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快乐考研外部攻略四个不能多
快乐考研外部攻略四个不能多
人生难免起起落落,人的情绪更是如此。考研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有不对头的情绪苗头,也是很正常的,只要没有影响自己的复习计划就好。
1.焦虑不能多
考研是人生的转折点,目标确定而成败未知,这种不确定性会让一部分人兴奋,也会让一部分人崩溃。就在考研的同学每天起早贪黑开始复习的时候,有的同学已获保送,有的同学拿到了好工作的offer。这容易让每天啃着硬邦邦的课本、复习资料的考生们滋生焦虑情绪,进而怀疑这样的生活有没有意义、会不会有结果、值不值得,最后半途而废。
碰到这个瓶颈,大家不妨换个心情,给自己放小半天假,喝杯咖啡、看场电影、晒晒太阳、找个朋友聊聊天,让自己觉得生活还是挺美好的。释放了心情,找回了支点和自信,就会发现之前那个“无敌战将”又回来了!
2.过高的期望不能多
期望越多失望越大,选择报考院校时是这样,具体复习时也是这样。有的同学急于求成,把自己的学习计划安排得满满的,巴不得自己的大脑每天24小时都在高效率运转。这样不切实际的期望只能让自己身心俱疲。考生们不妨给自己定一个最低标准,例如,以复习6个月为期限,每天保证4~5个小时的有效复习即可,而且做计划时最佳的方法是用进度,而不是用时间来衡量。
3.情感困扰不能多
就勇气和决心而言,不是每个人都敢考研,考研的同学都是很上进的年轻人,但是他们也会为一些琐事烦心,比如爱情。爱情给了很多热血青年奋斗的动力和目标,但也会占用他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在考研这样一个特殊而且短暂的时期里,在感情方面按兵不动是最好的选择:已经有男/女朋友的就不要分手,还没有的建议不要找。要是爱情从天上掉下来砸到你的头上,也可以暂缓几个月,如果真是天定的缘分,那就跑不了。总之,不能因为感情分心,保持稳定、平静的心态是考研成功的重要保证。
4.琐事不能多
如果整天为琐事困扰,三头六臂也不够用,那么你的考研大计就被延误了。
时间管理专家把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分成4种,并且各自作了一个比喻。如果每天的时间就像是一只体积一定的桶,你会首先做哪些事情,把哪种石头先放进去呢?
你是选择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吧?但是注意,在表格中它并不是大石块!不要忘记小石子是从哪里来的:大石块碎了,就变成了小石子!
结语
最后,笔者想引用一位恩师的话与大家共勉:“不管考研的结果怎样,只要是经历过这件事,你对自己和对生活的理解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回头看,你会发现,„噢!原来我成长了这么多
第二篇:考研复试攻略
复试基本知识及准备[1]
近几年各高校均实行差额复试尤其是名牌高校实行复试通不过否决制,这意味着有一部分同学即使达到分数线也有可能在复试中被淘汰,因此复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复试基本知识
1.复试资格
(1)招生单位对考生初试成绩进行登记、统计和测算分析后,根据国家教委制定的复试基本要求和录取原则,结合本校(院、所)情况拟定复试标准。
复试标准须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校(院、所)长组织有关人员审定,并报所在省(市、自治区)高校招生办和主管部门备案。
招生单位根据拟定的复试标准,将符合复试资格的考生的有关情况,以及接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初试考生的情况,提供给系(研究室),由系(研究室)在征求有关指导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后,提出复试名单。
最后由校(院、所)长召开有关会议审批确定复试名单。
对于初试成绩符合国家教委复试基本要求,招生单位拟不复试录取的考生,应及时将其全部材料转寄第二志愿单位。
对于不符合国家教委复试要求的考生材料不得转寄其他招生单位。
对于个别初试成绩未达到国家教委制定的复试基本要求的考生,招生单位拟对其进行复试的,需上报所在省(市、自治区)高校招生办审批。少数招生单位经国家教委批准,可自行审批。个别考生(不含同等学力考生),初试成绩突出,同时招生单位对其课程学习、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等情况比较了解,认为确有培养前途的,经指导教师提出,系、校(院、所)批准,可以不复试。
对于同等学力考生须全面、严格复试。应加强对本科主干课程和实验技能的考查,其中笔试科目不少于两门。
(2)复试名单确定后,招生单位应向考生所在单位函调人事档案和本人现实表现等材料,全面审查其政治情况。
(3)根据复试名单通知考生进行复试。复试前由招生单位组织有指导教师参加的复试小组,根据专业要求和考生具体情况,确定复试内容、复试试题和复试形式(口试、笔试或实践环节的考核等,一般以口试为主)。
2.复试的时间
按照一般的规律,等到国家初试分数线下来之后,各高校招生办公室就会根据招生计划和考生的考试情况再确定一个复试分数线,确定后就会马上通知考生,一般复试时间在4月上旬,但一些名牌院校一般会稍微早一点,一般是在3月底。届时考生可多关注自己所报考学校研招网及学院网站的相关通知。
3.复试内容
硕士研究生复试内容包括英语口语,专业基础知识及应用、专业技能的掌握,政治思想,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考试与考察。
从2005年起研究生考试复试的一个新变化是,本来在初试中进行的英语听力测试首次改在复试中进行,英语听力和口语的考查放到复试中进行,英语听力和口语的分值要记入总分。因此,精心准备一下非常必要。
(二)复试准备
现在每年都有一部分考生在复试中折戟,一些名牌大学的复试淘汰率甚至达到了30%-50%。淘汰机制是非常残酷的,毕竟准备了那么久就是为了能够进入自己梦想的大学,结局却是在最后一道门槛前倒下,让人唏嘘不已。因此,精心准备复试是特别重要的,那么应该如何准备复试呢?
1.要提前弄清楚本专业复试方法
复试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组织,一般由各招生单位的有关系(院)组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3~5名导师组成复试小组,对考生进行复试。复试的考查方法也比较灵活,有的可能考查一下专业外语,允许查字典翻译一篇或一段专业外语文章;有的通过面谈了解一下考生对本专业研究现状的掌握情况,现从事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读研后搞什么课题及个人打算等等;还可能出几个题目进行简单的笔试或口试;还有的可能采用实际动手操作的考核办法。所以事先应尽可能了解复试的方式、方法,做到对复试心中有数。了解的途径很多,可以找在读的本专业的研究生了解他们当年是如何复试的,可以向本专业的指导老师了解一下应先重点准备哪些东西等,也可以向研招办询问。
2.提前了解一下本专业的发展方向、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参加复试前最好能到图书馆期刊阅览室查阅一下近年来本专业比较权威的期刊,了解一下本专业的发展方向、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及主要观点,这样做对参加复试十分有益。
3.了解本专业老师的主要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成果
通过走访本专业的在读研究生或本专业的老师了解一下本专业目前正在承担或已经完成的、比较重大的科研项目,了解本专业老师的主要研究领域,尤其是认真阅读一下他们在权威性刊物上发表过的研究成果。这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英语听力和口语测试是研究生复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听说能力涉及专业问题 英语的复试基本围绕听力和口语展开。研究生复试的英语部分一般是由学校的公共英语或研究生公共英语教研室来考核。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是复试成功的保证。复试中对英语的听说能力考查比较多,有时候也会涉及一些专业性的问题。导师也大都比较在意自己弟子的英语水平。自我感觉上线的考生要开始温习自己的英语听力和口语了。
听力准备要提前预热 据了解,英语听力部分,大多数学校都以现有的成型考试为参考。考生在准备听力复试的过程中,对于现有的成熟英语考试的听力部分一定要重视,比如四、六级听力,托福听力和雅思听力应该是复习的重点。在复习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六级或托福听力或雅思听力的试题。如果觉得做题太枯燥,收听一下英语新闻,看看迪斯尼的动画片,也是培养语感的好方法。听英语广播和看英语电影也是提高英语听力口语的好方法,在参加复试前这段有限的时间里要尽快熟悉与考试相近的内容。考生大都考过六级听力,并不陌生,而托福听力又是四六级听力命题的基础,熟悉了四六级和托福听力,英语复试问题就不算太大。总之,在这段宝贵的时间里,要赶快做点预热的准备,主要是做点听力题,找找做题的节奏和感觉。
口语测试准备好话题 对口语的考查,各个学校各不相同。有的学校制定了非常详细的标准和流程,甚至规定了每个老师发问的方式和时间;有的只是面试老师的自由发挥,成绩也基本上由面试老师主观判定。不管面试是否严格控制,考生对下面几个问题一定要认真准备:一是自我介绍,如自己来自什么地方,毕业学校,所学专业,业余喜好,家庭基本情况等信息;二是做好用英语讲解自己专业的准备。口语测试时老师有可能要求你就本专业展开话题,考查你用英语讲解陌生概念的能力。因此考生对此要有所准备,先用笔头组织这些问题的要点,然后再以这些词组织语言。在阅读专业文献时,也要多积累一些专业方面的英语词汇。当然提问的问题不可能难度太高。
第三篇:2014考研攻略
Barbie的日记
2013年2月—3月 确定考研目标,听考研形势的讲座。考研应如何选择专业,全面了解所报专业的信息。准备复习。
院校、专业的选择是考研非常关键的一步,很多过来人都有体会,选对了学校已经是成功的一半了。在选择学校之前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综合学校所在的城市、专业的发展、就业的前途等诸多因素来选择。
2013年4月—5月
第一轮复习:特别是数学和英语。不要急于做模拟试题,着重于基础的复习。这个阶段是初级复习阶段。
2013年6月—7月
全面关注考研公共课的考试大纲,购买最新的辅导用书,准备暑期复习。这个阶段是强化提高阶段,而且这个阶段也是最容易拉开分数的阶段。很多考生暑假期间会放松复习。2013年7月—8月
制定一个全面复习计划,开始第二轮复习。开始重点复习政治、巩固英语和数学,英语单词已经记完一遍,政治大纲开始捋顺清楚。
2013年9月
关注各招生院校的招生简章和专业计划,购买专业辅导用书,联系导师,师哥师姐,获取专业课考试信息。强化公共课的复习效果,政治基本理论掌握,数学公式记忆熟练。
2013年10月
确定十一黄金周复习计划,对前两个阶段的复习进行总结、梳理、查缺补漏。同时,开始专业课的复习,可报一个长期班系统复习。针对招生院校的考试大纲复习,分析真题。2013年10月—11月
研究生考试网上报名工作开始,谨慎填报,牢记报名信息。研究生考试报名工作确认开始,考生到指定的地点进行现场确认,缴费并照相。各科真题结束两轮到三轮复习。专业课扎实掌握,巩固公共课。
2013年11月下旬
第三轮复习,冲刺阶段。公共课、专业课进入冲刺复习。按照考试时间调整作息时间和饮食。
2013年12月—2014年1月
进行模拟实训,进行查缺补漏,做考前整理。调整好心态,不要受模考成绩的影响,从模考中找漏掉的知识点。
2014年1月
初试阶段。调整心态,准备考试。熟悉考试环境。如果离考场路程较远,可以考虑提前三四天去考场附近租房子住下。参加考试。
2014年2月
复试调剂阶段。放松心情,查询初试成绩。关注复试调剂信息,以备不时之需。2014年3月 关注复试分数线,搜集复试资料。
2014年4月 准备复试,联系招生单位。参加复试。
2014年5月 关注复试成绩。
2014年6月—7月 录取报到阶段。关注录取通知书。
2014年9月报到。
温馨提示: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时间已经确定为2013年1月5日、6日。7日为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科目。望备战14考生及时关注国家新政策新变化。
第四篇:考研攻略(必看篇)
考研必看篇–【考研复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汗,家里没有Frontpage各位迁就下吧
1、【2001-2007年汇总】历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分数线(最低控制分数线)
2、考研必看!
3、如何异地报名 考研时几个关于户口的注意事项
4、全国研招办联系方法
2、考研十大禁忌!
5、写给准备考研的同学们
6、考研必看,教你如何开始准备
7、考研十大学习法
8、【考研求助台】考研复习中你最需要的资料
9、怎样合理规划考研复习
10、节约时间的20个办法
11、考研经验――-坚持与效率同样重要!
12、考研复习过程中要力克“温水煮青蛙效应”!
13、快速消除疲劳
14、征服抑郁症(此病研友中发病比率很高)
15、治疗失眠的49种办法睡的香
16、如何消除孤独
17、夏天对付蚊子的绝招(电蚊拍和剪刀版)
18、克服紧张
19、我眼中的辅导班与辅导教师及辅导教材
20、暑假考研复习早计划名师提醒四要四不要
21、考研战略小结
22、如何利用真题
考研英语:
23、学智库70天攻克考研英语词汇
24、毕金献谈如何复习英语
25、常见考研英语复习参考书
26、考研英语四轮复习的建议和推荐图书(转帖)
27、几种英文杂志报刊及一些个人体会!
28、名师郭崇兴:我对考研英语的一些看法
29、攻克09考研英语阅读理解四大技巧
30、【转】我背单词的心得 o(∩_∩)o„
31、某441分高人的英语复习经验32、84分英语的经验
33、新东方考研英语语法10天速成讲义
34、阅读理解个人笔记(人大版提炼)
35、高手的阅读笔记-值得看看36、2010考研英语网络课堂(徐绽词汇笔记)
37、胡敏考研英语名师团6月20日答疑实录38、2010年考研数学三阶段复习法79、2010年考研英语复习五大战术40、2010年考研英语四阶段复习法
41、结合真题【轻松】搞定大纲词汇(word版,可打印)
42、很实用的写作常用句与词汇
43、考研英语作文万能公式
44、新东方刘畅考研词汇笔记(精美打印版)
45、暑假复习之名师辅导完型和阅读
46、暑假复习之名师辅导阅读
47、暑假复习之名师辅导写作
48、考研英语写作大攻略(一)
50、考研英语长难句精析
(一)51、考研英语长难句精析
(二)52、考研英语长难句精析
(三)53、考研英语长难句精析
(四)考研数学:
54、2010年文都考研数学基础班
55、考研数学满分秘籍
56、致09考研朋友-数学复习方法总结(转帖)———我认为这篇很好
57、考研数学复习方法及注意事项
58、从340到424,通往南开的金融之路(版主推荐:励志精华帖)
59、数一120经验与大家交流60、2010年考研数学复习七大禁忌
61、过来人谈考研之阿弥陀佛-05考研成绩总分412数学四149英语75政治8262、数学学习一点心得
63、关于数学的复习(个人意见)
64、我的考研经验-数学篇65、09贸大数学三145分之历程,送给将要战斗贸大的朋友们
66、考研高数复习我的一些感受67、09年数学一我考了138分68、09数学一,132分的学习心得
69、通过考研大纲:定位考研数学复习的方向
70、考研数学六月复习关键字:总结与计划
71、三招高分复习法助力考研数学备考
72、考研数学冲刺阶段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
73、考研数学各知识点难点分析及复习指导
74、数学冲刺三任务查漏补缺实战演练积极备考
75、考研数学最后阶段复习注意事项76、2010年考研数学命题趋向及复习对策
77、提高答题正确率考研数学应试技巧全面分析
78、指导:2010年考研数学暑期复习四大误区
79、考研数学线性代数暑期强化复习重点及方法
80、名师指导:8月份考研数学复习计划推荐81、2010年考研数学三阶段复习法
82、考研数学阶段复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考研政治:
83、给2010年考生的一点信息和忠告84、09考研北大初试第一的考验经验之五--政治篇
85、我的考研经验(政治篇),政治英语想考140分以上的进来!
86、我的政治高分如何获得?
87、我的政治复习经验——事半功倍88、2010政治改革,大家一起摸着石头过河(我的建议)89、2009年考研政治试题及参考答案90、2009考研政治试卷分析91、2010考研政治大纲有变化 三点建议安排复习92、2010考研政治大纲预测:有大变革难度将增加
93、名师指导:2010年考研公共课之政治复习要领
94、考研政治指导:花适当的时间拿稳定的分数
95、专家分析考研政治易考点教你取高分的方法
96、开始做真题 2010考研政治夏季提高复习计划97、2010年考研政治改革方案预测及其备考指导98、2010年考研政治复习黄金准则
99、政治复习计划先行,四点注意指导备考
100、搭建政治框架,五点实用复习指导
101、专家总结:考研政治经济学考试命题特点
102、经验谈:“少”而“精”地攻克考研政治难关
103、名师指导政治:花适当的时间拿稳定的分数
104、专家分析考研政治易考点 教你取高分的方法
105、杨凤城教授讲考研政治理论课复习方法
106、包仁教授谈考研政治复习
107、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命题趋势与复习指导
其他:
108、2010年考研专业选择三大要素
109、北京大学研考生的法律硕士心得及分析
110、这里有考研政策,教辅资料,考试指南
111、考研报名确认中 金融投资类专业受青睐
112、就业率与学历“倒挂” 研究生就业大不如往年
11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会计学06年试题(供参考)114、测试你适合什么职业(我做过最准的.科学的测试!)115、成功率最高的求职简历(转的,担心以后找不到。)116、看完这个,我才知道一点怎么写毕业论文
第五篇:考研政治四个问答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导论)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三个自信”
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这就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指明了方向。
一、坚定道路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指明前进方向
正确的发展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头连接着国情,一头连接着梦想;承载着过去,承载着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方位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和指向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根本一致。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自信。只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二、坚定理论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30多年成功实践的理论结晶。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提出和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这一重要战略思想,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已经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创造,构建了中国话语,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崭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与时俱进,实现了新的历史性飞跃,创造了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面对一系列严峻挑战和重大困难,我们都成功应对、化危为机、开创新局,根本就在于坚定理论自信,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只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三.坚定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经过长期探索实践,最终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命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在不断完善。我们坚定制度自信,既毫不动摇坚持又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更系统完备、更成熟定型、更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
2,怎样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与价值观念多元化的问题(第四章)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中,思想多元化和坚持马克思指导思想的关系 社会思想多元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指导思想可以搞多元化社会思想。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出现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与之相适应,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特点。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主、竞争、效率、平等、宽容和民主法治意识,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推动思想文化创新发展,满足人们的多层次精神需要。可以说多元化是思想文化的生命和活力所在,是一个社会文明、和谐、进步、繁荣的体现。然而,社会思想的多元化是否意味着指导思想可以搞多元化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首先要看到,社会思想的多元化与指导思想是不同层次的问题。一个是指现实生活中各种思想文化存在的状态,一个是指一定社会占“指导”地位的思想是什么。社会思想的多样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并不等于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可以多元;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不是平分秋色的,社会思想多元化更加需要正确的思想导向。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指导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是社会思想的“纲”和“魂”,它一旦被否定或发生根本改变,就会对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构成颠覆性威胁。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是中国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实践的选择、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表明,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大国,形势越是纷繁复杂,社会思想越是多元化,越需要在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这是保证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思想基础。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缺乏共同的价值追求,国家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发展就会面临严重障碍,社会和谐就会失去根基,甚至导致社会动荡、民族分裂、国家解体。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汲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的精华之后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开放的科学体系。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结合起来,汲取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髓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要不断向前发展,就必须研究、吸收、借鉴各种新的思想文化成果。永远向世界优秀文化开放,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理论品质。因此,它不会拒绝思想文化多元化,更不会消除自身赖以发展的多元化的文化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不断地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优秀文化成果,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获得新的解放,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生动活泼。这是每一个不带偏见的人都不会否认的客观事实。正确处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与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关系,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思想多元化的和谐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应当注意克服两种倾 向:一是在强调指导思想的时候,忽视甚至抹杀思想文化的多样性;二是在强调多元化的时候,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不断产生和涌入。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辩证地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关系,不能因为社会思想的多元化,而反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不能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否定社会思想的多元化。3对于进一步坚持市场化的问题,怎样正确认识政府发挥的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既是对我国过去几十年改革发展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也为今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确定了方向。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论述和决策过程,正确认识政府和市场二者各自的功能与长处,研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论述的深化过程
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党在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不断加深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相应作出了一系列历史性的重大决策。
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一直是贯穿于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大课题,是我们党对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实践发展在认识上不断丰富、不断深化的过程,由把市场经济作为经济管理方法到经济调节手段再到一种经济制度,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起“决定性”作用,这都反映了党的思想理论随着实践不断发展而不断创新,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认识论,每后一个时期的论断和决策,都是对前一个时期论断和决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二、正确认识政府和市场二者的功能与长处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二者的功能和长处以及它们的缺陷和弊端。先说市场。市场有多种涵义,一种是商品交易场所,一种是以商品等价交换为准则的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方式,还有一种是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主要功能是指市场机制决定的资源配置方式。在所有经济活动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最有效地配置资源。市场之所以能够使资源配置以最低成本取得最大效益,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关资源配置和生产的决策是以价格为基础的,而由价值决定的价格,是生产者、消费者、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在市场自愿交换中发现和形成的。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主要长处在于:作为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价值规律,能够通过市场价格自动调节生产(供给)和需求,在全社会形成分工和协作机制;能够通过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形成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和优胜劣汰机制;能够引导资源配置以最小投入(费用)取得最大产出(效益)。因此,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实质就是让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有利于促使经济更有活力、更有效率和更有效益地发展。但同时也要看到,市场调节有某些自发性、盲目性、局限性和事后性等特点,不能把资源配置统统交给市场,不能使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市场化。比如,社会供求总量的平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城乡区域差距的缩小、稀缺资源的配置,只靠市场调节经济运行,难以经常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重大结构协调,难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难以避免社会收入两极分化,也难以及时、有力、有效应对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和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冲击。也就是说,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能是所有社会经济领域和活动。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能是从宏观上引导方向,保持整个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在我们国家,有共产党的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政府可以自觉地依据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动地观察和反映国内外发展变化,按照包括市场规律在内的客观经济规律,对重大社会经济活动作出战略规划与宏观决策,可以对重大社会经济活动作出预先安排,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和调控。发挥政府作用的主要长处在于,有可能从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来引导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从宏观层次和全局发展上配置重要资源,促进经济总量平衡,协调重大结构和优化生产力布局,提供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保障公共安全,加强社会建设和环境保护,维护市场和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弥补市场缺陷和失灵的方面。但政府也有信息掌握和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也会有偏颇、僵滞甚至决策失误的毛病,以至于束缚经济社会的活力,不利于微观上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效率。
以上可以看出,政府与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两个重要手段,各有长处但功能不同。政府是一只“看得见”的手,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们都能对资源配置产生作用,但资源配置和利益调节的机理、手段、方式不同。市场方式主要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功能配置资源,调节利益关系,市场主体自主决策、自主经营和自担风险。政府则主要根据全局和公益性需求,依靠行政权力和体制,进行重要资源配置,调节重要利益关系。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市场在微观配置资源、调节经济利益关系中的积极有效作用。
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在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明确认识两者各自的功能和长处,使它们在不同社会经济层次、不同领域发挥应有作用,都不能越位、错位和不到位。二是要充分发挥两者功能作用,“两只手”都要用,并有效配合。“两只手”配合得好,可以起到1 + 1 > 2的效果。反之,市场作用的正效能就会下降,负作用就会扩大;同样,政府的正效能也会下降,政府形象和公信力也会受到伤害,甚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两者不可偏废。三是政府和市场应当有机结合而不是板块连接,政府应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自觉按经济规律办事,市场要在政府引导、监管和制度规范下运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政府与市场各自长处的充分发挥以及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政府和市场关系经过不断调整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总的看来,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市场作用大为增强,但市场和政府都有不到位和越位的方面。政府仍然管了不少不该管的事,也有不少事该管却没有管或没有管好。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体制机制提出了新要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此,必须遵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行政体制改革。至关重要的,是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一)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这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要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由消费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一是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着力深化企业改革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这两者都不可偏废,否则,就不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全面准确履行政府职能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四、进一步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需要把握好的几个方面
政府和市场关系,是人类社会任何国家发展现代市场经济都绕不开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各国长期以来都在致力有效破解的世界性难题。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又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实行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意义更重大,难度也更大,更需要研究解决一系列特殊的复杂问题,更需要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更需要努力把握和运用改革规律,以更好地推动国家和人民事业发展。
(一)坚持从国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古往今来,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有多种理论学说和多种实践模式,我们要注意学习研究人类社会和当今世界各国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一切有益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做法。但是,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世界上没有一种经验模式可以照抄照搬。我们必须全面、真切地认识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及其内在要求,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发展大势,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积极探索符合当今时代我国国情的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科学理论、具体做法和实践模式,既决不简单搞拿来主义,也决不搞固步自封,要不断有新的发现、有新的创造、有新的发展。
(二)坚持正确改革方向,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注重实效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吸收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智慧作出的正确历史抉择,也是我国社会发展客观进程的必然要求。必须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和如期实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是人类社会空前的壮举,也是需要不懈探索的重大课题。
(三)坚持两只手都要硬,有效配合,优势互补,把更加重视市场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结合起来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都不可或缺,也决不可分割。因此,“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的认识和做法是不对的、有害的。
(四)坚持准确界定两者功能,区分层次和领域范围,合理发挥政府和市场各自的作用
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各个不同领域,在宏观、微观不同层面,政府和市场发挥作用的范围、程度、方式、形态应有不同,需要深入研究和准确界定,防止二者功能错位、越位、不到位,避免发生错误和损失。
(五)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增强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
政府和市场关系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涉及全面改革的关键问题。这两者关系的理顺和调整,关联到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变化,也势必关联到上层建筑领域的某些环节和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也必然会涉及到其它各方面改革,各方面改革也要与之相协调、相适应。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贯穿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之中,推动各方面改革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来展开、来推进。因此,必须统筹设计,整体谋划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调整和改革。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也才能顺利推动整个改革进程并取得更大的成功!
4.对于有人用前30年的历史否定前30年的理论实践,进而否定改革开放以后所走的道路所形成的制度,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怎样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一、研究党史和国史要有一脉贯通、接续发展的眼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我们必须坚持用一脉贯通、接续发展的观点来深入研究党史、国史。
新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前后贯通的历史,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的历史。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并率先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做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我们党历经艰辛探索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割断了改革开放前后两段历史,就割断了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
二、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
新中国的历史,是分作改革开放前后两大发展阶段、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这不是主观臆想,而是有充分的客观历史依据。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酝酿创立的关系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创立和发展的,但又是以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实践为前提和基础的。这当然首先要归功于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没有坚定不移地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能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更不可能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风景这边独好”。饮水思源,要看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党已经建立了新中国,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些都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
从指导思想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发展,根本上是因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且毫不动摇地加以贯彻。这条基本路线,是在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早在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移到城市、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并确定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1956年9月党的八大,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半期,由于理论上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改变了党的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使“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指导思想泛滥,最终导致“文革”的发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始了政治、思想、组织路线的全面拨乱反正,并在形成《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并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随后,又逐步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推动党的指导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毫无疑问,没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正确思想指导的恢复、坚持和发展,不可能形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如此成熟的指导思想;没有对“文革”的深刻反思,也不可能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学指导思想的全面贯彻。
从方针政策和实际工作看,邓小平同志曾经在主持起草《决议》时指出:“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第300页)这很好地揭示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在方针政策和实际工作的内在连续性和重大变化。比如说,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但在当时并没有真正落实,改革开放后才得以真正贯彻和发展。党的八大以后,也曾经多次提出实行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主张,并一度付诸实施,但由于“左”倾指导思想的干扰没有持续下去。改革开放以后,这些都成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宝贵经验借鉴。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国家法制建设。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就是由毛泽东同志主持起草制定的。但在“文革”中,社会主义法制遭到践踏和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作为重要工作之一。历史证明,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往往需要经过反复,才能逐步成熟。“文革”的沉痛教训,使我们党在原先积累的许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我们必须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和工作经验,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三、用科学的观点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正确对待党的历史、对待共和国的历史,关键是用科学的观点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用发展的观点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关系。历史上从来没有平坦笔直的道路,而是螺旋式地向前发展的。历史有阶段,但却不能割断。割断历史的结果必然是断送前行的道路。改革开放前的探索,尽管理论准备不足,步履蹒跚,思想与实践受到束缚和局限,但却为后来的跨越式发展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扫清了障碍。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但改革开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既是对前一个时期成果的坚持、发展,也是对前一时期失误的纠正、鉴戒。所以,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对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历史总有两面,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在此基础上,分清哪些是主流,哪些是支流,决不能是非不明、主次不分,决不能简单肯定和全盘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是一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史。既然是探索,就不可能不犯错误。对于错误,固然不能忽视、不能掩盖。但也要实事求是地承认,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是主流,成就是主要的。而这些成就和成功经验是党和人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前进的基础。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核心是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这个问题,《决议》早已作出科学回答:“因为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种态度是完全错误的。对毛泽东同志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以为凡是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愿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并且还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这种态度也是完全错误的。这两种态度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决议》,旗帜鲜明地同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和言论作斗争,用党史、国史宣传中国道路、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拼搏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