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哭的孩子最会找到自我

时间:2019-05-14 23:22: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会哭的孩子最会找到自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会哭的孩子最会找到自我》。

第一篇:会哭的孩子最会找到自我

一个月后的今天,你背着书包笑着跟家长说再见,家长眼里满是骄傲的幸福,你开心地走进教室跟我问好,然后从容地走进自己的位置,拿出书跟着录音认真地读拼音。这场景是我一个月前就在期待的,相信连续两个星期哭成泪人的你一定能有今天的模样。

期待着的日子里,满是希望的日子里,你哭着上不了课,我笑着哄你上课,整整两个星期把你“收买”成我的“孩子”,我知道,我今生第一次这么耐心地对待哭闹闹的孩子,记忆中对自己的孩子也没有这么用心过。

第一天来学校,你哭着拉住家长的手不放,嘴里叫着妈妈,眼泪唏哩哗啦地淌满小脸,有经验的家长扔下孩子就走,我也没有很多的时间哄你一个人,因为还有50多个孩子需要我组织教学活动。本来就停不住的小嘴巴再加上你的哭声,教室里真是热闹!那时,我的手忙脚乱是实实在在的。期间,我一直保持着最柔美的声音与你们交流,我相信:我的声音一定能让你们的情绪平静下来。你们真的渐渐地静下来与我交流,虽然你还在哭,只是声音变小了变轻了。大概是好听的故事把你们吸引,一个个小脑袋跟着我转。终于哄过了一堂课,你止住了眼泪与哭声,但眼里满是惶恐与担忧。作为班主任,我与你们待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大概是我们混熟了,你唯一不哭的要求是我不能离开你的视线,那份依恋犹如你与妈妈的这份亲密。一个星期的相处,我“收买”了你的心,你认定我就是你陌生环境里的依靠,步步紧跟,不分上下课。你最怕的是换老师,来一个陌生的老师你又开始哭闹,说是一定要坐我边上。我知道,这个习惯是你幼儿园带过来的,一天到晚就一个老师,而进入小学每天要由不同的老师来上不同的课。实在哭闹厉害,我就允许你那几天跟我在办公室陪我,不去上其他老师的课。我抓住你粘我的弱点,跟你谈条件,引诱你去上其他老师的课程。慢慢地,你肯上其他老师的课了,当你上完后跑来我办公室时看见我微笑着迎接你时的刹那,你紧张的神经放松了,跟我交流也有了笑容。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你慢慢可以放开我了,终于在第二个星期的最后一天,你上完其他老师的课后破例没有来找我。那时,我知道你的小翅膀可以单飞了。整整两个星期,你哭哭停停的泪人模样终于可以告别了,我也重重地松了一口气,同时长进很快的其他小朋友俨然是一个个大孩子了,他们跟你玩在一起使你找到了学校生活的快乐。孩子们,你们挑战了的耐心极限,让我知道怎么哄你们这群小小孩。是你们丰富了我的教育经验,我的成长路上有你们留下的点点滴滴。

孩子,你充满依恋的哭声向我们亮起了教育的警示牌:每一个孩子都要学会适应环境,适者生存乃自然法则。所幸的是,你从对家人的依恋慢慢拓展到对老师的依恋,后又发展到对学校的依恋,慢慢地,你的依恋情结之扣已松开,飞翔的翅膀已经能自由寻找方向,相信以后的日子里,你能学会适应各种环境,成为独当一面的能人!

瞧你,现在神气地走进校园,开心地来到自己的教室,与老师同学一起愉快地学习生活,你已经不会再让老师担心了,正如开学初我断言的一样:!

第二篇:怎样才能找到孩子的优点

怎样才能找到孩子的优点?(图)

读者刘女士问:我孩子上初一,个子不高,人长得也不精神,胆小、怯懦,办事、学习磨磨蹭蹭不精干,学习也不好,虽然中考、高考还十分遥远,但是我觉得注定得砸锅„„总而言之,我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一点儿优点都没有,我对他完全失去了热情和信心。有人告诫我,千万不要这么说孩子,也千万不能心里这么想,可我非常苦恼,请你们帮助我,说说找孩子优点的方法,好鼓起我对他的信心,拜托了!

编辑感言:

“我怎么横看竖看都找不着他的一点儿优点!”“她做的每件事一看就让人生气!”„„家长找不着孩子的优点,在我所接触的家长中,发出类似牢骚的不乏少数。有时我真替孩子们难过,也替这些父母悲哀,树上都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为什么非得强求我们的孩子都“成龙成凤”呢?其实孩子能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非常优秀的,他们的诞生是从成千上亿个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你能说你的孩子不优秀吗?何况人一生并不一定都会绚烂无比,只要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就好。父母就像魔法师,鼓励和赞扬就是你手中的魔镜,只要运用得当,你的孩子就会健康成长。

专家这么说: 优点是幸福的源泉

刘女士内心对自己孩子的看法属于人际知觉的范围。所谓人际知觉,就是对他人的外部特征、人格特征、人际关系及其对行为原因的推理、判断与解释。她的苦恼让我想起我的情

商训练团体课上的一个情景,当时,我在白板上画了一个黑点,然后问大家:“你们看到了什么?”60%的家长回答:“白板上有一个黑点。”20%的家长回答:“白板上有一个小黑点。”20%的家长回答:“一个黑点。”对于同一问题相同情境下的不同回答,可以看出人的知觉差异,进而可以投射出其人际知觉的差异。

想来刘女士内心的苦恼在于自己也知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但凡是人,都会既有优点,也有不足,乃至缺点。一个一点儿优点都没有的人是不存在的。那是什么因素导致刘女士目前觉得自己的孩子一点儿优点都没有,对孩子完全失去了热情和信心呢? 社会心理学认为,影响人际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第一,认知者的经验。个体过去的经验不同,对相同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第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由于动机和兴趣不同,个体选择认知对象会有所不同。个体往往忽略他不感兴趣的事情,集中于他感兴趣的事情。第三,认知者的情绪。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给他人赋予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眼光”知觉他人;反之则用消极的“眼光”去知觉他人。

刘女士可以对照以上几条去思考,当然痛苦地思考是要花成本、付代价的。下决心就不易,付诸行动更难,但为了自我成长,为了自己和孩子的幸福,我想,经过核算,刘女士会有自己的决定。

曾经在一个并不出名的景点门口的杉木牌上,刻着这样一段话:如先改变自己,对方也会改变;对方有了改变,心境也会改变;心境有了改变,言辞也会改变;言辞一有改变,态度也会改变;态度一有改变,习惯就会改变;习惯一有改变,运气就会改变;运气一有改变,人生随之改变!这块杉木牌的名字叫“八度幸福”,愿对刘女士有所帮助。观点一:放大孩子的优点

一个学习很不好的学生,请求父亲的朋友,希望自己能够到他任教的班就读。父亲的朋友问:“数学精通吗?”青年羞涩地摇摇头。“物理、化学怎么样?”青年还是摇头。“经济学?”沉默。父亲的朋友接二连三地发问,青年窘迫地垂下了头,他自己似乎连丝毫的优点也找不出来。“那好吧,你把名字留下来吧,我会尽快把结果告诉你。”学生羞愧地写了出来,急匆匆地就要离去,却被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了:“孩子,你的字写得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你不该满足只换一个班。”把自己的名字写漂亮也算一个优点?学生在对方眼里看到了肯定的答案。哦,我能把自己名字写得叫人表扬,那我就能把所有的字写好看,我就应该写出好文章来„„受到鼓励的学生,一点点放大自己的优点,兴奋的脚步立刻轻松起来。后来,这个学生写出了名震天下的经典作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法国18世纪著名作家大仲马。

老师和家长们,请帮孩子寻找并放大他们的优点吧,这样,你不但让孩子始终感觉到了春天般的温暖,更重要的是帮他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3岁女孩的爸爸李毅斌)

观点二:还是顺其自然好

我想,家长望子成龙,主要目的是为了孩子幸福。可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家长的附庸。孔子“三千徒众立,七十二贤人”,而他自己的独生子孔鲤却一生默默无闻;鲁迅非但没有逼着儿子周海婴去做文学家,反而留下遗嘱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过活,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这些事例说明,教育不是万能的,因此,即使像孔子、鲁迅这样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在教育子女方面,也不得不顺其自然。所以,对于孩子,家长所抱的心态应该是:顺其自然!只要尽自己所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尽可能好的环境,就可以问心无愧了,至于孩子将来成龙成虫,就不是自己能管的事了。

(12岁男孩的爸爸王三立)

观点三:化反为正优点自然来

人无论大小、干何种工作、地位高与低、相貌美与丑,都是集优点与缺点于一身的统一体。

我家儿子浩浩上初一时也存在粗心、爱睡懒觉、磨磨蹭蹭的毛病。但我发现他爱较真、爱好体育运动、集体荣誉感强等优点,经过我慢慢赏识与鼓励,现在毛病基本上改了,学习成绩较稳定。建议刘女士从平常注意观察孩子有什么特点和特长,变缺点为优点,比如他磨磨蹭蹭,你可以把他看成比较稳重;他胆小,你可以把他看成是比较谨慎;学习不太好,只要不落下课程,就不能认为是差学生;再看看他有没有体育和其他方面的特长等等。只要家长观念转变了,孩子的自信心就会慢慢增强,孩子的优点自然就多了。

(15岁男孩的爸爸张玉勇)

观点四:孩子是等待发掘的金矿

孩子的潜能就像地下的金矿,需要去发掘。我建议:

第一,要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怯懦的心理障碍。鼓励孩子敢闯敢干,不怕犯错、丢丑。这样,孩子才会得到锻炼,能力才会增强。

第二,给孩子发挥潜能创造舞台。人的才能是多类型的,家长要搭建舞台,为孩子展示音乐、绘画、建筑、手工、商业、空间想像力等方面的能力。

第三,评价孩子,不能只看外貌和智能,有爱心、性格平和、合群、乐观、身心健康、热爱生活等等都是优点,甚至比美貌和高智商更重要。

(14岁女孩的妈妈常苏英)

正确对待孩子的“恶作剧”

当孩子长到5—12岁时,总有那么几年是“混沌期”的时候,也就是俗话说的:“半大小子,气死老子”。特别是男孩子,常有“恶作剧”的行为发生,他可能会把烟卷拧碎放入鱼缸,也可能在小狗的尾巴上拴上一卷报纸点燃,还可能„„

那么,家长如何解决这恼人的问题呢?

一、找一找深层原因。孩子搞“恶作剧”,多是在烦躁、孤独无聊时;也有的是对家长的一种报复行为,在他被家长误解、冷落、打骂之后所进行的。对于这种原因的恶作剧,家长就不该就事论事了,而是要从根本上消除孩子的心理问题,以关爱为切入点。

二、可以动怒,但不可动手。无论是谁,看到孩子在“惹祸”,总要火冒三丈的,当然可以立即制止孩子的危险或破坏行为,指出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但你不必用痛打的方式,因为这样可能会使孩子与你结下怨恨或产生报复心理。

三、从正面肯定出发。如家长发现孩子用毛笔在精美的电视墙上“涂鸦”时,可先肯定他的想像力和绘画水平,然后再引导他:“你这‘作品’如果画在纸上,说不定什么时候还可以拿去参赛、展览,让更多的人欣赏呢!”如此等等。

四、与孩子共谋“喜剧”。把自己也扮成一个顽皮的孩子,与孩子“合谋”一件“喜剧”,比如“爸爸”正在聚精会神地工作,你可让孩子悄悄地往他的咖啡杯中倒些糖,让他的惊喜变成大家的快乐等等。同时告诉孩子,搞“恶作剧”并不难,难的是为他人创造一些惊喜,演出喜剧及表达一份爱人之心。

五、把“恶作剧”变为“实验剧”。“恶作剧”中往往包含着孩子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性,对于爱搞此项的孩子,你可要求他先把要搞的“恶作剧”内容用文字或口头表达出来,必须在家长的审批同意下方可“变通”执行。如孩子要往鱼缸中放烟头,那把一只小鱼单独放入一只碗中进行好了,看看鱼对烟丝的承受力究竟有多大,从而把恶作剧引导演变为“科学小实验”。

儿子的达观和智慧

所罗门曾说过:“快乐的心犹如一剂良药,破碎的心却吸干骨髓。”其实,不快乐往往是人自寻烦恼,快不快乐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习惯。没想到年仅12岁的儿子在这方面却给我做了一次极好的表率。

平日,我很少买生肉,一般个把月才会买一次,一方面是因为我素来不太喜欢吃肉,另一方面当然也有经济的原因。儿子想吃肉时多半就买点火腿肠。

那天下午,在儿子的再三要求下,我买了一斤生肉,打算做顿青椒过油肉给儿子解解馋。孰料,正过油时,炒锅突然烂了个洞,锅里的油顿时被火点燃,火苗直往上蹿,差点儿酿成火灾。我只好改用另一个带柄的小炒锅来做。当我端着一锅香喷喷的青椒过油肉正要出锅时,不料炒锅把儿断了,整锅肉硬生生地倒扣在了地上!我顿时傻愣在那儿,一时无所适

从,心中懊丧地想:唉,今天咋这么倒霉啊?!没想到,这时儿子已拿来铁簸箕,边帮我收拾残局边宽慰我:“没事没事,万幸没烫着人,也没洒身上弄脏衣服。”儿子这番话令我特别感动,本来万分沮丧的我一下子轻松了许多。那顿晚饭虽然我们只能就着咸菜下饭了,但一家人的情绪却并未因此而低落,我倍感欣慰。因为儿子有一个乐观开朗的性格。平时,调皮的他就总会做出些令我啼笑皆非的出格事。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如果你手上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才对,幸亏不是扎在眼睛里。”原以为这只是一种幽默式的调侃,如今才发现,其实这也是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智慧。那天,我从儿子身上同样惊喜地发现:小小的他居然也拥有这种达观和智慧!

第三篇:一封会哭的情书

老公:

点起一根烟,坐在电脑前,不知道该和你说些什么。

十一年前我认识你,那时候我还是个只懂得浪漫的小女孩。认识你在师范大学的歌厅里,你不是最惹眼最帅气的男孩,我也不是最出色最漂亮的女子。记得那天你喝了很多酒,走到我跟前说请我唱歌,我本能的拒绝了你,然后你强拉着我的手走到外面,把我推到墙角,对我说了我今生今世都忘记不掉的那句话“我有预感,你是我媳妇儿,你会是的。我从现在开始追求你。给我机会。”那时候我笑了,笑你的卤莽,我姓什么叫什么你都还不知道呢,也怕了,怕你再有什么过分的举动,我无力反还。后来你放开了我。我只当你是喝多了说的酒话,回去和同学 说“遇到个酒鬼,我们回去吧,晚了。”

再去唱歌,再遇到你。你说“等了你好多天了在这里,感觉你会来。我直觉很灵的。”我看了你一眼说“大哥,不好意思,我不认识你,别这么无聊。”你走到演歌台,拿起麦克对大家说“我唱一首《我只在乎你》送给我心仪的女孩。尽管现在她还不认识我,但是我相信我能打动她。”好多人鼓掌,你唱。我听。

那年我十七,上课的时候书桌上总是放着你早上悄悄送来的一支玫瑰,我扔掉。你送了207天,我扔了207支。放学的时候你总是开着你的白色桑塔娜无声的跟在我坐的公车后面,不管后面的汽车怎样鸣笛你都缓缓的跟着。第208天,我没扔掉你的花。坐上了你的车。

又去唱歌,这次是和你一起,我感动于你的执着,一个大我五岁的男子的执着。你拉着我的手,再次对我唱起熟悉的《我只在乎你》。那年我二十,穿上了嫁衣,走进了你给我的家。我觉得我是最幸福的女子。本来么,女人,有个温暖的家,有个疼爱自己的男人,不就是幸福的了么。

是的,我是幸福的,阑尾炎手术的时候你听人说肚子上开口伤元气,开着车跑到60公里以外的农村偷人家养的鸡回来给我炖汤补身体。怀孕的时候你再忙每天深夜回来也要走到我床前悄悄的看看熟睡的我。生孩子的时候你对大夫说“咱不生了,看把我媳妇儿折磨的。不生了,不生了!”坐月子的时候你再累也要给我讲讲外面的事情,怕我呆在家里闷。每次我发烧生病的时候你会放下所有的事情照顾我,我怕苦,不吃药,你把药片弄碎在里面放白糖,你整夜整夜的不睡觉,拿着体温计左一次右一次的放在我的腋下。我怕打雷,每次下雨的时候你都紧紧的抱着我的头。我感谢苍天,给了我一个如此疼我爱我照顾我的男人,我感谢你,感谢你的细心,感谢你的体贴,感谢你的温柔。

日子在你的体贴你的温柔中溶化。我从当年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风韵成熟的女人。你的白色桑塔娜变成奥迪A6,A6又变成BMW。我们的房子从70平变成100平从100平变成考究的复式住宅。

记不清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晚归了,记不清有多少个打雷的夜晚是我自己搂着棉被睡的了,记不清多少次我感冒发烧想喝水却没人拿给我,更记不清你电话里有多少个言语暧昧的信息了。我开始怀疑,怀疑我当初的选择是不是对的,怀疑我现在的感觉是不是真实的。

你开始动手打我了,只因为你的晚归,我电话里问了一句“你跟什么人在一起,在哪里?”你说我多事,开车回来,对着我的额头挥手一拳,打的我眼冒金花。我哭了。伤心,我说,离婚吧。你跪在地上乞求我的原谅,说保证没有下回。我看着你期待的眼神,想着你种种的好,转身做了你最爱吃的荷包蛋。一切归于平静。

你仍旧晚归,电话里仍然有未来得及删除的信息,衬衫上仍然常常能找到不是我的带着颜色的长发。我漠然了,我开始上网,聊天,玩着游戏,把我所有的心思,我的泪我的笑倾注在某个网站的论坛上。

你又打我了,这次是我的错。因为我网恋了。可是你知道么?你有多久没回过家了,你有多久没问过我,问过孩子了,你有多久没上过我的床了 十一个月,整整十一个月把我自己扔在家里,不闻不问。偶尔回来只是为了拿一些你需要的文件,扔下一点钱转身就走。你管过我问过我么?我每天除了对着冰冷的电脑,手指不停的在键盘上敲击着我的寂寞,我还能怎么样?我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到了虚拟的爱。我居然连那个男人的样子都不知道。从医院出来,我仍然做了你最爱吃的荷包蛋。

依旧上网,依旧深夜坐在电脑前愣愣的出神。我在等我晚归的男人。

抬手摸摸额头上的又一个突起的包,照照镜子看看我自己。仍然红肿的脸,眼睛上面的一片青紫,是你昨天的杰作。我自己居然不知道为什么。好象已经成了习惯,你每每不开心的时候我脸上总要留一些痕迹。

我突然觉得自己很累,也很傻,这些年我放弃了很多机会,只为了当初深爱我的你。我每天可以做的事情就是等,等你回家,等你野够了回来能靠在我身上说声“媳妇儿,我累了,我想回家。”可是我不知道我还要等多久。十一年前那个少不更事的小女孩儿已经是你我一个遥远的梦了。如今有更多风情万种的女子令你流连在她们怀里。

今天是我们结婚七年纪念日,我买了我曾经扔掉过207支的红红的玫瑰放在桌子上,旁边还放了你爱吃的荷包蛋。也许等你回来的时候花已经枯萎,蛋已经变质了。

我看不到了。看不到你的表情,现在也想象不出来。钥匙和存折还有我签过字的离婚协议放在床头柜第一个抽屉里。我带走的是你曾经的爱,我曾经的眷恋。

老公,我累了。真的很累。希望下一个女子会做出永远不会变质的荷包蛋。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四篇:【读书笔记】放手与找到自我

精神分析经典系列丛书-卡斯特精神分析译丛 放手与找到自我——与孩子之间的脱离

LOSLASSEN UND SICH SELBER FINDER[瑞士] 维蕾娜.卡斯特 著 林中洋 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前言:如果人们对子女脱离父母的过程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且能更加有意识地与子女告别,那么,人们就可以更好地经历这一过程。(感动于此,因为我恰恰在这个时候想找这类书籍,从客体关系理论专门分出来阐述。)

P8:我们作为人必须投入,我们也得一再地放手——这对我们来说很难。

脱离的每一个过程都将我们推回自己——我们很孤单,我们留下了,被人离弃了,我们甚至很寂寞。一个问题不可抗拒地产生了:我们是谁?如果我们不再在熟悉的关系中定义自己,那么我们可以是谁?这一新的定向要求自我反省,这一过程却可以使新的自主成为可能。

P10:脱离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可是在孩子出生的时候,父母也要以全新的方式对孩子投入。

“妈咪会很伤心,如果你走了的话”这一表达方式,效果可能是:它会在成长过程中给孩子一种感觉,就是他们不可以脱离父母,他们不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正常发展,他们不可以完全投入生活。

P11:如果不能对孩子放手,他们也就不能很好地脱离。

P13:告别是需要学习的。

P15:哀伤过程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有着特有的活力,它会消耗掉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并逼迫我们对我们自己以及那中断的关系进行思考。

我将哀伤过程的第一阶段称为“不远接受现实阶段”。第二阶段是“混乱情感的爆发阶段”。第三阶段是“寻找、找到和使自己脱离阶段”。

周围的人经常不能很好第忍受悲伤的人,他们令人想起,没有生命可以对死亡免疫。而且一般来说,他们也很难安慰。所以周围的人很快就会对他们做出规定,或是列出他们必须要做得事,一边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

P19:一个被完整经历了的哀伤过程给人一个重新感到自信的可能,自我的感觉和自我价值感又得到了巩固。需要想到的是,这个哀伤的过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自发性的流走过程,如果它没有被以一种什么方式阻挡了的话。

P20:如果在悲伤地第二阶段,本该爆发的混乱情感被克制了,那么这被抗拒了的悲伤就会导致精神抑郁;这种排斥通常与人们不想过于增加周围人的负担有关,当然也与我们的文化将“男人式”的自我控制当做美德来看待有关,尽管允许感情的产生和发泄对我们的健康很重要。这在当今世界至少需要更多的勇气。

P21:如果有这抑郁的个性结构的人感到,尽管他们做了他们能力范围内的一切事——甚至更多,却仍不能被爱。那么他们虽然会对别人感到愤怒,但是他们不敢允许自己愤怒,因为他们害怕因此而失去那仅有的一点爱,那一点他们以为得到了的爱。于是他们将那愤怒转向自己,对自己说:“如果我牺牲得更多一点,那么我也许还能被人爱。”这种与自我进攻性相联系的负罪感随着强烈的自我贬抑以及对别人的隐私的贬抑而来。他们真正的过错在于,他们太少地承担了对他们的自我存在应尽的责任,他们对那保持自我的呼唤置若罔闻。

P27:青春期的大规模的脱离开始了,这是通过青少年认识父母的那些在家庭系统中被有意排斥的方面而进行的,这些方面与家庭中可以宣扬的价值观不符:他们认识了家庭系统中德阴暗面,这个不符合家庭的理想。由此而产生了划出与父母的界限的可能,可这不会是很大的界限,就像父母所害怕的或是如孩子所希望的那样:因为阴影也属于家庭系统。孩子在这一阶段所激活的东西,正是父母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抵抗的东西:其实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去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经历了什么,有意驱散了什么;也可以思考,是否这个或那个信念过于狭窄,是否这个或那个生命的谎言应该被放弃,是否自己也许与某个理想相差得太多,因而嫉妒别人的拥有——其中也包括自己的孩子。

人们当然不会承认自己的嫉妒。

P28:生命的一个阶段到这里非常清晰地走到了尽头。很多的批判、很多的权利争斗都与我们不想承认一个生命阶段的结束有关,与我们要为此而难过有关。

P31:子女看待自己的父母并不全面,就算人们在生活的道路上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情结的存在,父母情结仍然是最容易被投射的。

P43:(戈尔达的案例表述让我看见作为父母,在对子女脱离时出现的各种现象思考,对家庭的发展的完善是多么地有益和有意义的。)

P44:通过哀伤工作使我们从一个集体里的自我之中脱离了出来,重新回思我们的个性的自我。

p49:为了找到独立的自我认同,女人们必须要思考她们的母亲。如果这一思考不在青春期进行,那么这些与母亲的问题,就会被转移到伴侣身上去,使伴侣关系变得越发困难。

p56:在生活中不成功的母亲们的这种移加会成为女儿们的沉重负担。那些对女儿们的生活方式的矛盾反应也使女儿们为难,因为那些很失败的女性不可能没有嫉妒地看待新一代如何无所顾忌地去尝试,比如在职业上,在人际关系上哈和性上。

p59:对于有着强烈的悲观心理结构的人,很典型的是在迎合别人,这些人对此习惯了,而有着悲观心理结构的人自己想要的东西却经常没有被看见。

p75:职业母亲在孩子们的脱离中也有她们的困难,可是她们有一个优点,就是她们没有定格在母亲的角色之中。

p83:显而易见,对独立的自我认同的寻找尽管可以在一个女人的生活中被推迟,却不能被避免。独立的自我认同问题出现得越晚,对一个女人而言也就越发困难,再去找出,什么是她余生中重要的东西,其中有哪些还能去经历。对于未曾体验过的生活的哀伤不断增长。其实每种生命的设计都会排除某些可能性——所有人都得为不曾体验过的生活而悲伤。

这就是与孩子的脱离过程,和每个哀伤过程一样,它是一场挑战和一次机会,以越来越多地重新思索自己。

译后记:讲述的是父母如何放手让成年人的子女走自己的道路;不再直接参与孩子的生活,而是与子女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的成年人之间的关系。这本书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如何面对和客服与子女脱离的伤痛,另一方面是如何找到自己独立的自我认同,即独立的自己。

这本书的主要对象不是离开父母羽翼的孩子们,而是父母本身。不少的父母,尤其是那些将全部心血都给了子女的母亲们,在孩子长大成人离开家的时候,会感到极度的不适应,甚至精神抑郁,毕竟,孩子曾经是她们生活的中心内容。

第五篇:帮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

帮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

——看《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陈韬

近段时间突然很想看电影,就把学生时代看过的一些经典影片重温了一遍,也许是角色转换的缘故,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特别让我有感触。

故事发生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落魄的音乐教师克莱门特·马修来到新的工作单位——“池塘之底”——一所“问题少年”再教育学校。他见到60个孩子,60个特别的孩子:勒盖莱克,看似瘦弱,却设置机关打伤了看门大叔马克森斯;皮埃尔·莫昂奇,被称为“天使的面容,魔鬼的躯体”,他极度叛逆,你永远无法想象他会做出什么事情;派皮诺,对学习一无所知,每天都守在校门口等待星期六;科宾,喊老师秃头、潜入校长办公室偷钱„„这是一群问题少年,他们撒谎、偷东西、欺负弱小、攻击老师„„。也许任何一个普通老师见了都会感到头痛和反感,自私而冷酷的校长哈森更是如此。

在哈森的管理下,学校成了一座少年监狱,厚重的铁门、斑驳的墙壁,校长哈森遵循“行动—反应”原则,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严厉的惩罚。罚他们劳动、关他们紧闭、取消他们的一切娱乐活动,甚至,对他们实施体罚。虽然孩子们在面对校长的惩罚时恐惧得瑟瑟发抖,但是,他们依然捣蛋,依然撒谎,依然用暴力攻击老师,并且,一次比一次更严重。马修来了,做了这里的学监。对孩子们的捣蛋,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恼羞成怒,他找出伤害看门大叔的勒盖莱克,要求他去照顾大叔,同时答应帮他保守秘密;他包庇偷他皮包的皮埃尔,使他免受“行动—反应”之苦;甚至,他从科宾唱的“你会完蛋的,秃头,轮不到你来拿主意”里看到了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他决定教孩子们合唱。

马修细致地了解了每一个孩子的嗓音条件,给他们分好音部,没有一个人例外,即使是后来的几乎坏得无可救药的蒙东,他也给他安排了合唱团里的男中音位置。派皮诺,什么歌也不会唱,没有一点音乐知识,马修让他担任合唱团的副指挥,每次大家唱歌的时候,他让派皮诺给他递指挥棒。科宾,天生的五音不全,马修让他来到队伍前面,做一个活动的“乐谱架”。每个孩子在合唱团里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他们在合唱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再一门心思地恶作剧,“池塘之底”开始有了温情、有了欢乐、有了希望,连冷酷的哈森校长,脸上也露出难得的笑容。

叛逆少年皮埃尔,天生一副好嗓音,却对外界充满抗拒,他热爱音乐,但他宁愿一个人躲在角落偷偷地练习,也不愿意加入合唱,马修让他担任合唱团的领唱,在一次次合唱成功之后,皮埃尔的抵抗情绪终于缓和,他开始懂得感激。在马修的推荐下,这个音乐天才走出“池塘之底”,去了里昂音乐学院,并最终成为著名的音乐指挥家。

如果从个人人生来看,马修或许是失败的,但作为一名老师,他却是最成功的。爱心,很多老师都有,但爱的艺术,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握。马修除了用爱心对孩子们进行理解与宽容,还帮助每个缺少生命意义的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找到体现他们人生价值的位置,这应该是马修教育艺术最成功的地方。

回看现实,我们教室里,三尺讲台之下的孩子们,缺乏人生目标、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学生大有人在。或许,我们也可以学学马修,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他们的人生焕发出价值的光辉。

下载会哭的孩子最会找到自我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会哭的孩子最会找到自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孩子找到自己的路

    让孩子找到自己的路最近在读台湾学者李雅卿的《乖孩子的伤,最重》,该书是教师、学生、家长的自主学习书信集,有对教学的反思,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心得,还有就是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困惑......

    让自卑的孩子找到自信

    让残障的孩子找到自信 在一次随班就读的会议上,一位领导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残障学生在学校所占比例也许是百分之零点几,在一个班级体里面也许占几十分之一,在一个家庭里......

    找到孩子的闪光点教育随笔

    徐徐是个比较喜欢攻击别人的小朋友,她的语言能力比较弱,很多时候,说话都是口齿不清的,大家都听不明白她在说些什么,于是她的攻击性就更大了。今天,我带小朋友散步,由于风吹大树,树发......

    感动会哭的生日祝福语

    感动会哭的生日祝福语 感动会哭的生日祝福语1 1、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2、愿以后有人陪你烧烤火锅焖大虾,也有人陪你素琴调弦品香茶......

    感动会哭的生日祝福语

    感动会哭的生日祝福语 感动会哭的生日祝福语1 1、陪伴你走过了第六个年头了,爱你永远爱不够。我亲爱的宝贝,生日快乐,永远快乐。2、悄悄地,悄悄地,浪漫的生日终于来了,带着甜蜜的......

    充分了解自我找到合适工作

    充分了解自我,找到合适工作 由于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近几年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造成了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昔日被誉为“国之栋梁”、“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在就......

    家长经常鼓励会提高孩子自我评价

    “在孩子心里,住着两个‘孩子’,一个是好孩子,一个是坏孩子。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成为好孩子,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大人要做的就是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充满鼓励的环境,唤醒他们的‘好......

    赏识让孩子找到自信[推荐阅读]

    赏识让孩子找到自信 南溪区钟灵街小学 陈功虎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尊重与欣赏。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摘自《周宏赏识教育理论》 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