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老年妇女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在淮阴区委、区政府的关系和支持下,我区的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许多农村人进城务工,人们对孝文化的意识的淡薄等各种原因,农村孤寡老人大多数收入微薄,精神上缺少依靠,加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和男女性别预期寿命的差别,农村老年妇女在老年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其生存状况引发关注。我们对淮阴区农村老年妇女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从经济上来看,农村老年妇女的收入90%是靠土地,其中少部分家庭能得到子女救济,有工资的人数很少。从健康上看,受经济的影响,过半数的老年人不愿意去医院体检。从养老与家庭的关系上来看,日常生活中老年人都是自己照顾自己,子女很少有陪在身边的。从文化生活方面来看,大部分老年女性在空闲时只能串门聊天,还有一些老年女性通过看电视听广播打发空闲时间,多数的老年女性希望村里多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
1、经济状况不容乐观
子女外出务工的确带来了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但是单靠外出打工子女给父母的支持还不能给予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撑。有些子女外出务工将小孩留在家中由老人照顾,这也增加了老人们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2、医疗保健状况不容乐观
大多数老年女性体弱多病,普遍患有各种慢性病。绝大多数老人出于习惯或现实经济状况考虑没有做过全方位健康体检。农村老年妇女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无人照顾,加上医疗水平有限,往往在突发疾病时得不到及时抢救,生命时常受到威胁。
3、缺乏精神慰藉
孤单寂寞是农村老年妇女面对的最大精神问题,随着老年女性年龄逐渐增大,对子女的情感依赖也不断增强,心头难免会涌起孤单、自怜等消极情绪。
4、娱乐活动过于单调
老人们一般除了看电视、聊天以外,没有什么其他的消遣方式了。同时由于经济原因,村上并没有完善的健身设施,也没有专门的老年人活动室,无法进行日常的健身活动。
三、原因分析
(一)农村老年妇女自养能力不强
农村老年妇女年轻时为教育子女、支持儿女成家立业倾其所有,基本上没有积蓄,有的甚至为此举债。土地收入是她们生活的主要来源。随着年龄增大,劳动能力降低,由土地而获得的收入逐年减少。有一些能够在自留地出产一些蔬菜,或者小型养殖一些家畜,基本上能够维持生活。但是一般70岁以上的老人无法承担相应的家务劳动,需要儿女的照顾。
(二)农村养老体系尚需完善
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主要是子女赡养和老年人自养,社会支持较弱。尽管已经实施了农村养老保险。但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有些过低,如果农村老年妇女只有这部分养老金,没有其他方面的帮扶,她们的生存都很困难。
(三)子女养老意识不强
随着家庭人口的逐渐小型化,使得子女的平均养老负担有所加重,独生子女要承担着双方老人和孩子的抚养,很多儿女觉得养老有压力。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生活距离远,压力大,导致传统的养老观念和意识在年青一代身上逐步淡化。对父母的尊重和关心不足。
(四)老年妇女精神生活单一
农村老年妇文化水平低,生活圈子小,致使她们生活内容枯燥乏味,她们的主要娱乐式是白天串门,晚上看电视。条件好的村,建立了文化活动广场和图书室,老年人可以在里面多接触外界。与此同时农村老年人大多愿意跳健身舞,但在农村缺少专门的场地,或者有的地方场地是室外的,受天气影响很大。老年人都希望儿女能经常回家看望或打电话,但儿女由于生活压力在外奔波劳碌很难给予充分的精神安慰。
(五)保健意识和医疗水平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都实行了新农村合作医疗,但大多农村老年妇女只停留在有病看病阶段,缺乏自我保健意识,不会合理饮食,很多小病都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一小部分老人有病能拖就拖,实在拖不过去再就医,往往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另外乡村医疗条件还有待加强,大量的多发病、常见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大降低了老人的健康水平。
四、改善农村老年妇女生活状况的对策和建议
(一)要逐步建立多方面共同结合的养老模式
一是政府要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机制,要逐步提高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的最低保障标准。对于贫困家庭的老年妇女给予及时的生活救助。二是各村要建立养老保障制度,条件好的村可由村里出钱,给村里的老年人增加生活补助额度,纳入村民约当中,坚持执行。村村建立农村养老院,并逐步改善养老院条件。采取政府、社会、个人相结合的方式,使无人照顾的老人有所依靠。三要积极倡导家庭养老,通过大力发展乡村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经济收入,提升农村家庭整体生活水平,增强家庭养老实力。四要倡导自我养老意识,现在生活条件好,一些老年人还能够从事简单的生产,可帮助她们选择一些成本小、风险小的项目,帮助她们发展经济,鼓励她们自我养老。
(二)通过宣传教育改变农村老年妇女的养老观念
要引导农村妇女树立新的养老观点,倡导自我供养的新理念,通过增加储蓄、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等途径,增加养老费用的来源,降低对子女养老的依赖性,提倡老有所用,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增加劳动收入自我养老。
(三)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环境
一是宣传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各级妇联可以以各类节日为契机,组织巾帼志愿者认真开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宣传教育活动,相关部门对违反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行为应当依法惩处,广泛开展个案宣传,推动全社会增强保障老个人权益的意识。二是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各级妇联组织继续丰富“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内涵,开展以“孝”为荣的宣传教育活动,倡导广大妇女在孝敬父母和公婆中发挥主导作用,宣传树立敬老爱老典型,倡导文明、和谐的家风。三是加强对未成年人“孝”文化教育。与教育部门联合,把敬老爱老作为德育教育的必修内容,使未成年人树立“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的观念,形成尊老爱幼和谐共鸣的社会氛围。四是通过各种途径丰富农村老年妇女的精神生活。在各个妇女儿童之家开展活动,创造条件,丰富妇女的精神生活。
(四)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健康医疗水平
开展老年人自我保健宣传,增强农村老年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对农村妇女的健康教育,提高她们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农村老年妇女身心健康。继续完善与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老年人合作医疗药品范围,提高高龄老年人医疗费的报销比例或按年龄段发放一定数量的医疗补贴,帮助农村老年人抵御个人、家庭难以承担的风险,对贫困老年人实行医疗救助。
(五)各级妇联组织要关心老年妇女的生活
关注农村老年妇女的生活,建立区、乡(镇)、村三级网络,各级的妇联干部要发挥自身作用,在农村老年妇女遇到困难时帮助她们争取党和政府的关怀。同时巾帼志愿者要以巾帼志愿服务月、重阳节、中秋节、敬老节、春节等为契机,以妇女儿童之家为依托,组织巾帼志愿者结对式、项目化、常态化开展各类关爱活动,真正将关爱农村老年妇女活动落到实处。为农村老年妇女提供家政服务,清洁室内卫生等;为部分生活困难的农村老年妇女捐送粮、油等生活必需品;走进农村老年妇女家中,陪同老人聊天;为农村老年妇女进行健康保健知识讲座,上门送医送药;深入村里,开展文艺演出、娱乐健身、拍摄生活照等多形式活动,丰富农村老年妇女日常生活。
第二篇:关于农村老年妇女生存
关于农村老年妇女生存、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张伟
摘要:
近年来据统计,我国老龄化的年龄结构越来越严重,但是面对这个日益严重的问题,社会体制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在一些偏僻的农村,老年人的生存、发展状况成了严重的问题。以我的家乡,宁夏省固原市苏堡乡立眉村为例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目前农村老年妇女面临着经济上、精神上、以及身体上的一系列问题。尤其地方干旱少雨,粮食收成不好,所以绝大部分的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有的是丈夫出去,有的是夫妻两都外出,所以这样一来家里的老年妇女就属于留守人员,和孙子孙女在一起。社会参与度极低,又因为年老体弱没法劳动,所以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所以经济条件很贫乏,大多人年轻时正值解放和大跃进时期,所以没受过什么教育,是文盲,所以文化生活可以说是几乎没有。
关键词:
西部农村、老年农村妇女、生存状况、贫困、国家保障政策 1张伟,女,1991年生,宁夏省固原市,华东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10级1班,电话:***邮件:929562117@qq.com。
一、调查研究背景
随着我过老龄化年龄结构的越发严重,老年人生活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现就西部农村老年妇女的生存、发展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目的地是:宁夏省固原市苏堡乡。
据2010年10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得知,全区女性人口3072538,占48.76%其中在年龄构成上0-14岁的占21.48%,15-64岁的占72.11%,65岁以上的有403917,占6.41%。农村人口 占52.10%。其中苏堡乡人口有22039人。15-64岁女 5910人,65岁及以上女 501 人。
其中,除了暑假粮食成熟时节和春节前后,很少在村子里看到年轻力壮的男子,几乎都是一些老弱妇幼。村子里除了老年人就是一些正在上学的小孩子。
二、老年妇女生存状况及其造成原因
(一)生存状况:
调查中,99%的农村老年妇女靠家庭赡养或老伴的退休金或自己劳动获得,集体供养及入住敬老院养老的老人仅占1%。这除了表明居家养老的巨大优势外,人到了老年后,恋家、爱家,更乐意在家庭养老,这也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有一部分年龄较大的,劳动能力薄弱的女性由子女提供口粮和经济补助,完全没有保障。大部分靠子女养老,由子女、直系亲戚对老年人给予经济上的供给,并予以生活上的照顾与精神上的慰藉;有的给人打工、种菜、当保姆、捡破烂或做杂工获取少量报酬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她们往往节衣缩食,把开支压到最底线,很少购买食品和添置衣物;少部分老年女性依靠退休金、低保金、以前的积蓄、配偶的退休金等生活。
而现在随着国家政策的改革,农村老人也可以享受到养老金这一项。其中,养老金是从60岁开始发放,60-70是每月50元,70岁以上是每月70元,不过在2012年以后又会 上升养老金的金额。所以除了子女的赡养或者以前的积蓄,养老金是她们唯一的经济来源。
(二)贫困造成原因:
1、年纪大,丧失了劳动能力,没有劳动收入,紧靠着子女的赡养或者养老金生活。
过去妇女生儿育女为家庭的人口再产生作出贡献,但是她们的劳动得不到社会甚至家庭的承认,传统的认识造成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比男性老人低。在年轻的时候,有60%的农村妇女掌握家庭经济大权。随着年龄的增大,几乎全部从“一把手”的位置上退下来,靠儿女给点零花钱、油盐钱度日,再也无权插手家中的重大事项安排。一些身体尚健的农村老年妇女从事一系列生产辅助性活动,比如承担了照顾孙辈、料理家务的责任,多在家里为子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调查中有95%的农村老年妇女,负责洗衣、做饭、喂养牲畜等工作,十分辛苦。即使到了高龄,也有不少农村老年妇女向子女继续提供帮助,调查中几乎有一半70岁以上的女性老人还在帮助子女看家。
2、老年妇女大都因为年轻时体力劳动过度而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所以常年的体弱多病,本来很艰苦的生活再加上看病这一项的开支更加的艰难。
调查中发现,由于年轻时的贫困生活使“勤俭节约”的意识深入了骨髓里,所以大多数人都是能省则省。即使生病了,农村妇女中只有少部分人生病会去医院就医,这很小一部分是靠退休金或配偶退休金生活的人,经济来源较稳定,子女有固定工作可以提供经济支持,或者是在经济上可以支持子女的人才能享有的,绝大部分人吃不起药,看不起病,如果生病了只能用身体硬扛,自己买点药吃,能拖则拖,所以往往延误病情,一些发展缓慢的恶性疾病发现时已到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机会。近年来国家实行的医保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宁夏省本来就属于半干旱区,再加上近年来气候不断恶化,粮食收成锐减,所以本来靠天吃饭的农民一下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饭碗。所以生活拮据。
4、社会风气的变化和独生子女的增多也是造成她们生活艰难的一个原因。
由于社会的影响,他们大多缺少责任感和唯我独尊的意识很强烈。子女对老人的赡养义务互相推诿或者即使承担了赡养的义务,也是态度差,动辄打骂(少数人),造成了她们的生活越发艰难,处境更加凄凉。
在受虐待、遭打骂、被遗弃,甚至被迫自杀的老年人中,多数是无配偶、身体差、无文化的农村老年妇女。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媳妇在给婆婆钱粮时冷言冷语,甚至恶语相向。在我们调查时,因为往往是同时对几个老年妇女进行调查,这些老年人顾及自己与儿女的“面子”,强作欢颜,说儿女不错、孝敬。在问及每年给钱粮的具体数额时有些人则说不出个所以然,支支唔唔,有好多人最后甚至以泪洗面。
5、农村老年妇女中,单调的文化生活使她们原本就贫瘠的生活更加的艰辛。
旧社会重男轻女的传统剥夺了老年妇女受教育的权利,虽然她们中有不少人在解放后上过夜校、扫盲班,但由于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不曾巩固所学到的文化知识,复又返盲。在所有调查的对象中发现几乎80%以上都是文盲和半文盲,过重的田间劳动和家务劳动又占去了她们的闲暇活动时间。由于文化活动时间少、生活圈子小,她们的生活内容单调、贫乏,主要消遣方式只有看电视、打牌、与人闲聊、照顾孙辈,那些家庭经济较困难者还要为生存打拼,忙于生活中的琐碎事情,根本无暇顾及文化生活,最多是劳累了一天回家看看电视,可是很多人只是听着声音看看彩色画面而已,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有些节目甚至看不懂。更有甚者连看电视的精力也没有了,往往是一天忙碌下来之后倒头就睡。因生活的困苦、身体上疾病的折磨,她们的交际范围少的可怜。
总之,老年妇女的生产和工作能力因生理上的衰老而下降,经济和生活上不能完全自立,成为社会的弱者。农村老年妇女一旦长大或者嫁人,就承担了照料家人的任务,而她们对家庭、社区和经济所作的贡献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往往被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被忽略了。毫无疑问,提高农村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和自身的地位,已经成为摆在社会面前刻不容缓急待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老年发展状况
中国广大农村生产力仍然较低,经济还比较落后,农村与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相差悬殊,医疗卫生水平低、养老保险制度弱。农村老年妇女过去为社会发展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因此,她们有权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而不应当成为贫困者。每个人都有变老的时候,不能看着老年人晚景凄凉的状况而不管,所以如何解决好老年妇女的生存发展状况是一个重大问题。
(一)应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农村的稳定问题至关重要。农村老年妇女问题不仅是一个人道主义问题,而且也涉及到男女平等、社会发展、以及计划生育国策更好实施的问题。各级领导尤其是乡镇领导应加强对农村老年妇女工作的认识,将做好农村老年妇女工作摆上工作日程。在制定政策和发展战略时应当考虑到妇女的年龄差异,特别注意改善经常处于极为不利地位的老年妇女的处境,满足她们的特殊需要。应以乡镇、村为单位,根据老年人的爱好、兴趣的需要,建立老年文化、体育、教育、娱乐活动场所,使老年妇女老有所乐。
(二)各部门应加强合作,保障农村老年妇女权益。
民政、计生、卫生、保险等部门应加强合作,保障农村老年妇女权益。有关政策应向农村老年妇女中的特殊群体(如单身、无子女、寡妇、纯女户)倾斜,避免她们相对贫困甚至绝对贫困,努力维护老年妇女的合法权益,保障老年妇女的婚姻自由。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老人,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供最低生活补助,并对贫困老人减免相应费税,提供医疗方面的优惠和照顾。继续对孤寡老人实行“五保”供养,确保其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村民的一般生活水平。保险部门应开发相应的险种,帮助农村老年妇女有效地防范各种风险,使她们无后顾之忧。
(三)大力倡导敬老尊老风尚,落实和巩固家庭养老。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急速发展,老年人口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口日益增多、社会养老还不完全普遍的情况下,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中起着主导作用。我们要教育家庭成员为农村老年妇女提供足够的经济、日常生活、精神方面的支持,尊重并减轻她们的家务劳动,使她们继续享有尊严、地位和安全。要充分发挥农村现有的各种民间老年协会组织的作用,利用中秋、重阳、春节等亲人团聚的节假日,在乡镇、村的人口集中处出“家有老人”的红黄榜,表彰好的典型,批评不敬老不养老的人或事,利用舆论的力量,倡导敬老尊老风尚。
老年作为生命历程中的一环,是妇女在各个生命阶段地位和状况的积淀和反映。农村老年妇女群体福利和地位的提高和改善,最终取决于整个妇女群体福利地位的提高和改善。
四、实践心得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农村妇女承担着生育,生产和家庭管理的角色,而男人只是承担了生产和家庭劳动的角色。由于她们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和自身身体条件的原因,是她们只能依附于丈夫或者子女。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的老年妇女一辈子都没有外出或者去过大城市,文化程度低不仅加固了她们相夫教子,逆来顺受,以丈夫为天的思想,还让她们丧失了外出的智力资本和当今社会生存的常识,这就造成了他们获得帮助和支持的渠道更加狭窄。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是国家刻不容缓的任务。
在调查的时候,更多的是对她们未来生活的担心。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厚养小薄养老的现象越来越严重。60岁之前她们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田间的劳作或者别人的接济。而且随着现在教育的弊端出现,很多的子女结婚后都不愿意赡养老人,不愿意收留这个负担,所以她们在精神上受到的打击可见一斑。即使是有养老金,可是那根本不足以生活。所以近年来老年人因为生存等被迫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
每个人都会老去,所以善待老人吧。国家在教育上也要下功夫,不要只重视成绩而忽略了尊老爱幼,孝敬老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传承。另外,对老年人的政策不能只是在养老金和医疗保障上,还要更彻底的解决。
第三篇:某区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xx区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调研
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给经济社会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农民家庭夫妻分居,留守妇女生产生活困难的一系列问题。最近,区妇联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对我区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地调研。通过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入户访谈等方式,重点对九个镇(办)场的668名留守妇女的生活状
况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调查,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留守妇女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她们柔弱的双肩既担负着赡养老人、照顾小孩的重任,又承担着家庭生产的艰辛,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和希望,默默地支撑着家庭的负荷。
一、基本情况
2008年末,全区总人口243216人,其中:女性人口114148人,农村人口201875人。劳动人口139003人,其中:女劳动力6525人。全区外出务工人员41033人,留守妇女668人,占全区女劳动力的10.23%。
1、文化程度。大部分留守妇女文化偏低。调查显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留守妇女589人,占88.1%;高中学历的67人,占10.2%;中专以上学历的12人,仅占1.7%。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较多,31-40岁的具有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较多,40岁以上的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较多。
2、年龄结构。留守妇女主要分布在30岁以上。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89人,占总数的13.3%左右,主要是因为生育、照顾幼小子女而暂时没有出门打工;30-39岁的317人,占总数的47.4%;40岁以上的262人,占39.3%;30-40岁的留守妇女是较为集中的年龄段,这一阶段年龄的妇女上有日益年迈的父母,下有正在成长的孩子。
3、留守原因。调查显示:家庭经济状况差,生活质量低的留守妇女有214人,占32%左右;无就业技能,致富能力不强的有568人,占85.03%。大部分的留守妇女因为家庭不支持其外出打工或者自身不愿意外出打工是其主要原因;需要她们留守家中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是她们留守的客观原因,双重原因使得她们既向往外出打工又自我回避的矛盾心态,这一现象在35岁以下的留守妇女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二、现状及问题
1、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受损。调查显示:身体状况差的留守妇女有31人、身患疾病的有18人,占7.3%;身体状况一般的198人,占29.6%。她们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劳动强度大幅增加,劳动时间明显变长,留守妇女的体力大幅度透支。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守妇女”每人需要独立承担将近5亩地左右的农业生产,而其中又有半数以上的妇女表示“难以独自承担农活”、“希望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而那些身体不好的留守妇女,遇到的困难则更大。
2、精神负担重,安全感下降。由于丈夫长年在外,留守妇女精神负担明显加重,安全感下降。主要表现:一是出现婚姻危机。留守妇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因为丈夫长期在他乡打工,夫妻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双方相互猜疑,再加上自我精神生活空虚,自我控制力不强,易受到不良现象和不法分子的诱惑,导致感情危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打工婚姻”离婚案呈上升趋势,尽管留守妇女为家庭作出了许多牺牲,但是对于丈夫出门打工几年不归、移情别恋的情况,她们还是“欲语泪先流”。二是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致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农村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留守妇女的安全感大大降低。70%的留守妇女面临着巨大的生存的压力和心理压力,并且无人倾诉,既要操心孩子,又要担心丈夫,还害怕流言蜚语。
3、婆媳关系难处理,对子女疏于教育。自古以来,婆媳关系都不好处理,尤其在丈夫不在家的情况下,处理好婆媳关系更是难上加难。调查中我们发现多例存在婆媳关系没有处理好导致家庭矛盾激化的现象。不少留守妇女本身文化水平比较低,除了在经济上、生活上能为子女提供一定的支持外,无力在子女学习上、做人上给予有效教育与监管,只能听之任之,只是希望子女别做违法的事。由于80 %左右的留守妇女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就是拿钱给他(她)们上学,只要他们在学校听老师的话,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就行。有近50%的妇女几乎从未同子女谈过理想与抱负,有近65%的妇女不知道平时孩子在想什么、盼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主要表现在吃饭穿衣上。调查还发现有的由于自身只有小学文化,子女上初中后不能对其进行辅导和监管,导致他们成天逃学迷失在网吧里。
三、对策与建议
留守妇女是目前农村最大的劳动力资源,是新农村建
设的主力军,关系到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针对留守妇女面临的压力和困难,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帮扶活动,形成合力,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关爱留守妇女的社会氛围。
1、高度重视,创造关爱留守妇女的良好环境。关爱农村留守人群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发挥各方优势,做
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要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关心的局面。要出台相应的硬性帮扶政策和措施。如相关部门要深入基层传授技术、以村为单位建立“农家书屋”、定期或巡回开展“三下乡”活动、建立“妇女健康之家”、帮助有条件的农村妇女给予信贷扶持和项目扶持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利用农闲时节或“三八”妇女节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以“四区建设”为载体,以评选“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里”、“守法公民”、“五好文明家庭”等为抓手,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宣传知法、守法、做合法公民的重要意义;引导妇女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犯罪活动,打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大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教育,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有志青年回乡创业。要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让青壮年劳动力能实现在本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大量外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要拓宽农村致富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动员和鼓励外出务工青年积累经验,更新观念,帮扶他们回乡创业,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留守妇女的技能培训和资金扶持,鼓励留守妇女自主创业。继续大力加强妇女技术培训,举办留守妇女技术培训班,让留守妇女懂得更多的农业生产技术,科学种田,科技致富,提高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继续创办示范家长学校, 深入开展“争当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活动,引导更多的家长特别是留守妇女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劳动、妇联等部门要继续坚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要大力扶持留守妇女创业项目,在用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使其能够敢创业、会创业、创成业。同时,政府要尽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在农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合理流转土地,使农村留守妇女从繁重的土地劳务中解脱出来。
4、积极探索有特色的农村妇女互助组织,充分发挥妇女群体自身互帮互助的作用。在“政府支持,妇联牵头”的前提下,成立乡镇村农村妇女协会或农村妇女合作小组,“生产联合互助组”以减轻劳动强度;“生活联合互助组”以互相关心实现情感上的诉求;“文化活动联合组”以共同分享娱乐等。同时,鼓励她们利用协会或互助组织功能定期或不定期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亲情之旅”、“鹊桥会”等夫妻亲情互动活动,组织部分留守妇女与打工丈夫“零距离”相会,加强留守妇女夫妻之间的情感交流。
第四篇:妇女生存状况及需求调研报告
昆山市千灯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素有“金千灯”之美称,是昆曲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爱国学者顾炎武先生的故乡。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千灯户籍人口44822人,其中女性为22957人,占总人口51.2%,儿童(0到14岁)3642人,60岁以上老年妇女5338人;常住人口83793人,其中,女性为39459人,占47.1%,儿童5510人,60岁以上老年妇女5189人。
近年来,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千灯镇利用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产业发展的综合优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身处时代巨变中的千灯女性,她们的生存状态、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人生追求、发展要求等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为深入了解当前千灯女性在城乡一体化这一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状况和需求,千灯镇妇联历时一个多月,对本镇18个村和6个社区的女性进行了专项调研,利用座谈会、个别访谈、发放问卷调查(共收到问卷220份)等方式,了解她们生存的现状以及对发展的需求,以便镇妇联在把握她们需求的基础上,更好的为她们提供相应的服务。
一、千灯镇妇女的生存状况
1、基本信息
参加本次调研的女性主要集中在25~35岁和36~49岁,占41.36%和31.66%,25岁以下占13.2%,50岁以上占12.7%。其中88.7%为已婚,新昆山女性占调研人数的24.54%,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的占63.6%。
2、就业情况
在参加调研的妇女中83.6%的妇女正在就业,主要的就业单位性质是企业,占36.4%,另外机关、事业单位占15.2%,个体占14.7%。而未就业的妇女主要生活来源是退休金和亲属抚养。
3、经济状况
根据调研问卷显示,我镇妇女的年收入主要集中在2万~5万元,占总数的57.72%,年收入2万以下的占20.9%,5万~8万元的占20%,而8万元以上的只占1.36%,女性收入状况提升的潜力较大。而在消费情况的调研中,占据前三位的分别是食品27.05%、服装23.39%和人情往来15.06%,第四的为医疗13.16%。其中人情往来的支出占到第三有些出乎意料。
4、满意度
受调研妇女的满意度调研结果显示,千灯镇女性对各方面的满意度均比较高,选择“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5%都不到,其中对“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邻里关系”选择“很满意”的分别占75.9%、72.3%、63.6%和61.4%,可见文明和谐家庭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和谐成为社会的主流。对生活总体满意度选择“很满意”的是62.3%,而对工作总体满意度选择“很满意”的是其中最低的,为56.8%。
二、千灯镇妇女的发展需求
1、就业培训方面
受调研女性觉得,在就业方面最需要的帮助是岗位信息27.6%、创业项目21.3%和职业技能培训21.3%,而对培训的时间安排有42.6%的女性选择周末或节假日,培训频率要求以每月一次35.8%和每季度一次27.9%为多。
2、女性创业方面
有86.8%的受访女性表示支持女性自主创业,在哪类行业适合女性自主创业并经营的选择中,服装类36.7%、家政服务类26.3%和餐饮类19.7%排在前三。
3、业余文化方面
在对选择文化培训及消费最关注的是什么的选择中,受访女性将项目质量44%、交通方便22.4%排在价格18%之前,而就社区业余文化生活,社区文艺团队和建设女性活动中心的呼声最高。
4、家庭亲子方面
受访妇女中有53.6%支持将儿童早教引入社区,另有43.2%的妇女则认为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在亲子教育活动中有55%的妇女选择亲子游戏的方式。另外,在生育二胎的原因中,觉得孩子多了热闹32.2%、父母要求28.5%和减轻子女负担22.2%排在前三位。在就“目前自己的家庭哪些方面最需要改善”的调查中,家庭收入、孩子教育和住房条件分别以28.6%、23.1%和17.0%排在前三位。
5、权益维护方面
女性社会地位、就业机会均等化和婚姻平等是受访女性认为最需要加强维护的女性权益,分别占到25.6%、23.3%和22.0%。
三、针对需求的服务措施
在问卷调查以及妇女座谈会和个别访谈中,我们发现妇女“最希望妇联提供的服务”中,就业创业、权益维护和婚姻家庭关系是最被期待的,其它为家庭教育、素质提升、文体活动和政策信息等。通过调研,我们就不同年龄阶段、教育程度、社会背景的新老千灯女性的发展需求有了初步的了解,由于样本数有限以及调研手段的问题,可能还不能全面完整真实的反映所有千灯女性的需求,但相信本次调研仍然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为最近一阶段的妇女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我们就本次调研所掌握的需求情况,针对主要需求提出相应的服务措施。
1、增加信息服务支持女性就业创业
调研结果显示,千灯镇妇女要求就业创业、改善自身和家庭收入的愿望很高,超过8成的妇女都支持女性自主创业,可见新时期的女性“半边天”意识越来越强,主动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意愿和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近年来,通过妇联政策争取以及宣传培训力度的加强,千灯妇女的创业热情更是高涨,尤其是女性创业小额贷款对女性创业的支持更是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千灯镇2011年和2012年分别有59名和87名创业女性获得715和1085万元小额贷款支持,2013年获得贷款的创业女性为107名,贷款金额达到了1470万元,更是涌现出了一批成功创业的女性典型,如创业事迹在《中国妇女报》予以宣传报道的以针精密机械厂的陆黎琴,“小生姜做出大市场”的俞年菊等。但是,这些与全镇妇女的就业创业愿望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妇女在就业方面最需要的帮助是岗位信息和创业项目,超过了对职业技能培训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支持,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应出我们之前在这两方面的服务提供还是比较欠缺的。妇女的真实需求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接下来,我们将努力整合资源,与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部门等合作,拓展网络等媒体平台,为千灯就业创业女性提供更多的有关岗位信息和创业项目的信息服务,满足她们就业创业的需求。
2、加强维权力度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第五篇:农村老年妇女生存状况调查与思考(林)
农村老年妇女生存状况调查与思考
根据有关部门资料显示,2003年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为12.93万人,其中农村老年妇女有
5.56万,占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54.3%,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中,农村女性老人几乎占三分之二(64%)。因此,农村老年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农村老年妇女问题。过去,农村老年妇女人数少,因为文化、社会地位、法律知识、自身素质等原因,农村老年妇女是一个沉默的弱势群体,几乎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日益发展的农村老年妇女群体没有理由被忽略,应当成为老年人口中需要引起特别关注的领域。
近日,株州市妇联组织调查组,在一周的时间内,深入到攸县、茶陵等县乡村,采用走访相关涉老部门、问卷调查、召开村妇代会主任座谈会、到农民家中实地调查等方式,对农村老年妇女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一、家庭养老是我市农村老年妇女养老的主要方式
所谓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养老内容,主要是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三个方面。我市农村老年妇女养老的特点:
一是与子女相互依存,发挥“余热”。在几乎所有的地方,女性的寿命要长于男性。农村老年妇女相对农村老年男性来说,在发挥“余热”方面工作量更大,时间更长。一方面,她们退居生产二线后,更多地承担了照顾孙辈、料理家务的责任。调查中有60%的农村老年妇女,在农忙时节需要充当“后勤部长”,负责一家人洗衣、做饭、喂养牲畜等工作,十分辛苦。即使到了高龄,也有不少农村老年妇女向子女继续提供帮助,调查中几乎有一半70岁以上的女性老人还在帮助子女看家。另一方面,97.6%的农村老年妇女靠家庭赡养,依靠老伴的退休金生活,集体供养及入住敬老院养老的老人仅占2.34%。这除了表明居家养老的巨大优势,人到老年,恋家、爱家,更乐意在家庭养老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
二是基本生活有保障,对现状满意程度高。由于生活水准提高,在我市农村,一般来说,老年人的生活温饱不成问题。调查中,80%的农村老年妇女对现状表示满意。她们都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对三年困难时期记忆犹新,只要儿女对自己不打不骂,满足她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她们就对现在有饭吃有衣穿的日子感到满足。近年来,有些地方采取了行政或法律手段巩固和强化家庭养老,制定了家庭养老公约。公约中一般规定了有赡养义务的人对年老体弱的父母,每年供应基本口粮、食油、藕煤、每月零用钱的数额。在目前家庭供养老人出现困难,而社会化养老制度又未形成的情况下,以社会舆论的力量强化养老尊老的习俗,这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攸县大同桥镇丁家垅村依靠群众的力量建起了养老院,办起了休闲山庄,以山庄收入弥补养老院开支的不足,对乡村集体养老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三是“分而不离”是农村老年妇女养老的主要方式。采访中,75%的农村老年妇女与成年子女分户居住,除非有重疾,一般情况下她们生活自理。有两种供养方式:一类是老人有劳动能力,靠自己的劳动收入养活自己,子女助耕助产;另一类是老人把责任田交给子女耕种,子女给老人提供口粮和生活零用钱。其中很多家庭采取“分而不离”的方式,即老年父母家庭与成年子女家庭,同住一个地区,相距较近,在生活和感情上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同时老人独自生活,一般是老俩口都健在,一旦丧偶或老人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时,就会和子女合居一起,复归家庭供养组合方式。
四是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农村家庭规模的逐步小型化使农村家庭养老的作用越来越小。在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和伦理道德的冲击日益强烈,人们对小家庭的偏好和对大家庭的淡漠成了普遍现象,依赖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来维持农村家庭养老的可能性受到冲击。再次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地区转移成为趋势。在调查中,有80%的家庭有子女在外务工。我们所到之处,接触到的基
本上就是老弱妇孺,少有青壮年劳动力,显得十分萧条。青壮年劳动力 “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长年在外务工经商,与“留守父母”的联系日益松散。尤其是近年,随着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弟就学等政策的松动,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带着老婆孩子同往,将年老体弱的父母留在农村。这种情况势必影响对老人的供养。在调查中有4位老人儿女长年在外务工,只是逢年过节寄点钱物,几年不曾回家探亲。这些“空巢老人”与“五保户”相比,养老问题更容易被忽视,她们不但日常生活照料、物质供应受影响,连精神慰藉也没有了,养老水平大打折扣。
二、农村老年妇女仍是一个脆弱群体
农村老年妇女与城市老年妇女的重大差异是她们无工薪,没有退休年龄的规定,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不能享受退休金待遇,生活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除了与其他妇女一样容易受到性别歧视之外,她们还会受到年龄歧视,成为双重歧视的受害者。农村女性老人一般比农村男性老人更贫穷,更容易患慢性病,也更容易受到歧视和忽略。
经济生活低保障、低水准。农村老年妇女在教育和就业上的劣势使得妇女们很难获得有固定收入的工作岗位。调查中,有15%的农村老年妇女其配偶有一定的固定收入,或为退休教师、工人、乡村干部,靠配偶的退休收入养老;15%的农村老年妇女依靠自己多年的积蓄、现在的劳动收入养老,70%的则是靠子女提供养老费用。在调查中,有35%以上的农村老年妇女月收入不超过50元。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的变迁削弱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近几年,家庭养老不能落实现象主要发生在农村老年妇女身上。经济上缺乏保障,不仅直接导致老年妇女的生活水准低于其他家庭成员,而且她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都难以解决。在农村,厚养小薄养老的现象还存在。许多老年人被游离在他们子女的家庭之外。在我市农村,很普遍的现象就是与儿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基本上都是儿女住着簇新的楼房,父母居住在闲置下来的旧屋,儿女看着彩电,用着现代化的家用设施设备,老人能有台黑白电视机就很不错了,生活水准与儿女相比相差比较悬殊。
疾病与贫困的困扰。妇女的寿命超过男性,高龄化程度较男性高,相应地发病率也高。农村老年妇女大都缺乏充分的医疗保障,普遍存在看病就医难问题。我们调查的农村老年妇女中,只有15%的人生了大病去医院就医;80%的人生病了不去医院,只是在家吃点药;有5%的人连药也吃不起,只能听之任之,苦度光阴。生病后37%的人医药费全部由自己承担;32%的人全部由儿女分担;与儿女共同分担的有26%;4%的人医药费由其他途径获得。有5%的农村老年妇女有儿女在外工作,比较富有,对未来的生活没有很大的担忧,而其他95%的老年农村妇女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对怕生重病无钱医治的忧虑。“养儿防老”、“多子多福”在农村不仅仅是一种观念,而且也是农村实际情况的一种反应。调查中,有57%的老人有两个以上儿女,赡养人多,相对来说每位儿女应分摊的赡养费用就少,儿子多的老人,一般来说,日子基本上过得去。而独子户或纯女户相对来说生活水平比子女多的老人低些,她们更难抵御各种风险,禁不起任何重大疾病或自然灾害的打击。有一位80岁的丧偶老人在独子患病去世后,媳妇即回娘家,留下一个两岁的孙女,自己身体又不好,家中一贫如洗,景况令人心酸。
单调的文化生活。旧社会重男轻女的传统剥夺了老年妇女受教育的权利,虽然她们中有不少人在解放后上过夜校、扫盲班,但由于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不曾巩固所学到的文化知识,复又返盲。我们所调查的农村老年妇女中78%为文盲、半文盲。而过重的家务劳动又占去了她们的闲暇活动时间。由于文化活动时间少、生活圈子小,她们的生活内容单调、贫乏,她们的主要消遣方式为白天几个老年人凑一起聊聊天、偶尔打打麻将、“跑夫子”(一种纸牌),晚上有电视的家庭看看电视,没电视的天黑就熄灯睡觉,许多人感到空虚、孤独和寂寞。如今,空巢家庭增多、代际分离趋势发展,老年妇女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依附性强,与家庭经济支配无缘。“衣食足而知礼节”。老年农村妇女依赖儿女养老,她们的生活状况与儿女的生活状况有着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儿女收入高老人就跟着享福,儿女自顾不暇,老人跟着受苦。只有极少数的儿女只顾自己,对老人不管不顾,而这样的子女在农村社会舆论中普遍受到谴责。过去妇女生儿育女为家庭的人口再产生作出贡献,但是她们的劳动得不到社会甚至家庭的承认,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比男性老人低。在年轻的时候,有60%的农村妇女掌握家庭经济大权。随着年龄的增大,几乎全部从“一把手”的位置上退下来,靠儿女给点零花钱、油盐钱度日,再也无权插手家中的重大事项安排。一些身体尚健的农村老年妇女从事一系列生产辅助性活动,如庭院经济活动、手工生产、家庭副业等,以此获得一定的收入可以自由支配。
人格与尊严受到挑战。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基本保障。农村老年妇女由于在经济上依赖儿女,习惯于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缺少为自己权利和尊严进行抗争的行动。而且,知识结构、收入、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农村老年妇女与年轻的儿女们相处起来难免会有一些摩擦,导致婆媳关系经常紧张,这成为长期困扰许多农村老年妇女家庭中的一大难题。近几年,老年人权益受侵犯的事件各地均有所闻。在受虐待、遭打骂、被遗弃,甚至被迫自杀的老年人中,多数是无配偶、身体差、无文化的农村老年妇女。在调查中,我们亦得知有些媳妇在给婆婆钱粮时冷言冷语,甚至恶语相向。在我们调查时,因为往往是同时对几个老年妇女进行调查,这些老年人顾及自己与儿女的“面子”,强作欢颜,说儿女不错、孝敬。在问及每年给钱粮的具体数额时有些人则说不出个所以然,支支唔唔,有两个人最后甚至以泪洗面。
总之,老年妇女的生产和工作能力因生理上的衰老而下降,经济和生活上不能完全自立,成为社会的弱者。农村老年妇女承担了更多的照料家人的任务,而她们对家庭、社区和经济所作的贡献往往被忽略了。毫无疑问,提高农村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和自身的地位,已经成为摆在社会面前刻不容缓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几点思考:
中国广大农村生产力仍然较低,经济还比较落后,农村与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相差悬殊,医疗卫生水平低、养老保险制度弱。农村老年妇女过去为社会发展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因此,她们有权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而不应当成为贫困者。《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指出:“发展的目标是在全体居民充分参与发展并公平分配所得利益的基础上,改善全体居民的生活。发展过程必须提高人的尊严,使不同年龄组的人平等分享社会资源、权利并且平等分担责任。每个人,不论年龄长幼、性别或信仰,都应各尽所能,各得所需。”。提高农村老年妇女地位、开发潜能的关键在于社会大环境的改善,主要包括:
一、应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村稳则天下稳。农村老年妇女问题不仅是一个人道主义问题,而且也涉及到男女平等、社会发展、以及计划生育国策更好实施的问题。各级领导尤其是乡镇领导应加强对农村老年妇女工作的认识,将做好农村老年妇女工作摆上工作日程。在制定政策和发展战略时应当考虑到妇女的年龄差异,特别注意改善经常处于极为不利地位的老年妇女的处境,满足她们的特殊需要。应以乡镇、村为单位,根据老年人的爱好、兴趣的需要,建立老年文化、体育、教育、娱乐活动场所,使老年妇女老有所乐。
二、各部门应加强合作,保障农村老年妇女权益。民政、计生、卫生、保险等部门应加强合作,保障农村老年妇女权益。有关政策应向农村老年妇女中的特殊群体(如单身、无子女、寡妇、纯女户)倾斜,避免她们相对贫困甚至绝对贫困,努力维护老年妇女的合法权益,保障老年妇女的婚姻自由。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老人,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供最低生活补助,并对贫困老人减免相应费税,提供医疗方面的优惠和照顾。继续对孤寡老人实行“五保”供养,确保其生活水平不低
于当地村民的一般生活水平。保险部门应开发相应的险种,帮助农村老年妇女有效地防范各种风险,使她们无后顾之忧。
三、各级妇联组织应对农村老年妇女更加关注。各级妇联组织要大力宣传,营造关心农村老年妇女的良好舆论氛围,努力提高她们的整体素质,包括身体和文化素质,树立老龄意识,实现农村妇女的健康老龄化。积极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帮助她们提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为她们的所思所想所虑积极呼吁,及尽所能地帮助她们解决各种困难。要继续深入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根据农村的特点,开展评比“好婆婆、好媳妇”等单项活动。
四、大力倡导敬老尊老风尚,落实和巩固家庭养老。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急速发展,老年人口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口日益增多、社会养老还不完全普遍的情况下,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中起着主导作用。我们要教育家庭成员为农村老年妇女提供足够的经济、日常生活、精神方面的支持,尊重并减轻她们的家务劳动,使她们继续享有尊严、地位和安全。要充分发挥农村现有的各种民间老年协会组织的作用,利用中秋、重阳、春节等亲人团聚的节假日,在乡镇、村的人口集中处出“家有老人”的红黄榜,表彰好的典型,批评不敬老不养老的人或事,利用舆论的力量,倡导敬老尊老风尚。
老年作为生命历程中的一环,是妇女在各个生命阶段地位和状况的积淀和反映。农村老年妇女群体福利和地位的提高和改善,最终取决于整个妇女群体福利地位的提高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