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似一江春水课题总结

时间:2019-05-14 23:34: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恰似一江春水课题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恰似一江春水课题总结》。

第一篇:恰似一江春水课题总结

恰似一江春水

——小牛群初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工作小结

今天坐在这里与大家交流学习,心里很忐忑,我觉得我们做的还不够好,还有太多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我们是怀着一颗虔诚的求教之心,来向走在前列的兄弟学校学习取经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想我们一定会不虚此行。

我这个题目也许不太恰当,因为在坐的领导老师都是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知道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里有这么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实我这是由冰心老人的《谈生命》中断章取义得来的。最近教学《谈生命》,冰心老人把生命比喻成了一江春水,写了一江春水从冰雪之峰发源,遇到过巉岩前阻,欣赏过夹岸桃花,冲倒了层沙积土,经历过暴风骤雨,携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奔赴大海,一路上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这一生动的比喻触动了我,它多像我们学校正在进行的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活动。2011年的春天,在喀喇沁旗教研室的带领和帮助下,我们小牛群初中正式加入了课题研究的行列,正如化冻的春水,虽是涓涓细流,研究的过程也曾一度缓慢,遇阻,但始终不曾停下执着的脚步,享受着快乐与痛苦相伴的诗意旅程。我仅谈谈我们曾经的迷茫,参与研究后的顿悟,以及对受到教研室领导指导和帮助的感恩,还有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和困惑,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曾经,我们的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师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境地:老师 1

们备课不能说不用心,一篇教学设计要反复斟酌,仔细推敲,可一到课堂上却发现学生与预设之间有着可望而不可即的距离;对课文挖掘不能说不深透,大到主题写法,小到字词句读,也可谓面面俱到,可是到了课堂上,学生却只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收获甚微;学生学语文的动力不是没有,就冲着中考那150分,也信誓旦旦,跃跃欲试,可是到了课堂上,面对老师的满堂提问却一脸茫然,手忙脚乱,疲于应付。老师该讲的讲了,不该讲的也讲了不少,学生自己阅读一篇文章的能力却依然故我,考试的时候,面对着“复述故事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品味用词的巧妙”之类的题,答起来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摸不着边际,抓不住关键。老师们费力不讨好,付出没回报,所以陷入了迷茫和困惑,美丽的语文在水一方衣袂飘飘,我们却千折百回难以追寻。就是“阅读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这一课题,将我们带出了山重水复之地,打开了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打开课题方案,阅读了课题提出的依据、研究目的和预期目标,我们有了一种找到知音的感觉,原来我们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带有普遍性,而这些问题通过此次实验改革可以得到解决,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可以还给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消除学生的阅读心理障碍,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让阅读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生命活动,营造和谐生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我们语文教研这一江春水开始了新的旅程。

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这是我借用宋代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雅句。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一个“惜”字,化

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此诗写出了我们对待课题研究的态度和心声。我们珍惜这项研究,愿意从点滴做起,积小流以成江河,我们爱护这个课题,希望以此提高自己,展现个人能力。在一年的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积极进入研究状态,按部就班的遵循实验操作要求进行相关活动。

1、参照阅读教学基本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课题给出了阅读教学基本模式:第一环节:课上预习,获取初读感受,提出初读生成的问题,交流感受与问题,教师据此确定学习目标。第二环节:问题引领,达成目标。.呈现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读书、思考、交流、书面表达,组织成果交流与评价。

在课堂实践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包括学生的阅读初感受,学生自读出来的问题,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发言,老师恰当的有针对性的点评等。通过这些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资料,我们总结出经验,分析规律,有了自己的教学心得,还第一次写出了教学论文。就在实验开始的上半年,我记录了教学《醉翁亭记》时学生精彩发言的片段,传给徐长林老师,心想这点东西太幼稚了,简直不值一提。就在我忐忑不安之时,徐老师给了我毫不吝啬的鼓励,并写了中肯的点评一并发表在他的博客上,这大大鼓舞了我。上学期,我又鼓起勇气将《傅雷家书》的课堂教学实录发给徐老师看。在徐老师亲自修改后,由何广银老师评课,发表在《语文教学研究》上,我心情无比激

动,这是我第一次有关于教学的文字发表,参与这项研究,让我受益匪浅,所以我更加珍爱它。

在学校教研活动时,我们在课题指导下进行大型集体备课,分别按课题模式上示范课,苗大军老师执教了《我的叔叔于勒》,李岩老师执教了《音乐巨人贝多芬》,我上了《傅雷家书》。大家在听课评课中互相学习促进,以此带动全校语文教师都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

2.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充分读书

课题指出:老师的功夫要花在问题设计上,问题提出后就要给学生整块的时间读书、思考、表达。这一点我们在集体备课时主攻的重点。同年级组老师进度基本统一,每上一课前都各自研读教材,然后设计出教学设计,再开碰头会,说说各自的主问题设计,取几人问题之精华,在修改提炼,优中选优,使问题精炼,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需要,在课堂上,问题精简后,学生就有了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思考和表达。而不至于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却不能深入。

3.深入研读教材,有效点拨提升

课题指出:教师的点拨与讲解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处理,讲到当讲之处,讲到深浅适度;点拨点在当点之处,点得要言不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做到课堂评价游刃有余,就要教师做好幕后的努力。我曾经看过央视四套为杂技演员做的一期节目,了解了不为人知的杂技演员幕后的苦练与辛酸,才更加惊羡他们台上的光彩与娴熟。老师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一生都在备课。有了对语文

事业的爱惜,有了对文字的深刻感悟,有了平时对课文的挖掘理解,才会有一堂堂课上妙语连珠似的点评,才有了精当而精彩的讲解。

三、百川东到海,学习无止境

以上是我们在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工作中的点滴心得,我们个人可能取得一点收获,但这仅是沧海之一粟,宇宙之一息。我们还有一些问题和困惑,比如怎样提高学生写读后感的质量和水平,怎样指导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如何更好地让此项课题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换言之,提高考试成绩。我们关心着,思考着,曲折前行着。用哲学的眼光来看,我们的研究正在矛盾中发展。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任何有生命的事物,都依存着从新生到发展壮大再到归化到更大的境界之规律。我也希望我们的教学实验如一江春水,不辞细流,冲破险阻,流进广阔的天地,滋润更多的生命。

第二篇:课题总结

结题报告

2009年5月至2012年9月,由我组申请的课题“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效果研究”,历经准备阶段(2011年9月—12月)、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2年7月)、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的研究,圆满完成了各阶段的研究任务,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现将本课题的研究过程汇报如下,敬请专家组评议。

一、课题研究基本问题和理论依据

1.近年来,社会及家庭对青少年健康都比较关注和重视,但由于文化课学习的压力,其现状并不理想,我国许多学校正处在发展中,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体育课时间得不到保证,导致青少年学生的耐力、力量等部分体能指标以及肺活量水平处于较低水平,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学生视力近视年龄越来越小,近视率居高不下。2005年一项针对38万多名学生的监测显示,7至18岁的城乡男生平均身高比2000年监测结果分别高出0.7厘米、1厘米。体重和肥胖的学生比例迅速增加。但是,学生多项体能指标却呈下降趋势。如肺活量,2005年7至18岁城市男生和女生肺活量分别下降了285毫升、303毫升;乡村男生和女生肺活量分别下降了237毫升、259毫升。另外,2005年和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也绝大多数下降,如7至18岁城市男生和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3.7厘米、3.9厘米。

2.2007年4月29日“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在北京全面启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出席启动仪式,国务委员陈至立主持启动仪式。足以体现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视程度。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3.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研究,国内外研究的课题颇多,也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我国最近才提出的体育口号,对本课题的研究,目前还都是刚刚起步,还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想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滁州市中小学生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制度,让学生自觉的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本课题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育心理学、体育教育学、教材教法等理论进行教学实践研究。

二、研究任务、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和任务是在不同环境下实施“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我们选择了水平

一、水平

二、水平三具有典型代表的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有以下几项任务:

1.认真学习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

2.分析滁州市体育教育工作现状,制订切实可行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3.组织全市中小学校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4.确定六个年级为试点,进行一年跟踪调查、研究。

5.组织督查对各年级“阳光体育运动”进行抽查。

6.总结出在不同环境下、不同年级如何最有效地实施“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并定期交流观摩。

三、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2.问卷调查法 3.对比法

四、课题组的分工情况

蔡卉、朱承平、周海军:课题总负责人,主要调查研究、撰写开题及结题报告等。

柴爱民:负责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和调查分析工作。

董新生:负责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调查研究及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工作。

吴涛:负责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资料分析工作。

五、研究条件

1.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电视电话会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巨大关怀。要求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立即对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工作做出具体安排,确保在下学期有一批学生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到合格或优秀等级,获得“阳光体育证章”和“阳光体育奖章”,以此带动更多的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

2.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廖文科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近一个时期,教育部出台了有关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系列措施,如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度,将达到标准作为“学生评选三好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较大幅度地增加体育课时;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延长课间操时间,推广课间体育活动;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公告制度等,众多措施的出台,给“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政策保障。

3.本课题组人员由专职体育教师组成。既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一定的管理水平,同时有具有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

4.理论资料有图书馆可以查阅,各种文件在县教育局可以查阅。实践材料有一线教师在活动中收集。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课题组按实际情况将研究调整为四个阶段进行实施。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时间是2011年9月—12月,全面启动,展开理论学习,拟定实施方案。第二阶段为具体落实,分片实施与跟进研究阶段,时间是2012年1月—2012年7月,按实施方案开展研究,撰写阶段性总结材料。根据国家新政策,充实研究内容,做好学生阳光体育冬季

长跑活动的跟踪调查。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时间是2012年9月—12月,分析总结实施材料、汇编相关材料和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1.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及教育部部署了2008年工作重点:大力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广泛、深入开展。市教育局成立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县(市、区)、各中小学校成立相关组织,加强领导,确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课题成员多数参加了此项工作的具体层面,集中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央7号文件的通知国》及《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及省市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文件,在实地工作中有了理论依据。

2、我县对学校体育工作历来比较重视,高度关注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近三年陆续出台了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相关文件,制订了学校体育工作奖惩考核机制;逐年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增加体育教师的招考比例,实行体育教师三级培训制度,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以上说明我县的学校体育工作基础是好的,为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加强体育工作的氛围。我校制订了详细的宣传计划,大力宣传健康第一的思想,大张旗鼓地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引导我校中小学生自觉地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到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运

动。

4.深入学校,开展调查,收集学校体育工作的相关资料。本次研究主要分三个层次,一是水平

一、水平

二、水平三三个阶段,通过全面抽查和样本校的调查。

七、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

1.教育部、团中央、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决定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非常及时,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意义重大,在学校均能有效地组织实施,完成率100%、有效率85%。

2.“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已经引起了中小学校长的高度重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试点校制订的“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是切实可行的,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近一年来,学生体质状况有所改善,中考体育如:50米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等项目成绩均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4.“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推动了体教结合工作,促进了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开发出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运动项目(如手球项目),对学校新课程体育与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5.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成效主要取决于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识程度;其次是场地、器材等外部因素,与三个层面环境因素的差异相关性没有显著关系。

第三篇:课题总结

课题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人对英语的学习越来越重视了。在我校,老师们在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研究,学生们的听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从09年开始,我们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参加英语角活动。英语角设在每周四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每周都有不同的和学生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且提前告知他们,好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英语角”以各英语老师轮流主办的组织形式,以初

一、初二和初三各班同学为主体,每周以不同的主题,开展不同的活动。各任课英语老师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以扩大英语角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英语角活动的主题内容涉及校园生活、英语学习等,培养同学们语言学习的兴趣,传播语言文化。经过这一年多的努力,同学们的听说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总之,同学们的热情很高,英语角现场的气氛很活跃。但我同时也意识到,还要进一步发挥带头作用,带动每一个同学开口说英文,使英语角活动的意义得到最大发挥。从同学们一张张满意的笑脸中,我获得的不仅仅是成就感,更体会到了身为英语教师的责任重大。

组织学生们收看电视英语,比如新概念英语和走遍美国等英语节目,且鼓励他们周末在家多看此类电视频道。在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校园广播都会放英语广播,以期为同学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听广播、播音等使学生听说读写英语能力得到全面培养。走遍美国等英语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难度适中,与现代美语紧密结合,场景更加真实.因此,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慢慢增强。但电视英语和校园广播的速度很快,且学生们的词汇有限,因此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收看起来比较难。但他们的热情很高。

去年十月份,我校还组织了英语口语竞赛。初中一至三年级学生组成参赛队,比赛分两部分:

1、英语演讲:自我介绍(谈谈本人所在城市、学校、年级、爱好、学习英语的点滴体会等);

2、英语短剧:自选一篇对话文章,不超过5人参加,可自备道具和服装等。

3、评分要素:内容、想象力、表现力、语法词汇、语音语调、逻辑性、流畅性。参赛顺序赛前抽签决定。英语口语竞赛激发了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给中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捕捉机遇的舞台,在全校广大中学生英语学习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届中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在全校广大中学生中掀起了一轮更加火热的英语学习浪潮。且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今年五月份,我校还组织了英语歌曲演唱赛,很多学生积极准备、参与。老师们也投入热情教学生唱英语歌。此活动意义非凡,因为歌曲有利于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他们熟悉并喜欢的形式;歌曲可以和语言交织学习,可以围绕歌曲练习听力,组织活动;歌曲包含高频词和重复词,便于学生记忆;教唱英语歌曲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的节奏感(如快速的诵唱歌词,练习顺畅的发音,练习连音或弱音。);演唱歌曲是一种很强的激发情感的手段,是一种快乐轻松的活动,有助于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带来快乐与自信;演唱英语歌曲是营造英语氛围的方式之一;演唱歌曲是集体活动,有助于学生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注重英语歌曲的作用。如果学习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便会很低,我往往会以唱英语歌曲作为热身活动。在知识学习中,学生一直处在精神紧张的状态中,他们很容易就会觉得疲倦,这时我会结合所学知识唱一唱简短的、易上口的英语歌曲,不仅能舒缓情绪,还可以帮助学生使自己已经感知的语言知识在头脑中慢慢复苏,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有效的语言学习与生动、活泼、有趣的音乐情境相结合。总之,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的英语学习主动性增强的同时,我也总结和体会到了如此之多。

为了改变传统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还会安排更多的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让他们开口正确地表达。

第四篇:课题总结

“读、写、说综合教学实验”阶段小结

大悟县新城中学课题组

田忠宏

一、课题概述

“读、写、说综合教学实验”是2004年市教科院下达到我校的研究课题。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及《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与能力。同时,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让我们的语文老师进一步明确“读、说、写”教学不仅是个体的活动,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综合能力训练,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与教学水平。初中语文教学有赖于学生在小学阶段打下的语文基础,在此基础上分层制订训练计划,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与能力。总之,“综合教学”是指多途径、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体化教学,把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纳入语文教学范围之内,使课内训练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本课题实验基于“大语文”教学理念,着眼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值得大范围推广。

本课题的研究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校长熊齐云、常务副校长丁强亲自担任课题领导小组的正副组长,另有三名副校长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同时也得到市县教科院、所领导专家的帮助指导,市教科院的董中华先生、县教科所吴普明先生、徐改云先生在百忙之中多次亲临我校关心指导,课题组全体教师在此对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帮助一并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读、写、说综合教学实验”实施过程中采用调查法、对比法、综合实验等方法进行研究。其研究时间及阶段为:

2004年9月——2005年元月为学习准备阶段;

2005年3月——2005年12月课题可行性论证,制定实施方案; 2006年3月——2007年元月,实验研究阶段

(一); 2007年3月——2008年元月,实验研究阶段

(二); 2008年3月——2009年元月,实验研究阶段

(三); 2009年3月——2010年元月,结题总结,研究反思; 2010年10月专家论证,结题验收。

三、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与目标

1、对象为七、八、九年级学生。

2、目标:

①读、写、说综合教学的一般规律; ②读、写、说综合教学与新课标的关系; ③读、写、说综合教学的板块结构; ④读、写、说综合教学的教法与学法; ⑤读、写、说综合教学融合点的开发和利用; ⑥读、写、说综合教学中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⑦读、写、说综合教学中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利用; ⑧读、写、说综合教学水平与能力的评估体系。

四、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综合实验”要求教师从整体把握读写说的教学目标,变分别教学为整体教学,整合读写说三者优势,共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2、联系性原则:读写说既是相对独立的教学个体,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和规律,不能相互替代,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所侧重;同时,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影响学生语文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3、主体性原则:“综合教学”要求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探究,了解特征、掌握规律、学会运用。

4、差异性原则:在实施“综合教学”实验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准确把握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基础水平的差异性,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照顾两头,促进中间”,让优秀者领跑,让落后者跟上,让中间部分保持前进速度,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5、科学性原则:“读写说综合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原则,结合语文新课标科学引导学生在读写说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6、创新性原则:“读写说综合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规律和教学观,抛弃陈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思维训练,注重创新实践,注重过程体验。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去体悟语文魅力与特色。让大语文观、创造性思维、信息技术、过程体验这些当代思维理念和模式融入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五、经验与成果的积累读写说三者既有联系,又各有特点,读写说综合教学的核心是“综合”,肯定的是读写说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但这绝不是说三者可以相互替代,混为一谈。读写说是三个独立的个体,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规律。读是写和说的基础,写和说是读的发展。可以说,写和说的材料源于读,写与说的表现形式源于读,写与说内容的观点和思想也是从读中得来。

(一)关于“读”。

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和规律,首先是感性认识,然后才是理性认识;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向前发展。因此,读写说综合教学实验,读是第一位的。只有通过大量、广泛、深入地读,才能让学生在大量已知信息中进行梳理归纳,得出结论。学生就是在读的过程中积累了语文知识,训练了思维,丰富了语文素养,形成了一定的思想意识。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和默写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训练方法,应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因此,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教法,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技能,第一基本功。我们课题组的语文老师,都十分注重在实验中狠抓“读”的环节,落实“读”的教学目标。例如,课题综合组长高炜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时,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来落实本课教学目标和本课题的实验目标。授课教师没有在诗歌的体裁及诗歌的写作背景与方法上花过多的时间,而是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对诗歌的阅读上。第一,配乐朗读,利用视频再现曹操面向大海,站在高山之巅吟颂《观沧海》的壮观景象,让学生领略大海的浩瀚与壮阔,进而领悟诗人豪迈博大的胸怀。第二,老师领读,学生齐读,共同演绎一代枭雄与豪杰的齐天激越与豪情。第三,通过分角色与分组朗读,让学生去领悟和感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江的广阔和诗人驾舟踏浪的风华意气。第四,再通过默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去体悟离人感伤的情怀。就这样,课文的内容、景物的描写、诗人的情怀,通过反复的读一一为学生接受,成为学生新的知识积累,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把需要三至四课时的内容,用一课时完成了。第五,在读的基础上,辅以写和说的训练。写的训练通过改写马致远的《天净沙》来完成,作课堂练习;说的训练是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改写成景物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的白话文,在下一节语文课时作为课前演讲材料。高炜老师的这节课,既突出了“读”的训练,又将写和说的训练在读的基础上有机的结合起来了,效果很好。

以上主要是课内读的训练,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训练也不可忽视。因为,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在校内课堂上,还要走出课堂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学习语文。不仅如此,学生的语文实践也要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落实、去检验。课外阅读的主要形式一是精读,二是泛读。实验老师在学生课内阅读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量,我们指导学生阅读的具体方法:一是与语文相关的文章或知识要详读,理清思路,抓住要点,做好读书笔记,实现内化。古人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强调的是读书一定要做笔记。因为再好的头脑都有遗忘的时候,笔录以后就可以长久地保留下来,以备不期之用。二是要制定相应的读书计划,对必读的大部头著作采取零敲细啃的方式,对借来的书籍采取突击的方式,坚持每天读一至数小时的书,必须持之以恒。三是对一般的书刊文章则可采取泛读的方式,开卷有益。四是对传统的文化和外来文化做到有选择地阅读,学会采用批判的眼光去对待它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其精华,去其糟粕。五是自觉抵制封建迷信、异端邪学、黄色书刊等有害的东西。有害书刊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大,实验教师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且制定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为了方便学生阅读,我们实验教师想法设法为他们营造阅读的空间和氛围。一是成立各种阅读小组,比如古典文学欣赏小组、鲁迅作品精读小组、外国文学泛读交流小组、科幻作品阅读交流小组等。二是各班都开辟了不同规模的读书角。全体同学自愿捐献几本书刊,有的一人就捐了上百本。对私人贵重书籍则登记造册,交换借阅。三是各小组定期交流读书心得。四是学校定期组织读书演讲比赛,鼓励优胜者。

(二)关于“写”

我们实验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注意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认真的梳理总结,学习效果不好。往往是这也知道一点,那也知道一些儿,都是些零零碎碎的东西,用的时候又记不住,不是没法用就是不敢用。这样读来的东西作用不大。那么,应该如何提高“读”的作用和效率呢?我们的结论是读写结合,边读边写。前面的一种读书方法,是一种单纯的“读”,目的性不明确,可能是为了猎奇,也可能是欣赏,还可能是消遣,不能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读写说综合教学”,把读写说紧密结合起来,在读的基础上,添加了写和说的目标。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①课内作文。实验教师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作文,在题目、体裁、字数、时间上不作规定,学生写好后就交教师批阅。教师批阅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可口批也可笔批;可单独批改,也可集中批改;可以是教师批阅,还可以是学生间相互评阅。总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锤炼他们的写作技能。

②课外作文。要求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体验生活,去挖掘素材,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实验教师江光宏、朱光道还经常把自己写的下水作文发到学生中去传阅,或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去引导、启发学生。因此,他们两个班有四个同学在全县作文竞赛中获一、二等奖。并有多人在学校举行的作文竞赛中获奖。

③创办习作园地。我们学校从2004年“综合教学”实验开题以后就动员各班自编自创手抄报。学校每月出版一期《学生习作选编》,把学生的优秀作文刊登出来,在全校传阅。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写作水平作用较大。很多同学都以能上校刊为荣,还在下面暗暗较着劲!校刊上的作文是不能弄虚作假的,只要是有人检举习作抄袭,是要登“报”通告的,并要求该文作者公开向全校师生道歉。各班的手抄报也各有特色,有《小荷月刊》、《春芽》、《三月》、《新星》、《墨香》、《笋》、《追求》、《明天》等,刊物虽小却渗透创作小组成员们的心血。每张小报都有报头,并注明了日期、期数、主编、责编和指导老师等项目,分版排列,大小为十六开纸正反两面,文字插图均由学生手抄手绘。

④写读书笔记。学生课外阅读时,往往不爱记笔记。实验教师针对这种现象,及时纠正及时引导。比如课题组的张红斌老师要求学生记阅读“流水账”,即每位同学都要记载自己阅读文章的题目、作者、文体、篇幅、内容摘要、名言警句、新颖佳句、精彩片断、心得体会等内容,有时还根据不同学生指定具体的阅读对象和范围,定期检查或抽查。这样“逼”了一段时间,他们班的同学大部分都养成了自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⑤写观察日记、随记、大事等杂记。在教学中我们还发现,有相当部分学生在作文时无话可说,或东拼西凑,或胡乱搪塞。写的事件往往是“牛头不对马嘴”。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生活缺少观察。例如有一次,课题组教师田锋在上作文辅导课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谁知道今年第一次打霜是哪一天?你第一次看见枫叶红了又是哪一天?”“谁记得去年的第一场雪是几月几号开始下的,下了多长时间?”全班竟没有一位同学能准确回答出来。什么原因?因为他们平时就没有留心去观察这些东西,更谈不上把这些东西记下来。那么在作文中如果要写这些自然景色的话,他们就只能胡诌了。由此例可见,学生写观察日记作用极大。为此,我们实验教师便经常查阅学生的观察日记,并常常与他们交换意见,作必要的指导。

⑥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综合教学”实验启动以后,学生发现语文课与原先不同了,活动多了,大家学习语文的热情高了,甚至连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过去学生很少找老师问问题,而现在很多学生经常围绕着语文老师问这问那,还不时出现一些热烈讨论的场面。这种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将进一步推动语文教改向一个全新的阶段发展,同时也说明我们的“综合教学实验”的效果是十分显现的。

我们课题组的实验教师经过认真的讨论分析,发现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第一,字、词的基本功不扎实;第二,不能正确运用标点符号,更谈不上准确;第三,字、词逻辑,事理逻辑混乱;第四,普通语法错误严重。究其原因,一是小学语文荒芜严重,没有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学生语文知识层面,出现了多个不同的断层,表明这些学生在小学的某个阶段语文基础薄弱(“掉了链子”),影响了后期发展。二是后面继任的教师也没有对他们进行“补缺”。这些问题给我们实验的整体推进带来了一些困难。这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出了一个警示:绝不能放弃这些在知识上有了缺陷的学生,因为这不是他们的错!三是我们语文教改本身也存在某些缺陷。或许是教材,或许是课标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觉得教材弱化或淡化学科理论,突出学生的过程体验,这原本没有错。但弱化、淡化基础理论到什么程度,还有待实践给予一个相对准确的参考值。不过,我们在教学中感到现行人教版教材把过去绝大部分的基础理论都去掉了,而教学时又要常常使用(如词性、句子成分、标点符号等),特别是在考试中也经常考到,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因此,我们建议语文教材中还是要适当的增加一些“词性”、“句子成分”、“文体”等基础理论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三)关于“说”。

在生活中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做行政领导的不愿给教师作报告;多数学生家长见了自己孩子的老师显得手足无措,甚至连话都不会讲了。主要原因是他们觉得老师都很有水平,在他们面前讲话害怕出错,不敢讲。学生在课堂上不爱讲话既有这种心理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教会学生去说,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

为了全面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我们课题组的老师提出让学生“敢说——想说——会说”的“三步训练法”。

第一,要引导学生敢说。课题组的熊宁生老师在教阅读课文《杨修之死》时,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学完全篇。学生开始不敢说,熊老师设置了第一个问题:“是哪一件事情直接导致曹操杀死了杨修?”学生回答:“是杨修猜出了ˋ鸡肋ˊ的意思,曹操借口杨修扰乱军心,将他就地正法。”老师进一步要求学生把这件事讲述出来。熊老师的第二个问题是:“曹操杀杨修的原因绝对不是偶然的,而是杨修必死。请你们从课文中找出理由。”接着同学们把后面的六个小故事讲了出来,解决了主要教学目标——读和说的训练。熊老师的第三个问题出来了:“曹操还是很欣赏杨修的,或者说曹操还是很惜才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学生又讲了曹操吃了败仗后而厚葬杨修的故事。最后熊老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第四个问题:“从课文的材料中你们认为杨修是个什么样的人?曹操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同学们经过充分的讨论,有人说:“杨修很聪明。”有人马上反对:“他如果真聪明的话就可以躲避曹操的杀害。”最后得出——杨修是个爱耍小聪明的人,而曹操则是一个“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负我”的一代奸雄。

第二,要激励学生想说。课题组长高炜在激励学生想说方面颇费了一些心思。一是在课堂上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说;二是在讨论问题时鼓励学生多说;三是经常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要求每个同学都说;四是举办小小故事会要求大家轮流说;五是分组做传花击鼓等游戏,点到谁谁就讲一个笑话或表演一个小节目;六是组织各个读书兴趣小组开展“亮一手”的竞赛活动;七是每节语文课前由学生开展5分钟的演讲活动,讲一条新闻,说一段故事,评讲一件时事,报告一则天气预报等均可;八是对每个学生的进步都做好记录,定期评价,特别是对在学校或校外获得荣誉的学生一律请上光荣榜,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他们班学习氛围更浓了,学习的自觉性和热情更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在活动中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第三,要训练学生会说。“敢说”“想说”只是初级目标,“会说”才是终极目标。能够展现出说话的技巧、才能和艺术来才算“会说”。要想真正让学生达到“会说”的境界,决非是一件易事,也绝非一日之功,而要靠他们日积月累,终其一生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能达到“会说话”的最高境界不会有很多人,但这并不妨碍让大多数学生成为“会说话”的人,我们相信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课题组的高家福老师为了训练学生“会说”,采取创设情境的办法效果十分显著。情境一:“他乡遇故知。”甲:“老伙计,好多年不见,想死我了!”(握手,拥抱),乙:“是啊是啊!也想死我了!”乙:“唉,你怎么跑这儿来了啊?有么事吧?走,我们先找个地儿喝一杯,边喝边聊。”甲:“好,好!我来做东。”(第一轮交谈结束)情境二:“酒店交心。”乙:“兄弟,你这些年在哪里高就啊,伯父伯母还健康吧?家里情况怎么样?”甲:“不瞒你说,当初在机关总想混个一官半职,后来年龄大了眼看仕途无望,前几年下了海,自己开了家小公司,做贸易的,有口饭吃而已,父母还扎实,生活基本能自理……听说你儿子出息了,到澳洲留洋去了,到底是书香门第呀!真让人羡慕啊!”乙:“哪比得上你老兄ˋ财通三江利达四海ˊ,那才叫一个阔哟!哈哈哈,来,干一杯……”情境三:“问路”。有一天你独自一人外出,访问了一个同学,碰到一个40岁左右的妇女。你要向她问路,你该怎么开口?①“大嫂,到大智路怎么走?”结果是:“滚蛋!谁是你大嫂,你妈才是你大嫂!”②“阿姨,请问往大智路怎么走?”答:“哦,大智路,坐3路公汽到大智门下车再转21路公汽再走三站路就到了!”问法不同,效果当然就不一样,通过各种各样的情境去体悟语言奥妙,让学生知道交谈的场合不同,交谈的内容和方式是不一样的;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学生掌握了这些特点和技巧后,就产生了自设情境在同学间互问互答的欲望。老师作为指导者随时帮助学生释疑解难。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学生交谈的内容丰富了,技巧也明显提高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把这些各种情境下的对话记录下来,形成稳固的知识体系,就会取得很好的说和写综合训练效果。

根据“综合教学”试验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原则,实验教师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读写说”的教学目标,整合三者优势,共同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因为三者统一于语文教学目标之中,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实验对象身上有机融合。打个比方说,读写说三个渠道的信息就像三根导管的营养液全都输进了学生的体内,经过分解、内化就变成了学生的内在知识积淀和潜能,结果是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增添了新的能力。同时,根据实验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原则,读写说又是三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规律,不能混为一谈,在具体实验教学中要有所侧重。再者,学生心理和生理上存在着差异,还有基础与能力上的差异,这就更增添了实验主体的复杂性。因此实验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实验中要采取各种不同实验手段与方法。在总体上我们采取了“抓两头,促中间”的方式,来平衡实验效果的整体性,对单独个体我们又分别制定了相应的个案,区别对待,力争补上“断层”、接上“链条”,确保大面积的获取实验成果。

当然,实验的方法还有多种,训练的方式又各有千秋,我们课题实验收获的成果也很多,在此不能一一表述。就是上述文字也恐不成章,记错之处、表达不当或观点不妥之处,还望诸位学者专家不吝赐教。就此草草收笔。

六、各种实验成果另编辑成册作文教学中应注意帮助

第五篇:课题总结

四 川 省 电 化 教 育 馆 教 育 技 术 科 研 项 目

利用网络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研究

总 结 报 告

一、引言

(一)课题背景: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越来越多地走入并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对网络的需求,尤其是广大教师,已经不仅仅限于聊天、游戏、查找资料、收发电子邮件等一般性的功能,进行即时的在线研讨,与专家进行点对点的零距离交流以及和全国各地教育同仁就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深入切磋已经成为教师群体共同的需求。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方便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互动、研修、学习,真正打造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学习。

网络跨时空交流的特性,突破了专家、教研员与教师只能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大大放大了专家、教研员和教师的作用,改变了教研活动活动面小的状况,使教育科研的全员参与、大范围经常性交流变成了现实。利用网络,一线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获得了专家的专业支持、经验的广泛传播、问题的多点求解、难题的集中攻关。网络整合放大了课程资源效益,专业支持力量和资源的匮乏矛盾得到了缓解。网络对促进教师的学习与提高,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广大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教育科研,充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建立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是现实教研的有效拓展和延伸。网络对教师科研能力的积极影响尚需总结和提升。因此,我们确定开展此项研究,力争在此方面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意义:

1.该课题旨在通过利用网络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研究,促使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对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认识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良好应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形成学习型、研究型的工作方式。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奠定基础。

2.探索和构建利用网络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思路与模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促进学校卓越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该项课题研究的领域分为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及利用网络丰富教师科研手段和方法能力等七个科目共二十四项研究内容,由课题组成员分别担任各个研究领域的主研人员,成立相应的子课题组,按照研究的实施计划分阶段同步推进。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该项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来指导并贯穿于整个研究活动过程,既以理论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提高理论认识,寻找到校本研究与新课程改革的最佳结合点,办出草堂特色,为同类学校提供利用网络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范例。

此外,我们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还采用了正面几种方法:

文献研究法:我们借助于市图书馆、乐山师院图书馆的大量资料,依托丰富的网络资源,查阅与研究相关的文献,不断搜集国内外有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解决了研究中的理论盲区,为课题研究提供翔实理论支撑。

调查研究法:在研究实践中,对我校全体教师开展了网络应用现状和教育科研现状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掌握了我校教师网络应用和教育科研的总体水平,对研究对象有了深入了解。

行动研究法:在研究实践中,我们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并针对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运用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使研究不断提升到新的阶段。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及时召开座谈会,总结阶段工作,交流经验,分享成果。特别对实验教师典型的或有特色的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对被总结的经验进行筛选、归纳、提炼,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三、研究的过程

(一)从2006年3月至9月,完成了课题选题及申报工作。

我们首先成立了课题组;并聘请省(市)教育技术、教科研专家成立了顾问 组;在专家指导下初步拟订了《利用网络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研究方案》,向省、市电教馆申请课题立项;学校还建立了课题专项档案,筹措到相当数额的课题研究经费,按《研究方案》的相关要求,对教师进行了初步培训。

(二)从2006年10月至2006年12月,课题进入启动阶段

该阶段首先聘请课题顾问组主要专家杨旭峰老师到校指导课题研究,确定了课题实施的基本思路与策略。接着,于2006年11月,完成《论证报告》、《实施方案》等材料的撰写。并于2006年12月,向省、市电教馆课题主管部门上报开题申请。通过该阶段的工作,我们已充分作好了开题所有准备工作,确保了开题论证会获得成功。同时,在专家指导下,进一步修改了《研究方案》,撰写出了具体、翔实、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

(三)2007年1月开始进入了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 1.通过了开题论证,正式开始了课题的研究工作

2007年1月11日下午,在我校小会议室,由当时主管教学教研的周长永校长主持,有市教育局副局长邓一鹏、省电教馆科研处闰红处长、市教育局技装处副处长叶建国、市教育局技装处理论室全体成员等领导、专家及我校课题组全体成员出席的开题论证会。

论证会上省、市专家畅所欲言,围绕课题选题、课题名称、研究方案、论证报告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和建设性的意见,省电教馆的闰红处长代表省电教馆宣读了该课题的《立项决定》,标志着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正式开始。

2.对课题研究进行深入地动员、布置。

2007年1月25日,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教科室主任范孝英代表课题组对该课题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周泉校长就该课题的研究工作作了深入地动员和详细的布置,号召全校教职工要密切配合课题组的工作,以各种方式参与课题研究,通过研究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力争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3.召开课题组会,部署该课题的正式研究工作。

2007年1月27日下午,周泉校长主持召开了课题组工作会,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此次会议,主要完成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根据开题论证会专家意见,对《论证报告》和《实施方案》进行修改。二是确定子课题、落实研究任务。

会议经讨论,决定课题按四大模块七个方面开展研究,确定了7个重点子课题,并确定了每个子课题的负责人和若干名成员,明确了相应的研究目标,内容和实施计划,要求各子课题组务必于2007年3月前形成研究方案和实施方案,最迟于2007年4月全面实施。确定的子课题及其负责人是:

(1)利用网络丰富自己科研手段和方法能力的设计与研究。负责人:周 泉(2)利用网络信息进行反思能力的设计与研究。

负责人:周长永(3)利用网络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的设计与研究。

负责人:张承坤(4)利用网络信息创造性的提出问题能力设计与研究。

负责人:张承坤

(5)利用网络整合信息能力的设计与研究。

负责人:范孝英(6)利用网络处理信息能力的设计与研究。

负责人:

(7)利用网络收集信息能力的设计与研究。

负责人:余 力 4.完成了教师网络应用现状和教育科研现状问卷调查与分析研究

2007年2月,由教科室主任范孝英负责组织实施,对我校全体教师开展了网络应用现状和教育科研现状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掌握了我校教师网络应用和教育科研的总体水平,对研究对象有了深入了解。

5.完成了子课题“利用网络收集信息能力的研究”。

2007年3月至4月,在余力老师的带领下,范孝英、、向蕾、姚琴共同参与,对该子课题展开了研究。

首先确定了相应的研究策略:

①学校教务处、教科室、网管中心为广大教师创设收集信息所需的相应的网络环境,搭建相应的网络平台。

②通过相关培训活动提高全体教师利用网络收集相应信息的积极性和使用率。

该子课题研究的开展,让全体教师利用相应的网络平台收集信息的习惯得以养成,实现了信息从网到人的流动,促进了广大教师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的能力的提高。

6.完成了子课题“利用网络处理信息能力的研究”。

2007年4月至7月,由 负责,在课题组成员:张承坤、范孝英、余力、向蕾的协作下,制定了如下两点研究策略:

①各学科教研组先确定若干网络应用较熟练人员尝试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处理,形成一定的模式,再在全组推广,以点构线,以线成面。

②开展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处理的案例研究。

该子课题的研究,重在积极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实现信息从人到网的流动,促进了广大教师利用网络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提高。

7.开展了子课题“利用网络整合信息能力的研究”

该子课题进行的时间是2007年4月至7月,由范孝英主任负责,张承坤、余力、及各学科教研组长共同参与研究。该子课题研究过程中,完成了如下工作:

①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有关学科整合的理论及案例。②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信息整合能力的培训。③利用网络进行了信息整合案例的研究。

通过研究,丰富了广大教师学科整合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广大教师利用网络整合信息的技能。

8.完成了子课题“利用网络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的研究”

2007年5月至12月,在原教务主任张承坤(后由于工作变动关系,调整为范孝英)带领下,由余力、唐剑光、谭世康、姚琴组成的子课题小组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了研究:

①网络信息处理、整合及再提练能力养成及提高的研究。②网络信息的查新研究。

③结合教学教科实际,利用网络信息发现问题的研究。

通过研究,对通过网络信息发现问题的方法、途径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网络信息的处理、整合有了更深入了理解。

9.开展了“利用网络信息进行反思能力的研究”

2007年6月至2008年1月,由周长永校长总负责,由范孝英、吕逸寿、廖力新、李文忠具体组织实施,开展了以下四项研究:

①教学反思的倡导、检查及其制度化与落实。②针对问题进行网络信息的查询及处理的研究。③结合问题及网络信息对问题进行反思的研究。

④网络信息对反思的作用研究。

通过该子课题的实施,我校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已蔚然成风,针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利用网络进行查询及处理能力得到了提高;对利用网络信息对问题进行反思的作用有了必要的了解。

10.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调整。

2007年5月至7月,由于工作关系的变动,周泉校长、张承坤主任先后调离我校,针对此实际情况,2007年10月,在周长永校长主持下,召开课题组会议,对课题组人员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课题组成员为:

组长:周长永

成员:邹萍、范孝英、余力、11.完成了子课题“利用网络信息创造性的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2007年7月至2008年2月,由邹萍副校长总负责,万文祥、、张亚奎、曾国超共同参与,完成了四个方面的研究:

①对网络信息敏感性及深入挖掘的研究。②网络信息的质疑及释疑研究。③网络信息创新能力的培训及提高。④整合网络信息,提出新问题的研究。

11.完成了子课题“利用网络丰富教育科研手段和方法能力的研究”。2007年5月至2008年3月,周长永校长总负责,邹萍、范孝英、李学彬、余力、分工负责,完成了:

①传统教育科研手段和方法综述。

②传统教育科学手段和方法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影响研究。③网络对教育科研的影响研究。

④利用网络进行教育科研的模式、方法研究。

⑤传统教育科研手段方法与教育科研中利用网络的比较研究。⑥利用网络对教师教育科研思维、方法的影响研究。并对该子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有效提练。

12.完成了“教师教学科研成果的提练与科学表述的研究”。

2008年4月至10月,克服地震灾害带来的影响,在范孝英主任的带领下,6 李学彬、吕逸寿、余力、等分工负责,厘清了如下概念:

①科研成果包含的内容

②如何进行科研成果的有效提练 ③对提练成果如何进行科学表述

13.召开课题组研讨会对各个子课题的实施情况进行最终检测。

.2008年9月至11月由邹萍副校长总负责,课题组成员参与,首先制定各子课题的检测方案,并按检测方案对各子课题进行了检测。

14.分别召开各个子课题研究与实施的案例分析会,形成各个研究领域研究报告。

2008年9月至11月,由周长永校长负责,课题组成员,各子课题参研人员参与,对各个子课题逐个召开了案例分析会,大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与反思,形成了各子课题的研究报告。

15.于2008年12月上旬,由邹萍副校长负责,召开了课题中期检测和总结会,形成阶段总结报告。

其具体内容与负责人如下:

①利用网络丰富自己科研手段和方法能力研究与实施

周长永 ②利用网络信息进行反思能力的研究实施

邹 萍 ③利用网络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的研究与实施

邹 萍 ④利用网络信息创造性的提出问题能力研究与实施

邹 萍 ⑤利用网络整合信息能力的研究与实施

范孝英 ⑥利用网络处理信息能力的研究与实施

⑦利用网络收集信息能力的研究与实施

余 力 统 筹:周长永、邹 萍、范孝英、余 力、统筹、审稿:范孝英

16.2009年1月由教科室主任范孝英负责,开始进行课题论文征集、评奖及案例收集整理工作。

17.2009年2月至3月,由校长周长永负责,召开课题组会议,各子课题研究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检查并布置了后期各种材料的撰写、整理工作。

(四)结题阶段的已完成的工作及后续安排

1.于2009年4月由校长周长永主持召开了课题组会,讨论撰写结题申请报告。

2.于2009年5月由校长周长永召开课题组会,讨论了课题检测的相关事宜。3.于2009年6月,在周长永校长的安排下,组织了课题检测。检测由课题组成员采用随机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根据检测结果,完成了课题的检测报告。

4.召开了课题组会议,研究该课题的后期总结工作。

课题组于2009年9月至10月多次召开会议,根据结检测所反馈的信息,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认真反思、总结、修改、提练、整合,为后续深化研究确定新的思路与方案。

5.召开课题组会,布置完成结题材料的编撰工作。

时 间:2009年10月至12月

负责人:周长永、邹 萍、范孝英 完成文字材料编写:

《利用网络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研究报告》 《利用网络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研究工作报告》 《利用网络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研究案例集》 《利用网络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研究论文集》 完成电子资料准备:

《利用网络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研究案例光盘》的刻制 《利用网络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研究主题网站》的建设

目前,该项工作尚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我们一定力争于12月底完成《乐山市草堂高中利用网络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研究成果集》的编辑工作。

6.将组织结题鉴定会,采用专家会议鉴定形式进行。时 间:2010年1月 地 点:乐山市草堂高级中学 负责人:周长永

参加人员:省市专家鉴定组、课题组成员

乐山市草堂高级中学

《利用网络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研究》课题组

2008年9月

下载恰似一江春水课题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恰似一江春水课题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题总结

    课题工作总结 “我要学------三段一思” 教学模式是清河区教师进修学校2010年所承担的省级科研课题的课题。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就历史学科的特点做......

    课题总结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 课题总结 建桥中学 宋牡武 2010.7 互动要求师生双向沟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反应和创造;师生根据观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通过触......

    课题总结

    课题研究总结 “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即通过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和探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多层次的问题,教师巡回观察,及时指导,实时反馈,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解......

    课题总结

    《开发利用教具学具教学资源技术的研究》总结报告 边墙山小学 李艳华 在围场县腰站学区领导的直接关心与引导下,成立了“《开发利用教具学具教学资源技术的研究》小组。自从......

    课题总结

    小课题研究总结 杨小华 本学期我和贾老师一起共同制定并进行了小课题研究为了下一步更好地开展工作,现将阶段性工作总结如下: 一、 研究课题: 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内合作互动的......

    课题总结

    幼儿园中班组体能大循环的有效方法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2016-09-05 15:48:06)转载▼ 为更好地增强幼儿体能体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幼儿户外大循环是促进幼儿体格......

    课题总结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大化县 第三小学《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与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组 2018.1.29 本课题在我校领导的带领和支持下,已经走......

    课题总结

    小学生语文字词能力评价研究总结 (2006.12-2006.12) “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实验研究”课题,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推进学科课程改革中启动的重点项目之一。该课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