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病危害(职业卫生)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
第二部分 职业病危害(职业卫生)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
1评价目的1.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从源头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
1.2确定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卫生补充措施。
1.3针对不同建设项目的特征,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的特殊要求。1.4为卫生行政部门对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提供科学依据。2 评价依据
我国有关职业病防治的现行法律、相关法规、规章,以及国家、行业、地方等标准、规范;评价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文件,建设项目设计资料及试运行情况的有关资料,控制效果评价委托书等。3 评价范围 以建设项目实施的工程内容为准,主要针对试运行期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及职业病防治情况进行评价。
4评价内容
主要包括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要求、职业病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辅助用室基本卫生要求、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等。评价方法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特点,控制效果评价一般采用现场调查法、检查表法、检测检验法等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必要时可采用其他评价方法。
5.1 现场调查法
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方法,了解建设项目生产工艺过程,确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查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使用及职业卫生管理的实施情况。
5.2 检查表法
依据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以及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案例等,通过对评价项目的详细分析和研究,列出检查单元、检查部位、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要求等,编制成表,逐项检查符合情况,确定评价项目存在的问题、缺陷和潜在危害。必要时可赋分进行量化分析。
5.3 检测检验法
依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通过现场检测和实验室分析,对评价项目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以及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进行评定。控制效果评价程序
6.1准备阶段
6.1.1主要工作为接受建设单位委托、收集和研读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卫
生行政部门对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及设计阶段的审查意见及有关技术资料、开展初步现场调查、编制控制效果评价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技术审核,确定质量控制原则及要点等。
6.1.2资料;有关劳动者职业性健康检查资料;项目试运行情况。
6.2实施阶段
依据评价方案开展工程分析、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并测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以及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
6.3完成阶段
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资料和数据,通过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提出对策和建议,完成评价报告书的编制等。评价方案编制
7.1是具体指导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技术文件。应以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为原则,概述本项目的职业危害特征,明确评价重点、范围、方法及质量控制措施。7.2评价方案应在充分研读有关资料、进行初步工程分析和现场调查后编制。
7.3评价方案内容
7.3.1概述:简述评价任务由来、评价目的等。
7.3.3评价方法、范围及内容。
7.3.4项目概况:简述建设项目性质、规模、地点等。
7.3.5项目分析: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职业病危害分析,确定评价单元、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项目(国家和地方已颁布职业接触限值的为必检项目)、检测点和样品数等。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应全面、概括地反映评价的内容,文字表述应简洁、用语应规范、结论应明确,报告书中引用的数据和资料应尽可能采用图表和照片,以利于阅读和审查。原始资料及数据计算过程等不必在报告书中列出,必要时可编入附件。
评价报告书主要由以下章节和内容组成:
8.1总论
8.1.1项目背景:包括项目性质、投资规模、地理位置、任务由来等内容。
8.1.2评价依据:列出评价项目引用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基础技术资料的名称。
8.1.3评价目的:按照本规程1的规定编制。
8.1.4评价范围:根据评价项目的实际情况,按照本规程3的规定编制。
8.1.5评价内容:概述本规程4的规定。
8.1.6评价方法:根据评价项目的特点,明确采用的评价方法。
8.1.7评价程序:用文字结合框图的方式,表述评价工作过程。
8.1.8质量控制:用文字结合框图的方式,简述评价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措施。
8.2 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主要包括工程概况(基本情况、建设情况、试运行情况)、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布局、生产过程中的物料、产品、建筑卫生学要求等。
8.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分析
8.3.1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
在工程分析的基础上,划分评价单元;明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及时空分布;确定重点评价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根据评价项目的特点,可以对生产环境或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确定。
8.3.2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用文字或表格的方式,概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场所和岗位分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可导致的职业病。
8.3.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分析
检测方法:包括检测方法、条件、频次、检测点设置等内容。
检测结果与分析:在工程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检测的基础上,应用选定的评价方法,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职业病危害暴露及接触水平进行分析。
8.4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分析
对建设项目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职业卫生管理、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辅助用室、应急救援等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阶段、防护设施设计审查阶段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的审核意见的落实情况。
8.5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根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相关标准,对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的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对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分析其原因。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应包括:总体布局、建筑卫生学要求、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专项投资等。
8.6 控制职业病危害的补充措施
在对建设项目全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针对试生产阶段存在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不足,从组织管理、工程技术、个体防护、卫生保健、应急救援等方面,综合提出控制职业病危害的补充措施,供建设单位整改时使用。
8.7结论
在全面总结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归纳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效果等的评价结果,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整改措施。
第二篇: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
1评价目的
1.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从源头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
1.2确定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卫生补充措施。
1.3针对不同建设项目的特征,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的特殊要求。
1.4为卫生行政部门对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提供科学依据。2 评价依据
我国有关职业病防治的现行法律、相关法规、规章,以及国家、行业、地方等标准、规范;评价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文件,建设项目设计资料及试运行情况的有关资料,控制效果评价委托书等。3 评价范围
以建设项目实施的工程内容为准,主要针对试运行期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及职业病防治情况进行评价。4评价内容
主要包括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要求、职业病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辅助用室基本卫生要求、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等。5 评价方法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特点,控制效果评价一般采用现场调查法、检查表法、检测检验法等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必要时可采用其他评价方法。5.1 现场调查法
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方法,了解建设项目生产工艺过程,确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查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使用及职业卫生管理的实施情况。
5.2 检查表法
依据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以及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案例等,通过对评价项目的详细分析和研究,列出检查单元、检查部位、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要求等,编制成表,逐项检查符合情况,确定评价项目存在的问题、缺陷和潜在危害。必要时可赋分进行量化分析。5.3 检测检验法
依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通过现场检测和实验室分析,对评价项目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以及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进行评定。控制效果评价程序 6.1准备阶段
6.1.1主要工作为接受建设单位委托、收集和研读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卫生行政部门对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及设计阶段的审查意见及有关技术资料、开展初步现场调查、编制控制效果评价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技术审核,确定质量控制原则及要点等。
6.1.2收集的技术资料主要包括:建设项目概况;生产过程的物料、产品;生产工艺;生产设备;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有关设计图;有关作业现场检测资料;有关劳动者职业性健康检查资料;项目试运行情况。6.2实施阶段
依据评价方案开展工程分析、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并测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以及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6.3完成阶段
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资料和数据,通过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提出对策和建议,完成评价报告书的编制等。7 评价方案编制
7.1评价方案应在准备阶段编制,是具体指导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技术文件。应以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为原则,概述本项目的职业危害特征,明确评价重点、范围、方法及质量控制措施。
7.2评价方案应在充分研读有关资料、进行初步工程分析和现场调查后编制。7.3评价方案内容
7.3.1概述:简述评价任务由来、评价目的等。
7.3.2编制依据:列出适用于评价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等。7.3.3评价方法、范围及内容。
7.3.4项目概况:简述建设项目性质、规模、地点等。
7.3.5项目分析: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职业病危害分析,确定评价单元、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项目(国家和地方已颁布职业接触限值的为必检项目)、检测点和样品数等。
7.3.6组织计划:主要包括评价程序、质量控制措施、工作进度、人员分工、经费概算等。
8评价报告书编制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应全面、概括地反映评价的内容,文字表述应简洁、用语应规范、结论应明确,报告书中引用的数据和资料应尽可能采用图表和照片,以利于阅读和审查。原始资料及数据计算过程等不必在报告书中列出,必要时可编入附件。
评价报告书主要由以下章节和内容组成: 8.1总论
8.1.1项目背景:包括项目性质、投资规模、地理位置、任务由来等内容。8.1.2评价依据:列出评价项目引用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基础技术资料的名称。
8.1.3评价目的:按照本规程1的规定编制。
8.1.4评价范围:根据评价项目的实际情况,按照本规程3的规定编制。8.1.5评价内容:概述本规程4的规定。8.1.6评价方法:根据评价项目的特点,明确采用的评价方法。8.1.7评价程序:用文字结合框图的方式,表述评价工作过程。
8.1.8质量控制:用文字结合框图的方式,简述评价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措施。8.2 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主要包括工程概况(基本情况、建设情况、试运行情况)、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布局、生产过程中的物料、产品、建筑卫生学要求等。
8.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分析 8.3.1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
在工程分析的基础上,划分评价单元;明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及时空分布;确定重点评价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根据评价项目的特点,可以对生产环境或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确定。8.3.2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用文字或表格的方式,概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场所和岗位分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可导致的职业病。8.3.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分析
检测方法:包括检测方法、条件、频次、检测点设置等内容。
检测结果与分析:在工程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检测的基础上,应用选定的评价方法,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职业病危害暴露及接触水平进行分析。
8.4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分析
对建设项目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职业卫生管理、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辅助用室、应急救援等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阶段、防护设施设计审查阶段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的审核意见的落实情况。8.5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根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相关标准,对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的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对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分析其原因。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应包括:总体布局、建筑卫生学要求、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专项投资等。8.6 控制职业病危害的补充措施
在对建设项目全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针对试生产阶段存在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不足,从组织管理、工程技术、个体防护、卫生保健、应急救援等方面,综合提出控制职业病危害的补充措施,供建设单位整改时使用。8.7结论
在全面总结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归纳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效果等的评价结果,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整改措施。
第三篇: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大纲
安监局新导则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大纲建设项目概况
1.1 基本情况
包括建设项目名称、性质、规模、建设地点、建设单位
1.2 项目组成应包括生产装置、辅助装置、公用工程以及辐射源项等内容。
1.3 主要工程内容
应包括建设施工过程等评价范围内的全部工程内容。
1.4 “三同时”执行情况及试运行情况
阐述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及试运行时间、目前达到的设计产量以及生产设备、辅助设施和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运行状况。
1.5 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的建设施工落实情况
1.6 建设项目建设施工过程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评价
2.1 评价单元
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评价的要求,在工程分析的基础上将生产工艺、设备布置或工作场所进行单元划分。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
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针对其存在的各类职业病危害作业工种(岗位)及其相关工作地点,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并对照GBZ 2.1或GBZ 2.2标准等,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的符合性。作业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超过标准限值时,应分析超标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建议。
2.3 职业病防护设施分析与评价
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针对其设置的各类职业病防护设施,根据其职业病防护设施调查结果、作业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检测结果以及职业健康监护调查结果等,并对照GB/T 16758等相关标准要求,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超过GBZ 2.1或GBZ 2.2标准限值时,应分析其所设置职业病防护设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护设施改善建议。
2.4 个人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分析与评价
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针对其存在的各类职业病危害作业工种(岗位),根据其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调查结果、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与检测结果以及职业健康监护调查结果,并对照GB/T 11651或GB/T 18664等相关标准要求,评价所配备个人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的符合性与有效性。对防护用品配备存在问题的,应提出针对性地改善措施建议。
2.5 应急救援设施分析与评价
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分析建设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工作场所以及急救援设施的种类、地点及运行维护状况,对照相关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要求,评价设置应急救援设施的合理性与符合性。
2.6 总体布局分析与评价
根据总体布局的调查结果,对照GB 50187、GB/T 12801及GBZ 1等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要求,评价总体布局的符合性,列出其中的不符合项。
2.7 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分析与评价
根据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的调查结果,对照GB 5083及 GB/T 12801等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要求,评价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的符合性,列出其中的不符合项。
2.8 建筑卫生学分析与评价
根据建筑卫生学的调查与检测结果并对照GB/T 12801 及GBZ 1等相关标准要求,评价建设项目的建筑结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采光照明、微小气候等建筑卫生学的符合性,列出其中的不符合项。
2.9 辅助用室分析与评价
根据职业卫生调查确定不同车间的车间卫生特征等级,结合辅助用室调查结果并对照GBZ 1等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要求,评价建设项目的工作场所办公室、生产卫生室(浴室、存衣室、盥洗室、洗衣房)、生活室(休息室、食堂、厕所)、妇女卫生室、医务室等辅助用室的符
合性,列出其中的不符合项。
2.10 职业卫生管理分析与评价
根据职业卫生管理情况的调查结果,对照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要求,评价建设项目及其建设施工阶段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内容的符合性,列出其中的不符合项。
2.11 职业健康监护分析与评价
根据职业健康监护调查结果和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结果等,对照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要求,评价职业健康检查的实施、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管理以及检查结果的处置等的符合性,列出其中的不符合项。措施与建议
在对建设项目全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针对试运行阶段存在的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不足,从职业卫生管理、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体防护、职业健康监护、应急救援等方面,综合提出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具体补充措施与建议。评价结论
在全面总结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归纳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建筑卫生学及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等的评价结果,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做出总体评价,并阐明是否达到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的条件。
资料性附件
1评价依据
1.1 法律、法规、规章
我国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
1.2 规范、标准
我国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范、标准。
1.3 基础依据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有关资料、文件等。
1.4 其他依据
建设项目有关的支持性文件、国内外文献资料及与评价工作有关的其他资料。
2评价方法
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辐射防护屏蔽计算、检查表分析法等方法,对试运行期间职业病危害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水平、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效果以及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进行评价。
3职业卫生调查分析
a)项目概况与试运行情况调查:主要调查工程性质、规模、地点、建设施工阶段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监护等职业卫生管理情况、“三同时”执行情况及工程试运行情况等。
b)总体布局和设备布局调查:调查项目的总体布局和设备布局情况。
c)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调查生产工艺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来源、理化性质与分布以及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开展工作日写实并调查劳动定员以及职业病危害作业的相关情况。
d)职业病防护设施与应急救援设施调查:调查生产工艺过程、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发生(散)源或生产过程及其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理化性质和发生(散)特点等,以及所设置各类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种类、地点及运行维护状况等;调查生产工艺过程、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可导致急性职业损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理化性质和危害特点、可能发生泄漏(逸出)或聚积的工作场所等,以及所设置各类应急救援设施的种类、地点及运行维护状况等。
e)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调查:调查各类职业病危害作业工种(岗位)及其相关工作地点的环境状况、所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理化性质、作业人员实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等,以及各类职业病危害作业工种(岗位)所配备防护用品的种类、数量、性能参数、适用条件以及防护用品使用管理制度等。
f)建筑卫生学调查:调查建筑结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采光照明、微小气候等建筑卫生学情况。
g)辅助用室调查:调查工作场所办公室、生产卫生室(浴室、存衣室、盥洗室、洗衣房)、生活室(休息室、食堂、厕所)、妇女卫生室、医务室等辅助用室情况。
h)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调查:调查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设置情况、职业病防治计划与实施方案及其执行情况、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及执行情况、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制度、职业病危害的告知情况、职业卫生培训情况、职业健康监护制度、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其演练情况、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及中文警示说明的设置状况、职业病危害申报情况、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职业病危害防治经费等。
i)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调查:调查职业健康检查的实施范围与种类、健康监护档案管理以及职业禁忌证和职业病病人的处置情况。
4辐射源项分析
主要包括辐射源装置的结构、与辐射有关的主要参数、辐射源的位置分布、放射性同位素或放射性物质中核素的名称、状态、活度、能量等指标,以及不同运行状态下的主要辐射源、辐射种类、产生方式和辐射水平等,如放出放射性核素时,还应给出核素的名称、状态、活度和能量等指标。
5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有害性分析
对建设项目生产工艺过程、生产环境、劳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分布、理化性质以及可能引起的职业病及其他健康影响进行分析。
6职业卫生检测、数据处理过程
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设施、建筑卫生学检测方案、采样原始记录、实验室原始记录、数据处理、检测报告等资料。
7其他评价内容的调查、分析过程
与评价有关的其他内容的调查和分析过程。
8建设项目立项文件
9地理(区域)位置图、总平面布置图等原始资料
10其他应该列入的有关资料
第四篇: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
第二部份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应有:对使用的辐射源或进行的实践特性和规模进行描述,根据辐射监测结果和其他调查数据资料评价放射防护设施的有效性和适宜性,评价正常、异常和事故工况下电离辐射对工作人员健康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影响。概述
1.1 评价目的1.1.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需要;
1.1.2对建设项目的放射防护设施和防护措施进行评价,预防、控制辐射危害,确定建设项目的放射防护设施和防护措施在控制职业照射和防止潜在照射方面的有效性、适宜性,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1.1.3为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部门对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提供技术依据。
1.2 评价范围
描述评价的区域范围、防护设施和人员范围。
1.3 内容与方法
1.3.1 内容
简要介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辐射源项,防护设施、防护措施、辐射监测、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健康监护和事故应急措施等。
1.3.2 方法
在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增加检测与检验的方法。
1.4 评价依据 列出评价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评价参考的其他资料。
1.5 评价目标
放射工作应遵循的放射防护原则,建设项目拟采用的管理目标值,工作场所辐射水平、表面放射性污染控制目标和其他技术条件或技术指标。2 建设项目概况
2.1 概况
包括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建设地址,建设项目性质(新建、扩建、改建、技术改造),建设规模(工程主要设施名称、建筑面积、投资总额),人员结构,发展规划。
2.2 周围环境条件及人口分布
2.3 环境γ辐射水平和环境介质辐射水平工程分析和工艺流程
3.1 工程分析
3.2平面规划及工艺流程 包括设施布置平面图辐射源项及防护措施
4.1 辐射源项
4.1.1 辐射源项概况
4.1.2 正常运行状态
4.1.3 异常和事故状态
4.2 防护措施
4.2.1 辐射分区
4.2.2 辐射防护屏蔽设计
4.2.2.1屏蔽计算依据的法律、法规、标准或规范;
4.2.2.2计算模式或公式及其出处,计算参数;
4.2.2.3辐射屏蔽计算结果与实际屏蔽厚度相比较;
4.2.2.4对辐射防护屏蔽情况作出评价,确认屏蔽是否满足放射防护标准要求,是否符合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
4.2.3 工作场所放射防护及安全措施
4.2.3.1对安全连锁装置、装置故障系统、故障自动停机系统、装置运行保障系统、故障显示系统、紧急停机装置,报警装置,观察和对讲装置,警示标志等防护与安全装置进行描述;
4.2.3.2介绍对安全连锁装置等防护与安全装置的使用情况和防护效果;
4.2.3.3对防护与安全装置或系统的评价,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确认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及安全措施是否符合冗余、多样化原则。
4.2.4 个人防护用具
(1)介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用具的配备情况。根据建设项目放射性危害种类不同,建设单位应分别按照有关标准的规定,配备放射工作个人剂量报警仪或手持报警仪,防护服,防护帽、铅橡胶或铅塑料防护用品、铅玻璃眼镜等。
(2)对个人防护用具的配备和使用情况作出评价。
4.2.5 三废处理过程中的防护措施辐射监测与评价
5.1 建设单位的自主监测与评价
5.1.1 辐射监测概况
介绍监测项目、种类、地点;本单位监测或委托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监测,监测机构的人员、设备和资质条件。
5.1.2 个人剂量监测
5.1.2.1个人剂量监测种类,个人剂量监测设备和元件,监测周期。
5.1.2.2监测结果及对结果的分析
5.1.3 辐射装置的监测
5.1.3.1辐射装置名称,采用的监测设备、监测方法、监测周期。
5.1.3.2监测结果及对结果的分析
5.1.4.1工作场所监测
5.1.4.2监测结果及对结果的分析
5.1.5 质量保证措施
分别阐述个人剂量监测、辐射装置的监测和工作场所监测等不同监测的质量保证措施。
5.1.6 对建设单位自主监测的评价
建设单位自主监测的项目、种类、方法及其监测结果是否符合相关法规与标准的要求。
5.2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的验证监测与评价
5.2 1 验证监测与评价的范围与内容
介绍监测与评价的范围,包括监测与评价的区域和位置,人员范围;介绍验证监测的内容,如工作场所辐射水平、辐射设备的防护性能监测,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表面污染监测,放射性核素分析,大气气溶胶监测,固体放射性废物和
人员排泄物监测等。
5.2.2 监测仪器与方法
给出监测仪器的名称、型号及主要性能参数并列表表示;介绍主要监测项目的监测方法,如属于标准方法,给出标准名称;如属于经过认证的非标准方法,给出监测方法的出处。
5.2.3 监测的质量控制措施
5.2.4 监测结果及其与相应标准的比较
详细阐述不同监测项目的监测结果,并与相应标准的限值比较。监测结果同时以列表的方式给出。
5.2.5 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综合评价
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作出综合评价。健康影响评价
6.1 正常运行条件下可能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影响
根据监测结果和其他资料,确认工作人员受到的内、外照射,估算关键人群组的平均年有效剂量、最高年有效剂量,与管理目标值和标准规定的剂量限值的比较。
6.2 事故情况下可能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影响
潜在照射的健康影响:估计事故情况下可能受到照射的人数,人均受照剂量,最大受照剂量。
6.3 职业病危害综合评价
分别对正常运行条件下和事故情况下辐射可能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影响作出综合评价。医学应急准备与响应
7.1 应急组织与职责
介绍应急组织的组成结构情况及其职责。
7.2 应急准备详细描述应急准备
详细描述应急准备的实施情况,包括物资、通讯、技术、人员、经费等准备的落实情况。
7.3 应急计划
介绍应急计划落实情况。
7.4 应急能力的保持
介绍应急人员培训和应急演习等情况。放射防护管理
8.1 管理组织
介绍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编制和职责。
8.2 职业人员健康管理
8.2.1个人剂量管理;
8.2.2职业健康检查;
8.2.3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
8.2.4个人剂量、健康监护和教育培训的档案管理。
8.3 对放射防护管理的综合评价结论和建议
9.1 结论
9.1.1放射防护设施平面布置是否能够满足建筑设计卫生学要求;
9.1.2放射防护和安全设施在正常运行时能否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与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符合情况;
9.1.3防护措施和监测设施,是否符合冗余和纵深防御原则,在事故工况下能否有效预防和控制潜在照射;
9.1.4对职业卫生管理、应急准备与响应管理与相应规章制度的评价;
9.1.5建设项目的放射性危害防护设施等条件是否达到竣工验收的要求。
9.2 建议
对建设项目放射防护设施和管理措施提出改进和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第五篇: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评审
各县(市)、区安监局,各职业卫生评价机构,各有关单位:
现将《南通市化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及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审查要点(试行)》(以下简称:《审查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同时,请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市局行政服务处。
此《审查要点》的起草得到了江苏泰洁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和各有关专家的大力协助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南通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2013年1月9日
南通市化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及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审查要点
(试 行)
一、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1、形式审查要求
1.1 审查评价单位资质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是否由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编制。评价、检测和审核人员是否符合资质和有效期要求。报告封面、总体结论、封页应加盖评价机构公章。
1.2 审查评价范围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范围是否准确、具体。1.3 审查报告格式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编制是否符合《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相关要求,是否按《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十条的要求,从七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2、报告附件审查要求
2.1 建设单位对报告的初审意见
建设单位是否对预评价报告职业病危害识别、防护措施结论和建议予以确认。
2.2 建设项目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图
建设项目地理位置图是否正确,项目周边环境图是否详细标注企业(项目)与周边企业(单位)环境的实际距离;是否注明建设项目四周相邻单位名称、性质;是否注明项目与相邻单位关键建筑物、生产、储存设施的间距;是否注明交通线路等。
2.3 总平面布置图
总图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是否注明生产车间、储存设施、控制室、剧毒化学品仓储、室外变配电站、消防泵房、办公楼等重点部位。是否标明建、构筑物及设施的间距(或坐标),说明设计规范依据,附建(构)筑物一览表(名称、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耐火等级、火灾危险类别、备注等)。所附图纸是否有图签。是否有相应资质(法定有效期内)的设计单位出图专用章、当地的风速玫瑰图等。
2.4 类比报告
是否提供类比项目的现场检测报告。
3、技术审查要求
3.1 建设单位及项目概况 关于印发《南通市化工建设项目职业病
危害预评价报告及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审查要点(试行)》的通知 建设项目背景和企业概况的描述是否清晰;项目选址和自然条件描述是否清晰;项目工作制度和岗位设置及定员的描述是否清晰。
3.2 工程分析
建设内容、项目性质和规模描述是否清晰;每个产品详细的反应原理、生产工艺流程及说明、生产工艺采用的控制方式是否清晰(存在利旧现象的,对工程利旧情况是否说明清楚);主要生产原料、辅料、产品名称和用量描述是否清晰(含MSDS等);主要生产设备、布局及自动化生产水平描述是否清晰;生产建筑基本参数描述是否清晰(含建筑物间距、朝向、采光照明、采暖通风等);公用工程、辅助设施建设、能源消耗数量等描述是否清晰;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描述是否清晰。
3.3 建设项目预评价依据
建设项目预评价依据是否全面、准确、现行有效。3.4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评价方法
是否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特点,选用合适的风险评估法、类比法、检查表法等评价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是否准确、可信。
(1)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特点,一般采用风险评估法、类比法、检查表分析法等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评价;必要时可采用其他评价方法。
(2)采用类比分析法。类比企业选择是否恰当,类比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条件、检测指标、数据分析和结论是否表述清楚,确定拟评价项目存在的问题、缺陷和潜在危害。除了比对生产工艺、设备、规模以外,还要注意类比企业在生产制度、职业病防护措施及职业卫生管理水平方面的相似性。此外,自然环境、水文地质、气象条件等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3)采用风险评估法。要将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理化性质、浓度(强度)、暴露方式、接触人数、接触时间、接触频率、防护措施、毒理学资料、流行病学等表述清楚,对建设项目发生职业病危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分析,确定拟评价项目存在的问题、缺陷和潜在危害。
(4)采用检查表分析法。要依据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以及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案例等,通过对拟评价项目的详细分析和研究,要列出检查单元、部位、项目、内容、要求等,编制成表,逐项检查符合情况,确定拟评价项目存在的问题、缺陷和潜在危害。
3.5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和分析(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是否全面、正确。
(2)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程度预测分析是否恰当、正确(包括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环节及原因、危害程度、暴露与接触水平等)。
(3)预测的结果和影响是否准确可信,同时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程度是否描述正确。
(4)项目职业病危害类别定性是否准确。
3.6 建设项目拟采用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技术分析和评价
(1)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辅助用室、应急救援措施、职业卫生专项经费概算等是否表述清楚、分析到位。
(2)对项目拟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合理性、有效性是否阐述清楚,结论是否明确。对职业病危害防护存在的问题是否明确表述。
3.7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设置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配置及有关制度建设 对建设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设置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配置及有关制度建设是否表述清楚,对存在问题及依据是否表述清楚。
3.8补充措施及对策建议
(1)在对拟建项目全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补充措施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针对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单位基础设计资料)中存在的不足,是否从组织管理、工程技术、个体防护、卫生保健、应急救援等方面,综合提出控制职业病危害的补充措施,供设计单位在编写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时使用。
(3)措施是否明确具体。例如:对项目拟采取的个体防护要明确具体岗位的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标准;对应急救援要明确分析职业病风险的类别,是否根据职业病风险大小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措施。
3.9 报告结论
职业病危害类型、等级分类是否明确;不得采用基本符合要求等字眼。是否准确归纳拟建项目的选址、布局、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程度及防护措施等评价结果并指出存在的问题,是否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评价结论是否明确。
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1、形式审查要求
1.1 审查评价单位资质
建设项目职业病控制效果评价报告是否由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编制。评价和审核人员是否符合资质和有效期要求。报告封面、总体结论、封页应加盖评价机构公章。
1.2 审查评价范围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范围是否准确、具体,是否与投资主管部门批准、核准或者备案的内容以及相关设计内容相一致。
1.3 审查报告格式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是否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规范编制。
2、报告附件审查要求
2.1 职业卫生预评价、设施设计专篇审查文件
是否提供由安监部门颁发的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等批复文件。2.2 建设单位对报告的初审意见
建设单位是否对评价单位的验收结论和建议予以确认。2.3 建设项目地理和周边环境图
建设项目地理位置图和周边环境图是否正确。周边环境若发生变化是否表述清楚。
2.4 总平面布置图
是否提供与设计文件一致的总平面布置图,总平面布置图若与预评价、设计图纸发生改变是否表述清楚;总图是否有相应资质(法定有效期内)的设计单位的出图专用章等。
2.5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是否提供项目的现场检测报告。
3、技术审查要求 3.1建设项目概况
(1)企业基本情况、建设项目背景、性质、建设规模描述是否清晰。(2)项目建设地自然气象条件、项目具体建设内容描述是否清晰。
(3)项目预评价报告书提出的防护措施建议落实情况及“三同时”执行情况是否描述清晰。
3.2工程试运行情况分析
对项目施工建设情况、试运行时间、工程试运行生产状况、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试运行情况描述是否准确、清晰。
3.3总体布局与设备布局调查与分析
对项目总体布局情况、项目主要设备及设施布局调查分析是否清楚、合理。3.4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审查
(1)项目产品反应原理、生产工艺流程图和生产工艺简述、生产工艺控制方式分析表述是否准确。
(2)项目涉及的原料、辅料、产品、副产品、中间品等物料的种类及用量(及其物质安全性资料MSDS)是否表述清楚。
(3)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种类及因素是否叙述清楚。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对象)的设置/选择、检测方法的选择、检测因子选择,检测样本量、采样时间、采样条件(工作场所状态)、采样地点、检测时间、检测条件是否描述清楚,监测数据处理、检测结果分析是否明确,作业现场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否检测。
(4)项目劳动定员、劳动制度、岗位定员描述清楚,对各岗位/工种人员实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接触方式、接触时间调查说明清楚。是否符合相关法律要求、定性是否准确。
(5)检测及控制结论是否明确,是否符合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要求;对检测超标的是否明确具体的控制措施,并对控制结论明确表述。
3.5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调查与评价
(1)项目所采取的各类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种类、数量、位置、形式是否按照设施设计的要求进行设计施工,内容表述是否准确、符合实际。(2)项目所采取的各类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是否发生变更,表述是否清楚;如发生变更,是否有变更依据的佐证材料。
(3)对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运行情况、维护管理情况调查是否说明清楚,对防护设施及其效果分析评价是否合理,是否明确达到预期控制要求,对存在的问题及其依据是否明确。
3.6对项目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调查与评价
(1)对建设单位配置的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的种类、数量、参数及其使用情况的调查是否清楚;对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的配备、使用、维护管理情况是否进行分析评价,是否对配备标准的符合性、适用性进行确定。
(2)对项目建筑结构、采光照明、采暖通风、空气调节等建筑卫生学条件的调查分析是否清楚,分析评价是否合理。
(3)对项目设置的工作场所办公室、生产卫生室、生活室等辅助用室调查是否清楚,分析评价是否合理。
(4)对设置的职业病防治机构、人员及制定的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及执行情况是否表述清楚,分析评价是否合理。
(5)对设置的现场应急救援设施、应急救援医疗资源与条件、应急救援预案及其演练情况的调查表述是否清楚,分析评价是否合理。
(6)对项目设置的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的描述是否清楚,分析评价是否合理。
3.7 职业健康监护
(1)是否对建设单位及本项目职业卫生相关管理制度制订的完整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2)劳动者职业健康档案建立情况是否表述清楚,是否符合一人一档的要求。
(3)职业危害岗位劳动者职业危害体检方案及职业危害体检项目的符合性是否表述清楚,并有明确分析结论。
(4)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教育情况是否表述清楚、分析到位。对劳动者作业岗位存在职业危害及基本特征和处理方法告知情况是否表述清楚、分析到位。
3.8 补充措施及对策建议
报告书提出的建议是否明确,是否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和针对性(应针对试生产存在的不足,具体提出包括组织管理、工程技术、个体防护、卫生保健、应急救援等方面措施建议),是否遵循四个原则,即:预防原则、控制原则、警示原则、个人防护原则。
3.9 报告结论
是否对整个评价过程进行高度概括和归纳总结,评价结论是否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