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金融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意见

时间:2019-05-15 05:5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金融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金融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意见》。

第一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金融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意见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金融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意见

鲁政发[2011]50号

颁布时间:2011-11-25发文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打造和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国务院关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国函[2011]1号)精神,加快实施海洋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为促进区域金融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先行作用,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鲁发[2011]8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鲁政发[2011]5号),现就金融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1.完善区域性、差别化的信贷调控手段。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要研究实施区域性金融调控政策和差别化的信贷调控手段,积极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在总量调控中体现区域性差别,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驻鲁银行业管理部门要结合区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支持银行业机构适当下放区内分支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在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流程改进方面先行先试。

2.加强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驻鲁政策性银行要发挥中长期融资优势,加大对海洋基础设施、海洋生态环保等基础性项目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加大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支持,为商业性金融机构介入高风险、高成长性行业创造条件。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青岛分行要发挥“投贷债租证”综合优势,为区内重大项目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中国进出口银行青岛分行要发挥船舶融资银行优势,加快推进航运金融建设;大力开展“物流运输服务基础设施贷款”业务,加大对重点港口、码头、航道等水运基础设施、铁路货运枢纽、航空运输基础设施、路桥运输基础设施及空港、机场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山东省分行要利用好总行将我省作为支持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试点省份的优势,大力支持区内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3.保持间接融资持续稳定增长。驻鲁各银行机构要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海陆空间布局,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积极争取各总行直接贷款和切块信贷规模,将更多的信贷资源投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积极争取总行放宽信贷审批和业务创新权限,优先审批区内优势产业和重点建设项目的融资申请,保障重点产业和项目的信贷需求;找准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结合点,努力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配置水平。同时,各银行机构要积极发展表外融资业务,综合开展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表外融资业务,不断扩大表外融资规模。

4.积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深入挖掘、培育区内上市后备资源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及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支持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抓住我省作为全国首批区域集优债务融资试点省份的机遇,积极推动区域内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优先开展区域集优债务融资试点,利用银行间市场进行融资。加快发展创业投资企业、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公司),促进各类基金与拟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有效对接。力争区内每年实现直接融资额占本地区融资总量的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5.全面落实《金融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合作协议》。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12家签约银行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全面落实战略合作协议,制定专项支持政策,在机构设置、审批权限、资金支持等方面向区内倾斜,在政策许可的前提下尽量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引导带动其他金融机构加大对该区的金融支持。人保财险、中国人寿、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大地财险、华泰财险6家大型签约保险公司要在区内完善分支机构,加强产品创新,并从债权、股权和不动产方面推动保险资金与重点项目加快对接,争取更多的保险资金用于该区重点项目建设。省直有关部门要加大督导协调力度,会同各签约金融机构省分行、省公司做好战略合作协议落实工作。

6.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在规范民间资本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引导、鼓励民间资金通过信托、产业基金等渠道参与海洋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项目和海洋优势产业建设;支持民间资本入股区内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鼓励开展建设-经营-移交(BOT)、建设-移交(BT)、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的项目融资,加快区内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重点项目建设。

二、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7.培育蓝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优先选择区内经济金融基础较好的县(市、区)开展金融创新发展试点工作,在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蓝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2011年选择区内部分县(市、区),在金融支农、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保险参与社会管理、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等方面开展试点。

8.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各银行机构要加强金融产品研发和创新力度,建立符合海洋经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特点的信贷模式,为区内优势产业、优质客户、重点项目提供银团贷款、中长期贷款、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票据融资等结构化产品组合服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积极拓展投行业务,为海洋经济相关企业提供专业的财务顾问、融资规划、银行间债券承销等综合金融服务。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基金、信托、担保、股权投资机构要加强合作,为区内大型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信托计划、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信用增级、上市承销、股权融资等综合金融服务。

9.推动抵押质押方式创新。认真落实《山东省海域海岛使用权抵押贷款实施意见》,推动驻鲁银行业机构、区内各级政府积极开展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探索开展无居民海岛使用权抵押贷款工作,促进涉海产业发展。探索开办码头、船坞、船台等沿海资产抵押贷款业务,大力发展适合海洋运输物流企业融资、结算特点的物流保理和联网结算等业务。鼓励成长型海洋高新技术企业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融资。积极发展产业链、供应链、销售链融资等新型业务,开展股权、应收账款、存货等抵(质)押融资试点,满足海洋产业集群、海洋新兴产业和自主创新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10.推动金融机构管理创新。各金融机构要加强授信、理赔、支付、结算等环节的流程和机制创新,不断改进服务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加强金融研发创新平台建设,鼓励金融机构设立金融后台服务机构,不断提高金融创新研发能力。推动各金融机构在区内各地设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三农”事业部,进一步优化对中小企业和“三农”服务机制。探索推广在区内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科技银行”试点,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11.推动保险服务创新。推动科技保险发展,力争将区内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纳入全国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大力发展涉海保险,开发适合海洋经济的保险产品,充分发挥保险行业的保障作用;组织开展保险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试点,运用市场手段促进区内社会和谐建设。

三、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完善区域金融组织体系

12.适度放宽金融市场准入标准。各级政府、金融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制定有差别的机构设置管理条件,鼓励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信托等全国性金融机构到区内新设、增设分支机构和网点,特别是建立区域总部或功能总部。要加强与外资金融机构的对接,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股权、业务和技术合作,鼓励外资到区内建立独立法人金融机构。

13.推动金融机构向县域延伸。驻鲁金融机构要积极完善区内分支机构布局,对于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金融机构较为密集的城市,要将机构资源重点向县域倾斜,提高区内县域金融服务覆盖面,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在区内县域特别是“空白”县域设立分支机构,2012年年底实现县域机构全覆盖。

14.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坚持服务“三农”发展、保持县(市)法人地位稳定、按照股份制方向和完善法人治理的改革原则,加快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改革步伐,优先推进区内符合条件的县(市、区)农村信用社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稳步推进城区农村信用社整合,加快组建青岛农村商业银行,确保2011年内挂牌开业;积极推进潍坊、烟台城区农村信用社整合,争取2011年内获准筹建。

15.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各类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切实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争取3年内区内每个县设立1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11年区内新设村镇银行10家左右,县域覆盖率达到60%以上。加快推进区内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探索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经济为依托的小额贷款公司,支持区内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积极支持区内经营理念好、资金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的小额贷款公司优先增资扩股,做大做强,培育小额贷款公司龙头企业。2011年末,力争区内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达到100亿元,全年累计放贷额不低于250亿元。

16.推动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快发展。加快区内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优化资源布局,力争3年内培育3家担保额过20亿元的融资性担保机构,每个县(市、区)培育至少1家融资担保额过3亿元的融资性担保机构;支持设立面向海洋经济、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商圈融资的专业性融资担保机构,形成各类机构相互补充、竞争适度、规范有序、共同发展的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新格局,满足经济社会多层次、多领域融资担保需求;推动建立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中小企业合作机制,大力发展组合担保等业务创新模式。出台融资性担保机构有关扶持政策,实行重点倾斜,扶持区内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

17.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恒丰银行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增资扩股步伐,不断优化股权结构,逐步提高可持续发展和风险防范能力。引导区内城市商业银行在理顺管理体制、提高风险管控能力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明确发展方向,积极引进境内外优质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不断壮大资本实力,实现差异化、特色化竞争,逐步发展成为竞争力较强的现代银行机构。创造条件,适时对区内现有金融机构进行改造重组,组建以重点服务海洋经济发展为特色的金融机构。支持齐鲁证券、中信万通证券公司加快发展。

18.深入推进产融结合。探索设立金融租赁公司、船舶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新型非银行金融机构。推动南山集团财务公司、海尔集团财务公司、海信集团财务公司规范运作,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对企业集团发展起到更大的助推作用;引导业绩优良、管理规范的集团公司设立财务公司,重点推动山东重工集团、威高集团等设立集团财务公司。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设立工作,发挥国有资本引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境外资本参与蓝色经济区建设。

19.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发展区内会计、法律、资产评估、资信评级、咨询等金融中介机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提高金融中介机构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条件的市要建立知识产权、船舶、海域和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等专业性评估机构。

四、大力推进金融开放,提高外向型经济金融服务水平

20.深化跨区域金融合作。鼓励区内金融机构在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框架下深化与日韩金融业交流联动,加强与日韩金融机构合作,学习其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经验,争取率先落实有关对外开放金融政策。大力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特别是吸引日韩银行在区内设立分支机构。吸引国内外优秀战略投资者参股区内金融机构,不断壮大地方金融机构实力。

21.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积极争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重点支持区域内高效生态农业、节能减排、城建环保、医疗卫生等项目建设。

22.深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根据国家政策规定,不断丰富人民币跨境结算产品,推出与之相配套的贸易融资、保值避险、资金理财等产品,提高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促进贸易便利性、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山东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23.改进外汇服务方式。对区内企业和金融机构短债指标、对外担保余额指标适当倾斜,通过引导企业合理借用外债,最大程度提高外债资金使用效率;完善贸易信贷登记管理,实施额度特批,及时满足企业的贸易信贷需求;加强对企业海外上市融资及资金调回的政策辅导,帮助企业提高外汇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区内重点企业和项目的外汇业务审批绿色通道,优先支持蓝色高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适时推行进出口核销一体化改革,进一步提升进出口贸易便利化水平;完善服务贸易外汇收支管理,适时调整现行服务贸易外汇监管法规,下放审核权限,简化办理手续;支持区内具有存放境外资金需求、集团化管理能力强的企业开展出口收入存放境外业务,便利企业进行跨境资金运作。

五、加快各类市场建设,搭建金融发展平台

24.推动场外交易市场和各类要素市场建设。探索建立统一监管下的服务于蓝色经济区的股权场外交易市场,开展未上市股份公司股份转让试点。支持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入全国股份报价转让扩大试点,促进更多的企业实现场外挂牌。推动齐鲁股权交易托管中心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扩大辐射面,积极探索创新,为建设全省性股权场外交易市场积累经验。发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航运、贸易集散优势,规范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加快建设海洋商品国际交易中心,探索发展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产权交易市场和碳排放交易市场。立足区内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发展技术、文化创意、环境、农畜产品等新型产权交易市场,构建各类特色鲜明的商品类、权益类交易市场,进一步提升金融功能,逐步建立起完备的金融要素市场体系,充分发挥要素市场对重点产业发展的资源配置作用。

25.加快期货市场发展。大力培育和发展期货市场主体,引导企业积极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降低经营风险。落实好与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与郑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交流合作,争取区内期货市场服务、交割库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鲁证期货有限公司等期货专业机构要加强与区内实体企业的有效对接,创新服务方式,指导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金融发展环境

26.支持区内重点城市探索金融发展新模式。区内各市要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金融发展模式。青岛市要发挥区内龙头带动作用,依托良好的金融业发展基础和完善的组织体系,在发展“蓝色金融、绿色金融、高端金融、普惠金融、外向金融”基础上,按市场化原则整合金融资源,探索组建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大型金融集团,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加快建立金融企业后台服务中心,积极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到青岛市设立产品研发、清算结算、信用卡、计算机、定损理赔、信息咨询和灾难备份等金融后台中心。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滨州6市要结合实际,在金融体系、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建立各具特色的金融发展模式。

27.完善金融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的各项考核机制。将省级银行业机构当年在区内的贷款投放情况纳入对其工作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对支持区域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银行机构给予一定奖励。区内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应的金融机构考核奖励政策,调动银行机构支持服务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推动区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的地方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纳入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持范围。

28.建立财政资金引导机制。区内有条件的各级政府要设立相关专项资金,进一步扩大现有专项资金规模,综合运用税费减免、财政补贴、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手段,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动银行、证券、保险、融资性担保等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经济的支持力度。统筹规划财政资金投入,针对项目运营特点制定具体的投融资规划,对港口、路网等公益性和基础性项目,集中划拨土地储备、行政性收费等优质资产,组建规范合格的投融资平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第二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基本知识

——解读《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的基本思路,坚持科学谋划、高点定位、强力推进,坚持统一规划、保护开发、立体发展,坚持海陆统筹、区域统筹、产业统筹,坚持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开放带动,以沿海七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努力建设我国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优势产业聚集区、海滨国际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态示范区,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要依据半岛地区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按照优势互补、产业配套、组团架构、错位发展的思路,以重点港口、大型园区和产业基地为依托,规划整合要素资源,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区,促进沿岸线、环半岛地区联动发展,形成整体优势。

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

作为我国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陆地海岸线总长3345公里,沿岸分布有200多个海湾,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港址50多处,优质沙滩资源居全国前列。此外,山东半岛还拥有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320个,且多数处于未开发状态;海洋资源类型齐全,可用于开发建设的空间广阔。

山东半岛海洋油气已探明储量23.8亿吨,我国第一座滨海煤田——龙口煤田累计查明资源储量9.04亿吨,海底金矿资源潜力在100吨以上,地下卤水资源已查明储量1.4亿吨。

经过近20年的“海上山东”建设和不懈努力,山东省的海洋经济总体实力显著提升。2009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6040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9%,居全国第二位;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增加值均居全国首位,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滨海旅游等服务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海洋产业体系。区内实现进出口总额1104.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7亿美元。

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海洋科技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山东省海洋科研实力居全国首位,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到目前为止,山东省共有国家和省属涉海科研、教学事业单位近60所,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29家,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多艘,国家级科技兴海示范基地10个,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一半以上,“十五”以来共承担国家海洋领域“863”计划项目470多项。

同时,山东省着力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已累计建成各类海洋与渔业保护区88处。全省拥有日照、牟平和长岛3个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数量居全国首位。海陆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迅速,2009年全省沿海港口深水泊位达到184个,总吞吐量7.3亿吨,占全国沿海港口的15%。作为我国北方唯一拥有3个亿吨大港(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的省份,山东省沿海公路、铁路、航空、能源等设施日益完善,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我们要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增创科技人才新优势;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增创可持续发展新优势;扩大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增创对外经济合作交流新优势;推进海陆联动城乡统筹,增创协调发展新优势。”

“从总体上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转变发展方式是实质,发展海洋经济是根本,陆海统筹是途径,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是目标。”

整个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为进一步增强腹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山东省其他地区被列为规划联动区。

山东省政府党组成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介绍,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将按照以陆促海、以海带陆、海陆统筹的原则,优化海陆空间布局,逐步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

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它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等沿海城市为骨干,着力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该区域将加快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推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提高园区(基地)集聚功能和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推动现代渔业、海洋生态环保、海洋文化旅游、海洋运输物流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推动海洋食品加工、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

而作为两个重要增长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对于促进整个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整体实力意义重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将发挥滩涂和油气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培育壮大环境友好型的海洋产业。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依托日照深水良港,集中培育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油气储运加工等临港工业和现代港口物流业,全力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

海陆统筹,共进共荣,这一思路贯穿《规划》始终。优化海岸和海洋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进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水平,促进海陆产业互动发展,将进一步增强海洋经济对陆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考虑到山东半岛各城市发展水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按照城镇体系合理布局的总体要求,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支持烟台、潍坊成为较大的市,促进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三个城镇组团协同发展,打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群,为海洋经济集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围绕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核心任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以发展海洋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强化园区、基地和企业的载体作用。加快发展海洋第一产业,优化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

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有一座成立于1924年的综合性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它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十五”以来,中国海洋大学主持和参与的国家三大科技计划项目数位居涉海单位之首。

科教兴海,已经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战略。未来,该区域将着力加强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性平台、专业性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建设,完善现代海洋教育体系,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海洋职业技术教育,加快海洋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心。

立足现有的科技创新资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加快构建以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为龙头,以省级各类创新平台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根据《规划》,到2015年,使海洋经济规模明显扩大,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海洋优势产业基本形成,奠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良好基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城镇化水平达到65%左右。------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万元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优势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山东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39416.2亿元,其中海洋生产总值预计突破7000亿元。

滨州市海岸线长240公里,拥有山东省1/3的海域滩涂。威海市海产品产量多年来一直保持在200万吨以上,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烟台是山东省7个沿海城市中唯一坐拥黄、渤两海的城市,对应海域面积接近陆地面积的两倍,沿海县市区数量占全省近1/3。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前沿城市,是全省唯一全部纳入两大国家战略的城市。

要紧密跟踪世界蓝色产业发展前沿,着眼于建设现代蓝色产业体系,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突出发挥园区、基地和企业品牌的载体作用,着力推动优势产业由大变强,着力扶持新兴产业由无到有、由小变大,形成战略优势产业、骨干支柱产业、新兴高端产业鼎足发展新格局。在产业政策上,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植新的战略增长点,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带动海洋经济持续发展;在产业导向上,要重点选择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大的产业,建立低耗高效产业结构;在产业布局上,各地区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避免产业低质同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

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国家已经在沿海地区确立了“5个流域”的龙头地位,广东作为珠江三角洲的龙头、上海作为长江流域的龙头、广西作为大西南地区的龙头、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龙头、辽宁作为东北三省的龙头。但随着流域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也迫切需要一个便捷的出海通道,由此,我国首个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造也就确立了山东在黄河流域的龙头地位,它也将改写中国区域经济版图的格局。

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的经济引擎

黄河流域跨九省区,陆域总面积占全国37%,区域人口占全国31%。但在我国一系列空间发展战略中,黄河流域尚无东中西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仍是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空白地带。而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之所以滞后于长江、珠江流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能实行海陆统筹、海洋带动、协调发展,致使流域内陆各省区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不够活跃,延缓了经济的增长。

随着蓝色经济区的提出,西起伊宁、拉萨,东至青岛、日照的两条高速铁路干线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三大战略贯穿一体,为黄河流域内陆各省区打开了东出大海的门户,也为整个流域经济的开放架起桥梁并填补国家空间发展战略的空白,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与增长轴。

环渤海经济圈的南部隆起带

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

河北的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辽东半岛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均已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而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山东半岛海岸线长度占到整个环渤海经济圈海岸线总长50%以上,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对加强与环渤海各省市区的合作,使山东半岛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新的增长极,拉动我国腹地的经济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

联贯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纽带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包括9大核心区,分为主体区和核心区,其中主体区为沿海36个县市区的陆域及毗邻海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为9个集中集约用海区,分别是:丁字湾海上新城、潍坊海上新城、海州湾重化工业集聚区、前岛机械制造业集聚区、龙口湾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滨州海洋化工业集聚区、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莱州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东营石油产业集聚区。初步测算,到202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9大核心区总投资约1.4万亿元,集中集约利用海陆总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9大核心区可用海域面积约2200平方公里),其中近岸陆地600平方公里,填海造地420平方公里,高涂用海180平方公里,相关联的开放式用海400平方公里,相当于在海上再造一个陆域大县,从而大大扩展山东省的发展空间,搭建独具优势的海陆统筹新平台、承载人口和产业转移的新平台、对外开放的新平台、科技创新的新平台。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范围南起日照市,北至滨州市,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东营和滨州七市以及临沂市莒南、淄博市高青、德州市乐陵、庆云四县市的全部行政范围。

依据区域产业布局、城镇发展现状等因素,经济区域内七大中心城市各自确定了未来主要发展方向和区域定位。

到2020年作为龙头城市,青岛将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国家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烟台将成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港口城市、区域性金融、贸易、服务中心,全国重要的旅游度假胜地。

威海将被打造成为中韩经济带的桥头堡。

日照将借助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鲁南城市带出海门户,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临海产业基地。

潍坊的城市职能将重点倾斜海洋化工以及现代制造业。

东营以石油化工为基础,成为我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以及具有生态特色的中心城市。滨州则要成为鲁北地区机械制造、纺织、印染为主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工商中心。

丁字湾海上新城

发展重点是海岸整治、湿地修复、游艇产业、房地产产业、海洋高新科技产业。功能定位是海上新城。

潍坊海上新城

发展重点是海洋化工业、临港先进制造业、绿色能源产业、房地产业、海上机场等。功能定位是海上新城。

海州湾重化工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巨大型港口、钢铁工业、石化工业、国际物流业。功能定位是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门户、临海重化工业集聚区。

前岛机械制造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海岸整治、湿地修复、机械装备制造业、滨海旅游业、海洋高科技产业。功能定位是以机械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龙口湾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临港化工业、能源产业、物流业。功能定位是以海洋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滨州海洋化工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海洋化工业、海上风电产业、中小船舶制造业、物流业。功能定位是济南都市圈出海口、渤海湾南岸海洋化工产业集聚区。

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精密仪器、海洋药物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定位是海

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

莱州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盐及盐化工业、海上风能产业。功能定位是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东营石油产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我国最大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后方配套设施区、海洋石油产业、商务贸易业。功能定位是将东营城区东展,建设临海石油产业集聚区。

第三篇: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构筑现代产业体系。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当前山东省委、省政府正在全力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谋划和部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努力打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

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海洋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美国80%的GDP受海洋经济、海岸经济驱动,75%的就业率与海洋经济有关。日本和韩国国土面积一个是我国的1/25,一个是我国的1/97,但2008年他们的GDP却分别是我国的1.12倍和1/5强,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海洋经济和临海产业的带动发展。从世界范围看,新一轮蓝色经济发展热潮迅速兴起,拥有海洋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先机。山东半岛处于环渤海经济圈、黄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海洋产业总体规模在国内位居前列,去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5346亿元,占全国的18%,多项指标在全国排名第一。优越的海洋区位、资源、科教等综合优势,使山东半岛发展蓝色经济,成为东北亚蓝色经济高地,成为中国海洋生态文明的示范区的条件得天独厚。

山东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基本思路,就是以沿海七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努力建设我国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优势产业聚集区、海滨国际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此举准确把握了山东在国内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中的定位:对内,可以强化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兼容性,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对外,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和扩大对外开放;向北,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参与环渤海开发,加强同东北亚经济区的合作;向南,积极参与长三角、淮海经济区经济合作;向东,加强与日韩合作,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向西,加强与豫冀晋陕等的省际协作,延伸发展腹地,为山东省长远可持续发展储备战略资源,使山东区域经济不断实现新的腾飞。

集群化布局海洋优势特色产业

随着人们对海洋认识的加深、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依托或利用海洋,将生成、演化出越来越多的新的产业分支。从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利用等实体经济,到海洋金融保险、海洋产品期货等虚拟经济,都有希望发展成为大产业。要借打造蓝色经济区之机,合理规划,突出重点,集中打造一批海洋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发展海洋优势特色产业,要注重比较优势。应当站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高度,对山东海洋经济作一个科学定位,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重点,实施突破。目前,山东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已经具备了比较厚实的基础,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利用、海洋工程技术等新兴产业也已起步,正孕育着激变。因此要大力推进产品和技术升级,既抓产业高端也抓产品高端,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要充分发掘山东区位优势、港口资源等有利条件,突出发挥港口大进大出的枢纽作用,引导船舶、钢铁、石化、海化等产业资源重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向港口、沿海园区和产业带集聚,打造以临港工业为支柱、港口物流为特色的港口经济集群,形成带动全省经济蓬勃发展的龙头力量。

当前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表现在由注重海洋一、二产业发展向注重海洋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尤其是注重海洋服务业发展转变。临海临港工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服务业来支撑。山东沿海城市,特别是要按照与制造业相匹配的要求,突出发展与生产密切关联的以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创意产业、滨海旅游等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乃至全省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开辟海陆统筹联动新途径

海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贯通,是一个有机整体。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把握海陆经济的内在联系,打破海陆分割的二元结构,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

海陆统筹布局可从四个方面推进:一是海陆产业统筹发展,即把适宜临海发展的产业向沿海布局,同时,把海洋产业链条向内陆腹地延伸。二是海陆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即统一规划建设港口、铁路、公路、航空设施,建设内外通达的海陆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三是海陆环境统筹治理。按照海洋环境容量确定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提升入海河流和沿海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同时,加

强海洋自身污染的治理,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四是海陆生产要素统筹配置,将物流、人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海陆双向合理配置。

构筑蓝色经济区,统筹海陆联动,尤为重要的是要加强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定位。以沿海港口城市群为依托,构筑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将吸引蓝色经济要素在内陆的扩散和交流,为发展蓝色经济搭建陆海联动平台。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紧紧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蓝色经济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以半岛港口群为依托的现代化港口集群。进一步完善重点港口之间、城市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的交通网络体系。

建设全方位区域协调合作经济体系

蓝色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打造蓝色经济区,区域协调与合作必不可少。半岛经济与相毗邻的日韩经济有较强的互补性,合作基础好,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条件优越。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周边区域经济协作。使内源和外源经济发展更为协调,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努力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建设蓝色经济区,必须避免新形势下“诸侯经济”的抬头。蓝色经济区既是一个区域经济,也是一个整体经济。山东沿海城市要建立健全城市协调联动机制。在统一的规划指导下,在充分集聚各市的比较优势,体现各自的特色的前提下,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和谐发展。要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和城市联动机制,强化政府间协调。市长联席会议确定的关于海洋经济的重大事项,由相关的协调会来具体实施和推进。加强半岛蓝色经济区专业委员会的建设,推进各个大项目、大工程的实施。促进民间团体的交流。积极组织和支持企业、社会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推动区域内海洋经济文化的合作交流。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在产业布局、产业遴选等方面因地制宜地制定开发政策。同时,还要将山东半岛经济区建设与天津滨海新区、辽宁省“五点一线”等环渤海开发战略结合起来,避免重复建设。

山东半岛不只是山东的半岛,也是全国的半岛。打造蓝色经济区必须跳出山东看半岛,眼界要宽,眼光要远,要有开放的胸怀和举措。只有这样,才可能充分运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搞好对内对外的双向开放,真正形成开发海洋、提升沿海、带动全省、服务全国的发展新格局。

以现代科技引领支撑产业发展

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坚持科技兴海,用现代海洋科学技术引领、支撑海洋产业发展,把“第一生产力”真正打造成领跑蓝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建设蓝色半岛经济区,必须大力培养应用科技人才,调整海洋科技结构,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真正把基础科学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

发挥海洋科技优势,平台建设至关重要。一是要积极推进创新资源整合,在大型科学仪器与试验基地、科技文献、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和网络科技环境等方面,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二是要在政策层面加大创新机制。例如以税收优惠、财政支持等多种形式,对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给予支持。三是要切实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的保障,也是获得收益的前提。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必须发挥企业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协作与联合攻关,提高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组建产业发展联盟,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强海陆协作,依托龙头企业,引导重点突破,培植壮大新兴海洋产业集群,强调集群在技术、物流、产品配套等方面的互补和共享,推动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形成。

第四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试题答案

2011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试卷

一、填空题

1、全面发展蓝色经济

2、海陆一体

3、功能整合、政策叠加

4、保护优先、科学开发、环境友好、生态文明

5、东西向、南北向

6、选择与培育优势产业

7、海陆统筹、海陆一体

8、区位优势

9、生态文明建设

10、龙口煤田

11、海洋科技专门人才、综合型高端人才、高技能产业人才

12、上下联动、齐抓共促

二、单选题

ADDCB/ADBCC/ACDBA

三、简答题

P15/P54/P79/P204/P176

四、材料论述题

P212

第五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战略的发展展望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战略的发展展望

班级: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二班

组员:黄文轩(200917050206)徐 勇(200917050218)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迅速提升发展境界,科学谋划发展定位,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突出重点,统筹联动,一片蔚蓝色经济版图正在山东半岛陆海两域隆起。

在“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实施一周年之际,为充分展示我省发展蓝色经济的成绩和风采,本报特推出两篇报道,敬请关注.以蓝色进行曲为主旋律,以东起日照、西至东营的3000多公里海岸线为主轴,山东沿海7 城市,正在描绘一幅壮阔的海洋经济新画卷。

这幅画卷的主题,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要求。一年间,省委、省政府适时出台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指导意见,大手笔编制完成总体规划纲要和 26个专项规划,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明确了总体要求、基本思路和发展重点。青岛、烟台、日照、威海、潍坊、滨州、东营7市 51个县市区,将发展蓝色经济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环节,将建设蓝色经济区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掀起了蓝色经济建设的高潮,有效地推动了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一年的蓝色历程,提升了发展境界;一年的蓝色历程,拓展了发展空间。

战略思维提升发展境界

在半岛蓝色经济区谋划、建设中,无论是山东半岛地区6 万多平方公里陆域,还是 16 万平方公里海域,无不彰显“大思集广、谋定而成”的决策轨迹。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省委专门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和九届七次全会,成立了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和推进小组,设立了专门的建设办公室,从体制上强化了对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视和领导。

总书记将打造蓝色经济区的光荣使命赋予山东半岛,与山东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资源优势、科技力量、产业层次、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等条件分不开。全省上下一致认为,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山东来说是一个全新机遇,也是一个全新命题。

长期以来,我省对海洋的利用多为近海养殖与捕捞,即使开展海上石油、天然气、黄金矿等资源开采业务,也多限于500 米左右的半深海区域,远逊于发达国家 3000 米以下的深海开发能力,而深海开发被看做是解决陆地资源短缺与替代、新兴战略性产业培植与发展、环境污染改善与治理、生态保护与开发、低碳资源发掘与利用等重大问题的关键,中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为抢占海洋开发主动权,全面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去年 6月 30 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蓝色经济区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发展重点等方面作出明确安排,并召开系列会议,部署、推动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同时,以“蓝色经济引领未来”为主题,举办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聘请 31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成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咨询委员会,搭建起了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制度框架和决策保障,为大手笔规划蓝色经济区发展图景提供了强力支撑。

2010年 4 月,30 多个省直部门历时一年,编制完成15.9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和 6.4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组成的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体规划纲要,同时完成 26 个专项规划。规划主体区确定为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威海、潍坊、日照6 市以及滨州的无棣县和沾化县所辖陆域,共涉及51 个县市区;联动区包括规划主体范围之外的省内几大区域。

4月 19日,省政府向国家发改委报送《规划纲要》,推动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4月下旬,国务院同意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实现了突破性进展,进入加快发展新阶段。

“蓝色引擎”拓展发展空间

蓝色是大海之本色,大海,意味着无限发展空间。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认为,总书记提出打造和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山东、对中国拓展未来发展空间意义极为重大。

日照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侯成君告诉记者,在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中,日照市定位为鲁南临港产业区和精品钢基地,一个精品钢基地吸引了诸多配套产业,去年,日照的钢铁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 亿元;一个鲁南临港产业区,将日照变成了鲁南5 市的出海口,也变成了晋煤南运的下海大通道,日照由此迎来大开放、大发展的难得机遇期。

随着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潍坊北部广袤的盐碱滩上,正在拔起一座滨海新城。潍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岗介绍,北部新城区每天投入1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中海油项目、潍柴发动机项目、鸿运石化项目、华能新能源项目、国电新能源项目以及马来西亚最大国企投资的港口建设项目等十几个10 亿元以上的大项目纷纷进驻,带动北部新城3年扩张为50平方公里,同时,建设50所院校,进驻50万师生,一座极富魅力的滨海新城,已经成为潍坊主城区北进的新载体。

在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布局上,山东提出构建“三带三区”总体发展框架,即在16 万平方公里海域上,由近及远形成海岸、近海、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此举相当于将山东的陆域面积扩展了一倍,既可承载养殖捕捞、远洋渔业、海洋食品等海洋经济第一产业,也可承载造船、海洋新能源、生物产业、海洋工程、环保产业、海洋化工等海洋经济第二产业,更可承载旅游、物流、海洋信息产业等海洋经济第三产业。

发展空间的拓展,产业培植作用重大。我省提出,按照“突出重点、凸显特色,接长短板、拉长链条,提升素质、拓展空间”的思路,重点选择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大的产业,以科技研发为先导,实施集中突破,着力在海洋生物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能源矿产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生态环保产业8 个方面形成产业优势。这8 大产业,体现了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引领发展的方向,正在“蓝色产业体系”的框架之下,拓展经济区发展新空间。

无垠的海洋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跨越大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带动山东经济融入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记者了解到,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中期设想中,蓬莱到长岛、长岛到旅顺的跨海大通道有望建设;中日韩三方为构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度提出建设从韩国仁川到威海的海上轮渡、中韩海底隧道„„可以预期,随着海洋空间的无限扩大,半岛蓝色经济区将在更广阔、更深远、更持久的层面上,为山东经济文化强省的建设创造出新的机遇。

统筹联动搭建发展载体

从拓展发展空间、探寻可持续发展要素等重大使命出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3000 多公里海岸线为主轴,突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这一主线,坚持交通同网、市场同体、环境同治、产业联动、信息共享,将7市 51个县市区设定为主体区,与其他市县区组成联动区,互促互动,联动发展,从而实现15 万平方公里陆域与16万平方公里海域的统一大布局。

“如此布局首先需要基础设施一体建设。”滨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孙承志介绍,虽然滨州市只有无棣县和沾化县所辖的陆域列入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功能区,但滨州的基础设施却按照“一区两翼七大节点”布局,突出滨州距离济南都市圈最近出海口、距离天津滨海新区只有 60 海里的区位优势,以另外5个县和两个高新经济区作为节点,打造滨州蓝色经济区。

近日,海(阳)即(墨)跨海大桥已开始合龙。从过去青(岛)黄(岛)不接,到如今青黄海底隧道贯通,大青岛交通框架基本形成。此外,德龙烟铁路建设、半岛城市城际铁路动工等,标志着半岛交通基础设施正在快速走向一体化。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宋军继说,立足海陆统筹、综合配套,统一规划建设港口、铁路、公路、航空设施,优化布局,强化枢纽,完善网络,提升功能,加快构建海陆相连、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市场一体化正走向成熟。目前,在蓝色经济区内正推进三项工程:尽快使“一卡通”在区内各市通用;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程,在区内有关市开展统一资费标准、统一电话区号试点;共同市场建设工程,统一区域内工商印证登记、质量监督、食品安全检查等执法标准,推动形成区域性科技成果、人力资源、商品物流、产权交易、旅游文化等统一市场。

青(岛)日(照)同城,青(岛)潍(坊)一体化进展顺利。日照市提出以接轨青岛、推动“同城发展”为平台,加强与山东半岛各市在海洋经济、基础设施、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更好地推动海洋资源开发、着力打造共同市场,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提高港口、交通、水利、信息服务体系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水平,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产业衔接。

潍坊加快岸线资源开发,重点推进潍坊港扩建和羊口、下营、滨海三个渔港建设,着力贯通海上运输通道,与青岛全方位对接。通道门户“发展定位,积极融入山东半岛、环渤海和东北亚一体化发展,推进跨渤海、中日韩战略通道建设,扩大区域、次区域合作,确定作为沟通东北和华东、华中地区,连结中日韩三国的战略节点城市地位,成为面向环渤海和东北亚蓝色通道的重要门户„„

面向大海,统筹联动,将山东沿海7市串成一体,共同站在推进蓝色经济发展的新平台上。

蓝色战略,正引领沿海7市越走越远;蓝色战略,正带动内陆腹地加快转型;蓝色战略,正全面推动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2010年6月26日,由致公党山东省委、山东省文化厅、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战略论坛”在济南开幕。副省长黄胜,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张传林,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山东省委主委王志民出席开幕式。出席论坛开幕式的领导还有,山东省文化厅巡视员邢玉斗,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曲涛,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宋军继,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程奇立,致公党山东省委副主委肖培树、陈德展、秘书长安骊,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一处副处长赵宏,以及致公党山东省委企业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烟台新潮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宋向阳,致公党山东省委企业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山东青州尧王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金凤等。

黄胜副省长和王志民副主席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黄胜副省长在致辞中指出: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作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指示。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作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于2009年6月完成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初稿)》,并上报国务院。该规划即将被列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他同时指出,没有文化建设的大力提升和推动,不可能真正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致公党山东省委继去年举办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论坛后,又将推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联合省文化厅、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经过三个多月的筹备,共同组织了这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战略论坛,论坛主题的选择很有战略性和针对性,抓住了确保山东海洋事业加快发展的重点所在,对于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是落实山东省委九届十次全委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他希望各位专家,借助论坛这个平台,发挥专业学术优势,畅所欲言,共同推进山东省海洋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王志民副主席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区域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日趋明显。当前,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人文内涵的山东,如何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这一重要机遇,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实现半岛文化建设的战略转变与长远发展、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是全面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快实现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奋斗目标的重要抓手和强大推动力。他指出,这次论坛是致公党山东省委继去年联合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成功举办“山东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高层论坛”后,又一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致公党山东省委、山东省文化厅、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努力、团结合作,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为我省经济发展献计出力的成功实践。他表示,会后致公党山东省委将把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一并整理呈报省委、省政府,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中,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的22位专家学者,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与独特价值,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展望,东亚文化圈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弘扬齐鲁文化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推动蓝色经济区海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与政策,国内外海洋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经验与做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会议在学术方面,也取得了满意的成效,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定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战略论坛”综述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文化发展战略作为政府指导和推进文化发展的长远谋划,既反映着某个国家或某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需要,同时也反映着公共管理主体对文化的认识、理念和论述。探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发展战略,必须充分立足蓝色经济区发展的现实需要,充分挖掘本区域文化的底蕴,传承本区域优秀的历史文化,彰显本区域文化的特色,合理利用本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来自北京大学的周庆山和赵雪指出,应该高度重视加强数字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提出了具体建议,即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积极发展对外合作、交流,抓好数字与网络媒体、网络游戏、移动文化消费、技术产权交易等新兴文化产业建设,真正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承载产业转移的新平台、对外开放的新平台、科技创新的新平台”。来自南京大学的顾江和胡慧源则从产业转型的角度来看待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定位,他们指出,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内忧外患,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欣欣向荣,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和优化。在定位上,在突出海洋文化产业的同时,还应涵盖内陆文化产业。在思路上,发展要有所侧重,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定位也需明晰。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提出了七大发展战略:

1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2强化政策引导扶持,优化投资环境。3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产品原创性。4培育优质文化企业,形成产业发展核心主体。5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拓宽产业投、融资渠道。6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文化产业人才队伍。7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加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来自东南大学的陶思炎则提出了四点建议:1深入普查调研,建立起一份比较完备的山东海洋文化资料。2发掘地方特色,创造自己的蓝色文化产品。3重点带动一般,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4推动内外互动,吸收内部和外部的机遇与资源。来自广东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谢名家指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发展有着重大战略机遇,首先,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与“三个春天”的战略思想一脉相承,这是必须紧紧抓住的政治战略机遇。其次,深厚的有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软实力勃兴,是必须紧紧抓住的文化发展战略机遇。再次,坚实的硬实力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结合,是必须紧紧抓住的文化基础和地缘政治战略机遇。并且他还指出,建设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风格的七大产业,即教育产业、智力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媒体产业、艺术产业、休闲产业。来自广东海洋大学的张开城提出了“八个一”来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即一个走廊:齐鲁文化走廊;一地一节: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一台歌舞:齐鲁风;一个产业:文化产业;一个工程:产业文化工程;一个线路:齐鲁经典旅游线路;一个支撑:科技支撑;一个精神:齐鲁文化精神。同时,他还提出从滨海旅游、休闲渔业、休闲体育、节庆会展文化、民间工艺、涉海艺术、涉海对策与咨询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海洋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天津师范大学的王晔则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做了层次分析,分别分析了蓝色经济区文化的理念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制度层文化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物质层文化建设。天津南开大学的敖堃,则着重分析了山东地域文化的学科建设与系统研究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的巨大助力,他提出十个方面的建议来规范和指导未来的山东地域文化学科体系:1理清并统一山东地域文化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使其具有稳定的内涵和明确的指代。2准确而具体地描述山东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使山东地域文化的研究对象有内在的稳定性。3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山东文化进行文化类型学的研究,并分析该典型形态的文化与其社会系统及生存状况的内在关系。4全面而又系统地总结山东地域文化研究的已有成果,客观、公正地评价各家各派的学说。5从民俗学、历史学、建筑学、语言学、艺术学等不同学科的不同角度对山东文化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深入研究。6从文化区域学的角度研究界定山东文化区域,并对山东及其周围等不同地域的文化展开比较研究。7在考察和研究山东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其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山东地域文化的未来学研究,探索其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的发展路径。8研究山东地域文化必须有合理、科学的方法。9应当大力抢救山东地域文献资料,为研究山东地域文化提供丰厚的研究资料。10做好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使科学研究与社会进步能够结合起来。

(二)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文化产业的规划与探讨

山东半岛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文化资源丰富。海洋文化作为推动海洋开发的隐性力量,为海洋开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促进海洋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上海海事大学的时平认为,开发半岛蓝色资源,首先要达成区域文化共识,建立一个有效的制度性运作机制。他指出,首先要树立半岛蓝色区域海洋文化合作共识,其次要形成政府、学术界和学术组织、企业界合力推进半岛蓝色区域海洋文化交流与合作。第三要发挥政府职能和市场机制双重的调节作用。厦门大学的薛雄志和刘锦婷认为,海岸带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海洋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还构想出山东海岸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ICM与EBM的有效融合。浙江海洋学院的柳和勇分析了我国海港城市文化建设内涵的构成,并且进一步分析了海港城市海洋文化的传统内涵,海港城市文化建设的理想内涵,海港城市的城市精神内涵。孙才志和范斐首先从海洋文化的内涵分析入手,着重分析了山东海洋文化的特点,说明了海洋经济的内涵及山东省海洋经济的现状,并分析了山东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山东大学的王广振强调:组建海洋文化产业建设的专家智囊团,要对半岛海洋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盘点、整合、分类和评估,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做好不同的建设规划和发展策略,保护好海洋文化资源。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陈国忠,则分析了山东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质,分析了山东海洋旅游文化的价值及其核心理念,并建议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

(三)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山东半岛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对海洋文化遗产的开发势在必行。中国海洋大学的曲金良分析了当前山东海洋文化遗产的现状,指出了蓝色经济区建设与蓝色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与统一,并且提出了五点建议。天津大学的张慧颖则就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发展山东省文化产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浙江海洋学院的倪浓水则着重对比浙江和山东的文化支持,来阐述山东海洋经济文化的渊源与基础,并且提出海上山东与海上浙江文化建设的共同旨归。

(四)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旅游资源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资源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上海社科院的孙琴安认为,山东半岛的旅游资源有着良好的基础与优越的区位,并且分析了整合开发利用山东半岛旅游资源的可行性。中国海洋大学的张胜冰着重研究了山东文化品牌的现状,指出要完成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跨越,就必须发展山东自己的文化品牌,同时他还提到了山东文化品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与建议。鲁东大学的刘凤鸣对山东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开发这些资源的宝贵意见。山东师范大学的李平从对山东半岛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特质的分析入手,以旅游资源为切入点,通过地域文化特征辨析,探讨了半岛地区文化和旅游之间的依存关系。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的赵卫东,从仙道文化入手,提出山东半岛有着悠久的仙道文化传统,丰富的仙道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旅游文化价值,并且分析了目前山东半岛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的燕生冬,分析了山东沿海地区早期历史文物资源的分布与特点,并提出了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以上各位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发表了专题演讲,从不同的角度,以专业的视角,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战略各抒己见。既总结介绍了各地发展海洋经济文化的成功经验,又探讨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内容充实,意义深远。

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构筑现代产业体系。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总揽全局,立意高远,精辟深刻,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谋远虑的重要部署,为丰富深化区域发展战略、促进科学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充分体现了对山东工作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把握发展大局,抓住发展机遇,以科学务实、奋发有为、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全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决不辜负胡锦涛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全省人民的重托。

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海洋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把握海洋经济发展新趋向,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标志着对省情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海洋经济发展将实现新的突破,标志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起点、进入新的阶段,意义重大而深远。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省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海上山东”的发展战略,并把它与黄河三角洲开发并列为两大跨世纪工程。再往前推,自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历届省委、省政府一直都在探索并提出适合当时省情的经济发展战略:从“东西结合、共同发展”,到“重点突破、梯次推进”,从实施“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战略到规划建设“一群一圈一带”(山东半岛城市群、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从“五大板块”到“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再到现在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形成“一区三带”发展新格局,山东探索发展战略与合理布局的脚步从未停止,且思路愈加清晰,愈加深化。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山东省其他地区作为规划联动区。

目标和定位

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到2015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意义

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维护国家战略安全;有利于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完善我国沿海整体经济布局;有利于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海洋经济国际合作水平,深化我国沿海开放战略。

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理解,应该是以海洋经济为特征、以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为基础。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是事关全省的重大战略,其实质是利用沿海优势,整合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联动全省以及全国经济的科学和谐发展。从这个意义上,“三带”的重要带动作用将体现为:以沿海七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陆海空间布局全面优化调整

提示:提升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核心地位,壮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聚集集聚区两个增长极;优化海岸与海洋开发保护格局,构筑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优化沿海城镇布局,培育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三个城镇组团,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

提升“一核”

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提升核心区域的发展水平,对于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总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

核心区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等沿海城市为骨干,加快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推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提高园区(基地)、企业载体集聚功能和和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推动现代渔业、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生态环保、海洋文化旅游、海洋运输物流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推动海洋食品加工、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全国最重要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

壮大“两极”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聚集集聚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加快培育壮大南北两个增长极,对于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协调发展,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建设一批大型生态增养殖渔业区,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加强油气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加快发展海洋先进装备制造业、生态环保产业;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业、滨海生态旅游业等现代海洋服务业,培育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的重要增长极。

鲁南临港产业聚集集聚区,积极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集中培育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油气储运加工等临港工业;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密切港口与腹地之间的联系,加快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加强日照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把鲁南临港产业聚集集聚区打造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

构筑三条开发保护带

海岸开发保护带。从海岸线向陆10公里起至领海基线(内水海域界线)之间的带状区域,其中内水面积3.59万平方公里,具有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海洋产业发达、人口城镇密集等特点,是发展壮大海洋经济、统筹海陆发展的最重要区域和优先开发区域。重点打造海州湾北部、董家口、丁字湾、前岛、龙口湾、莱州湾东南岸、潍坊滨海、东营城东海域、滨州海域九个集中集约用海片区,构筑功能明晰、优势互补的开发和保护格局。

近海开发保护带。从海岸开发保护带外部界线向外12海里宽的带状区域,其中领海海域面积1.42万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能源、矿产等资源,是开发海洋资源,培植海洋优势产业的重点区域。该区加快海洋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壮大海洋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海洋工程建筑等产业;全面规范近海开发利用秩序,扩大人工放流和底播增殖规模,严格执行禁渔期和禁渔区制度;加强推行清洁生产,防止海上油气矿产开采、船舶航行、海上倾废等造成海洋环境污染。

远海开发保护带。从近海开发保护带外部界线至专属经济区外部界线的带状区域,海洋生物、海底矿产等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是海洋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战略区域。区内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发展海洋捕捞、海底能源矿产开发、海洋工程建筑等产业;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切实履行保护海洋环境的国际义务和责任,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平衡。

打造三个城镇组团

青岛-潍坊-日照组团。青岛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国际海洋科研教育中心、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和海上体育运动基地。潍坊市重点发展海洋高端高效产业;日照市重点发展现代临港产业。三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对接、互补、融合发展成为现代化城镇组团。

烟台-威海组团。进一步提升烟台、威海的中心城市地位,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统筹组团内各层次城镇的发展,加强组团内产业分工与协作,推进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与日韩经贸联系密切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海洋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产业基地、对外开放平台和我国北方富有魅力的滨海休闲度假区。

东营-滨州组团。合理扩大东营、滨州的城市规模,加强组团内城镇和产业的分工与协作,突出高效生态和海洋经济特色,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建设特色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打造成为环渤海地区新的增长区域和生态型宜居城镇组团。

加快建设海洋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提示:加强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性平台、专业性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建设,完善现代海洋教育体系,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海洋职业技术教育,加快海洋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心。

(1)加快海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技术等优势领域组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建设或引进船舶制造、工程装备、仪器仪表等应用技术开发方面的创新平台。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现有政策渠道,加大对蓝色经济区相关单位开展海洋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完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与日本、韩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科技交流合作。

(2)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和投入机制;制定和实施扶持中小科技企业成长计划,健全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机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3)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设海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公共转化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组织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促进海洋高技术产业在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地集聚发展,择优建设海洋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完善海洋科技信息、技术转让等服务网络,规划建设青岛国家海洋技术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引导企业制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支持有条件的城市申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4)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教育中心。加强海洋专业学院建设,构建门类齐全的海洋学科体系。支持中国海洋大学巩固海洋基础学科优势,重点发展与海洋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将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综合类海洋大学。支持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及区内其他高等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选择发展特色海洋学科专业,支持高等院校与世界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院校、联合实验室和研究所。在中小学普及海洋知识,建设青岛海洋教育科普基地。

(5)建设我国海洋高端人才聚集地和高素质人力资源富集区。以两院院士、泰山学者和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为重点,加强创新型海洋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高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基地。在中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和海洋科教人才出国(境)培训项目等方面,加大对蓝色经济区的支持力度。建设一批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基地)和引智示范基地。加快培育专业性海洋人才市场,建设东北亚地区的海洋人才集聚中心和交流中心。

海陆相连空地一体

提示:在沿海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一批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立体交通体系。

(1)港口。以青岛港为龙头,优化港口结构,整合港航资源,加快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及大型化、专业化码头建设,培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港口集团,形成以青岛港为核心,烟台港、日照港为骨干,威海港、潍坊港、东营港、滨州港、莱州港为支撑的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青岛港要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综合性大港和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港。烟台港要进一步巩固提升区域性能源原材料进出口口岸、渤海海峡客货滚装运输中心、陆海铁路大通道重要节点和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集装箱支线港地位,发展成为环渤海地区的现代化大型港口。日照港要提高大宗散货和油品港口地位,进一步扩大集装箱业务,服务大宗散货中转储运和集装箱支线运输。威海港要建成环渤海地区的集装箱喂给港和面向日韩的重要港口。东营港、潍坊港、滨州港、烟台港莱州港区要依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完善功能,提高吞吐能力,形成分工明确的黄河三角洲港口群。

(2)铁路。以山东省铁路主骨架为依托,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路网质量,打通环海、省际铁路大通道,加快重点铁路项目建设,构筑沿海快速铁路、港口集疏运和集装箱便捷货物铁路运输、大宗物资铁路运输和省际间客货铁路运输体系,形成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铁路运输网络。

(3)公路。加快高等级公路建设和普通路网升级改造,优化路网结构,形成干支相连、快速便捷的公路网络。

(4)机场。加快区域内机场建设和改造,科学规划建设青岛新国际机场,增加和开辟国内外航线,形成以青岛新国际机场为中心,以烟台、威海、潍坊、东营等机场为支线的空港格局。

(5)综合运输枢纽。整合现有交通资源,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加快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方式,实现区域和城乡客运一体化、货运物流化。开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工作。在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一批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无缝对接的现代化综合运输枢纽工程。

构筑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

提示:着力构建安全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提高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1)风能。有序开发风能资源,重点建设沿海7市大型陆地风电基地和鲁北、莱州湾、渤中、长岛、山东半岛北、山东半岛南6个海上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2)生物质能。合理规划建设生物质能电站,鼓励建设生物质能热电联产机组,积极扩大沼气利用,适度发展非粮燃料乙醇。

(3)太阳能。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推进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城市建设。鼓励太阳能热利用,提高太阳能热利用规模和水平。

(4)海洋能。在乳山、荣成、日照等海域规划建设潮汐能和波浪能发电示范项目,逐步加快海洋能的开发利用步伐。

(5)大力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适时启动风光储输联合示范工程项目。

(6)核电。建设海阳、荣成核电项目,规划建设烟台核电研发中心,加强区内核电厂址资源的勘察、论证和保护工作,保护和储备好核电厂址资源。力争在2020年初步形成两个核电基地。

(7)燃煤火电。根据“上大压小”的要求,重点建设60万和100万千瓦级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燃煤电厂,以加强受端电网支撑,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协调支撑现代产业新体系

提示: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以发展海洋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强化园区、基地和企业载体功能,加快发展海洋第一产业,优化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

重在提高现代海洋渔业综合效益

现代水产养殖业:(1)以荣成、长岛、蓬莱、莱州、胶南等海域为主体,建设总体规模300万亩以上的浅海优势海产品养殖基地。(2)以东营、潍坊、滨州等沿海地区为重点,建设200万亩标准化池塘生态健康养殖基地。(3)以莱州、文登、荣成、无棣、日照东港区、昌邑、寿光等沿海地区为重点,建设一批优质海水鱼工厂化养殖基地和现代渔业示范区。

渔业增殖业:重点在莱州湾东部、庙岛群岛、崆峒列岛、荣成、崂山、即墨近海、海州湾北部等海域建设打造国家级全国重要的海洋牧场示范区。

现代远洋渔业:重点培育荣成、寿光、蓬莱、黄岛等远洋渔业基地,把中国烟台金枪鱼交易中心打造成为国际性金枪鱼产品集散地,建设一批海外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提高参与国际渔业资源分配能力。到2015年,远洋渔业年产量、远洋渔船数量分别提高到40万吨和600艘左右;到2020年,分别达到50万吨和650艘左右。

滨海特色农业:在滨海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设施蔬菜、优质果品、特色作物等高效农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培育名牌产品,建设沿海农业休闲观光走廊。

打造海洋优势产业集群

海洋生物产业。重点发展海洋药物、海洋功能性食品和化妆品、海洋生物新材料、海水养殖优质种苗等系列产品,把烟台、威海、日照、潍坊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海洋生物科技与产业基地,把青岛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海洋生物研发和产业中心。

海洋装备制造业。把东营、潍坊、威海、日照、滨州打造成特色鲜明的专业性现代海洋装备及配套制造业基地,把青岛、烟台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

海洋能源矿产业。以青岛为中心,适时建设海洋藻类生物能源和非粮燃料乙醇项目。实施黄渤海油气、龙口煤田、莱州金矿、莱州湾卤水等开发工程,规划建设国家重要的海洋油气、矿产开发和加工基地。

海洋工程建筑业。把青岛、日照、烟台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工程建筑业基地,培育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现代海洋化工产业。加快建设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

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在烟台、威海、青岛、日照、潍坊等地建设一批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加快建设荣成、城阳、芝罘等一批全国重要的冷链物流基地,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的水产品价格形成中心、水产品物流中心和国际重要的水产品加工贸易基地。

提升海洋第三产业的引领和服务

海洋运输物流业。重点建设青岛、日照、烟台、威海四大临港物流中心,积极推进东营、潍坊、滨州、莱州等临港物流园区建设,打造以青岛为龙头的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

海洋文化旅游业。突出海洋特色,推动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文化和体育产业基地,打造国际知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其中,文化产业全力打造一批海洋文艺精品,建设一批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海洋文化产业园;体育产业加快建设综合性海洋体育中心和海上运动产业基地;旅游产业建设长岛休闲度假岛和荣成好运角旅游度假区,把青岛、烟台、威海等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滨海休闲度假目的地等,致力于做大做强山东蓝色旅游品牌。

此外,加强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业务协作和股权合作,着力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软件信息、创意设计、中介服务等涉海商务服务业,为半岛蓝色经济区提供有力支撑。

构筑集约节约用海新机制

提示:重点推进海洋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快建立科学的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机制。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建立珍稀濒危物种监测救护网络和海洋生物基因库

(1)推行海洋表层、中层、底层立体开发方式,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修编海洋功能区划,实行海洋功能区划定期评估制度。坚持发展与保护、利用与储备并重,加强对重要岸线的监管与保护。制定单位岸线和海域面积投资强度标准规范,严禁盲目圈占海域、滥占岸线。严格执行围填海计划,鼓励围填海造地工程设计创新。开发超大型海上建筑浮游技术和海底空间利用技术,建设海上水陆两用飞机场,开展海下大型储藏基地建设研究。强化海岛分类分区管理,建立有居民海岛综合协调管理机制,规范无居民海岛使用程序,促进无居民海岛合理开发。加强深海地质勘查,寻找新的可开发资源,增强后备资源保障能力。

(2)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全过程节水方式,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限制发展高耗水行业,支持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积极推广农业旱作技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和节水型水产养殖业。鼓励有条件的生活小区、工业企业使用海水淡化水、再生水,加快建设一批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示范城市。

依据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优化生态空间结构,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海洋与渔业保护区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开展海洋特别保护区规范建设和管理试点,加大渔业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和重要水产增养殖区保护力度,构建完善的海洋与渔业保护区体系。到2015年,新建和升级各类保护区约80处;到2020年,新建和升级各类保护区约50处。

(4)海洋生态修复与治理。完善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建立国家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支持开展海洋生态补偿试点。大力实施柽柳林、海草床、滨海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工程。建立珍稀濒危物种监测救护网络和海洋生物基因库,开展典型海域水生生物和珍稀濒危物种的繁育与养护。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重要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景观的保护。加快推进海湾生态整治,维护沿海生态环境健康。

(5)海岸带综合治理。坚持保护岸线的自然属性,维护岸线的稳定性,增强岸线资源利用的复合性。对未开发利用的岸线资源,严格按照规划加强管理,确保科学利用。实施破损岸线和沿海滩涂治理修复工程,开展海岸带综合整治试点,到2015年和2020年,破损岸线治理率分别达到80%和95%。

(6)海岛生态保护。贯彻实施海岛保护法,编制海岛保护规划。加强海岛水土流失防治,开展海岛珍稀野生动物和海洋生物物种救护行动,加快推进生态海岛建设,建设一批海岛生态保护示范区。科学界定海岛功能,禁止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加强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对领海基点所在海岛划定保护区,禁止任何改变地形、地貌的开发活动。

促进蓝色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提示:合理调整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重点城市行政区划,规划建设青岛西海岸、潍坊滨海、威海南海等海洋经济新区。扩大县(市)经济管理权限,完善省财政直管县体制,进一步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赋予经济强镇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努力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

(1)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各类优势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着力培育一批以海洋产业为主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海陆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等领域。在扩大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时,对烟台、潍坊等区内符合条件的城市予以优先考虑。健全完善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引进现代交易制度和流通方式,积极发展海洋商品的现货竞价交易和现货远期交易。

(2)建立城乡统一规划管理机制。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业用海域使用权流转市场。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开展蓝色经济区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试点和新农保试点。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制度,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增强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3)创新蓝色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机制,加强区内统筹协调,强化在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统筹基础设施布局与建设;优化配置要素资源,共建共享区域统一市场;推进陆域、流域和海域污染综合治理,形成陆海一体化环境管理的新机制;统筹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内部产业错位发展;完善区域发展政策,探索建立区域经济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

(4)加快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扩大先进技术设备进口,完善重要进口资源储备体系,建设国家重要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对区内企业“走出去”给予资金筹措、外汇审核、保险担保、货物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开展跨国经营。加快推进青岛中德生态园建设,研究开展日照国际海洋城、潍坊滨海产业园等中外合作项目。设立中国国际海洋节(青岛),举办海洋经济文化(技术)国际博览会和蓝色经济高峰论坛。

(5)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争取建立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承担中日韩科技联合研究计划。开展中韩海陆联运汽车直达运输,积极推进烟台中韩跨国海上火车轮渡项目前期研究论证工作。加强进出口贸易、食品安全及相关领域的互信互认合作。积极探索与日韩间电子口岸(单一窗口)数据交换标准建设,建立三地电子商务认证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建立东北亚地区标准及技术法规共享平台,实现与日、韩技术标准对接。

(6)加快推进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连互通,规划建设公路、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等基础设施项目,形成以山东半岛重要沿海港口为核心、辐射带动黄河流域的综合交通网络。大力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积极参与中西部地区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20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

(1)财政税收政策。研究制定国家引导和扶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蓝色经济区建设给予支持。落实国家关于远洋捕捞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海洋资源勘探的投入力度,国家现有海洋资源勘探专项向山东倾斜;落实国家风力发电增值税优惠政策,研究制定支持太阳能、潮汐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研究对区内符合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条件的城市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对区内符合条件的项目,在安排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时给予适当倾斜。围绕落实国家重点扶持政策,2011年山东省级财政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区内7市共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以后每年省、市两级财政专项资金都要有所增加,用于支持蓝色经济区建设。整合省级现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列入规划的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海洋产业发展。适时启动资源税改革。

(2)投资融资政策。国家在安排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资金方面给予支持;设立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开展船舶、海域使用权等抵押贷款„„

(3)海域、海岛和土地政策。合理利用海岛和海域资源,在围填海指标上给予倾斜,优先用于发展海洋优势产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国家在海域使用金分配使用上对山东予以适当倾斜,养殖用海依法减免海域使用金。支持山东开展用海管理与用地管理衔接的试点,积极推动填海海域使用权证与土地使用权证的换发试点工作,以及凭人工岛海域使用权证书按程序办理项目建设手续试点。实行土地利用计划差别化管理,对重大建设项目特别是使用未利用地的建设项目,国家在安排用地计划时予以倾斜;鼓励对宜农土地后备资源进行开发;区内逐步建立市级土地指标统筹使用和跨市域土地指标统筹使用制度;组织实施国家级重大土地整治工程,支持开展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严格执行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关管理政策。

(4)对外开放政策。适当加大对区内出口退税负担较重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允许青岛前湾、烟台保税港区在海关监管、外汇金融、检验检疫等方面先行先试;支持外国籍干线船舶在青岛前湾、烟台保税港区发展中转业务。支持青岛口岸发展国际过境集装箱运输。在标准化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建设以及检验检疫、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支持设立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下载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金融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金融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读《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5篇

    解读《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布局示意图蔚蓝色的海洋,曾经孕育了最原始的生命形态。征服浩瀚的大海,是人类世世代代不懈追求的梦想。海洋是人类......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共五篇]

    主题一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 1 国家为什么提出在山东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 答案 山东半岛具备了打造蓝色经济区的客观条件 ;山东半岛区位优势明显,打造蓝色经济区将产生巨大的辐射......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全文5篇]

    要抓住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大机遇,在加快转调、赶超发展上实现新突破。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准确把握蓝色经济的发展趋势,积极作为,主动融入,争取把蓬莱打造成半岛蓝色经济......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循环经济体系构建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循环经济体系构建 作者:刘淑芳 渠涛 张淑敏 来源:《科学与管理》2012年第04期 摘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国家区域开放战略的重要组......

    鲁发[2009]号中共山东省委_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2009年6月30日)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打造......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全文内容介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全文内容介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

    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四市考察报告

    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四市考察报告 为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学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其他市的先进经验,2月11日至14日,市黄三角洲建设办公室于春节上班后立即组成19人的学习考察组,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