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别让孩子伤在小学读后感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读后感
文/李林海
女儿上小学了,班主老师向家长推荐了好多书,其中有一本就是《别让孩子伤在小学》,我上淘宝购买一本。今早拿到了书,一口气看完了。内容很写实也更为实用,简单来说这本书要传达的就是沟通。家长要与老师主动沟通,对老师告知的各种信息要反馈到位,有始有终。而自己从中也深受启发,于是从网上转载了本书的重要摘文,提醒自己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也和大家一起分享品味书中精华。
一、好老师胜过好学校
孩子在小学时期,能进入到一所适合他的学校,能遇见一位好的班主任老师,孩子就能快乐成长。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学校,千万不能迷信学校的名气,但不管怎样有一点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孩子能遇见好老师。
二、“三心”判断好老师
小学老师需要三心:爱心、责任心、上进心。有了这“三心”,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
爱心:小学生和中学生、大学生不同,他们对老师有一种独特的崇拜和依恋。在他们心中,老师说的话是“圣旨”,老师交待的任务必须去完成。如果他喜欢哪位老师,就会特别听话特别认真地去学那门功课。
责任心:小学班主任如果是30岁左右的女老师那就是最好的。真正留在教学一线的男老师们往往是无所欲求的,总是得过且过。
上进心:真正的好老师绝对是长期战斗在教学一线的,上进心指的是“不断的求知欲和探索心”。
三、孩子提前入学未必好
孩子就像小苗苗,有他自然成长的规律。做家长的,何必硬要去打破这种规律,缩短孩子的童年生活呢?学校老师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首先重视的,一定是那些综合素质强的孩子,这些孩子往往能很快成为老师的小帮手,班里的顶梁柱。所以父母要考虑孩子的全面发展,不要因为某一方面表现突出就让孩子错过正常的成长,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四、教师节送不送红包?不重要!
如果你真的尊重老师,送不送红包只是一种形式。如果那个老师真值得你尊重,他收不收红包都会一样地对待你的孩子。给老师送红包的家长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洁”的,真心实意想表示感谢和祝福;一类是“不纯洁”的,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色彩。送与不送,并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在学校里老师传授一样的知识,不可能只给送红包的小孩讲课,也可能只给送红包的小孩改作业。送与不送,并不影响孩子的成长。
班里的小孩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老师过于偏心,孩子们一定会有不满,告诉自己的家长,老师不是傻子,也不可能因为照顾你的孩子,去面对过多的质疑,成为闲话的靶子。如果你是真心想表达对老师的感谢,送红包也是有技巧的,既然决定给老师送就要让老师收的安心,最好的办法是装在一张贺卡里,并在贺卡上写上祝福的话语。如果老师退回来,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达,礼物、鲜花都可以,总之,能表达你的心意就行。
其实给不给老师送红包,真没那么重要,家长自己开心就好,想送就真心诚意地去送,不想送也别虚情假意,送了心里又堵得慌。老师最开心的是什么?不是你曾经送给他多大的红包,而是等你孩子毕业后,你还能称赞他是个好老师。
五、家长越热情,老师越害怕
作者观点:老师和家长的关系很微妙,不能过于亲密,也不能过于疏远,最好保持一个尊重的距离,做最熟悉的陌生人。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见到老师,礼貌地问候;遇到问题,谦虚地请教;交流孩子的情况,耐心听取;孩子获得了好成绩,表示感谢。与老师保持一种不疏不近的距离,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空间成长。
六、家长越坦诚,老师越真诚
如果孩子的错误牵涉到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老师说不定会有所隐忍,除非家长表明态度,老师才会放下戒心。如果你还能遇到一位敢于坦诚告诉你孩子在学校的问题的老师,你应该庆幸你遇到了一位好老师;而你发现了孩子的问题,也应该及时与老师交流,毕竟学校与家庭教育紧密配合,孩子的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改正。
如果老师向你反映孩子的问题,你不认同,那就要客观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和老师协商出更好的教育方法。如果发现老师对你隐瞒孩子的错误,也无需责怪或埋怨老师,只要主动向老师表明你的态度,让老师放下戒心,老师就会毫无顾忌地向你汇报孩子的所有问题了。
身为教师的自己同感深深!
第二篇:别让孩子伤在小学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
去年,我帮同事在亚马逊网站买了这本《别让孩子伤在小学》,网上销量很不错,一开始我以为这是本老师们看的书,直到看了之后,才知道这是国内第一本小学老师写给家长的沟通秘籍,并且书中的内容很写实也更为实用,简单来说这本书要传达的就是家长如何与老师打交道。作者饶雪莉有着15年小学一线老师的亲身经历,她敞开心扉,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给家长最实用、最宝贵的方法。书中包括28个最让家长们困惑的问题,也是家长们热议度最高的话题,所涉及到敏感问题时能够直言不讳,为的是让孩子们快乐地在小学时代健康成长。看过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它不仅是家长的朋友,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借鉴的机会,同时提醒我们要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
书中写到“好老师胜过好学校”。孩子在小学时期,能进入到一所适合他的学校,能遇见一位好的老师,孩子就能快乐成长。大多数家长都希望给孩子选择一个好的学校,咱们农村家庭条件稍微好的,有的会托关系花高价上县城有名的学校,可实际上是,给孩子选择一个具有“爱心、责任心、上进心”的好老师,比选择一所名校更重要。当然这不是说名校不重要,而是说我们应当给孩子选择一个具有“三心”的好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况且,在现实生活当中,普通学校也有卧虎藏龙,比如咱们学校就有许多有爱心、有责任心的老师们。所以我觉得家长在给孩子选学校的时候关键是要看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我相信我们每个老师都应该遇到过家长要求老师给孩子换位子这样的问题吧!有的确实是因为近视等一些问题,但还有的家长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只要一听到孩子回家说同桌不好,首先想到的就是找老师给孩子换座位。希望不被同桌欺负,或者希望给孩子找个优秀的同桌,促进孩子进步。但是,家长忽略了,孩子在学校里,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身心方面的健康成长都很重要。现在的家庭孩子都越来越少了,许多孩子很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她们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围着自己转,如果这时家长再一味的纵容娇惯,孩子就会变成离群的孤雁,融不进集体。学校是个小社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做家长的,不能跟随孩子一辈子,并且替他过滤掉周围那些不好相处的人,孩子的未来需要自己去适应。
每到教师节的时候,我的婶婶总在我面前抱怨一到过节就烦心,又要给孩子的老师送礼或吃饭,每当这个时候我突然觉得不在城里当老师挺好的,起码咱们这里没有家长送礼,也不会有家长在背后说我们收礼了之类的话。做教师真的是个良心事业,不管我们的待遇如何,不管我们的条件如何,看到那一双双眼睛,我们有的依然是那份想要教好每个孩子的心。我只希望,这些孩子们能有个好的未来,只希望在他们的记忆里,还有个好老师。
另外还需要家长小心的事就是,孩子也会利用老师说假话。现在的小孩很聪明,经常一句“我们老师说的……”就堵住了家长的嘴巴。尤其是咱们农村有许多留守儿童,而爷爷奶奶们并不能分辨真假,于是老师就成了最好利用的王牌。孩子利用老师说谎,家长也要仔细思量。在作者看来,没有不说谎的孩子,再乖的小孩也有说谎的时候。尤其利用老师说谎,更不会让别人怀疑。如果关系到金钱、利益、矛盾冲突,哪怕和老师有关,家长要在孩子的话前打一个问号,仔细思量一下它的真实性。家长应该明确告诉孩子:“那我问问老师”并且说到做到,让孩子没有撒谎的机会。孩子没空子可钻,自然不会再利用老师撒谎了。
除了以上的收获之外,还有很多的启发,总之孩子有问题时,巧妙用尊重老师的方式去沟通,遇到问题及时与班主任老师交流,这往往是最好的方式,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大途径,培养出健康、优秀的小学生。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小学过的开心,有所收获。
第三篇:别让孩子伤在作业上
别让孩子伤在作业上
“孩子今年上小学四年级,每天回到家,总有写不完的作业。最近,我逼得紧了点,他就跟我发毛,动不动就说不上学了。孩子完不成作业,老师就会不高兴,甚至还会批评家长。这可怎么办才好呢?” 课业负担太重,已然成为中小学教育最让人诟病的把柄。既让孩子们筋疲力尽,又让家长殚精竭虑。对于中小学生家长来说,家庭作业,几乎成了大多数亲子冲突的导火索。最终,既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影响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更有甚者,还会走向退学或者轻生的结局。
去年下半年,一个10岁孩子写的《退学申请书》引发社会关注。文中的一句“我申请退学,不想把理想葬送在无聊的作业和考试中”,可谓一语道破天机,说出了如今中小学生的心里话。这段文字令很多人无比震撼,也足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深入反思。
家庭作业越多,学习效果很可能越差。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沃克教授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在家庭作业上的时间花得越多,学习的效果越差。美国学者的研究也表明,那些学生做大量家庭作业的国家,在学术成就上的国际排名,没有家庭作业少的国家表现好。
一方面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声音,另一方面又是众多专家的研究成果。两者都直戳目前中小学教育的软肋。大量重复性作业、惩罚性作业压得很多孩子喘不过气来,让部分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逼得个别脆弱的孩子选择轻生。
就在去年11月20日,化名为小亮的孩子从16楼跳下摔在小区门口的花从里,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在他跳楼的窗台下放着一册英语作业本。“我去死了,88。”这是12岁的小亮写下的对这个世界的最后留言。同学回忆:“昨晚小亮作业未完成,遭老师严厉批评并撕碎课本。”
在让人扼腕叹息的同时,我们真的需要认真反思中小学教育,尤其是家庭作业超负荷这种非正常现象。虽然这些年来,大家一直在呼吁要给孩子减负,教育部门也三令五申,但事实却是越减,学生的负担越重。
导致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校和老师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及迎合上级考评要求,一味追求升学率,让孩子通过大量重复练习取得更好成绩;二是家长出于自身虚荣心的考虑,以及希望孩子成龙成凤的功利思想,一味追求高分数,配合学校和老师逼着孩子完成大量“无聊”的作业。
目前来看,学校教育暂时不可能得到很大的改善。因此,保护孩子的天性、呵护孩子的学习兴趣、适当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的重任,就只能落在家长身上。别让幼小的孩子,过早地伤在恼人的作业上。首先,我们需要转变观念,考试分数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作业做得越多,成绩就一定越好。其实,不论老师还是家长,都需要明白,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跟所花时间和作业量成正比,这就跟不是吃得越多就一定长得越胖的道理一样。很多时候,作业过多,反而还会适得其反。
如今的孩子,虽然生活条件很好,但他们活得真的很累。我们的青少
年,正面临如下的尴尬处境: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学习的课程越来越多,独立的思考越来越少;外在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
当前社会背景下,排名前
三、角逐名校成为普世价值观,他们不得不唯“考分”马首是瞻。
其次,我们需要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一向认为,考试分数能否提高,学习成绩是否优秀,绝不仅仅取决于孩子花了多少时间在学习上,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具有内在的学习动力、家长的教育是否跟上、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是否跟上。
如果把分数和成绩比作一个支点,除了做大量作业,还要找到成绩停滞不前的内外原因,并加以调整和改进,才能充分利用更多的杠杆来撬动学习成绩这个支点。
当前教育走入怪圈的原因有很多。从学生本身来说,缺乏主动、内在的学习欲望和目标,对所学课程提不起兴趣,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和梦想,是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的“最大元凶”。现在的家长都很宝贝孩子,希望他学这个、学那个,但是真正有几个是孩子们自己喜欢的呢? 如今,无论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大多数人自身学习动力不足,无法发挥自主学习的潜力,很多人只在乎考试成绩,却不关注学习对人生成长的意义,不会因为自己的兴趣去主动学习。
因此,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一种激发学习兴趣的良好学习环境,使每个孩子所拥有的各式各样的内在动力发展成为积极的爱好,而非成年人以自己希望孩子所具有的动力来替代孩子本身具有的那些内在动
力。
纵观当前中小学教育,无论老师多么资深、教得多么出色,孩子如果没有内在学习动力,成绩仍然上不去,而有内在学习动力的孩子和成年人一样无师自通。
作为家长,我们无力改变学校和老师,但却可以通过灵活的方式适当保护孩子。如果孩子遇到学校布臵的惩罚性作业,我们就需要明确跟老师表达自己的看法,尽力改变老师的做法;如果碰到大量的重复性作业,我们就需要巧妙地向老师提出来,尽量避免对孩子的折磨。再次,我们需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如果说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内因,那么家庭教育环境、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就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外因。只要把家庭教育这个杠杆正确运用,就能以更大的力量撬动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个支点。
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心情,并间接反映在他们的学习成绩上。父母之间、父辈与祖辈之间,尤其是婆媳关系,如果不和谐,肯定会影响家里的孩子。他可能就此不爱读书,讨厌呆在家里,更有甚者还会离家出走。
在控制自身不良情绪方面做得不够的家长,一定要改正,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这需要父母不断学习。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如何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从而为孩子树立好榜样,这也是父母需要不断反思和修炼的。
同时,我们也不要因为作业的事情,随便批评和责骂孩子,更不要动手打孩子。亲子关系出现冲突,一般来说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激情,最终影响学习成绩。
最后,我们还需要调整心态。父母的心态,很多时候决定孩子的状态,很大程度上也决定孩子的未来。如果家长心态不好,孩子承受的痛苦往往比家长更大。
曾有一位网友向我咨询:“我的女儿刚上一年级,非常粗心。每次的大小考试,如果她只要别粗心,那肯定都是满分。可她总是都会犯些小错误,我非常头痛,也好困惑,只要她没考到100分,我的心情就会很差很失望。因为我的时间大多数都花在她的身上,有时我生气时还会打她,但还是没有效果。比如昨天的英文单元考试,她全做对了应当是100分的,但是老师扣了她10分,就因为没有写名字。我女儿也有很多的优点,她非常大气很会懂得分享,也超级听我的话而很有礼貌,非常的善良,很懂得心疼妈妈。”
我听下来,她的女儿已经做得非常棒了,可是家长的这段话仍然流露出内心的焦急和惶恐。
这是一个鼓励竞争至上、鼓吹成功第一的社会,所以整体社会价值观就滑向“名”和“利”的一端。“救救孩子”的呼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只有两个办法可以实现:一个是整个社会的成功取向改变,但这肯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的孩子已等不起;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家长自己的心态改变,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考试和分数,对于全世界的孩子而言,都是逃不掉的魔咒。但能否把孩子的成长和成绩看得同等重要,能否不唯分数是从,能否给孩子更多成长空间,却是大相径庭的。分数并不会跟随孩子一辈子,但人格和品行却会伴随孩子终身。如果在家长眼中,永远没有所谓的“差生”,把心态放下了,纠结自然就会消失!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外部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对外部环境的看法。首先改变我们对成功的衡量标准:当每一个人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他们都愿意为了自身的生命价值和荣誉而战,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除了孩子和家长这两方面的因素之外,学校和老师也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目前更多承担的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样,教育工作者也肩负神圣的使命。这就需要他们为我们的下一代奉献他们的良知,需要他们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教育。这是撬动孩子学习成绩这个支点的另一个更大的杠杆。
如何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即使是聚焦于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个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话题,也需要一批又一批怀揣教育梦想、始终抱有无法割舍的教育情结的先行者率先推动中国教育的变革。
第四篇:读《别让孩子伤在小学》有感
读《别让孩子伤在小学》有感
明年九月份儿子就六岁整了,这也开始意味着孩子将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将从此变得更加正式,学习的压力和学习时间的持续性将是一个挑战。我在内心里开始感到些许的不安,总觉得自己应该提前做点什么,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孩子在这个阶段心理压力不要太大,于是我开始寻找一些能够让孩子更好地享受小学生活的家教书籍。我内心里相信只要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于是乎,我从网上书店找到了由“教师作家”饶雪莉老师写的书——《别让孩子伤在小学》,说实在的,刚开始我以为这是一本专门指导家教方面的书籍,买来之后才知道这是一本指导我们做家长的,如何与小学老师打交道的书籍,有些遗憾,但读完之后,细细想来,收获和启发也颇多,觉得也是买有所值,毕竟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才能更好的教育好孩子,而如何在孩子碰到问题时与老师交流才会更有效,这实际上也是帮助自己的孩子成长。所以,为了孩子快乐起跑,家长和教师就应是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和“合作伙伴”。两个星期,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看完了本书,现将收获总结如下:
(一)好老师胜过好学校。大都数家长都希望给孩子选择一个好的名校,可实际上是给孩子选择了一个具有“爱心、责任心、上进心”的好老师,比选择一所名校更重要。当然这不是说名校不重要,而是说我们应当给孩子选择一个具有“三心”的好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况且,在现实生活当中,普通学校也有卧虎藏龙,我们应该摒弃偏见。另外事实上,在小学阶段,老师除了教给孩子学习任务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孩子对学习有兴趣,而不是厌学或者是感觉学习索然无味,我们重要是看学生获得成绩的过程,而不是仅仅看试卷上的分数,一个强压的一百分和一个轻松愉快换来的九十分,大家更愿意哪一种呢?并且很多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要等到孩子到了中学才能显露出来,所以将我们的目标锁定在“分数获取的过程”,这样更能判断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
(二)孩子提前入校未必好。现在有很多的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就很好,包括学习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很多家长便不想让孩子在幼儿园再浪费一年的宝贵时光,所以五岁多一点便将孩子送到了小学。实际上,到了小学跟那些足龄的孩子在一起,他们虽然在学习上没问题,但实际上在心理承受和身体素质上并不代表能有足龄的孩子一样好。而当年你的孩子可能在幼儿园很受待见,但到了小学,老师有各种任务和压力,他们往往选择综合素质强的孩子,而使得自己的孩子仿佛“冷落”,有的甚者孩子的自信心受到伤害,毕竟再小的孩子也不是一张白纸,长久以往提前教育容易造成心理缺失,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如果有提前教育的现象,不如经常去学校看看孩子的情况以及留意孩子的情绪,如果有负面的,还是立即悬崖勒马为好。有一项针对一百名提前入学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只有百分之十八的孩子对学习感兴趣,百分之五十六的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百分之十六的孩子上课坐不住。所以正像书中饶雪莉说得一样:“孩子就像小苗苗,有他自然成长的规律。做家长的,何必硬要去打破这种规律,缩短孩子的童年生活呢?”饶老师也在书中说道:“父母要考虑孩子的全面发展,不要因为某一方面表现突出就让孩子错过了正常的成长,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三)如何吸引老师对孩子的关注。现在很多家长为了老师能够在学校多加对自己孩子关注些,往往会选择在教师节给教师送礼物,送有“内容”的贺卡,甚至请老师吃饭,孰不知在这种节日里表心意,很多老师并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倒不如在平常的日子里表心意,再说老师更加看重的是你对他的尊重。而且像特务接头一样收礼物,往往双方会比较尴尬,下次再见面也会在内心里有些心理障碍。其实比较聪明的家长,还会选择另一种方式吸引老师对孩子的关注,那就是经常在孩子的作业记录本上留言,或针对孩子的学习问题,或肯定孩子某方面的进步,或针对孩子的习惯问题,也或者在听到孩子讲完班级事情之后,针对班级活动进行评价,而且每次不忘客气地加上一句:谢谢老师等等,如果坚持下去,老师大都时候会发现你对孩子的关注,从而增加对你孩子的关注。
除上以上的收获之外,还有很多的启发,再此不能一一赘述,总之孩子有问题时,巧妙用尊重老师的方式去沟通,遇到问题及时与班主任老师交流,这往往是最好的方式,如果碰到不配合的班主任老师,而该老师又没有恶劣品德问题,只是在教学能力上以及教育能力上存在问题,便可以向学校管理者提出,要求学校管理者大力培养该老师,而不是用投诉的方式将关系搞僵,毕竟让孩子换环境、换班级也不见得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因为不见得你就能在下一家遇到好的老师。
第五篇:《别让孩子写》读后感
从孩子几个月或一两岁起就可以拿本书给他读,让孩子从小对书本产生亲近感。因为现代生活有太多东西会对孩子形成诱惑,如果不注意学龄前阅读,把阅读放到孩子上学识字后再进行,孩子多半由于前期是在电视机前长大而无法对阅读产生兴趣。有的家长认为阅读对孩子来说是一项学习任务,会夺走童年的快乐,所以不需要从小培养阅读习惯。
其实,阅读是人的天性,如果孩子的阅读兴趣从小被培养起来了,阅读于孩子来说就是享受,他沉浸在阅读中的乐趣绝不亚于他做游戏的快乐,甚至更强。很多人认为儿童是需要先识字再去阅读,于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孩子认字,或墙上挂识字挂图让孩子天天认。从逻辑上来说似乎有一定道理,但从人的大脑认知规律来说并不科学。因为孤立的识字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把文字放到阅读中识记,让字与字之间形成各种各样的联系,则会让识字这件事变得非常简单。课外阅读不是做功课,不存在哪个年级该读哪些书的问题。孩子在四五岁前的阅读一般都是读图画书,但6岁以后在阅读水平和兴趣上会表现出明显差异。一本书适不适合孩子看,最主要的是看他愿不愿意看,只要孩子愿意就可以。不要人为拔高,也不要人为阻碍。儿童阅读最重要的是兴趣,家长提的要求越少越容易保持孩子的阅读兴趣。一些家长总希望孩子的阅读是“有用”的,于是当孩子读一本书时,要求孩子记住多少内容或背一些段落;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记得多,会要求孩子慢慢读;甚至有的家长还要求孩子写出读后感等。这些行为都是在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
在保护孩子阅读兴趣方面还有几个细节要注意一下:第一,不要让孩子低低地读出声来。学校里经常要求孩子们低声读课文,那是读课文,不属于我们这里说的课外阅读范畴。课外阅读不必读出声,出声阅读既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也不能增加速度,是一种不好的阅读方式。第二,不要一遇到生字就要求孩子查字典。家长应鼓励孩子有不认识的字没关系,只要能看懂就行;如果有些生字影响了理解,或者在作品中是关键字,可以问家长,这样让孩子觉得很便捷,阅读起来有轻松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