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县散居少数民族生存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06:4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双峰县散居少数民族生存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双峰县散居少数民族生存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第一篇:双峰县散居少数民族生存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双峰县散居少数民族生存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了解散居少数民族生存发展现状,2010年5月11日至12日,双峰县民宗局全体干部深入县疾控中心、邮政储蓄银行双峰支行、青树坪镇、蛇形山镇等地,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发放调查表等多种方式,对该县散居少数民族生存发展状况展开调研,从中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双峰县散居少数民族生存现状

目前,双峰县共有苗、侗、土家等28个少数民族,1800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19%。其中苗族670余人,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的37.2%,主要散居于蛇形山镇、洪山殿镇和走马街镇。从调研反映的情况来,该县散居少数民族存在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一是少数民族数量、族别呈逐年增多趋势。根据2000年“五普”数据,我县少数民族常住人口为859人,27个族别,但此次对个别乡镇数据抽查,仅蛇形山镇少数民族人口就达到了300-400人之多,比2000年统计的210人翻了近一倍,而且有新的族别发现。少数民族数量和族别的快速增加,给该县贯彻少数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信仰,有效管理少数民族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婚迁流入呈明显上升趋势。由于该县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外招劳动力逐年增多,流入该县的少数民族与当地居民通婚者增多,同时由于该县一直以来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外出务工者素质较高,在民族地区务工期间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者也逐年增多。据该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初步统计,近年来,涉少数民族婚姻登记100余起。其中85%为少数民族女性嫁入该县。

三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断增多。近年,赴双峰县务工、经商的少数民族群众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初步估计约有3000人次。主要从事行业有煤炭采掘、烧烤、哈蜜瓜销售、制糖业、药材贩卖、银饰销售等。涉及苗、侗、土家、维吾尔、藏、回等多个少数民族。他们来自各民族地区,从业繁杂,流动性强,大都文化不高,素质参差不齐,加上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文化认同上的差异,使他们与当地群众产生了心理上的双向不适应,管理服务的难度大。

三是居住、生活条件呈现两极分化。一批有知识、有素养的少数民族群众婚迁入该县后,积极发展生产、发家致富,居住在交通方便、环境较好的中心乡镇周边,家庭富裕,生活舒适。同时,有些边远山区的群众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配偶,通过牵线搭桥,迎娶了相当一批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来自边远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女性。由于夫家条件不好,这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相当困难。流入少数民族人口,有一技之长、素质高的,暂住条件、生活条件相对较好,而文化水平不高,从事采掘、烧烤等行业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相对较差。

四是散居少数民族民族意识非常强烈。从发放的调查表统计,有90%的调查对象,要求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要求加强县内各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交往,要求加强对少数民族培养、教育力度,切实尊重少数民族参政议政的权利。五是少数民族干部、职工的生存发展状况良好。该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少数民族干部、职工给予了优待,在干部提拔、岗位选择、生活条件等各方面严格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妥善解决少数民族干部、职工遇到的各种困难,得到了少数民族干部、职工的高度肯定。目前,双峰县共有少数民族干部、职工18人,其中正科级1人,副科级1人,正股级6人。少数民族干部积极参政议政,任县政协委员1人。

二、双峰县散居少数民族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双峰县散居少数民族总数不多,居住分散,党委、政府对此关注不够,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散居少数民族贫困面还较多。婚迁进入该县的少数民族女性,仅15%居住在县城,其余分布在全县15个乡镇,其中30%嫁入地处偏远、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经调查,约5%人均纯收入仅2000元。10%住房条件在居住地处于最差或较差状况。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改善。双峰县98%的村修通了通村公路,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村民小组,地处偏远,不通路,未通电,收看不到电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嫁入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难度大。

三是教育发展存在隐患。由于经济条件制约,相当一部分散居少数民族家庭,受教育程度偏低,初中毕业居多。由于大专院校毕业生不再分配工作,受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影响,部分少数民族家庭子女在初中毕业后即缀学务工、经商。四是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存在困难。由于少数民族干部进入渠道不畅,现在双峰县各级各部门中的少数民族干部有80%是4050人员,20-40岁之间的少数民族干部屈指可数。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进入机制,没有建立有效地提拔任用机制,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很难进入有效操作层面。

五是乡镇对少数民族工作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双峰县散居少数民族分布不均,以蛇形、洪山、青树坪居多,但多年来,由于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不多,民族工作常常因当地党政领导的重视程度而出现差异。相当一部分乡镇的散居少数民族工作,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改善散居少数民族生存发展状况的对策

(一)大力加强散居民族工作的领导

当地党委、政府对民族工作的重视,是解决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健全和完善定期研究民族工作的机制。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责任机制,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推进机制,强化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成员单位作用,层层落实责任,加大对少数民族流入较多乡镇的支持力度。其次,要把散居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居住乡镇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进行统筹考虑,着力解决民生发展问题。

(二)逐年增加对散居少数民族的投入

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政府的政策性投入的基础上,县本级要逐年加大对散居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比例,帮助相对集中居住地改善交通、居住等基础设施,解决当地群众关注、关心的民生问题。要逐年增强财政在民族工作上的投入,全额保证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民族工作经费。

(三)大力改善散居少数民族相对集中地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

县级政府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优先解决通乡、通村公路问题。重视跨区域公路的建设和改造,切实改善边远地区和周边县、乡的交通状况。切实解决饮用水困难问题,通过改水改厕,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快电网改造步伐,对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点,实行电价补贴政策。

(四)鼓励支持散居少数民族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 散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与当地有所不同,政府要引导他们将本民族特色风俗物化为生产力。在农业开发和扶贫开发时,适当向散居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以项目开发带动少数民族脱贫致富。信贷部门要给予少数民族优惠的融资政策,提高散居少数民族资金筹措能力,增强发展生产的信心。农业部门要大力支持散居少数民族发展农林牧产业。扶贫办要加大对困难少数民族的帮扶力度,对就地扶贫成本过高,不适宜居住的地方,政府可引导、支持村民整体搬迁。

(五)不断提升散居地的社会事业水平

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增设少数民族群众医疗费的减免政策。建立乡镇、村民族文化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各地义务教育质量,改善办学条件;县重点中学初、高中招生,可给予少数民族考生特殊政策和专门招生名额。

(六)加大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力度

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要常态化、制度化,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要拓宽少数民族干部来源渠道,降低少数民族干部录用门槛。如加大对外招考少数民族干部的比例,争取从大专院校优秀少数民族干部中选拔进入我县公务员队伍;县乡公务员招考时,增加少数民族单列指标。创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机制,落实优秀民族干部双向挂职锻炼措施,快速提升少数民族干部素质;开办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学习班、培训班,不断提高民族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第二篇:困难儿童生存和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XX镇困境儿童生存和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调研人:XX镇妇联刘彩虹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弱势群体问题最容易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如果不及时解决和妥善处理,就会使矛盾激化,甚至引起社会动荡,因此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使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均衡发展,从而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XX镇共8个行政村。总人口4.5万,调查中显示:全镇贫困儿童人,其中孤儿人,单亲家庭的贫困儿童人,因病、因残或其他原因导致贫困的儿童共计人,这些困境儿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存在问题

1、家庭生活困难。困境儿童的家庭生活普遍都比较困难,他们主要靠政府救济,大多收入微薄,有的由有关部门救济,有的由亲戚朋友接济,他们缺乏正常固定的收入,生活都是粗茶淡饭,只能满足一日三餐的温饱问题。没有多余的钱来改善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瘠,生存质量相对较低。

2、居住环境较差。困境儿童居住环境差、生活质量低。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困境儿童,他们大多数都居住在陈旧的老房子里,睡觉睡在土坑上,阴暗潮湿,卫生条件差,家中的日常用品、学习场所简陋,基本上没有其他的室内陈设。

3、文化教育缺失。多数儿童承担了家里很多家务和农活,不能

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有的家庭由于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只满足孩

子的物质渴求,而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或缺失,导致孩子厌学心理。再

加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有的家长认为考不上一流的大学找不到

好工作,读完初中能算帐识字就可以了,早找工作早挣钱,因此只读

到初中,甚至初中还未毕业就辍学打工了。

4、亲情关爱缺失。困境儿童不仅物质生活匮乏,同时也存在心

理状态的偏差失衡,大部分困境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抚慰,缺乏与家

人的沟通交流,特别是在押服刑人员家庭的儿童,父母离异的单亲家

庭儿童,他们大多有祖父母辈管教,祖父母文化低,往往忽视对孩子

精神上思想品德上的教育,使孩子产生孤独的心理,容易产生封闭、孤僻、自卑不合群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等。

二、主要做法

儿童是最脆弱的群体,处于困境中的儿童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帮

助和保护。近年来,向阳镇妇联从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三维交点上开展工作,把儿童的救助工作做为一项品牌工作来抓,大

胆创新,不断拓宽救助渠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赢得了社会普遍

赞誉。几年来,镇妇联共拉回资助款万元,救助贫困生人次。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努力工作,争得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困境儿童救助工作,输送的是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反映的是妇联

组织的凝聚力,因此,这项工作必须争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我们的做法:一是多请示,勤汇报让领导知情。对困境儿童救助工作,我们及时向领导反馈,确保领导能随时准确掌握。并始终把妇联工作臵于领导视野之内;二是用典型事例让领导用情。我们经常利用帮扶仪式、学校落成典礼、召开座谈会、“六一”慰问等机会适时安排领导到贫困儿童家中看看,与贫困儿童交流,让他们亲身感悟贫困儿童的生活困难和求学精神,从而更加关注支持和重视困境儿童救助工作;三是用务实的作风骄人的业绩让领导动情。为了救助更多困境儿童,我们大胆走出去,主动去跑,去争,去引,有时为了争取一个捐助单位常常要跑上几次甚至十几次,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不放弃,我们的诚心打动了一个个区内外单位领导。

2、强化管理,赢得广泛的社会信誉

儿童救助工作,要赢得全社会的支持,必须有良好的社会信誉。为了让每一个贫困儿童得到及时救助,让每一分救助金发挥最大效能,我们严格管理,做到实管实用。

一是真实把握困境儿童的实际情况。对救助对象的认定,首先由贫困儿童提出申请,所在学校、村委会提出初步意见,然后进村入户,对困境儿童的家庭状况及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建立完善“困境儿童数据库”,实施有效的动态管理,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二是认真用好每一笔资金。健全规范上报程序,严格审核把关,制定了建档立卡、复信反馈、工作抽查等管理制度。对捐助资金实行了统一管理,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募集透明,管理透明,资助透明,保证每一分钱都用于困境儿童,提高了救助的公信度。

三是跟踪掌握救助情况。定期以座谈会、汇报会的形式了解、检查救助工作开展情况。对受助儿童实行了跟踪联系制度,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情况,并对受助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鼓励受助儿童与捐助者加强联系交流,确保救助工作取得实效。

3、注重宣传,扩大救助困境儿童的影响力

为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积极救助困境儿童,我们突出抓好三点:

一是抓住热点,广造声势。充分利用“三八”、“六一”等社会关注妇女儿童的热点时期,广泛宣传救助困境儿童的重大意义,大力宣传热心公益事业的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大力弘扬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不断扩大救助工作的影响度和美誉度。通过活动的开展,许多爱心人士都加入助学行列。

二是制造亮点,扩大影响。通过开展各项救助活动,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实现了媒体、妇联、社会与受助儿童的良好互动。

三、几点思考

救助困境儿童,不仅要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也要聚集社会各方面力量。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尽心竭力为困境儿童排忧解难,切实履行代表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职责,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行动。进一步提高认识、丰富内涵、创新载体、提升品牌,使困境儿童救助工作成为弘扬文明新风、建设和谐向阳的公益平台;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有效载体;成为提高困境儿童生存发展能力,积极汇报社会的重要途径。

1、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和谐理念

强化宣传,引导人们由传统的扶贫观念向现代权利观念转变。坚持以人为本,从维护人权的角度做好救助弱势群体工作,注重培养挖掘热心公益的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精心设计富有时代特色和实际效益的“亮点”活动,大力弘扬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积极倡导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和谐理念,不断扩大妇联救助工作的影响面和美誉度。

2、积极参与协同,促进成果共享

积极发挥妇联联系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更好的促使决策层更加关注困境儿童的社会救助、家庭保护和素质教育,结合实施“阳光培训工程”、“两免一补”助学工程,以及“关爱女孩”试点工作等,更好的帮助弱势妇女儿童摆脱贫穷,多角度、全方位的优化妇女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

3、创新活动载体,转变救助重点

随着对贫困生“两免一补”政策的实行,我们将调整资助重点,由过去的农村贫困儿童向城乡特困家庭女童,特别是孤、残女童拓展。同时,向高中、大学教育阶段延伸,引导和鼓励困境女童提升受教育层次,为未来母亲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大力实施“春蕾计划”活动的后续教育培训工程,组织开展大龄儿童实用技术、职能技术、家政知识培训,帮助困境儿童实现就业创业,增强脱贫能力和造血功能。

第三篇:外来工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汕头市外来工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为配合市委办、市府办做好 “幸福汕头” 指标评价体系及民生 “十 二五”规划建议编制工作,我局就我市外来工生存状况进行了调研。调研通过印制含有“个人基本情况、就业情况、居住情况、子女义务 教育情况、工资情况”等基本信息的《汕头市外来工生存现状调查问 卷》,向全市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53 家企业的外来工进行问卷调查,共 发放调查问卷 530 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 349 份。根据问卷调查结果 和座谈会了解的情况,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外来工的生存状况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 企业所属产 业 户籍情况 第二 产业 样本数量 31(家、人)所占比例 58.5(%)第三 产业 户籍性质 户籍地址 非农 农业 本省 外省 业 221 128 88 261 调查样本个体情况汇总 性别 男 女 婚姻状 况 已 婚 未 婚 年龄 30 岁 30 岁 以下 以上 148 42.4 201 57.6

22 41.5

185 164 192 157 53 47 55 45

63.3 36.7 25.2 74.8

(二)调研反映出来的外来工生存状况

1

收入普遍较 普遍较低 1、收入 普遍较 低,生活压 力大。力大。被调查企业外来工月收入 在 1500 元以下的占 23.8%,月收 入在 2500 元以下的占 84.5%。由 于调查的 53 家企业都是生产经 营正常、效益较好的企业,外来 工的收入相对比较高,因此,我 市的外来工的平均月收入水平应 该在 1500-1800 元之间。由于近年来物价水平持续攀升,外来工 的收入绝大部分用于支付基本生活费、医疗费和房租,生活压力大。文化程度低,技能工人所占比例小。

2、文化程度低,技能工人所占比例小。被调查企业外来工中高 中(中专、中技)以下占 78.3%(其中:初中及以下的有 149 人,占 42.7%;高中、职业高中、技校、中专的有 124 人,占 35.6%);无职 业资格的 263 人,占 75.4%,拥有技能资格的也主要是初级工和中级 工,高级工以上的才 15 人,仅占 4.3%。

由于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较低,外来工所从事的岗位和工种都是
2

较低层次的,不但岗位稳定性低,收入水平也比较低。外来工子女在汕接受义务教育的愿望未能得到更好地满足。

3、外来工子女在汕接受义务教育的愿望未能得到更好地满足。外来工子女在本市公办学校就读的仅占 18.07%,在本市民办学校就学 的为 11.9%。从调查情况看,希望子女能在本市公办学校入学的外来 工占 55.3%,但由于我市公办教育机构学位供应有限,无法大量安排 外来工子女免费就读。而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教学条件参差不齐,经费 投入不足,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因此,58.51%的外来工选择将子女留 在家乡读书,成为留守儿童。

外来工子女接受教育情况 120 100 80 60 40 20 0 人数 所占比例 25.00% 本市公办学校 47 25.00% 47 31 16.49% 本市民办学校 31 16.49% 58.51% 家乡入学 110 58.51% 110

4、属婚育年龄的比例偏大,对住房需求比较强烈。外来工中 30 属婚育年龄的比例偏大,对住房需求比较强烈。岁以上的占 57.6%,有住房需求的占 85.4%。绝大多数外来工在汕没 有房子,57%的外来工在城中村或城郊租房居住在,28.36%的外来工 由单位提供集体宿舍,没有人享受到政府的廉租房。外来工对居住环 境的满意度低,76.8%的外来工感觉一般或不满意。近年来,随着房 地产市场火热,我市的住房租金一路攀高,外来工居住成本逐年增加,44.9%的受访者表示房租占了工资支出的很大部分。

3

外来工居住情况 250 200 150 100 50 0 所占比例 调查人数 14.60% 51 自有住房 14.60% 51 28.40% 99 单位宿舍 28.40% 99 0 廉租房 0 0 自己租房 57% 199 199 57%

大部分外来工对入户汕头兴趣不高 社保参保率低 入户汕头兴趣不高,参保率低。

5、大部分外来工对入户汕头兴趣不高,社保参保率低。由于外 来工对入户政策存在疑虑和观望心态,加上对土地的依赖,大部分外 来工对入户汕头积极性不高。349 名外来工中只有 8 名通过积分制入 户,占 2.2%。此外,由于目前职工社会保险缴费率偏高,转移接续困 难,很多企业为减少成本,不愿意为外来工投保;而外来工也由于缺 乏法律意识和工作不稳定不愿意投保,导致大部分外来工游离于社保 制度之外。问卷反映参加职工社会保险的外来工 173 人,占 49.6%。此外,目前我市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还未覆盖到外来工,大部分灵活 就业的外来工缺乏医疗保障。据调查,外来工生病时,37.79%会自己 根据病情到药店买点药吃,20.45%去个体诊所看病,只有 32.01%去正 规医院看病。16.61%的外来工反映,每月看病花费了相当一部分收入。

二、改善我市外来工生活现状的几点建议

(一)将公共就业服务政策覆盖到在汕工作的外来工。外来工的 公共就业服务政策覆盖到在汕工作的外来工。工作的外来工 生存状况较差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程度低、技能水平低、收入不高。目 前我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政策特别是五补一贷(社保补贴、岗位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培训补贴、鉴定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的主要对象是 汕头户籍劳动力。根据《广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 第(一)款“流动人口按规定享受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的 规定,学习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先进经验,扩大我市公共就业服务政 策的覆盖面,将在汕工作并达到一定条件(可规定“居住、工作、参
4

加社保的年

限以及其他因素”作为条件)的外来工纳入到政策范围中 来,为外工来提高职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增加收入提供实实在在 的帮助和服务。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失业保险基金的主要功能已逐步由原来保障 失业者基本生活转变为促进就业,学习深圳的经验,利用特区立法权 的优势,制订《汕头经济特区失业保险条例》,以法规的形式,确保 在失业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的基础上,按照上结余额的 一定比例用于补充“五补一贷”等再就业专项资金,以及市政府同意 的其他用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支出,有效解决当前市及各区县 的资金不足难题。以农民工积分制入户为手段,(二)农民工积分制入户为手段,积分制入户为手段 加快推进外来工市民化进程。加快推进外来工市民化进程。加大农民工积分制入户有关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实施农民工积分制 入户、优秀农民工入户等政策,加快在汕工作外来工的市民化进程。加快推进《农民工城市居住证》的发放,认真贯彻《广东省流动人口 服务管理条例》,落实持有《广东省居住证》人员应享有的待遇,增 强外来工对汕头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三)扩大社保覆盖面,健全外来工社会保障体系。以实施《社 扩大社保覆盖面,健全外来工社会保障体系。会保险法》为契机,扩大社保覆盖面,将外来工纳入相应的城乡社会 保障体系。借“特区扩围”之东风,利用特区立法权,向深圳学习,建立适合外来工的养老、工伤、医疗保险制度。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外来工全部参加工伤保险和外来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目 标,确实维护外来工社会保险的权益,提高他们的幸福水平。

(四)将外来工纳入廉租房保障体系,多渠道解决外来工的居住 将外来工纳入廉租房保障体系,问题。一是 问题。一是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于外来工群体,若缴交了公 积金,政府应允许其可以采取公积金或公积金贷款支付房租,以改善 居住条件。二是 二是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策支持(特别是国土和 二是 规划部门要制定把原来工业用地变为集体宿舍用地的扶持政策)等手 段,鼓励支持企业在外来工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中建设外来
5

工集体宿舍,提供廉租住房。在城中村改造时,要考虑外来工的居住 需要,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集中建设向外 来工出租的集体宿舍。三是 三是鼓励用工单位给予外来工每月必要的住房 三是 租金补贴(税务部门要出台“房租补贴”可免税的政策),提升外来 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四是积极

推进政府廉租房建设,将符合条件的外 四 来工纳入廉租房适用范围。

(五)切实保障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根据《广东省 切实保障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 “居住证持证人在同一居住地 连续居住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满五年、有稳定职业、符合计划生育 政策的,其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应当与常住户口学生同等对 待。具体办法由居住地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定,出台外来 工子女积分入学的办法,对达到一定积分值的外来工,其子女可入读 当地公办学校。同时,根据外来工子女流入的数量、分布和变化趋势 等情况,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和发展。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参照公 办义务教育标准免除学杂费,享受补助,坚决纠正向外来工子女收取 借读费、赞助费等各种费用的歧视性做法,探索将学籍和户籍分离办 法,让外来工子女在就读地享有中考、高考的权利,力争到“十二五” 期末将符合条件的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全部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切实维护外来工的合法权益。全面贯彻落实 《劳动合同法》,(六)切实维护外来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用人单位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指导和监督。强化工资支付监 控,确保外来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合理确定并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 准,制定相关岗位劳动定额的行业参考标准。完善劳资谈判、工资集 体协商制度,加快建立保障外来工工资及时支付和正常增长的长效机 制,加大对拖欠工资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外来工合理分享经济发展 成果。(市人社局就业中心)

6


第四篇:2008湖北省人大散居少数民族法规执法检查报告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散居少数民族法规实施情况的报告

——2008年11月26日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执法检查组副组长 蒋大国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了进一步推动《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湖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以下简称三个条例)在全省范围内的贯彻实施,更好地依法维护广大散居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散居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根据《湖北省人大常委会2008工作要点》的安排,经主任会议研究决定,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了由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周坚卫任组长,常委会副主任蒋大国任副组长,常委会和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部分组成人员及部分省、市人大代表组成的执法检查组,采取自查与实地检查、听取汇报与座谈、口头汇报与书面汇报、视察与个别走访相结合的方式,于7月下旬至11月初对全省贯彻实施三个条例的情况进行了检查。在省政府及省直30个部门、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和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人大常委会认真组织开展自查的基础上,10月6日下午,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大国主持召开了执法检查组全体会议,听取省政府及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等省直10个部门自查情况的口头汇报和20个部门自查情况的书面汇报。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周坚卫作了重要讲话,就如何切实搞好这次执法检查和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10月7日至9日、10月29日至11月2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大国、省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德怀分别率领两个执法检查小组先后赴咸宁市及赤壁市,武汉市,宜昌市及宜都市、枝江市,荆州市及沙市区、荆州区、洪湖市进行了实地检查督办,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执法检查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贯彻实施三个条例的主要成效

据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全省现有散居少数民族人口36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282.25万人的12.8%;有散居少数民族成份53个(除德昂族、乌孜别克族外),其中回族、土家族、侗族、白族人口最多,主要居住在武汉、荆州、宜昌、襄樊、十堰、神农架等市、州、林区。全省共设有12个民族乡(镇),其中有5个回族乡(镇)、3个土家族乡、3个侗族乡和1个白族乡;还有20个民族村(街)和若干个少数民族聚居点;另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10万人,高峰期达20万人。近年来,在全省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支持下,全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散居少数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和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加强散居少数民族法制宣传教育,健全配套法规政策措施,扶持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改善散居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强化散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使三个条例逐步深入贯彻落实,促进了散居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加强领导和法制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省政府始终把散居民族工作纳入全省民族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计划,统筹安排,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落实。近年来,省政府多次召开全省民族乡(镇)工作座谈会,专题研究、部署民族乡(镇)工作。武汉市政府将民族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范围,武汉、宜昌、十堰、荆门、恩施、咸宁、仙桃等市州党委常委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多次专题研究散居民族工作,并将民族乡(镇)、民族村(组)优先纳入“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或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优先实施。二是强化宣传教育,努力营造舆论氛围。全省各地将三个条例分别纳入了“三五”、“四五”、“五五”普法内容,采取专题讲座、培训班、座谈会、现场会、知识竞赛、法律咨询及新闻媒体、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学习、宣传和教育,逐步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民族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三是健全网络机制,努力形成工作合力。省及武汉市政府设立了民族事务委员会,16个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和102个县(市、区)政府设立了民族工作机构,大多数市、县(市、区)成立了少数民族民主管理组织,宜昌、荆州、襄樊、十堰等市还成立了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全省上下逐步建立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散居民族工作社会化网络。各地还积极探索、创新城市民族工作思路、方法和机制。武汉市大力推行民族执法责任制,建立了“472”城市民族工作模式;宜昌市创造了城区民族工作“123”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城市民族工作的水平。四是完善法规政策,努力提供法治保障。2007年9月,省人大常委会结合我省实际,修改了《湖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2006年4月,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鄂发〔2006〕3号文件),就加强城市和散居少数民族工作作出了明确规定。武汉、宜昌等市、县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相配套的办法、措施,将三个条例的各项原则规定进一步具体细化、完善。省和各地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执法检查、专项工作汇报和审议、专题调研和代表视察及议案、建议办理等,为三个条例的贯彻实施提供了法治保障。

(二)严格依法行政,切实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各项平等权利。一是依法保障了散居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近年来,全省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依法保留了民族乡(镇)的建制,并明确了民族乡(镇)长由本民族的公民担任;各民族乡(镇)也都配备了相应的少数民族干部,为少数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奠定了基础。二是依法保障了散居少数民族参政议政的权利。在历届省、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县(市、区)人大和政协中,全省各地都依法安排了适当的散居少数民族的代表、委员。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中,安排了散居少数民族人大代表30名,占省第十一届人大少数民族代表总数52名的57.69%,超过了散居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12.8%比例,为散居少数民族参政议政创造了条件。三是加强对散居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武汉市制定了少数民族干部培训规划,建立了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库,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培训、推荐安排和跟踪培养,全面提高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壮大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四是依法保障了散居少数民族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各级政府及财政、教育等部门加大了对散居地区民族中小学校建设的投入,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民族大学、中专、职业学校、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民族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散居少数民族考生参加高考、中考分别享受加10分、5分或降低0.4个位置值投档录取的优惠,并对特困散居少数民族学生实施助学帮扶工程,对流动少数民族人员子女入学等予以优先,使散居少数民族子女都能平等优先接受教育。同时,还加强了侗族、白族等散居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挖掘、整理和弘扬。

(三)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是加大对民族乡(镇)的投入。2006年以来,省政府及省财政对每个乡(镇)设立了20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并在乡(镇)庆典时专项补助50万元,由各有关部门对口加强项目建设;武汉市政府及财政从2007年起设立了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清真牛肉生产经营补贴;部分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县(市、区)根据自身财力状况,适当安排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少数民族事业费等;设有民族乡(镇)的市(县)大都对民族乡(镇)实行了优惠扶持政策。二是强化对口帮扶。省政府于2007年启动了省民委委员单位“1+1”对口帮扶民族乡(镇)工程,各委员单位都建立对口帮扶民族乡(镇)联系点,落实了一批对口帮扶民族乡(镇)发展项目,扶持资金近4000万元。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也相继落实了对口帮扶民族乡(镇)措施。仅2005年,宜昌、宜都市两级政府及部门共落实潘湾土家族乡发展项目21个,资金达1280万元。三是加强社会帮扶。2005年以来,省、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县(市)三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为7个民族乡(镇)筹集各类资金达3000多万元,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及民营企业也纷纷捐资捐款。各民族乡(镇)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7年底,全省12个民族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76元,比2006年增长了36.37%;基础设施及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逐步加强,散居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各民族村(街)经济社会也取得了较大发展。

(四)充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着力改善民生。一是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全省回族等少数民族较多的地方,特别是回族乡(镇)、村(街)逐步修建了清真寺,截止目前,全省已修建了64座清真寺,各寺都聘有阿訇,并对阿訇给以必要的生活补助、救济等,保障其基本生活,基本适应了广大穆斯林群众的宗教生活需求。二是合理布设清真“三食”(即:清真肉食、副食、饮食)网点。各地在少数民族群众居住较集中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较多的地方,设置了必要的清真“三食”供应点;部分高等院校设立了清真食堂或清真灶;部分市、县财政安排了清真肉食专项补贴资金。武汉市财政补助110万元,建立了肉牛养殖基地,并通过这次执法检查,对清真“三食”供应点、清真寺合理布局、回族等牛肉补贴,尤其是为保证清真牛肉供应市财政确定养殖1头肉牛补助600元,阿訇生活保障、民族学校建设及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使用等,进一频落实措施,有效地保证了清真牛肉市场价格的稳定和少数民族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三是妥善安排少数民族丧葬墓地。目前,全省已安排了43处回民墓地,其中武汉市政府投资近500万元,征地93.06亩,兴建了园林式的回民公墓及回民殡仪馆,基本满足了回族等具有特殊丧葬习俗的少数民族的殡葬需要。四是加强对散居少数民族特困户的帮扶。近5年来,宜昌市结对帮扶民族乡特困户155户,落实帮扶资金6.24万元。沙市区多次为迎喜回族街下岗、待业少数民族群众举办专场人才招聘会,及时为75户特困少数民族家庭建立了低保。

(五)加强服务协调管理,促进民族团结和谐稳定。全省各级政府及民族等部门,始终把民族关系的协调作为全省散居和城市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健全城市民族关系协调处理机制。省和武汉市建立了民委委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年初统一部署安排,年中检查督办,年末无记名集中投票测评。各地相应建立了信息报送、突发事件协调沟通和应急处理机制及少数民族代表人士联系等机制。二是加强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各地采取得力措施,积极为进城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就业、就学、就医和发展经济提供综合服务。武汉市建立了少数民族联系点,成立了少数民族法律援助中心,免费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工商、税务等部门还先后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进场(集贸市场)、进店经营;教育部门规定所有公办学校都不得拒收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子女。三是加强涉及少数民族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多年来,全省上下坚持开展民族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依靠居委会、村民小组等基层组织及时化解、调处;坚持以教育、疏导为主,及时消除隔阂,妥善化解矛盾,正确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把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四是严格依法处置民族突发事件。2006年以来,全省先后制定、完善了民族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进一步健全了机制,明确了职责,完善了系统,规范了流程,并进行了演练。由于信息反馈及时,反应快速,处置果断,我省近年来没有发生一起严重影响民族团结的突发性事件,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贯彻实施三个条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三个条例的贯彻实施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历史原因、民族风俗习惯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我省散居少数民族“大分散、小聚居”特点十分明显,加之我省财力有限和少数领导对散居少数民族工作缺乏应有的认识,导致三个条例贯彻实施中面临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散居少数民族政策法规学习宣传的力度不够。从检查情况看,三个条例的学习宣传停留在民族工作系统“自弹自唱”的现象仍然存在,宣传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不够,少数领导对三个条例的内容了解不多,对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影响了散居少数民族政策法规的贯彻实施。

(二)散居少数民族政策法规的执行不到位。一是已有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市、县还没有制定和落实相应的扶持政策及措施,对民族乡(镇)应列入财政预算的民族事业费、民族扶持资金等财政政策和对清真“三食”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等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市州之间、部门之间落实散居少数民族政策法规工作不平衡。二是新的改革措施与民族政策法规相脱节。如:曾实行的民族乡(镇)干部生活补贴、回族等清真伙食补贴政策与工资改革政策衔接不够,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反映强烈。三是清真“三食”难以保障,监管难度较大。由于清真“三食”受顾客有限、需求不稳定、服务水平低、品种单

一、成本较高等因素影响,部分供应点随时可能转向或关闭;部分省属高等院校还存在应设而未设清真灶的现象;全省大多数地方清真牛羊肉定点屠宰的问题没有落实到位;清真“三食”质量监管难度较大,市场上还存在猪牛肉混杂、牛肉注水等“清真不清”和清真牛肉价格偏高、少数民族群众消费不起等现象。

(三)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多数民族乡(镇)地处偏远,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仍然较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呈拉大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7年底,12个民族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876元,与全省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3997元相差1121元,低28.05个百分点;197个行政村中,仍有111个占56.35%的行政村未能用上自来水;46个占23.35%的行政村未通电话;33个占16.75%的行政村未通邮;6个占3.05%的行政村未通公路。特别是全省血吸虫病重灾区洪湖市老湾回族乡、省级贫困村荆州区新垸回族村、沙市区迎喜回族街等少数民族生活水平较低,居住环境较差,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四)散居少数民族人才极其缺乏。由于“小聚居”,少数民族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工资待遇较低,加之特殊的民族习俗及基层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力度不够,外地人才引不进,致使散居少数民族干部青黄不接,后备干部严重不足;民族乡(镇)教育、医疗、卫生等专业技术人才极其缺乏,严重影响了民族乡(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五)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亟待规范、加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流动人口的逐渐增多,散居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呈上升趋势。据统计,近3年来,我省发生影响较大的民族矛盾纠纷2005年有5起、2006年有7起、2007年有18起。这些矛盾纠纷类型多样,内容复杂,涉及经济利益纠纷、治安案件、城市管理、司法诉讼等多方面,且群体性特征明显,矛盾更易激化,处置难度更大,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点和难点。

三、贯彻实施三个条例的主要意见和建议

民族工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做好民族工作,是各级党政领导及社会各方面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一)深化认识,转变观念,增强做好散居民族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国际性等特征,是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做好散居民族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当前,一是要强化民族政策法规学习宣传,增强民族工作意识。全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将三个条例的学习宣传教育纳入各地各部门“五五”普法和各级行政学院主体班教学内容,继续运用多种形式,加大学习宣传教育力度,尤其是要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各部门、各行业负责人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各级、各部门、各行业的领导干部对民族工作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做好散居等民族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和自觉性。二是要正确把握散居少数民族新特点、新趋势,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要根据散居少数民族“大分散、小聚居”和民族问题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等特点,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消极等待、任其自然发展,而应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坚持正面引导、优惠扶持、依法管理,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二)着眼长远,健全机制,构建社会化工作格局。一是要加强领导,健全科学管理机制。民族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会化工作机制。二是要落实职责,健全协调配合机制。要进一步明确落实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健全民族关系协调处理机制、流入地与流出地协调机制、民族工作部门与公检法司部门协调机制和民委委员单位的联系协调机制,密切配合,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三是要加大投入,健全保障机制。省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进一步完善散居少数民族法规;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健全落实民族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倾斜,为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机制。四是要整合资源,健全多元一体综合监督机制。要进一步加大人大执法监督检查、政府行政执法监督、审计和监察部门专项监督检查的力度,督促周郎嘴民族镇尽快落实管理体制,确保三个条例的全面贯彻实施和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三)完善政策,落实措施,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一是要统筹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散居少数民族工作的领导,将散居少数民族和民族乡(镇)、村(组)、街的发展优先纳入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从人力、物力、财力和项目上加大投入,切实改变其发展滞后的现状。二是要适应发展,健全民族政策。省政府应组织省直有关部门,专题对散居少数民族和民族乡(镇)、村(街)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对散居少数民族政策法规落实尤其是对照中发〔2005〕10号文件、鄂发〔2006〕3号文件和三个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专题检查,结合我省实际,进一步健全政策和措施,狠抓落实。三是要加大力度,完善促进发展的帮扶措施。要适应我省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湖北的需要,建立散居少数民族专项发展资金;优先解决民族乡村通路、通邮、饮水安全等困难和问题,并在水利建设、土地平整、扶贫脱困等重点项目安排上重点扶持;优先将民族乡(镇)、村(街)少数民族纳入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医保、社保和低保范围,尤其在乡(镇)、村(社区)卫生院、卫生室改造等方面优先安排,并将洪湖市老湾回族乡优先纳入血防工作综合治理、整体推进范围;健全完善对口帮扶措施,加大对口帮扶民族乡(镇)力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第五篇:少数民族干部管理使用状况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中央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做好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善于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受各族群众拥护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对于加

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可以说,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现实要求,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一直以来,我县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和使用工作都很重视,也做了一些工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少数民族干部基本情况:

德宏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人中

占全州总人中的51.79%,我县也世居着不少的少数民族,全县干部总数有7004人,其中公务员1821人,事业干部5183人。少数民族干部全县有2598人(妇女干部1190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45.80%。其中机关公务员有805人(县直单位632人,乡镇机关173人),占全县公务员总数的44.20%;事业单位干部有1796人(县直单位1248人,乡镇单位548人)占全县事业干部总数的34.65%。其职务结构、学历层次、政治情况、年龄情况、分民族情况等如下:

(一)、职务结构:

全县少数民族干部2598人,其中正处级领导干部3人,副处级领导干部16人,副调研员5人,科级领导干部361人(含非实职领导职数及享受待遇人员),科员411人,办事员6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1704人(高级职务12人,中级职务448人,初级职务800人,员级444人),事业单位职员92人(管理8级3人,管理9级39人,管理10级50人)

(二)、学历层次:

全县少数民族干部2598人,其中硕士学历干部有1人(专业技术人员);本科学历干部有388人(公务员214人,事业单位干部174人);专科学历干部有1684人(公务员436人,事业单位干部1248人);中专及以下学历干部有525人(公务员153人,事业单位干部372人)。

(三)、政治情况

全县少数民族干部中党员干部1134人(公务员550人,事业干部584人);无党派人员人1252(公务员173人,事业干部1079人)。

(四)、年龄情况

按照年龄分段我县少数民族干部可划分为七个阶段:30岁及以下干部859人(公务员134人,事业干部725人);31岁至35岁干

部540人(公务员55人,事业干部485人);36岁至40岁干部458人(公务员168人,事业干部290人);41岁至45岁干部345人(公务员167人,事业干部178人);46岁至50岁干部255人(公务员101人,事业干部154人);51岁至55岁干部123人(公务员76人,事业干部47人);56岁及以上干部18人(公务员15人,事业干部3人)。

(五)分民族情况

全县各民族干部数分别为:

1.傣族干部1640人(男860人,女780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23.41%;

2.景颇族干部506人(男304人,女202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7.22%;

3.傈僳族干部205人(男108人,女97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2.92%;

4.阿昌族干部49人(男25人,女24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0.69%;

5.德昂族干部11人(男7人,女4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0.15%;

6.其他少数民族187人(男105人,女82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2.66%

二、少数民族的管理及使用

为了做好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使用工作,国家通过立法和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来保证少数民族干部进入各级领导岗位。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用专章专条对此作了规定。1984年5月,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对少数民族干部的配备和使用做了更为明

确的规定,如“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应当合理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成员和工作人员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人员”等。为了加强和改善我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状况,我县采取了诸如理论培训、挂职锻炼等多种措施,这一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

(一)、加强培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整

体素质。

一直以来,我局及县委组织部门,每年都有计划的分期分批组织少数民族干部进行培训和学习。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知识和科学发展观等到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以解决好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纪律等问题;同时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和教育,使少数民族干部牢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当好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领头人。并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干部参加各种学历和非学历培训,使他们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能够领导各项事业的优秀人才。

(二)、依法管理,合理配置,确保少数民族干部在各级领导班子中的合理比例。

我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仅缺而少,而且在使用管理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结构失衡、分布不均、学非所用、职业单一等现象,造成了人才资源共享极大浪费。因此,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要求,我们打破固定化、封闭化、论资排辈等僵化模式,配合县委组织部门,采取选派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跟班学习等方式,对少数民族干部进行管理和配备。对民族乡镇和少数民族人中口较多的乡镇领导班子,与少数民族生产、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少数民族地区职工较多的企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均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在各级工、青、妇等部门,吸收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并注意少数民族妇女干部的选配工作。目前来说,我县各种少数民族干部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各个领域,广泛行使着管理国家事务和本民族事务的权利。

(三)、有计划地推行公务员制度,在各种招考和招聘、及职称评定工作中给予少数民族适当的照顾和倾斜。

近年来,我县在每一的公务员招考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招聘工作中,根据《德宏州自治条例》,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在设岗、考试录用工作中,对我州五种主体少数民族进行加分或设置民族岗位的方式进行照顾和倾斜,择优录用后分配到各单位和各乡镇工作。自2002年至今,全县通过考试、考核、录用、分配各类工作人员712人,其中少数民族有271人,占录用总数的38.06%。在职称评定方面,也给予适当的照顾。截止2006年12月,全县专业技术人员3796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1551人,占总人数的高级职称人员有10人,中级职称人员有389人,初级职称人员有1039人。妇女干部就占了638人,占专技总人数的41.13%。

三、目前管理和使用工作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实际工作中,少数民族干部的管理、培养、选拔仍然存在不少亟待改进的问题。贺国强同志在全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座谈会上曾指出,当前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方面仍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我县实际,在少数民族干部的管理和使用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从我县少数民族干部的整体素质来说,学历层次普遍偏低,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太少.全县少数民族干部本科学历人员仅有388人,占全县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14.93;高职称人员只有12人,占全县少数民族专业技术干部的0.7%。

二是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地方少数民族干部数量不足;

在日常工作中,许多地区几乎无一例外地形成一种习惯,那就是民族干部只适合做民族工作,这就造成了民族干部在民族工作部门高度集中,在其他部门或工作领域则十分短缺的现象。这种现象的现实存在,除了少数民族干部自身的原因之外,干部管理使用中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传统观念的束缚,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从而忽视了人才资源的组织管理科学化、配置使用合理化、功能发挥整体化,后备力量“银行”化。

三是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多年来,在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过程上中,一直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使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提升、培训等工作无章可行,无法可依,这就避免不了个人主观因素的干扰。为了使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我县应参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工作规划。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少数民族干部在年龄、任职时间、级别等方面予以适当地政策倾斜,确保少数民族干部在各级领导班子中的合理比例。同时,对凡是有政策、法律规定由少数民族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的岗位,坚决按规定配备。

四、今后工作的目标

加快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不但重要、紧迫,而且正当其时,有许多有利条件。首先,党中央高度重视,为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创造了良好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制度性规定,1993年、2000年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民委先后两次召开全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座谈会,胡锦涛、曾庆红同志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对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去年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座谈会,贺国强、刘延东同志就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做了新的部署。其次,各地认真贯彻中央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为进一步培养选拔好少数民族干部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为少数民族干部的锻炼成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这些都为我们做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加快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我认为关键要三到位:就是思想

认识要到位,工作措施要到位,政策落实要到位,真正从全局的高度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作为一项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来抓,摆上重要位置,优先进行考虑,采取更加有力和有效的措施,落实好中央的政策,加快培养选拔的步伐。今后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处理好“三个关系”,建设好“三台”,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干部培养选拔的普遍性和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的特殊性的关系。既要坚持普遍性,又要照顾特殊性。坚持普遍性,就是要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特别是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的标准不能有任何的降低。照顾特殊性,就是在衡量干部素质和选拔任用时,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干部成长过程中所处环境的局限性,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干部的特殊作用、特殊影响,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地看待少数民族干部的德才素质,真正把坚持干部标准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与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有机结合起来,在坚决贯彻党的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坚持好中选优,不降格以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干部素质的现实基础,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第二,要处理好贯彻落实政策与建立完善机制的关系。既要靠政策的落实,把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的要求落到实处,更要靠机制的完善,形成合理有效的工作机制,推动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着重要建立健全两个机制:一是要完善切合少数民族干部实际的考核评价和选拔任用机制。坚持通过实践检验人才,坚持从品德、知识、能力等方面综合考察少数民族干部,着重考察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的原则

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还要注重考察其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力,在改变民族地区落后面貌、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成绩。要改进和完善选拔任用的方式,拓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渠道和途径。二是要完善工作落实机制。包括定期研究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制度、少数民族干部选拔任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等等,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到位。

第三,要处理好热情关心与严格要求的关系。既要热情关心,更要严格要求。大部分少数民族干部都在条件比较艰苦的民族地区工作,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关心爱护他们,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困难,积极为他们学习培训、实践锻炼提供条件。同时,也要对他们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否则,不仅会影响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也会影响少数民族干部的形象,影响党的事业和形象。

建设好“三台”:

第一,重素质提高,努力拓宽少数民族干部学习教育的讲台。拓宽学习教育讲台,就是要拓宽学习教育培训的渠道,丰富培训教育的形式。着重从四个方面努力:一是要把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干部教育的总体规划,并适当给予倾斜。除了有计划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外,在其它各类培训中都要注意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参加。二要拓宽培训渠道,加强与知名大学、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精心组织和挑选那些政治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年轻少数民族干部进行培训,培养他们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三要改进培训方式,在充分运用传统培训手段的同时,注重运

用远程教育网络等各种现代化手段开展教育培训。四要保证必要的经费投入,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干部获得培训的机会。

第二,重能力培养,努力拓展少数民族干部实践锻炼的舞台。就是要把实践锻炼作为全面加强少数民族干部能力建设的根本途径,不断拓展实践锻炼的空间和渠道。一是要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干部到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去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少数民族干部到“急、难、险、重、繁”的岗位接受锻炼,经受考验,提高综合能力。二是对素质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优秀少数民族年轻干部,要采取小步快跑,不断交任务、压担子的办法,进行重点培养,使他们尽快健康成长。三是要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交流和挂职锻炼。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交流和挂职锻炼,把那些有发展潜力,但长期在基层工作、经历比较单一的优秀少数民族年轻干部选派到上级机关挂职学习,熟悉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提高宏观决策和管理能力;把那些有培养前途,但缺乏基层经验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分期分批、有计划地选派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处理和解决复杂矛盾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把挂职锻炼和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锻炼结合起来,凡列入后备干部名单中的少数民族干部,都要经过挂职锻炼,并将其挂职的表现情况作为使用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三,重选拔任用,努力搭建好少数民族干部发挥作用的平台。就是适应形势和任务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改进选拔任用方式,不断完善选拔任用工作机制,努力把更多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让他们更充分地发挥作用。一是要

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关于选拔任用少数干部的有关政策规定。中央强调,民族自治地方各级领导班子,都要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有关文件的规定,选配好少数民族干部。我县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领导班子,要尽量配备少数民族干部。民族乡镇和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乡镇的领导班子,与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少数民族职工较多的企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均应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凡是按规定应该配备少数民族干部而没有配上的,必须把名额留出来,并采取相应措施限期配上。二是对少数民族干部要贯彻同等优先原则,适当照顾和倾斜。对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的少数民族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对具备任职条件的少数民族干部,要优先放到正职岗位上;对与少数民族工作密切相关的部门,要优先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对本地区本单位急需配备少数民族干部一时又缺乏合适人选的,要打破地区、行业、部门界限,统筹安排,在更大范围内优先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人口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或单位领导班子,要优先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安排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党外干部。要注意选拔政治强、熟悉民族宗教工作的少数民族年轻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对特别优秀、特殊工作需要的少数民族干部,要破格提拔使用。三是要加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中央要求,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工作,其数量和梯次要能基本满足各级领导班子调整的需要。后备干部中,要有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后备干部工作的重点要放在培养上。因此,要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的基础工作,积极地及时地把优秀少数民族人才列入后备干部名单,进行跟踪管理

和培养。同时,要坚持备用结合,动态管理,实行“滚动式”发展。在选拔任用各级领导干部时,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考虑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后备干部队伍出现缺额时,要及时补充;对于相形见绌者,要果断调整出去;发现合适的新人选,要及时将其吸纳进后备名单,从而使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真正成为“一池活水”。

下载双峰县散居少数民族生存发展状况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双峰县散居少数民族生存发展状况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工机构及社工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社工机构及社工生存状况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及目的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

    妇女生存状况及需求调研报告

    昆山市千灯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素有“金千灯”之美称,是昆曲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爱国学者顾炎武先生的故乡......

    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夏张镇妇联夏张镇辖六个管区71个行政村,总人口6.3万人,其中妇女人口3.12万人,留守妇女110人。共有儿童5301人,其中留守儿童120人。留守......

    关于留守流动儿童生存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全区留守流动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准确把握他们的实际需求,近期,连云港市连云区妇儿工委办公室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相关单位了解等方式,开展了对连云区留守流动儿童生......

    县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状况情况调研报告

    县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状况情况调研报告 县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状况情况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县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在......

    关于甘肃省少数民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甘肃省少数民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韩璟瑞内容摘要:甘肃少数民族发展比较缓慢,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势头比较好,涌现出一批有较大影响、能起示范作用的企业,基......

    烟叶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我县烟叶生产在发展总量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烟叶质量水平的提高非常有限,离工业的要求差距仍然很大。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烟叶市场竞争和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烟叶市场......

    医药工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医药工业与人类的生存与健康休戚相关,是符合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的产业,具有经济效益高,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市场空间广阔广阔的特点,被国际上称为是“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