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实施大学外语与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决定(定稿)
关于实施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考试改革的决定
为深化我校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就考试改革有关事项决定如下:
1.从2011级全日制本科生开始,取消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的英语课程校内考试。音乐、体育、艺术类专业全日制本科生必须参加当年6月份举行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成绩达到50分及以上即认定其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大学英语课程成绩合格。其他专业(不含音乐、体育、艺术类专业、英语专业)全日制本科生必须参加当年6月份举行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达到355分及以上即认定其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大学英语课程成绩合格。
2.从2012级全日制本科生开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由学校举行机试考试,取消笔试考试。从2011级全日制本科生开始,取消计算方法与程序设计以及程序设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校内统一考试,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含湖南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代替。文科类(含音乐、体育、艺术类专业)各专业全日制本科生参加计算机等级一级或以上级别考试,理工科类各专业全日制本科生参加计算机等级二级或以上级别考试。学生在校期间取得相应的湖南省计算机等级合格证书或全国计算机等级合格证书,视为相应的课程考试成绩合格。
3.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以主观题为主,重在素质与能力的考核。《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行开卷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行闭卷考试。
4.学生在毕业当年,若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成绩仍未达到相应要求或未取得相应的计算机等级合格证,可以申请参加学校组织的英语、计算机基础考试。
5.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的计算方法与程序设计以及程序设计基础与应用课程均不计入留降级课程门数。学士学位授予条件仍按《邵阳学院授予学士学位工作细则》的有关规定执行。
6.外语系和信息工程系要加强大学英语与计算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各系及任课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积极配合本决定的实施。学校将定期公布各系的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
7.本决定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教务处
2012年3月15日
第二篇: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改革总结
《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改革总结
经济系计算机教研室于畅
为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同学们能够把所学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特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期末考试进行改革,面向的专业是全学院各专业的学生。现在把这次的改革进行一下总结。
一、考试改革的方法与具体方案及预期效果。
本课程的考试方法采用上机考试的形式,将理论知识题与上机操作题都溶到考试环境中,具体方案为:
(一)期末考试总分105分,包括理论知识题和上机操作题,考试时间:100分钟。
(二)理论知识题总分为30分,考试内容根据大纲要求以基础知识为主来命题。
(三)上机操作题总分为75分,考试内容根据大纲要求以所学课程内容的实际操作为主。上机操作部分内容分值比例:
1、Windows基本操作(共10分)
2、字、表、图混排操作(共20分)
3、电子表格操作(共15分)
4、演示文稿操作(共10分)
5、因特网操作(共10分)
6、FrontPage网页制作(共10分)
考试计划使用河北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环境,这样既能够使教学与省级考试接轨,又能够充分考察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本课程最终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40%,期末上机成绩占60%。
预期效果:使用此考试环境,随机抽题,覆盖知识面较广,能够更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用该考试系统能够更准确的评分,避免了许多人为的因素,从而也使授课教师从大量繁杂的阅卷工作中解脱出来。
二、考核的结果分析
这次考试是我们第一次尝试着使用考试环境,总体来说,进行的比较成功,每次考试成绩较符合正态分布,如果不计平时成绩,仅统计上机考试成绩,具体成绩如下
计算机基础成绩统计表
(一)从考试成绩来看,理论知识考试题目所包含的知识是非常全面的,因此学生要达到优秀是非常困难。由于学生平时不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平时的阅读量小,接触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较少,所以得分率不高。所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要仅仅限于课本。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有待于提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还需要加强
(二)从上机操作来看,学生可能是对考试环境还不太熟悉,有一部分学生平时学习成绩较好,但这次考试发挥有点失常,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并且要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三、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这种考试的方式还不太适应,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考试环境不熟。
(二)学生的理论知识还不太过硬。
(三)学生的实践技能还有待于提高。加大上机时间,提高操作技能。
第三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研究与改革探讨
文/余莹魏书堤邓红卫陈坚祯 作者简介:余莹(1982-),女,湖南益阳人,讲师,硕士,从事计算机教师教育研究。摘要:通过设置合理课程体系,提高教师队伍业务素养,实施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等措施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实现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思维和操作技能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9-0077-02 1.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将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和高度。因此,不断加强和推进以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1]。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在计算思维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问题和不足。其中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陈旧、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1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
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认识的误区主要表现在,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只要能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和计算机基础知识,能使用计算机就足够了。而现在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就已经相当普及,大部分学生对基本计算机操作和技能已经比较熟练。由此造成在校大学生普遍轻视计算机基础课程,认为自己都已掌握了,没必要再花费时间去学习这些简单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目前,有些高校已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减少,或将这门课程列为选修课,甚至从人才培养方案中取消[2]。2.2教学内容未能与专业紧密结合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仍停留在固定内容模式,缺乏与学生所在专业学科交叉知识的延伸,只传授给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却未能有效拓展学生的计算机思维。由于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等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导致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及技能要求也不一样,因而,如果对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采用完全一致的教学内容,将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难以让学生真正利用计算机思维去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水平的差异要求,结合学生专业背景,适当调整教学大纲。2.3教师队伍业务素质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师资队伍的业务素养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具有重要作用。虽然很多高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但是近些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在校学生数量迅速增加,一些新上岗的年轻老师在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方面存在不足,此外,也有些教师长时间超负荷地担任教学工作,在教学改革上思考较少,造成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比较落后,知识体系更新不及时;在教学上创新意识不强,导致学生对授课内容不感兴趣,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计算思维和操作技能难以得到提高。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进策略
3.1克服认识误区,正确看待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的意义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应重点突出强调该课程对其未来工作、学习及生活的影响及重要意义,可以依据不同专业的现实情况,精选几个实例来说明其重要性,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计算机技术对其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内心深处认识到学习的意义,主动自发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端正学习态度。其次,学校教学管理者应认识到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大学生今后专业学习及发展的重要性,纠正“计算机基础教学只是常用office操作软件的扫盲和上网知识的宣教”的错误观念,并建议教学工作管理者多参加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学术会议,多与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的院校交流学习,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认识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争取获得学校教学管理者的重视。3.2正确运用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促进作用
目前,在校大学生报名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积极性很高,可以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积极影响,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改革。首先,利用全国计算机等级对服务器、考试机等的配备要求,促使高校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上增加投入,改善计算机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其次,计算机等级考试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检阅,可以激发高校计算机任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们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的改革和创新工程中。最后,学生通过参加计算机理论和操作考试,不但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可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自身计算机素养。
3.3改革教学模式,合理设置课程,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现在许多高校采用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要,必须改变传统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步建立以自学为主的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消化基本理论知识后,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思考和体会所学知识,培养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通过软件帮助系统或者网络搜索引擎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让他们在自我学习中找到乐趣。
同时,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所学知识能紧跟计算机发展的最新步伐对计算机教学也是非常必要的。合理的课程设置始终要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机素养为最终目标,把能反映计算机发展趋势和时代特点的内容搬进课堂,让学生们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来解决他们可能面对的新问题。这也要求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及时更新,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要选择高质量的新版教材,如果条件许可,也可以组织本校专家编写适合自己学校特点和学科发展的理论和上机操作教材。
再次,加强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发扬教师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对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学校应该在与教学相关的评先评优及考核机制上向一线教师倾斜,激励他们在课堂教学方面多思考、多创新。此外,学校也要多创造机会让一线教师参加公共课教学改革论坛和专业学术交流活动;在校内也可多开展相互听课、集体备课等活动,通过大家相互帮助和指导,努力提高自身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3.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互联网将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与现代网络平台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不再局限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教师可以将制作好的课件和辅助教学软件上传到学校专门的服务器上,使授课内容生动形象地随时呈现在学生面前,同学们也可在课后通过与校园网相连的任何一台计算机来观看和练习,达到比传统教学方式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也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辅助教学软件来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可利用辅助教学软件,让学生带着预先设定的实验任务和要求进行在线自测练习和测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系统帮助提示或建议去独立完成实验任务,也可减轻实验老师的工作负荷。再次,运用计算机基础考试试题系统,实现在线无纸化考试。通过考试系统随机抽调试题,实现在线出题、阅卷以及成绩收集和分析等多个环节的一体化,提高考试效率。3.5培养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计算机基础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素质、综合应用能力、独立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实验教学中,首先通过构建多层次实验教学平台,让学生进行操作和技能验证为主的基本技能实验培训;然后再进行以训练计算机程序能力、重在培养计算思维为主的计算思维素养实验;最后,以启发学生研究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的综合应用及创新实验教学[3]。在教学活动中,时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形成积极自主、独立创新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发实验室,增加探索性实验课程,或者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企业提供的“项目训练”,培养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既可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也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把自己所学知识回报社会,使自身价值得到认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得到提高。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活、页设计大赛、计算机应用大赛等竞赛活动,多角度、全方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巩固提高课堂教学成果,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4.结语
计算机学科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素养要求不断变化,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必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参与实践学活动的能力,实现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操作技能的目标。
第四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层次与学制:本科,四年制(含五年制)
二、教学时数:56学时/68学时,一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开设;周学时:4
三、适用专业:全院各专业
四、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公共必修课程,是大学各专业计算机教育中第一层次的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本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以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五、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
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制定教学大纲,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能够熟悉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掌握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及Internet的基本操作,了解多媒体的应用和网络的基本知识,以及数据库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
(一)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二)掌握计算机中的数制与编码。
(三)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
(四)熟练掌握Word文档的建立、编辑和排版等基本操作。
(五)熟练掌握Excel工作簿的创建、工作表的编辑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操作。
(六)熟练掌握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
(七)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应用。
(八)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熟练掌握Internet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操作。
(九)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简单应用。
(十)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和基本方法。
六、教学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 计算机的概念、历史、发展、应用;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计算机中的数制转换、数据表示与信息编码。学时分配: 4学时(理论)第2章
计算机系统
主要内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各部件功能及主要性能指标;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系统软件的概念(操作系统、实用工具程序、语言处理程序),应用软件的概念。学时分配:第一学期2学时(理论)/第二学期4学时(理论)第3章
操作系统概述
主要内容:Windows界面及基本操作;利用Windows进行文件管理、程序管理、磁盘管理、用户管理、系统管理。
学时分配:第一学期4学时(实践)/第二学期6学时(实践)第4章 字处理软件
主要内容:Word工作界面及文件的基本操作;文字的录入和编辑;文档的格式设置和排版;表 格的制作和处理;对文档进行图文混排;打印输出及其它功能。学时分配:第一学期14学时(实践)/第二学期16学时(实践)第5章
电子表格软件
主要内容:Excel工作界面及文件的基本操作;数据的输入和编辑;工作表的格式设置;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图表的制作;数据分析;工作表的打印输出。学时分配:第一学期12学时(实践)/第二学期14学时(实践)第6章
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主要内容:PowerPoint工作界面;演示文稿的基本制作;在演示文稿中加入各种对象;对幻灯片进行格式设置;幻灯片动画效果;设置幻灯片切换方式和交互功能;演示文稿的放映、打包、打印。
学时分配:6学时(实践)第7章
计算机网络与网络安全
主要内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及数据通信基础;局域网的基本组成和组网技术;Internet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网络安全基本常识。学时分配:2学时(理论)+4学时(实践)第8章
数据库基础
主要内容:数据库相关基本概念;利用Access完成数据库的建立、修改、查询等基本操作。学时分配:第一学期2学时(理论)+2学时(实践)/第二学期2学时(理论)+4学时(实践)第9章
多媒体技术基础
主要内容:多媒体基础知识;图像处理基础;声音处理基础;动画处理基础;视频处理基础;与多媒体相关的应用程序的使用方法。
学时分配:第一学期2学时(理论)/第二学期3学时(理论)第10章
程序设计基础
主要内容: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与算法结构;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学时分配:第一学期2学时(理论)/第二学期3学时(理论)
七、作业设计
要求教师根据课堂内容,结合教材,配套相应的实验指导书,统一布置4次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课后独立完成。教师要对每次的作业进行批改并有记录,作为平时考核成绩的主要依据。
八、教学策略
(一)精讲多练,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结合“启发、互动、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方法,计算机课程全部在机房授课,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根据课程需要可以“边讲解、边操作、边辅导、边练习”,注重实例引导,任务驱动,讲练结合。
(二)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熟练运用各项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同时,也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针对不同专业设定对口的相关课程体系,提高专业能力。
(三)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及时分发教学文件,随时监控学生的上课情况,同时利用局域网和校园网上交作业;教师随时在学生中走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监督学生听课,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整个机房上课过程实现多媒体和局域网的网络化教学。
(四)加大学生课后自由上机练习力度。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的熟练程度还需要课后学生自己自由练习。为学生全天开放免费机房,教师对后进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不能只局限于课内的辅导,还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竞赛等,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九、考核方式
(一)考试课,上机考核,由计算机在题库中随机抽题,计算机自动阅卷并给出成绩。
(二)试题类型:选择题 + 中、英文打字 + 操作题(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
(三)成绩比例:满分100分,平时成绩30% + 期末成绩70%。
(四)平时成绩的评定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打字情况、测验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综合表现而定。
(五)命题原则:结合课堂内容,重点突出,难易得当,重在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十、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何桥主编,高教出版社,一般教材。
参考书:《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与习题集》,尹相
一、王北星主编,中国铁道出版社;
《办公软件应用试题汇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计算机委员会,红旗出版社。
十一、质量标准
(一)修完本课程的学生,英文打字120字母/分钟,中文打字30汉字/分钟。
(二)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完成各类文档的排版、数据的管理、幻灯片的制作等。
(三)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能够熟练的浏览网页、下载和上传文件等。
(四)学生能够使用数据库管理软件完成简单的信息管理。
(五)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
十二、教材的删减与增补
根据授课内容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对每章的课后部分习题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同时适当的增补了上机操作实验。
执笔人:韩智颖 2008年10月
第五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总结(范文)
2013-2014学第一学期(××学院)
课程总结与分析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2013.9.10-2013.12.29 学时安排:4学时/周 授课班级:××× 学生人数:×人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类课程,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
一、教学学时与内容:
本学期共上课15周,计划学时:60学时,实际完成60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二章 Windows XP 的使用 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第四章 Internet基础及应用 第五章Word 2003文字处理软件 第六章Excel2003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第七章PowerPoint2003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第八章常用工具软件
二、教学方法:
理论课: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 实践课:上机操作
三、教学总结: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逐步掌握WindowXP、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和网络的基本操作。《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操作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操作基础又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中我加强教学管理,注意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教育;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在实验课上认真辅导学生上机,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学生对此门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学生能力水平的层次参差不齐,尤其对于程序设计部分,少数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甚至有的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按照教学进度要求正常授完课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力求全班都达到教学标准要求。
四、教学效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学生基本上学习和掌握了应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效果良好,可以说是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分成几个大组进行分层次教学,还应适量增加课时,增加实验项目,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愿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实践的比例,在讲理论课的时候,应能做到边讲边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院:××
2013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