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http
山西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山西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已由山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08年7月3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8年7月31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促进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务,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贿赂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和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犯罪。
本条例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规定从事公务的人员。
第四条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应当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原则,实行内部预防、专门预防、社会预防相结合。
第五条 省、设区的市、县(市、区)应当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同级检察机关负责日常工作。
第六条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及有关单位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公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第七条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行领导责任制,并列入政风行风评议和各单位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的内容。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第一责任人,其他负责人按其分工负直接领导责任。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负责监察工作的机构或者部门具体负责本单位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八条 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依法履行指导、监督职责。
第九条 对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表彰。
第二章 重点与职责
第十条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重点对象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和重要领域、关键环节以及易发、多发职务犯罪岗位的国家工作人员。
第十一条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重点是:
(一)国家工作人员的招聘、录用和选拔任用;
(二)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
(三)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活动;
(四)财政资金和其他资金的管理使用及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
(五)国有企业重组、改制、上市和破产等活动;
(六)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
(七)煤炭、电力等能源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八)公共投资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招标投标等活动;
(九)医药采购、教育招生、劳动就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等涉及人民群众直接利益的活动。
第十二条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及有关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方案,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对隶属单位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二)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培训、宣传活动;
(三)实行转任、轮岗、回避、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
(四)实行公务公开制度;
(五)发现职务犯罪隐患,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六)预防职务犯罪的其他职责。
第十三条 检察机关履行下列指导、监督职责:
(一)建立健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联系机制,指导、监督、检查有关单位制定、落实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计划;
(二)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经济活动和执法活动进行监督;
(三)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法制宣传和警示教育,提供法律咨询;
(四)针对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进行预防调查,提出预防对策和检察建议;
(五)收集、分析、处理职务犯罪信息,受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
(六)预防职务犯罪的其他职责。
第十四条 监察机关履行下列指导、监督职责:
(一)检查行政监察对象依法履行职责的情况;
(二)提出廉政制度和措施的建议;
(三)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改革措施开展廉政风险评估;
(四)收集、分析有关职务犯罪的信息,提出预防对策,建立预警机制;
(五)调查处理行政违纪案件,开展警示教育;
(六)预防职务犯罪的其他职责。
第十五条 审计机关履行下列指导、监督职责:
(一)依法对国家机关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对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
(二)依法对国家机关和属于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三)开展财经法制宣传和教育;
(四)指导、监督内部审计工作;
(五)针对职务犯罪隐患提出预防对策和审计建议;
(六)预防职务犯罪的其他职责。
第三章 预防措施
第十六条 国家机关应当采取下列措施预防职务犯罪:
(一)建立健全市场准入退出制度,促进信用体系建设;
(二)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投诉渠道,公开工作纪律;
(三)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健全网上审批、网上招标、网上招生等技术系统;
(四)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
(五)其他预防职务犯罪措施。
第十七条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指导和促进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第十八条 建设、金融、医药卫生、教育和政府采购等领域在公开招标时,招标单位应当对投标单位进行行贿犯罪档案查询。
第十九条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和特点,开展以预防职务犯罪为主要内容的廉政文化建设,并采取专题学习、法制讲座、警示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对本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定期开展理想信念、作风、纪律和廉洁从政教育。
第二十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列入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
第二十一条 培训国家工作人员的机构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列入培训内容。
第二十二条 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面向社会公众,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教育。
鼓励和引导利用信息网络及其他方式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教育。
第二十三条 国家工作人员应当自觉接受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和监督。
担任领导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列入年度述职述廉报告,接受评议和考核。
第四章 监督与保障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采取听取工作报告、执法检查等形式,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行监督。
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应当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情况。
第二十五条 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如实、及时地提供与预防职务犯罪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财务账目,进行查阅或者复制;
(二)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就预防职务犯罪事项所涉及的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
(三)责令有关单位和人员停止违反法律、法规和行政纪律的行为;
(四)建议有关机关对有违反法律、法规或者严重违反行政纪律嫌疑的人员暂停其执行职务。
第二十六条 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时,发现有关单位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的,有权提出检察建议、司法建议、监察建议、审计建议,对重大事项应当向被建议单位的主管机关通报。
被建议单位收到检察建议、司法建议、监察建议、审计建议,应当在30日内采用书面形式向提出建议机关报告整改情况。
第二十七条 新闻媒体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依法进行舆论监督。
第二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出意见、建议,进行监督。有关单位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有关单位及其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有权进行举报。有关单位应当依法及时受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提出意见、建议或者进行举报的单位和个人。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第三十条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发生重大职务犯罪案件的,当年不得被评为文明和谐单位。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对单位予以
通报批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提供虚假材料和情况或者隐瞒有关材料和情况的;
(二)无正当理由拒绝就预防职务犯罪事项所涉及的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的;
(三)无正当理由拒绝提供有关文件、资料、财务账目和其他有关材料的;
(四)无正当理由不报告有关情况或者拒不采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建议的。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或者不为举报人保密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山西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
山西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
(2008年7月31日山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山西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已由山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08年7月3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8年7月31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促进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务,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贿赂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和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犯罪。
本条例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规定从事公务的人员。
第四条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应当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原则,实行内部预防、专门预防、社会预防相结合。
第五条 省、设区的市、县(市、区)应当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同级检察机关负责日常工作。
第六条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及有关单位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公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第七条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行领导责任制,并列入政风行风评议和各单位目标责任制考核的内容。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第一责任人,其他负责人按其分工负直接领导责任。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负责监察工作的机构或者部门具体负责本单位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八条 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依法履行指导、监督职责。
第九条 对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表彰。
第二章 重点与职责
第十条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重点对象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和重要领域、关键环节以及易发、多发职务犯罪岗位的国家工作人员。
第十一条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重点是:
(一)国家工作人员的招聘、录用和选拔任用;
(二)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
(三)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活动;
(四)财政资金和其他资金的管理使用及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
(五)国有企业重组、改制、上市和破产等活动;
(六)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
(七)煤炭、电力等能源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八)公共投资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招标投标等活动;
(九)医药采购、教育招生、劳动就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等涉及人民群众直接利益的活动。
第十二条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及有关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方案,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对隶属单位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二)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培训、宣传活动;
(三)实行转任、轮岗、回避、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
(四)实行公务公开制度;
(五)发现职务犯罪隐患,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六)预防职务犯罪的其他职责。
第十三条 检察机关履行下列指导、监督职责:
(一)建立健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联系机制,指导、监督、检查有关单位制定、落实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计划;
(二)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经济活动和执法活动进行监督;
(三)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法制宣传和警示教育,提供法律咨询;
(四)针对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进行预防调查,提出预防对策和检察建议;
(五)收集、分析、处理职务犯罪信息,受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
(六)预防职务犯罪的其他职责。
第十四条 监察机关履行下列指导、监督职责:
(一)检查行政监察对象依法履行职责的情况;
(二)提出廉政制度和措施的建议;
(三)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改革措施开展廉政风险评估;
(四)收集、分析有关职务犯罪的信息,提出预防对策,建立预警机制;
(五)调查处理行政违纪案件,开展警示教育;
(六)预防职务犯罪的其他职责。
第十五条 审计机关履行下列指导、监督职责:
(一)依法对国家机关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对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
(二)依法对国家机关和属于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三)开展财经法制宣传和教育;
(四)指导、监督内部审计工作;
(五)针对职务犯罪隐患提出预防对策和审计建议;
(六)预防职务犯罪的其他职责。
第三章 预防措施
第十六条 国家机关应当采取下列措施预防职务犯罪:
(一)建立健全市场准入退出制度,促进信用体系建设;
(二)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投诉渠道,公开工作纪律;
(三)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健全网上审批、网上招标、网上招生等技术系统;
(四)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
(五)其他预防职务犯罪措施。
第十七条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指导和促进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第十八条 建设、金融、医药卫生、教育和政府采购等领域在公开招标时,招标单位应当对投标单位进行行贿犯罪档案查询。
第十九条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结合本单位的
实际和特点,开展以预防职务犯罪为主要内容的廉政文化建设,并采取专题学习、法制讲座、警示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对本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定期开展理想信念、作风、纪律和廉洁从政教育。
第二十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列入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第二十一条 培训国家工作人员的机构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列入培训内容。第二十二条 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面向社会公众,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教育。
鼓励和引导利用信息网络及其他方式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教育。第二十三条 国家工作人员应当自觉接受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和监督。
担任领导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列入述职述廉报告,接受评议和考核。
第四章 监督与保障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采取听取工作报告、执法检查等形式,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行监督。
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应当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情况。
第二十五条 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如实、及时地提供与预防职务犯罪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财务账目,进行查阅或者复制;
(二)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就预防职务犯罪事项所涉及的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
(三)责令有关单位和人员停止违反法律、法规和行政纪律的行为;
(四)建议有关机关对有违反法律、法规或者严重违反行政纪律嫌疑的人员暂停其执行职务。
第二十六条 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时,发现有关单位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的,有权提出检察建议、司法建议、监察建议、审计建议,对重大事项应当向被建议单位的主管机关通报。
被建议单位收到检察建议、司法建议、监察建议、审计建议,应当在30日内采用书面形式向提出建议机关报告整改情况。
第二十七条 新闻媒体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依法进行舆论监督。
第二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出意见、建议,进行监督。有关单位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有关单位及其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有权进行举报。有关单位应当依法及时受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提出意见、建议或者进行举报的单位和个人。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第三十条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发生重大职务犯罪案件的,当年不得被评为文明和谐单位。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对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提供虚假材料和情况或者隐瞒有关材料和情况的;
(二)无正当理由拒绝就预防职务犯罪事项所涉及的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的;
(三)无正当理由拒绝提供有关文件、资料、财务账目和其他有关材料的;
(四)无正当理由不报告有关情况或者拒不采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建议的。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或者不为举报人保密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山西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范文)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公告 《山西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已由山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08年7月3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 2008年7月31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促进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务,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适用本条例。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贿赂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和利-2
当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原则,实行内部预防、专门预防、社会预防相结合。第五条 省、设区的市、县(市、区)应当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同级检察机关负责日常工作。第六条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4567
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
(七)煤炭、电力等能源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八)公共投资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招标投标等活动;
(九)医药采购、教育招生、劳动就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等涉及人民群众直接利益的活动。
第十二条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及有关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方案,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对隶属单位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二)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培训、宣传活动;
(三)实行转任、轮岗、回避、-1011
预防对策和检察建议;
(五)收集、分析、处理职务犯罪信息,受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
(六)预防职务犯罪的其他职责。第十四条 监察机关履行下列指导、监督职责:
(一)检查行政监察对象依法履行职责的情况;
(二)提出廉政制度和措施的建议;
(三)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改革措施开展廉政风险评估;
(四)收集、分析有关职务犯罪的信息,提出预防对策,建立预警机制;
(五)调查处理行政违纪案件,开展警示教育;
(六)预防职务犯罪的其他职责。第十五条 审计机关履行下列指导、监督职责:
(一)依法对国家机关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对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
(二)依法对国家机关和属于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三)开展财经法制宣传和教育;
(四)指导、监督内部审计工作;
(五)针对职务犯罪隐患提出预防对策和审计建议;
(六)预防职务犯罪的其他职责。第三章 预防措施 第十六条 国家机关应当采取下列措施预防职务犯罪:
(一)建立健全市场准入退出制度,促进信用体系建设;
(二)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投诉渠道,公开工作纪律;
(三)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健全网上审批、网上招标、网上招生等技术系统;
(四)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
(五)其他预防职务犯罪措施。第十七条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指导和促进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防止国-18 的国家工作人员定期开展理想信念、作风、纪律和廉洁从政教育。第二十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列入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第二十一条 培训国家工作人员的机构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列入培训内容。第二十二条 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20212223
30日内采用书面形式向提出建议机关报告整改情况。第二十七条 新闻媒体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依法进行舆论监督。第二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出意见、建议,进行监督。有关单位应当依法及时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有关单位及其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有权进行举报。有关单位应当依法及时-252627
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或者不为举报人保密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三条 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自2008年-29
第四篇: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规则
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规则(试行)
(2007年2月2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届检察委员会第72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规范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高工作水平,根据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决定》等有关规定,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人民检察院在党委统一领导的职务犯罪综合防治工作格局中,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立足检察职能,积极配合、协助有关部门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人民检察院应当建立、完善与纪检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工作联系制度。
第三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设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构。县级人民检察院未设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构的,应当指定具体部门或者专人负责,并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备案。
第四条 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部门具体负责和实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其他业务部门应当支持和配合预防职务犯罪部门开展工作,并结合本职业务作好相关预防工作,形成惩治和预防并重的工作机制。
第五条 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研究、制定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计划、规定;
(二)组织、协调和指导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总结、推广预防职务犯罪经验、方法;
(三)分析研究典型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向发案单位提出改进、防范建议;
(四)分析职务犯罪的特点、规律,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研究报告和对策建议;
(五)开展预防咨询和警示宣传教育;
(六)发现和处置预防工作中发现的职务犯罪线索;
(七)管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受理社会查询;
(八)承办其他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事项。
第六条 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部门应当建立预防职务犯罪信息库,主要收集以下信息:
(一)典型、重大职务犯罪个案或者类案资料;
(二)与工作相关的社会公共信息;
(三)区域、行业、部门职务犯罪状况及防控职务犯罪的规定和做法;
(四)境外、国外相关信息、动态;
(五)其他与发现、控制职务犯罪有关的信息。
第七条 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部门应当围绕可能引发职务犯罪的隐患、非规范职务行为,以及职务犯罪衍化的宏观和微观因素开展预防调查。
第八条 开展预防调查,可以根据需要,单独或者联合有关行业、部门、单位进行。上级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部门可以定期提出专题调查要求,组织下级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部门开展调查。第九条 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部门在预防调查中,应当注意发现并依照规定作好职务犯罪线索移送等工作。
第十条 预防调查结束后应当提交调查报告,并依据调查结果提出和制订预防措施。
第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部门应当定期对职务犯罪发案情况和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查明个案原因、症结,把握类案特点、规律,研究区域、行业职务犯罪状况,了解变化趋势。
第十二条 开展犯罪分析,应当查阅有关案件卷宗、档案,向有关单位、人员了解情况,旁听案件的法庭审理,必要时,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和专业人员参与。
侦查部门在职务犯罪案件侦查终结后,应当提供相关犯罪信息,为预防职务犯罪部门开展犯罪分析工作提供便利。
第十三条 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部门应当就犯罪分析结果提出书面报告并向侦查部门通报。对犯罪分析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当及时向检察长报告并提出工作建议。
第十四条 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部门应当针对以下情形,提出预防职务犯罪建议:
(一)已经发生职务犯罪,需要在制度、机制和管理方面改进完善,防止职务犯罪重发、继发的;
(二)已经发生职务违法,可能引发犯罪,应予制止、纠正的;
(三)存在引发职务犯罪隐患,需要防范、消除的;
(四)职务犯罪具有行业、区域性特点,需要有关部门进行综合防治的;
(五)其他需要提出建议的情形。
第十五条 预防职务犯罪建议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特点;
(二)应当消除的隐患和违法现象;
(三)治理防范的意见。
第十六条 预防职务犯罪建议应当采用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定的检察建议文书格式。经检察长审核签发,并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部门应当在预防职务犯罪建议送达后十五日内,主动了解落实情况,并作好记录;在收到有关部门、单位反馈情况后十五日内,进行实效评估,并向其上级单位或者主管部门通报情况。
第十八条 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部门应当为部门、单位或者公职人员提供预防咨询。可以应要求为有关部门、单位所制订的规范性文件提出意见。
预防咨询应当建立登记、管理制度。
第十九条 开展预防咨询应当做好以下准备:
(一)明确涉及咨询事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二)了解咨询对象的主要工作职责;
(三)了解咨询对象制订、实施的内容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
(四)了解咨询对象面临的职务犯罪风险和隐患。
第二十条 对一般咨询的回复,由部门负责人审核;对有关单位、部门的重大咨询的回复,应当报经分管检察长审批。
第二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部门应当运用预防调查和犯罪分析的成果,适时在一定区域、行业、单位开展警示教育和预防宣传。
第二十二条 警示教育可以组织专人专题宣讲。预防宣传可以运用新闻媒体、文化载体和网络媒体等形式开展。主要宣讲职务犯罪的危害、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政策、措施和成效,增强公职人员抵御职务犯罪的意识、能力,提高公众同职务犯罪斗争的积极性。
第二十三条 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部门应当积极探索运用技术方法预防职务犯罪。与有关行业、系统、部门、单位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第二十四条 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部门应当依照规定,管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受理查询。并运用系统信息,定期分析贿赂犯罪状况,提出书面报告。
第二十五条 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的文书、印章的样式和规格,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定。
第二十六条 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行主办责任制。主办检察官承办的事项应当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对重大事项,应当报经分管检察长审批,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办理。主办检察官对办理完毕的事项,应当向部门负责人报告;对重大事项,应当向分管检察长报告。
第二十七条 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部门应当依照规定,做好预防统计报表和案卡登记、管理,对工作中形成的文字、文书、视听资料分类归档。
第二十八条 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行工作综合水平、绩效考核制度。对工作成绩显著的,应当依照《检察机关奖励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第二十九条 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应当严格遵守检察工作纪律和检察人员行为准则。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检察人员纪律处分条例(试行)》等有关规定予以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干预有关行业和单位的正常管理活动的;
(二)干预市场主体合法的经营活动的;
(三)为单位或者个人谋取私利的;
(四)隐瞒、包庇违法犯罪行为的;
(五)私自办理案件或者干预办案的;
(六)泄漏案情或者其他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
(七)违反检察工作纪律和检察人员行为准则的其他行为。第三十条 本规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负责解释。
第五篇: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施方案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山西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有效防范和遏制职务犯罪问题的发生,增强财政干部职工主动预防、自我保护和事前防范意识,自觉遵守和维护纪律,结合财政部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工作方针,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融入到财政工作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加强与纪检、检察等部门的协作,不断提高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努力从源头上预防、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为全面推进财政科学理财、依法行政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组织领导
按照上级的要求,结合财政工作实际,我局成立了以单位“一把手”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细化了分工,明确了责任,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各股室、中心、财政所在领导小组领导下各负其责。形成渠道畅通,整体协调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格局。
领导组组成人员如下:
略……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局监督股,主任由监督股股长李强兼任,负责日常工作。
三、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营造清正廉洁的工作氛围,提高财政系统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建立健全和完善职务犯罪预防制度和机制,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有效预防和杜绝财政系统干部职务犯罪,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努力打造“五型”机关建设,为创建平安、创新、美丽、幸福襄垣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具体要求
(一)抓好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组织集中学习、专题讲座、宣传版面、制度建设、征集廉政格言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写心得谈体会,分析职务犯罪的主、客观原因,提高财政系统干部职工自我防范意识和依法履职能力。
(二)结合财政部门的职能特点,配合纪检、检察部门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预防监督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将职务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紧密联系实际,大胆创新,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引向深入,务求实效。各股、室、中心、所要结合工作实际和自身特点,制定预防职务犯罪的措施,健全完善工作制度,细化规范工作流程。同时积极探索,深入研究职务犯罪的原因、规律和特点,研究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方法、途径、程序和评价体系,真正把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落到实处。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教育,筑牢预防职务犯罪的思想道德防线
1、抓好经常性的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制订的党风廉政和预防职务犯罪教育计划。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党纪法纪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和法纪观念,用纪律和法律规范大家的言行,大力宣传有效预防职务犯罪的正面典型,使党员干部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有效的。通过学习教育,使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2、抓好警示性的预防职务犯罪教育,通过警示教育、案例分析、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分析职务犯罪的主客观原因,探索防止职务犯罪的有效途径,警示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做到清正廉洁。
(二)健全制度、建立健全预防职务犯罪的长效机制
健全制度,就是要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用权有责、用权有章、用权有度、用权有督,做到权力规范、科学运作,不给干部在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以权受贿、以权违法等行为上创造条件,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
1、建立领导责任制。要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的领导、层层分解明确责任,坚持“一把手”为预防职务犯罪的第一责任人,负总责,并发挥领导小组职能,加强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领导。通过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的形式,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强化过错追究机制,对不正之风敢抓敢管敢查处,有效防止失职渎职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2、建立制度制约机制。在预防职务犯罪和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建立健全考廉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行政审批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廉政档案制度等等。严格办事程序,强化部门约束机制,继续深化政府采购、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等改革,健全完善制约机制。
(三)强化监督,构建预防职务犯罪监管体系
加强监督管理是预防职务犯罪的有效手段,要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体系,继续开展制度执行和治理商业贿赂专项督察活动,对发现的问题和违纪案件,严格按照有关要求,依规依纪及时严肃认真地惩处,绝不姑息,绝不手软,以达到处理一个,教育多数的目的。对基层单位反映强烈、办事不公、态度不好、失职渎职、索贿受贿的人员,一经查实坚决处理,按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戒勉谈话,调离岗位、行政处分、开除等处理,涉及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