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迎奎同志事迹材料
马迎奎同志事迹材料
马迎奎,男,汉族,现年74岁,16岁参加革命,原利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1990年离休。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如今仍然担任着县老龄委常务副主任和老年大学校长职务,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默默无闻地耕耘,他的突出贡献,得到了各级的充分肯定,1996年被评为全市“老有所为先进个人”,1998年获得了全省“老有所为奉献奖”,多次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0年被评为“东营市十佳文明市民”,建党80周年之际被授予“市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勇挑重担,为全县老龄事业尽心尽力。1988年,县委成立了老龄委员会,时任县人大主任的马迎奎同志不顾年高体弱、任务繁忙,勇挑重担,兼任老龄委员会主任。在人大繁重的工作之余,他认真阅读老龄工作文件,钻研《老龄问题研究》等书籍,和办公室的同志一道深入乡村,摸情况、搞调查,详细地掌握老龄工作的第一手材料,很快熟悉了工作。在签订赡养老人协议书工作中,他反复学习上级关于老龄工作的指示,深入乡村,抓典型、搞试点,连续一个多月加班加点,取得了圆满成功。市老龄委在利津召开了“签订赡养老人协议书现场会”,在全市进行推广利津的经验。1993年,整顿农村老年协会,他不顾个人身体状况,亲自深入乡、村调查研究,了解情况。1996年,《老年法》颁布实施
1后,他及时组织召开人大、司法部门负责人联席会议,研究《老年法》的学习宣传贯彻问题,亲自身佩绶带,带领大家走上街头,解答群众咨询,发放《老年法》宣传材料。在他的带动下,全县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老年法》的热潮,老龄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1999年,利津县老龄委办公室被省人事厅、老龄委授予“全省老龄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再创辉煌,办老年大学呕心沥血。1996年,利津县老年大学正式成立,马迎奎又挑起了校长的重担。在学校,他是领导,又是学员,从课程设置到教师选聘,都亲自部署。初期,根据老年人的兴趣和爱好,设立了普通、书法绘画、戏曲、微机等四个专业班,开设了卫生保健、体育、文学欣赏、戏曲演唱、老年心理学、烹饪、花卉等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的课程。为了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他不顾年事已高,带领教务处的同志多次远赴济南、青岛、淄博、桓台等老年教育先进地区学习考察,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学、乐、为”相结合的办学路子。如今,利津县老年大学已经毕业学员400余名,在校学员232人,成为全县老年人学习活动、陶冶情操的美好乐园。中国《老年教育》、《山东老年》、《东营日报》先后报道过利津老年大学的办学事迹。1997年,老年大学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1999年被东营市少工委评为“关心教育下一代先进集体”。
第二篇:学习杨奎烈同志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杨奎烈同志事迹心得体会
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中信重工能源供应公司经理杨奎烈同志在工作岗位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终于鞠躬尽瘁,离我们而去了。我以一颗共产党员的心,向这位无私奉献、死而后已的优秀共产党员表达我的敬意。杨奎烈同志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是勤勉奋斗、鞠躬尽瘁的一生,是拼搏进取、无私奉献的一生。
杨奎烈同志的人生,既平凡又曲折,但不管他在什么样环境中,他都是最为令人崇敬的人。在部队,他临危不惧、英勇负伤;在企业,他忘我工作,死而后已。他工作的地方,是焦裕禄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因此,他以焦裕禄为人生楷模,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他热爱的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杨奎烈同志是共产党员的典范。他作为领导干部,胸怀全局、勇于担当、敢于负责、追求卓越。在业务工作中,他勇于挑起重担,创造了多个“第一”,他冲在一线,带领员工历尽千辛万苦,白天艰苦奋战,夜晚以地当床,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艰巨的任务。扪心自问,自己能够像他这样吃苦拼搏吗?自己能够像他这样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工作吗? 杨奎烈同志是新时期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他深爱自己的事业,倾注了满腔热忱,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热爱和忠诚,他罹患了焦裕禄一样的病魔,但他同样具备了焦裕禄一样钢
1铁般的意志,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病魔的折磨,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他一次次病倒在工作岗位上,又顽强地站了起来,直到最后一次送往医院,竟被诊断为肝癌晚期!医治他的医生惊叹:“至少在3年前他肝部就有痛感了,无法想象他怎能一直坚持到现在。”
杨奎烈同志是干部职工的楷模。他留给我们最感人的一句话就是:“人活着不工作有什么意义?让我整天躺在病床上等死,那比死还难受!”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乐观面对,咬牙抗争,在同志们面前从不流露痛苦。他一想到工作上的事情,就偷偷地离开医院,跑到生产现场,奉献着自己最后的光和热。就在他去世前一个多月,癌细胞已经侵噬到了他的全身,无药可用。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来日无多,可他放心不下工程现场,放心不下一线员工,拖着病体到工程现场,和大家一起解决问题,一起谈笑风生。直到弥留之际,处于肝昏迷状态的他,只要一清醒就问工作,他心里放不下他热爱的事业。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同样惦记着家人,唯恐他身后给单位给家庭增加负担,他嘱咐妻子,后事从简,把骨灰洒在山上,不给企业提要求、添麻烦,一切听从组织安排。
杨奎烈同志走了,他耗尽了最后一丝生命,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操守,诠释了新时期的焦裕禄精神。他留给我们对人生深深的思考,时时激励着我们去创造、提升生命的价值。
杨奎烈同志干一行爱一行,信念坚定、矢志不渝。他身上那种站位全局、勇于担当的高贵品质,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率先垂范、清正廉洁的人格风范,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身上散发出的共产党员的优良品性,永远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的方向;他鞠躬尽瘁、无私奉献为之奋斗的党的事业,永远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终身奋斗的目标。
第三篇:马宗奎年终总结
工作总结
时间飞逝,转眼间,做为一名汇尼科技正式员工已经有近3年之久。在这个难忘而又美好的日子里,我深入体会到了公司的氛围和巨大魅力,目睹了公司一步步走向成熟,看到了公司产品的不断健全和系统不断完善,并日渐稳定,同时,也看到了公司给于人员带来众人向往的学习的平台和和无限的机遇与挑战,我在此对于过去的工作做下总结。
在汇尼科技工作期间,我主要负责:会见客户, 安排和协调好客户的软件实施流程; 进行系统软硬件安装、配置与部署; 对客户进行培训;对所实施项目进行管理与维护,解答客户各类提问;收集与分析客户需求,协调客户和客服、开发团队的沟通。我工作认真,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极富工作热情,确实完成领导交付的工作,乐于与他人沟通,和公司同事之间能够通力合作,关系相处融洽而和睦,配合各部门负责人成功的完成各项工作,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注重自己的个人发展,不断努力学习网络知识。所以我现在已经能够熟练维护公司的软件产品,能处理电脑软硬件所引起的相关故障,能注重公司的种种流程细节,拥有了一名实施人员的工作技能。
11年,是我成为公司正式员工较成熟的时期,一直都处在学习阶段,学习汇尼科技的系统的种种产品,包括学习网络知识和电脑硬件知识等,同时也实施了许多水司从中学到了做好本职工作最基本的才能和工作的实施方法,也学到一些日常的工作经验,包括处理相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中,自己存在了诸多多的问题,我不断的思考与反省,有些问题已得到解决,仍有问题瓶径所在,很多时候碰到问题缺乏冷静思考,心急过度。自己工作经验也有一定的欠缺,这也造成自己工作效率有所降低,时间就是一切,这也就是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及时处理和完善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我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物价消费越来越高,也希望公司适当的给涨点工资。最后祝公司发展越来越好,越来越赚钱!
2012年1月18日
撰写人:马宗奎
第四篇:赵迎路同志事迹资料
赵迎路同志事迹资料
赵迎路,男,汉族,河北邢台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37年10月生,1962年毕业于河北轻工业学院,1964年进入汾酒厂工作,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汾酒厂副总工程师、研究所所长、质管处处长、全质办主任、研究所总工,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华罗庚创始的中国优选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员,山西省管理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2013年4月16日18时20分因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77岁。
一、心系汾酒、爱岗敬业的崇高境界 事例一
1973年,赵迎路同志在酿酒车间搞试验,暴雨冲毁了他家屋子的后墙角,他都没离开试验车间一步。有时,为了得到一个数据,推导一个数学公式,他就睡在发酵室观察记录全天二十四小时的温度变化,一住就是几个月。
事例二
1983年,赵迎路开始担任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亲自编写近二十万字的全面质量管理教材,无数次上台演讲,为汾酒厂培育了一大批全面质量管理人才。他主持了1984年至1986年国家经委对汾酒厂的质量评审工作,并制定出了相应的整改方案。在他的带领下,汾酒厂在全国轻工行业中首家获得国家质量管理最高奖——“国家质量管理奖”和“国家级企业技术进步奖”。汾酒厂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八年时间里,在他的指导下,企业先后有5个QC小组获得国家“优秀QC小组”称号,11个小组获得山西省“优秀QC小组”称号。
事例三
每每有新的论文在刊物上发表,赵迎路便亲自打印成稿,散发给生产一线的酿酒工人们学习、讨论,他要让自己的认识回到实践中再接受检验,他要让科技真正做到从生产中来,再回到生产中去,接受时间和实际的检测和考验。
退休后,赵迎路同志并没有过着安逸舒适的晚年生活,而是用自己退休金购买书籍,潜心钻研,为许多酿酒车间订阅《酿酒科技》等杂志,并亲自主持了采用活性干酵母与生物技术提高汾酒大、二米查 酒数量研究。年过六旬的他每天凌晨两点起床到试验班,跟班八个小组,直到下午五点才回家,一干就是50多天。大家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他总说:“我不要紧。” 事例四
1999年春节,赵迎路同志主持了总酸总酯的对比试验,为保证试验的真实,从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十六,他每天在发酵室一呆就是六个小时。大年初一,阖家团圆之时,他只身一人来到试验班,挽起裤脚,双手背在腰间,用自己患有严重脉管炎的双腿,一瘸一拐,小心向前,生怕漏踩了一粒麦糠,麦芒无情地扎红了他的双腿,他却把无限汾酒情洒向了那一个个地缸,一堆堆红糁,一篓篓美酒……
事例五
退休后,赵迎路一直通过给公司领导写信的方式为汾酒的发展建言献策。2006年8月,已是七十高龄的赵迎路到《汾酒天地》编辑部送稿件,当他看到汾酒生产先进车间和小组的事迹报道,立刻侃侃而谈,通过自己对汾酒生产30年的数据对比论述了汾酒优质高产的特性。大家从他对汾酒的一片痴情中深刻感受到了一名汾酒科技工作者的敬业精神。2009年新一届汾酒班子上任后,赵迎路再次谏言《给公司领导的一封信》,从汾酒文化、管理、科研等方面提出了赶超发展的真知灼见,引起了公司领导与职工的强烈共鸣。公司上下迅速掀起了以“找差距,促发展”为主题的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实施汾酒战略,实现汾酒再铸辉煌统一了思 3 想,凝聚了力量,激发了斗志。
事例六
2013年2月16日,春节收假后的第一天,笔者在整理《汾酒天地》邮箱稿件时,发现了赵迎路发来的第二封邮件,是他在2013年1月21日(农历2012年腊月初十)写的,他在信中写道:
各位编辑:你们好
我是汾洒厂的一名工人,我看了今年《汾酒天地》第26期(总578期)上“庆祝百亿,擘画未来”的相关报道,及李秋喜董事长的讲话全文内容,非常感动。为了更好的学习和领会李董事长的讲话精神,我希望得到一份电子版的“新起点新征程,为实现汾酒中国酒魂、清香天下的伟大梦想而努力奋斗”李董事长的全篇讲话。希望你们在百忙之中把这篇讲话的稿件发送到我的邮箱。我在这里先谢谢你们了。
赵迎路
二、勤学善思、求实创新的进取精神 事例一
“假如他不在汾酒干,那就相当于是汾酒厂搬了家了。”一位汾酒厂的领导人这样评价赵迎路。
赵迎路堪称二十世纪的汾酒科研第一人,他是—— “三温定一温汾酒发酵数学模型(即控制了入温、地温、室温,就控制了发酵的最高品温)”的确立者;
“15对时的大米查酒醅酸度在1.38的中心点附近(即1.24~1.53之间)是汾酒优质高产概率的最佳域”的总结者;
应用回醅、回糟及延长发酵期等技术大幅度大面积提高汾酒总酸总酯的探索者;
“大、二米查入库酒度66~66.9度最好”的提出者; “汾酒酯化在发酵前中期”的指出者; 坚决摒弃低温大水份入缸操作的,还是他;
用数学方法探索汾酒酿造及勾兑工艺并取得成功的,也是他;
他还是——
第一个采用耐高温活性干酵母于汾酒发酵, 第一个引用数理统计于汾酒生产管理, 第一个引用计算机于汾酒发酵, 第一个接种优良菌株生产强化大曲, 第一个研究地缸、甑桶, 第一个采用夏季人工制冷降低品温并取得成功 …… 事例二
1962年,赵迎路毕业于天津科技大学的前身——河北轻工业学院,1964年来到汾酒厂,大学生甘当小学生,拜优质高产的王仓师傅为师,从零开始,学装甑,先学和糁;学和糁,先学拉车;学保温,先学担麦麸。他把王仓师傅耗数十年心血记录的十几本数字材料进行一遍遍梳理,一次次总结,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多少次枯燥的计算,开始了钻研他所珍爱的汾酒事业。从几万个数据中摸索总结出“三高四准两过硬”的操作法,并推荐在全国酿酒会上宣读。直到今天,汾酒仍然沿用赵迎路同志总结的操作法,并在2006年6月,汾酒的传统酿造工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心的他把王仓师傅耗数十年心血记录的十几本数字材料进行一遍遍梳理,一次次总结,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多少次枯燥的计算,开始了钻研他所珍爱的汾酒事业。
事例三
20世纪60年代,跟酒界泰斗秦含章老先生搞汾酒试点,在技术权威王元太的带领下,参与研究,分离出优良菌株汾I、汾II号,同其他科技人员一道,进行了汾酒呈香呈味成分及主体香型的研究探索工作,对汾酒生产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活动规律做了初步探索,用科学的理论完善了传统的操作技术……
事例四 早在70年代,他便在汾酒发酵会上提出与全国酿酒专家们的相悖意见:“液态和固态法酿造之间质的差异并不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他认为,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对立统一的,有联系又有区别,他采用数学方法改变碳氮之比,做了试验并获得成功。新产液态酒有的在酸、酯、醇等指标上已达到或超过了固态酒的质量水平——他用科学求实的精神,印证了任何事物之间没有绝对,只有相对的真理。很长一段时间内,在酒工中盛传一个观点:“造香容易,提香难。”而赵迎路认为“提香不易,造香更难”,理由是提香虽然不易,流酒的温度、速度、断酒的时间确实不好把握,酒中醇、酸、醛、酯及其他微量成分、协调成分、复杂成分的协调度不好把握,但这只有“标”,难度更大的却是“本”,是汾酒发酵的前期工艺。只有把微生物的消长代谢关系搞清了,找出制约汾酒质量的特别性成分,从前期工艺上对微生物的控制和利用游刃有余,才能使汾酒科研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历史性大跨越。
事例五
1984年,为迎接国庆35周年,亲自整理编写了《汾酒酿造生产技术》,共四十六篇,十多万字,为汾酒工人提供了富有生产指导意义的宝贵教材;几十年来,收集整理论文达70余篇,内容涵盖了汾酒生产工艺的方方面面,为进一 步提升和创新汾酒酿造生产工艺,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性资料。
事例六
1986年,赵迎路同志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者称号,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作为国家代表到日本参加了质量管理盛会;同年,他开发的新产品“杏花仙酒”获“山西省优质产品”称号;1987年,他研制的“玫瑰香沙棘酒”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他撰写的论文《数理统计方法在汾酒生产中的应用》获山西科协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他的论文《优质高产是汾酒酿造的独有特征》获得山西科协科技进步二等奖……几十年来,赵迎路发表在国家二级刊物——《酿酒》、《酿酒科技》、《中国酿造》及国家一级刊物——《中国管理科学》等杂志上的论文就有近五十篇之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深化汾酒发酵认识,应用高新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汾酒酿造事业》、《清香型白酒发酵中的酯化研究》、《新产汾酒优质率与总酯达标率的相关分析》、《汾酒大米查发酵最高品温的研究》、《应用经济数学方法推动汾酒经济发展》、《新工艺白酒的勾调实践》等等。
事例七
1989~1992年,东分厂汾二车间赵书泉领导的小组连 续四个周期优质高产,被誉为“流酒大王”,一般人认为不可思议,赵迎路却认为世上一切的不怪都是从怪中产生出来的,他认准“共性寓于个性,普遍寓于特殊,一般寓于个别”的普遍真理,采用抓典型指导一般的工作方法,深入调查,搜集资料,整理数据并总结其工艺特点,结果证实该小组有独特的操作技术,经过广泛宣传、论证,用经济数学方法得出结论——“优质高产是汾酒酿造的独有特征”,从而使大家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掌握了汾酒发酵工艺诀窍的汾酒工人,出酒率和优质率逐年提高。
事例八
赵迎路笔耕不辍,是《汾酒天地》编辑部的常客,经常来这里投稿,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和学习心得,并通过报纸了解汾酒的发展动态。
2011年夏天,他拿来一篇打印好的稿子,编辑以为是他请别人打的,就告诉他让打字的人把电子版发到报社邮箱。赵迎路笑着说:“这是我孙子教我用拼音打字法打的,还不会用邮箱,等以后学会了就直接发到邮箱。”
2012年2月4日,《汾酒天地》邮箱收到了赵迎路发来的第一篇电子稿件,是他与前汾酒厂副厂长齐印增合写的怀念原汾酒厂书记刘凤亮的文章。两位70多岁的老人,不耻下问,虚心学习电脑应用技术,用键盘一字一句地抒发出他 们对汾酒的深厚感情,值得每一位汾酒人学习。
三、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 事例一
赵迎路同志经常衣冠不整,有时扣错了扣子,有时穿杂了袜子,有时胡须满腮,有时头发蓬乱。老伴儿说:“他从不注重吃穿,从没有自己买过一件衣服,对有困难的人从来都慷慨解囊。”赵迎路同志曾经多次资助家庭困难的农民工子弟上学;他的家庭并不富裕,1966年搞“四清”时,他把棉袄送给矿工,自己只得穿单衣过冬;就在那年,家乡遭受地震,他不仅没有伸手向国家要钱,还给大队寄了几十元钱。他只要看到身体有残疾的,或者沿街乞讨的,二话不说,掏出钱来就给。赵迎路常说:“自己身上带的钱了,不把钱掏出来给人家,心里下不去。给了人家,心里就踏实了。要不是真困难,谁还愿意乞讨了?”
事例二
1968年,他到浙江一带出差,准备乘轮船从上海到青岛,买票时看见一个妇女跟两个孩子在一旁流泪,上前询问后才知这位母亲要带孩子们去青岛,看望在那里工作的丈夫,身上的钱只够买两个人的船票,赵迎路毫不犹豫拿出5 10 元钱为她买了第三张船票,并一路照顾三人顺利到达青岛,让他们一家团聚。
事例三
在赵迎路刚来汾酒厂上班时,无意中听到有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家庭比较困难,在汾酒厂附近插队,而且父母离异,又是外地的,他和妹妹由没有工作的母亲抚养。赵迎路就经常自己主动带着钱和东西过去看他。隔一段时间,男孩要回趟家,赵迎路就给他联系,看厂里有没有往太原送货的顺车了。没有顺车,赵迎路就拿2块钱给他买去太原的汽车票。在家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赵迎路还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先后资助了长治、太原、浙江等地的家庭贫困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事例四
“不管外界怎样看待我,时间对我永远不是用金钱能买到的,奋发向前永不停顿、永不怠惰,一个接一个地打主动仗、进攻仗,对内、对外,顺利、坎坷,都是一样,一样,一样……”这是赵迎路1986年日记中的一段话。
由于工作的需要,赵迎路的行政职务几升几降,曾任公司副总工程师、研究所所长、质管处处长、全质办主任,后为研究所总工。无论什么岗位,无论主持什么样的工作,他对汾酒事业的执着和钟爱,却始终如一。他推崇一切从零开始的观点,认为无论汾酒事业的基础有多敦厚,都要有“漫漫雄关路,一切从头越”的严谨胸襟和壮志豪情。
事例五
长期的劳累和不规律的生活使赵迎路患上了难以治愈的慢性病:脉管炎和萎缩性胃炎。1988年,西分厂生产出现波动,作为刚上任的分厂总工程师,他不顾当时自己严重的胃病发作,亲自劳动试验一个月,收集数据。他为了亲自看发酵材料品温的变化规律,睡在发酵房几十天。为了证明保温轻重对汾酒质量、数量的影响程度,有一年,他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十六,一天连上两个酒班作试验,一点也不觉得累、不觉得苦,一分钱报酬也没有,就是为了掌握第一手数据。胃疼得厉害了,他就吃几块水果罐头压一压,实在忍不住就喝几包三九胃泰。脉管炎病情加重时,他走起路来一瘸一拐。
为了治好他的脉管炎,厂领导出面,帮助联系了医院住进去后,一听治好要花6万元,他认为人家是骗钱,和人家大吵一通勉强住了十来天,就不治了,又改住一家要价低的医院,住了一段时间得知这病目前尚无特效药,他干脆回厂忍痛上班。住院期间,本来有两种病人床位,一种就在医院内, 但是价格高,另一种远在400米外,条件差,但他坚持要住便宜的病房,天天拖着一条病腿走好几趟。别人劝他换一换,他就是不肯,不理解他的人,说他是自讨苦吃,是“小气”。
事例六
返聘期间,他不收取一分报酬,为汾酒科研贡献余热。由于年纪愈来愈大,腿脚不便,他便经常在家里做实验,一台天平秤、一只试管、一个酒瓶,一盏酒精灯,一摞摞数据资料,继续伴随着他在汾酒科研道路上如醉如痴地跋涉前进。大家都说,赵迎路就是汾酒一盏灯,这盏灯照亮了汾酒科技与质量工作前行的道路。每年公司召开汾酒周期生产经验交流会,赵迎路都要收集生产数据,对“优质高产是汾酒酿造独有特征”这一科研成果进行再剖析,再论证。
事例七
2010年春节前夕,赵迎路被诊断为食道癌。然而,他并没有停止为汾酒努力工作。他每日在老伴儿的搀扶下挪到书桌旁,用颤抖的手翻阅杂志,不断研究酿酒工艺,为汾酒发展建言献策,终于在2012年12月31日,出版发行了《赵迎路文选》,这是汾酒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
第五篇:学习马金平同志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马金平同志事迹心得体会
<1>、转变工作作风,做好本职工作
——学习马金平同志体会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开展“向马金平同志学习活动”,通过学习马金平同志的先进事迹,自己的思想受到了很大触动,决心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以马金平同志为榜样,自觉做到情系群众、一心为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为实现市九次党代会提出的“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石家庄”的目标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素质
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委八次、市委九次党代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自觉与党中央和上级保持高度一致,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按《党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宗旨观念,加强党性修养、党风党纪、廉洁从政、艰苦奋斗等方面的学习,自觉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近期重点学习马金平同志情系群众、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真正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体现在实际行动上;真正把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自觉做到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群众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始终牢记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
二、加强党性修养,严守工作纪律
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为他们搞好服务是各级干部和公务员的天职。在平时工作中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素质建设,将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自己工作的标准,加强廉洁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时处处注意用廉政勤政的要求约束自己,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做到警钟常鸣,防微杜渐,严格自律,遵纪守法。自觉做到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公而忘私、淡泊名利,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三、扎实开展工作,求真务实高效
工作中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增强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化责任意识、效率意识,提升工作效能,提高工作质量,对决定了的事情,立说力行,雷厉风行,努力做到拒绝理由,马上就办,事不过夜,今日事今日毕,坚决杜绝推、拖、等、靠的消极思想。在业务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独立办事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在争创一流上下功夫。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切实解决在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自觉做到求真务实、打开思路,从小事做起、从具体项目做起。以优异的成绩,(心得体会 www.xiexiebang.com)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2>学习马金平同志事迹心得体会
今天在人民会堂组织、召开了“马金平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众所周知,马金平就是我的爷爷。今天我一大早起来就与奶奶一起乘车前往。下车后,大老远的就看到人民会堂门口挂着的红条幅上的几个大字,极显眼。看到这些,心中不仅仅只是新鲜感了,更多的为自豪。跟着爷爷进去后,我和奶奶就先做到了最后一排,看了一眼表,时间还早,只见导演、灯光师、布景的叔叔阿姨们在前台忙的热火朝天,看着台上这无数人劳动的心血,有人能不让你敬佩呢?
随着陆陆续续的准备,爷爷的专场报告会如期而至,会场拉开了序幕。
一开始在后面的荧屏上的是红色的底面于党的标志,图片就是爷爷最和蔼的照片在下面的字幕就是黄色的映着主题与主办单位。首先是尤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俊钟同志的讲话。而后报告会正式开始了,起先是介绍了省委书记张庆黎对爷爷的事迹所作出的高度赞扬于重要批示。开始荧屏上出现的是爷爷在家里准备下乡,收拾东西,独自又座上客长途汽车下乡的情景,这时灯光收住,演员上场了。
在报告会中,主要介绍了爷爷在中王庄村做的好事,第一件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帮这个现在连水都吃不上的村打了一口鲜活的救命井,那时中王庄穷,想打井拿不出钱,爷爷就从家中拿了伍仟元,随后村名们又集资,才把这口井打出来。(www.xiexiebang.com 转载请保留本链接地址)可是这最难的还是在第二部:修路,大家都知道只要修路就肯定要动到某家的房子,这动房子在村里可是件大事啊,一听数要动自己家的房子大家可都不干了,每日白天要没材料动工,到了晚上还要走东家串西家的苦口婆心的劝村民,只有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之后才把这路修成。在接下来的驻村三年日子里爷爷还盖了学校、开了养牛小区、植树等14件好事。最后演完后,爷爷上台讲话说以后还要做更多的好事。
是啊!不仅要我们的父辈们创优争先,为党,为我们的祖国争光也要我们这些孩子们努力学习,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为祖国的明天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