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际教学中的改革建议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际教学中的改革建议
众所周知,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不仅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学,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要学。这是因为,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既可以培养中职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又适应了社会对中职生技能的需求。在不同专业的中职生中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既符合学生的就业需要,也符合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但现行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诸如教材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或僵化、评价方式不科学等弊端,极大地妨碍了中职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笔者现拟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谈谈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对现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改革
毋庸置疑,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式,若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就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中职生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亦然。因此,我认为对中职生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时,应努力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着力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兴趣入手,结合中职生的学业实际,讲课时教师的语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上机操作演练时,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因人而异,反复操练。在教材的选用上,要选用适合中职生的计算机教材。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教材的更新显得相对滞后。市面上适合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材很少,选择余地不大。由于无合适的教材,使得不少中职学校不得不选用并不适合于中职学校的专科院校的计算机类教材,使得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太强,压力大,从而导致对该门课程的畏难情绪。所以,我认为中职学校在该门课程教材的选择上一定应考虑选择适合中职学校学生学业水平和能力,较浅显易懂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的教材,这比选用那些看似高深却不适合于中职生的教材要好得多。若选用此类教材,既避免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也会使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大增。如我校几位教师合作编写的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实用教材》一书,淡化了理论,突出了实践技能的练习,对中职生今后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了重点介绍和着重讲解,很适合中职生的水平。
此外,我们教师要甄选实用的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授课内容,在平时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对诸如计算机基础、办公、报表软件(Office2003)、网络及相关软件的使用(如杀毒软件、聊天软件、开个人博客、网上购物等)、图片处理、数据库等知识扎实掌握,熟练运用。对工作和生活中不常用的一些计算机知识,让学生大致了解就可以了。
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中,最重要的是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一定要摒弃“板书+讲解+适当的上机练习”的单
一、僵化,不直观的授课方法,应采用“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方式,因为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在教学方式上,一定要切实落实“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方式,就会使很多复杂的操作能借助图标方式和鼠标而变得直观、便捷,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明显提高。
二、对现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方式进行一定的改革
“教育评价是杆旗,指向哪里打哪里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成绩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有着很重要的导向作用。为此,为促进学生学好该门课程,制定并选用适合中职学生的评价体系也显得十分重要。我认为应改革那些陈旧的评价方式,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评价分为过程评价、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三个部分。过程评价主要以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表现为依据,侧重考核学生在该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态度;在笔试考核中,应该侧重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在实践能力的考核(这是评价的重点)中,应侧重以计算机实际操作为重点,主要考查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和运用水平。考查内容应涵盖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多个方面,如打字、编辑排版、表格数据处理、制图表、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幻灯片制作等。在此过程中,既要考查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水平,还要考查他们运用的熟练程度和灵活程度以及根据任务来运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分析的能力。再就是引导和鼓励中职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和技能大赛,以此来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并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总之,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要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使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掌握技能,就势必要从变革现行的一些不适合中职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入手,并坚持不断地摸索更行之有效的教学和评价方式,那么我相信,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定会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一定会助力中职生在今后的工作实际中“英雄有用武之地”。
本文来源于学术堂论文网 http://www.xiexiebang.com/jsjjx/
第二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
周淑梅
(大庆职业学院)
摘要: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在各行业的逐渐普及,各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日渐增多,而各专业学生层次又参差不齐,因此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本文通过对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高职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探讨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设想以及实践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模式 改革
21世纪社会是信息的社会,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所以,在计算机教学和教材中必须从学生运用信息工具、主动获取信息、善于处理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学习和信息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加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毕业后对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根据我国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是比较大的,目前我国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网络化和信息化,进而刺激了计算机专业的发展,社会人才市场对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要求是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一、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现状
我国各大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大体情况是一致的,基本都是呈现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与现行教育模式不相符合的现象,导致现行的教育模式严重影响了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其具体表现如下:
1.教学模式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
迫于社会形势的要求下,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而且周期短,但是我们的教学工作是个庞大的系统,相对来说,跟不上计算机专业的发展速度,所以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相对来说不新鲜。而且在我国现行的教学模式中,计算机专业的理论知识过多,学生在校可得到实践训练的机会相对少一些。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没有以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实际为出发点,诸如此类的教学模式在制约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同时,降低了学生计算机的专业水平和能力。2.师资力量的发展不够
计算机专业知识是在近几年在我国受到重视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队伍,据调查显示我国现在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一定欠缺,一方面原因是青年教师居多,大多数为刚刚毕业的学生;另一方面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本身社会经验不足,教师只是重复的讲解课本上的知识,而不能有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教学模式与学生心理需求的矛盾
学生在接触计算机专业的初期,其教育程度、文化背景都是不相同的,所以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接受、理解和反应的情况同样是不相同的,我国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基本是对学生进行统一的、集体的教育,导致教学缺少层次性和针对性,忽视了学生在计算机专业学习中的优缺点。
二、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1.模式框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开放、自主、灵活、互动”的原则,即以网络环境为支撑,学生为主体,教师助导、讲练相结合,小组协作学习为补充。
因此,针对学生特点和较完善的学习资源以及课程特点,在教学中以“自学讲练式”教学为突破口,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和探索,初步形成“网络环境下的学生为主体,教师助导为辅的“自学—讲练—讨论—评价”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2.实施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要让学生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把老师要求学生学改变为学生主动要求学好本课程。
2)创设情境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虽然都是围绕基础在进行介绍,但是课程内容具有很大独立性。这种课程一方面具有个别内容学习耽误不影响后续学习的优点,也带来学生觉得知识太散,不容易归纳掌握的缺点。
因此作为教师结合计算机知识总结教材体系是很重要工作,整个教材的内容实际上可以以体系结构为框架进行展开。教学中直接给学生一个框架可能是晦涩难懂的,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情景将抽象的框架结构,变成学生脑海的印象。
3)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各种方法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运用各种媒体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达到教学目标。如果教师将所有问题都自问自答,学生很多时候还是不能真正称为学习的主人。因此结合教材内容给他们提一些问题,让他们下去搜集资料、寻找答案,能促进他们增加他们的兴趣和促进他们的学习。
4)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该过程包含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5)教师讲练
即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引导示范,问题设计与组织、过程指导、学习过程评估的角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动手参与、自主思考、相互交流,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经过多年教学尝试和总结,在教学中采取针对学生共性问题,教师导学示范操作,突出应用重点,帮助学生理解。通过导学示范,使学生对本门课程内容的掌握不停留在理论上而是实际应用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学习。同时通过教师的示范讲练,使学生将课程的知识点串起来,由点到面地应用知识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6)小组专题协作学习小组专题协作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探研、互动、合作学习。通过了解学生们对课程学习的预期目标,根据同学们提交问题的类型、深浅程度进行梳理、归并,再以任务的方式分别将整理、提升后的问题下达各个学习小组,通过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学习、借助网络查询资料完成任务,最后把完成的任务过程或要介绍讲解的知识用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在课程实训活动中现场进行讲解、展示。整个活动中,教师只对同学们进行必要的指导及提示。
7)效果评价
评价是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检查学生对本课程掌握、理解程度的重要手段。其评价的方式主要包括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两个阶段。
效果评价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将评价融于学习过程本身,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奖励,这种源于学习过程本身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内部动机,又能使教师在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进步,促进学生的自我监督和调节。师生们正是在这种相互监督、交流、反思过程中实施着评价。
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是系统性的过程工作,而且其面临的改革工作也是多方向和多样性的,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实际与教学改革方法的相结合,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寻求合适的教学模式,因此为保障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水平,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操作水平,不仅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培养专业的综合性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广东,王秋荣.计算机课程项目教学法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1(33).[2] 罗杰红,杨伟明.高职“四层四段四驱”式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1).[3] 高加琼.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基于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的思考[J].职业时空,2012(12).
第三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描述
六、课程设置与说明
(一)公共基础课程
1.形势与政策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军事理论
本课程主要内容为中国国防知识,军事思想,国防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与武器装备,信息化战争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组成和武器装备知识,了解我国现有国防法规的主要内容,树立依法服兵役是每个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的观念。培养学生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激发学生爱国热情、集体主义观念,加强学生组织性与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军事训练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解放军条令学习、队列训练、综合军事技能训练、内务整理、三大步法训练、军训基本要领、唱军歌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军事训练经受锻炼,掌握一些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自觉履行国防义务的观念,为国防建设事业献身的思想;加强集体主义观念、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
4.入学教育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专业介绍、安全教育、学生管理、党建和就业、学籍管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新生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学校的要求;引导新生逐步做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新、学会与人合作;帮助新生了解学校的各类规章制度以及与学生有关的各类机构设置,督促学生遵守校规校纪,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帮助新生端正专业思想,明确学
生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争做优秀大学生;帮助新生正确对待环境、人际关系、学习、生活、语言变化带来的一系列心理不适问题,尽快转变角色,尽快融入学校新生活。
5.毕业教育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创业精神教育、合作精神教育、乐观精神教育、敬业精神教育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和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增强热爱学校、热爱祖国、服务社会、奉献青春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正确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做好走向社会的准备,顺利毕业、就业,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6.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行业、产业发展及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创业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以及信息搜索能力和沟通能力,使学生树立科学规划,理性就业的意识。
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思想道德、基本法律的相关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把思想道德、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身内心信念,落实到生活实践之中,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
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指导自身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9.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少数民族的基本知识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规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及责任感,提高他们理解和执行党的各项民族
政策的能力并使之具备必要的理论素养和政策素养。
10.大学体育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体育文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形成自觉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以及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能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11.大学英语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词汇、语法、阅读、听力和简单口语学习训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独立翻阅与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以及能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12.应用文写作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事务、公文、日常、科技文书、传播文稿5大类30多个文种写作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应用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工作、学习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写作需要,为其总体工作水平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保证。
13.计算机应用基础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及软硬件的安装调试、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等软件的应用、Internet的基本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与软件应用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工作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14.应用数学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函数、极限与连续、微积分学以及常微分方程和概论统计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数学运算和数学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5.社会服务
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科学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社会服务,并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增强劳动观念,使学生养成爱惜公物、珍惜集体荣誉和他人劳动、勤俭节约的美德和行为习惯以及热爱集体、热爱劳动、艰苦奋斗、肯于吃苦、乐于奉献的良好道德品质。锻炼学生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生存的基本技能,并在实践劳动中锻炼创新能力。
第四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反思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反思
经过这几年的计算机教学,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学方面,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学习环境,保持良好学习情趣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我懂得,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抵触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保持学生学习情趣的最佳手段。
现在每班学生都在四五十人左右,教师要一个一个教根本忙不过来,因此在分组的基础上,采用“生教生”的教学方法。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辅导,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所有学生不会的问题得到解决。在这种分组教学的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失去,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操作水平。
三、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
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基应用础这门学科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操作性的课程。“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法既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也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要教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探讨在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中
探讨在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
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下,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合理整合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等,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具体做法的建议。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获取中等职业学校中现有的、可能获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及其分类,同时,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以及中职学生的特征分析,以四种典型的教学模式为例,列举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不同作用的典型教学案例,分析并说明数字化教学资源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以期得到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范式。概括起来获得如下主要成果和认识: 本文通过研究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实践应用,得出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
1、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学习资源,学生通过查找、利用、分析、评价资源,达到利用资源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2、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创设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学习工具,是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学习工具。
4、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学习支持。同时,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以及学习的自主性等方面。
1、学习方式的改变。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挖掘学生认知潜能、推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的“帮助者”。同时,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使得探究式学习成为可能,这种学习方式能激发和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与实践的能力。
2、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提供合适的脚手架,让学生顺利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教与学由原来的单纯教知识变为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愿意学习,能够学习,学会学习。
3、学习自主性的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能力,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自主选择学习进度、学习阶段。同时,基于技术的学习为学习者的自主、协作、反思和探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支持条件,构建了丰富的学习的平台。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我国中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教学改革提出了意见和思路,同时,也为中职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了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