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来工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汕头市外来工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为配合市委办、市府办做好 “幸福汕头” 指标评价体系及民生 “十 二五”规划建议编制工作,我局就我市外来工生存状况进行了调研。调研通过印制含有“个人基本情况、就业情况、居住情况、子女义务 教育情况、工资情况”等基本信息的《汕头市外来工生存现状调查问 卷》,向全市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53 家企业的外来工进行问卷调查,共 发放调查问卷 530 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 349 份。根据问卷调查结果 和座谈会了解的情况,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外来工的生存状况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 企业所属产 业 户籍情况 第二 产业 样本数量 31(家、人)所占比例 58.5(%)第三 产业 户籍性质 户籍地址 非农 农业 本省 外省 业 221 128 88 261 调查样本个体情况汇总 性别 男 女 婚姻状 况 已 婚 未 婚 年龄 30 岁 30 岁 以下 以上 148 42.4 201 57.6
22 41.5
185 164 192 157 53 47 55 45
63.3 36.7 25.2 74.8
(二)调研反映出来的外来工生存状况
1
收入普遍较 普遍较低 1、收入 普遍较 低,生活压 力大。力大。被调查企业外来工月收入 在 1500 元以下的占 23.8%,月收 入在 2500 元以下的占 84.5%。由 于调查的 53 家企业都是生产经 营正常、效益较好的企业,外来 工的收入相对比较高,因此,我 市的外来工的平均月收入水平应 该在 1500-1800 元之间。由于近年来物价水平持续攀升,外来工 的收入绝大部分用于支付基本生活费、医疗费和房租,生活压力大。文化程度低,技能工人所占比例小。
2、文化程度低,技能工人所占比例小。被调查企业外来工中高 中(中专、中技)以下占 78.3%(其中:初中及以下的有 149 人,占 42.7%;高中、职业高中、技校、中专的有 124 人,占 35.6%);无职 业资格的 263 人,占 75.4%,拥有技能资格的也主要是初级工和中级 工,高级工以上的才 15 人,仅占 4.3%。
由于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较低,外来工所从事的岗位和工种都是
2
较低层次的,不但岗位稳定性低,收入水平也比较低。外来工子女在汕接受义务教育的愿望未能得到更好地满足。
3、外来工子女在汕接受义务教育的愿望未能得到更好地满足。外来工子女在本市公办学校就读的仅占 18.07%,在本市民办学校就学 的为 11.9%。从调查情况看,希望子女能在本市公办学校入学的外来 工占 55.3%,但由于我市公办教育机构学位供应有限,无法大量安排 外来工子女免费就读。而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教学条件参差不齐,经费 投入不足,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因此,58.51%的外来工选择将子女留 在家乡读书,成为留守儿童。
外来工子女接受教育情况 120 100 80 60 40 20 0 人数 所占比例 25.00% 本市公办学校 47 25.00% 47 31 16.49% 本市民办学校 31 16.49% 58.51% 家乡入学 110 58.51% 110
4、属婚育年龄的比例偏大,对住房需求比较强烈。外来工中 30 属婚育年龄的比例偏大,对住房需求比较强烈。岁以上的占 57.6%,有住房需求的占 85.4%。绝大多数外来工在汕没 有房子,57%的外来工在城中村或城郊租房居住在,28.36%的外来工 由单位提供集体宿舍,没有人享受到政府的廉租房。外来工对居住环 境的满意度低,76.8%的外来工感觉一般或不满意。近年来,随着房 地产市场火热,我市的住房租金一路攀高,外来工居住成本逐年增加,44.9%的受访者表示房租占了工资支出的很大部分。
3
外来工居住情况 250 200 150 100 50 0 所占比例 调查人数 14.60% 51 自有住房 14.60% 51 28.40% 99 单位宿舍 28.40% 99 0 廉租房 0 0 自己租房 57% 199 199 57%
大部分外来工对入户汕头兴趣不高 社保参保率低 入户汕头兴趣不高,参保率低。
5、大部分外来工对入户汕头兴趣不高,社保参保率低。由于外 来工对入户政策存在疑虑和观望心态,加上对土地的依赖,大部分外 来工对入户汕头积极性不高。349 名外来工中只有 8 名通过积分制入 户,占 2.2%。此外,由于目前职工社会保险缴费率偏高,转移接续困 难,很多企业为减少成本,不愿意为外来工投保;而外来工也由于缺 乏法律意识和工作不稳定不愿意投保,导致大部分外来工游离于社保 制度之外。问卷反映参加职工社会保险的外来工 173 人,占 49.6%。此外,目前我市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还未覆盖到外来工,大部分灵活 就业的外来工缺乏医疗保障。据调查,外来工生病时,37.79%会自己 根据病情到药店买点药吃,20.45%去个体诊所看病,只有 32.01%去正 规医院看病。16.61%的外来工反映,每月看病花费了相当一部分收入。
二、改善我市外来工生活现状的几点建议
(一)将公共就业服务政策覆盖到在汕工作的外来工。外来工的 公共就业服务政策覆盖到在汕工作的外来工。工作的外来工 生存状况较差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程度低、技能水平低、收入不高。目 前我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政策特别是五补一贷(社保补贴、岗位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培训补贴、鉴定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的主要对象是 汕头户籍劳动力。根据《广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 第(一)款“流动人口按规定享受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的 规定,学习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先进经验,扩大我市公共就业服务政 策的覆盖面,将在汕工作并达到一定条件(可规定“居住、工作、参
4
加社保的年
限以及其他因素”作为条件)的外来工纳入到政策范围中 来,为外工来提高职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增加收入提供实实在在 的帮助和服务。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失业保险基金的主要功能已逐步由原来保障 失业者基本生活转变为促进就业,学习深圳的经验,利用特区立法权 的优势,制订《汕头经济特区失业保险条例》,以法规的形式,确保 在失业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的基础上,按照上年度结余额的 一定比例用于补充“五补一贷”等再就业专项资金,以及市政府同意 的其他用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支出,有效解决当前市及各区县 的资金不足难题。以农民工积分制入户为手段,(二)农民工积分制入户为手段,积分制入户为手段 加快推进外来工市民化进程。加快推进外来工市民化进程。加大农民工积分制入户有关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实施农民工积分制 入户、优秀农民工入户等政策,加快在汕工作外来工的市民化进程。加快推进《农民工城市居住证》的发放,认真贯彻《广东省流动人口 服务管理条例》,落实持有《广东省居住证》人员应享有的待遇,增 强外来工对汕头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三)扩大社保覆盖面,健全外来工社会保障体系。以实施《社 扩大社保覆盖面,健全外来工社会保障体系。会保险法》为契机,扩大社保覆盖面,将外来工纳入相应的城乡社会 保障体系。借“特区扩围”之东风,利用特区立法权,向深圳学习,建立适合外来工的养老、工伤、医疗保险制度。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外来工全部参加工伤保险和外来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目 标,确实维护外来工社会保险的权益,提高他们的幸福水平。
(四)将外来工纳入廉租房保障体系,多渠道解决外来工的居住 将外来工纳入廉租房保障体系,问题。一是 问题。一是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于外来工群体,若缴交了公 积金,政府应允许其可以采取公积金或公积金贷款支付房租,以改善 居住条件。二是 二是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策支持(特别是国土和 二是 规划部门要制定把原来工业用地变为集体宿舍用地的扶持政策)等手 段,鼓励支持企业在外来工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中建设外来
5
工集体宿舍,提供廉租住房。在城中村改造时,要考虑外来工的居住 需要,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集中建设向外 来工出租的集体宿舍。三是 三是鼓励用工单位给予外来工每月必要的住房 三是 租金补贴(税务部门要出台“房租补贴”可免税的政策),提升外来 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四是积极
推进政府廉租房建设,将符合条件的外 四 来工纳入廉租房适用范围。
(五)切实保障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根据《广东省 切实保障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 “居住证持证人在同一居住地 连续居住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满五年、有稳定职业、符合计划生育 政策的,其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应当与常住户口学生同等对 待。具体办法由居住地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定,出台外来 工子女积分入学的办法,对达到一定积分值的外来工,其子女可入读 当地公办学校。同时,根据外来工子女流入的数量、分布和变化趋势 等情况,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和发展。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参照公 办义务教育标准免除学杂费,享受补助,坚决纠正向外来工子女收取 借读费、赞助费等各种费用的歧视性做法,探索将学籍和户籍分离办 法,让外来工子女在就读地享有中考、高考的权利,力争到“十二五” 期末将符合条件的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全部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切实维护外来工的合法权益。全面贯彻落实 《劳动合同法》,(六)切实维护外来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用人单位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指导和监督。强化工资支付监 控,确保外来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合理确定并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 准,制定相关岗位劳动定额的行业参考标准。完善劳资谈判、工资集 体协商制度,加快建立保障外来工工资及时支付和正常增长的长效机 制,加大对拖欠工资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外来工合理分享经济发展 成果。(市人社局就业中心)
6
第二篇:广东外来工最低工资水平状况的调研报告
韩兆洲孔丽娜
摘要:2004年12月1日,广东省政府颁布并开始执行了新的最低工资标准。新的最低工资标准颁布后,各方反应不一。为检验广东最低工资制度实施情况,建立科学的最低工资标准和调整办法,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的保障体系,受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委托,暨南大学组成《广东省最低工资研究》课题组,深入全省l2个地区,走
访了2500多位企业员工,收回有效问卷1760多份,其中外采工的最低工资情况和生活拮据状况始终萦绕在调查组成员的心头,挥之不去,特撰文报告。
关键词:外来工最低工资生活状况
外来工,一般指从外地流入城市,在城市中就业与居住,但不具备居住地城市户口的员工。广东省12个地区最低工资调研结果显示,所调研企业生产第一线工人48.4%以上系来自外地。大部分外来工奋战在生产第一线,长期承担着企业的苦、脏、累、险工作,每天工作10—14个小时,甚至没有休息日,却享受着企业的“最低工资”!尤其是外来工中的“民工”,已经成了广东城镇贫困人口的代名词。“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使广东成为外贸大省、经济大省,更成为中国流动人口最多的省份。据统计,2004年末广东省常住总人口为11000万人,其中户籍总人口7804万人,常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3100多万人;另外还有半年以下的流动人口1100万人。外来人口几乎占了广东人口的四成。外来工在广东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如何,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应如何善待外来工,共建和谐广东,是我们《广东省最低工资研究》调研与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外来工在广东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据统计,2004年末,广东省登记在册的暂住人口已1《1.1亿广东戍第一人口大省》;达到2450.9万,约占全国暂住人口的1/3。平均每3个跨省流动的人员中,就有一个到广东;广东城镇就业岗位中,平均每3个“饭碗”就有1个属于外省外来工;每6个在广东工作生活的人中,就有1个是外来工。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来工涌入广东,他们不仅
将自己的劳动所得、技术、管理经验、新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带回家乡,同时也为广东的城市建设添砖加瓦,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社会学家形象地称为广东现代
化建设的“脚手架”。在广东一个个忙碌的建筑工地,在一条条灯火通明的流水线上,随处可见外来工的身影。
外来人口涌入广东,为广东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满足了广东经济高速增长对劳动力
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外来工已成为广东经济发展中不可
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广东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关重
要。没有千千万万的外来人口,就难以有广东经济的快
速发展。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外来工的大量涌入,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加和
城市人口的增多,提高了广东的城镇化水平。自改革开
放以来,大量来自内陆的剩余劳动力带着美好的憧憬涌
入广东,成为企业工人,成为酒楼、酒店的服务生,成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讲话,《广州文摘报》
为城市的环卫工人等等,成为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第二、三产业的劳动者,成为民工。外来人口特别是民工,不
仅带来了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移及城市数量的增
多,而且导致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人类生产、生活
方式和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广东城镇
化进程。
(二)外来工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
经济形式的多样化,大大提高了广东省及其城市的经济
实力。广东曾经历过三次大的民工浪潮:1988年各地南
下的民工突破百万;1992年以后外省来广东的外来工快
速增长;90年代末外省民工突破千万,加上本省民工,目前广东进城务工农民有2600万人。与此相对应,改革
开放初的1978年,广东国内生产总值不到200亿元,2001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4年达到16039亿元。
共青团广东省委的调研结果显示,青年外来工对广东省
C.DP增长贡献率高达25%以上。
(三)外来工的巨大消费力,促进了广东商贸、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繁荣。外来工在城市打工,不仅要
挣钱,还要生活,要消费,无形中也为城市的繁荣作出
了贡献。如果把消费支出算进去,外来工为广东留下的价值更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最新调研资料显示,在中等
城市市区较正规企业打工的农民每月平均收入为1165.6
元,其中基本工资为1049.1元,加班工资为116.5元。
调研还发现,月收入过千的农民工支出多、剩余少,按
每个农民工年总收入13987元计算,平均每人每年消费
为5851元,即占到年总收入的42%
。那么,上千万外
来工每年在广东的消费就超过60亿元。从消费角度看,外来工在广东的存在,必然会促使城市消费需求大幅度
增长,城市基础设施大幅度增加,城区建设规模大幅度
扩张,进一步推动城镇化进程。
二、广东外来工的基本情况
在1760多份有效调研问卷中,其中外来职工占62
2份(包括外省
477份和户籍在广东但不在工作所在地的145份),占48.4%。其调研基本情况如下:
(一)从被调研的外来工的性别看,为数较多的是女
性,其比例为50.6%。女工相对于男工而言,更加心灵
手巧、遵纪守规和易于管理,因而广东的用人单位更愿
调■研窍
意招收女工。
(二)从被调研外来工的年龄看,基本以青壮年为
主,年龄结构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特征。年轻力
壮、吃苦耐劳、能承受长时间高强度工作的青壮年,成为广东用人单位招工的首选。据调研统计,绝大多数被
调研外来工年龄介于2O一4O岁之间,其中52.6%年龄
介于2O一3O岁,29.7%介于3O一4O岁,低于2O岁和高
于4O岁的都比较少,均不到10%。
(三)从被调研外来工的文化程度和工作岗位看,主
要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一线生产工人,仅有小部分初、高
中或中专技校以上学历的外来工,通过自身努力晋升为
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据统计,被调研外来工中。
从工作岗位看,一线生产工人占66.2%,管理人员占
8.5%,技术人员占8.4%,文员及其他工作岗位占
16.9%;从文化程度看,初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工人占68.2%,其中6.8%的外来工是小学及以下文化
程度,60.4%是初中文化程度。具有本科学历的外来工
属于风毛膦角,仅占1.1%。
(四)从被调研外来工的就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港、澳、台和民营企业。其中,在港、澳、台及其他外
资企业工作的占41.5%,在民营企业工作的占34.9%,在国有企业工作的仅占6.3%,在集体企业工作的占
5.6%。
三、广东外来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调研分析
广东省作为一个移民大省,外来工的作用不容小
觑。但是,在凋研中,我们发现部分外来工的工作和生
活状况堪忧,一些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
(一)被调研外来工的工资情况
1.大部分被调研一线外来工的工资偏低。调研表
明,外来工中,有43.3%的人月收入不到800元。参见
表1。东莞某鞋厂一名外来工告诉我们,和他10年前进
厂时相比,月工资只增加了100元。低工资使得很多外
来工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遑论子女的教育和个人娱
乐了。
2.大部分被调研企业外来工加班现象严重,工资却
不高。由于被调研企业大多数为民营和港、澳、台资劳
动密集型企业,这些行业利润的获取主要依赖于工人低
表1:被调查外来工月实际工资情况
400兀400—600—800—1000—1200—工资(元)l400—1600—2000兀合计
以下***40016002000以上
人数占(%)1.6lO.531.331.213.66.23.11.2I.31oo.O
南方农村2006年第2期·47·
调■研奔
廉的劳动力价值,加班加点现象在这些企业十分普遍。
调研结果显示,有76.1%以上的外来工有加班现象,大
多数企业工人每周加班时间超过10小时,有的甚至超过
30小时(参见表2)。违反了《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
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
在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很多外来工都愿意加班,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工人所得收入大部分源于加班。
他们认为通过加班可以挣更多的钱,减少加班即意味着
减少收入。其实,如果基本工资足够高的话,没有工人
愿意加超过两个小时的班。然而即便工人们愿意加班,加班所得工资也不高。调研结果显示,相当多的外来工
每周加班lO小时以上,领取的工资却低于当地最低工资
标准。
3.大多数外来工对最低工资制度不甚了解,有些甚
至根本没有听说过,部分企业采用种种手段不严格执行
最低工资标准,侵害了职工权益。1O多年来。广东各地
均制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并不断修改、完善。然而,在具体普及和执行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
(1)从外来工对最低工资的了解情况看,大部分被
调研外来工对最低工资规定一知半解,自我保护意识
差。据统计,被调研企业职工中,将近52.7%的人没有
听说过最低工资制度,只有44.5%的人听说过,其中有
2.7%的人认为对最低工资制度比较了解;在问及你是否
知道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时,有69.1%的职工回答不
知道。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来工自身文化素质
普遍偏低的因素,也有企业宣传不够等因素影响。
(2)从外来工对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看法看,较多的外来工认为偏低。据统计,有41.9%的外来工认为偏
低,9.2%认为太低。只有41.5%的外来工认为所在地
最低工资标准合适。
在选择何种档次的最低工资标准问题上,大部分被
凋研外来工选择了比目前执行的最低工资标准高的档
次。在对企业负责人的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不少地区的企业仍有一定的空间可以承受较高的最低工资标准。在调研中,虽然大部分外来工都认为要提高当地的最低工
资标准,但是有些工人担心一旦提高。企业会“上有政
策,下有对策”,采用各种手段不执行最低工资制度。
(3)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企业不按规定执行最
表2:企业外来“r~jn班调研表
所在企业是否加班加班时司(小时)
调研指标
加班不加班10小时以下10—2020—3030以上
所占比重(%)76.123.929.226.Ol4.96.0
低工资制度,侵害了外来工的权益。
第一,在食宿问题的规定上,被调研企业可谓五花
八门,部分企业利用食宿费用充抵工资,违反了国家最
低工资标准的规定。
第二,在加班费的折算方面,部分企业违反《劳动
法》和《最低工资规定》。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私
企普遍采用“底薪 加班费 补贴”的工资结构,当它的总和大于最低工资标准时,就容易掩盖最低工资不能
兑付的现实问题。
第三,在计件工资的劳动定额的设定方面,部分企
业违反《劳动法》和《最低工资规定》。在与职工的访
谈调研中发现,许多企业违反国家关于正常劳动时间的规定,计件工资不能给予合理的劳动定额,常常超出合理标准。从表面看。工人能领取高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
资,实际上,工人领取的工资却在最低工资标准线下。
第四,在底薪的确定方面,部分被调研企业仅按最
·48·
低工资标准来确定。最低工资只适用于两种情况:一是
初次就业的不熟练工;二是那些经营确实存在困难的单
位,企业在不得已降低工人的工资时,不能低于这一底
线。最低工资标准是劳动者的工资“保障”标准,许多
企业却把它当成了工资标准。
(二)被调研外来工购买社保情况
按国家规定,企业必须为职工个人购买社会保险。
调研表明,53.5%的外来工所在企业为其购买了社保,35.4%的外来工没有购买,11.1%的外来工不清楚企业
是否为其购买保险。有些被调研企业仅仅为部分外来工
人购买社会保险或者仅为其购买部分险种。外来工未能
购买保险,究其原因是两方面的:
一方面,广东省对于工人参保的规定是企业和参保
职工本人共同支付,企业支付大部分。对外来工而言,参加社会保险固然重要,但需要扣工资里的钱,这样原
本很低的工资就更少了。另外,外来工流动性较强,不
南方农村2006年第2期
会经常呆在同一个地方,处理参保、退保很麻烦。
另一方面,部分企业负责人有意或无意地模糊了社保的概念,有些私营或民营企业老板不愿替雇用的外来工交
社保。调研中,一位私企老板一脸苦恼地告诉我们:“民工
流动性太大了。有些前一天还看见的,第二天连招呼都没
打一声就不知所踪了。你说这钱怎么交?再说,这笔钱对于
我们这种小企业来说也不是小数目啊。”
(三)外来工生活情况
1.由于工资水平低下,大多数外来工节衣缩食,生
活艰难。人们出外打工,大都是抱了一个目的——挣
钱。在广东的很多打工地。外来工工资水平并不高。为
了攒钱,很多外来工除了拼命加班外,平时的生活也是
能省则省,尽量节俭。通过调研,外来工中,单身打工
者月平均消费376元,最低的不到200元。如727号样
本显示,该外来工每月挣500元左右,生活消费仅为
130元,其中食品支出1O0元,衣着支出10元(一年花
费120元左右)。通讯费20元。为了省钱,该工人平时
基本不外出,也没有什么娱乐支出。而组建了家庭,特
别是有了孩子的外来工,尽管尽力缩减了衣、食、住、行的费用支出,但由于小孩的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大,也
会感到度日维艰。
2.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严重,不仅费用高、入学门槛
高,而且常常受到排斥。目前,广东省有近2500万暂住人
口,约占全国暂住人口的1/3,外来工子女每年以10%一
50%的速度增长。2003年,深中小学非户籍生占在校
生总数的比重已经升至62.6%,其中义务教育阶段高达
65.7%。在这些非户籍学生中,有46.3%来自农村。
3.外来工闲暇生活单调,平时少有文化娱乐。外来
工的闲暇生活较多的具有无计划性、盲目性、单调性的特点,精神生活也比较匮乏。调研中我们发现,单身外
调■研究
来工中近30%的人平时没有任何娱乐消费支出,近70%的人每月娱乐支出不超过100元。
4.部分外来工平时社会交往面狭窄,难以融人城
市;外来工常常受到歧视,社会归属感也不强。
四、结语
在共建和谐广东的行动中,各级政府已经关注到外
来工的问题,积极制定了各种政策措施,保障外来工的各种权益。但是,如何进一步善待外来工问题,特别是
在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劳动法律、法规政策,保障外来工的利益方面;在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把外来工纳入社
保范围。免除其后顾之忧方面;在清理整顿对外来工的收费,保障外来工的合法权益方面;在对外来工子女人
学教育,降低入学门槛方面;在打破“乡下出生为乡下
人,城里出生是城里人”的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在加强
对外来工普法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方面;在提高外来
工文化素质和技能培朗I方面;在改变人们对外来工的偏
见,使外来工有一定的城市归属感等方面,进一步作出
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仍是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重
要问题。
综上,通过调研,反映出不少外来工问题,作为移
民大省,大量外来工流人,尽管他们带来了诸如社会安
全等负面问题,但他们为广东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作
出了重要贡献,其功劳远大于负面影响。在某些行业,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了外来工,将陷于瘫痪。外来工对
广东现代化建设、城镇化进程、全面小康建设至关重
要,如何更好地善待外来工,共建和谐广东,已经成为
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
(责任编辑:许宏大)
新农村建设“新”在那里?
攀囊耩捅l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不同时期曾多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和要求。特别是2O世纪8O年代后,伴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我们党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
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对我们党关于农村改革发展方针政策的继承,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那么,这次
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究竟“新”在那里?学员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首先,“新”在有更明确的指导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其次,“新”在有更高的起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村生产力持续发展,农村
经营体制日趋完善的形势下提出的。第三,“新”在有更全的工作布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
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
设有机统一的综合概念。第四,“新”在有更大的扶持力度,没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大国家投入,实行工业反哺
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冯摘自新华社记者“省部缀;旱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侧记”)
第三篇:社工机构及社工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社工机构及社工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及目的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其发展方向也必然受到经济、政治、社会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人口逐渐增长,中国的社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次境遇下,如何使社会工作更切合人民群众的需要,更科学化、专业化,尽快实现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变为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由少数人倡导从事到人民大众自觉行动、由少数人局部进行到被人民大众广泛认可的根本性转变,是当前社会工作面临的课题。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以各地区的社会工作机构(社会服务中心、志愿服务机构等)为调查单位,并设计了一套问卷,针对我国当前不同地区的社会工作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从社会工作的结构、制度、机构运行、资金来源及社会工作的发展需求的角度分析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进程和特点,并从经济、政治、社会因素与专业社会工作互动的角度探讨其发展方向并形成调研报告,提出一套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深化我国社会工作的方案,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二、调研过程
我们作为一名结束大二课程的学生,在结束了为期5个月的学业之后,再次踏上了故乡的土地。如何成为一个合格优秀的大学生,不只是要完成象牙塔中的学习,在社会中的实践与磨练更是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这两个月的长假中我要认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社会实践任务。
本次调研我们小组选择了社工机构及社工生存状况调查的调研话题,我们了解到如今的社会发展使得社会工作在我们的生活总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工作作为与我们联系最紧密的公共事务,从一般的街道办事处到NGO,从物业管理到司法援助等等,社会工作都是在辅助政府完成工作职能,构建和谐社会。由于社会的多元化,社会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对社会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次调查让我们更加了解了社工机构和社工生存的状况,让我们明确了以下几点问题:首先社工机构是吸纳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载体,是有效整合社会工作服务资源的重要渠道,是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重要阵地。通过了解专业机构的运营方式,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积累经验,开创新的发展。然后我们了解了一些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岗位,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而且我们更加了解本专业在现实中的运用,使我们能够对课本上的各个知识点和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加深理解和熟练运用。然后为我们这些深居象牙塔中没有充分接触整个社会的大学
生们打开一扇窗,增加实践能力,更好的了解社会。最后增强了我们一起讨论、访谈,提高同学间的合作能力。增加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的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问题涉及受访者基本情况,现状调查两大方面,机构简介、机构工作人员编制问题、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社会工作者的招聘情况、机构工作人员的福利状况、机构的未来发展及改善措施等几个小方面进行调查,得出结论,进行分析。问题覆盖面广泛,能够更加透彻的反应受访者的工作现状。
三、调研结论
首先谈谈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几乎每个机构都有人员不足的情况,而民办的机构人员一般比较少,大部分是义工或者志愿者。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不高,有时一些项目无法进行,对社工的了解还停留在表层。而现在社工机构的招聘现状是:调查的机构中只有少数机构是以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为主要招聘对象的,而其他几个机构应为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相对的需要电子信息和医护方面的人才。
从机构资金构成来看,有政府支持或建成的机构基本上都可以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而民办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是依靠个人缴费。而从人员构成的角度来说,真正是社会工作毕业或者由社会工作是执照的社会工作者并不是很多。如今由于社会事务的复杂化和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社工人员年龄,学历覆盖面都比较广。对于部分的社会工作人员,他们被给予过专业的培训,统一考试,然后由政府部门颁发执照,再上岗。而有些社会工作人员则并没有经过这样的流程。这样就
不能够充分地保证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解决社会问题。
困扰社会工作者的主要难题是工作量大而工资低。处于基层的社会工作人员每天处理的都是一些重复的琐事,所以他们很难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很难得到激励。长此以往,很容易进入职业倦怠。因此,提高社会工作人员的待遇,将薪酬作为一个重要的激励来源,可以保证从业人员的热情,也便于吸引更多高素质人员加入社会工作的行列之中。另一方面,群众缺乏向社工求助的意思和习惯,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低。而政府对民办的社会工作机构的宣传力度不够,不少人不清楚身边的社工团体,不懂得去求助他们,更别说被他们的工作而吸引,产生加入他们的想法。让群众更加了解社工机构及社工的工作,让社工这个职业能更广泛地得到群众的认可,不仅能让社工机构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社工的行列中。
综上所述,社工机构和社工生存状况需要得到改善,而政府则是能够给予他们帮助的那只手。在这里,我们提出两点建议:
一、政府应加大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及时的对其予以正常的帮助和引导,这样才可以使社会工作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帮助群众,协助政府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办社工机构发展,对于进一步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预防和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政府转变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政府应多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给予社工机构特别是民办机构支持。社工机构的办公场所和设施等硬件条件、工作者的收入、办公经费等都靠财政支持,资金不足是限制社工机构发展的一大因素。“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能够为社工机构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不仅如此,“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还能让社工机构雇佣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来弥补人员不足,也能使社工机构人员不足问题得到一定的改善。
社会工作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在人民生活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一个新事物的成长是缓慢的,会遇到许多挫折与困难,因为它们力量弱小,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与拥护。社会工作就是一个新事物,它的成长力量在最初是弱小的,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支持。但是一个新事物会不断成长壮大的,社会工作一样,它会在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不断地得到完善。相信在政府的支持下,社工机构及社工生存状况会有所改善,社会工作也会不断地发展并最终走上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第四篇:妇女生存状况及需求调研报告
昆山市千灯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素有“金千灯”之美称,是昆曲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爱国学者顾炎武先生的故乡。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千灯户籍人口44822人,其中女性为22957人,占总人口51.2%,儿童(0到14岁)3642人,60岁以上老年妇女5338人;常住人口83793人,其中,女性为39459人,占47.1%,儿童5510人,60岁以上老年妇女5189人。
近年来,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千灯镇利用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产业发展的综合优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身处时代巨变中的千灯女性,她们的生存状态、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人生追求、发展要求等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为深入了解当前千灯女性在城乡一体化这一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状况和需求,千灯镇妇联历时一个多月,对本镇18个村和6个社区的女性进行了专项调研,利用座谈会、个别访谈、发放问卷调查(共收到问卷220份)等方式,了解她们生存的现状以及对发展的需求,以便镇妇联在把握她们需求的基础上,更好的为她们提供相应的服务。
一、千灯镇妇女的生存状况
1、基本信息
参加本次调研的女性主要集中在25~35岁和36~49岁,占41.36%和31.66%,25岁以下占13.2%,50岁以上占12.7%。其中88.7%为已婚,新昆山女性占调研人数的24.54%,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的占63.6%。
2、就业情况
在参加调研的妇女中83.6%的妇女正在就业,主要的就业单位性质是企业,占36.4%,另外机关、事业单位占15.2%,个体占14.7%。而未就业的妇女主要生活来源是退休金和亲属抚养。
3、经济状况
根据调研问卷显示,我镇妇女的年收入主要集中在2万~5万元,占总数的57.72%,年收入2万以下的占20.9%,5万~8万元的占20%,而8万元以上的只占1.36%,女性收入状况提升的潜力较大。而在消费情况的调研中,占据前三位的分别是食品27.05%、服装23.39%和人情往来15.06%,第四的为医疗13.16%。其中人情往来的支出占到第三有些出乎意料。
4、满意度
受调研妇女的满意度调研结果显示,千灯镇女性对各方面的满意度均比较高,选择“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5%都不到,其中对“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邻里关系”选择“很满意”的分别占75.9%、72.3%、63.6%和61.4%,可见文明和谐家庭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和谐成为社会的主流。对生活总体满意度选择“很满意”的是62.3%,而对工作总体满意度选择“很满意”的是其中最低的,为56.8%。
二、千灯镇妇女的发展需求
1、就业培训方面
受调研女性觉得,在就业方面最需要的帮助是岗位信息27.6%、创业项目21.3%和职业技能培训21.3%,而对培训的时间安排有42.6%的女性选择周末或节假日,培训频率要求以每月一次35.8%和每季度一次27.9%为多。
2、女性创业方面
有86.8%的受访女性表示支持女性自主创业,在哪类行业适合女性自主创业并经营的选择中,服装类36.7%、家政服务类26.3%和餐饮类19.7%排在前三。
3、业余文化方面
在对选择文化培训及消费最关注的是什么的选择中,受访女性将项目质量44%、交通方便22.4%排在价格18%之前,而就社区业余文化生活,社区文艺团队和建设女性活动中心的呼声最高。
4、家庭亲子方面
受访妇女中有53.6%支持将儿童早教引入社区,另有43.2%的妇女则认为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在亲子教育活动中有55%的妇女选择亲子游戏的方式。另外,在生育二胎的原因中,觉得孩子多了热闹32.2%、父母要求28.5%和减轻子女负担22.2%排在前三位。在就“目前自己的家庭哪些方面最需要改善”的调查中,家庭收入、孩子教育和住房条件分别以28.6%、23.1%和17.0%排在前三位。
5、权益维护方面
女性社会地位、就业机会均等化和婚姻平等是受访女性认为最需要加强维护的女性权益,分别占到25.6%、23.3%和22.0%。
三、针对需求的服务措施
在问卷调查以及妇女座谈会和个别访谈中,我们发现妇女“最希望妇联提供的服务”中,就业创业、权益维护和婚姻家庭关系是最被期待的,其它为家庭教育、素质提升、文体活动和政策信息等。通过调研,我们就不同年龄阶段、教育程度、社会背景的新老千灯女性的发展需求有了初步的了解,由于样本数有限以及调研手段的问题,可能还不能全面完整真实的反映所有千灯女性的需求,但相信本次调研仍然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为最近一阶段的妇女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我们就本次调研所掌握的需求情况,针对主要需求提出相应的服务措施。
1、增加信息服务支持女性就业创业
调研结果显示,千灯镇妇女要求就业创业、改善自身和家庭收入的愿望很高,超过8成的妇女都支持女性自主创业,可见新时期的女性“半边天”意识越来越强,主动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意愿和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近年来,通过妇联政策争取以及宣传培训力度的加强,千灯妇女的创业热情更是高涨,尤其是女性创业小额贷款对女性创业的支持更是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千灯镇2011年和2012年分别有59名和87名创业女性获得715和1085万元小额贷款支持,2013年获得贷款的创业女性为107名,贷款金额达到了1470万元,更是涌现出了一批成功创业的女性典型,如创业事迹在《中国妇女报》予以宣传报道的以针精密机械厂的陆黎琴,“小生姜做出大市场”的俞年菊等。但是,这些与全镇妇女的就业创业愿望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妇女在就业方面最需要的帮助是岗位信息和创业项目,超过了对职业技能培训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支持,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应出我们之前在这两方面的服务提供还是比较欠缺的。妇女的真实需求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接下来,我们将努力整合资源,与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部门等合作,拓展网络等媒体平台,为千灯就业创业女性提供更多的有关岗位信息和创业项目的信息服务,满足她们就业创业的需求。
2、加强维权力度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第五篇:出租车司机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出租车司机生存状况调查方案设计
(调查小组:3人,陈超,谢斯宇,曾媛栗)
一、概要
近年来,出租车司机的生存状况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出租车司机常年超负荷工作,体力严重透支,很多人疾病缠身。不少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成员为此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并提出提案和建议。出租车司机生存状况的根本改善有待于打破行业垄断,改革管理体制;而当务之急则是把出租车司机的规费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而另一方面,出租车的抢车道等交通违规行为也愈演愈烈,给市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
二、调查目的通过部分现象展示出租车司机生存状况,以及揭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三、调查对象
出租车司机(人数60)
普通市民(人数90)
四、调查内容(设置为两份问卷,一份针对出租车司机,一份针对普通市民)
A、出租车司机
1.工作时间
2.饮食状况(地点,时间,食物)
3.情绪问题(路怒症)
4.生病状况
5.收入状况
6.对现状满意程度
7.安全状况
8.家庭背景
9.“野的”相关(抢生意)
B、市民
1.乘车需求状况(抢车、频率)
2.对司机态度满意程度
3.费用是否合理
4.对出租车司机生存状况的了解程度
5.是否经常坐“野的”
五、调查人员安排
每人负责司机问卷20份、市民问卷30份
共计司机问卷60份,市民问卷90份
六、调查方式与调查时间
问卷调查、个别访谈
七、费用预算
调查问卷150份打印费复印费,待问卷设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