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讲方言的老师
讲方言的老师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识干。”每一位老师都像蜡烛一样,无私奉献,牺牲自己而为我们照亮通往成功的道路;每一位老师都像园丁,任劳任怨,辛勤的培育着祖国的花朵。
但老师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们偶尔也会出错,也有缺陷,可我们不能因为这而不尊敬他,对于他的话而充耳不闻。
我在小学五年级时,就遇到这样一位老师。那年,我们班的数学老师被调走了,新来的李老师就带我们班的数学课。他个头不高,相貌平平,来自湖南。大家都看好高大的老师,认为那才出众,才厉害,对李老师完全不当回事儿。上第一堂课时,大家嬉笑打闹着,根本不顾老师怎样拍着讲台喊“安静”。因为他说话发音很不准,音调也不全,简直就是地道的湖南口音,大家都笑话他连普通话都不会讲,甚至有些同学还在背后学他说话,叫他“乡巴佬”。可后来,“乡巴佬”却深得大家爱戴与尊敬,他的课上,没人会胡闹。
为什么呢?是这样的,一次中午,我们意外发现李老师没有休息,在办公室外研究数学呢,我们看了都很感动。李老师对同学们的嘲笑并不生气,反而还大家正确发音是怎样的,大家都渐渐改变了对李老师的看法。直到后来我们知道他为了不影响我们班的数学课堂效率,在节假日出去参加普通话考级,大家更是震撼不已。数学课上,大家都自觉了很多,纪律也好了,一个个都专心致志的听讲。
李老师他真的是个有责任心的好老师,他告诉大家不要对学习产生恐惧感,把它看作一种享受就会爱上学习,会轻松很多的!课堂上,他是我们的长辈,是我们汲取知识的来源折;课下,他就像我们的好兄长,为我们解决问题。每一位老师都是伟大的,都是我们尊敬的,不论其有什么样的缺陷,他始终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就像我的这位讲方言的老师,他也能用自己的毅力与责任心获得同学们的爱戴!
“三尺讲台迎冬夏,一腔热血洒春秋。”在此,我想说一声:“李老师,谢谢您,您辛苦啦!”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华光中学初一:陈紫祎
第二篇:讲方言的老师
讲方言的老师
肇庆中学初一(8)班程国宇指导老师:吕会敏
教过我的老师有很多,其中让我最难忘的就是六年级时来的实习语文老师了。是她让我学会了只要努力就可以改变任何事。
记得,那是新学期的第三个星期一。那天,我刚近教室门就听到几个同学在讨论着今天新来的实习老师。我们都希望早点来教室,看看她是什么样子。语文课一上课,我们的语文老师就让她来介绍一下。她的样子很端庄、穿得也很朴素。可是,她一开口讲的却是满嘴的方言,我们完全听不懂她在说什么。下课后,这位说方言的老师留在了课室里与我们交谈,她用她那方言加普通话说,我们很勉强才听懂了一些。这位实习老师来自山东是姓温的。其他的,我什么也没听出来。
就在这位讲方言的老师来实习的第九天,我们的语文老师病了。无奈之下只好由实习老师来给我们上课了。上课了,这位讲方言的老师用她那方言加普通话来给我们讲课。可这对于我们来说好像是对牛弹琴。不过,我们都十分“聚精会神”,因为只要一不留神就会完全听不懂,她到底在说什么!到了后半节课,我们终于耐不住了,大家都开始“活跃”起来!说小话的小话,开差的开小差。老师提醒我们,我们也不加理采。就这样我们在开小差、说小话中敖过了一节语文课。下课后,这位方言老师没有像平常一样——留在课室与我们谈话。而是回到了办公室,后来有人说这位方言老师哭了,我想她哭的原因大家都清楚吧!午读时班主任批评了我们不尊重老师,可是这能全怪我们吗?
到了这位说方言的老师来实习的最后一天,我们都十分高兴。因为很快就不用听那听不懂的方言了!然而在她来实际的最后一节语文课上,语文老师决定让她来讲一节语文课,展示一下实习的成果。天啊!这对于我们来说犹豫晴天霹雳。难道这位说方言的老师在临走前也要折磨我们吗?语文课开始,我们原以为又要苦敖一节语文课了。结果一切都出乎了意料。上课时她并没有用她的方言来给我们讲课,而是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但这普通话我们都能听懂。这对于一个一开始就满口方言的老师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呀!这一节课我们很安静地听着,气氛也不错。就这样我们开始对她有了好感。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随着下课钟的响起,这位“方言”老师给我们上完了一节课。下课后,我们才知道她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是用了很多时间与努力学成的。她还告诉了我们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改变任何事。她的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我们开始变得十分喜欢她了。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这位“方言”老师与我们相处的时间也不多了,我们十分不舍得她。放学后我们与她一起拍照留念。
就这样这位说方言的老师就与我们告别了,可她永远记在我心里。
第三篇:感受方言
一、感受方言(40分)
1.介绍你所处的方言区分布的基本情况
答:河南方言分布在河南省淮河干流北部的广大地区。
焦作地区方言因历史上的移民原因而深受山西方言影响。近现代以来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焦作地区方言已逐渐裂变为“怀庆方言”和“焦作方言”。就目前的语言材料看,“怀庆方言”仍属“晋语”,而“焦作方言”则日益向河南方言靠拢。而淮南的信阳方言分布在信阳中东部的信阳县南部、罗山、光山、新县、潢川、固始、商城一带,新县、信阳县南部、罗山县带湖北口音,东部潢川、固始、商城带有浓重的安徽口音。信阳地区90%以上地区的方言都不属于河南话,属于江淮官话向西南官话的过渡区。
在河南省内,又可根据淮河划出淮北方言和淮南方言。淮北方言即河南方言,比较普及,不管是豫北的鹤壁,豫西的洛阳,还是豫南的南阳,豫东的开封等地,皆用淮北方言。
黄河以北的安阳(安阳市区及西北的县)和新乡的北部方言、焦作各辖县,也不属于河南话的范畴而属于晋语-邯新片,那是一种比河南话更加硬朗的山区口音,接近于河北邯郸。在这个地区是典型的十里不同音,西部的林州市(隶属于安阳的县级市)口音更加接近于山西话,也属于晋语邯新片。
近代代表方言为标准河南话,与普通话发音完全一致,圆润、宛转,在豫剧节目中的对白中使用,实际上并不存在使用人群。然而标准河南话是在郑州、开封话的基础上形成的。沿京广铁路地区,北至河北石家庄,南至驻马店,口音接近郑州话。尚有洛阳城市话,洛阳老城话,豫西山区话,豫东话,信阳话等。
2.撰写介绍方言词语、传说故事
答:方言词语
拉闲呱儿——聊天
没事儿不要紧、不碍事儿——没关系
上晌—下地劳动
下晌——劳动收工
慢慢蛄蛹——轻轻动弹
尬悠——慢慢地走
瓷实——结实
作假儿——客气
成都
成都历史悠久,有“天府之国”、“蜀中江南”、“蜀中苏杭”的美称。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往成都,构筑城池。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此得名成都。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城”。2001年出土的金沙遗址,已经将成都建城历史从公元前311年提前了300年,超过了苏州,成为中国未变遗址最长久的城市。
武汉 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首次将汉口、武昌、汉阳合并为京兆区,总称武汉。也就是说它只是取“汉口、武昌、汉阳”首字合并而来。那么:武昌 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汉阳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汉口 汉口得名于地处汉江注入长江之口,因古时称汉水为夏水,故当时有夏口之地名。但夏口既没有聚集成市,也不是今天的汉口之所在。汉口以前并不叫汉口,叫江夏。
江夏这地方在汉水、长江交汇之处,水上交通极为方便,都说是九省通衢。大约在清朝康熙年间,各地的生意人纷纷来到江夏做买卖,这里就渐渐繁荣起来。长堤街、汉正街、花楼街这些重要街道也相继建成了。当时,由于交通条件,来江夏做生意的大部分是本省的商人;外来客商中,要算陕西来的商人最多。因为,江夏是汉水流入长江的出口处,而汉水的发源地又正好在陕西,因此,陕西的商人来江夏是再方便不过了。当时在他们中间流传这样一首歌谣:“要做生意你莫愁,拿好本钱备小舟,顺着汉水往下走,生意兴隆算汉口。”陕西人就开始把江夏叫汉口。他们说:汉口、汉口,就是汉水的出口。
三、撰写介绍熟语(俗语、民谣、歇后语、谚语、农谚)、熟语故事
答:熟语指常用的固定短语。如乱七八糟、不管三七二
十一、死马当作活马医等。熟语用词固定、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 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意义上的整体性。以俗语为例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以“不到黄河心不死”为例
介绍熟语故事 传说有个人光老婆就娶了24个,都没跟他过到头,一个个都先他而死了,你猜这人活了有多大?活了880岁,而且越老越疯狂,根本不体贴女人的苦衷.他的第24任夫人心里直骂他是个“老不死的”,可面子上还得笑脸相迎.后来她终于趁他酒后高兴之时套问出了他老不死的缘由.原来,阎王爷著生死簿时,无意中把有他名字的那页纸 搓成纸捻,钉了生死簿了.于是他便幸存下来.这个人就是传说中的彭祖.就是这第24个老婆,在他疯狂的蹂躏下,不久便与世长辞了.? 彭祖自认为他活的岁数最大,所以不管别人胡子多长,皱纹多深,他都可以把人家看成是娃娃.一天,有个老头身旁搁个大口袋在路旁歇息,刚要起身,见他过来,便说,老弟给咱帮个忙,把口袋往我肩上放一下.不料,一句老弟就叫得彭祖满肚子是气,他说,你也配称我老弟?我都880岁了,你才多大? 那老头说,人都称我是老寿星,我都不知我有多大了,反正黄河每隔1200年清一次,我已见过9次了,明年就该是第十次了,你算算我该是多大了.彭祖一听,顿时惊得目瞪口呆,继而就赶忙给老寿星赔礼道歉,混浊的黄河明年要清一次,这实在是千载难逢啊!他再三叮咛到时一定叫他去看.老寿星开玩笑地说“你要不到时候死了,还能看成吗?”彭祖说“我是不到黄河心不死.”? 再说彭祖的第24个老婆死后,就在阎王爷面前告了一状,把个彭祖不死的缘故全都抖露了出来.阎王爷拆开那个纸捻一看,果不其然,当即命牛头马面前去捉拿彭祖,要他一命归阴.? 而牛头马面两位小鬼在阳世间却找不见彭祖.后来听村民讲,彭祖的特点是爱倚老卖老,牛头马面耳语了几句,就拿了块黑炭到河边去洗.有人问你外是做甚呢?他们说,往白的洗黑炭哩.彭祖一听,便哈哈大笑我彭祖活了880岁,没见过把黑炭往白的洗的蠢人.牛头马面听他自报姓名,二话不说,带上他便走,尽管他叫喊着还要等着看黄河清,也挣不脱脖子上的铁锁链.彭祖 就这样一命归阴了.? 第二年,黄河就要清时,老寿星如约来邀彭祖时,才知道他已死了.可老寿星是个非常讲信用的人,他想,就是拉上他的尸体去,也要了却彭祖的那桩心愿.扒开墓门,发现整个尸体都已腐烂,只有那颗心还在跳动.老寿星捧着彭祖那颗心,来到黄河边,一见黄河水清了,捧在手里的那颗心也即刻停止了跳动,转瞬间那颗死去的心就化作一把烂肉.这就是“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由来。
第四篇:方言作文
唉,方言……
每年暑假,老爸老妈都会带着我到各地旅游一番,别提有多开心了!可就是 有一点不好:因为不会讲当地的方言,而闹出了不少笑话!地点一:昌吉奇台县
我的姥姥在昌吉奇台县住。这不,我们做了一天的汽车来到姥姥家。刚到那儿,老爸老妈就开始和姥姥聊起天了。姥姥的头一句话就是:“珂儿一个人在家哦,也没有人玩。把我们的娃娃就孽障地!”可我听成:“珂儿以格任栽家噢,夜每油任玩。把握们娃娃九孽障地!”我反复思考,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姥姥骂我是孽障!什么呀!气死我啦!~第一次来就骂我!我拉长了脸,不再理姥姥。到晚上准备睡觉时,老妈发现了我不对劲,就问我:“怎么了呀?恩?” 我委屈地反问:“为什么姥姥骂我?”“没有啊!姥姥说什么了?”老妈奇怪地问。“姥姥骂我是孽障!她早上说的!”我更生气地大叫道。老妈先是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对我说:“姥姥不是骂你,是心疼你呀!姥姥说你一个人在家太寂寞,每人陪你玩呀!”“那,那姥姥说的‘孽障’是什么意思?”我反驳道。老妈回答:“那是‘可怜’的意思!”“噢,原来是这样!我„„我错怪姥姥了!”我低着头说。老妈说:“不怪你,你不懂方言嘛!~~”我不好意思地笑了。地点二:四川巴中市
我们一家先坐汽车一天,又乘火车两天三夜,来到了我的老家――巴中。这儿有我的奶奶爷爷,姑姑姑父等一大串儿亲戚,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看望他们的。
我们在爷爷奶奶家住。刚到那天,奶奶热情地握着我的手对我笑,对我讲了一大堆话,可我一句也听不明白,只是“恩”“啊”“恩”“啊”地回答。第二天早上吃饭时,奶奶把一大块叫做“糍粑”的东西夹到我碗里,还说:“你尝一下嘛!”但在我听来是:“你赏哈儿嘛!”我还以为奶奶叫我“观赏”一下呢,因此就没有吃,只是盯着看。老爸见势不对,小声提醒我:“吃呀,怎么不吃?奶奶看着你呢!”我这才反应过来,连忙把糍粑吃了。我默默地想:原来四川人把“吃”叫“赏”呀!
我去过东北沈阳,在买衣服时,一位小姐夸我“长得贼拉漂亮”,我却理解为“长得像贼一样漂亮”,气得我扔下衣服一走了之。我还去过河南南阳,逛街 时,遇见一位阿姨急急忙忙地跑过来对我说:“我的丫头找不着了,急勒我牟发儿„„”我却怎么也听不懂她在讲什么,搞得我像个外国人似的。我还去过陕西汉中„„
唉,方言,弄得我晕头转向,闹了不少笑话„„
方言——美丽的风景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风雨中走过了60个春秋。跟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小城吴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更宽更平了,房子更高更漂亮了,各种各样的店铺多了,来来往往的人流和车流络绎不绝,到了夜晚,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更是将城市妆点得分外迷人……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语言也有了许多新鲜的词汇: “有车族”、“月光族”。与此同时,随着教育的统一,普通话也已经成为通行全国的语言。然而,在这里,我想告诉你,还有一种语言更动听、更优美,那就是我们的方言。请大家听听我的方言故事吧!
方言是美丽的,而我险些与这种美丽擦肩而过。
从牙牙学语开始,我就讲一口吴江话,不要太溜噢,不时迸出几句乡下俚语土话,常常让小区里的邻居听得一愣一愣的。但自从上了幼儿园,就有点忘记怎么讲吴江话了。接着上了小学之后,简直就是一点儿也不会讲了。爸爸对我说:“你一定不能忘记家乡话。我们吴江话是最古老、最有文化的一种方言,你们作为吴江的中小学生,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文化传承好。”他甚至还告诉我,不会说吴江话的吴江人不能算是吴江人。
后来,我“重操旧业”,一直在学吴江话。爷爷奶奶讲吴江话,他们是最原生态的。于是我就学他们讲,讲着讲着,我发现我又会讲吴江话了,但不是太熟练,渐渐地,我又会讲了。
慢慢地,我越来越深刻地发现我们吴江方言的美丽。老爸这时又给我来总结了:“吴方言韵律美,底蕴深。”他还告诉我,等我将来长大了,还会从吴江方言里发现更多的美!
时代前进着,但方言却永远地陪伴着我们。
有趣的方言
周末奶奶带我去老家一户人家喝喜酒,虽然只有短短两天时间的相处,但亲人们为我带来的乡音,却奏出一段段美妙的音乐,在我耳边回响着。
那天,我们一到那户人家门口,一位老奶奶就对我奶奶说:“建啊,怎么几天没看见,你脸晒得更兹了。”奶奶笑着说:“是啊,禁不起晒啊。”听着她们的交谈,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想也想不出“兹”是什么意思,便问奶奶。奶奶说:“兹就是皮肤黑的意思。”我恍然大悟。这时又有一个人走过来,看着我对奶奶说:“哟,这是你孙女吧,倒是个人儿登了!”这人显然是在说我,这次这个“人儿登”又把我给难住了,奶奶好像看出了我的疑惑,对我说:“人家说你是个„人儿登‟,是在夸你是个人物呢!”我越听越觉得有意思,一下子对家乡的方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突然,一个小孩子在门外大声叫喊:“快看啊,快看啊,这儿有一只假留。”这时,好多小孩往门外跑,我不知道“假留”是什么,挤过去一看,原来是只蝉。几个孩子争抢起来,一个孩子嘲笑另一个流鼻涕的小孩:“你把黄龙擦了再来吧。”我是越听越觉得有趣,就缠着奶奶给我讲方言,奶奶一下子讲了好多:“厕所”可以说成“茅港”,“口渴”可以说成“烧人”,“癞蛤蟆”可以说成“癞宝”,“胳膊肘”可以说成“手拐儿”,“玩儿”可以说成“耍子”……
嘿嘿!不说不知道,一说真奇妙。我们的地方语言独特淳朴、多路杂陈、浩如烟海。我爱家乡有趣的方言,更爱我的家乡——如东。
方言趣谈
本作文是关于初中初二500字的作文,题目为:《海南临高方言趣谈》,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海南省的西北部,有一个仅有面积1317平方公里、40万人口的小县叫临高县,全县通讲一种方言“临高话”,这种语言比较独特,至今语言专家也没弄清是从属何种语系。
临高方言只有口头语,没有反映本语言的文字。长期以来,一直使用汉字。用临高方言读书(汉文字),语音跟普通话差不多,懂普通话的人一般都能听懂,如普通话的“你去哪里”,临高方言改为“nikinali”,所以外地到临高工作的同志说,临高话一半是本地话,一半是普通话。
从语法结构看,一般把形容词、副词置于名词、动词之后,构成倒装的语法形式。主要是定语与中心词倒装。
也有少量状语与中心词倒装,临高方言和谐、含蓄、风趣,容易引起共鸣。这种通俗朴实的语言,扎根于群众中,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对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播信息,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但这种临高方言的语系归属,一直到现在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它是“西江黎话”(《琼台志》);有人认为,“它可能是泰汉语的混合物”(德国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有人还说,“与缅甸语颇相似”(陈明枢《海南岛志》)。但根据1957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分队和1980年中央民族学院民族语言专业教育工作者和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民族识别调查工作组的调查,初步结论是,临高方言不是黎话,也不是“黎、泰和汉语的混合物”,而是具有“古越语的成份”,“属于汉藏语系峒泰语族壮泰语支的一种语言”,“与壮语十分接近”。
方言闹出的笑话(都是方言惹的祸)
我的爸爸是南方人,虽然来北方十多年了,还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会说普通话,与人交流时总是方言很重,这可闹出了不少笑话。
这不,今天我们家来了一位阿姨,高挑的身材,白皙的皮肤,大大的眼睛,可好看了!
爸爸妈妈热情地招待她,闲谈中,爸爸夸奖那位阿姨:“你长得真有气质,‘屁股’真白!”刚才还满脸笑容的阿姨脸不由得一下子红了,不再说话了。
妈妈也被爸爸这突如其来的话语吓住了,她偷偷把爸爸拉到一边,小声说:“你干什么呢?人家一个大姑娘,什么屁股真白?”爸爸疑惑的问:“我没说屁股呀,什么时候说屁股二字来着?”妈妈一听急了:“你刚才不是说人家屁股白吗?”爸爸也急了:“我不是说得‘屁股’白,而是皮——肤——白——!”爸爸认真而又费力地说着。妈妈这才明白了,“噗哧”一声笑了:“你这方言真该好好改改了!”
妈妈坐到阿姨旁边说:“妹子,你别误会„„”听了妈妈的解释,阿姨笑了起来。爸爸拍着自己的脑袋,不好意思地说,这方言我可真得改改了!”
看,这就是方言闹出的笑话,它给人们之间的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我觉得在保留乡音的同时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也是非常重要的呀。
我们说话像唱歌
去年,我和好友登长城时,偶然间听到一位妈妈对她的儿子说:“你则个细猴子,奔到哪怀去了?”(你这个小孩,走到哪儿去了)我们激动不已,因为那是我们家乡的语言。我们连忙过去和他们拉起了家常,小孩子还“唧唧”(姐姐)的叫个不停,这大概就是他乡遇故知的欣喜了吧!
其实,我们的方言是很好听的。记得到广东游玩时,有一次,我正和同伴说着话,一位广东朋友跑过来激动地说:“你们是哪儿的人啊,说话真好听,像唱歌似的啊!”当时我听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但是现在,那个像唱歌似的话渐渐被她的儿女淡忘了。
昨天,我到新华书店买资料,路过海华广场时正值“诺亚舟·搜学王”进行促销活动。舞台上正站着几个五、六岁的小朋友,主持人让他们分别用英语、普通话还有盐城方言向大家打招呼。小朋友的英语说得一个比一个溜,普通话说得一个比一个亮,只是到了说方言的时候小朋友都蒙了,不知道该说什么。主持人提醒他们用在家和爸爸妈妈说的那种话来打招呼,但小朋友吐出的仍旧是普通话,主持人哭笑不得,只好自己说了句方言来结束这个环节。
诚然,普通话是我们的母语,我们理当学好她,英语又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我们也应当学好她。但是,我们的盐城方言呢?她可是我们的乡音啊!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要是以后没有这乡音陪伴,我们怎么能人海中轻易识别老乡呢?!
近两年,盐城经济蓬勃发展,外来文化、现代文化也越来越冲击着这个淳朴的小城,我们盐城的文化却在这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渐渐示弱。人们热情地学英语、学韩语,却忘了向别人展示我们悦耳的方言;年轻人们到祖国各地游玩,却不知道大纵湖在哪里;我们了解到中山陵、孔庙,却不了解陆公祠;同学们热衷于周杰伦、蔡依林的歌,却不知道《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曲背后的悲歌……
现在,已经有更多的人认识了盐城,每当提到盐城,人们会说:“啊,盐城啊,《同一首歌》也去过吧!”也会说:“哦,是那个与韩国通飞的城市吧!”或许还会说:“是那个有森达皮鞋的城市吧!”……但是,我却希望他们说:“盐城啊,那个美丽的大纵湖所在的城市吧!”或许,也更希望他们说:——
“盐城啊,那个城市的人说话像唱歌一样好听的啊!”
“方言”——可以介绍家乡方言的历史渊源,也可以对家乡方言中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现象进行整理、总结,然后把你探究的结果写成一篇说明性文字。苏州弹词、河南豫剧、安徽黄梅戏、山东快书等都是建立在方言基础上的
第五篇:方言 简介
《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方言词典,它比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还要早一百多年,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它的全名叫做《輶(yóu犹)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所谓‚輶轩‛就是古代使臣所乘坐的轻便的车子,在汉末应劭的《风俗通义•序》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采异代方言。‛
这即是说:周秦时代,每年八月在五谷入仓之时,就由最高统治者派遣一些使者坐乘轻便的车子,到各地采集诗歌、童谣和异语方言等,并以这些材料考查风俗民情,供执政者作参考。到了西汉的扬雄,就把这些采集来的材料加以分类编纂,成为一集,这就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后因这个书名太繁,所以人们都简称之为《方言》。
作者扬雄(公元前58年——公元18年),字子云,四川成都人(古谓之蜀郡人)。他是西汉有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前汉书•扬雄传》载:‚(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可见扬雄是一位知识渊博、才学出众的大学者。汉成帝时他担任过给事黄门郎。他精于古文字学,尤其擅长于古文奇字。他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仿《史籀篇》和《仓颉篇》作《训纂篇》。他的语言学的代表作——《方言》,也正是模仿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写成的。
《尔雅》和《方言》相比,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尔雅》除了诠释‚古今异言‛之外,还搜集了大量的‚方俗殊语‛;而《方言》也同样是诠释‚别国方言‛和‚绝代语释‛。不过,这两部书编辑体例虽然各异,但它们都是按照词义不同来归类的。其不同点主要有二:第一,《尔雅》的内容主要是‚古今异言/以今言释古言;而《方言》的内容则主要是以通语释方言。这两部书若能互相配合使用,那就可以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对于我们阅读和研究古代典籍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方言》是扬雄的呕心沥血之作,在应劭的《风俗通义•序》中说,扬雄治《方言》共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凡九千字‛,共十五卷。我们所能见到的今本《方言》是晋代郭璞的注本,只有十三卷。‘’至于字数,据清代学者戴震的统计却有11900百多字,比应劭所见的本子多出了将近三千字,可见这些字均为郭氏以前的学者所增。扬雄死于王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方言》当在此年脱稿,由此可以想见,扬雄也很可能还没有来得及编完全书就离开了人世。
《方言》所记载的方言殊语所属的区域极为广阔:北起燕赵(今辽宁、河北一带),南至沅湘九嶷(今湖南一带);西起秦陇凉州(今陕西、甘肃一带),东至东齐海岱(今山东、河北一带)。甚至连朝鲜北部的方言也均有所搜集。‚它是开始以人民口里的活语言作对象而不以有文字记载的语言作对象的‛,真可谓‚中国语言史上一部‘悬日月不刊’的奇书。‛(罗常培:《方言校笺及通检•序》)我看罗先生的这个评价是很恰当的。
《方言》的释词体例大致与《尔雅》相似,它虽然没有象《尔雅》那样明确地标明门类,但也基本上采用分类编次法。比如第八卷是诠释与动物有关的词:虎、獾、鸡、猪等等。第九卷是诠释与器物有关的词:戟、矛、箭、剑、盾等等。第十一卷也基本上诠释与虫豸有关的词:蜻蛉、蝗螂、蚍蜉、蟒等等。其方式是:先举出一个词语来,然后说明‚某地谓之某‛,或‚某地某地之间谓之某‛。比如卷十一释‚蝉‛的一条说:
蝉,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螗蜩,陈郑之间谓之螂蜩,秦晋之间谓之蝉,海岱之间谓之。其大者谓之,或谓之蝒马;其小者谓之麦蚻,有文者谓之蜻蜻,……大而黑者谓之(音栈),黑而赤者谓之蜺……。
这不仅把蝉的异地异名说得一清二楚,而且还把蝉因大小、颜色不同,其称呼也各异的情况,讲得明明白白。比如我们读孟郊的《征蜀联句》:‚始去杏飞蜂,及归柳嘶蚻(Zhá札)。‛这个‚蚻‛字一查《方言》就解决了,是指小的蝉而言。这就比《尔雅》那种只用一个词来解释几个乃至于几十个同义词要精密而准确得多。就《方言》记载的内容看,也还包括古方言、今方言和冲破了区域限制制的普通话。
扬雄的解说用语也均有其特定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六种:
(1)凡说‚某地语‛或‚某地某地之间语‛的,都是指各地不同的个别方言。如‚箭,自关面东谓之矢,江淮之间谓之鍭(音侯),关西曰箭。‛‚舟,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谓之舟,或谓之航。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
(2)凡说‚某地某地之间通语‛的,是指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如‚傺、眙,逗也。南楚谓之傺,西秦谓之眙。‘逗’,其通语也。‛可见‚逗‛是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
(3)凡说‚通语‛、‚凡语‛、‚凡通语‛、‚通名‛或‚四方之通语‛的,都是指普通话而言。如‚腼、饪、亨、烂、糦、酋酷,熟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郊曰腼,徐扬之郊曰饪’嵩岳以南陈颍之间曰亨。自河以北赵魏之间火熟曰烂,气熟曰糦……‘熟’,其通语也。‛这个‚通语‛,实指普通话而言。
(4)凡说‚古今语‛,或‚古雅之别语‛的,都是指古代不同的方言。如‚假、怀、摧、詹、戾、艐,至也。邠唐冀兖之间曰假,齐楚之会郊或曰怀,摧、詹、戾,楚语也。皆古雅之别语也,今则或同。‛
(5)凡是一个地方单举的,它必然是一个单独的方言区域。如‚舒勃,展也。东齐之间凡展物谓之舒勃。‛
(6)凡是某地和某地经常一起并提的,它们基本上是一个方言区域。如秦晋并提,东齐海岱经常并提,南楚江淮经常并提,宋卫经常并提,梁益经常并提,北燕朝鲜经常并提等等。
从以上这六点来看,扬雄在两千年以前就能用各地区语言的联系与区别的观点来研究语言,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通过他的分析和比较,就能使我们基本上看出秦汉时代方言区域的梗概。
说《方言》是一部很有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汉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资料。比如在《方言》卷三中说:‚官婢女厮谓之娠。‛所谓‚女厮‛,即指送给使者的妇人(娠),而这种制度在汉前及汉代均有。汉代的统治者对农民是很轻视的,如在《方言》卷三中又说:‚儓……农夫之丑称也。南楚凡骂庸贼谓之田儓。‛这些称谓,也给后世人研究汉代的阶级关系提供了资料,通过这些语汇资料,也能使我们从侧面了解到当时的某些社会现实。
其次,对后人阅读和研究古代史籍及文学作品都有帮助,《方言》是一部很好的工具书。比如我们读《逸周书•王会》时,会见到‚鲛瞂利剑为献‛一句。那么这个‚瞂(fá伐)‛字是什么意思呢?只要一查《方言》就解决了。在《方言》卷九中说:‚盾,自关而东或谓之瞂。‛这就是说,‚自关而东‛这一地区,有人把‚盾‛叫做‚瞂‛。再比如我们在阅读古籍时,经常会碰到‚蝾螈‛一词,旧《辞源》和新《辞海》等工具书都说这种动物与守宫类似,但始终没有说明何地才称‚蝾螈‛?而《方言》却说得清清楚楚:‚守宫?……南楚谓之蛇医,或谓之蝾螈。‛不仅如此,就连秦晋、西夏、东齐海岱、北燕等地对守宫的叫法以及水陆两类的名称也都一一罗列,这真是‚求一而得三‛。
第三,《方言》是记载古代不同地区的不同语汇,而《尔雅》却是以收集研究古代的同义词为主,若能将这两部书对照起来进行研究,我们很自然地就会发现,古代的某些通用语,很可能由于它的词义范围的缩小而演变为后来的方言;而古代的某些方言,也很可能由于它的词义范围的扩大演变为后来的通用语。这就给我们研究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今方言的糅合、祖国各方言区语言的发展规律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四,从《方言》全书中还可以发现,今天的某些方言土语有很多是依古代某地区方言土语沿用下来的。比如山东莱阳一带的人说:‚这个人真是个松(sōng)包!‛翻译一下,就是说‚这个人真懦弱‛的意思。这个‚松‛字在《方言》中就写为‚倯‛,古今词义完全一样。可见,《方言》也是我们今天编撰当代的方言词典所必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
第五,‚即异求同,条分缕析‛的研究方法,在今天看来也很值得我们借鉴。郭璞在《方言注•序》中概括得好:‚考九服之逸言,标六代之绝语;类离辞之指韵,用乖途而同致;辨章风谣而区分,曲通万殊而不杂。‛从横的方面说,他是罗列了同时代的许多地区性的方言;但从纵的方面看,扬雄也并没有忽略语言的时代特征。他这种发展的观点的建立,是以语言的实际为基础的,所以也是科学的,其编撰方法也是有系统的、连贯的、有条不素的。
第六,《方言》中的语言材料,不是从书面到书面,而都是经过实地调查所积累起来的。这正如扬雄在《答刘歆书》中所说:‚常把三寸弱翰,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这也就表明扬雄自己经常手拿毛笔和四尺涂上油的白布,到处调查方言。这种精神是可贵的,这种方法对我们也颇有启示:古人尚且如此,难道我们不能作得更好吗?
当然,《方言》也同中国古代的其它工具书一样,都存在一定的缺点。《方言》的主要缺点是:(1)在词的分类上缺乏严格的界限,把这一万多字分成十三大卷,未免过于粗疏。(2)错误多。有的是前后错乱,有的地方有讹字衍字,也有脱落和倒置。这里面有郭璞原本的错误,有郭璞以后到隋唐传写的错误,有宋以后传刻本的错误。(3)编排体例不够科学。倘若没有‚通检‛的帮助,那就实在难于检查。
虽然如此,《方言》仍是一部世界罕见的文史工具书。它在中国词源学的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方言》问世以后,注释家们争相为之作注,首先给《方言》全面而细致作注的是晋代的郭璞。郭氏精通文字、音韵、训诂,他的《方言注》在解说词义方面与他的《尔雅注》相同,都是以今言释古语的。他的注释原则是:《方言》原书中释词不清晰的,他便进一步加以明确的解释;对一些不易理解的特殊语词和特殊文字,就用普通语词加以浅近的解释,使人容易明了;用晋代的复音词解释汉代难懂的单音词;对有一些因为语音不正而产生的‚转语‛,他都一一加以说明。郭璞真是一位善治《方言》之学而为世代所赞誉的功臣。
到了清代,《方言》颇为‚小学‛家所重视。戴震以《永乐大典》中的《方言》为依据对明本《方言》正伪补漏,写成了《方言疏证》一书。也就是说,他不仅根据《永乐大典》本改正明本的错误,同时,他又根据古书的引用来改正《永乐大典》本的错误,所以戴震的本子一致被公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善本。另外,清人卢文弨根据不同的刻本和校本又加增订,写成了《重校方言》,其中还附有《校正补遗》。其实这两个本子各有千秋,周祖谟先生说:‚论学识卢不如戴,论详审戴不如卢。‛(《方言校笺及通检•自序》)这话是很对的。若要对《方言》进行研究,戴、卢二氏的本子都是极为重要的参考书。戴震的《方言疏证》在《戴氏遗书》中有,《四部备要》中单独成卷。卢文弨的《重校方言》有《丛书集成》本。
1956年10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周祖谟校吴晓铃编的《方言校笺及通检》。它是以宋朝李文授的本子为底本,并参照清代戴震、卢文弨、刘台拱、王念孙、钱绎各本审慎而全面地加以校订而成的。有原文、注释、校勘、方言地名简要图,另外还有俄文、法文、英文拼音检字,还有笔画通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