障农村老年妇女权益。有关政策应向农村老年妇女中的特殊群体(如单身、无子女、寡妇、纯女户)倾斜,避免她们相对贫困甚至绝对贫困,努力维护老年妇女的合法权益,保障老年妇女的婚姻自由。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老人,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供最低生活补助,并对贫困老人减免相应费税,提供医疗方面的优惠和照顾。继续对孤寡老人实行“五保”供养,确保其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村民的一般生活水平。保险部门应开发相应的险种,帮助农村老年妇女有效地防范各种风险,使她们无后顾之忧。

(三)大力倡导敬老尊老风尚,落实和巩固家庭养老。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急速发展,老年人口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口日益增多、社会养老还不完全普遍的情况下,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中起着主导作用。我们要教育家庭成员为农村老年妇女提供足够的经济、日常生活、精神方面的支持,尊重并减轻她们的家务劳动,使她们继续享有尊严、地位和安全。要充分发挥农村现有的各种民间老年协会组织的作用,利用中秋、重阳、春节等亲人团聚的节假日,在乡镇、村的人口集中处出“家有老人”的红黄榜,表彰好的典型,批评不敬老不养老的人或事,利用舆论的力量,倡导敬老尊老风尚。

老年作为生命历程中的一环,是妇女在各个生命阶段地位和状况的积淀和反映。农村老年妇女群体福利和地位的提高和改善,最终取决于整个妇女群体福利地位的提高和改善。

四、实践心得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农村妇女承担着生育,生产和家庭管理的角色,而男人只是承担了生产和家庭劳动的角色。由于她们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和自身身体条件的原因,是她们只能依附于丈夫或者子女。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的老年妇女一辈子都没有外出或者去过大城市,文化程度低不仅加固了她们相夫教子,逆来顺受,以丈夫为天的思想,还让她们丧失了外出的智力资本和当今社会生存的常识,这就造成了他们获得帮助和支持的渠道更加狭窄。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是国家刻不容缓的任务。

在调查的时候,更多的是对她们未来生活的担心。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厚养小薄养老的现象越来越严重。60岁之前她们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田间的劳作或者别人的接济。而且随着现在教育的弊端出现,很多的子女结婚后都不愿意赡养老人,不愿意收留这个负担,所以她们在精神上受到的打击可见一斑。即使是有养老金,可是那根本不足以生活。所以近年来老年人因为生存等被迫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

每个人都会老去,所以善待老人吧。国家在教育上也要下功夫,不要只重视成绩而忽略了尊老爱幼,孝敬老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传承。另外,对老年人的政策不能只是在养老金和医疗保障上,还要更彻底的解决。

第三篇:农村老年妇女生存状况调查与思考(林)

农村老年妇女生存状况调查与思考

根据有关部门资料显示,2003年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为12.93万人,其中农村老年妇女有

5.56万,占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54.3%,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中,农村女性老人几乎占三分之二(64%)。因此,农村老年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农村老年妇女问题。过去,农村老年妇女人数少,因为文化、社会地位、法律知识、自身素质等原因,农村老年妇女是一个沉默的弱势群体,几乎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日益发展的农村老年妇女群体没有理由被忽略,应当成为老年人口中需要引起特别关注的领域。

近日,株州市妇联组织调查组,在一周的时间内,深入到攸县、茶陵等县乡村,采用走访相关涉老部门、问卷调查、召开村妇代会主任座谈会、到农民家中实地调查等方式,对农村老年妇女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一、家庭养老是我市农村老年妇女养老的主要方式

所谓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养老内容,主要是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三个方面。我市农村老年妇女养老的特点:

一是与子女相互依存,发挥“余热”。在几乎所有的地方,女性的寿命要长于男性。农村老年妇女相对农村老年男性来说,在发挥“余热”方面工作量更大,时间更长。一方面,她们退居生产二线后,更多地承担了照顾孙辈、料理家务的责任。调查中有60%的农村老年妇女,在农忙时节需要充当“后勤部长”,负责一家人洗衣、做饭、喂养牲畜等工作,十分辛苦。即使到了高龄,也有不少农村老年妇女向子女继续提供帮助,调查中几乎有一半70岁以上的女性老人还在帮助子女看家。另一方面,97.6%的农村老年妇女靠家庭赡养,依靠老伴的退休金生活,集体供养及入住敬老院养老的老人仅占2.34%。这除了表明居家养老的巨大优势,人到老年,恋家、爱家,更乐意在家庭养老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

二是基本生活有保障,对现状满意程度高。由于生活水准提高,在我市农村,一般来说,老年人的生活温饱不成问题。调查中,80%的农村老年妇女对现状表示满意。她们都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对三年困难时期记忆犹新,只要儿女对自己不打不骂,满足她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她们就对现在有饭吃有衣穿的日子感到满足。近年来,有些地方采取了行政或法律手段巩固和强化家庭养老,制定了家庭养老公约。公约中一般规定了有赡养义务的人对年老体弱的父母,每年供应基本口粮、食油、藕煤、每月零用钱的数额。在目前家庭供养老人出现困难,而社会化养老制度又未形成的情况下,以社会舆论的力量强化养老尊老的习俗,这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攸县大同桥镇丁家垅村依靠群众的力量建起了养老院,办起了休闲山庄,以山庄收入弥补养老院开支的不足,对乡村集体养老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三是“分而不离”是农村老年妇女养老的主要方式。采访中,75%的农村老年妇女与成年子女分户居住,除非有重疾,一般情况下她们生活自理。有两种供养方式:一类是老人有劳动能力,靠自己的劳动收入养活自己,子女助耕助产;另一类是老人把责任田交给子女耕种,子女给老人提供口粮和生活零用钱。其中很多家庭采取“分而不离”的方式,即老年父母家庭与成年子女家庭,同住一个地区,相距较近,在生活和感情上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同时老人独自生活,一般是老俩口都健在,一旦丧偶或老人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时,就会和子女合居一起,复归家庭供养组合方式。

四是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农村家庭规模的逐步小型化使农村家庭养老的作用越来越小。在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和伦理道德的冲击日益强烈,人们对小家庭的偏好和对大家庭的淡漠成了普遍现象,依赖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来维持农村家庭养老的可能性受到冲击。再次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地区转移成为趋势。在调查中,有80%的家庭有子女在外务工。我们所到之处,接触到的基

本上就是老弱妇孺,少有青壮年劳动力,显得十分萧条。青壮年劳动力 “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长年在外务工经商,与“留守父母”的联系日益松散。尤其是近年,随着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弟就学等政策的松动,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带着老婆孩子同往,将年老体弱的父母留在农村。这种情况势必影响对老人的供养。在调查中有4位老人儿女长年在外务工,只是逢年过节寄点钱物,几年不曾回家探亲。这些“空巢老人”与“五保户”相比,养老问题更容易被忽视,她们不但日常生活照料、物质供应受影响,连精神慰藉也没有了,养老水平大打折扣。

二、农村老年妇女仍是一个脆弱群体

农村老年妇女与城市老年妇女的重大差异是她们无工薪,没有退休年龄的规定,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不能享受退休金待遇,生活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除了与其他妇女一样容易受到性别歧视之外,她们还会受到年龄歧视,成为双重歧视的受害者。农村女性老人一般比农村男性老人更贫穷,更容易患慢性病,也更容易受到歧视和忽略。

经济生活低保障、低水准。农村老年妇女在教育和就业上的劣势使得妇女们很难获得有固定收入的工作岗位。调查中,有15%的农村老年妇女其配偶有一定的固定收入,或为退休教师、工人、乡村干部,靠配偶的退休收入养老;15%的农村老年妇女依靠自己多年的积蓄、现在的劳动收入养老,70%的则是靠子女提供养老费用。在调查中,有35%以上的农村老年妇女月收入不超过50元。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的变迁削弱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近几年,家庭养老不能落实现象主要发生在农村老年妇女身上。经济上缺乏保障,不仅直接导致老年妇女的生活水准低于其他家庭成员,而且她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都难以解决。在农村,厚养小薄养老的现象还存在。许多老年人被游离在他们子女的家庭之外。在我市农村,很普遍的现象就是与儿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基本上都是儿女住着簇新的楼房,父母居住在闲置下来的旧屋,儿女看着彩电,用着现代化的家用设施设备,老人能有台黑白电视机就很不错了,生活水准与儿女相比相差比较悬殊。

疾病与贫困的困扰。妇女的寿命超过男性,高龄化程度较男性高,相应地发病率也高。农村老年妇女大都缺乏充分的医疗保障,普遍存在看病就医难问题。我们调查的农村老年妇女中,只有15%的人生了大病去医院就医;80%的人生病了不去医院,只是在家吃点药;有5%的人连药也吃不起,只能听之任之,苦度光阴。生病后37%的人医药费全部由自己承担;32%的人全部由儿女分担;与儿女共同分担的有26%;4%的人医药费由其他途径获得。有5%的农村老年妇女有儿女在外工作,比较富有,对未来的生活没有很大的担忧,而其他95%的老年农村妇女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对怕生重病无钱医治的忧虑。“养儿防老”、“多子多福”在农村不仅仅是一种观念,而且也是农村实际情况的一种反应。调查中,有57%的老人有两个以上儿女,赡养人多,相对来说每位儿女应分摊的赡养费用就少,儿子多的老人,一般来说,日子基本上过得去。而独子户或纯女户相对来说生活水平比子女多的老人低些,她们更难抵御各种风险,禁不起任何重大疾病或自然灾害的打击。有一位80岁的丧偶老人在独子患病去世后,媳妇即回娘家,留下一个两岁的孙女,自己身体又不好,家中一贫如洗,景况令人心酸。

单调的文化生活。旧社会重男轻女的传统剥夺了老年妇女受教育的权利,虽然她们中有不少人在解放后上过夜校、扫盲班,但由于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不曾巩固所学到的文化知识,复又返盲。我们所调查的农村老年妇女中78%为文盲、半文盲。而过重的家务劳动又占去了她们的闲暇活动时间。由于文化活动时间少、生活圈子小,她们的生活内容单调、贫乏,她们的主要消遣方式为白天几个老年人凑一起聊聊天、偶尔打打麻将、“跑夫子”(一种纸牌),晚上有电视的家庭看看电视,没电视的天黑就熄灯睡觉,许多人感到空虚、孤独和寂寞。如今,空巢家庭增多、代际分离趋势发展,老年妇女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依附性强,与家庭经济支配无缘。“衣食足而知礼节”。老年农村妇女依赖儿女养老,她们的生活状况与儿女的生活状况有着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儿女收入高老人就跟着享福,儿女自顾不暇,老人跟着受苦。只有极少数的儿女只顾自己,对老人不管不顾,而这样的子女在农村社会舆论中普遍受到谴责。过去妇女生儿育女为家庭的人口再产生作出贡献,但是她们的劳动得不到社会甚至家庭的承认,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比男性老人低。在年轻的时候,有60%的农村妇女掌握家庭经济大权。随着年龄的增大,几乎全部从“一把手”的位置上退下来,靠儿女给点零花钱、油盐钱度日,再也无权插手家中的重大事项安排。一些身体尚健的农村老年妇女从事一系列生产辅助性活动,如庭院经济活动、手工生产、家庭副业等,以此获得一定的收入可以自由支配。

人格与尊严受到挑战。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基本保障。农村老年妇女由于在经济上依赖儿女,习惯于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缺少为自己权利和尊严进行抗争的行动。而且,知识结构、收入、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农村老年妇女与年轻的儿女们相处起来难免会有一些摩擦,导致婆媳关系经常紧张,这成为长期困扰许多农村老年妇女家庭中的一大难题。近几年,老年人权益受侵犯的事件各地均有所闻。在受虐待、遭打骂、被遗弃,甚至被迫自杀的老年人中,多数是无配偶、身体差、无文化的农村老年妇女。在调查中,我们亦得知有些媳妇在给婆婆钱粮时冷言冷语,甚至恶语相向。在我们调查时,因为往往是同时对几个老年妇女进行调查,这些老年人顾及自己与儿女的“面子”,强作欢颜,说儿女不错、孝敬。在问及每年给钱粮的具体数额时有些人则说不出个所以然,支支唔唔,有两个人最后甚至以泪洗面。

总之,老年妇女的生产和工作能力因生理上的衰老而下降,经济和生活上不能完全自立,成为社会的弱者。农村老年妇女承担了更多的照料家人的任务,而她们对家庭、社区和经济所作的贡献往往被忽略了。毫无疑问,提高农村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和自身的地位,已经成为摆在社会面前刻不容缓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几点思考:

中国广大农村生产力仍然较低,经济还比较落后,农村与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相差悬殊,医疗卫生水平低、养老保险制度弱。农村老年妇女过去为社会发展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因此,她们有权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而不应当成为贫困者。《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指出:“发展的目标是在全体居民充分参与发展并公平分配所得利益的基础上,改善全体居民的生活。发展过程必须提高人的尊严,使不同年龄组的人平等分享社会资源、权利并且平等分担责任。每个人,不论年龄长幼、性别或信仰,都应各尽所能,各得所需。”。提高农村老年妇女地位、开发潜能的关键在于社会大环境的改善,主要包括:

一、应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村稳则天下稳。农村老年妇女问题不仅是一个人道主义问题,而且也涉及到男女平等、社会发展、以及计划生育国策更好实施的问题。各级领导尤其是乡镇领导应加强对农村老年妇女工作的认识,将做好农村老年妇女工作摆上工作日程。在制定政策和发展战略时应当考虑到妇女的年龄差异,特别注意改善经常处于极为不利地位的老年妇女的处境,满足她们的特殊需要。应以乡镇、村为单位,根据老年人的爱好、兴趣的需要,建立老年文化、体育、教育、娱乐活动场所,使老年妇女老有所乐。

二、各部门应加强合作,保障农村老年妇女权益。民政、计生、卫生、保险等部门应加强合作,保障农村老年妇女权益。有关政策应向农村老年妇女中的特殊群体(如单身、无子女、寡妇、纯女户)倾斜,避免她们相对贫困甚至绝对贫困,努力维护老年妇女的合法权益,保障老年妇女的婚姻自由。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老人,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供最低生活补助,并对贫困老人减免相应费税,提供医疗方面的优惠和照顾。继续对孤寡老人实行“五保”供养,确保其生活水平不低

于当地村民的一般生活水平。保险部门应开发相应的险种,帮助农村老年妇女有效地防范各种风险,使她们无后顾之忧。

三、各级妇联组织应对农村老年妇女更加关注。各级妇联组织要大力宣传,营造关心农村老年妇女的良好舆论氛围,努力提高她们的整体素质,包括身体和文化素质,树立老龄意识,实现农村妇女的健康老龄化。积极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帮助她们提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为她们的所思所想所虑积极呼吁,及尽所能地帮助她们解决各种困难。要继续深入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根据农村的特点,开展评比“好婆婆、好媳妇”等单项活动。

四、大力倡导敬老尊老风尚,落实和巩固家庭养老。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急速发展,老年人口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口日益增多、社会养老还不完全普遍的情况下,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中起着主导作用。我们要教育家庭成员为农村老年妇女提供足够的经济、日常生活、精神方面的支持,尊重并减轻她们的家务劳动,使她们继续享有尊严、地位和安全。要充分发挥农村现有的各种民间老年协会组织的作用,利用中秋、重阳、春节等亲人团聚的节假日,在乡镇、村的人口集中处出“家有老人”的红黄榜,表彰好的典型,批评不敬老不养老的人或事,利用舆论的力量,倡导敬老尊老风尚。

老年作为生命历程中的一环,是妇女在各个生命阶段地位和状况的积淀和反映。农村老年妇女群体福利和地位的提高和改善,最终取决于整个妇女群体福利地位的提高和改善。

第四篇:海淀区贫困边缘老年妇女调查报告

海淀区贫困边缘老年妇女调查报告 海淀区妇联

一、调查背景与意义 本次调查,是在中国老龄人口中的性别差异日渐显著,《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始修订的大背景下确定的。

我国2000年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问题是当前倍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从老龄人群状况与发展趋势看,老龄人口中的性别差异日益凸现。据统计,2000年我国男性的平均寿命为69.63岁,女性为73.33岁。女性预期寿命的增长,使得60岁及以上的女性老人已占老年人的52%,且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男性老人,老龄化已逐步变成“老龄的女性化”。因此,切实了解女性老年人的现状、特点及意愿,帮助她们解决生存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下简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已于2007年正式进入修订工作程序。占半数以上的老年女性的权益保障问题,需要在立法修订中认真研究并加以体现。因此,了解老年女性的社会经济特征、利益与需求,以及权益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推进《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使其更加充分地体现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的原则,更加切实有效地维护老年女性的合法权利,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同时,我们注意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公民贫富差距拉大,老年女性经济状况与社会地位分化加剧。为使不同层次的老年女性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关注并不断提升老年女性中的弱势群体——贫困和贫困边缘老年女性的生活质量,满足她们的需求,是体现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选择了本次调查的主题。重点了解北京市海淀区贫困边缘老年女性的自身特征、居住安排、经济来源、健康状况与医疗保健等基本情况,以及她们实际生活中的困难、需求与意愿。以期通过数据分析,解读有启示价值信息,为政府、妇联组织、女性老年人等提出符合实际的、可操作的政策性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调查方法 (一)

人群、地域的选择与抽样 本次调查的人群,确定为海淀区辖内60岁以上的低保边缘家庭(家庭月人均收入高于本市当年城乡低保标准,低于北京市当年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的居民)的老年妇女。

选择这一人群,是考虑到这部分人的实际生活水平较低。她们家庭人均收入虽然超过了低保线,但由于没有享受到国家的低保等生活补助,实际的家庭生活水平接近甚或低于低保家庭。如果说,享受城市低保救助的人群为贫困人群的话,她们则是处于贫困边缘的人群。这一人群的生活质量、养老需求、权益保障和发展意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贫困和亚贫困老年女性的现实状况。

调查在海淀区符合调查要求的人群较为集中的16个街、乡和镇,即东升乡、海淀街道、北太平庄街道、中关村街道、香山街道、曙光街道、苏家坨镇、甘家口街道、羊坊店街道、八里庄街道、紫竹院街道、花园路街道、万寿路街道、西三旗街道、上庄镇、北下关街道等地域进行。这些街乡镇占全区街乡镇总数的55.2%。这其中,既有城镇居民居住区,也有农民居住地,还有城市居民和农民混居地,体现了海淀区地处城乡结合部的特点。

调查前,区妇联到这些街乡镇中进行了摸底排查。根据已掌握的情况,我们对16个街乡镇

中愿意接受访谈的符合调查条件的老年女性进行整群抽样。数据收集采用了问卷调查与个人访谈的方法。在调查地区共有304人参与了调查。

(二)

问卷与访谈设计以及调查的实施 根据调查目的和被调查人群的特点,并考虑到此次调查获得的信息可与其他调查进行对比分析,问卷设计了关于贫困边缘老年妇女的基本情况,居住安排与住房,生活来源与照料,健康与医疗,需求与建议五大方面,共46个问题。其中,44个问题为给定选项范围的问题,2个是开放式问题(问卷附后)。为配合问卷调查,本项目还设计了深入访谈问题。希望通过这些问题了解老年妇女对现有的有关老年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了解程度以及老年人自身希望有怎样的有利于个人生活和生存的社会政策。

2008年7月21日进行了调查员培训,课题组老师介绍了此次调查的背景、目的、意义,问卷与访谈提纲的设计,调查方法与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撰写调查员手记等相关知识。

为避免问卷设计中的疏漏和不当,7月22日调查员在海淀街道立新社区进行了30份问卷的试调查,根据调查员试调查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对问卷进行了必要的修改;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等特点,我们特别将问卷内容尽量浓缩,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多的相关信息。

7月23日至8月7日,调查员在16个街乡镇进行了一对一的问卷填答与访谈。平均填答每份问卷的时间为10分钟,平均访谈时间为20分钟。

三、结果与分析 (一)

被访老人的特点 304位被访老人中,年龄在60岁至79岁之间的老人253位,占总样本的83.2%(表A-1);80-89岁的49人,占16.1%;90岁以上的老人2人(其中92岁1人,101岁1人),占总样本的 0.7 %;

被访老人的民族分布是:汉族298人,回族3人,满族2人,1人不清楚自己属于哪个民族。被访老人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其中128人未上过学或上学时间不到半年,占被访老人的42.1%,其次是上学1-4年的老人占22.7%,上学10年及以上的仅占3.6%(表A-2)。

年龄组 人数

(%)

年 0 1-4 5-6 7-9 10+ 合计 60-69岁 111 36.51

人数 128 69 42 54 11 304 70-79岁 142 46.71

比重(%)

42.1 22.7 13.8 17.8 3.6 100.0 80岁以上 51 16.78

合计 304 100

表A-1

年龄分布

表A-2 上学年限分布 由于海淀区地处城乡结合部,60岁前主要生活在农村的职业填写为农民,生活在城区,以做家务为主没参加社会工作的,职业填写为家务。数据显示,被访老人60岁前的职业是农民和家庭妇女的占56.2%,工人占13.2%,专业技术人员占3.9%,其他占23.7%(表A-3)。居住在不同街道的老年妇女以往工作的类别略有差异。例如,居住在苏家坨镇、上庄镇、东升乡和香山街道的妇女绝大多数曾务农。而居住在西三旗街道和北太平庄街道等8街道的老年妇女则有相对多的人曾从事过专业技术、管理等职业(A3-1)。60-69岁组的老年妇女中曾为农民的比例最高,年龄更大的老年人则多是亦农亦做家务(表A-4)。这种现象可能与被调查老年妇女曾居住的区域有关,也可能与家庭劳动力结构及对劳力需求的变化有关。

人数 % 专业技术 12 3.9 行政管理 5 1.6 教师或医生 1.3 商业服务 3 1.0 工人 40 13.2 农民 108 35.5 家务劳动 63 20.7 其他 72 23.7 合计 304 100.0 表A-3

老人60岁前的职业分布

街道分组 合计

苏家坨,上庄,东升,香山 西三旗 羊坊店,曙光,海淀 北太平庄等 8街道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专业技术

6.5 2 3.6 7 6.4 11 3.6 行政管理 1.9 1 3.2

2.8 5 1.6 教师或医生

1.9 1.3 商业服务

3.6 1.9 3 1.0 工人 3 2.8 9 29.0 8 14.5 20 18.3 40 13.2 农民 87 79.8 8 25.8 5 9.1 8 7.3 108 35.5 家务劳动 10 9.2 4 12.9 18 32.7 31 28.4 63 20.7 其他 8 7.3 7 22.6 20 36.4 38 34.9 73 24.0 合计 109 100.0 31 100.0 55 100.0 109 100.0 304 100.0 A 3-1 不同社区老人60岁前职业分布

年龄组 60-69岁 70-79岁 80岁以上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专业技术 4 3.6 8 5.6 0.0

行政管理 4 3.6 1.7 0.0 教师或医生 0.0 0.0 1 2.0 商业服务 0.0 3 2.1 0.0 工人 13 11.7 19 13.4 8 15.7 农民 62 55.9 31 21.8 15 29.4 家务劳动 11 9.9 41 28.9 11 21.6 其他 17 15.3 39 27.5 16 31.4 合计 111 100.0 142 100.0 51 100.0 表A-4 不同年龄组的老人60岁前的职业分布 与以往从事的职业不同,在被访老人中,有81%的老人回答现在仍然从事家务,照料家中其他老人或孩子,以及做志愿者等劳动。其中多数人以做家务为主,占现在还参加劳动者的65.4%;照料孩子或老人的次之,占22.3%(表A-5)。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大,照料孩子或其他老人的比例逐渐下降,做家务的比例却逐步上升。可以看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家中需要照料的家人在减少或她们照顾他人的能力有所下降,她们多以料理自己的生活为主。低龄老年妇女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身体条件较好,因而她们中相对多的人为社区服务、兼当志愿者(表A-5-1)。居住在不同社区的老年人现主要从事的劳动或工作的种类也略有差别。例如,在“羊坊店,曙光,海淀”三个街道的被调老年妇女做家事的比例相对其他几组居住地的老人要低,参与“其他”类活动的比例相对高。而“西三旗”、“北太平庄等8个街道”的老年妇女参与社区活动的比例高,达到了将近10%(A-5-2)。

人数

% 家务 170 65.4 照料孩子或老人 58 22.3 种地/外出打工 4 1.5 社区服务/义务服务/志愿者 15 5.8 其他 13 5.0 合计 260 100.0 表A-5 老人现在主要从事的劳动/工作

年龄组 60-69岁 70-79岁 80岁以上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家务 62 59.0 80 67.2 28 77.8 照料孩子或老人 29 27.6 27 22.7 2 5.6 种地/外出打工 3 2.9 1.8 0.0

社区服务/义务服务/志愿者 9 8.6 6 5.0 0.0 其他 2 1.9 5 4.2

16.7 合计 105 100.0 119 100.0 36 100.0 表A-5-1 不同年龄组老人现在主要从事的劳动/工作

街道分组 合计 苏家坨,上庄,东升,香山 西三旗 羊坊店,曙光,海淀 北太平庄等8街道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家务 63 67.0 21 67.7 30 58.8 56 66.7 170 65.4 照料孩子或老人 25 26.6 5 16.1 11 21.6 17 20.2 58 22.3 种地/外出打工 4 4.3

1.5 社区服务/义务服务/志愿者 1 1.1 3 9.7 3 5.9 8 9.5 15 5.8 其他 1 1.1 2 6.5 7 13.7 3 3.6 13 5.0 合计 94 100.0 31 100.0 51 100.0 84 100.0 260 100.0 表A-5-2 不同社区老人现在从事的劳动 老年妇女的婚姻状况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随着被访老人年龄的增大,丧偶率逐步上升。60-69岁组的丧偶率为22.5%,80-89岁组上升到78.4%(表A-6)。304位被访老人中159位老人的配偶健在,占52.3%;其中有116位老人的配偶年龄比她本人大。这些老人的老伴的身体情况是,各年龄组健康的比例都处于30%左右,有慢性病,但生活可以自理的比例在37%-48%之间;老伴需要照料的比例尽管总体上在13.2%,但年龄使这一比例由60-69岁的12.5%上升到80岁以上的26.3%(表A-7)。从女性老人年龄分组还可以明显看出,随着女性老人年龄的增长,其老伴的身体状况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健康和生活能自理的比例在下降,完全需要照料或部分需要照料的比例在上升,从60-69岁组的19.8%上升到80岁以上组的36.4%(表A-8)。

年龄组 合计 60-69岁 70-79岁 80岁以上 人数 % 人数

l % 人数

% 人数

% 已婚,并与老伴住在一起 84 75.7 60 42.3 11 21.6 155 51.0 已婚,不与老伴住在一起 2 1.8 2 1.4

1.3 丧偶 25 22.5 80 56.3 40 78.4 145 47.7 合计 111 100.0 142 100.0 51 100.0 304 100.0

表A-6 被访老年妇女婚姻状况

老伴年龄组 合计 60-69岁 70-79岁 80岁以上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健康 19 33.3 24 28.9 6 31.6 49 30.8 有慢性病,但生活可以自理 26 45.6 40 48.2 7 36.8 73 45.9 体弱有病,部分需要照料 7 12.3 9 10.8 5 26.3 21 13.2 完全需要照料 5 8.8 10 12.0 1 5.3 16 10.1 合计 57 100.0 83 100.0 19 100.0 159 100.0 表A-7 老伴的身体状况

被访老人年龄组 合计 60-69岁 70-79岁 80岁以上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健康 28 32.6 18 29.0 3 27.3 49 30.8 有慢性病,但生活可以自理 41 47.7 28 45.2 4 36.4 73 45.9 体弱有病,部分需要照料 8 9.3

14.5 4 36.4 21 13.2 完全需要照料 9 10.5 7 11.3

10.1 合计 86 100.0 62 100.0 11 100.0 159 100.0 表A-8不同年龄被访老人的老伴的身体状况(二)子女数量 224位老人儿女双全,占73.7%;有1个以上的儿子的比例为89.7%(表A-9),有1个以上的女儿的比例为87.4%(表A-10);99%的被访老人有1个以上的子女,125位被访老人有4个及以上子女,占41%,只有3位老人没有子女(表A-11)。

表A-9 儿子数量

表A-10 女儿数量

表A-11 子女总数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儿子数

0 31 10.3

女儿数

0 37 12.6

孩子数

0 3 1.0 1 112 37.3114 38.820 6.9 2 99 33.089 30.372 24.8 3 44 14.738 12.970 24.1

4.312 4.175 25.9 6 1.34 1.433 11.4

3.8

5 1.7

1.3

(三)

居住安排 被调查的老年妇女中,目前有46位老人独居。随着年龄的增长,独居的比例有所上升,由60-69岁组的6.3%增长到80岁以上组的20%左右(表B-1)。63位老人仅与配偶一起居住,即个人独居和老人夫妇2人独居的共106人,占34.9%;197人与家人同住,其中49人与配偶,子女和孙子女三代同堂。

293位老人有不同住的子女,占96.4%; 285位老人有不同住的孙子女,占93.8%。即使老人的子女或孙子女不与老人住在一起,他们中38.2%与老人住在同一街道或村,在外省市的仅有2%左右(表B-2)。这种居住安排保证了老人与子女保持经常联系和接触。

年龄组 60-69岁 70-79岁 80岁以上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0 7 6.3 29 20.4 10 19.6 1 34 30.6 47 33.1 15 29.4 2 16 14.4 14 9.9 11 21.6 3 21 18.9 33 23.2 15 29.4 4 26 23.4 17 12.0 0.0 5 4 3.6 1.7 0.0 6 1.9 0.0 0.0 7 2 1.8 0.0 0.0 8 0.0 1.7 0.0 合计 111 100.0 142 100.0 51 100.0 表B-1 与老人同住的人数

子女 孙子女 人数 % 人数 % 本街/村 121 39.8 116 38.2

本区/乡 100 32.9 97 31.9 本市/县 65 21.4 67 22.0 外省市 7 2.3 5 1.6 合计 293 96.4 285 93.8

表B-2 不与老人同住的子女、孙子女最近的居住地 为了解老人的居住特点,调查问卷特别询问了老年人理想的居住安排。结果显示,老人的回答认为理想的居住安排为独居或与配偶居住的占60.9%(表B-3),而在这些人中近72%的老人在意子女是否住在附近。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老人希望最好自己或与老伴独立居住,而子女又不要离得太远;304人中只有1人希望住养老院,不到被调查老人的1%(表B-3)。在所调查的不同社区里,“羊坊店、曙光、海淀” 三个街道社区的老年妇女希望与子女共住的比例最低(32.7%);“苏家坨、上庄、东升和香山”四个街、乡、镇的村和社区的老年妇女希望与子女共住的比例最高(43.1%),两者相差10个百分点。苏家坨镇、上庄镇、东升乡、香山街道居民基本都是农民构成,老人更愿意有子女、孙子女生活在身边,或住在一起能更方便为子女照顾孩子或做家务。

人数 % 老人希望哪种居住方式 独居或与配偶居住,子女住的远近无所谓 52 17.1 独居或与配偶居住,子女住在远近有所谓 133 43.8 与子女同住 115 37.8 敬老院、老年公寓或福利院 1.3 不知道 3 1.0 合计 304 100.0 表B-3 老人希望哪种居住方式 从老年人实际居住的环境来看,273位老人有自己的单独住房或卧室,没有单独住房或卧室的31人,占被访老人的10.2%。187人住楼房,111人住平房,住危房的6人,占被访老人的2%。68.5%的老人住房的所有权属于本人或配偶(表B-4),19.2%老人住的是所有权属于子女或孙子女的房子;38位老人住房的所有权属于单位或他人。

本人 配偶 子女 孙子女 其他 合计 人数 106 102 57 1 38 304 % 34.9 33.6 18.8.3 12.5 100.0 表B-4 老人现在住房的所有权 老年人所拥有的住房13.2%为购买的商品房,他们多数是因拆迁等原因才有条件购买房子的。48.7%的老人购买了单位分配的公房;租住和借住的占少数(表B-5)。绝大多数被访老人有

住房保障,特别是自己拥有住房所属的老人。然而拥有住房并不代表所有的老年人对现有的居住条件感到满意。当然,在这一调查中60%以上的受访老人对现住房还是满意的,对现住房不满意和说不清的占38.8%(表B-6)。

购买 自建 继承 购公房 出租 借住 合计

满意 不满意 说不清 合计 人数 40 91 1 148 21 3 304

人数 186 75 43 304 % 13.2 29.9.3 48.7 6.9 1.0 100.0

% 61.2 24.7 14.1 100.0

表B-5 老人现在住房来源

表B-6 对现在的居住条件是否满意(四)

经济状况 女性老年人中,主要的经济来源是配偶退休金的比例最高,其次是政府资助(表C-1);所有经济来源按频数统计,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政府资助(186人)、配偶工资/退休金(113人)、子女(107人)。老年妇女本身有退休金的较少(表C-2)。调查中可以看出,老人将市、区、乡各级政府组织和居委会、村委会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给予的经济帮助都视为政府资助。在经济来源中有政府资助的186位老人中73位是农民,占该人群的比例最高。这说明老人所在的乡或村一级的经济比较富裕,老年人可以每月享受到一定数额的生活津贴或退休金。因为海淀区农村地区各村根据各自经济状况的不同,每月给老年农民妇女发放金额不等的生活费,重要节日发放生活用品、每年组织一次妇女病普查,这一结果也可以从表C-1-1中表现出来。在这张表中的“苏家坨、上庄、东升和香山”地区是海淀区内农民集中的地区,这一地区老年妇女主要经济来源为政府的比例高达30%以上,而在普通居民区的“北太平庄等8街道”老年妇女经济主要依靠政府的比例仅为17%。

被访老人对于经济状况的自评显示,超过一半的老人反映其生活来源勉强够用,比例为55.1%;29.4%的老人反映不够用,15.5%的老人反映够用(表C-3)。

退休金 配偶退工资/退休金 子女资助 政府资助 自己劳动/ 工作所得 其他 合计 人数 51 86 56 64 3 44 304 % 16.8 28.3 18.4 21.1 1.0 14.5 100.0 表C-1 老人现在的主要经济来源

街道分组 合计 苏家坨,上庄,东升,香山 西三旗 羊坊店,曙光,海淀 北太平庄等8街道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退休金 15 13.8 13 41.9 3 5.5 20 18.3 51 16.8 配偶工资/退休金 24 22.0 3 9.7 25 45.5 34 31.2 86 28.3 子女资助 16 14.7 5 16.1 16 29.1 18 16.5 55 18.1

政府资助 33 30.3 8 25.8 6 10.9 18 16.5 65 21.4 自己劳动或临时工作所得 1.9

1.8 1.9 3 1.0 其他 20 18.3 2 6.5 4 7.3 18 16.5 44 14.5 合计 109 100.0 31 100.0 55 100.0 109 100.0 304 100.0 表C-1-1 按居住地分的老人现在的主要经济来源

退休金 配偶退工资/退休金 子女资助 政府资助 其他亲属资助 自己劳动/工作所得 其他 合计 频数 54 113 107 186 2 8 97 304 比重(%)

17.8 37.2 35.2 61.2 0.6 2.6 3.2 100 表C-2 老人现在所有的经济来源

生活来源是否够用 人数 % 够用 47 15.5 勉强够用 167 55.1 不够用 89 29.4 合计 303 100.0 表C-3 老人的生活来源是否够用 虽然这些老人生活得并不富裕,但其中有很多老年人在家庭经济开支方面有主导权。半数多的老人能够对家庭的主要开支和所有开支做主(占50.3%),对任何事情都不能做主的有55人,仅占18.1%(表C-4)。在自己有退休金的老人中,能对家庭主要开支和所有开支做主的比例最高,占自己有退休金的老人的66.7%,而在经济来源主要依赖配偶工资或退休金的老人中,对家庭任何开支都不能做主的比例最高,占该人群的25.6%。

一些主要家庭开支由我做主 所有家庭开支由我做主 非主要家庭开支由我做主 只能对自己的开支做主 对任何开支都不能做主 不知道 合计 人数 81 72

55 4 304 % 26.6 23.7 11.8 18.4 18.1 1.3 100.0 表C-4 老人在家庭开支中的做主情况(五)健康状况 总体上看,被访老人的身体状况比较好,近83%的老人身体健康或虽然有慢性病但生活能自

理。生活部分或完全需要照料的有17.2%(表C-5).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妇女对身体状况的自评有明显的变化,尤其是需要照料和完全需要照料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较为明显(表C-6)。80岁以上老年妇女完全需要照料的比例是低龄(60-69岁)的3倍多。照料需求的增加加大了对照料提供者依赖的程度。

健康 有慢性病,但生活可以自理 部分需要照料 完全需要照料 合计 人数 61 191 26 26 304 % 20.1 62.8 8.6 8.6 100.0 表C-5 老人的健康状况

年龄组 60-69岁 70-79岁 80岁以上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健康 25 22.5 25 17.6 11 21.6 有慢性病,但生活可以自理 73 65.8 93 65.5 24 47.1 部分需要照料 7 6.3 12 8.5 7 13.7 完全需要照料 6 5.4 12 8.5 9 17.6 合计 111 100.0 142 100.0 51 100.0 表C-6 分年龄组的老年妇女身体状况自评 当老人的生活需要他人帮助时,儿子是主要照料提供者的占41.4%;其次是配偶,占26%,再次是女儿女婿,占18.1%。媳妇的传统角色的作用并未体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还有22位老年人没有其他人来帮助照料生活(表C-7)。而在159位有老伴的老人中,75位老人的主要帮助者是配偶,占有偶者的47.2%,其次是儿子,占有偶者的25.2%,女儿女婿仍排在第三位,占有偶老人的15.7%。有偶老人中因配偶身体不好等原因无人提供帮助的人数有10人。按照所有对老人提供帮助者的总体情况看,被访老人日常生活的前三位的帮助提供者是儿子,女儿女婿和配偶,儿媳排在第四位(表C-8)。

从统计数据看,被访老人对于别人的帮助和照料比较满意。

近86%的老人认为别人的帮助满足和基本满足了她的需要;11.5%的老人认为别人的帮助不能满足她的需要(表C-9)。

配偶 儿子 媳妇 女儿女婿 孙子女 朋友邻里 无人 其他 人数 79 126 7 55 2 4 22 9

% 26.0 41.4 2.3 18.1.7 1.3 7.2 3.0

表C-7

被访老人日常生活的主要帮助者

配偶 儿子 媳妇 女儿女婿 孙子女 朋友邻里 保姆 无人 其他 频数 88

176

13210 1

% 28.9 57.9 21.1 43.4 3.9 3.3.3 7.2 4.9 表C-8 被访老人日常生活的所有帮助者

人数 % 日常生活的帮助 是否满足自身需要 完全满足 135 44.4 基本满足 126 41.4 不满足 35 11.5 合计 296 97.4,表C-9 日常生活的帮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 日常生活的照料对老年人的生活来说是锦上添花,而老年人生病后需要照料时能否有人帮助才是关键。平日无人帮助,虽然个人的生活辛苦一些,但靠自己的力量老年人仍可正常生活。有病后若无人帮助,老年人则无法正常生活。老年妇女生病时的主要照料提供者按频次排在前三位的是: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和配偶(表C-10)。照料提供者的类别与一般生活帮助的略有不同,这时子女辈上升至主要的照料提供者。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有18位被访老人在生病时没有人提供帮助和照料。这18位老年妇女的地域分布见表C-10-1。

配偶 儿子 媳妇 女儿女婿 孙子女 朋友邻里 保姆 无人 其他 人数 99 167 75 138 8 5 1 18 20

% 32.6 54.9 24.7 44.7 2.6 1.6.3 5.9 6.6 表C-10 生病时的主要照料和帮助者

人数 % 苏家坨,上庄,东升,香山 4 22.2 西三旗 1 5.6 羊坊店,曙光,海淀 2

11.1 北太平庄等8街道 11 61.1

合计 18 100.0 表C-10-1 18位生病无人照料老年妇女的地域分布 在有不同住子女的293位老人中,230位老人有不住在一起的儿子,246位老人有不住在一起的女儿。不住在一起的儿子和女儿经常来看望老人的比例分别占81.7%和77.6%;很少和基本不来看望老人的儿子和女儿分别占10.9%和13%(表C-11)。

儿子看望老人情况 女儿看望老人情况 人数 % 人数 % 经常 188 81.7 191 77.6 有时 17 7.4 23 9.3 很少 17 7.4 26 10.6 基本不来 8 3.5 6 2.4 合计 230 100.0 246 100.0 表C-11 老人的儿子和女儿看望老人情况,(六)

医疗保健、精神慰藉及日常活动近年来在年轻人群中特别是有工作的人群中,定期体检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定期和常规的体检可提供个人健康变化状况的信息,将不健康因素和患病几率降至最少和最低。老年人虽然年纪已大,但也应该利用这种自我健康和保健预防措施,保持个体健康,维持和提高晚年的生活质量。在被调查的老年妇女中已有近半数近几年做过体检,没有做过体检的比例为55.6%(表D-1),经济困难是她们未做体检的主要原因,没人组织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表D-2)。与人们一般观念不同的是,在所调查的区域里,城市户口居民集中地区的老年妇女做过体检的比例不如农民集中区域的老年妇女(表D-1-1)。

是否作过体检 合计 没有 是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60岁之前的职业 专业技术 5 41.7 7 58.3 12 100.0 行政管理 3 60.0 2 40.0 5 100.0 教师或医生 1 100.0 0 0.0 1 100.0 商业服务 2 66.7 1 33.3 3 100.0 工人 27 67.5 13 32.5 40 100.0 农民 46 42.6 62 57.4 108 100.0 家务劳动 39 61.9 24 30.1 63 100.0

其他 46 63.9 26 36.1 72 100.0 合计 169 55.6 135 44.4 304 100.0 表D-1

60岁前的职业与是否作过体检

街道分组 合计 苏家坨,上庄,东升,香山 西三旗 羊坊店,曙光,海淀 北太平庄等8街道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没有 47 43.1 16 51.6 34 61.8 72 66.1 169 55.6 是 62 56.9 15 48.4 21 38.2 37 33.9 135 44.4 合计 109 100.0 31 100.0 55 100.0 109 100.0 304 100.0 表D-1-1 按居住地分的参加体检比例

频数

经济困难 85

没有人组织 35

有人组织但本人行动不便 12

有人组织但不愿去 21

合计 153

注:153/169位老人回答了未体检原因 表D-2 未体检原因 被调查老年妇女中最常见的三种疾病分别是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表D-3)。疾病谱系明显从传统的传染性疾病转向当前老年人群中主导的慢性病。83.6%的被访老人回答得了病可以得到治疗(表D-4);而在不能得到治疗的人中,经济因素仍然是最为主要的原因,比例为62%;行动不便和无人陪伴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其比例分别为14%和16%(表D-5)。老年妇女中享受公费医疗和合作医疗的仅占17.7%,其他的主要医疗费用出自子女、本人和配偶(表D-6)。

表D-4 患病能否到医院及时治疗

表D-3 患有疾病(可多选)

频数 %

患有疾病 频数 能 243 82.9

高血压 135 不能 50 17.1

糖尿病 53 合计 295 100.0

心脏病 115

中风、脑血管疾病 26

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病或肺炎 28 表D-5 患病不能到医院 及时治疗的原因

肺结核 1

白内障 10

青光眼 4

频数 %

癌症 9 没钱 31 62.0

胃肠溃疡 2 路途远 0.0

帕金森氏病 4 行动不便 7 14.0

褥疮 1 无人陪伴 8 16.0

关节炎/风湿、类风湿 33 其他 4 8.0

痴呆 2 合计 50 100.0

癫痫 0

胆囊炎或胆石症 10

血脂异常 7

慢性肾炎 3

乳腺增生 1

子宫肌瘤 1

肝炎 0

其他 75

生病、医疗、买药的费用由谁支付 人数 % 公费医疗 18 6.1 合作医疗 34 11.6 自己 83 28.2 配偶 41 13.9 子女或孙子女 90 30.6 没钱付 4 1.4 其他 24 8.2 合计 294 100.0

表D-6生病、医疗、买药的费用由谁支付

与人聊天是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由表D-7可以看出,老年妇女与朋友和邻居聊天最多。配偶、儿子和女儿也是她们交流的主要对象。而当有困难和问题时老年妇女还是最想对女儿、儿子和配偶述说(表D-8),朋友和邻居成为家人之外的首选。在159位有老伴的老人中,有困难和问题时首先想对是老伴述说,占47.2%,其次是对其他人述说,儿子女儿列在第三位。可能的原因是这些贫困边缘老人的子女经济条件也比较差,老人不愿再加重子女的负担,一般的困难和问题不愿让子女知道。

配偶 儿子 女儿 儿媳

孙子女 朋友邻里 社会工作者 保姆 无人 其他 人数 74 74 63 19 21 202 6 1 25 17 % 24.3 24.3 20.7 6.3 6.9 66.4 2.0.3 8.2 5.6 表D-7平时和谁聊天最多(可多选)

配偶

儿子

女儿

儿媳

孙子女

朋友邻里

社会工作者

无人

其他

人数

%

25.7

26.6

30.9

5.6

3.0

20.4

3.3

9.9

16.8

表D-8 有困难想向谁诉说 家务活是老年妇女晚年生活中的一部分。67.8%的被访老人承担全部家务或一半及以上家务,12.2%的老人承担小部分家务,有20%基本不承担家务活。尽管老人们承担较多的家务和照料孩子或老人,他们中绝大部分人还是比较注意参加一些活动和锻炼身体,如散步、跳舞、逛公园等。其中,70%的老人采用散步进行活动或锻炼,14.8%的老人跳舞。还有近四分之一的老人不参加活动或锻炼(表D-9)。在72位不参加活动的老人中,54位承担家务、照顾孩子或老人,或者其他工作或劳动;22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需要他人照料,44人生活能自理但患有慢性疾病。或许这是他们不能参加活动和锻炼的客观原因。

表D-9

参加活动或锻炼 的种类和频次(可多选)

表D-10 老人受他人尊重的情况

种类 频数

总是 有时 偶尔 从未 合计

散步 212

人数 286 13 3 2 304

逛公园 40

% 94.0 4.3 1.0 0.7 100.0

打牌/打麻将 25

做操/跳舞 45

不锻炼 72

其他 17

调查数据反应了我国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和邻里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94%的被访老人感到自己总是受到别人的尊重,感到较少受到别人尊重的有5%左右,2人认为自己从未受到别人的尊重(表D-10)。263位老人与邻居相处得很和睦,与邻居处的一般的占12.8%,只有1人与邻居处的不怎么和睦,另有1人还不认识自己邻居。这一结果也验证了前面老年人聊天和倾诉对象特点的结果。只有在与邻里相处和睦的前提下,人们才有可能与他们友好和紧密的来往,构筑和扩大个人生活的交往圈。

(七)

法律保护意识 绝大部分被访老年妇女不知道有《中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知道的比例仅为30%(表E-1)。但知道这一法律的老年人的分布上有明显的区域差别。在西三旗社区的老年妇女中,知道这一法律的比例高于其他社区;在北太平庄等8街道的老年妇女的“不知道”的比例高达79%(表E-1-1)。老年人曾经上学年数越多,知道这一法律的人数也越多(表E-1-2);说明教育程度影响着老年人对社会政策和法律的了解和理解。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只有一位被访老人在房产纠纷中用过《中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老人遇到困难和纠纷时一般是在家庭内部解决、其次是找居委会或村委会(表E-2)。

表E-1是否知道

表E-2遇到困难和纠纷 《中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主要找哪些部门解决

人数 %

人数 % 知道 91 29.9

家庭内部 107 36.3 不知道 213 70.1

居委会 98 33.2 合计 304 100.0

妇联 7 2.4

法律部门 11 3.7

原单位 0.0

村委会 34 11.5

其他 38 12.9

合计 295 100.0

街道分组 是否知道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合计 知道 不知道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苏家坨,上庄,东升,香山 38 34.9 71 65.1 109 100.0

西三旗 17 54.8 14 45.2 31 100.0

羊坊店,曙光,海淀 13 23.6 42 76.4 55 100.0

北太平庄等8街道 23 21.1 86 78.9 109 100.0 合计 91 29.9% 213 70.1 304 100.0 表E-1-1 按居住地分的《中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知晓程度

上学年数 合计 0年 1-4年 5-6年 7-9年 10年及以上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知道 25 19.5 21 30.4 13 31.0 27 50.0 5 45.5 91 29.9 不知道 103 80.5 48 69.6 29 69.0 27 50.0 6 54.5 213 70.1 合计 128 100.0 69 100.0 42 100.0 54 100.0 11 100.0 304 100.0

表E-1-2 按曾受教育年限分的《中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知晓程度(八)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与了解 我国绝大部分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而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和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在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家庭成员已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非常需要社会特别是社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下,近几年社区服务发展比较迅速。在304位被调查老人中,244人(80.3%)知道所在社区能够为老人提供哪些服务,231人(76%)需要社区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其中知道“社区能提供社会、娱乐活动服务”的老人最多,占304人的68.8%,其次是57.6%的老人知道“社区能提供处理家庭/邻里纠纷服务”,再次是45.7%的老人知道“社区能提供保健知识服务” ;总体上看,知道社区能提供哪些服务的老人的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表E-3)。

在需求方面,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社区提供社会、娱乐活动服务”,“社区提供保健知识服务”和“社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分别占304人的54.3%,51.6%和35.5%。而且在社区服务的需求方面有明显的年龄差异。年龄越大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起居照料服务”和“日常购物服务”的需求比例越高,而对“社会、娱乐活动服务”,” 法律援助服务”, “提供保健知识服务”等其他几项服务的比例越低(E-4)。

被调查老人居住的4类社区中的16个乡镇和街道都设立了为居民服务项目,而老人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能够提供的服务情况知晓程度不同。总体知晓程度最高的是西三旗社区(87.1%),该社区老人知道社区能够为大家提供上门看病、送药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社会、娱乐活动服务,法律援助服务,保健知识服务和处理家庭、邻里纠纷服务的比例在几个社区中都是最高的(表E-5)。这可能与西三旗社区的老人文化水平较高和社区服务做得较好有关系。

年龄组 合计 60-69岁 70-79岁 80岁以上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起居照料服务 22 19.8 30 21.1 10 19.6 62 20.4 上门看病、送药服务 19 17.1 19 13.4 8 15.7 46 15.1

精神慰藉服务 24 21.6 27 19.0 10 19.6 61 20.1 日常购物服务 12 10.8 22 15.5 7 13.7 41 13.5 社会、娱乐活动服务 77 69.4 102 71.8 30 58.8 209 68.8 法律援助服务 48 43.2 54 38.0 22 43.1 124 40.8 保健知识服务 56 50.5 63 44.4 20 39.2 139 45.7 处理家庭/邻里纠纷服务 69 62.2 80 56.3 26 51.0 175 57.6 其他服务

合计 94 84.7 112 78.9 38 74.5 244 80.3 表E-3 社区能为老人提供的服务

年龄组 合计 60-69岁 70-79岁 80岁以上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起居照料服务 22 19.8 29 20.4 14 27.5 65 21.4 上门看病、送药服务 34 30.6 33 23.2 16 31.4 83 27.3 精神慰藉服务 22 19.8 23 16.2 9 17.6 54 17.8 日常购物服务 11 9.9 14 9.9 9 17.6 34 11.2 社会、娱乐活动服务 70 63.1 74 52.0 21 41.2 165 54.3 法律援助服务 48 43.2 47 33.1 13 25.5 108 35.5 保健知识服务 68 61.3 70 49.3 19 37.3 157 51.6 处理家庭/邻里纠纷服务 36 32.4 37 26.1 8 15.7 81 26.6 其他服务

2.0 1 0.3 合计 93 83.8 108 76.1 30 58.8 231 76.0 表E-4 老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

社区能提供的服务 社区 合计

苏家坨,上庄,东升,香山 西三旗 羊坊店,曙光,海淀 北太平庄等8街道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起居照料服务 18 16.5 6 19.4 14 25.5 25 22.9 63 20.3 上门看病、送药服务 12 11.0 8 25.8 10 18.2 16 14.7 46 15.1

精神慰藉服务 15 13.8 14 45.2 9 16.4 23 21.1 61 20.1 日常购物服务 9 8.3 5 16.1 12 21.8 15 13.8 41 13.5 社会、娱乐活动服务 68 62.4 26 83.9 38 69.1 77 70.6 209 68.8 法律援助服务 42 38.5 23 74.2 18 32.7 41 37.6 124 40.8 保健知识服务 41 37.6 24 77.4 25 45.5 49 45.0 139 45.7 处理家庭、邻里纠纷服务 62 56.9 23 74.2 27 49.1 63 57.8 175 57.6 Total 87 79.8 27 87.1 41 74.5 89 81.7 244 80.3 表E-5老人认为社区能够提供的服务(九)

老年人反映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及期望 1、老年妇女反映的问题:针对“目前您的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和困难”的问题,有56.3%的被调查者提出了他们的困难(表E-6)。

被访老人的主要困难集中在:

· 医疗保障的问题:老年人常得的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很多药费不包括在医疗保险中,需要自己全部负担。可报销的医疗费用部分,报销底线高,报销比例低,报销周期短(60天)。还有的疾病医疗费用过于昂贵,老年人有病治不起。

·居住条件的问题:所居住的社区大环境差;自己居住的条件也不好。一些老年人自己无住房,一些老年人有房但其中居住的人多拥挤。

·照料问题:子女的经济条件差,没有工作和收入,完全不可能再照料(特别是经济上帮助)自己的老人。有的子女虽然有能力照料老人,但对老人不够孝顺。老年人在有需求时常有照料人手不足的现象。

频数 %

频数 % 无记录 133 43.8

无记录 197 64.8 有记录 171 56.3

有记录 107 35.2 合计 304 100.0

合计 304 100.0 表E-6 是否有其他问题和困难

表E-7 是否有要求和建议

2、老年妇女的期望:针对“您对相关政府部门/组织、居委会有什么要求和建议?”的问题,有35.2%的被调查者(表E-7)给相关政府部门提出了自己的期望。她们的主要期望包括:

· 降低医疗保险报销的门槛,把老年人的常见病纳入医保。加大对老年贫困边缘妇女的医疗补贴。

· 医疗部门能够上门医疗服务和宣传医疗保健知识,增加社区医生。

· 提高社会养老金和福利;适当增加退休金。

·居委会/村委会对本辖区内的老年人要有更深的了解;多组织体检和娱乐活动;加大社区健身器材投资建设;开办社区托老所;帮助解决居住环境问题。

· 政府多建廉租房以解决贫困老年妇女及作为其照料者的子女住房问题。也要加强对社

会成员敬老爱老养老的教育。

(十)22位生活无人帮助老年妇女的深入分析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22位被调查老年妇女的日常生活中得不到任何人的帮助。这其中60-69岁的占10人,70-79岁的占9人,80岁以上的为3人。22人中12人丧偶,9人与老伴住在一起。日常生活没有人帮助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子女。多数老年人有1-3个子女(表3-10-1)。子女各有自己的生活、有人不住在本市区或者两代人之间的关系紧张等可能是被调妇女回答“生活无人帮助”的原因。但若老年人生病,多数老年妇女的家人能够提供部分照料(表3-10-2)。

子女数 频数 %

0 1 4.5

13.6

人数 % 2 8 36.4

配偶 3 13.6 3 4 18.2

儿子 1 4.5 4 2 9.1

儿媳 1 4.5 5 1 4.5

女儿/女婿 3 13.6 6 1 4.5

无人 9 40.9 7 2 9.1

其他 5 22.7 合计 22 100.0

合计 22 100.0

表3-10-1 生活无人照料老年人的子女数

表3-10-2 生病时主要帮助者 由于这些老年妇女的婚姻状况和曾经的工作经历,她们现在的主要经济收入的前三位来源依次是配偶工资/退休金(31.8%)、政府资助(27.3%)和其他(13.6%)。从此可以看出,老年妇女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他人。

四、结论与建议 (一)完善制度建设,为贫困边缘老年妇女的生活建立长效救助机制 调查显示,被访老年女性受教育程度低,60岁前从事有收入职业的比例低,这严重影响到老年妇女晚年的经济自立程度,导致她们的经济来源多靠政府或家庭成员提供。虽然多数人对目前所得到的经济支持和照料感到满意,但仍有部分老年女性得不到任何帮助,故而老年人的照料仍然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政府应制定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为贫困边缘老年妇女的生活提供必要保障。一是要在现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增加性别视角,从性别差异实际出发,制定有针对性地优惠政策,为贫困边缘老年妇女提供更多必要的经济救助和生活保障;二是在社会体制改革进程中,考虑到保障贫困老年妇女的生存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她们的生活建立长期救助机制;三是工会、妇联、老龄委等团体组织,应在职能上作适当调整,服务于贫困边缘老年妇女的实际需要。

(二)长期加强宣传引导,优化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环境 调查发现,多数老年人认为自己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这是社会有良好尊老爱老风气的体现。政府应以此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大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

传教育咨询点的作用,广泛深入地开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老、敬老、养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尚;充分发挥慈善机构的作用,积极开展走访慰问、公益性救助贫困老年人等活动,共同营造全社会关爱老年人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和完善社区工作职能,为贫困边缘老年妇女提供更多照料 调查显示,希望独居的贫困边缘老年妇女的比例高达61%,很少有人希望“和子女同住”或住进养老院,但她们希望独居的前提是有子女在附近居住,倘若子女不在其近处居住,也许她们会重新考虑理想的居住安排。政府应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的服务队伍为依靠,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卫生保健、法律援助、精神慰藉等居家养老模式;也可以在社区建立老年群体间的互助机制,组织利用健康、低龄、有热情的老年人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服务。

(四)改进医疗服务,为贫困边缘老年妇女提供必要医疗保障 调查表明,疾病风险仍是贫困边缘老年妇女最大的风险。被访老年人多数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但大都存在健康问题,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她们希望政府可以组织进行定期常规体检。建议政府尽快建立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并且是针对贫困边缘老年人的保障医疗体系,满足贫困边缘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

第五篇:贵州农村贫困现状调查

贵州农村贫困现状调查

(以盘县为代表)

一、盘县地理背景:

盘县位于贵州西部、六盘水市西南部,地处滇、黔、桂三省结合部,素有“滇黔咽喉”之称,周边与水城县、普安县、兴义市和云南省富源县、宣威市接壤。全境南北长107公里,东西宽66公里,总面积4056平方公里。全县辖6个街道、14个镇、7个民族乡。总人口118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2万,有汉、彝、苗、回、白、布依等27个民族;农业人口96万。县人民政府驻地红果经济开发区。

二、农村主要致贫原因:

(一)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

缺劳力的贫困人口是扶贫工作的难点。目前,盘县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和社会保险,对农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我县现有贫困户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比重为34%,此类贫困户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就是脱了贫也容易返贫,需要政府和社会对他们进行救助。

(二)长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

贫困户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债台高筑。对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对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

(三)自然环境较差,资源缺乏

我县占三分之一的农户地处山区,其中有12.5%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山区,农户居住分散且远离场镇,交通不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贫困户经济的发展,对生活在很差的自然环境中的贫困户采取常规扶贫措施,往往会因为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然环境而效果较差。

(四)缺资金,缺项目

缺资金、缺项目的贫困农户的经济状况一般都处在脱贫的临界线上,对此类贫困户采取帮扶措施容易见成效,针对这类贫困户,应从提供增收项目,提供资金、信息方面给予帮助,使其尽快摆脱贫困。

(五)劳动力文化素质差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贫困人口中文盲率为48.5%,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2.92年,大大低于全县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六)自然灾害是造成贫困和返贫的重要原因

有的农户本来家庭经济状况就差,超过贫困线就不远,若遇天灾人祸,如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或其它自然灾害等,就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

(七)供养子女读书

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他们占贫困人口的5.9%,这类贫困户随着子女成长,读书毕业和就业后,一般都能摆脱贫困,通过采取帮扶措施也容易见到成效。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

通过扶贫措施难以摆脱贫困的农户,主要是缺乏劳动力的伤、残、病和五保户中的贫困人口,他们所占比例也相当大,为60%。其次是居住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自然资源缺乏,生存条件较差的边远山区的贫困人口,他们想脱贫因受自然条件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财力不足,扶贫资金缺口大

县乡两级财政比较困难,绝大部份乡镇是贫困财政,由于财力不足,扶贫资金投入甚微,甚至根本没有投入,使贫困人口脱贫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部份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党政机关党员干部踊跃为贫困户捐物捐资,部份贫困户便产生严重依赖思想,甚至少数人认为,机关干部为贫困户捐物、捐钱是应该的,反正他们吃不完、用不完。

(四)两年脱贫计划时间紧、任务重

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存在于任何社会制度的国家,旧的贫困户消除了,新的贫困户又会产生,它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的动态反映。因此,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是各级政府长期的基本任务之一,扶贫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扶贫攻坚不是两叁年内就能消除贫困,要准备打持久战。这次调研中乡镇普遍反映县上下达两年内完成的脱贫任务,时间紧,任务艰巨,大部份贫困户突击性地脱了贫,由于返贫防御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因灾因病容易返贫。

(五)在宣传报导上没有把握好重点,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对扶贫攻坚的宣传报导,应重点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制度,采取的具体措施;重点宣传贫困户在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下,通过自身努力,借助外力挖掘自身潜力,积极发展家庭经济,寻找到脱贫致富路子的典型事例。过多地宣传各级党员干部为贫困户捐物、捐钱,第一,给党员干部造成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一般干部收入低,见领导干部为贫困户捐钱捐物,自己借钱也得捐。县城搬迁,被迫到新县城购房,干部职工经济十分拮据,党员干部的收入水平和家庭负担情况差异大,大多数干部不堪重负,县、乡镇干部反映十分强烈。第二,容易滋长贫困户的依赖和攀比心理。如县上一名领导捐资3000元为安昌镇双福1组贫困户邓从贵建房,该村3组叶正友认为自己的房子比邓从贵的房子还烂些,也要求为其建房。

四、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长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有保障

一是要建立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现有绝对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份是无劳动能力的人口,通过扶贫开发很难脱贫,只有纳入社会救助范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势 在必行。二是要提高和扩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和保障范围,增加农村公共卫生支出,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防止农户因病返贫和因贫失医。将农村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贫困户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给予医疗救助。三是建立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辍学救助机制,切实解决贫困适龄儿童的辍学问题,保障贫困户子女受教育权利,杜绝少年新文盲的产生。我们建议:(1)认真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政策;(2)免收在城镇务工的贫困农民工子女借读费;(3)在筹集的扶贫发展基金中拿出部份资金资助辍学的贫困生复学,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四是要尽快建立农民养老保险金制度,使外出务工的农民能在为当地和家庭创造财富的同时,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并能从一定程度上遏制贫困人口的增加。

(二)改革农村信贷体制,建立扶贫信贷制度

当前农村贫困农户的资金短缺现象十分严重,农户贷款难和信用社放贷难同时存在。而对于有劳动力缺资金的贫困户来说,在找准了项目又能获得小额度的贷款就如鱼得水,有可能尽快摆脱贫困。如宝林镇依托镇信用社,对部分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施小额信贷,帮助贫困户解决因发展种养殖业而无资金的问题。由贫困户主动申请,镇政府、信用社根据申请发展项目进行评判把关,村组督促实施,发放每户贫困户贷款金额在1000元至2500元之间。今年全镇已针对贫困户发放小额贷款56300元,共扶持了25户贫困户。

(三)建立扶贫政策机制,解决扶贫专用资金 一是建议县委、人大、政府在审定财政分配方案时,从财政总盘子中划出适当份额作为全县扶贫基金使用,建立扶贫发展基金专户,帮助重点贫困人口脱贫。二是每年从预算外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扶贫发展基金专户,作为扶贫资金使用。三是实行非农经济返哺农业经济的办法,可按非农企业营业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扶贫专项资金使用。

(四)开展科技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素质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投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一至二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如优质、低耗、高效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等。建立扶贫培训基地,狠抓劳务输出培训,加大智力扶贫力度,为贫困农民外出务工和寻求就业门路创造条件,通过培训基地源源不断地将他们推荐到省内外企业务工,增加贫困农民的收入。通过狠抓技术扶贫、劳务扶贫,使贫困人口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管理能力普遍增强,经济效益普遍增加,进一步培养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

(五)推进项目产业扶贫,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主要途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产品为原料,以加工或销售企业为龙头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通过拳头产品带动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建设联系千家万户。根据地方特色和优势发展以种、养、林、果为主的特色农业。如现在各乡镇正在抓紧发展的水稻制种、蚕桑、水产养殖、蛋鸡、肉牛、奶牛、肉羊、肉兔养殖、优质水果、蔬菜基地建设,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专业协会+基地等形式,依靠科技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乡镇除抓紧实施县上规划的扶贫新村、村通公路、卫生院改革以及“五改三建”等项目外,还应根据本地实际需要,通过招商引资不断引进新的项目,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搭建经济平台。

(六)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宣传教育,开发内动力

发挥宣传舆论正确导向作用,有深度、有质量地宣传种植业、养殖业技术,宣传城乡实用技术、经济信息,宣传有理想、有志气、奋发有为发展经济而脱贫的典型事例,为扶贫攻坚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乡镇、村基层政府在加强对贫困人口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宣传教育,向他们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宣(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传党和政府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帮助他们分析贫困原因,引导他们牢固树立自强自立、勇于战胜困难、勤劳治贫、勤劳致富、守法致富的信心。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利用政策的优惠性努力寻求发展家庭经济,脱离贫困的路子。对子女不尽赡养义务造成老人贫困的应加强法律和道德教育,令其限期改正,不应把责任推向政府和社会。扶贫应先扶志,在贫困人口中大力倡导人穷志不短、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的精神,不能坐地等穷或依靠外援,应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内动力,使他们自觉地投身到扶贫攻坚的活动中去,主动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发展生产,发展经济。

(七)扶贫攻坚应突出重点,分类化解。现有扶贫对象按其经济发展状况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发展型、维持型、萎缩型。重点扶持发展型,积极帮扶维持型,救助萎缩型。发展型贫困户,经济发展条件基本具备,只差一点启动力或外部要素,通过扶持很有发展前景,收入可以赶超当地平均水平。维持型贫困户,发展经济内外部制约因素较多,通过改善基本条件,经济基本上可以启动,经济收入基本上可以达到或接近当地平均水平。萎缩型贫困户,一般为老弱病(绝症)、残、疯、傻等年龄老化、丧失劳动力人员,发展经济先天不足,后天无法补救,通过扶持脱贫基本无望,建议将其剥离扶贫范围,纳入社会低保,以社会救济帮助其生存,实行自然淘汰。

此外,在干部联系贫困户工作中,应该明确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帮助贫困户出点子、想办法,提供信息、技术,协调各种关系,有条件的可从资金、物资上给予适当扶助。不要搞成法定的供养关系,承包到底。贫困户脱贫,内因起决定作用,重要的是通过主观努力,借助外力来实现这一目标。

下载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情况调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情况调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贫困农村现状调查

    本文作者:陈希文 杨四维 好范文原创投稿 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和思考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关键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关......

    农村老年妇女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在淮阴区委、区政府的关系和支持下,我区的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许多农村人进城务工,人们对孝文化的意识的淡薄等各种原因,农村孤......

    农村留守妇女调查分析报告

    农村留守妇女调查分析报告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和打工经济蓬勃发展,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因大量外出而减少,农村出现了大批“留守妇女”。因为丈夫长期外出打工,由妇女......

    农村留守妇女婚姻家庭情况调查问卷

    附件2 农村留守妇女婚姻家庭情况调查问卷 一、 留守妇女基本情况 1、姓名 2、年龄 3、居住地:县乡村组 4、文化程度(按学历或读书年限): 未上过学 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大学 5、专......

    关于农村老年人家赡养问题的调查

    关于农村老年人家赡养问题的调查 研究目标:我们知道,在2005年3月的两会上,中央把建立和谐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确立为未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国的施政纲领之一.而老年人是弱势......

    农村贫困妇女解困行动启动大会讲话

    在城镇困难群众帮扶解困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县长 费生云 (2011年5月15日)同志们: 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对城镇困难群众帮扶解困工作进行动员,对部分生活特别困难的城......

    老年人口调查

    老年人口数量及生活状况 老年人口总量第一、老龄化速度第一、养老问题特殊性独一无二,这三个一,决定了中国式养老的艰巨和复杂。中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进步,让老人更......

    老年协会调查情况

    老年协会调查情况 一、老年协会作用 老年协会是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老年群众组织,是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平台,是基层老龄工作的重要组织载体,是党和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