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事业单位劳动关系和谐情况工作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XX省委省政府鄂发XX号文件精神,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事业健康发展,推进社会和谐稳定。2013年4月-6月,XX市总工会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对全市一批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走访工作调研,通过向企事业单位职工、企事业经营者发放不同内容的调查问卷,召开一线职工、工会工作者、企事业经营层管理人员座谈会等形式,对企事业劳
动关系现实状况进行了一次工作调研,现将工作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劳动关系基本状况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企业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研究和把握当前的劳动关系,妥善处理出现的劳动关系矛盾,消除不和谐因素,积极建立稳定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企事业劳动关系。这既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构建地方和谐社会的基础重要内容和推动荆州实现“壮腰工程”必须前提。随着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愈来愈快,小型、分散跨区域、多行业非公有制企业大量增加,我市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塑造构建新型和谐的劳动关系,既意义重大,又十分迫切。为了做好调研工作,根据我市上述特点,本次工作调研安排有国有企业、国有、集体改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及部分小型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68家,涉及机械制造、纺织印染、通讯、建筑、化工、电子、卫生医疗、餐饮服务等行业,涉及职工XXXX人。
从调查情况看,企事业劳动关系和谐程度总体上呈现出事业单位好于企业,国有企业好于民营、私营企业,外资、合资企业好于本地企业、大型企业好于中小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好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与以往相比,全市当前劳动关系总体上相对和谐稳定。
(一)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上,构建和推进劳动关系和谐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经过十年的努力,全市县市区已全部建立了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成立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领导小组,县市区普遍坚持每年适时召开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本地区重大劳动关系等职工关注的焦点问题。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加强各项法律法规的实施,加大劳动保障工作推进力度,努力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工会组织大力推进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各企事业普遍开展群众性的经济技术活动,推动企事业经济发展。全市公有制企业和非公企业建立工会组织XXX家,其中国有企业100%、非公有制企业80%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管理形式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组织职工提升综合素质,做复合型人才。各级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和工商联注重宣传和培训,引导企业自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和职工共同参与”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格局。
(二)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上,集体合同制度、劳动合同制度较好实施,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扩大,职工社会保障有一定提高。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工会组织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各类企事业积极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企业业主守法意识和职工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实施大步推进。据调查的XX家企事业XXX名职工来看,签订个人劳动合同的有XX人,劳动合同签订率为90.6%。签订集体合同的有46家(政策有规定,但事业单位由于均能较好执行国家法规政策,地方工会和政府职能部门没有强制要求)签订率为91%。基本上,除人员流动性大的部分小型物业公司和个体私营企业外,所有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国有集体改制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中小型自主经营企业都能于与职工签订了个人劳动合同,绝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在工会组织的积极协商要约后都签订集体合同,并坚持经企业职代会讨论通过。通过三方协商机制,工会与劳动部门联手开展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政府职能部门不断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企事业和职工对参保的认识性和积极性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参保范围逐年扩大。通过调研看到,大部分企事业感觉到对职工参保后,职工队伍得到了稳定,一线熟练工人增多,产品成品率提高,人员流失减少,企业间接效益超过参保成本付出。此次调查的企事业参保人数达到XX人,参保率达到90%,与以往掌握的情况相比,增加了10-15个百分点。如利时洁、奥达纺织、水务集团等都能全员、全额、全险种参保,移动、法雷奥等国企、外资企业对正式职工与派遣工能依法同工同酬,同等标准缴纳社会保险。
(三)在维护职工经济利益上,以工资集体协商为主要形式的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初步建立。为应对物价上涨,提升低收入职工收入水平,政府职能部门按照国家、省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要求,建立并严格实施了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经三方协商会议提出报省通过,先后8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城区最低工资标准由2005年的360元提高到2013年的900元,县市区相应的由320元提高到750元。针对不同行业、不
同工种,每年都划定了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为企事业工资分配提供参考。2009年工会推动政府发文下发了在《全市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意见》的通知,近几年又由市总工会发起已上代下“双要约”形式推进企事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三次在地方报纸上公布“双要约”名单扩大工资集体协商影响。从调查结果来看,企事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覆盖
范围进一步扩大,62%的企事业建立了该项制度,这些企事业大多集中在机械制造、化工、纺织、运输、服务等大的行业。据调查统计,全市一线职工月平均工资达到XX元,年工资增长幅度超过8%,基本上与本市GDP增长幅度相当;有的部分工种(如机械工)月平均工资达到3200元以上,部分外资企业(如法雷奥、丽洁时)一线职工月平均工资达到了3600元以上,年工资增长幅度超过13%。一线职工工资水平较低的仍然是传统的纺织、餐饮服务等技术性含量不高的行业。
(四)在维护职工政治权益上,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加强,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一定提高,劳动纠纷解决力度加大,职工合法权益得到较好的维护。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都能够已法规要求,将职工代表大会、职工议事、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纳入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之中,较好地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问卷显示职工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到企业民主管理的比例达到77%。大部分企业经营者都能够根据形势变化要求,普遍增加培训费用,以岗位技能培训及与院校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支持职工学习升级,提高了职工技能素质。工会开展各类培训和活动吸引职工参与,不断提高职工文化综合素质。据发放的XXX份问卷统计来看,参加过技工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培训机构培训和参加工会组织的职工代表等培训的人员达到XXX人,比例达到90.6%;劳动者中高级工、技师等含有证职称的比例达到68%。政府职能部门加大了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积极严肃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工会加强参与劳动安全处理过程和劳动争议案件调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两年共处理投诉举报案件XX起,XX多名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 XX万元;调处劳动争议纠纷XX多起。大力开展以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为重点的基层组织建设,全市已建各类调解组织XX个,劳动人事争议结案率年均达到95%。企业加强以人为本理念,不断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用环境留人,用感情留人。如XX轻工机械厂、山叶服装等企业为职工修建了标准化的单身宿舍、建立了乒乓球、篮球、健身器械等体育运动设施;利时洁、法雷奥等还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职工文艺活动聚会,为职工沟通交流提供平台;各大、中型企业基本都建立了职工家属红白喜事、职工生病住院慰问、子女上大学鼓励及年休假制度。
据调查结果来看,职工对自身合法权益保障普遍感到基本满意,对企业贯彻各项劳动法律法规等情况也基本认可,劳动关系日趋和谐,利益共同体逐渐行成。
二、影响我市劳动关系不和谐的因素及表现
调查显示,尽管当前我市的劳动关系总体呈现稳定向好的趋势,但现阶段企业职工和经营者之间的矛盾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双方的利益需求的差距和不对等导致劳动关系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广大职工对现阶段劳动关系的不满意。企业及其经营者迫于市场发展压力,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也仍然客观存在着缺乏积极、主动的行为。共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线职工工资偏低,工资增长幅度赶不上物价上涨水平。据调查情况看,一线职工工资月平均水平在XX元左右,虽然有了一定的增长,但普遍低于社平工资(2013年为2397元每月),且不能满足物价上涨所带来的生活压力,这也是当前最大的问题。
(二)工作压力和劳动强度偏大,个人付出高于实际所得不公平。据调查情况看,劳动密集型企业一线职工普遍采取二班倒、三班倒,处于“白加黑”工作状态,工作流程单一,劳动强度大,普遍认为社会分配机制不公;再加上住房、上子女教育等其他因素,精神和思想上压力特别大。
(三)社会保障缴费不平衡,对今后和将来退休的生活感到心烦和担忧。现阶段,一些企业在竟争生存中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为职工购买社会保险时不能足额缴纳费用或只买了少数险种,导致职工在退休后的待遇上达不到预期值,对将来的生活充满着心烦和担忧。
(四)劳动环境、安全卫生在中小企业缺乏保障,职工身心受到一定的损伤。大部分传统产业,如化工、纺织、皮革制造等行业,企业经营者不愿意或无钱改善工作环境,长期从事此次生产岗位的职工职业病患者有增加趋势,安全得不到保障,身体健康受到损害。调查显示,对企业条件满意或较满意的职工不足30%。
(五)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国家规定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标准得不到规范落实。一是部分中小型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建筑、餐饮、住宿、商贸行业的企业,为降低用工成本,逃避缴纳社会保险和解雇职工的法律责任,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如,大部分建筑行业施工外包,包工方只给农民工购买了工伤保险,还有的基本上没有买任何保险,也没有签定任何劳动合同,农民工的权益和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大部分物业、餐饮公司,基本上用的是临时工,职工保险和工资待遇都得不到落实。以国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为例,由于人员流动性大,职工上班3个月试用期满后,只给员工买了工伤保险,除了行政工作人员外,基本上没有签劳动合同,部分职工(如保安)工资才刚达到最底工资标准。二是劳务派遣用工不规范。部分行业如通讯、建筑、物业、运输等,大量使用劳务派遣人员,超出了“三性”(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范围,派遣工与正式员工同工不同酬问题普遍;且为职工购买的社会保险和工资直接交由派遣公司发放,派遣公司大部分不能足额缴纳职工社会保险,严重侵犯了职工的合法权益。三是一些企业不能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职工超时加班现象普遍,加班工资不能依法落实,休息休假权益得不到保障。调查的68家企业中,有劳动定额标准的只有34家,执行加班费的只有36家,执行年休假的只有34家,仅为一半。四是一些企业劳动条件差,对劳动者缺乏必要的保护,尤其是一些高危企业,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少,劳动环境差,影响职工健康和安全。
(六)劳动合同签定有待进一步规范,某些企业的劳动合同存在着霸王条款现象。在调查中,部分单位在签定劳动合同上不够规范,表现为:一是合同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企业签定的劳动合同片面的强调劳动纪律和对职工的约束,有意忽略劳动强度、劳动安全和福利待遇等。二是合同短期化现象严重。大多合同为一年至三年一签,很少签长期合同或无期限合同,据调查统计,合同期为一年至三年的占到91%,五至十年的长期合同只占到7%。三是合同管理不规范。一些企业签定了劳动合同后没有到劳动部门备案。四是一些小型企业不签定劳动合同,以事实劳动关系代替合同劳动关系;部分职工维权意识淡薄,为了流动自由也不愿意与企业签定约束性的劳动合同。
(七)少数非公有制企业在执行国家劳动保障福利政策问题是还存在差距,企业和职工之间还没有形成共同的利益纽带。据调查来看,大部分非公企业都没有执行或只部分执行了国家《劳动合同法》等规定的节日休假、特殊补贴等相关福利待遇。由于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与职工互利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职工归属感和责任感普遍不强,没有建立利益共同体很难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及劳动关系和谐化。
三、推进劳动关系和谐的对策及建议
现实条件中劳动关系主体双方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但是可协调、可控制、可改变,但是需要多方联动、多措并举。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一)要将进一步强化党组织领导,增强构建劳动关系和谐的合力从表态和形式上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要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和职工共同参与”工作格局下各级党委、政府关心关注强势介入,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进行规划和部署,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实质性的奖惩机制,提升服务企业、服务职工工作能力等等在实际工作中用数字展现出来。
(二)要进一步加强媒体宣传引导,提高全社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自觉性和信心。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成员等有关部门应坚持深入企业一线,广泛宣传各类政策法规,重点加强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企业民主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强化对企业经营者的教育,引导企业认真落实各项劳动政策法规,依法用工、守法经营,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的企业发展观。加大对职工的素质工程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打牢和谐劳动关系基础,促进全社会自觉形成依法用工、依法劳动、积极维权、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和信心。
(三)以我市“职工议事”为抓手,继续创新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方法形式。要以开展“职工议事”制度建设为抓手,积极选树典型,充分发挥典型单位的示范引导作用;以推进”职工议事“全覆盖来调动职工参与管理的政治热情,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发挥好职工积极作用;在职工参与中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推进企业发展等活动,为职工解困真心排忧解难、为企业科学发展真心排忧解难。促进企业增效益,职工增收入,社会和谐进步。
(四)要进一步督促企业勇于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确保劳动关系依法运行。企业是劳动关系运行的载体,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平台。企业必须遵守国家的劳动法律,接受政府的调节和监督,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与工会组织真诚合作,致力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在追求利润的同时,重视实现劳动者的利益,给劳动者更多更好的的生存和发展留有空间,也为企业的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建议将企业建设和谐企业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形成社会各方面共同促进、推动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氛围。
(五)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执法力度,不断优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环境。拟定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办法及不开展工资协商、不签订集体合同、不建立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制度的单位给予处罚等一系列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政策措施。加强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坚决纠正劳动合同不签订、社会保险不缴纳、劳动保护不落实、劳动标准不执行等侵害职工基本劳动保障权益的问题。完善和落实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健全完善劳动争议调处机制,不断提高劳动争议处理能力,努力把劳动关系矛盾解决在基层。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在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中推动职工企业和谐“双蠃”。
第二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调研报告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街道坚持以开发建设为中心,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对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的影响,努力维护区域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意识形态观念的改变,劳动关系领域的新情况不断出现,如何持续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成为了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现将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我街道劳动关系的现状与前景预测
今年以来,我街道的劳动关系基本保持了总体平稳健康,劳资纠纷数量明显下降,但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群体性事件出现了新特点。
(一)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群体性事件出现新特征
虽然我街道劳动关系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但随着当前经济形势进一步回暖,企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加上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理念,使我街道劳动关系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二)我街道工会劳动关系的前景预测
经分析预测,在今后一段时期,我街道劳动关系的整体平稳性基本能得以维持,企业的违法行为将会减少,企业结合劳动法律法规进行管理的水平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但不稳定因素在短暂时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消除,仍然存在引发一些集体争议和群体性事件的可能。
二、引发劳动关系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一)企业经营管理的缺失与劳动者维权意识的增强,是引起劳动关系不稳定的原因之一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管理的模式并没有随之改变,企业经营管理者仍然采取比较粗放的甚至苛刻的管理模式,某些企业还存在诸多违法违规的行为,而随着劳动者维权意识的提高以及新生代农民工打工愿望的改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摩擦不断增多,矛盾越来越激化,导致了劳动关系的不稳定。
(二)企业的经营发展与职工收入增长的不平衡,是引起了劳动关系不稳定的原因之二
企业的不断壮大带来了企业效益和利润的不断增加,而与之相反的是劳动者并未从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劳动者工资增长缓慢,劳动者要求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和增加收入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三)企业工会缺位、沟通渠道的不畅通、企业文化的不健全,是引起劳动关系不稳定的原因之三
新生代农民工要求享有生存权、平等权和发展权,然而,与权利意识不断提升的现实相对应的,却是诉求表达渠道的失灵。如果说大多数工人都认为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已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那么,企业员工诉求表达渠道失灵则是当前劳资矛盾迅速升级的重要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与老一代都有所不同,他们外出打工不只是为了挣钱,更希望能获得发展的机会,并希望能有话语权,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但是,企业在注重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并不能充分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缺乏有效地沟通渠道,更无企业文化可言。员工的意见尤其是一线员工的意见往往被搁臵在原地,不能真正反馈到经营决策者那里。企业内部工会组织的缺失,工会组织不能承担起职工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作用,导致劳资双方矛盾越积越多,诱发了更多不稳定因素。
三、近年来我街道工会为和谐区域劳动关系所做的主要工作近年来,为营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保障区域开发建设和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街道工会重点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转变工作理念,努力营造和谐劳动关系的氛围环境。近年来,我街道工会针对《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劳动保障新法相继实施以及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区域和谐劳动关系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的状况,积极适应新形势要求,秉持“双维护、两服务”(即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服务经济、服务民生)的理念,及时将劳动关系工作的重点由维权、执法转变到维稳和服务上来,着力构建和谐区域劳动关系的工作氛围和环境。
(二)加强制度建设,着力强化各类劳动矛盾的预防。针对我街道工会劳动关系工作面临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着力加强区域劳动管理制度建设,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努力改变区域劳动关系工作面临的被动局面。
(三)完善工作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各类劳动矛盾和纠纷。近年来,区劳动保障部门在不断加强本级劳动监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区域劳动管理工作机制,制定并逐步完善了区域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理预案,相继建立了日常劳动信访接待处理值班制度、企业重大事项及时报告制度、区域劳动关系定期分析会制度;加强了劳动社保、工会、法院等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与联系。建在具体工作中,积极依托上述工作机制和力量,加强劳资矛盾和纠纷排查和调处,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努力将各类劳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在此基础上,坚持贯彻调解原则,畅通职工投诉举报渠道,认真做好日常劳动信访及投诉举报接待处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群体性、突发性劳动事件处理工作,保持了区域劳动关系的基本稳定。
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消除不稳定因素的措施和建议 劳动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和基础。构建区域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重点要加强以下工作:
(一)切实加强对企业的指导服务,提升劳资矛盾的预防和处理能力。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一要进一步强化对企业的指导服务。重点是要对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实施分类指导。
(二)切实做好企业工会的组建工作,推进集体协商制度的落实。区总工会,一要切实加强对企业组建工会工作的指导。要按照《工会法》的要求,指导、督促人数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建立企业工会,在尚不够规模的企业,推进建立行业性、区域性工会,并努力使之成为企业与职工沟通的桥梁。二要逐步推进集体协商制度的落实。积极培育劳资双方协商共决理念,引导已建工会的企业与员工就工资、福利等方面开展集体谈判,使员工的合理要求通过集体谈判落实到集体合同中,避免无序的抗争。逐步推进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让员工通过协商实现工资与企业利润相关联,引导企业员工从简单追求“涨工资”向民主协商“谈工资”的转变。督促企业依法建立和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对制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应经过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确保职工民主权利得到落实,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三)切实加强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合力营造和谐劳动关系的氛围环境。要以和谐劳动关系为己任,积极营造企业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员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和政府职能部门合力推进,企业、职工和社会积极参与,共同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工作氛围和环境。一要坚持正面引导。
XX总工会 2011年9月22日
第三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调研报告
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调研报告
马龙高速
李亚东
摘要:目前世界经济形势存在不确定因素,劳动关系矛盾突出甚至激化。工会组织职能发挥还不完善,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企业文化构建思路有待清晰,企业文化缺乏吸引力。在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大背景下,相关工作表现出不适应,今后工作应注重相关工作改进,保和谐、促发展。
关键词:含义
法律保障
工会工作
企业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在“十六大”以来确定的新的战略任务,在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我们党和政府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大报告更是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重要目标。在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新《劳动法》的颁布,让劳动者的权利得到进一步的保障,各项社会保险进一步普及,不安定、不和谐元素进一步减少,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在现实中还存在不和谐元素。
一、当前劳动关系及协调职能机构存在的突出问题 《劳动法》详尽的解释了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权利和义务关系细则。那么在实际操作中执行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近来在走访中了解到,执行与要求还是有距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相关单位在《劳动法》的普及工作上有意识少宣传、片面或有选择的宣传,甚至有的单位或企业在《劳动法》的普及上是忌讳的,这主要表现在个体企业、独资(合资)企业、劳务派遣单位,这些单位或企业如此操作的主要原因是减少义务执行或规避义务。
以相关保险中的养老保险为例:相关单位或企业,在宣传上轻描淡写,对本单位的政策执行情况讳莫如深,职工对保险的执行标准知之甚少甚至毫无知情,甚至有的单位混淆概念,打擦边球,采取所谓“两弊相衡取其轻”的方法,想方设法降低执行标准,逃避社会义务。更有甚者,有的企业采取频繁招用非全日制工人的方法,完全逃避相关保险义务,这在个企和规模以下企业中司空见惯。这些不可取甚至违法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矛盾的积累。
2、忽视相关宣传工作的重要性。相关单位和企业虽然较好的履行了相关义务,但疏于宣传工作,导致本单位或本企业员工对本单位的相关义务的执行情况知之甚少。结果职工在获得不同渠道的相关信息后,对本单位的相关义务执行情况产生误解,出现不必要的维权行为。看起来仅仅是工作的疏忽,结果同样造成矛盾的产生。
这些基础工作的不到位甚至是缺失对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造成严重障碍。从技术的角度看解决上述问题似乎并不困难,但执行起来需要充分认识到其中的困难,必须解决企业主对《劳动法》在执行上的抵制问题;必须解决权利和义务的履行环境问题。
3、目前基层工会组织的运行现状:据了解,在一定比例的基层单位设置的工会组织实际上处于一种“有机构无组织 ”的状态。有的基层单位看起来组织健全却是一副空架子,有组织无会员或是会员在基层所占比例极低;或是在基层根本没有实际意义上的会员;或是即使有一定比例会员,但会员对自身权利义务不清楚甚至不知晓工会的职责是什么。这种不理想的运行现状的存在让工会组织形同虚设,完全没有起到应有的协调和沟通作用,无法收集基层需求和意见,工会职能的发挥严重不足。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1、明确权利和义务关系,为构建和谐夯实基础。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必须充分了解劳动关系是如何定义的:《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含义,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以实现劳动为实质而发生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这其中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拥有劳动力的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建立,首先要求劳动关系的双方应当依法具备劳动者的资格和用人单位的资格。二是劳动者的资格,是指劳动者在法定的年龄内,具备所从事劳动的身体健康条件,具备符合劳动要求的文化和技能水平,具备支配自己劳动能力的自由。三是用人单位的资格,是指用人单位依法成立、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用人的权利和履行用人的义务。四是劳动关系的运行,是指劳动关系形成和存续的动态过程。它表现为劳动关系的发生、延续、变更、终止等一系列环节和在这些环节之间,劳动主体和用人主体相关权利和义务的实现。
2、充分认识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性,加强工会职能,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
我们必须认识到劳动关系在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2008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国工会十五大部分代表座谈时,在谈到做好工会工作时,他指出,工会要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促进实现体面劳动,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稳定。2010年7月25日召开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十五届四次执委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指出,应旗帜鲜明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大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如何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是市场经济国家关注的关键问题,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近年来,我国的劳动关系矛盾个案呈现多发趋势。如何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是我国工会面临的新问题。
那么,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又该如何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
鉴于我国国情,我们不能照搬西方模式,盲目崇拜舶来品。我们应该看到,在世界经济环境充满不稳定元素的情况下,在欧洲国家如希腊、西班牙、德国等国家由工会组织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罢工浪潮,把国家的命运逼到了悬崖边。我国的国情决定,工会应在制度设计的范围内,通过合作博弈(对话)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避免非合作博弈(罢工)可能带来的社会不稳定风险,是工会平衡劳资关系的理性选择。
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代表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工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尊重和保障职工群众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发展才能有动力,社会才能和谐;只有实现企业发展和社会和谐,职工群众利益才具有更可靠的保障”,提出“表达和维护广大职工群众利益是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甚至进一步提出“要把更多的资源和手段赋予工会组织,为工会工作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会要在制度框架下实现劳资平衡,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强烈意愿和迫切要求。
目前,经济发展前景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基层的凝聚职能、协调职能、平衡职能,促进劳资双方的有效、有序沟通,维持生产形势稳定,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应列为今后工会共作的战略任务。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文化促发展、以文化促稳定、以文化促和谐。
企业文化,通俗讲就是构建本单位、本企业职工的信仰目标,培养职工的俱荣俱损的奉献理念,实现本单位、本企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企业文化的建设要突出人本管理,以人为中心,依靠人、开发人的潜能、尊重每一个人、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突出人本管理一要营造内外部和谐的氛围,尊重职工、理解职工,尤其要尊重职工的劳动。二要通过政务公开、召开职代会等民主管理形式,疏通领导与职工之间交流思想的渠道,使职工有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和质询权。三要真心实意地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决员工生活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四是经营管理者要注重自身建设,以身作则,自觉规范行为,起好示范和表率作用,用自己的理念、行为去影响人、管理人。五要丰富职工文化生活,通过集体活动,如竞赛、联欢等,让职工意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能启迪人的智慧、团结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努力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有效地激发人的活力,企业文化建设才更具活力。
优秀的企业文化会让职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对管理的认同感,激活生产力、增强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让职工对未来的发展目标高度信仰,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致力于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实现全面、快速、可持续的发展,正可谓“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
当前国内国际形势下,在我国必须实行政府主导、企业及相关单位主体、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不断消除劳动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才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第四篇: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调研报告
化解矛盾纠纷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调研报告
赵向东 鲁芳
和谐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我市地处沿海,多种经济成份迅速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成份中的中小企业较多,外来劳动力流动性大,劳动关系相当活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利于改善企业用工环境,提高企业竞争力,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战略意义重大。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劳资矛盾纠纷呈上升趋势,如何兼顾各方利益、维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既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常州道街道总工会特对本辖区内各基层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并收集了一些有益资料。总体看,我街劳动关系是和谐稳定的,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用工方面亟须加强指导和监管。
一、劳动关系现状分析
(一)劳动关系实质是矛盾关系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资本拥有者雇主(用人单位)双方,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关系, 是现代经济社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双方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动因和根本目的,也是劳动关系双方相互依赖的前提条件。但是劳资双方的立场和价值取向是不同的,雇主追求利润最大化,劳动者追求工资最大化,矛盾因此而产生,这是劳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性,劳资双方的矛盾性自劳动关系建立起就存在。劳资双方对利益的追求保持相对均衡,劳动关系呈和谐状态,一旦这一平衡被打破,双方就失去相互依赖的条件,就产生争议、纠纷。劳资矛盾纠纷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类型,一般不具有敌对性,但是处理不当会升级、转化,有时甚至产生过激行为,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当前劳动关系“四化”特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随着改革发展深入推进,劳动关系也发生深刻变化,有“四化”特征:
特征之一:劳动关系的市场化。是指由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做为全社会代表的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转变为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和劳动者两个独立的利益主体所构成的雇佣劳动关系。在市场化条件下,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差别和利益分化将会不断扩大和加强,劳资矛盾纠纷在特定情况下会呈高发态势。
特征之二:劳动关系的法制化。主要是指劳动关系是一种劳动法律关系,反映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一旦双方发生争议、纠纷,经调解无效,应当依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规定,经过法律制度和程序加以解决。特征之三:劳动关系的国际化。一是出现了国际性质的劳动关系,如外商对华投资企业的新型劳动关系。二是劳动用工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也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向。三是国家协调劳动关系的手段也在更多地借鉴通行的国际惯例。表明劳动者权益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的全球化趋势。
特征之四:劳动关系的多元化。是指劳动关系主体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出现多元化。从劳动者的分类看,既有城镇职工及下岗失业人员,又有农民工,还有灵活就业人员;从用人单位的性质看,既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又有民营企业、合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还有机关事业单位等。不同类型的劳动者与不同性质的用人单位构成劳动关系主体多元化的特征。为此,劳资矛盾纠纷也呈现出复杂化特征。
二、引发和处置劳资矛盾纠纷的主要问题
(一)拖欠工程款和工资是引发矛盾纠纷的突出问题
主要有两方面,一是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街一些中小型和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生产经营发生困难,产生拖欠工程款和工资行为,由此引发了一些群体性突发事件。二是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工资支付行为不规范,不遵守工资支付和最低工资规定。在农民工集中的建筑、餐饮等行业拖欠工资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随意克扣员工工资,甚至以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工资标准,压低职工工资。少数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打折扣,尽管工资发放形式上达到最低工资标准,但实际将加班费、津贴、福利待遇等,甚至将企业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等作为工资项目。
(二)《劳动合同法》仍需努力全面贯彻落实
一是劳动合同在某些行业单位签订率低,劳动合同在公有制企业的签订率较高,但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劳动合同签订率较低。如建筑、餐饮、娱乐、加工行业在招用职工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时,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一些企业没有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发生工伤后,由于劳动关系难以确认,造成工伤认定困难,引发矛盾纠纷和上访投诉。二是劳动合同签订不规范,劳动合同内容有的不填写、不齐全,劳资双方的权利义务、用人单位承担的责任等内容不明确,甚至强加一些“霸王条款”。三是用人单位将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都收归自己保管,没有交给劳动者一份。四是不履行劳动合同,一些用人单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只是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实际用工过程并没有履行劳动合同,有些企业采取增加工作量、超时加班延长工作时间又不发加班工资不参加社会保险等情况仍很普遍。
(三)一些用人单位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缺失
一些企业通过非法的渠道融资。由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手续和条件比较严格,许多企业无法从正当途径获得贷款,转而求助地下钱庄或者通过其他不正当途径获取资金。这些非法贷款多数是高利贷。在企业经营失败后,一旦无法如期归贷,企业主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只能携款潜逃,以求自保。还有少数企业主发生非企业经营性欠薪逃逸事件。如逃避刑事责任、躲避赌债等,使欠薪逃逸事件增添了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这些逃之夭夭的企业主,把矛盾和责任推向政府和社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四)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维权艰难
一是非公有制企业基本没有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一些企业职工在生产生活上遇到困难和问题,常常得不到正确疏导和有效化解,积累不满情绪,容易产生矛盾纠纷。有的企业内部虽有工会负责人,但拿的是老板给的工资,享受的是老板给的福利待遇,难以发挥协调沟通作用,职工缺乏对自身权益的“话语权”,他们急需能够与企业对话协商的工人代表。二是有的企业工会选出了职工代表,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职工代表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欠缺,对有关政策了解掌握不够,在平等协商过程中,谈判能力不足,对于涉及劳动关系重大问题和矛盾纠纷难以沟通解决,不能有效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非国有企业基本没有建立开展集体合同谈判制度。三是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当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因害怕提出要求而被解雇失去工作,又顾虑法律诉求道路漫长,不能解决眼前问题,不敢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往往是在问题发生后,如被无故解雇、发生工伤事故得不到治疗或无法忍受恶劣的工作条件等,才开始投诉上访,如果政府有关部门无法解决他们的诉求,就容易发生过激行为,影响社会稳定。
三、对策和建议
综上分析,正确处理新形势下劳动关系矛盾,化解劳资矛盾纠纷,要依法维护双方合法权益,兼顾双方利益;要注重事前防范、案前调解,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应急处置机制。为此提出发下四点对策和建议:
(一)企业内部要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劳资矛盾纠纷的产生都有其诱因和苗头,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处置,如果在其萌芽状态就能够在企业内部及时得到化解,做到事前防范,将大大减轻政府和社会的压力和负担。企业是预防和化解劳资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要构筑第一道防线,就应当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矛盾纠纷事前化解调处机制,才能做到尽可能实现劳资纠纷内部消化,不出企业,减少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企业在建立劳动关系自主协调机制上有多种方式,我们认为,依靠和发挥企业工会的作用是有效方法。街道总工会及各级工会部门要促进企业工会的建设,加强对企业工会的指导,企业要建立工会组织和指定负责人,还要善于发挥作用,确保工会在职工与企业管理层中起到促进沟通的桥梁作用。工会要做到既能够向企业主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促进企业依法用工和守法经营,也能够教育和引导职工学法守法和依法务工。工会只有加强与企业管理层和职工的交流沟通,才能够及时发现劳资矛盾纠纷的苗头和隐患,提早介入,妥善处理。对此,工会的组成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经验,要加强学习和培训,得到企业和职工群众的信赖。
(三)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依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为了尽可能把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最大限度地发挥调解组织的功能,建议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体系建设。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工会、企业组织依法完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机构和调解制度。目前,我街共成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16个,委员会成员共计51人,覆盖职工4459人。同时,注重加大对调解员队伍的管理和培训工作力度,参加调解员培训班学习,较好地提高了广大调解人员的劳动法律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
(四)加强宣传,积极调动企业主和职工两方面的积极性。要利用报纸、电视、广播、标语、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企业主和职工充分认识这一活动的重要意义。企业主作为创建活动的主体,他们的看法和态度对创建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尤其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重点从促进职工稳定、提高经济效益、规范企业管理三个方面,运用正反典型事例,宣传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不仅能留住人才,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更重要的是发挥职工科学创新能力,增加企业效益,实现企业良性发展。通过开展活动,达到“企业关心职工权益,职工关心企业发展”的和谐稳定、互利共赢的目的。
常州道街道总工会
2011-9-2
第五篇: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区政协2013年工作要点安排,8月下旬,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区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重点围绕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组织领导、劳动合同及集体合同制度实施、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建设等情况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汇总,结合平时对全区劳动关系掌握情况,形成调研报告。
一、全区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
近年来,区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部署,在健全劳动保障体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改善企业劳动关系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企业劳动关系明显改善,总体和谐稳定。
就业服务方面:今年以来,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108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25人,其中,“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5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6%;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34人;举办就业培训10期,培训劳动者918人;为22名创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0余万元。
社会保障方面:截至2013年3月底,全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单位达到1128家,参保职工达到90328人。其中城镇个体参保44943人;实际缴费人数达到82682人,其中个体缴费人员达到44144人;今年一季度,征缴保费7361万元,支付养老保险待遇20836万元,对上级争取调剂资金13300万元,确保了全区4万余名离退休职工和遗属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14776人,征缴保费3282万元,支出4065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9388人,征缴保费371万元。工伤保险参保单位1105家,参保职工69934人,征缴保费269万元,支付工伤保险待遇289万元。生育保险参保单位972家,参保职工42188人,征缴保费160万元,支付生育保险待遇171万元。
劳动保障执法监察方面:制定出台了《**区关于开展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情况专项检查实施方案》,每年定期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打击非法用工、社会保险扩面维权及劳动保障督查等专项检查。2012年以来,共检查用人单位1069家,办理各类案件48件,责令用人单位补续劳动合同2430份、参加社会保险1620人、补发拖欠工资880万元。
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方面:成立了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系统整合劳动仲裁和人事争议仲裁的职能,于2011年10月组建了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全区各镇、街道、开发区均成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设立了基层劳动争议调解所,全区区域性调解组织实现全覆盖,开创了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新局面。2012年以来,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329起,时效结案率达100%,涉及标的额503.4万元。
劳动合同备案管理方面:努力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依托劳动用工网上备案信息系统,扎实推进劳动合同鉴证备案工作,动态掌握各企业劳动合同签订与解除情况,加强对企业裁员行为的规范和指导,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今年以来,办理劳动合同签订备案3248份,其中新签1677人、续签1571人,办理解除、终止手续1503人次。
优化管理服务方面: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全局出发,系统规范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工伤认定、退休审批、信访接待等管理服务机制,尽全力解除企业和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些企业存在用工不规范、劳动条件和劳动标准不落实的问题,职工合法权益和健康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一是为降低用工成本,逃避缴纳社会保险和解雇职工的法律责任,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或不依法全面履行劳动合同。二是一些企业不能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职工超时加班现象普遍,加班工资不能依法落实,休息休假权益得不到保障。三是一些企业劳动条件差,对劳动者缺乏必要的保护,尤其是一些高危企业,安全生产投入少,影响职工健康和安全。
2、工资集体协商推进难度大,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尚未普遍建立。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建立主要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形成劳资双方工资共决机制来实现,大部分私营企业还是企业一方说了算,一些普通劳动者考虑就业难的问题,不敢要求企业增加工资,导致普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与企业效益不相符合。
3、协调劳动关系组织和机制不完善,发挥的作用有限。从企业看,一些企业工会人员由于受雇于企业,在集体协商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时存在着不敢维权、不会维权的问题;一些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建立职代会制度,职工诉求渠道不畅,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一些企业党群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尤其是私营企业普遍处于涣散状态。
4、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量薄弱。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直接面向全区300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执法监察,为10多万劳动者提供维权服务,《社会保险法》的出台对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工作范围进一步拓宽、监察任务更加深入、执法要求更加严格,在人员、经费、装备等方面无法适应日益繁重的监察工作需求。
三、对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劳动保障等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力度。要严格依法办事,贯彻依法治国方针,树立法律法规意识,落实执行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工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发展企业文化,做好人文关怀,引导劳动关系朝着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方向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强化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高度重视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工作,形成合力,营造良好氛围。以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的实施为重点,大力推行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坚决纠正劳动合同不签订、社会保险不缴纳、劳动保护不落实、劳动标准不执行等侵害职工基本劳动保障权益的问题,促进企业依法用工,改善劳动关系状况。
(二)完善劳动争议预防、预警和调处机制。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大力发展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完善工会参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和工会法律援助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让职工有尊严和体面的劳动,共享企业发展成果,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三)努力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一是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拉升低收入职工工资水平。二是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全面实施,建立企业劳资双方共决机制。三是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为企业合理确定职工工资及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提供依据。
(四)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队伍和信息化建设。在充实人员队伍的基础上,组建各镇、街道、开发区劳动保障监察中队,实行网格化管理,进一步明确各级网格区的职责、任务,充分发挥基层网络的监管作用,变被动处罚为主动预防,将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解决在初始和萌芽状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信息化,健全完善企业信息采集系统,实现区、镇两级联网,保证信息全面、准确,为劳动保障执法监察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