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读书生活
我的读书生活
济南市平阴县第二中学 黄晓南
光阴荏苒,不觉已过了不惑之年,不知为何脑海中总是回到故乡,回到童年,回到那些读书的日子。
“去上学吧”,有一天父亲对我说,母亲拿出用几块蓝布连夜缝制的书包挂在我的肩上。吃过早饭,我和几个小伙伴蹦蹦跳跳地走进校门,开始了我的读书之路,记得那年我八岁。说是校园,其实是用破旧的牛棚改成的。院子很小,只有两间北屋和四间东屋,北屋分里外两间,外间是一年级教室,摆放着两排石桌子和用木条做成的矮凳子,里面一间是老师的办公室。刚开始,学校是个完全小学,东屋两间分别是二、四年级和三、五年级,采用的是复式教学。我在那里上了两年,教我的老师大多没有印象,只有一位女老师至今难以忘怀。她是我们本村的一位姑娘,当时只有十八、九岁的样子,长得很漂亮,个子不高,圆圆的脸蛋,一头乌黑的短发。一副和蔼可亲的面孔。她在黑板上教我们写字,我们模仿她的动作在白纸上画杠子。
“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是我最早认识的几个汉字。她工作很认真,记得我生病了,几天没去上课,每天晚上她到我家里来,坐在炕头上给我补课,就像在课堂上一样,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全家人非常感动。
她有时对我们也很严厉,有个同学没有完成作业,被她用教鞭狠狠地打在屁股上,这个同学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二年级下学期,不知她从哪里弄来的一本书,每天下午做完功课,她都读给我们听,书里的故事很感人,每个片段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大家都竖起耳朵,恐怕听错一个字,教室里安静得连呼吸的声音都可以听到。老师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同学们随着书中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而动容,我们从书中第一次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听老师读故事是我们一天中最急切盼望的事了。后来才知道,那是一部叫《闪闪红星》的长篇小说,老师读了一个学期,我们跟着兴奋了一个学期。几十年过去了,听故事的机会很多,可是都比不上她留给我的印象深刻。
也许是因为村里太穷、教室过于简陋,后来村里就只保留一、二年级,高年级的学生要跑到两里外的邻村去上学,我只好与老师告别。不久,这位女老师举家去了东北,从此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一直到如今。这是我今生一大憾事
邻村的小学比我们村里的小学大得多,校园有两排平房,中间是一块空地,可供同学们课下活动。并不粗壮的槐树枝桠上悬挂着一个大铁钟,洪亮的钟声传到很远。学校有七八个老师,大多是拿工分的民办教师。这个时候我遇到一件现在看来很可笑但那时却令我非常烦恼的事,就是头发长得太快。小时候,父亲拿着磨得锃亮的剃头刀给我剃头,转眼间满头黑发不见了,露出一个发亮的秃头,洗完头,母亲会把刚刚煮熟的鸡蛋放在我手里,那是对我剃头时表现勇敢的奖赏。如今我长大了,光头去上学会遭到同学的嘲笑,我拒绝了父亲的再三劝告和母亲的鸡蛋,不肯再剃头。夏天,盖过双耳的头发奇痒难忍,常常是汗流满面。当时的窘态可想而知。我的难堪后来被数学老师发现了,他了解我的情况后,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我理发,解决了我的大问题。在我看来,他的理发技术也许并不高,经常给师生理发的他,理发是手到擒来的事,他的这一个小的举动却让我感到无限温暖,他的音容笑貌印在我的脑海里。他的善良朴实的品质对我今后的人生产生了很大影响,至今是我学习的榜样。三年时光弹指一挥间,这期间有过许许多多的经历:愉快、痛苦、悲伤、喜悦、烦恼、苦闷等等,如今伴随岁月的流逝,变得残缺不全,支离破碎。总之,小学生活结束了,我和同伴们考入离家更远的中学,开始了新的求学生涯。
中学是人生的一道门槛。尤其对我们这些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家子弟来说,面临艰难的抉择:要么安于现状、子承父业延续祖辈的生活;要么加入考试大军,通过读书
走出大山、创造新天地。经过一番彷徨犹豫的挣扎,我像一个红眼的赌徒毅然选择了后者。
早晨,乡广播站5:50分准时响起的音乐,把我从梦中唤醒,我穿上衣服,悄悄地走出家门。村里一片死寂,时时传来忽远忽近狗的叫声,还好,有满天的星星伴我穿过茂密的青纱帐,趟过哗哗流淌的小河,走进静悄悄的教室。农忙时节,大人们都去田地里劳动了,不能回家做饭,开水泡煎饼是最寻常的午饭,不到半日,肚子饿得咕咕响。初三开始学校上晚自习,没有电,同学们只好从家里带煤油灯上课。教室里,点着的煤油灯像一个个小烟囱,不一会鼻子里变成是黑色的,喘不过气来,眼睛也熏得睁不开。为了改变未来的命运,我们痛苦着、坚持着。
深秋的明月像个顽皮的孩子,夜晚,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如同白昼。半夜里,透过窗户照进床头的月光把我从梦中唤醒,我披衣起床,在责怪父母没有叫我起床的抱怨声中,睁着惺忪的眼睛急匆匆走出家门。路上没有遇到一个人,经过白天都令人发憷的坟地,看到黑魆魆的柏树林和高低起伏的坟堆,竟丝毫没有紧张。校园里静得出奇,我蜷缩在教室墙角进入梦乡,不知过了多久才听到同学们陆续走进学校的声音。
一年中最难过的是冬天。大雪过后,寒风刺骨,教室里也是冰冷袭人,很多同学棉衣单薄,脚、手、脸、耳朵都冻坏了,生疮化脓,血水流不断,甚是可怜。有一次上晚自习回家,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白天崎岖坎坷的小路这时不见踪影。地面上,冰滑湿冷,半小时的路程走了近三个小时,几乎是爬着回到家。手擦破了好几处,头上起了几个大包,抱着母亲嚎啕大哭。
家里也一样的寒冷,为了取暖,我坐在被窝里,在靠近床头的墙壁上砸上钉子,把煤油灯挂上,借着微弱的灯光,在大人的鼾声中继续学习。后来我们搬家了,原来的房子年久失修倒塌了,墙壁上被煤油灯熏过的痕迹依然保留着。
中学阶段,我遇到一位语文老师,他的出现改变了我的人生。
语文老师姓刘,三十岁左右,个子不高,瘦瘦的,长得不酷也不帅,更像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他最初令我刮目相看的是他的语文课,语言生动、风趣、幽默,教学形式不拘一格,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渐渐地,我们都喜欢上语文课。由于他博览群书的缘故,脑子里有无穷的故事,有时晚自习停电,他借着煤油灯微弱的灯光,给我们读诗歌,读小说,读散文。在他的熏陶下,我也爱上读文学书籍,也许是书里的故事太感人,也许是好奇心在作怪,我曾壮着胆子向老师借阅书籍,没想到,刘老师不但慷慨的把书借给我,并且多次教给我读书的方法。从他那里我第一次认识了鲁迅、茅盾、田汉、冰心、高尔基,第一次见到《语文》报、《山东文学》、《人民文学》、《诗刊》,第一次学会写读书笔记,第一次感受到外面的世界丰富多彩,第一次。。。那时的我更像个饿急的孩童扑在面包上,没有什么比读书更能填充我空虚的大脑。山外的世界对于一个从未走出大山的孩子来说有太多的诱惑。
一年暑假前夕,他把我叫到办公室,把一本崭新的散发着墨香的书递给我,“这是新出版的,回家好好读”,我双手接过老师手中书,“丁玲散文选”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我兴奋得几乎跳起来。不用说,那个暑假是我收获最丰硕的假期,我深切感受到,与书朝夕相伴是多么幸福的事。
听同学私下讲,由于家境不好,弟兄又多,刘老师高中毕业放弃高考的机会,回家当上民办教师。工作中,他坚持自学,后来考上函授大学,每年寒暑假去外地进修学习,总是把平时舍不得吃穿省下来的钱买回一大摞书。他白天忙于工作,晚上读书到深夜。他生活简朴,洗得发白、袖口磨得开缝的蓝色中山服是他一年四季的的工作服。
刘老师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他向我开启一扇文学的大门,引导我们走上热爱中国文学的道路。由于我的文学天赋太浅加之做事虎头蛇尾的性格,终究没有在文学道路上走远,尽管因为书读得多了,写作水平有了一些进步,模仿文人写过几篇在老师看来值得在同学们面前评头论足的文章之外,那就是进入师范学校又爱上戏剧、电影文学和地方曲艺,也尝试过
写小说、剧本,终究都夭折了。师范毕业,我毅然放弃别人的劝告选择做一位语文老师,就是希望自己像刘老师那样把对文学的热爱传递给学生。
转眼间走过二十余年的语文教学生涯,谈不上鞠躬尽瘁,只能算是尽心尽力而已,忽然发现,刘老师留给我们值得学习的东西依然太多太多,他对事业的执着,对工作的热爱,善良、朴实、真诚、热情、勤奋的品格不正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吗。
经历了从童年到少年的读书生活,曾经的老师和同学,曾经的艰辛、痛苦、快乐、兴奋,曾经的清晰的、模糊的场景都已凝结成历史,永远留在脑海中,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
第二篇:我的读书生活
我的读书生活
骆驼城西滩小学五年级魏国利
读书是灵感和创造的源泉。
读书一直困扰着我。我是一个从来对读书不感兴趣的人,可是到了后来,我深深爱上了读书。
从三年级开始,我就开始写作文了。那时候,写作文是我的“头疼病”。每次,老师要求写作文时,我的老毛病就犯了。写作文时,都要先打底稿。那时,我实在是无可奈何了,就开始胡编乱造,就算是完任务。
每次作文的批语,都是一句话:“作文不切实际,太夸张”。就在一次无意间,我迷恋上了读书。
那是在去年的一个星期天。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做完了,我无事可做。那时心里就想:其一现在没事,就看一下作文书;其二,老师对我的作文是“无话可说”,其三,我也是一个人,不能总被人瞧不起。看着那些好学生写的作文,老师一次次的表扬,我实是有点眼馋,我也是有自尊心的。那种强烈地感觉促使着我去看作文书。
翻开作文书,里面的内容精彩极了,我的心好像被那本书紧紧的抓住了,心也松懈不下来。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把内容里的好词好句用笔钩出来,深深地烙在心里。
啊!我最不愿做的事又发生了。当时写的作文是对爸爸妈妈说心里话的。我心里乐滋滋的想:“真是太好了,这篇作文正好
符合我在星期天看的作文。”到了第二天,作文居然得了一个优,我欣喜若狂,正应验了那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就从那一天的作文中,我清楚的明白,读是写作的基础。当然,读一本书是不够的。最后,在读书方面,我以这样两句话为座右铭: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指导教师:陈彦武)
第三篇:我的读书生活
我的读书生活
一
我的读书生活是从上学的第一天开始的。八岁那年,该上学了,母亲用一块蓝土布缝了一个长方形的布袋,请对门邻居的付先生用粉笔在袋子中央写了两个字。母亲不识字,她在昏暗的灯光下就着那白色痕迹,穿针引线,一针一针地绣呀绣„„终于绣出了 “书包”二字。那白色的“书包”二字豁然、丰满、清秀、字字千金。它永远铭刻在我的脑海里。那是母亲对我童年的梦境,幸福的祝福,是一首回肠荡气的母爱之歌。
开学了,我提着书包,书包里放着一块嵌着木框的石板还有两根石笔,在母亲的目送下走出家门,上学去了。学校在村西大庙的三间西厢房里。上课铃声响了,我随小朋友进了课堂。这时一位装束古雅的人走了进来。这个人看上去五十来岁,个儿不高胖胖的,黝黑的脸,蓄着短须。他身着一件宽大的黑色长袍,长袍外罩着古铜色锻子马褂,头上顶着青帽头,帽顶上缀着蒜瓣的红疙瘩结。一看便知他就是我们的先生。先生手里那根戒尺——杉木板子,令我望而生畏。
“起立”!大学长发出口令,同学们扑噜噜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先生也在前边的讲台旁停下脚步。定眼看,只见前方正面墙上挂着一块长方形的木制黑板,黑板上方横框上摆着孔夫子牌位。“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大家随着大学长的口令冲着孔子牌位一而再,再而三地行鞠躬礼。先生走上讲台自我介绍。他姓高,名文翰,他就是我的启蒙老师。
那时小学一年级设国文和写大字两门课。第一课是国文,打开课本,随着高先生一句一句的领读,我们高声朗读:“开学了,开学了,老师对大学说,你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学生了。”这就是我读的第一课书。从此,便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了„„
高先生对学生很严厉。他那个杉木板子,督堂时须叟不离,哪个不好好写字,谁个背不下书来,他就用那杉木板子示意你伸出手来,接着教室里便回响起“叭!叭!叭!”的责打声。每当这时,我的心总是随着板子声一缩一缩的,忙低下头读书写字,写字读书。真是打一儆百呀!
1949年三年级那年,家乡解放了,我和穷人家的孩子得以留在学校里继续读书,1951年寒假前初小毕业,春节过后便到离家三里外的西马庄读高小了。那时虽说解放了,但生活还是很困难。冬天一身破棉裤棉袄,一双石纳邦鞋,顶着西北风上学,手脚冻得生疼,手脚裂了深深的口子,流着鲜血。而吃不饱饥肠辘辘的时候也是有的。当时学习条件绝比不上你们今天这些农民工子弟。在高小我的读书兴趣渐渐浓了起来,除了必学的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外,开始接触课外书。我读的第一本小说是《琼崖游击队》,写的是海南游击队抗击日寇的故事。接着又读了《新儿女英雄传》,至今书中的主人公牛大水的英雄形象还留在记忆里。在初中和后来到河北通州师范读书的那几年,课外书看得就更多了。大多是苏联的作品,如《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奥斯托拉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高尔基的《我的童年》、《母亲》等。在河北通师临近毕业时,我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班主任葛老师在我的毕业鉴定上给予了“手不释卷”的评语。我觉得过奖了,全当是一种鼓励。
1959年,河北通师毕业后,我被保送到北京师范大学,由 于三年困难时期的到来,更由于父亲的去世,我终止了学业。离开师大的消息传到我的母校——河北大兴一中,学校李校长很快招我去了那里,做了一名语文教师。我自知资历不够,便很快报考了以吴晗为校长的北京电大中文系。电大的四年使我有机会更广泛的接触了文学,阅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知名作家小说、散文和诗歌作品。阅读了中国四大名著的《红楼梦》、《水浒》和《西游记》,以及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由于职业的需要,在五年的执教生涯中,精读了语文教材的全部文学作品,大体算来总在一二百篇。为给学生上课,那是字、词、句的钻研的。不少作品至今还可朗朗上口。1964年秋,我调到县委,做秘书工作,开始走上政界,又慢慢的走上基层领导岗位,这与我之前的读书学习不无关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998年退休后,以书为伴,安享晚年,读书看报已成为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藏书一千多册。我是一名关心下一代老年志愿者,坚持读书育人,先后为青少年撰写了《与祖国同行》、《心如皓月情似火》、《平凡中的美丽》等五本书,达七八十万字。2010年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和“读书之星”。
二
如果有人问我,你读书有什么感受,我觉得有以下三点:
一、读书使人快乐。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一本好书,象是在聆听一位智者的自言自语。洗耳恭听,其乐无穷,聆听时会有哑然失笑,甚至拍案叫绝;会有茅塞顿开的啧啧称道,会意的连连点头;也有慷慨激昂,热血沸 腾之时。当然还会有扼腕痛惜,捶胸顿足时候,那也是一种别样的享受。家中虽无宝马,郊区虽无别墅,手中虽无黄金,国外虽无绿卡,但茫茫天地间,只需一张平静的书桌,一卷在手,读起来津津有味。可如痴为醉,废寝忘食,不亦乐乎,宋人云:饥时读之以当肉;寒时读之以当裘,孤独而读之,以当友朋;游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书中乾坤大。在爱书之人眼中,手里捧着书,就意味着拥有了世界。聆听品味着,其乐融融。
二、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弘扬雷锋精神、践行北京精神,即是时代的呼唤,又是历史的传承。华夏五千年的文化积绽已做了史诗般的诠释。从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千古名言不都在激励人们的爱国精神吗?唐朝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千古绝唱不都在激励人们要勇攀高峰,登高远望,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同在异乡为异客,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是在提倡“包容”。中国是礼仪之邦,讲厚德的诗句就更多了。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由此可以看出,多读书可以增加文化知识,也可以陶冶情操,提升人的道德水准。
三、读书可助人成功。古往今来,人之读书不外两种目的。一是功利。靠十年寒窗改变自己的处境,住黄金屋,娶颜如玉,为千粒粟,博个一官半职跻身仕途,这是历朝历代的读书人梦 寐以求的,无可厚非,这是一种趋动。今天,为报考公务员而阅读书的人不是很多吗?即使考公务员不成,用学来的知识经商办企业,创名牌闯世界,也不失一条正途。二是消遣,闲来烦闷,取一册在手,或喜或悲或恼或恨,人生世事胸中波澜尽在一书之中,入眼入心,好不快活。“好书,可以增加我们知识的广度,可以增加我们思想的深度,可以使我们拥有一个更广大的世界,不断地超越自我,趋使人成长、进步”。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秘。我们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去藐视天下,而要永远保持一种谦和的态度,去学习去探索。读书趋使人一步步升华,以逐步接近成功。
三
如果有人问我,你读书有什么体会,我的粗浅体会有四点:
一、要坐得着。古时讲“头悬梁,锥刺骨”,讲“凿壁借光”、“萤火虫”、“映雪”,我都不信。这里提倡的是一种读书精神,提倡苦读的精神,平心而论,读书确实需要静下心来,要坐得住。因为读书时需要边读边思考。思考是消化。如同吃饭要咀嚼要品味一样,不能囫囵吞枣,那样消化不了。一个人素质的提高是多渠道的。读书是一个方面,比起家庭的熏陶,师长的言传身教、社会思潮的左右都来得迟缓。读书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是思索理解升华直至触及灵魂幡然醒悟的过程。所以浮躁不行,边读书边听耳机不行,得静下心来,坐得住,一扑纳心的钻进去。只有这样坚持下去,持之以恒,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
二、要读经典。华夏五千年历史上,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 产。经典小说、经典散文、经典诗词如群星灿烂,闪烁着五光十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读经典之作,对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质大有益处。读读中国的四大名著吧,欣赏唐诗宋词吧,翻阅古往今来的优秀散文吧,里面有挖掘不尽的宝藏。书是蛋糕,饥者可以饱肚;书是美酒,醇香令人陶醉,书是良药,疗伤去疾,能明悟人生之真谛;书也是砒霜,杀人夺命,我劝同学们千万要拒绝黄色书刊,远离黑色网吧。要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
三、要背名篇。经典不仅要读,而且要背名篇名言。名篇名言可伴随人的一生,使人受益不尽。名篇名言有三个特点:一是语言准确、精炼,生动和优美。如杜甫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是咸阳桥,牵衣顿是栏路哭,哭声直上千云霄„„这首诗开头几句描写兵车队伍即将出发的悲壮情景,语言精炼生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写得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实,壮丽景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又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头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一连串的关联词,对百草园的描写同样非常精彩。再如吴伯箫的《菜园小记》开头„„。这样的名篇名言要背下来。二名篇名句极富激励作用。如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只有那些在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科学的顶峰”。奥斯托洛夫斯基的名言:“人的一生是应该这样度过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余赏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又为雷锋日记:“人的 生命是有限的,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去。”这些极富激励的名篇名言要背下来。三是名篇名言极富哲理,能开启人的智慧之窗。如宋朝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来说明人们要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观察问题,以一概全不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如辛弃疾的《青玉案·无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先有“千百度”的寻找,才有蓦然回首的一见。告诉我们要先经过艰苦的实践,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又如鲁迅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同样启发人们要敢于实践。四要勤动笔。为巩固读书成果,要多写多练,一可做读书笔记,摘抄名言名句,写心得体会。二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如能坚持数年,定有巨大收获。三把日常读书中学到词语、警句、句式大胆在作文中使用。
四、班级、学校可开辟读书园地、刊登同学来稿,鼓励同学写作兴趣。
同学们:你想美好吗?你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时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如五月的鲜花,芬芳向你飘然而来。
通州区人大退休干部:王志红
2012年4月22日
第四篇:我的读书生活
我 的 读 书 生 活
知识的汪洋浩瀚无边,书本就像一叶叶扁舟,载着每一个探索者在波涛中漂流,有的人坐的只不过是几张纸,随波逐流,很快一个水花过来,便被无声地淹没在潮水之中;而有的人乘着的则是一本厚厚的书本,扬起了未知的风帆,挂起了寻底的铁锚,树起了坚强的斗志,考验着风浪的汹涌,体验着大海的博大精深我们需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有可能乘书本之船,扬帆驶向成功的彼岸!现当代著名作家冰心说过: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在此中,我认为最为重要的莫过于那句“读好书”。如果你不读好书,那即使你读再多的书,那也是徒劳无功的,那不会对你身心产生好的影响。所以我才会慢慢对那些世界名著感兴趣,名师名作,在我看来,无疑是绝佳的精神食粮!再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时,里面做人的大道理令我恍然大悟;再读《海底两万里》时,海底世界的奇妙令我叹服;再读《朱自清作品选》时,他真挚的情感把我所打动„„
好书不仅要读,更要多读,更要品。初读和多读的感觉和收获是截然不同的。你要汉英咀华,了解书中的真正意义,捕捉作者留下的细腻情思。每一次拜访这些名著,我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儿时读西游记,看到的是一只调皮的猴子,大一点了发现此书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现在读时才明白《西游记》是在讲一个人心路的历程。
我的读书之路,是一条无限延长的路,我在其中遭遇了挫折,收获了硕果,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爱慕嫉恨,了解了社会的冷暖人情。但我相信,我会离终点越来越近,而终点,就是一个叫真理的殿堂!
第五篇:我的读书生活
我的读书生活
陕西省陇县西关小学四年级四班白金
赫尔岑曾经说过:书——这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言;这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准备休息的哨兵向前来代替他岗位的哨兵的命令。的确,书是精神粮食,可以使人智慧,使人强大。我爱读书,也喜欢和大家分享我的读书生活吧!
蜜蜂没有了翅膀就不能飞翔,牛儿没有了尾巴就不能驱赶苍蝇;鱼儿没有了鳍就不会游泳;大树没有了太阳的光照就会枯死;我没有了书就不能习作;我爱书,更爱读书。平时,我遇事总爱问个为什么,这时,只有书本才解决了我的提问。
有一次,我和同学们在操场上玩耍,突然,乌云密布,雷鸣震天,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我们急奔回到教室,没过多久,天恢复了以往的晴朗,新的奇迹傲然发生:天空中架起了一道美丽无比的彩虹桥。顿时,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问题:彩虹是怎么形成的?我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老师,老师送我一本《十万个为什么》,让我自己找答案。我仔细寻找,果真找到了答案。原来,刚下过雨,太阳用自己强烈的光把地上的雨露变成了水蒸气,蒸发到天空,水蒸气像无数个三棱镜一样把阳光折射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形成这美丽无比的彩虹桥。从此,我爱上了《十万个为什么》,爱上了读书。
通过读书,我认识了悬梁刺股的苏进、苏秦;认识了凿壁借光的匡衡;认识了程门立雪的杨时、游酢;认识了爱书如命的鲁迅先生;也认识了自强不息的张海迪……是他们让我改变了读书不认真,作业拖拖拉拉坏毛病;是他们教会我珍惜时间,多读书,读好书;是他们让书成为我形影不离的好伙伴,指引我走向幸福的生活;也是他们使我学会读书,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