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MOOCs元素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4 19:5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配合MOOCs元素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配合MOOCs元素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第一篇:配合MOOCs元素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配合MOOCs元素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学院

郭艳华

摘要: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应该都是类似的,那就是逐年被削减的课程总学时数和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剧增的课程内容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在仅仅有限的总学时的限制下,到底怎么施展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以及课程的趣味性与互动性?这都需要时间。为了从根结上解决或者改善本课程存在的矛盾和瓶颈问题,我们将尝试在课程中加入MOOCS的元素,我们的目标既不是对课程的完全替代,也不是对课堂的完全翻转,而希望是对课堂的一种时间与空间的延伸、补充、转变和教学资源的整合,从而有效改善课堂学时的分配比例,通过布置学生进行课前的自主线上MOOCs知识点学习和跟踪测试,而把更多的课堂时间比例分配给师生互动和主题探讨以及现场点评和答疑。课程考核形式也从单一的集中考试改革为记录学生学习整个过程和课堂提问以及点评的多样性形式,更公平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是水平。

关键字:

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思维、Office应用、Windows操作、MOOCs、翻转课堂

引言:

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是人类求解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是一种分析求解问题的过程和思想。人类需要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去解决各种需要大量计算的问题,这需要数学和工程思维的互补与融合。计算机在本质上源自数学思维和工程思维,它的形式化解析基础是数学,但是又受到计算设备的限制。所以计算思维是一种三元思维,即人、机、物的综合考量,彼此互补而又相互制约。

2007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启动了基础科学研究计划“大学计算教育重生(振兴)的途径”,明确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列为“大学计算教育重生的途径计划”的核心,确立了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美国大学教育。2008年,美国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师协会(CSTA)在网上发布了报告《计算思维:一个所有课堂问题解决的工具》。报告认为,计算思维应当是所有学校所有课堂教学都应当采用的一种工具。

2009年,教育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一个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出了能力培养的目标,并列出计算机基础教育4方面的能力要求: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其中,前两个能力正是计算思维的两个核心要素:计算环境和问题求解,其实质是引发了计算思维能力是计算机基础教育能力培养核心内容的讨论、研究与实践。

2012年,教育部组织申报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要求大学计算机教学的总体建设目标应该定位在“普及计算机文化,培养专业应用能力,训练计算思维能力”上。

教育部明确定位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是与数学、物理等同地位的基础课程。计算机不仅为不同专业提供了解决专业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如何将计算思维融入到大学计算机教育,已经得到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作为多年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者,对此更是体会颇深。多年专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和探索的研究中,所以希望能摸索出适合当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新模式和精准定位。然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应该都是类似的,那就是逐年被削减的课程总学时数和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剧增的课程内容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在仅仅有限的总学

时的限制下,到底怎么施展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以及课程的趣味性与互动性?这都需要时间。我们的教学模式改革所探讨和思考的问题是:希望学生上完这门课之后有什么收获?课程应该覆盖什么?不该覆盖什么?如何讲授这门课?……

目前的基本目标和尝试定位是:能够让学生在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发现计算是神奇的,计算无处不在,能够领会计算机科学的具体和特色的思维方式,即计算思维的内涵以及计算思维的局限性;同时确定本课程不牵扯具体的程序编写过程。因为计算思维是算法思维、协议思维、计算逻辑思维、计算系统思维、三元计算思维(人、机、物)。我们的教学不求全,只求学生掌握主要的基础知识和特色原理以及实例的思想方法。其次,课堂教学摒弃以往的以章节顺序讲解的刻板授课方式,尝试配合MOOCs元素的知识点视频课前线上自主学习,有效延伸有限学时的课堂时间,而线下课堂中更多的时间采用互动式主题讲座形式,力求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精神。操作技能实践部分采用如下形式进行:课前MOOCs基础操作视频线上自主学习,线下课堂教师演示案例解析过程,制订任务驱动模式,学生以分组形式协作互助,按教师要求的目标完成指定任务。

通过加入MOOCS元素的教学模式改革能够很好地缓解课程内容多与授课学时短的突出矛盾;能够有效地调整和改善有限的课堂课时的内容分配比例;并能够颠覆传统课堂教师主角、学生配角的定位关系,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形式;将课堂授课方式从单向灌输式,转变为双向互动式,能够有效地将线上MOOCS自助学习与线下课堂互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延伸课堂的时间与空间的目的;将传统的单一形式的一分定乾坤,转变为形式多样、记录学习的过程、真实地体现学生能力和水平的公平评价机制;对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使得知识点和操作技巧的教授更统一规范;

同时在MOOCS的设计上加入了趣味性、监督性、导引性、评测性和互动性、激励性等诸多元素,提供学生自助学习的友好平台,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而人性化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和平台。

一、课程现状

1、授课对象

本课程面向全校每年4000左右的非计算机专业的一年级学生,涉及专业几十个,属于选修考查课形式。本课程已经开设了20余年。

2、学时分配

对于本课程的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似乎一直都存在着争议和分歧,有一部分人认为这门课程已经没有再开设的意义,而更多人认为这门课不需要太多的学时。

做为长期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我们很清楚现代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真实状况,也很明白这门课目前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和所面临的尴尬境遇。

我们的教学内容包括两大模块:理论知识主题讲座和上机操作实践。学时实施方案:理论主题讲座部分12学时+应用技能上机操作20学时

3、授课方式

概论部分采用互动式主题讲座形式,力求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精神。实践部分以分组形式,协作互助,教师演示案例解析过程,制定任务驱动模式。不同专业有所侧重不同(目前先试行文理之分),教师集体备课,共同讨论。

4、课程教材

理论讲座教材为《计算机与计算思维导论》 电子工业出版社 实践操作教材为《计算机基础案例解析指导教程》 科学出版社

5、课程大纲目录

第一部分:概论部分(6个主题讲座专题)

第一讲 认识计算机与计算(主题一 计算机知多少、主题二 计算机能做什么、主题三 回眸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主题四 无处不在的计算、主题五 关于计算思维的理解)

第二讲 0 与 1 的信息世界(主题一 为什么是 0 与1、主题二 进制之间的关联与转换、主题三 0 与 1 呈现的数值世界、主题四 0 与 1呈现的文字世界、主题五0 与 1 呈现的声色世界)

第三讲 宏观与微观的计算机系统(主题一 看得见的计算机躯体—硬件系统、主题二 看不见的计算机灵魂—软件系统、主题三 计算机系统的大管家—操作系统、主题四 计算机软件应用与服务、主题五 个人电脑——微型计算机系统)

第四讲 信息存储面面观(主题一 存储器概述、主题二 层次化的信息存储体系、主题三 信息的舞台—内存储系统、主题四 信息的永久驻扎地—外存储系统、主题五 高效的信息仓储中心—数据库系统)

第五讲 网络世界之信息共享与计算(主题一 信息传输平台—网络、主题二 天涯若比邻—互联网、主题三网络有风险—网络安全、主题

四、物联世界、感知天下—物联网、主题五 风起云涌的网络计算—云计算)

第六讲 计算思维之问题求解思想(主题一 探讨问题求解过程、主题二 相关知识的认识与了解、主题三 关于算法的理解、主题四 算法策略大搜罗、主题五 几个经典案例的算法实现)

第二部分:操作技能(10个示范案例)

1)Windows案例:系统个性化设置;文件管理(文件与文件夹、文件关联、文件路径);任务管理器;系统恢复与还原。

2)Word短文档处理案例(邀请函、自荐书、小报等):分栏、页面设置、分节、邮件合并、域等。

3)Word长文档处理案例(毕业论文、主题介绍、书稿等):样式、自动编号、目录、题注、页眉页脚、分节、分栏、域、文档审阅等。

4)EXCEL基本操作案例(个人日常开销账务管理):基础数据输入、单元格引用、基础统计:总和、平均、最大、最小、排序、汇总、图表分析。

5)EXCEL综合案例(成绩分析、管理):除包括前面基础操作外,还包括数据有效性、单元格混合饮用、三维引用、高级筛选、分类汇总、高级处理函数、数据透视表图等。

6)短幻灯片设计案例(节日贺卡):图文混排、动画、触发器、切换、超链接、音乐、视频或放FLASH、排练、放映方式设置等。

7)长幻灯片设计案例(主题介绍演讲稿):母版、模板、主题、版式、相册、节、项目符号、导航、超链接等。

8)网络配置案例:无线路由器设置;局域网络设置;Internet接入配置等。

9)信息浏览与检索:搜索引擎;电子邮件;FTP;浏览器配置;中外文期刊数据库等。10)问题求解算法验证:算法图、伪代码、教师用一种或几种高级语言实现部分算法,给予学生感观上的算法实现印象。

6、师资力量

由于学生人数多,授课教师基本分布在计算机学院各个部门,教师队伍不稳定,管理和监督有难度,虽然有统一的教学要求和计划,但教师基本各自备课,授课方式和进度也是各不相同。实践操作教师只是指导,基本没有学时用于具体讲解和演示,学生操作能力差异大,缺乏自助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7、考核机制

考核采取:平时课堂互动提问成绩+上机习作成绩+实验小组大作业成绩+期末统考成绩(以考查拓展性思考论述题和逻辑推理的计算思维能力测试为主)。

目前考核标准无法达到完全的统一和公平,对于课堂习作和分组大作业缺少针对性地点评和分析,有的老师对平时成绩给的很松,有的则控制的严格,期末考试成绩由于占总成绩的比例不多,所以评价成绩的方法有待改进和完善。

二、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1、存在的问题

我们每年都会参加一些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议,也会常与开设同类课程的兄弟院校交流并调研取经,根据并借鉴教育部对全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的教学要求和目标,适度调整教学结构并甄选最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内容,各种教学模式和授课方式的尝试和改革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歇过。

由于学时被大幅度的削减,为了尽量减少课程内容对学时的依赖性,我们将原本理论知识部分按教材章节授课的方式改革为按主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而原本实践操作部分按基础操作和技巧操作顺序讲解的方式改革为按案例解析的形式演示指导。

目前本课程的总学时数只有32学时,而实际的教学内容却没有因此而减少,反而增加了。但是越来越突出的矛盾和瓶颈限制却无法根本性地得到解决和突破,那就是在仅仅32个总学时的限定内,到底怎么施展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以及课程的趣味性?怎么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传授的同时又要保持良好的课堂师生互动性和探讨性主题讨论及其操作实践部分的针对性点评?这都需要时间。

2、学生问卷调查

去年年底我们对所有选修这门课的学生做了一个课程授课效果问卷调查,根据统计结果,学生普遍认为这门有必要开设,但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 理论课内容多,课时少,老师上课信息量太大,几乎无法记住;由于无法深入具体地讲授理论知识部分,部分学生认为课程略显枯燥;

 实践上机操作的内容学生普遍认为很实用也很感兴趣,但是没有老师示范指导自己做起来很吃力,可是由于学时的限制,老师无法全面展开讲解;

 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学时。希望增加教学互动性和思考空间,希望老师能更具体细致地指导上机操作并对学生的课堂习作和分组大作业进行有建议性地分析和点评;

 大多数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对于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操作技能能力有一定帮助。

三、改革理念和思路

针对我们面临的问题和矛盾,那就是在仅仅总学时32的限制下,到底怎么施展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以及课程的趣味性与互动性?这都需要时间。为了从根结上解决或者改善本课程存在的矛盾和瓶颈问题,我们将尝试在课程中加入MOOCS的元素,我们的目标既不是对课程的完全替代,也不是对课堂的完全翻转,而希望是对课堂的一种时间与空间的延伸、补充、转变和教学资源的整合。

我们将先从操作实践环节入手,目前一堂操作实践课基本上是由以下基本分内容分割:基础操作(≥50%)+技能操作(≤20%)+案例分析(≤20%)+习作点评(≤10%)

这里的突出矛盾是:如果不对基础操作和技能操作进行细致的讲解,学生就无法理解案例的实现,更无法独立完成课堂的习作和分组大作业。而如果将课堂70%的时间用于讲解那些琐碎的操作,却将课堂习作和现场互动点评学生作品的时间就基本挤掉了。而学生最希望听到的是老师是如何点评他们的作品好在哪里?缺陷在哪里?需要做那些方面的改进和完善?可是目前这些学生最希望得到的宝贵指导,却只能通过一个冰冷地打分而画上句号。学生永远无法明白自己的作品到底问题出在哪里,那个分数是如何打出来的?

所以,通过加入MOOCs元素的课堂,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矛盾,将课堂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我们将对课程的讲授方式做颠覆性地改变,就是摒弃以往的以琐碎操作顺序讲解的刻板授课方式,结合MOOCs主题视频,采用主题知识点的讲座方式,围绕课程任务和目标内容,交互式课堂形式,课程有更多的时间提供师生互动和讨论,老师提出主题并侧重引导性地启发和激励,带领学生一同探讨扩展性的应用和现场点评学生的习作和大作业。

总之,是将之前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关注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达成度,倡导启发式、讨论式等互动研讨式教学,确保教与学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加入MOOCS元素后的课堂,自然会变得更加开放和活跃,教师可以精讲课堂内容,给学生更多现场练习和提问的机会,可以更好的突出重点。同时课前对学生进行提问和抽查,确定和监督学生的自助学习情况,课后会布置学生自学的内容,进而提供学生更多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将课堂50%以上的时间用于讨论和点评分析案例和学生作品,让课程更加有趣和生动起来。此外,在MOOCS网站上会提供师生交流的空间,实现课外的在线辅导和答疑。网络的线上MOOCS与线下的课堂绝对不是完全脱钩的两部分,而是互补互生的关联体,学生在MOOCS中弄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回到课堂中得到解答和分析;而在课堂中不甚明白的一些操作细节可以课后回去补看MOOCS视频,来巩固课堂的操作和内容。

加入MOOCS元素的课程,使得评价学生成绩变得多样化并且更加直接和公平。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比例可以分布的更加合理,如课堂互动、随堂习作、随堂测试、调查报告、期末考试成绩以及相关分组大作业等构成学生课程考核的总成绩。

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从灌输课堂向互动课堂转变、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的进程。

加入了MOOCS元素的实践课程,可将需要老师示范解析的案例以及主要操作技巧,以MOOCS视频的方式展示操作技术点,而精心设计制作的MOOCS视频可以随时提供学生自助观看和学习,同时,网站会记录每个学生观看视频的次数以及回答预设问题的正确率,网站会将每个学生的所有数据保存起来并随时更新和自动跟踪记录的变化和打分。这些自助学习的分数直接纳入期末总分的比例中,为了确保网站中学生的分数的真实性,我们会在课堂做抽查性提问。

另外,MOOCS网站根据每个学生的答题测试情况,还会提供每个学生自助学习的指导性意见,即提醒学生应该着重观看哪些主题的知识点视频。因为,我们在设计MOOCS测试题目时,都会将题目的关联知识点做对应的标注。

为了确保学生能真正掌握MOOCS中要求的基本操作技能,我们会设计海量题库,每次系统自动抽题,尽量确保学生每次测试的题目重复率低。

四、改革目标

如果说更多的内容都转移到MOOCS视频中去了,那么课堂还讲什么呐?我们会指定学生实验内容的效果和目标,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课堂习作和互动的环节,课堂现场讨论并提交即时习作,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快速掌握操作要领,并可高效地完成布置的课后学生分组大作业。

最终考核也采取多样化灵活的打分方式。课堂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师生互动、习作讲评、现场提问等环节,都增加了考评的多样性和公平性。而不同专业的具体侧重,则可以由授课教师在课堂做补充和延伸(目前先试行文理之分),教师集体备课,共同讨论。

加入MOOCS元素后的一堂操作实践课基本上就由以下基本分内容分割:

案例分析(≤30%)+延伸性应用(≤10%)+课堂互动与提问(≤10%)+习作点评(≥50%)+基础操作(转换为MOOCS视频和在线问答0%)+技能操作(转换为MOOCS视频和在线问答0%)

加入MOOCS元素后的操作实践课总成绩基本上包括以下几部分:

MOOCS问题闯关得分(≥50%)+课堂抽查提问(10%)+课堂习作(10&)+分组大作业(10%)+期末综合论述题(≤20%)

五、改革内容

1、具体内容

(1)设计并构架MOOCS网站平台(已经与玩课网合作www.xiexiebang.com);(2)设计并构架课程体系和知识点归类;

(3)设计并制作MOOCS视频(从问题出发的对话形式);(4)编制海量题库系统;

(5)将MOOCS视频与题库中的题目建立知识点关联;

(6)建立学生信息库,记录每个学生的自助学习的轨迹和工程;

(7)将线上MOOCS与线下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形成互补互生的关系;(8)组织设计课堂互动主题和习作案例资料;

(9)重新规划和设计每堂课的授课内容和教学形式;(10)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有趣起来、让学生爱起来、参与进来、共振起来。

2、解决的问题

(1)调整和改善有限的课堂课时的内容分配比例;

(2)颠覆传统课堂教师主角、学生配角的定位关系,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形式;(3)课堂授课方式从单向灌输式,转变为双向互动式;(4)将传统的单一形式的一分定乾坤,转变为形式多样、记录学习的过程、真实地体现学生能力和水平的公平评价机制;

(5)教学资源优化整合,知识点和操作技巧的教授更统一规范;(6)让学生学会自助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而人性化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和平台。

3、创新和特色

课程改革的创新和特色之处主要包括:(1)以问题出发的对话式MOOCS视频设计,亲切无距离感—互动MOOCS视频设计;(2)以通关式游戏模式来完成每个单元的问题回答,但是需要用自助学习和观看视频积累起来的积分来闯关拿单元成绩(系统自动记录过程),答对不扣分,答错就失分,当积分不足时,就必须通过观看视频再次积累积分,这样可以有效地督署和激发学生自助学习的兴趣——趣味性测验与自主学习激励模式;

(3)学生学习的轨迹以及通关答题的次数和分数,MOOCS平台都记录在案,老师可以随时查阅,并在课堂中针对多数人答错的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而课堂中陌生的操作方法或是技巧,可以课后去学习和巩固——线上线下的互补互生的新模式;

(4)结合MOOCS视频和闯关测验,学生自助学习的过程成绩至少达到50%左右在MOOCS视频的学习和自己搜索查阅资料中获得,而课堂更多的是现场提问互动和习作点评的抽查性成绩——评价形式的规范性和多样性;

(5)结合MOOCS视频,进行案例解析指导,而在机房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任务驱动方式,将学生分组进行现场习作和讨论协作—任务驱动实践模式创新;

(6)MOOCS视频提供主体知识点,而不同专业的重点侧重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关联则可以通过授课教师的课堂补充—分类教学模式创新;

(7)逐步实行小班化教学(由于学生多,教师少,目前这个部分一步到位有难度,但可以先从实践操作小班化小组化做起)—针对性强的灵活互动式教学模式创新;

(8)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挑选优秀的教师进行MOOCS视频的设计与制作工作,保证知识点传授的规范统一以及记录学习过程成绩的公平性——教学资源优化整合的新模式。

(9)从小范围试点到全校范围的辐射教学新模式。希望通过几轮的尝试和摸索,找到一条适合本课程有效的教学模式新方法并拓展到课程的全部内容。

(10)寻求开设同类课程的兄弟院校共同开发和建设MOOCs内容,整合优秀的教师资源,共享建设成果,避免重复开发和资源浪费。

第二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

周淑梅

(大庆职业学院)

摘要: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在各行业的逐渐普及,各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日渐增多,而各专业学生层次又参差不齐,因此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本文通过对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高职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探讨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设想以及实践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模式 改革

21世纪社会是信息的社会,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所以,在计算机教学和教材中必须从学生运用信息工具、主动获取信息、善于处理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学习和信息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加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毕业后对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根据我国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是比较大的,目前我国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网络化和信息化,进而刺激了计算机专业的发展,社会人才市场对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要求是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一、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现状

我国各大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大体情况是一致的,基本都是呈现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与现行教育模式不相符合的现象,导致现行的教育模式严重影响了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其具体表现如下:

1.教学模式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

迫于社会形势的要求下,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而且周期短,但是我们的教学工作是个庞大的系统,相对来说,跟不上计算机专业的发展速度,所以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相对来说不新鲜。而且在我国现行的教学模式中,计算机专业的理论知识过多,学生在校可得到实践训练的机会相对少一些。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没有以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实际为出发点,诸如此类的教学模式在制约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同时,降低了学生计算机的专业水平和能力。2.师资力量的发展不够

计算机专业知识是在近几年在我国受到重视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队伍,据调查显示我国现在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一定欠缺,一方面原因是青年教师居多,大多数为刚刚毕业的学生;另一方面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本身社会经验不足,教师只是重复的讲解课本上的知识,而不能有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教学模式与学生心理需求的矛盾

学生在接触计算机专业的初期,其教育程度、文化背景都是不相同的,所以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接受、理解和反应的情况同样是不相同的,我国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基本是对学生进行统一的、集体的教育,导致教学缺少层次性和针对性,忽视了学生在计算机专业学习中的优缺点。

二、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1.模式框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开放、自主、灵活、互动”的原则,即以网络环境为支撑,学生为主体,教师助导、讲练相结合,小组协作学习为补充。

因此,针对学生特点和较完善的学习资源以及课程特点,在教学中以“自学讲练式”教学为突破口,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和探索,初步形成“网络环境下的学生为主体,教师助导为辅的“自学—讲练—讨论—评价”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2.实施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要让学生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把老师要求学生学改变为学生主动要求学好本课程。

2)创设情境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虽然都是围绕基础在进行介绍,但是课程内容具有很大独立性。这种课程一方面具有个别内容学习耽误不影响后续学习的优点,也带来学生觉得知识太散,不容易归纳掌握的缺点。

因此作为教师结合计算机知识总结教材体系是很重要工作,整个教材的内容实际上可以以体系结构为框架进行展开。教学中直接给学生一个框架可能是晦涩难懂的,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情景将抽象的框架结构,变成学生脑海的印象。

3)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各种方法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运用各种媒体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达到教学目标。如果教师将所有问题都自问自答,学生很多时候还是不能真正称为学习的主人。因此结合教材内容给他们提一些问题,让他们下去搜集资料、寻找答案,能促进他们增加他们的兴趣和促进他们的学习。

4)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该过程包含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5)教师讲练

即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引导示范,问题设计与组织、过程指导、学习过程评估的角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动手参与、自主思考、相互交流,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经过多年教学尝试和总结,在教学中采取针对学生共性问题,教师导学示范操作,突出应用重点,帮助学生理解。通过导学示范,使学生对本门课程内容的掌握不停留在理论上而是实际应用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学习。同时通过教师的示范讲练,使学生将课程的知识点串起来,由点到面地应用知识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6)小组专题协作学习小组专题协作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探研、互动、合作学习。通过了解学生们对课程学习的预期目标,根据同学们提交问题的类型、深浅程度进行梳理、归并,再以任务的方式分别将整理、提升后的问题下达各个学习小组,通过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学习、借助网络查询资料完成任务,最后把完成的任务过程或要介绍讲解的知识用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在课程实训活动中现场进行讲解、展示。整个活动中,教师只对同学们进行必要的指导及提示。

7)效果评价

评价是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检查学生对本课程掌握、理解程度的重要手段。其评价的方式主要包括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两个阶段。

效果评价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将评价融于学习过程本身,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奖励,这种源于学习过程本身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内部动机,又能使教师在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进步,促进学生的自我监督和调节。师生们正是在这种相互监督、交流、反思过程中实施着评价。

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是系统性的过程工作,而且其面临的改革工作也是多方向和多样性的,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实际与教学改革方法的相结合,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寻求合适的教学模式,因此为保障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水平,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操作水平,不仅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培养专业的综合性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广东,王秋荣.计算机课程项目教学法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1(33).[2] 罗杰红,杨伟明.高职“四层四段四驱”式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1).[3] 高加琼.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基于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的思考[J].职业时空,2012(12).

第三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研究与改革探讨

文/余莹魏书堤邓红卫陈坚祯 作者简介:余莹(1982-),女,湖南益阳人,讲师,硕士,从事计算机教师教育研究。摘要:通过设置合理课程体系,提高教师队伍业务素养,实施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等措施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实现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思维和操作技能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9-0077-02 1.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将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和高度。因此,不断加强和推进以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1]。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在计算思维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问题和不足。其中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陈旧、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1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

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认识的误区主要表现在,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只要能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和计算机基础知识,能使用计算机就足够了。而现在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就已经相当普及,大部分学生对基本计算机操作和技能已经比较熟练。由此造成在校大学生普遍轻视计算机基础课程,认为自己都已掌握了,没必要再花费时间去学习这些简单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目前,有些高校已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减少,或将这门课程列为选修课,甚至从人才培养方案中取消[2]。2.2教学内容未能与专业紧密结合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仍停留在固定内容模式,缺乏与学生所在专业学科交叉知识的延伸,只传授给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却未能有效拓展学生的计算机思维。由于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等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导致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及技能要求也不一样,因而,如果对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采用完全一致的教学内容,将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难以让学生真正利用计算机思维去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水平的差异要求,结合学生专业背景,适当调整教学大纲。2.3教师队伍业务素质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师资队伍的业务素养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具有重要作用。虽然很多高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但是近些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在校学生数量迅速增加,一些新上岗的年轻老师在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方面存在不足,此外,也有些教师长时间超负荷地担任教学工作,在教学改革上思考较少,造成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比较落后,知识体系更新不及时;在教学上创新意识不强,导致学生对授课内容不感兴趣,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计算思维和操作技能难以得到提高。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进策略

3.1克服认识误区,正确看待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的意义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应重点突出强调该课程对其未来工作、学习及生活的影响及重要意义,可以依据不同专业的现实情况,精选几个实例来说明其重要性,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计算机技术对其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内心深处认识到学习的意义,主动自发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端正学习态度。其次,学校教学管理者应认识到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大学生今后专业学习及发展的重要性,纠正“计算机基础教学只是常用office操作软件的扫盲和上网知识的宣教”的错误观念,并建议教学工作管理者多参加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学术会议,多与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的院校交流学习,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认识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争取获得学校教学管理者的重视。3.2正确运用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促进作用

目前,在校大学生报名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积极性很高,可以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积极影响,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改革。首先,利用全国计算机等级对服务器、考试机等的配备要求,促使高校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上增加投入,改善计算机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其次,计算机等级考试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检阅,可以激发高校计算机任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们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的改革和创新工程中。最后,学生通过参加计算机理论和操作考试,不但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可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自身计算机素养。

3.3改革教学模式,合理设置课程,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现在许多高校采用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要,必须改变传统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步建立以自学为主的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消化基本理论知识后,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思考和体会所学知识,培养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通过软件帮助系统或者网络搜索引擎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让他们在自我学习中找到乐趣。

同时,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所学知识能紧跟计算机发展的最新步伐对计算机教学也是非常必要的。合理的课程设置始终要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机素养为最终目标,把能反映计算机发展趋势和时代特点的内容搬进课堂,让学生们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来解决他们可能面对的新问题。这也要求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及时更新,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要选择高质量的新版教材,如果条件许可,也可以组织本校专家编写适合自己学校特点和学科发展的理论和上机操作教材。

再次,加强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发扬教师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对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学校应该在与教学相关的评先评优及考核机制上向一线教师倾斜,激励他们在课堂教学方面多思考、多创新。此外,学校也要多创造机会让一线教师参加公共课教学改革论坛和专业学术交流活动;在校内也可多开展相互听课、集体备课等活动,通过大家相互帮助和指导,努力提高自身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3.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互联网将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与现代网络平台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不再局限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教师可以将制作好的课件和辅助教学软件上传到学校专门的服务器上,使授课内容生动形象地随时呈现在学生面前,同学们也可在课后通过与校园网相连的任何一台计算机来观看和练习,达到比传统教学方式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也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辅助教学软件来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可利用辅助教学软件,让学生带着预先设定的实验任务和要求进行在线自测练习和测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系统帮助提示或建议去独立完成实验任务,也可减轻实验老师的工作负荷。再次,运用计算机基础考试试题系统,实现在线无纸化考试。通过考试系统随机抽调试题,实现在线出题、阅卷以及成绩收集和分析等多个环节的一体化,提高考试效率。3.5培养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计算机基础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素质、综合应用能力、独立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实验教学中,首先通过构建多层次实验教学平台,让学生进行操作和技能验证为主的基本技能实验培训;然后再进行以训练计算机程序能力、重在培养计算思维为主的计算思维素养实验;最后,以启发学生研究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的综合应用及创新实验教学[3]。在教学活动中,时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形成积极自主、独立创新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发实验室,增加探索性实验课程,或者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企业提供的“项目训练”,培养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既可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也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把自己所学知识回报社会,使自身价值得到认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得到提高。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活、页设计大赛、计算机应用大赛等竞赛活动,多角度、全方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巩固提高课堂教学成果,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4.结语

计算机学科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素养要求不断变化,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必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参与实践学活动的能力,实现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操作技能的目标。

第四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李玉生刘洪王延红

(沈阳医学院计算机与数理基础教学部,辽宁 沈阳 110034)

摘要:由于中小学已经开始信息素养教育,开设信息技术课,大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再是从零起点开始。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源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使用总体上明显好于经济落后地区的生源,这种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造成的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增加了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难度。

实行分级教学可以解决学生不同需求,可以因材施教。同时也可以结合分级考试,改革课程考核方法。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开展自主学习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势在必行,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教学改革 计算机 分级教学

1计算机教学面临现状和问题的提出

关于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国家教育部提出按三个层次安排教学:第一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软件等);第二层次:计算机技术基础(高级语言基础、数据库基础知识等);第三层次:计算机应用基础(与专业有关的应用软件)。

根据教育部2001年签发的《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的文件规定:2005年前,所有的中学及部分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现有内容的规定,前两部分的基本内容中小学也在学。由于中小学已经开始信息素养教育,开设信息技术课,传授确定性的、基础性的信息知识,大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再是从零起点开始 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源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使用总体上明显好于经济落后地区的生源,这种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造成的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增加了教学难度。

这就为我们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必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要求。

我们沈阳医学院计算机与数理基础教学部自2006年起,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为:实行分级教学、开展自主式学习、改革考核方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推行三年来,个性化、主动式的学习,以及实用性和趣味性相融合的教学,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使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时都能获得进步和提高。这一改革探索出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全新思路,对今后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2.1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

2.1.1教学模式改革

以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三个教学层次作为教学安排和考核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情况的依据。

2.1.1.1实施分级教学

为了贯彻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水平差别,对本科学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行分级教学。

分级教学就是在生源素质不同、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在学生分级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在讲授、辅导、练习、检测和评估等方面充分体现层次性,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分别进步,避免尖子生“吃不饱”、差生“吃不消”的教学局面。

分级的规则与方法:入学后根据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分级考试,考试内容以测试对第一部

分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依据,达到对第一部分掌握标准的学生编入高级班学习,没有达到标准留普通班学习。普通班学生重点学习和掌握第一部分内容和第二部分内容,高级班在第一部分已经掌握的基础上,学习第二部分内容的同时,重点学习第三部分的内容。

2.1.1.2 加强自主学习,调整理论课与实习课教学时数比例

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改革为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辅导相结合的模式上来。

2006年以前,沈阳医学院本科生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在大一上学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为32学时(理论16学时,实验16学时)。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增加了课程总时数,增加教学内容但不增加课堂教学时数。课程总时数由原来的32学时增加至42学时(理论22学时,实验20学时),实验教学中的10学时为学生自主上机学习时间。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安排在课余时间(包括周六、周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行安排学习内容、完成作业并通过网络提交作业。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内,安排教师辅导答疑。

理论课部分成理论讲授和集中辅导两种形式。按学习内容将理论部分分解为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两部分,其中,集中讲授重点讲授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余下部分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内容。

实验教学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将实验课分为集中上机实践和自由分散上机两部分。

集中实习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考虑到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将实验教学分为3个层次,包括验证型实验:针对技能差的学生;设计型实验:针对技能较强的学生;研究型实验:针对信息技能较强的和有爱好的学生。其中,普通班学生必须完成验证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高级班学生完成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

自由分散上机部分的要求与管理:将学生的规定实习时数按实习内容划分若干上机时段,完成第一阶段后进入下一阶段内容实习,每个人设立个人账号,教师通过个人账号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给出考核成绩。

2.1.2课程设置调整:

普通班课程设置:

目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是针对前两个层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操作系统的不断更新,我们认为第一层次应讲解较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如最新的操作系统知识及办公软件知识,由于学生在中学已经有了此部分知识,且一个软件一般都有一定的稳定期,利用较短时间介绍学生即可掌握。因此,应在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平台上系统地讲解一种计算机语言的基础知识。第二层次在高中讲解语言的基本知识(如目前是数据库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医学特点目前应讲解Visual FoxPro,重点应放在讲解语言的基本概念、数据库中表的基本操作以及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上,我们培养医学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目的,一是掌握语言的基本使用方法为以后的应用打基础,二是通过学习来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特别是程序设计部分能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养成严谨的思维方式,开阔的思路,增强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使医学生对疾病的诊断及预防等都有很大的帮助。三是,由于各种语言的设计思路基本类似,为以后学习其他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要在最短时间内讲解最重要的内容 因此前两部分学时不宜过多,要留出足够学时放在第三层次上,即讲解与本学科相关的计算机应用知识。

高级班课程设置:

对于已经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免修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课程,这些学生的分级考试成绩作为《计算机文化基础》成绩进行登录,《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可以免修和免试。同时,按学时对等的原则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专门为高级班学生开出《网页制作》等课程(32学时,2个学分),成绩合格的同学可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成绩登录,并记入公共选修

课学分。

2.2 考核方式改革

我们的教学模式改革是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等教学原则的具体运用,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采取不同的考试考核办法,同时加大平时考核的比例,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方面的考核:

对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考察。主要是通过学生平时的实习报告和期末考试来评定,期末考试是通过考试系统来完成,高级班和普通班的考核内容完全相同,这样两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较为客观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成绩。

对高级班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考察。采取“大作业”的方式,给学生设计大型应用能力测试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过这项考察来判定学生对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能力。

考试分理论考核和实习考核两部分:

1.理论考试(50%)

将教考分离作为大学计算机教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步骤之一。建立“计算机文化基础”试题库,研制智能组卷系统,完全实现教考分离,使命题科学化、规范化。

“计算机文化基础”试题库包括判断题、填空题、术语翻译题、选择题和问答题等题型,每一题又包括题目、标准答案、知识点信息和难度信息,智能组卷系统根据事先输入的相关信息,自动组成标准试卷、试卷指标分析及标准答案,方便考试命题,提高工作效率。

2.实践考核(50%)

首先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上机实习时数,通过达标方式进入下一阶段实习。最后采取上机统一完成测试的方式考核学生达标情况,给出实验成绩。

3教学改革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些困难和问题有待解决。

首先是分级教学层次如何划分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感觉到,还有大量中间层次的学生如何教学的问题。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南方有些省份的学生计算机知识已经成为其高中阶段的考核内容,这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普遍较好(这部分学生可称为A级)。而有些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有个别学生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C级)。更多的学生介于这两个层次中间(B级),因此在分级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感到理想的分级教学应该划分更多的层次,至少应该划分为三个层次,对计算机完全零基础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补习。但由于学生课时安排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我们还没有能够实现更多层次的分级教学。

其次是如何确定考核标准才能体现公平原则。在考核方式改革过程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考核都有其标准和办法,但在具体实践中如何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将学生的学习成绩计入学生的整体考核测评,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第三,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还需要不断地调整高级班学生的教学内容,体现与时俱进的原则,使计算机教学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第四,三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发现本科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逐年提高,有必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扩大高级班学生的比例,使更多的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第五,由于高级班学生的上课时间都安排在周六进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休息,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逐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特别是上机实习可采

取学生全部自主学习与教师专门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六,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分级教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能力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教学质量。

注:本文系沈阳医学院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项目

参考文献:

[1]王 敏,吴中博,姜洪溪.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问题与思考[J].福建电脑,2005(7):151-152.[2] 张 昕.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之浅见[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10):125-126.[3] 何显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案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报,2006(1):92-94.[4] 任 恺.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的尝试及探讨[J].大众科技,2008(7):143.

第五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总结(范文)

2013-2014学第一学期(××学院)

课程总结与分析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2013.9.10-2013.12.29 学时安排:4学时/周 授课班级:××× 学生人数:×人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类课程,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

一、教学学时与内容:

本学期共上课15周,计划学时:60学时,实际完成60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二章 Windows XP 的使用 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第四章 Internet基础及应用 第五章Word 2003文字处理软件 第六章Excel2003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第七章PowerPoint2003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第八章常用工具软件

二、教学方法:

理论课: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 实践课:上机操作

三、教学总结: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逐步掌握WindowXP、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和网络的基本操作。《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操作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操作基础又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中我加强教学管理,注意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教育;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在实验课上认真辅导学生上机,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学生对此门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学生能力水平的层次参差不齐,尤其对于程序设计部分,少数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甚至有的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按照教学进度要求正常授完课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力求全班都达到教学标准要求。

四、教学效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学生基本上学习和掌握了应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效果良好,可以说是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分成几个大组进行分层次教学,还应适量增加课时,增加实验项目,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愿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实践的比例,在讲理论课的时候,应能做到边讲边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院:××

2013年12月31日

下载配合MOOCs元素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配合MOOCs元素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层次与学制:本科,四年制(含五年制) 二、教学时数:56学时/68学时,一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开设;周学时:4 三、适用专业:全院各专业 四、课程性质和任......

    《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学模式分析

    《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互联网技术对生活、工作的渗透,给《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育教学模式的施行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也增强了这种模式的重要性和......

    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改革总结

    《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改革总结经济系计算机教研室于畅为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同学们能够把所学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

    艺术类高职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专题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阐述了专题教学研究的概况,分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结合艺术类高职生的培养目标和学习特征,分析了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实施专题教学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艺术类高......

    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及阶段性成果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职业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借鉴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现有的人......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总结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总结 一个学期的信息技术课很快就过去了,在这一学期的课里,和其他班不同,我们班迎来了两位老师,但一样的是,我两位老师的指导下都收获颇丰。 一.学到了什么......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新生问卷调查表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新生问卷调查 1.你是否对计算机感兴趣 □不感兴趣 □只是想上网√很感兴趣,想用计算机能设计出一些作品 2.你最早接触计算机的时间? □小学□初中 √高中□......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调查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果调查表为了更好地优化课程教学资源库,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现我校计算机基础教研室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