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精选故事细柳教子

时间:2019-05-15 00:3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聊斋志异精选故事细柳教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聊斋志异精选故事细柳教子》。

第一篇:聊斋志异精选故事细柳教子

聊斋志异精选故事:细柳教子

This is a story from Strange Tales from Make-Do Strdio.As a child,Xiliu was smart and liked to read biographies of ancient sages.She decided to follow the examples of previous worthies and leave behind a reputation that would be noted for generations to come.At the age of nineteen she married Gao Sheng,who had just olst his wife and had a son named Changfu.Ayear later Xiliu gave birth to a boy and named him Changhu.Before long,Gao Sheng,still young,died of an illness,leaving Xiliu to care for her sons.Seeing Changfu was often truant in his studies,Xiliu sent him to work with the shepherd boys as punishment.Changfu could not his knees and asked his mother to allow him to return to school.Xiliu refused,and Changfu,like a beggar,huddled himself up with cold.A grandmother in the village inter ceded and took care of the boy.Xiliu told her,“If Changfu is ready to take a beating of 100 strokes,I'll take him back.”Changfu decided that he would take the beating.Aware of Changfu's genuine repentance for his errors,Xiliu did not beat him and asked him to continue his studies.Changhu was a slow-minded child,so Xiliu asked him to quit school and work in the fields.But Changhu was so lazy that he often neglected work.Xiliu then asked him to engage in trade,but he used up all his money in gambling.At last,Xiliu sent him to Luoyang to sell goods,where he was put into jail for using fake silver in a whorehouse.In jail he suffered a lot.One day Xiliu called Changfu in and said:“I gave the fake silver to your brother on purpose,intending to make him suffer.Now you go and get him out.”Back home,Changhu knelt before his mother,bitterly remorseful.He finally gave up evil and returned to good.Fellow villagers then began to understand Xiliu.She loved her children by tempering them in sufferings.细柳教子

《聊斋志异》中的故事。细柳从小聪明,喜读圣人烈传,立志长大后效仿前贤,流芳百世。她十九岁嫁给丧偶不久的高生,前妻留一子名长福。一年后,细柳又生一子名长怙。高生命短,不久病故,细柳和两个儿子相依为命。大儿长福不用功读书,经常逃学,细柳让他和牧童一块干活。没几天,长福熬不住,跪求母亲让他再读书,细柳不允。乡亲邻居都责备细柳。冬天到了,长福冻得缩头缩脑如同乞丐,村中一老妇为孩子说情,细柳说:“如果长福肯挨一百棍就来见我。”长福情愿挨打。细柳见他悔过,没打他,让长福继续读书。长怙大脑迟钝,细柳让他弃文务农,但长怙懒惰经常逃工;细柳让他经商,长怙把本钱赌光。后来,细柳让长怙去洛阳贩货,他因用假银逛妓院而入狱,受尽磨难,一天,细柳把长福叫来说:“你弟弟这次出去,是我有意给他假银,让他吃尽苦头,你现在救他吧!”长怙回来后跪在母亲面前,悔恨交加,从此改邪归正。这时乡亲们才明白,细柳让孩子在磨难中锻炼,才是真正爱孩子。

第二篇:《聊斋志异》之“细侯”形象分析

《聊斋志异》之“细侯”形象分析

【内容提要】《聊斋志异·细侯》之“细侯”,忍心杀害亲生孩子,直接目的一是报复富商,二是重归满生,其形象的深刻内涵在于:即便是一个宗法时代的普通女子,也要在俗世道德的笼罩下尽量争取个人的生存空间。

【关键词】蒲松龄 《聊斋志异》 细侯 形象

因为描述了一个杀子的女人,《细侯》篇在整部《聊斋志异》中显得非常特别。故事虽然短小,却富有深层的意蕴。

《细侯》前半段讲述一个“设帐”的余杭满生爱上青楼女子细侯,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回应,为了替细侯赎身,他去求助于“令湖南”的朋友,不料事情发展却出乎意料。后半段情节曲折,直录如下:

生即弃馆南游,至则令已免官,以罢误居民舍,宦囊空虚,不能为礼。生落魄难返,就邑中授徒焉。三年,莫能归。偶笞弟子,弟子自溺死,东翁痛子而讼其师,因被逮囹圄。幸有他门人,怜师无过,时致馈遗,以是得无苦。细侯自别生,杜门不交一客。母诘之故不可夺,亦姑听之。有富贾某,慕细侯名托媒于媪,务在必得,不靳值。细侯不可,贾以负贩诣湖南,敬侦生耗。时狱已将解,贾以金赂当事吏,使久锢之。归告媪云:“生已庾死。”细侯疑其信不确,媪曰:“无论满生已死,纵或不死,与其从穷措大,以椎布终也,何如衣锦而厌粱肉乎?”细侯曰:“满生虽贫,其骨清也。守龌龊商,诚非所愿。且道路之言,何足凭信!”贾又转嘱他商,假做满生绝命书寄细侯,以绝其望。细侯得书,惟朝夕哀哭。媪曰:“我自幼于汝,抚育良劬。汝成人二三年,所得报者,日亦无多。既不愿隶籍,即又不嫁,何以谋生活?”细侯不得已,遂嫁贾。贾衣食簪珥,供给丰侈。年余,生一子。无何,生得门人力,昭雪而出,始知贡之铜己也;然念素无隙,反复不得其由。门人义助资斧以归。既闻细侯已嫁,心甚激楚,因以所苦,托市媪卖浆者达细侯。细侯大悲,方悟前此多端,悉贾之诡谋。乘贾他出,杀抱中儿,携所有亡归满;凡贾家服饰,一无所取。贾归,怒质于官。官原其情,臵不问。1

从“生”的身份和团圆式的结局看来,这类似于普通的才子佳人小说。故事中有三点可悲:一是红颜命蹇、二是书生不得志、三是幼子惨死。但稍加玩味,三点悲处未免太浅露,结局也太一般化。既然是以人名为篇名,那么“细侯”形象的背后是否反映着一些更深层的问题呢?

在《细侯》篇尾,蒲松龄老先生以“异史氏”的口吻说细侯之离富商归满生如“寿亭侯之归汉”,赞叹她有关羽之勇、之义,又说她是“天下之忍人也”。不过从整部《聊斋志异》来看,蒲松龄老先生不一定就是在刻意塑造一个充满斗争精神的女英雄形象。其实细侯与关羽两人出走的情形大相径庭。首先,关羽归汉时对曹操感恩,而细侯对富商是怨恨;其次,关羽并不想伤害谁,只想奔兄长刘 备,而细侯是想痛快地报仇、给对方以严厉的惩罚。因而,细侯的动机与目的不能与关云长相提并论。其实细侯很多行为都并不合一般的道理,尤其是把杀害二人的亲生孩子当作对富商的报复手段更是如此:既然孩子是双方的,杀死孩子岂非两伤!也许在宗法社会里由于父子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杀子报复有特殊的意义,但是那时“夫死从子”的教条也同样把女子的命运同她是否有儿子连在一起,杀死亲生尤其是儿子在一定程度上也就等于失去将来的依靠,而且从故事结局看,显然细侯并不想像古希腊神话中那个同样杀死亲生孩子的美狄亚那样痛恨地毁灭一切,毁灭自己。其实从情节发展来看,“杀子”和“出走”分别指向两个特定的目的,一是惩罚恶人富商,二是投奔情人满生。可以认为,当初她以为满生死去而委身富商时,已经放弃希望而苟活,可一旦满生重新出现,知情后的愤怒驱使她一定要对欺骗和陷害者做出严厉的惩罚,这是很正常的反应。可“母子情深”,对富商丈夫罪恶行为的痛恨怎么就能掩杀母子深情呢?这里又有了不正常的反应。而这种不正常的反应,产自于当时不正常的从男性角度提出用以约束女性的道德。细侯杀子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彻底抹去以往的不快,她要把自己还原成当初见满生时的模样,这样就避免碰触许多的道德禁戒。简单地说,“杀子”可一举多得:一是掩盖过去的污渍,二是尽量以接近最初的自身状况投奔满生,三是免掉了满生对情人与第三者之子的厌恶以及将来可能发生的一切与之相关的不幸。由此思考,细侯杀子并非愤怒至极的愚蠢行为,而是经过精细打算的。她就像一个高超的舞者,在腾空跳跃和扭转身体的同时又能完美地保持身体的平衡。只有孩子,成了亲情被怨恨与爱情压倒后的牺牲品。因此,细侯不像是什么女英雄,也不是俯首屈从的弱女,她性格里的阴狠多于勇气,也许其中有能与武则天堪比之处。不过武则天利用规则,通过迫害他人甚至杀女来最终重建规则,破坏了道德,而细侯是止步于利用规则惩罚仇人,仍谨守道德,杀子也是维护固有道德的一个手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她是一个道德主义者,行事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无出道德的范围。

在《聊斋志异》四百余短篇中,主要表现女子(包括狐仙与女鬼)报复恶人的除《细侯》外共有六篇:《商三官》、《婴宁》、《窦氏》、《梅女》、《丑狐》、《博兴女》。其中尤以《窦氏》中“窦氏”的复仇堪与细侯相比。窦氏复仇时虽化为厉鬼,但《聊斋志异》本就是谈狐说鬼的“孤愤之书”(《聊斋自志》),道说天下之事,所以虽为鬼狐异类,从中却偏可发现人性。窦氏故事与细侯故事相同之处在于都有爱情因素存在,都以残忍手段害人性命,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窦氏同样具有不平而争的精神和举动。细侯的报复是“杀抱中儿,携所有亡归满”,而窦氏则最终使劣绅南三复“坐发冢见尸,论死”。她们的这种狂暴复仇都非常真实地展现出人格被损害女子的愤怒,这种愤怒又毫不停留地化为真正的报复行为。这相对于过去许多幽怨的类型化女性形象(如《诗经》之弃妇)来说,体现了个性精神的复苏。从这个意义上说,窦氏和细侯皆可为表率。不过,窦氏与细侯的一个最根本的差别是在实施复仇的终极目的上。窦氏的情节完全展现为作为“鬼”的窦氏的复仇,谋篇布局也就全部以此为中心,而在复仇完成以后,全部 的情节也就戛然而止。因此窦氏的终极目的也就仅在于复仇,至于以后作为“鬼”的窦氏又将如何,那是另一回事。这时的“鬼”又作为一般意义上死去的人的一种状态而无法被人追踪,同时也就剥夺了读者继续关注的可能性。像这样的报复完成后再无接续的特点,也就是另外五篇女子报复故事的共性特征。相比而言,细侯是以“满生虽贫,其骨清也”,“守龌龊商,诚非所愿”,义无反顾地投向满生。也许细侯最终想法就是要实现爱情夙愿,篇中亦有言“每愿得同心而事之”,在别满生三年之中也“杜门不交一客”,可在被蒙蔽而误以为满生已死时,她又甚至愿意嫁给龌龊之俗商,这恐怕就不是爱情的失落所能概括的了。从老鸨劝她嫁人谋生而她“不得已,遂嫁贾”来看,在爱情似乎烟消云散之际,对她的生命起主导作用的就是非常实在的生存意识。即使是在情定之际,爱情的美妙光芒亦掩不住这种生存的本能意识。首先,细侯要从良嫁做他人妇;其次,她问满生“家田产几何”,进而考虑如何经营,如何“纳太平之税有余”,如何得到那种“闭户相对,君读妾织,暇则诗酒可遣”的最纯粹的生存状态,后来再谋划如何赎身。所以,在细侯的意识中爱情固然可贵,“故不可夺”,但“好好地活着”才是她的终极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把这个终极的生存目标和前面分析的两个特定目的结合起来,就有了对《细侯》篇的三度析解:一是杀子复仇,二是投奔情人,三是生存意识。这就像一个倒金字塔形的陷阱,越下越深越尖锐从而越接近生存的核心,同时也正体现了余集在《聊斋志异序》中对蒲松龄的赞叹之辞:“呜呼!先生之志荒,而先生之心苦矣!”二知道人更以为:“蒲聊斋之孤愤,假鬼狐以发之„„曹雪芹之孤愤,假儿女以发之,同是一把辛酸泪也。”2虽然两家语意主要都是对蒲松龄抑郁不平而言,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聊斋故事最深层次的价值取向,即:对抗现世生活,建设理想生活,而后以二者之对比映衬揭示人的个体价值,拨亮末世人心的灵性之光。蒲松龄所谓“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聊斋自志》),话中大有寄托。

这时再回头来关照不幸而果决的细侯,就会发现她不是英雄亦不是复仇女神,透过“杀子”恶行的遮障显露出的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世俗的人格。她弱小而愤怒,她无法超越“人”而做出彻底的毁灭,但是她无论如何都要生存下去,这是一种生灵本性所具有的最鲜明的韧性特征。尼采说:“所有高贵的道德都产生于一种凯旋式的自我肯定,而奴隶道德则起始于‘外界’,对‘他人’,对‘非我’的否定,这种否定就是奴隶道德的创造性行动。这种从反方向寻求确定价值的行动——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向外界而不是向自身方向寻求价值——就是一种怨恨。”3而细侯进行的就是一种有限的惩罚行为,她怨恨道德约束的同时又屈从于道德,也正如此她才完成了自身彻底的最有价值的人性证明,这个过程显示了无尽的悲哀,但悲哀而永恒。这与美狄亚不同,美狄亚是最典型的悲剧人物。她叛逆父王,杀死胞弟,杀死情敌,最后杀死亲生儿女;她是一个叛逆者,是愤怒得要去毁灭一切的复仇女神;她通过极端的个性来张扬力量并去有意识地犯罪,在这一过程中造成个人意志的毁灭;她就是丈夫依阿宋所言的“牝狮”,要撕碎所有有价无价的东西,更不要说道德。如黑格尔所谓,最终结局也就不可避免地 是使矛盾双方都落难或毁灭。而细侯的复仇却并未造成双方的遭难或毁灭,她的经历只讲述了一个欺骗与惩罚欺骗的故事。与美狄亚相比,细侯几乎没有什么个性光芒,也显得没什么力量。即使是《雷雨》中那个嘲笑道德而与周萍乱伦的发疯的蘩漪似乎也比细侯要个性得多。但问题的根本点在于,在这个上帝亦被杀死的时代中,神性理想人物的现实意义又在哪里能得到实现呢?因为众神隐退之后人的生存变成了极端的现实,社会网罗中要关注的是人性的存在,因而如何“寓形于两间”就成了非常本质的问题。在这时,如果一个人再要企图“神”样地生活,那只会跌跟头。美狄亚处在神灵交互的时代,因而实现着力量巨大而无所畏惧的“神”话人格,她可以在复仇之后驾龙飞升;蘩漪是在人间乱世中的一个“诗”样的人,当然不容于尘俗,她最终发疯不再进入日常生活,从而消隐,从而脱离人性;与她们相比,细侯则绝对是个现实主义者,是一个实在意义上的人,因而虽然愤怒痛苦,也报复残害,但并不超越生存本性,相反仍紧守世俗道德,形象卑微但却无比丰满。如孟子所谓“蚓而后充其操者”(《滕文公下》》),重点就是在恰当定位上。孟子说陈仲子住在别人盖的房子里,吃着别人种的粮食、做的饭,不算廉。即是说,如果人真能算是廉洁的话,那么“上食槁壤,下饮黄泉”的蚯蚓会比人更彻底。当然孟子是在诡辩,用绝对性抹杀相对性,意图讥讽以“廉”得名的陈仲子。这里引用此话并无讥讽之意,旨在说明生而为人,只能实实在在地按“人”的方式生活,不能自视为犬豕虫蚁,亦不能自视为上帝,而细侯恰好在最实在的层次上实践了“普通人”的生存方式。因此,最终她作为一个“杀子恶母”的形象将被忽略,而作为人的生存价值却会被彰显,在生活的夹缝和在众人的共谋中她杀死亲生骨肉,在蒲松龄的预置中,她奏响了庸俗但却真实的凡人歌。

总结说来,细侯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在俗世当中用自己的坚忍与韧性完成了一段胡杨木般真实的人性显现。她最不必别人怜悯,因为她会像育子的母狼一样自舐伤口;她也更用不着别人去标榜抬高,因为她本就像卵石一样地淹没于河床之下。她是一个最普通的人在完成“个人”的生存使命,正像那“歌唱”着的西西弗,顽强地推着生活的巨石不断滚向山顶。

注释:

[1]任笃行《全校会注集评本聊斋志异》,齐鲁书社,2000年5月第1版,第1185-11864页。

[2]两篇序言同见于任笃行《全校会注集评本聊斋志异》,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第2454页及第609页。[3]尼采《论道德的谱系》,三联书店,1992年5月第1版,第21页。

[4]西西弗(或译西西弗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一度绑架死神,让世间没有死亡,后来触犯众神,于是有了最严厉的惩罚: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巨石太重,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必须不断重复、永无止境而又无效无望。“歌唱”着的西西弗出自阿尔贝·加缪《西西弗的神话》,杜小真译,三联书店,1998年10月第2版。

第三篇:名人教子故事

名人教子故事

1、崔永元和父母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有人这样概括他的形象:潜藏在冷峻外表下犀利的批判,时常有“不经意”而来的经典妙语,缜密的思维和不动声色的 引导,从容自信潇洒的风度,这就是新一代TALKSHOW主持人最佳的诠释。除了这些,崔永元还有他另外珍贵的一面,就是做个实实在在的人。他的工作间里 有着这样一幅对联:“说天说地莫若说真,话东话西不如话实。”真实和坦诚地做人,是崔永元一贯遵循的准则。崔永元的背后,是父母对他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 响。

提起他的父母,崔永元感慨颇多。崔永元告诉笔者,这一生对他最具有影响力的是他父母的爱。他把这爱打了一个精彩的比喻,他说:父爱就像日出,那样光明磊 落,真挚情深;母爱就像月亮,那样温柔无私,慈爱无边。崔永元1963年生于天津,3岁时,全家跟随父亲所在的工程兵部队迁往北京良乡,小时候许许多多难 以忘怀的故事就发生在那片乡村里。记得是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每次逢年过节学校都要组织文艺演出,节目丰富,独唱、合唱、表演、舞蹈一应俱全。

崔永元有一次排练的是群舞《地道战》,构思很巧,二十多个学生手拉手在旋律中变换队形,忽而是地道的墙壁,忽而是运动的民兵,通过手与胳膊的组合,还出现 堡垒和洞口等等。由于表演难度过大,只好不断调换演员,最终崔永元落选了。崔永元很难过,回家后一直闷闷不乐。当他的父母知道情况后,拍着崔永元的肩膀笑 着安慰他:小小挫折算什么呢?并鼓励他说今后有的是机会。其实,生活中坎坎坷坷的事情总会发生。最后经过努力,崔永元出演了压轴节目的主角,在歌舞剧《野 营路上》中扮演部队指导员。

当时崔永元穿的是他父亲借来的军装,他父亲在部队当政委,借来的军装大概是小文艺兵的演出服,帽子太大,帽沿经常和眼睛不呈一个方向。戏的结尾是高潮,群 众让战士吃甜瓜,战士不肯吃,互相推让,僵持不下时,崔永元所扮的指导员迈上台阶,和战士们一起唱起一首歌:军队和人民/鱼水不能分/发扬好传统/永远记 在心„„

演出格外成功,于是第二轮就到附近的大队、部队、家属院巡回演出。到崔永元父亲所在的部队演出结束时,他的父亲作为政委走上台逐一和演员们握 手,祝贺演出成功,当然也握了“指导员”的手。在崔永元的印象中,他们父子正式握手只有这么一次。崔永元记得,父亲握他的手,感觉父亲的手好重也很暖和,并从父亲的赞许的目光中感受到了强烈的父爱,这爱是那样炽热,那样深沉„„崔永元还对笔者说:“我们家庭环境很正规、很正统。父亲是部队军人,做政治工作 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诚实。他们认为这是第一位的。不能说谎,不能骗人,不能去占人家的便宜。这些要求非常严格,直到现在,父母依然这样 要求我。”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崔永元。他们家曾经养了一只大花猫,一天早上,发现大花猫守着两条大黄花鱼自鸣得意。崔永元就把这事告诉了妈妈。全家人顺着脚 印一查,知道黄花鱼是大花猫从屋后墙外的国营菜市场叼来的。崔永元他妈妈二话不说,就带着黄花鱼和崔永元直奔菜市场,说明情况后,把黄花鱼的钱付给了营业 员。

崔永元还告诉笔者,他的父母非常善良。记得有个邻居,脾气非常古怪。她今天和你很好,明天就可能骂你,骂一些非常难听的话。甚至她儿子考试没考好而崔永元 考好了,也会令她不满,乱骂一通。为此,崔永元的母亲常常唉声叹气,但从来不会去和她争辩一句。通常是过了两三天以后,那个阿姨又来找她聊天,就好像什么 事也没发生过。崔永元讲,他母亲还经常做与人为善的事情。70年代初,崔永元刚开始上学,他父亲在团里做政委,部队上经常有家属来探亲,有时候没地方住,他母亲就把他们接到家里来住,给他们做饭。弄得崔永元他们兄弟姐妹都有一种做好事的冲动感,看见妈妈那样,他们也学着干。妈妈把热汤面端过去了,他们就把 自己藏的苹果献给客人。

父母的榜样,使崔永元养成了善待他人、坦诚处世的好性格。但崔永元也有心情不舒畅的时候,跟同事也会有矛盾,但他有一个原则,有话当面说出来,决不会在背 后鼓捣。对你有意见,什么事儿看不掼,直接告诉你。现在,崔永元的父亲早已离休在家,母亲原在部队的家属工厂,如今也退了下来。但他们对待子女依旧像从前 那样经常进行教育。他们都喜欢看崔永元的“实话实说”节目,也还经常给儿子提一提有关主持节目的意见。

2、老舍教子八章

老舍先生称自己为“写家”,不说“作家”,还称自己为“文生”。实际上,这是他的一种人生观。

纵观他的一生,不论是办教育,还是当作家,都围绕着一个大问题--怎样做人。

在儿童教育上,他有一套独特的思想,既是针对自己的孩子的,也是泛指所有的孩子的,算是他的教育思想吧,细想起来,有以下八条:

一.“木匠说”

1942年8月,老舍先生曾写过一篇叫做《艺术与木匠》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作文艺写家,我决 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作本匠、瓦匠,或作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这是一种反传统的教育思想。第一,干文艺并不比当木匠高贵;第 二,干文艺比作木匠还更艰苦;第三,干文艺更需要一些基础,诸如文字要写得通顺,要有生活底子,还应至少学会一种外国语。

1949年在重庆,朋友们为老舍先生祝寿,并祝贺他从事写作20周年。人家说了许多鼓励的话,轮到他致词的时候,早已泣不成声,只喃喃地说出一句 来:“20年,历尽艰苦,很不容易,但是拉洋车、做小工20年也很不容易,我定要用笔写下去,写下去。”依然是把当作家比作拉洋车和做小工。

二.“不必非入大学不可”

这倒不是说,他自己没有上过大学就不主张别人上大学。他说的是“不必非入大学”,这是一种反对“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这也是一种反传统的教育思想。

老舍先生在给妻子的一封信里谈到对孩子们的希望时写道:“我想,他们能粗识几个字,会点加减法,知道一点历史,便己够了,只要身体强壮,将来能学一份手 艺,即可谋生,不必非入大学不可。假若我看到我的女儿会跳舞演讲,有作明星的希望,我的男孩体健如牛,吃得苦,受得累,我必非常欢喜!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 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你说是不是?”他还进一步说:“书呆子无机会腾达,有机会做官,则必贪迂误国,甚为可怕!” 他主张念书,以知识救国,以学问强国;他反对读书去走仕途,如果这样,则不如去当一名诚实的木匠,因为木匠做的桌子或柜子对社会有用。

三.儿童“宜多玩耍”

老舍先生特别珍视儿童的天真,认为这是天下最可贵的,万万不可扼杀之。谈到自己第2个女儿小雨,他说:“至于小雨,更宜多玩耍,不可教她识字;她才刚4岁呀!”

老舍先生主张维护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不可强求,更不可处处约束。老舍先生最害怕看见“小大人”、“小老头”和“少年老成”,一看见小孩穿上小马褂,一举一动全像大人,便想落泪。

老舍先生有一句名言:“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个好作家了。”可见,孩子的天真,在他眼里是何等重要,何等神圣!

四.“不以儿童为玩物”

老舍先生说:“每当摩登夫妇,教三四岁小孩识字号,客来则表演一番,是以儿童为玩物,而忘了儿童的身心发育慢,„„其错误在于:是以大人为中心,而不是以 孩子为中心,是为了满足大人的虚荣,而不是真正为了孩子的发育,一句话,是以儿童为玩物。其次方法不当,往往超越了儿童身心发育的实际水平,违反自然规 律,成为拔苗助长。

五.“不许小孩子说话,造成不少的家庭小革命者”

老舍先生提倡对待儿童必须有平等的态度,主张尊重儿童,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在这方面他是身体力行的。

对中学生,他以姓名相称,不再叫小名,表示尊重;会主动伸出手,行握手礼,以视平等。孩子们送小礼物给他,他必定当场回赠,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礼品,就毫不迟疑地把自己的皮手套、衣服、皮鞋回赠出去,或者把自己的作品送上,还要签名,两倍地甚至十倍地报答对方的好意。

他爱给儿童写信,在信中常用幽默的话彼此开玩笑,甚至悄悄地向儿童宣布自己的写作计划。《四世同堂》第三部的写作大纲便是在给冰心的大女儿--一位中学生 的信中首次披露的。在他面前,孩子可以自由说话,他认为孩子有权如此,并希望普天下的父母都有这样的态度和胸怀。

六.“崇尚大自然” 老舍先生曾领着小学生们中央公园向花鞠躬。他说,花儿、植物都受到尊重,要以一种虔诚的态度对待它们。他不让小孩子用笼子养鸟,说应该让它们自由地飞。他 爱把矿物标送给孩子们,以为这既有趣又有益,是极有价值的礼品。老舍先生更喜欢乡下孩子。虽然,他们穷,甚至脏,可是他们纯朴、忠诚、讲义气,人格高尚,而且知识广博,懂得大自然的许多奥妙。他希望孩子们尽贴近大自然。

七.“鼓励创造”

老舍先生喜欢看儿童写大字,以为是一大乐趣。“倒画逆推,信意创作,兴之所至,加减笔画,前无古人,自成一家,至指黑眉重,墨点满身,亦且淋漓之致。”这是他对孩子们描述,推崇孩子们的这种创造性。

八.“只有两件快活事:用自己知识和得知识”

老舍先生早年在《赵子曰》和《二马》两部长篇小说里猛烈地批判了当时的一些大学生,认为他们一是脑子里没有国家观念,只想自己作官;二是虚度年华,不好好 用功,没有真本事。他说:“好歹活着的态度是最贱,最没有出息的态度,是人类的羞耻!”还说:“新青年最高的目的是为国家社会做点事。为国家死是在中国史 上极光明的一页!”

老舍先生反对青年人好高骛远,主张由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干文艺的要从写好一首快板做起,任何事物只要钻进去,都会出成绩,都会出真学问,反对“难得糊 涂”,他说,“难得糊涂最为不通,要精明而诚直,斯可贵矣!”对什么事都应细细地研究,得知识,用知识,为了国家。

人类应该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人类的智慧----献给儿童。

第四篇:王羲之教子故事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被公认为“书圣”。他的《兰亭集序》至今仍为书法爱好者酷爱。“坦腹东床”的故事说的就是王羲之。晋代太尉郗鉴派一个门客到丞相王导家去选女婿,王导领着门客“就东厢遍观子弟”。门客回来复命,对郗鉴说:“王家的年青人都不错,但是听到有人选女婿,却变得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在东边床上敞开衣襟坦腹吃饭的,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一位好女婿。”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这位女婿就是王羲之。这就是“坦腹东床”代表择婿的典故。遂用“东床”“东坦”代指女婿。

下面给家长朋友说一段王羲之夫妇俩教子习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第五篇:孟母教子故事

孟母仉氏(或为李氏),是鲁国大夫党氏的女儿,很有贤德,是一位颇有见地,善于教子的女性,居我国历史上三位伟大的母亲(孟母、徐母、岳母)之首。

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这样一位母亲的教育。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名句,孟母的“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

孟子的父亲孟激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为了光耀门楣,他抛妻别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但是,三年以后,一心盼望丈夫出人头地的孟母听到的是晴天霹雳的噩耗。失去了丈夫的孟母,并没有气馁,她从悲伤中昂起头来,下定决心依靠自己的双手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完成丈夫的未竟之业。

孟母的伟大之处在于她能够在儿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按照阶段给予儿子不同程度的教育。

下载聊斋志异精选故事细柳教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聊斋志异精选故事细柳教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细柳完小植树节环保倡议书

    细柳完小植树节环保倡议书 环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环保,渴望一个干净,健康,环保的地球,缔造一个绿色的家园。今天倡议我们......

    名人教子的故事

    名人教子的故事 二年三班 杜佳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孩子日后的行为、品性、人生观,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教育。作为家长,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要......

    《周亚夫军细柳》教案设计

    《周亚夫军细柳》教案设计 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2、请大家看屏幕: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

    《周亚夫军细柳》教案设计

    《周亚夫军细柳》教案设计 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2、请大家看屏幕: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

    周亚夫军细柳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营丘镇中学刘振海 《周亚夫军细柳》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读课文,大体了解意思。 2、分析汉文帝称赞周亚夫的原因。 3、《周亚夫军细柳》对管理者的启示。......

    周亚夫军细柳 教案

    周亚夫军细柳 一、导入 从一则皇帝的朋友圈说起 二、读懂故事,疏通故事情节 1. 小组合作,对照书下注释理解文意 耳:罢了 邪:吗 2. 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齐读文章老师纠正字音 三......

    周亚夫军细柳 教案

    周亚夫军细柳 教案 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2、请大家看屏幕: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五言......

    唐太宗教子尊师的故事

    唐太宗教子尊师的故事 时间:2014-11-02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故事网 点击:1219次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古代,人们就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敬仰。“天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