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5篇

时间:2019-05-13 05:56: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第一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从课程的教学形式、实践操作训练、评价方式转变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改革,最终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的综合素质,达到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

计算机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断推陈出新,使得计算机在各种行业及家庭的应用更加普及。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推广与普及,一般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目前中职学校各个专业必开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既能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不仅符合计算机技术发展规律的要求,也符合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形式

(一)传统的教学形式

以前受教学条件的限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多数采取“板书+讲解+适当的上机练习”的授课方法,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教学方法单

一、僵化,没有直观的演示。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基本上以自身为主体,从课前备课到上课讲授,对学生的反应关注得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及时按教学要求进行练习操作,在上课时难免有画饼充饥的感觉,从而导致听课时对老师所讲内容不感兴趣。课堂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学习被动,教学效果难免不佳。

(二)现代的教学形式

当前,计算机课程教学基本上普及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各种软件,多数以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系统支持,这种可视窗的操作系统具有强大的人机对话功能,使得计算机的很多复杂操作能够借助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而变得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使用传统的黑板上课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换言之,就是现在计算机已经发展到了“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方式。实践教学证明,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后,由于有了同步的演示,学生可以对老师讲授的知识当堂进行操作练习,在师生的互动中既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又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三)改革思路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应加强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改善硬件环境,充分利用投影仪或一些教学控制软件演示以进行直观教学;另一方面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研究一种崭新的计算机教学方法,将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变学生,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的。目前,建构具有中职学校特点的“创设问题情境一师生互动设计问题一师生互动探究问题”三步走的计算机课堂,就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它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实效。具体步骤如下:(1)运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艺术作品”和“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图片”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2)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发现、设计问题。问题可以来自教师自主发现、设计,也可以来自学生互动,在相互启发、交流中发现、设计问题。(3)通过师生互动探究问题。把问题作为主线,在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相互探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方式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

键。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中职课堂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从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出发,充分考虑教材特点、课程知识结构特点,做到内容上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语言上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避免空洞说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计算习机基础课程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激发创造性,产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引导学生自主的学,轻松的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也收到了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选用合适的教材

一方面,应选择合适的教材。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教材的更新显得相对滞后。由于中职教育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市面上适合中职学校的教材很少,选择余地不大。中职学校以前曾选用过专科院校的教材,但由于两者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差别,前者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后者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研究。中职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理论性强,压力大,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正因为如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材选择上应考虑选择由中职学校编写的适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特点的内容新、适用性强、浅显易懂的教材,这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按照“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遵循实用、够用的原则,根据教学需要积极开发实用的校本教材。

(二)甄选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授课内容,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例如,操作系统中中文系统、常见的字处理软件、表处理软件、演示文稿的使用是很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是计算机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计算机,应该让学生理解掌握。

(三)注重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制作课件,注重实例教学,以具有代表性的实例作为每个教学模块的开始,让学生从“可视化”的实例教学开始,对模块的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完成目标任务需要哪些知识。随后,再以实例为主辐射到相关的知识、技能。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由于教学直观性、目的性更强,普遍被广大学生所接受。

(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知识更新加快,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安排一些易于自学的内容让学生独立学习,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学的内容应该从简单人手,再逐步加大自学的难度,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在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而且能够使学生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自学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带着自学的习惯,就会在平常的自学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问题,在课堂上经过教师的讲解、答疑及自己的练习去解决问题,这样就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操作技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描述

六、课程设置与说明

(一)公共基础课程

1.形势与政策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军事理论

本课程主要内容为中国国防知识,军事思想,国防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与武器装备,信息化战争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组成和武器装备知识,了解我国现有国防法规的主要内容,树立依法服兵役是每个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的观念。培养学生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激发学生爱国热情、集体主义观念,加强学生组织性与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军事训练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解放军条令学习、队列训练、综合军事技能训练、内务整理、三大步法训练、军训基本要领、唱军歌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军事训练经受锻炼,掌握一些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自觉履行国防义务的观念,为国防建设事业献身的思想;加强集体主义观念、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

4.入学教育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专业介绍、安全教育、学生管理、党建和就业、学籍管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新生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学校的要求;引导新生逐步做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新、学会与人合作;帮助新生了解学校的各类规章制度以及与学生有关的各类机构设置,督促学生遵守校规校纪,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帮助新生端正专业思想,明确学

生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争做优秀大学生;帮助新生正确对待环境、人际关系、学习、生活、语言变化带来的一系列心理不适问题,尽快转变角色,尽快融入学校新生活。

5.毕业教育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创业精神教育、合作精神教育、乐观精神教育、敬业精神教育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和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增强热爱学校、热爱祖国、服务社会、奉献青春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正确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做好走向社会的准备,顺利毕业、就业,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6.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行业、产业发展及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创业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以及信息搜索能力和沟通能力,使学生树立科学规划,理性就业的意识。

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思想道德、基本法律的相关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把思想道德、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身内心信念,落实到生活实践之中,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

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指导自身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9.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少数民族的基本知识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规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及责任感,提高他们理解和执行党的各项民族

政策的能力并使之具备必要的理论素养和政策素养。

10.大学体育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体育文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形成自觉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以及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能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11.大学英语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词汇、语法、阅读、听力和简单口语学习训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独立翻阅与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以及能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12.应用文写作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事务、公文、日常、科技文书、传播文稿5大类30多个文种写作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应用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工作、学习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写作需要,为其总体工作水平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保证。

13.计算机应用基础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及软硬件的安装调试、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等软件的应用、Internet的基本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与软件应用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工作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14.应用数学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函数、极限与连续、微积分学以及常微分方程和概论统计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数学运算和数学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5.社会服务

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科学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社会服务,并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增强劳动观念,使学生养成爱惜公物、珍惜集体荣誉和他人劳动、勤俭节约的美德和行为习惯以及热爱集体、热爱劳动、艰苦奋斗、肯于吃苦、乐于奉献的良好道德品质。锻炼学生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生存的基本技能,并在实践劳动中锻炼创新能力。

第三篇:浅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浅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计算机基础教育可以推动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促进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已成为各个学校所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当今社会中,人们把计算机的使用能力及其应用水平作为衡量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作为未来人类素质的重要方面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许多学校都列了专题进行研究。

但是在目前的学校中,计算机基础课还存在一些弊端:1.计算机基础教学也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学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而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代写毕业论文完成一份应聘求职书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2.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因此,一旦题目变换一下就不会做了,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快,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另一方面,计算

机基础教学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觉得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上述各种问题决定了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的改革

国家教育部要求培养学生计算机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这里所提的计算机素质,我们认为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具备较宽的计算机知识面;二是具备快速接受计算机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三是善于利用计算机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要求,首先必须考虑到计算机基础课程应具有知识面宽、更新速度快、可操作性强、能跟踪新技术等特点,通过学习使学员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常用技术,提高学员在计算机上的动手能力,重点培养学员应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具有自动吸取计算机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

二、明确教学目的,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全面建设核心课程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性,例如,开设的课程较单一,课程学习时间较短,课程学习较孤立。这种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学生不能系统和完整的学习计算机知识,不能及时地掌握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缺乏计算机能力培养的连续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

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调整,重点围绕着贴近实际应用,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即以提高技能为宗旨进行内容整合和提高,使课程内容体现了先进性、实效性和应用性。我们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1.计算机文化基础:要求掌握计算机最基本的知识和技术2.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这一层次主要是进行程序设计语言、程序方法、数据库系统。目的是使学员具备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3.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这一层次主要是进行硬件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网络与安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积极更新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大力提倡“精讲多练”,“精讲”要求教师讲出内容的精髓和基本知识点,“多练”要使学生有机时、有目标、有实效。因此,计算机实验教学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要作统筹安排,形成较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将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以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具体因素,我们应该选择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

四、建构新的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表述为: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组织、指导教学过程的实施,通过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成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下,对教师业务素质的要求更高了。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功能、作用及其关系是:

学生: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

教师: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

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员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员灌输的内容。

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员灌输所使用的手段、方法。

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的作用就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媒体主要是在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方面发挥特有的作用。

五、改进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相比,知识更新速度快,若计算机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则学生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而教学的注重点应从“教”转向“学”,逐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主动建立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教学模式上去。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把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自觉应用到学习计算机新知识的过程中,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认为教学方法一般包含这样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

3.自主学习:不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

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该过程可以直接反应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观念创新是方向,只有观念创新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思维创新是方法,寻求思想方法和行为方法;知识创新是目的,创造新的知识实体。实现三个创新的中心环节是思维创新,而思维创新的核心则是学会运用非逻辑思维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因为只有变向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这些非逻辑思维方式才有可能导致差异,从而提出新问题,确立新观念,创造新的知识实体。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够积极思维的动力。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并且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为深入的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通过课堂教学,既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再如,学校可以开设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环境已经比较普及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络、Internet优势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从课堂拓展到网络环境,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的交互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给教师带来了紧迫感,教师若缺乏必要的培养和进修学习,缺乏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直接影响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师资水平,教师要积极自我学习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并且积极参加科研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这门学科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上的最新技术,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只有提高整个计算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计算机水平,才能使计算机基础教

学得以顺利进行。

七、结束语

当然要把计算机融合到学科的教学中去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必须首先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认知工具作用。

参考文献:

[1]牟连佳,梁皎,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团.高教论坛,2005,(1): 94-98.[2]李茹.计算机基础教学与考试的研究与探索团.教育理论与实践.[3]解福,魏东平,等.计算机文化基础.中国石油大学出版

社,2004.8.[4](美)Gary R.Morrison,Deborah L.Lowther.顾小清译.计算机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轻工业出版社,2005,10.[5] 上海市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白皮书,2001年4月.[6] 袁文先,军队院校教育学,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年5月.[7] 合工大高教所,教育研究参考资料,2001年第10期.[8] 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15至23期.[9] 吴国凤,计算机文化基础,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

第四篇:浅谈中职卫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浅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论文关键词】 中职学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改革

【论文摘 要】 计算机技能是当代中职学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教育必须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卫校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的要求。本文对现阶段中职卫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见解。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应用日趋广泛,计算机操作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已经成为当代中职卫校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中职卫校各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这就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结合实际,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以期使中职卫校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一、中职学校学生现状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

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素质较差,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学生多数来自农村,由于乡镇中学计算机教学设备不完善,许多学生对计算机不了解,有的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特点,对计算机的认识仅是上网、聊天、玩游戏。再者,计算机不属于专业课,大部分同学对系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对计算机课程中娱乐性较差的办公辅助以及工具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兴趣不大,能主动学习教材及相关资料并将所学技能用到平时的学习中的学生更少。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医疗中广泛与深入的应用,在现代化的医疗单位中,从门诊挂号、办理住院、处理医嘱、费用管理到病人出院全过程都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卫生学校的学生毕业后担负着各级医院的医疗、护理等工作,他们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利用计算机对病人进行各种检查、填写病例数据和治疗等。

中职学校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掌握网络获取知识的各种方法,加强对信息处理分析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意识,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意识,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从教材大纲上来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整体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计算机理论基础,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因特网(Internet)应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整体的认识,并了解基本常识;另一部分是计算机软件的实际应用等上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具体表现为Windows XP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应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多媒体处理软件应用、演示文稿处理软件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中职生的抽象思维和数据逻辑分析能力都较弱,对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效果往往不理想。在设计和制定课堂任务时,应把知识点和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融入其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最终完成任务的实践过程。这样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可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能将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目标,对教材作出相应的处理。

(二)教学手段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手段从过去传统的“黑板+粉笔”的课堂教学模式发展到“计算机+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学,教学手段不断改革和创新。在课堂上授课时,可用投影仪演示多媒体课件,将课堂教学转入多媒体教室,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计算机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的学习将变得轻松愉快,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为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另外,还可以选择教学软件用计算机做现场演示,授课时边演示边讲解,还可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共同讨论。

(三)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结果轻过程,以知识传授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形成,再从问题解决中得到发展的。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应提倡以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为主,辅以分组竞赛法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1.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引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总结提高”的教学模式。任务是学习的桥梁,驱动学生完成任务的不是教师也不是任务,而是学习者本身,更进一步说是学习者的成就动机。通过巧妙的任务设计,将要教授的新知识点蕴涵于任务之中,引导学生提出实际的问题或目标,引起学生对某一实际操作的兴趣,再通过讨论、讲解或操作,使之完成预计任务,从而学会相关的理论或技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遵循了知识延伸的连续性,其教学内容也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方法在同等时间内的知识量,既完成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能让每个学生依据自身能力获得更多的知识,充分挖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在这种方法的实际应用中,既可突出实践,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消除学生对理论学习望而生畏的情绪,在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2.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也称为个案研究,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其主要表现为:学生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课堂、引导讨论,与传统教学中一味突出教师单一主体地位,强调单向交流,教材多年一贯的固定化等有很大不同。

3.分组竞赛法。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分组竞赛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在进行讨论和自主学习时,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每次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为各小组打分并给予表扬,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竞赛法,让每个小组完成不同作品的设计制作,完成后各小组统一进行评价,寻找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通过这种教学法,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识,还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只有不断提高老师的素质和水平,才能确保教学质量。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就是“前沿”,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若是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就意味着后退,所以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加强教学研讨,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都是在不断地进行教学活动中发展变化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以创造中职卫校计算机教学的崭新未来。

【参考文献】

[1]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

[2]翟哲.《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重在实践应用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4)

[3]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刘晓燕.中专卫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8

(7)

第五篇: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浅见

《学周刊12期》

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浅见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朱恩

众所周知,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各个专业必开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一方面是因为它既能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这不仅符合计算机技术发展规律的要求,也符合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对学生进行技能素质教育的要求。但现行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诸如教材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或僵化、评价方式不科学等弊端,极大地妨碍了中职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笔者拟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谈谈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教学方式方面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对中职生而言,我认为应充分考虑教材和课程知识结构特点,做到内容上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语言上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首先,要选用适合中职生的计算机教材。我们知道,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教材的更新显得相对滞后。市面上适合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材很少,选择余地不大。由于无合适的教材,使得不少中职学校无奈选用专科院校的教材,但由于两者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差别,使中职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理论性太强,压力大,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我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材选择上一定应考虑选择由中职学校编写的适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特点的内容新、适用性

强、浅显易懂的教材,这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中职学校也应按照“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遵循实用、够用的原则,根据教学需要积极开发实用的计算机校本教材。如我校几位教师合作编写的《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实用教材》,就中职生今后工作中经常用到的一些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了重点介绍和着重讲解,淡化了理论,突出了实践技能的练习,很适合中职生的水平。

其次,要甄选实用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授课内容,对学生今后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一定详细介绍,认真讲解。例如,常见的文字、表格处理软件、操作系统中的中文系统、演示文稿的使用等,是很重要的内容,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是计算机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计算机,应该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对工作和生活中不常用的一些计算机知识,让学生大致了解就可以了。

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中,最重要的是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一定要摈弃“板书+讲解+适当的上机练习”的单

一、僵化,不直观的授课方法,应采用“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方式,因为有了同步的演示,学生可以对老师讲授的知识当堂进行操作练习,在师生的互动中既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又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就

会使得计算机的很多复杂操作能够借助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而变得直观、便捷,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明显提高。

二、评价方式方面的改革。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的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学习内驱力弱,认知水平和能力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使得我们要去寻找一种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既不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又能从一定程度上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此,我认为应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一种是:将评价分为过程评价、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三个部分。过程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态度,以课堂出勤率、课堂纪律和平时成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训作业成绩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占30%,实验成绩考试占70%。另一种是:通过组织竞赛来促进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学校每年定期举行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竞赛,内容包括打字,编辑排版,表格数据处理、图表制、幻灯片制作等。通过竞赛,促进学生更扎实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并积极应用到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各项任务中去,从而促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此外,还可以有计划地辅导并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以证书的成绩来评价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成绩。这种竞赛性或考级性的评价方式一方面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学生拿到获奖证书和等级证书后还增加了今后就业的筹码,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的。

总之,作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的计算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转变观念,积极进行改革,选择一套适合中职学生的计算机教材,精心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并结合科学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性和自觉性,相信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的综合素质最终会得到提高,中职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也就会达到。

下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小结(最终定稿)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掌握常用的Windows技术和学会使用常用的Office 办公自动化软件及常用工具软件和掌握基本的网络和网络安全知识是大学生必备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简介[模版]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简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本课程,是各专业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应用的必修课程,也是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要求,......

    浅析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

    浅析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 晋江职业中专学校吴婉玲 [摘 要] 主要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在职业中专学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合教学实际,......

    模块化项目小组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谈说

    模块化项目小组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谈说 【摘要】结合教学工作实践,采用基于模块化的知识结构,运用项目小组的组织形式进行实习实训。总结了基于模块化项目小组的实......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学习体会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学习心得体会为了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管理业务素质,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于20200年11月份在国家开放大学继续教育网上选学了《计算机应用基础......

    2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总结

    《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总结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开设本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牢固树立“计算机意识”,掌握计算机的基础......

    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调研报告

    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调研报告 吉宏江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对村官班学员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们掌握对电脑的基本操作,学会如何上网搜索......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反思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反思经过这几年的计算机教学,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学方面,我有以下几点反思: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