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组同课异构总结d 文档
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为使我校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校从11月8日至11月18日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此次活动使我们受益匪浅,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此次活动语文组共有汉语语文、维语语文、汉语三个科目12位老师参加,在这12节课当中,每位教师授课风采各异,形式多样,使人耳目一新。让人感受到了不同的授课风格,我们在鉴赏中寻找差异,在比较中学习他人优点。每位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的学习方式。上课的老师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真正学到知识。在过程与方法的引导上还有所欠缺。通过此次活动,我发现老师们处理和使用教材能力加强了,课堂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意识加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多了,而教学目标的出示,使学生目标明确。
汉语语文的同课异构篇目是《荷塘月色》,这是一篇传统课文,从对教材的的把握角度来说,我以为散文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体会散文的美,而 “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何让学生体会 “美”就显得格外重要。怎样能让学生既能理解“美”这一抽象的概念,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美”的意
境,我以为是最要的,而通过朗读营造优美的意境让学生体会是再好不过的了,而老师若只是反复强调美则显得没有说服力,曾丽莎老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就做得特别好,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去感受美的意境,比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效果要好得多,让学生真正实现主动学习。在讲解过程中,她的授课思路清晰,能很好地突出重点,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以及老师的引导与点拨,完成教学任务。当然杨楠老师于丽华老师以及王鹏老师各有侧重点,杨楠侧重于游踪线索的梳理,情感线索的把握,从整体上理解课文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课堂容量毕竟有限,要在45分钟之内让学生掌握如此多的知识点,个人认为课堂的高效性没有体现,于丽华老师的课切入点较新,以人物为线索把握文章,PPT的使用营造出美的意境,便于学生直观的理解文意,但在我看来,第一课时就探讨人物难度较大,不能突出课堂的有效性。王鹏老师的课准备的内容充实,思路清晰,但容量太大,基本是教师一言堂,课件设计不合理,问题与答案同时出现,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不能体现,对于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还需加强。
从备学生的角度来看,因为曾丽莎、于丽华、杨楠都用的是本班的学生,在调度上似乎更顺手一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我认为做的好是于丽华老师和曾丽莎老师。她们的提出的问题具有指向性,能让学生
有目标的学习。
从营造课堂的气氛角度来说,我以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热烈参与讨论探究就是成功的有效的课堂。曾丽莎老师在让学生讨论第4段的修辞与特点时,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使整堂课的气氛达到高潮。
从全新的角度理解教材这一点,于丽华老师值得我们学习,她从人物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批文入里,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解读视角,当然,想法很好,设计的也有条理,只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程度上出现脱节,是课堂的有效性没有体现出来。
从教师的素养角度来说,每位教师素养都很高,王鹏老师是想通过自己的独到的审美体验给大家做一个好的示范,因而在授课的过程中,就会忽视学生,使学生在没有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强加了老师的情感体验,我以为这没有体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汉语组的古丽先老师在把控课堂上处理的很好,在分析“教授和我究竟有几个大的回合问答?”时,学生的答案不统一,老师就这一问题细细给学生进行分析,虽然耽误了整个课程原先设计的内容的进度,但是课堂的有效性却充分得以体现。我以为她的课是成功的一堂课。斯琴格日乐老师的基本功还是扎实的,汉语很流利,但是在组织课堂教学上思路显得不清晰,有点乱,学生互动时间较少,学生的主体地
位少有体现。
迪丽努尔老师及其有亲和力,与学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总之,各位老师授课各有千秋,他们身上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我想同课异构就是让我们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汲取他人的长处优点,促进自己快速成才。
第二篇:语文组同课异构
巴州特教学校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语文组“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为提高全校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进一步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熟练教学技能、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将自4月11日举行“同课异构”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开展听课活动,旨在全面提高语文教研组的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通过授课、评课等环节,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深入研究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达到任课教师之间互相了解,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具体实施:
1、因为时间有限,本次公开课有两位老师完成,李战顺老师在盲八年级授课、刘振丹老师在聋七年级授课为同一内容---《心田上的百合花》,所有语文组老师当天必须准时去听课,带上听课记录本,按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听课任务。
2、听课活动要和教研组的活动密切配合,课后要进行评课。
3、本教研组教师讲公开课,组内其他成员都必须参加,其他教研组没课的老师也欢迎参加。
三、活动要求:
1、每位教师听课之后必须及时填好评课意见,然后在评课会上交流、评课。
2、有上课任务的教师要认真组织教学,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学生学而不厌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巴州特教学校
2013.4
公开课活动方案
南张氏小学
2010.11
第三篇:语文组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语文教研组2012年11月
这几天,我们一起目睹了15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他们无论是观念的转变,还是方法、手段的更新,我们都欣喜地看到,小学语文教学在进步!我们从他们身上散发出的蓬勃向上的朝气,他们表现出来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自信心,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美好明天!我们相信,在“生本理念”的引领下,在三环节的实施中,在教研人员和广大老师们的共同探索、共同努力下,“博采众长”“为我所有”,一定会让我校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加辉煌灿烂!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在讲课和评课的交流中,我谈谈我个人的一些体会。成功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基本素养良好。
1、教师都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老师边一笔一画的板书课题,还让学生书空,让学生养成动手的好习惯。
2、大部分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较强,能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句段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其中杨老师的《鹅》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句,通过故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龚老师的《孔子拜师》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在朗读中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孙艳在表演中对话,并达到了背诵。
3、部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强。能做到灵活处理。
4、一些教师多才多艺,表演能力强。感动了学生,也打动了所有听课的老师。
二、能正确把握课堂教学目标。
目标就是想达到的境界和目的,没有目标,也就谈不上效率。只有明确正确的教学目标,才能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导航。
1、本次的14堂课大多能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正确流利又感情的朗读课文”,依据低中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利用文本,采用“读读、说说、背背”和“认认、记记、写写”的基本教学策略,落实语言文字的学习,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像金焰老师让学生动笔、动口、动脑,闫玲老师对古诗朗读的节奏指导,这样把语言文字落到了实处。
2、能紧扣单元提示和课后练习题确定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说,紧扣课后练习题确定教学目标,并让自己的教学始终瞄准目标的教师,是聪明的教师。因为,《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年段特点的体现,都浓缩于课文后面的练习中。这次的绝大部分课在这方面下了功夫。
三、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许多教师能关注文本,引导学生同文本对话。一方面,在对话中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在对话中引领学生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祖国,关心他人,团结合作,做事要亲自实践体验,对所有人要有爱心等等美好的品质。同时,在训练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揭示规律方法,从而整合三维目标。
2、注重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四、在朴实、扎实、真实上下功夫,注重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1、真实。自不必说,特别是这次4堂抽签课文就是要努力追求真实。
2、朴实。主要表现在多数课件使用得体,为教学服务,不哗众取宠。如像赵琳老师用自己女儿的雪景照片,让学生感动感染。还有一些课都是自己亲自拍摄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画面,给人以亲切、真实感。
3、扎实。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读的训练,有数量、有层次、也有质量,并落到了实处。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景,进而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很到位,并落到了实处。②词句理解到位,在理解的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的强化揭示,为学生的迁移,形成自学能力打下了基础。
我们的活动,只是途径,只是手段,教学的进步贵在反思。通过反思,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打造一批又一批的优秀骨干教师,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这次教学活动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对教材的深入钻研,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到位,而忽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关于词句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上有几个重要的词,一是理解,二是推敲,三是揣摩,四是领会。课标要求在语境中推敲词语的意思。
我们的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读懂文本,弄懂作者和编者的意图,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调整学生的体验,在对话、交流、碰撞中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师的指导不到位,对学生的评价语单调,甚至偏离了正常的价值取向。
1、教师指导读不到位。注重了小组交流,但对于朗读忽略了一些。
2、对学生的评价语就是“真对”“很好”“真棒”,甚至偏离了正常的价值取向也是“真对”“很好”“真棒”,三、关注学生不够。
首先是关注全体不够。有的学生多次回答问题,而许多学生成了“陪客”“看客”,甚至一些学生在那儿无所事事,不知所云。
其次是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关注不够。学生的语病不纠正,学生说的话不完整也不让他补充完整,而对课堂上随机生成的妙言妙语,不抓住,不深化,这是十分可惜的。
在教学中我们要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师的眼中,不能有死角。我们看到了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被冷落,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关注边、远、差的学生,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四、部分教师的课,教师表演多、学生动手机会少,学生悟得少。教师设计的问题多,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机会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少。教师的提问要讲究艺术,有的提的问题太大,或者表述不清,学生摸不着边际,不知道怎么回答,造成尴尬的场面,还有的教师是填空式的提问,一问一答,选择问的提问,是不是,对不对等等。
我对今后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潜心文本,做文本、作者的知音。
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未深入钻研教材,是教学无效、微效的关键症结,许多教学中的偏差与失误无不与此关联,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教师在接触一篇课文时,首先要抛开教辅教参,潜心全文,反复诵读,读得朗朗上口,读懂文章的内容,读出文章的感情。有些教师自己都没把文章的感情读出来,能指导学生吗?对文本要细察深思,形成自己对教材,对一篇课文独到的认识。新课程强调由封闭走向开放,强调活性资源的利用,但是课本仍是教学的首要凭借,文本文本,教学之本。所以无论教学观念如何更新,对教学来说,深入钻研教材是永恒的要求。
二、对教学中小组讨论问题的思考。
在观摩课、比赛课中,许多教师喜欢用小组讨论来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小组讨论、同桌交流,似乎成了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似乎没有小组讨论或同桌交流的课堂就不是新课程改革的课堂。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区。
需要明确的是,合作学习首先是一种理念,它应该渗透、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合作学习不仅包括学生之间合作,还包括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合作,而小组讨论主要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在这次课堂教学展评中,有的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不到3分钟,能有什么效果吗?能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吗?
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小组讨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应该是某种任务需要多人的合作才可能完成,或多人合作确实比一个人独立完成效果好。
2、要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做好合作或讨论的准备。有些教师刚刚提出问题就要去分组讨论,结果学生叽叽喳喳,胡闹一同。实际上,教师刚刚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还没有自己的思考,要求他们立刻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难免仓促。
3、小组讨论要避免成为少数“优生”的对话,要防止讨论时间控制不当。在讨论时间的控制上,教师一方面要预先设计好讨论的时间、同时也要根据课堂讨论的实际情况做出及时调整。有的讨论已经到了规定的时间,但学生仍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讨论的问题还没有充分深入和展开,这时可以让学生继续讨论,以达到最佳效果。相反,如果学生已经没什么话可说了,即使没有达到规定的时间,教师也应结束讨论。
4、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讨论,并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小组讨论的结果,让小组形成交流和碰撞。
三、要正确处理阅读教学中的若干关系。
1、理解内容和学习语言的关系
学习课文当然要理解内容,从学习语言来讲,应在理解内容同时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内容怎样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在表达方面的突出特点。
2、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我们指导研究性学习,但也并不完全非否定和排斥必要情况下的接受性学习。我们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强化学生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但同时必须明确,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有必要进行探究,比如,一个字怎么读,照着拼音读下来就行了,还有必要探究吗?当然,我们说的接受性学习,不是指那种完全被动的学习,而是指积极主动的接受性学习。
3、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正确价值取向的关系
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人们对作品的理解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的感受往往因人因时因地而宜,所以有“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但是,如果因为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就连学生学习中的一些明显的错误也不予指出那恐怕就是教师的“失职”。
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实在。
这次的教学展评,一个教师上课,忙坏了一大批的人。制课件的老师,还要在上课时随时关注电脑,一旦操作出了问题,上课的教师不能处理,只有电脑老师来处理,还有几个递话筒的,我们上课的教师可不可以走下讲台自己递给学生话筒呢?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和学生拉近了距离。有的上课时,配音的音量太大了,把音量调小,这个问题多简单啊,也不能。我觉得是我们教师的悲哀。
我们的课堂,一节课40分钟老是让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大声的吼,不够响亮,就多来几次,这就是课堂活跃吗?其实我们一堂好课应该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的书写美、语言美,教师讲的轻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并让学生学到一两点真东西,让学生听我们的课觉得是一种享受,这就是好课!有的课让我们听课的老师都觉得累,听起来觉得难受。像这样教孩子,恐怕没几个孩子喜欢你的课,当然他也就不喜欢学习语文这门学科了。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语文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第四篇:语文组同课异构学案
语文组同课异构学案
参与备课人:刘晓冬、张双峰、李红杰、李园园、武静静、谭冰茹、毛凤敏、邸继锋
执教者:刘晓冬、张双峰、李红杰、毛凤敏
《端午的鸭蛋》学案 ●
【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学习难点】: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学前测试】:
你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猜一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个节日?()这个节日有哪些风俗?
“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 ●
【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其中《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散文《胡同文化》收入高中教材。汪曾祺散文平淡质朴,不事雕琢,品读其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格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情趣。●
【检查预习】: ⒈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苋菜()籍贯()
硝药()腌腊()络子()大襟()
车胤()⒉解释下列词语。
莫名其妙:
城隍: 肃然:
曾经沧海难为水: 与有荣焉:
囊萤映雪:
●
【整体感知,小组讨论】:
明确: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从哪些方面写?——怎样去 写?
⒈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文中为什么要花很多篇幅写端午的风俗? 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⒉高邮的咸鸭蛋有何特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你能用生动的语言为同学们绘声绘色地描绘一下吗?
⒊作者为什么要写“鸭蛋”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和吃鸭蛋这样小事呢?
4.作者是如何写出生活中无穷的情趣的?(提示:注意作者的写作角度)
●【品读语言】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⒈“平淡而有味”例:
⒉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⒊ “有淡淡的幽默”例:
●【各抒己见】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 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教师寄语】:和琦君一起喝过了浙江的“春酒”,和汪曾祺一起品尝了高邮的“咸鸭蛋”,你是否发觉在我们民间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中,有许许多多令人值得品味的东西?用你的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探寻生活中那些最平常、最朴实却又耐人寻味的东西吧!或许你会发现,我们昌邑的土地上,也有她与众不同的一道地方风景线!
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地方文化!
【课外拓展】
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
五、重
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呆;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说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众说之中,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⒈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⒉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 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⒊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⒋写符念咒 :
中国古代将五月视为“恶月”,所以端午驱鬼在民间非常盛行。驱鬼的方法 有许多,常见的一种,是在节前五月初一晚上插桃树枝。当时,人们认为桃木能 避邪,所以日落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前,窗上,以达驱崇的作用.另一种重要的 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当时,挂驱鬼符也有一些严格的仪式。如有 的要求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 放上硝石等。较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类。另 外,类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习俗,还在儿童额上点雄黄酒。节日一早,便将儿童耳 上夹艾蒿,头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黄酒在额上写一个“王 ”字。据说,这样可使百 鬼畏惧,保命长生。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驱鬼逐邪的迷信风俗逐渐减 ,但在 偏僻农村则尚未绝迹。
⒌早晨取龙须水:
因为传说五月五日是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们在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沟、水沟、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 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⒍上山采青
因为这一天是龙抬头喷发龙须水于大地青草的时间,人们上山采一些草药,像天冬、麦冬、金银花、山葡萄等来家备用,都比往日来的有价值。另者上山采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气也十分有意义。⒎佩戴五彩缕
五彩缕,又叫朱索,端午这天人们以青、红、黄、白、黑五色丝线合成细缕系在小孩子手臂上以求一年平安。这一习俗与古代五行思想的流行分不开:五色代表五方,黄为中央,属土;青属木,主东方;白属金,属西方;黑属水,主北方;红属火,主南方。五彩缕镇五方妖孽,以保一年安康吉祥。这其中有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⒏饮雄黄酒:
雄黄则是一种中药,具有解蛇毒、杀虫祛痰的功效。在端午习俗中,雄黄主要用来对付“五毒”。五毒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蛇五种动物,随着天气的逐渐炎热,这些动物开始肆虐,威胁人类的安全。所以这一天人们常常把菖蒲切成碎末,和雄黄一起泡入酒中,制成雄黄酒,饮用之后,把剩余的涂抹于小孩子的面颊、耳鼻等处,有的还在额头上用雄黄酒画“王”字,然后挥洒于床帐周围,以驱除虫害。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 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第五篇:英语组同课异构总结
英语组“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为了加强课堂教学,本周我们英语组按照教研活动计划展开活动,于2012年10月12日早晨进行了九年级英语“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课活动。上课的两位老师分别为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张老师和年青教师贾老师。
当天上午第三节和第四节,张老师和贾老师上的是冀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lesson23 Push that Product.两位老师都运用了多媒体、图片、录音等。这两节英语课都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景和充分利用英语教学本身的真实情景进行教学,风格各异。诸如,张老师基本功扎实,课上的轻松活泼。贾老师创设的情景可谓别出心裁,师生互动效果好。
两位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流畅自然,恰如其分,充分展示了高效课堂的自然本色,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及教学设计让人叹服。特别是张老师运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导入本课的知识学习。这是我们作为一位英语老师应当注意的,我们教师要重视德育教育,发展情意和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态度、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项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既受到德育教育,又能培养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两节英语课都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景和充分利用英语教学本身的真实情景进行教学,风格各异。下午我们全组成员和负责我组教学管理的张校长一起在会议室就这次“同课异构”进行了评课活动,两位老师就自己在上午的课进行了说课,他们都分别对自己的课进行了 解说,接下来是每位组内成员就他们的课进行评说。每位老师的点评都很到位。不仅让两位老师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给他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指出一点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以下为具体总结: 两位教师的共同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两位教师的导入设计了不同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张老师以how to push a product?为话题带领学生进入了本课的主题,让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有了粗浅的接触进入新内容的学习。贾老师以实物push-pin为道具,与学生交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是恰到好处。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两位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不同的课件内容,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展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新知识的训练,形象而直观地突破了教学难点,突出了英语教学以听、说、读、写为主的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快速地记忆所学内容,并进行多方位的练习。
三、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内容
两位教师的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达到了英语教学口语化的目的。从熟悉的生活用品,以日常生活用语为主,从生活需要出发,使英语知识生活化,口语化。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培养了学生说英语的意识,用英语的能力。
四、英语基础知识扎实,能熟练地运用英语组织课堂。两位老师语音语调正确,英语词语丰富、语言流畅。教态自然,和蔼可亲,表情丰富,仪态整洁、轻松、愉快、稳重。有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遇惊不乱,应变能力强,富有教学艺术性。善于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语言情景。板书设计整洁美观,主题突出,形式多样,设计合理。
不足之处:
1、贾老师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有些前松后紧,课前热身环节有些浪费时间,导致基础知识的操练时间不充裕。
2、张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力度还不够,在本节课尽可能多的运用表情、肢体语言来奖励学生。
3、两位老师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细节,比如:活动之前没有讲清楚活动形式与联系要求,致使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
总之,我们的英语教学应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教学过程中注意细节的处理和发音的准确性,评价机制要公平竞争,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确定教学目标时以实际运用为出发点,在学中用,用中学。
2018-7-15 英语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