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职业教育专题调研报告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职业教育专题调研报告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务院先后三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002年、2005年两次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更加明确地提出,高等教育是提高质量,义务教育是巩固提高,职业教育是大力发展。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我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采取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薄弱的问题,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我省和教育部达成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协议后,省政府决定用五年时间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并于去年10月17日召开全省职业教育攻坚大会。这次攻坚会议,规模之大、规格之高、措施之有力,在我省职业教育历史上从未有过。这充分表明了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坚定决心与魄力,必将对我省职业教育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市公办职业学校经过2000年“三教统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政策调整,解决了生源问题,在校生数量大增,甚至超出了学校承受能力。职业学校根据师资、现有硬件条件把“对口考大学”做为出路,短期内也产生了明显效果,所以,家长送学生来职业学校的目的绝大多数是为了考学,职业学校“为当地培养大量的有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这一办学指导思想就成了空谈,我市企业招不到大量的技术工人也就成了事实。市政府也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在当地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明确要求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着力解决职校的发展方向问题,并果断做出决策,把一职高迁往合涧;再投资1.2亿元打造新的职业中专,并且把4所职业高中都升格为中专学校。我市职业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距经济发展的要求、距群众的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职业教育整体上仍然处在“蹒跚行进”的阶段,还面临着诸多的困扰。
一、我市职业教育资源的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5所公办职业中专,9所民办职业学校。一职高、二职高是由原先的乡办高中拆并时改成职业学校;三职高07年从七中剥离出来;四职高由史家河企业办的学校改成,也就是说,我市四所公办职业高中,都不是按照职业学校办学标准设计建造的。对口考大学是公办职业学校目前主要走的路。
9所民办职业学校是有关部门指定培训单位。2008年,市监察局、纠风办、劳动局、农业局、农开办等五部门按照职业技能培训规模目标,根据民办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硬件配备、制度建设、管理水平等条件,从社会上14所民办职业学校中确定了林州技校、春森、方博、国富、方苑、鑫华、天虹、方正、建筑职业中专等9所职业学校为农民工培训、失业下岗职工培训、“阳光工程”培训、“雨露计划”培训定点学校。这四部分国家有专项资金补贴农村学生,简称“四金”。
二、我市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不平衡,对口考学优势不再,职业教育发展困难。普通高中每年招6000多名学生,职业学校招3000多名;普通高中这几年连续改扩建,硬件、软件设施基本完备,职业学校从建校初到现在,除了师生数量增加,对口考大学声誉好些外,办学条件没有大的改观。而且,对口考大学正在走下坡路,职业教育正走向死胡同。2000年“三教统筹”时初中毕业2.2万人,今年初中毕业生仅1.05万人。当时大量遭普高淘汰下来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相当部分学生成绩还可以,对口考大学有基础,现在职业学校生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考学困难,学校又不能培养学生掌握一门技术,学生看不到前进的方向,更不愿意上职校,造成恶性循环。并且,对口考大学与国家的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相违背,事实上,仅有少部分成绩
好的学生考入了大学,其他大量的学生由于不适应普高式的教学管理模式且不能掌握一技之长而中途辍学。
2、学校规模偏小,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简陋,师资、教室、寝室等严重短缺,生存都成问题,更别说发展。四所职高平均占地不足50亩,而一职高在校生1809人,二职高1371人,三职高1374人,四职高1399人(2008年12月统计数据),教职工总数分别为65人、54人、68人、46人;专任上课的教师分别为52人、50人、57人、45人。5953名学生仅有204名专任教师,教师严重短缺,双师型教师(既能教专业理论课,又能带学生实习)更少,仅46人。连续几年,我市财政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基本为零,直接制约了办学条件的改善,教育活动所必须的技能训练和实习场所及设备几乎没有。为了盖教师办公楼和学生宿舍楼,二职高协调社会力量垫资盖房,再从学校每年收费资金里挤出钱来还债,困难重重;三职高由于向阳街拆迁搬到了龙头山,与卫生监督所共处一地办公,由于双方工作性质不同,卫生监督所需要开门办公,服务群众,学校需要关门上课,隔离尘嚣,因而双方矛盾时有发生;四职高没有住宿楼和办公楼,现在400余名师生租住在史家河企业原先的汽车队车库上面(车库上面又盖的房子,原先史家河企业汽车队司机临时休息的地方),其他人则住在由餐厅、实验室改造的大寝室里,每个宿舍住40多人,有的甚至住60多人,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的在编教师仅46人,学生有1399人,不得已又从社会上聘了17名教职工,工资从办公经费里面挤出来发,捉襟见肘,难以为继。四职高以机电专业为主,但是现在连起码实习用的一部车床都没有,而且,四职高的地产、房产有企业的,有史家河村子的,也有姚村政府的,产权不清也阻碍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市职业学校的规模发展,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3、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随意性强,专业重复设置严重,小而全的现象最终影响全市职业教育整体发展。三职高开旅游专业,一职高、职业中专也开旅游专业;四职高开机电专业,职业中专也开设机电专业;五所学校都开设市场营销、电脑财会、计算机等专业。学校不是瞄准市场设置专业,不是立足当地经济发展设置专业,而是依据现有的师资、对口考大学的难易程度确定专业。教育模式、教材、教法和普高也没有大的区别,成了应试模式的职业教育。学生所学的东西与我市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我市五大支柱产业需要大量的机电、电焊、冶炼、电气控制等方面的人才,而职业学校仅四职高和成人中专有机电这个专业并且人数很少,我市职业学校大量开设的是市场营销、计算机、国际贸易、音乐美术、种植、养殖、政法等文科性的专业。
现在,职业学校不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背离了职业教育初衷,而且对口考大学对引导全市就业也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不改变对口升学的办学方向,职业教育就不能健康发展;不为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前途着想,学校同样走向绝路。
4、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没有高水平的职教师资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一名合格的职业学校老师,既要有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但我们的公办职业学校大部分从普通教育改过来,有大量的文化课老师,专业课老师相对较少,而且,连续几年对口考学,即使是专业课,也是只讲理论,不实践,并且高考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真正能讲理论又能带实训的专业课教师很少,这严重制约了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
5、教与学方式陈旧,普高模式的教学,填鸭式的授课与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格格不入。普高就是考学,而且升入普高的学生大部分成绩较好,而职业学校的学生成绩较差,活泼好动,有些是在初中勉强坚持下来,如今,把他们硬生生地束缚在课堂上,并且还要学怎么也弄不明白的专业理论课以及早已厌倦的英语、数学课,这严重影响了他们个性特长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民办职业学校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民办职业学校给我市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有的学校办学成绩甚至优于公办职业学校,像林州技校、春森、孙根林建筑学校等,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1、有的办学条件差,师资队伍不稳定且不是专任教师,教书育人,培训质量难于保证;学校之间相互竞争,无序经营,各自为政,生源不稳。
2、学校所办专业多以计算机为主,所以毕业生主要送往外地就业,没有根据我市经济发展需求开设专业、培养人才;现在公办职业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每年享受国家助学金1500元,因而,民办学校面临着招生困难。
3、有的学校钻政策的空子,套取国家专项惠农资金,把社会上的一些人招来,组织个开班仪式,中间点名确认身份时来应付一下,结业前再集中一次,学校套取了培训资金,使得惠民政策成了空中楼阁。而且,农业局负责“阳光工程”,劳动局负责农民工培训、失业下岗职工培训,农开办负责“雨露计划”,各自为政,于是,有的学校就把招来的学员一面注册成“阳光工程”培训的学员,一面又注册成失业下岗职工培训的学员,来套取国家资金。
随着我市工业企业的加速发展,急需大量的技术工人,而我市的职业教育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应该说,我市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三、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综合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归纳如下:
(一)政府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培训在“工业强市”、“人才强市”中的作用,要建立促进职教发展的体制与机制,要通过行政手段和舆论手段,转变人们鄙薄职业教育的文化传统,使人们切实认为只要品德好、技能强,就能在未来的就业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教育,是促进农村教育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的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教育。从而使全社会形成一个支持、鼓励、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集中投入,争取上级专项资金,优先投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继续遵循政府、企业和公民个人共同投入,多渠道筹集经费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长期投入,以不断增强职业教育为企业服务的能力。
(三)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训。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由企业组织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授课,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增强实际操作能力;根据不同的班级,由委托培训的企业提供相应的实习基地,提高学生上岗后的适应能力。通过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探索职业培训的最佳途径,做到学校出一点,企业投一点,政府补一点,从而降低成本,为企业提供急需的实用人才。
(四)成立民办职业学校协调小组,对民办职业学校统一宣传,让社会了解和放心可以参加培训的学校,统一安排就业,形成合力,提高培训效果。成立“四金”专项资金领导小组,协调农业局、劳动局、农开办、教体局等单位,选择培训学校,统一对培训学员备案,掌握专项惠农资金的流向,形成管理规范、程序透明、监督有力、运作高效的长效机制,把培训教育打造成惠及广大劳动者的民心工程。改变职业培训分散,资金难以管理的现象。
(五)要下大力气整合公办职业教育资源,改变学校目前各自为政,专业小而全,专业骨干教师分散,专业不强不精的局面。通过整合职教资源,突出各校专业特点,以职教中心为龙头,成立职教集团,统筹全市职业教育,形成“拳头”优势,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有力地配合我市的经济建设。目前的条件没法实现普教、职教1:1的比例,职业学校没有那么大的承载能力,没有足够的教室、教师、宿舍、实习设备及活动场地,双师型教师很少。我市为此制定的到2012年职校布局调整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但实施起来有难度,首先是资金问题,明年一、二职高合并不成问题,问题是现在职业(成人)中专新校址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后年的三、四职高合并后在四职高原有基础上改扩建不
现实,依然要大量资金,筹资困难;其次是四职高原先是史家河企业办的学校,后来企业效益不好后,把学校给了政府,地皮是村上的,学校主要建筑因还债抵押给了姚村镇政府,部分房产卖给了个人,学校还需支付租金,学校现在生存都成问题,更别说发展。学校在生存空间受到制约,前途未卜的情况下,没法沉下心来,一心一意谋发展;第三也是客观情况,职业中专招生困难,现在在校生1000余人,远达不到设计要求,教师很富余,教育资源浪费;而四职高学生很多,校舍拥挤,教师严重短缺,没法发展。所以把三、四职高合并在新职业中专处比较现实,因为我们的机电、数控、电子等专业需要建高标准的实习基地,需要购入大量的设备,合并后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样全市形成两所职业学校格局,地处合涧的职校以种植、养殖等易升学的专业为主,按现在的教学模式办学,就是对口考大学;所在城区的职校就是名副其实的职教中心,以建筑、机电、数控、电子、计算机等以就业为主的专业。也可以把全市的职业学校大整合,成立林州市职教中心,合涧校址作为种植、养殖基地,同时服务考学;姚村四职高校址作为机电、数控实习基地,服务就业。全市职业学校统一招生,第一年在职教中心上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第二年开始分流,成绩好愿意考学的学生去合涧教学基地,强化学习,对口考学,剩下的学生进行实操练习,掌握一技之能,服务就业。
现在当务之急是教育资源整合,大的硬、软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容易滋生得过且过的思想。快刀斩乱麻把大的布局调整好,职业学校同时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结合我市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真正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和影响,通过挖掘内部资源,改革教材教法,就一定会教会学生一技之长,为我市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实用人才。
第二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基本知识
——解读《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的基本思路,坚持科学谋划、高点定位、强力推进,坚持统一规划、保护开发、立体发展,坚持海陆统筹、区域统筹、产业统筹,坚持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开放带动,以沿海七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努力建设我国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优势产业聚集区、海滨国际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态示范区,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要依据半岛地区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按照优势互补、产业配套、组团架构、错位发展的思路,以重点港口、大型园区和产业基地为依托,规划整合要素资源,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区,促进沿岸线、环半岛地区联动发展,形成整体优势。
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
作为我国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陆地海岸线总长3345公里,沿岸分布有200多个海湾,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港址50多处,优质沙滩资源居全国前列。此外,山东半岛还拥有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320个,且多数处于未开发状态;海洋资源类型齐全,可用于开发建设的空间广阔。
山东半岛海洋油气已探明储量23.8亿吨,我国第一座滨海煤田——龙口煤田累计查明资源储量9.04亿吨,海底金矿资源潜力在100吨以上,地下卤水资源已查明储量1.4亿吨。
经过近20年的“海上山东”建设和不懈努力,山东省的海洋经济总体实力显著提升。2009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6040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9%,居全国第二位;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增加值均居全国首位,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滨海旅游等服务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海洋产业体系。区内实现进出口总额1104.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7亿美元。
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海洋科技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山东省海洋科研实力居全国首位,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到目前为止,山东省共有国家和省属涉海科研、教学事业单位近60所,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29家,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多艘,国家级科技兴海示范基地10个,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一半以上,“十五”以来共承担国家海洋领域“863”计划项目470多项。
同时,山东省着力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已累计建成各类海洋与渔业保护区88处。全省拥有日照、牟平和长岛3个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数量居全国首位。海陆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迅速,2009年全省沿海港口深水泊位达到184个,总吞吐量7.3亿吨,占全国沿海港口的15%。作为我国北方唯一拥有3个亿吨大港(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的省份,山东省沿海公路、铁路、航空、能源等设施日益完善,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我们要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增创科技人才新优势;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增创可持续发展新优势;扩大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增创对外经济合作交流新优势;推进海陆联动城乡统筹,增创协调发展新优势。”
“从总体上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转变发展方式是实质,发展海洋经济是根本,陆海统筹是途径,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是目标。”
整个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为进一步增强腹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山东省其他地区被列为规划联动区。
山东省政府党组成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介绍,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将按照以陆促海、以海带陆、海陆统筹的原则,优化海陆空间布局,逐步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
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它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等沿海城市为骨干,着力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该区域将加快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推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提高园区(基地)集聚功能和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推动现代渔业、海洋生态环保、海洋文化旅游、海洋运输物流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推动海洋食品加工、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
而作为两个重要增长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对于促进整个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整体实力意义重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将发挥滩涂和油气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培育壮大环境友好型的海洋产业。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依托日照深水良港,集中培育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油气储运加工等临港工业和现代港口物流业,全力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
海陆统筹,共进共荣,这一思路贯穿《规划》始终。优化海岸和海洋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进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水平,促进海陆产业互动发展,将进一步增强海洋经济对陆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考虑到山东半岛各城市发展水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按照城镇体系合理布局的总体要求,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支持烟台、潍坊成为较大的市,促进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三个城镇组团协同发展,打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群,为海洋经济集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围绕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核心任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以发展海洋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强化园区、基地和企业的载体作用。加快发展海洋第一产业,优化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
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有一座成立于1924年的综合性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它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十五”以来,中国海洋大学主持和参与的国家三大科技计划项目数位居涉海单位之首。
科教兴海,已经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战略。未来,该区域将着力加强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性平台、专业性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建设,完善现代海洋教育体系,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海洋职业技术教育,加快海洋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心。
立足现有的科技创新资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加快构建以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为龙头,以省级各类创新平台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根据《规划》,到2015年,使海洋经济规模明显扩大,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海洋优势产业基本形成,奠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良好基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城镇化水平达到65%左右。------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万元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优势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山东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39416.2亿元,其中海洋生产总值预计突破7000亿元。
滨州市海岸线长240公里,拥有山东省1/3的海域滩涂。威海市海产品产量多年来一直保持在200万吨以上,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烟台是山东省7个沿海城市中唯一坐拥黄、渤两海的城市,对应海域面积接近陆地面积的两倍,沿海县市区数量占全省近1/3。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前沿城市,是全省唯一全部纳入两大国家战略的城市。
要紧密跟踪世界蓝色产业发展前沿,着眼于建设现代蓝色产业体系,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突出发挥园区、基地和企业品牌的载体作用,着力推动优势产业由大变强,着力扶持新兴产业由无到有、由小变大,形成战略优势产业、骨干支柱产业、新兴高端产业鼎足发展新格局。在产业政策上,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植新的战略增长点,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带动海洋经济持续发展;在产业导向上,要重点选择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大的产业,建立低耗高效产业结构;在产业布局上,各地区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避免产业低质同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
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国家已经在沿海地区确立了“5个流域”的龙头地位,广东作为珠江三角洲的龙头、上海作为长江流域的龙头、广西作为大西南地区的龙头、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龙头、辽宁作为东北三省的龙头。但随着流域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也迫切需要一个便捷的出海通道,由此,我国首个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造也就确立了山东在黄河流域的龙头地位,它也将改写中国区域经济版图的格局。
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的经济引擎
黄河流域跨九省区,陆域总面积占全国37%,区域人口占全国31%。但在我国一系列空间发展战略中,黄河流域尚无东中西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仍是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空白地带。而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之所以滞后于长江、珠江流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能实行海陆统筹、海洋带动、协调发展,致使流域内陆各省区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不够活跃,延缓了经济的增长。
随着蓝色经济区的提出,西起伊宁、拉萨,东至青岛、日照的两条高速铁路干线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三大战略贯穿一体,为黄河流域内陆各省区打开了东出大海的门户,也为整个流域经济的开放架起桥梁并填补国家空间发展战略的空白,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与增长轴。
环渤海经济圈的南部隆起带
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
河北的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辽东半岛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均已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而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山东半岛海岸线长度占到整个环渤海经济圈海岸线总长50%以上,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对加强与环渤海各省市区的合作,使山东半岛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新的增长极,拉动我国腹地的经济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
联贯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纽带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包括9大核心区,分为主体区和核心区,其中主体区为沿海36个县市区的陆域及毗邻海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为9个集中集约用海区,分别是:丁字湾海上新城、潍坊海上新城、海州湾重化工业集聚区、前岛机械制造业集聚区、龙口湾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滨州海洋化工业集聚区、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莱州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东营石油产业集聚区。初步测算,到202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9大核心区总投资约1.4万亿元,集中集约利用海陆总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9大核心区可用海域面积约2200平方公里),其中近岸陆地600平方公里,填海造地420平方公里,高涂用海180平方公里,相关联的开放式用海400平方公里,相当于在海上再造一个陆域大县,从而大大扩展山东省的发展空间,搭建独具优势的海陆统筹新平台、承载人口和产业转移的新平台、对外开放的新平台、科技创新的新平台。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范围南起日照市,北至滨州市,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东营和滨州七市以及临沂市莒南、淄博市高青、德州市乐陵、庆云四县市的全部行政范围。
依据区域产业布局、城镇发展现状等因素,经济区域内七大中心城市各自确定了未来主要发展方向和区域定位。
到2020年作为龙头城市,青岛将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国家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烟台将成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港口城市、区域性金融、贸易、服务中心,全国重要的旅游度假胜地。
威海将被打造成为中韩经济带的桥头堡。
日照将借助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鲁南城市带出海门户,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临海产业基地。
潍坊的城市职能将重点倾斜海洋化工以及现代制造业。
东营以石油化工为基础,成为我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以及具有生态特色的中心城市。滨州则要成为鲁北地区机械制造、纺织、印染为主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工商中心。
丁字湾海上新城
发展重点是海岸整治、湿地修复、游艇产业、房地产产业、海洋高新科技产业。功能定位是海上新城。
潍坊海上新城
发展重点是海洋化工业、临港先进制造业、绿色能源产业、房地产业、海上机场等。功能定位是海上新城。
海州湾重化工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巨大型港口、钢铁工业、石化工业、国际物流业。功能定位是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门户、临海重化工业集聚区。
前岛机械制造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海岸整治、湿地修复、机械装备制造业、滨海旅游业、海洋高科技产业。功能定位是以机械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龙口湾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临港化工业、能源产业、物流业。功能定位是以海洋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滨州海洋化工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海洋化工业、海上风电产业、中小船舶制造业、物流业。功能定位是济南都市圈出海口、渤海湾南岸海洋化工产业集聚区。
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精密仪器、海洋药物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定位是海
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
莱州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盐及盐化工业、海上风能产业。功能定位是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东营石油产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我国最大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后方配套设施区、海洋石油产业、商务贸易业。功能定位是将东营城区东展,建设临海石油产业集聚区。
第三篇: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构筑现代产业体系。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当前山东省委、省政府正在全力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谋划和部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努力打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
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海洋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美国80%的GDP受海洋经济、海岸经济驱动,75%的就业率与海洋经济有关。日本和韩国国土面积一个是我国的1/25,一个是我国的1/97,但2008年他们的GDP却分别是我国的1.12倍和1/5强,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海洋经济和临海产业的带动发展。从世界范围看,新一轮蓝色经济发展热潮迅速兴起,拥有海洋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先机。山东半岛处于环渤海经济圈、黄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海洋产业总体规模在国内位居前列,去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5346亿元,占全国的18%,多项指标在全国排名第一。优越的海洋区位、资源、科教等综合优势,使山东半岛发展蓝色经济,成为东北亚蓝色经济高地,成为中国海洋生态文明的示范区的条件得天独厚。
山东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基本思路,就是以沿海七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努力建设我国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优势产业聚集区、海滨国际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此举准确把握了山东在国内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中的定位:对内,可以强化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兼容性,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对外,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和扩大对外开放;向北,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参与环渤海开发,加强同东北亚经济区的合作;向南,积极参与长三角、淮海经济区经济合作;向东,加强与日韩合作,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向西,加强与豫冀晋陕等的省际协作,延伸发展腹地,为山东省长远可持续发展储备战略资源,使山东区域经济不断实现新的腾飞。
集群化布局海洋优势特色产业
随着人们对海洋认识的加深、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依托或利用海洋,将生成、演化出越来越多的新的产业分支。从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利用等实体经济,到海洋金融保险、海洋产品期货等虚拟经济,都有希望发展成为大产业。要借打造蓝色经济区之机,合理规划,突出重点,集中打造一批海洋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发展海洋优势特色产业,要注重比较优势。应当站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高度,对山东海洋经济作一个科学定位,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重点,实施突破。目前,山东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已经具备了比较厚实的基础,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利用、海洋工程技术等新兴产业也已起步,正孕育着激变。因此要大力推进产品和技术升级,既抓产业高端也抓产品高端,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要充分发掘山东区位优势、港口资源等有利条件,突出发挥港口大进大出的枢纽作用,引导船舶、钢铁、石化、海化等产业资源重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向港口、沿海园区和产业带集聚,打造以临港工业为支柱、港口物流为特色的港口经济集群,形成带动全省经济蓬勃发展的龙头力量。
当前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表现在由注重海洋一、二产业发展向注重海洋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尤其是注重海洋服务业发展转变。临海临港工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服务业来支撑。山东沿海城市,特别是要按照与制造业相匹配的要求,突出发展与生产密切关联的以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创意产业、滨海旅游等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乃至全省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开辟海陆统筹联动新途径
海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贯通,是一个有机整体。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把握海陆经济的内在联系,打破海陆分割的二元结构,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
海陆统筹布局可从四个方面推进:一是海陆产业统筹发展,即把适宜临海发展的产业向沿海布局,同时,把海洋产业链条向内陆腹地延伸。二是海陆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即统一规划建设港口、铁路、公路、航空设施,建设内外通达的海陆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三是海陆环境统筹治理。按照海洋环境容量确定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提升入海河流和沿海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同时,加
强海洋自身污染的治理,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四是海陆生产要素统筹配置,将物流、人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海陆双向合理配置。
构筑蓝色经济区,统筹海陆联动,尤为重要的是要加强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定位。以沿海港口城市群为依托,构筑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将吸引蓝色经济要素在内陆的扩散和交流,为发展蓝色经济搭建陆海联动平台。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紧紧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蓝色经济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以半岛港口群为依托的现代化港口集群。进一步完善重点港口之间、城市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的交通网络体系。
建设全方位区域协调合作经济体系
蓝色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打造蓝色经济区,区域协调与合作必不可少。半岛经济与相毗邻的日韩经济有较强的互补性,合作基础好,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条件优越。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周边区域经济协作。使内源和外源经济发展更为协调,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努力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建设蓝色经济区,必须避免新形势下“诸侯经济”的抬头。蓝色经济区既是一个区域经济,也是一个整体经济。山东沿海城市要建立健全城市协调联动机制。在统一的规划指导下,在充分集聚各市的比较优势,体现各自的特色的前提下,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和谐发展。要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和城市联动机制,强化政府间协调。市长联席会议确定的关于海洋经济的重大事项,由相关的协调会来具体实施和推进。加强半岛蓝色经济区专业委员会的建设,推进各个大项目、大工程的实施。促进民间团体的交流。积极组织和支持企业、社会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推动区域内海洋经济文化的合作交流。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在产业布局、产业遴选等方面因地制宜地制定开发政策。同时,还要将山东半岛经济区建设与天津滨海新区、辽宁省“五点一线”等环渤海开发战略结合起来,避免重复建设。
山东半岛不只是山东的半岛,也是全国的半岛。打造蓝色经济区必须跳出山东看半岛,眼界要宽,眼光要远,要有开放的胸怀和举措。只有这样,才可能充分运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搞好对内对外的双向开放,真正形成开发海洋、提升沿海、带动全省、服务全国的发展新格局。
以现代科技引领支撑产业发展
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坚持科技兴海,用现代海洋科学技术引领、支撑海洋产业发展,把“第一生产力”真正打造成领跑蓝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建设蓝色半岛经济区,必须大力培养应用科技人才,调整海洋科技结构,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真正把基础科学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
发挥海洋科技优势,平台建设至关重要。一是要积极推进创新资源整合,在大型科学仪器与试验基地、科技文献、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和网络科技环境等方面,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二是要在政策层面加大创新机制。例如以税收优惠、财政支持等多种形式,对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给予支持。三是要切实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的保障,也是获得收益的前提。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必须发挥企业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协作与联合攻关,提高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组建产业发展联盟,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强海陆协作,依托龙头企业,引导重点突破,培植壮大新兴海洋产业集群,强调集群在技术、物流、产品配套等方面的互补和共享,推动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形成。
第四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试题答案
2011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试卷
一、填空题
1、全面发展蓝色经济
2、海陆一体
3、功能整合、政策叠加
4、保护优先、科学开发、环境友好、生态文明
5、东西向、南北向
6、选择与培育优势产业
7、海陆统筹、海陆一体
8、区位优势
9、生态文明建设
10、龙口煤田
11、海洋科技专门人才、综合型高端人才、高技能产业人才
12、上下联动、齐抓共促
二、单选题
ADDCB/ADBCC/ACDBA
三、简答题
P15/P54/P79/P204/P176
四、材料论述题
P212
第五篇:解读《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解读《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布局示意图
蔚蓝色的海洋,曾经孕育了最原始的生命形态。
征服浩瀚的大海,是人类世世代代不懈追求的梦想。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宝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更是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平台。经过千百年的开发利用,一度蕴藏丰富的陆上资源已经渐显枯竭之势。面向未来,人类再次将目光转向海洋。如何开发利用潜力巨大的海洋资源,成为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竞相探索的新课
题。
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在国际海底区域拥有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矿区,对外贸易运输量90%是通过海上完成的。在我国综合国力快速提升、科技迅速发展和海洋综合开发能力不断
提高的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海洋国土开发,积极争取国家海洋权益,意义重大。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
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作为我国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陆地海岸线总长3345公里,沿岸分布有200多个海湾,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港址50多处,优质沙滩资源居全国前列。此外,山东半岛还拥有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320个,且多数处于未开发状态;海洋资源类型齐全,可用于开发建设的空间广阔。
从陆域迈向海洋,正在从梦想变为现实。未来几年,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从宏观规划逐渐化为具
体实践,这片陆海相连的区域,必将生发出新的希望和辉煌。
奔向蔚蓝,海洋经济起锚扬帆
山东半岛濒临渤海与黄海,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连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接长三角地区,北临京津冀都市圈。近海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海洋油气已探明储量23.8亿吨,我国第一座滨海煤田——龙口煤田累计查明资源储量9.04亿吨,海底金矿资源潜力在100吨以上,地下卤水资源已查明储量1.4亿
吨。
“山东作为沿海经济大省,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提升我国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中负有重要责任。我们一定要从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做出
应有的贡献!”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说。
其实,早在《规划》批复之前,山东省委、省政府就已经开始积极探索奔向蔚蓝的新路径,将海洋经
济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来培育。
经过近20年的“海上山东”建设和不懈努力,山东省的海洋经济总体实力显著提升。2009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6040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9%,居全国第二位;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增加值均居全国首位,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滨海旅游等服务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海洋产业体系。区内实现进出口总额1104.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7亿美元。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海洋科技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山东省海洋科研实力居全国首位,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到目前为止,山东省共有国家和省属涉海科研、教学事业单位近60所,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29家,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多艘,国家级科技兴海示范基地10个,海洋科技人员
占全国一半以上,“十五”以来共承担国家海洋领域“863”计划项目470多项。
同时,山东省着力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已累计建成各类海洋与渔业保护区88处。全省拥有日照、牟平和长岛3个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数量居全国首位。海陆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迅速,2009年全省沿海港口深水泊位达到184个,总吞吐量7.3亿吨,占全国沿海港口的15%。作为我国北方唯一拥有3个亿吨大港(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的省份,山东省沿海公路、铁路、航空、能源等设施日益完善,对海洋
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在海洋综合管理水平方面,山东省率先出台了《海域使用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海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近年来,全省海域使用管理、海上安全生产、海洋防灾减灾和抢险救助能力明显加强,海洋环境监
察、海上联合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成绩背后,挑战依然不小。山东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相对粗放,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亟待加强;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海洋经济综合效益亟待提高;海洋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能力不足,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亟待增强;涉海部门职能交叉,海洋综合管理和海陆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亟待完善。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海洋经济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利用这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解决现存的问题,谋求新的发展,无疑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在良好的机遇面前,海洋经济已经在这片充
满生机和活力的区域起锚扬帆。
“我们要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增创科技人才新优势;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增创可持续发展新优势;扩大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增创对外经济合作交流新优势;推进海陆联动城乡统筹,增创协调发展新优势。”山东省省长姜大明说。
转变方式,陆海联动优化布局
陆海连接,相辅相依。
“从总体上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转变发展方式是实质,发展海洋经济是根本,陆海统筹是途径,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是目标。”
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仁元说。
整个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
为进一步增强腹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山东省其他地区被列为规划联动区。
山东省政府党组成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介绍,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将按照以陆促海、以海带陆、海陆统筹的原则,优
化海陆空间布局,逐步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
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它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等沿海城市为骨干,着力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该区域将加快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推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提高园区(基地)集聚功能和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推动现代渔业、海洋生态环保、海洋文化旅游、海洋运输物流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推动海洋
食品加工、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
而作为两个重要增长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对于促进整个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整体实力意义重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将发挥滩涂和油气矿产资源丰
富的优势,培育壮大环境友好型的海洋产业。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依托日照深水良港,集中培育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油气储运加工等临港工业和现代港口物流业,全力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我国东
部沿海地区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
海陆统筹,共进共荣,这一思路贯穿《规划》始终。优化海岸和海洋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进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水平,促进海陆产业互动发展,将进一步增强海洋经济对陆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超超介绍,考虑到山东半岛各城市发展水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按照城镇体系合理布局的总体要求,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支持烟台、潍坊成为较大的市,促进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三个城镇组团协同发展,打造我国东部
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群,为海洋经济集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围绕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核心任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以发展海洋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强化园区、基地和企业的载体作用。加快发展海洋第一产业,优化发展海洋
第二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
山东省还将统筹海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快捷畅通的交通网络体系、配套完善的水利设施体
系、安全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和资源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提高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潮涌齐鲁,科教兴海引领发展
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有一座成立于1924年的综合性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它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自己的特殊使命。“十五”以来,中国海洋大学主持
和参与的国家三大科技计划项目数位居涉海单位之首。
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集聚着一大批像中国海洋大学这样的海洋科研院所,汇聚了全国一半以上的海洋科技人才。而这些,无疑是构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高地的坚实基础,也是我国参
与世界海洋科技竞争的主导力量。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宋军继介绍,科教兴海,已经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战略。未来,该区域将着力加强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性平台、专业性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建设,完善现代海洋教育体系,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海洋职业技术教育,加快海洋
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心。
立足现有的科技创新资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加快构建以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为龙头,以省级各类创新平台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建设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设海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公共转化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加大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资
金的支持力度。
为吸引海洋高端人才,山东省正在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机制,实施高端人才培养计划,以两院院士、泰山学者和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为重点,加强创新型海洋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首席技师和有突出贡献技师选拔管理制度,实施“金蓝领”培训工程,培育高技能实用人才队伍。作为我国重要的开放前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还将以大海般的胸怀继续向国内外扩大区域合作。对外,作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大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海洋经济交流与合作;作为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在海洋产业合作、投资贸易便利化、跨国交通物流等方面先行先试。
对内,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加快推进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连互通,加强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方面的合作;加强对黄河流域地区的服务带动,形成以山东半岛重要沿海港
口为核心、辐射带动黄河流域的综合交通网络。
2011年1月14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动员大会。省委书记姜异康指出: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既要着眼长远、长期奋斗,又要立足当前,努力在加快推进上下功夫,在落实上见成效。
从一个概念,到如今的宏观规划,再到具体而微的实践,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虽然才刚刚启幕,但在中央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和山东人民的努力下,已经雏形渐显。
根据《规划》,到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城镇化水平达到65%左右。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万元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
70%左右。
宏图已绘就,只待自奋蹄。蓝色大潮,正在齐鲁大地涌动。一个崭新的时代,悄然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