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以来实施的基础课程改革

时间:2019-05-13 00:5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1年以来实施的基础课程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1年以来实施的基础课程改革》。

第一篇:2001年以来实施的基础课程改革

2001年以来实施的基础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1]基于 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内容生成性、教育途径多样性、探 究活动数量多、类型丰富等特点,课堂互动这一教学 形式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大量运用。

一、概念界定

“互动”是指两个以上的人物或事物,通过物质 的或信息的交流,彼此之间产生互相影响作用,引起 事物的时空位移或人的意识的变化。[2]“作为一种人 际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互动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个体之间发生,一个个体谈不上相互作用,但仅仅 有两个以上的个体客观存在,个体之间只是简单的施 加与接受、刺激与反应或被动的单方面作用,不能认 为彼此之间存在互动。只有当这些共存的个体之间行 为发生相互联系和彼此能动反应时,才谈得上互动的 存在和发生。”[3]《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效”解释为 能实现预期目的。[4]所以,课堂互动就是指师生间在 同一教学目标下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有效互动”,是指通过互动教学这种方式,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 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该教学方式有没有 效益的唯一指标。[5]综上所述,有效互动是指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师生间通过相互交流,形成 全体师生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知识以及情感的交 流,实现全体师生的认知和情感的变化。

二、存在问题

(一)互动主体混淆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

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学生被动地吸收的过程,而是学 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过去长达数千 年的教育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教育模式已深深烙在 当今教师的脑海中,根深蒂固,难以转变。教师们已 经习惯了填鸭式的灌输教学,不敢也不愿意完全放手。在互动低效的课堂中,教师常被定位在“知识的占有 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上,“传道、授业、解 惑”一直被认为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传统的教学模式 下教师往往更注重研究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和自己怎 样讲,以及注重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很少考虑到 要使学生怎样学、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怎样交流,为 了维护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学生一般不被允许发出 信号,他们要听从教师的指令,这种情况下,学生处 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保 证,更谈不上敞开心扉、民主对话,因此师生之间的 有效互动关系便难以建立。

(二)互动组织混乱

教师若在组织互动之前缺乏充分的规划和组织能

力将会造成教学互动组织时的混乱。如在一次探究实 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刚说完要做实验,顷刻间,学 生就忙碌起来,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全都 热情参与到实验探索过程中,互动交流时间,教师请 学生做实验报告,但是,大部分学生仍沉浸在有趣的 实验之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全然不反应。在这个教 学片断中,学生确实动起来了,但教师的预先设计与 课堂实际出现较大偏差,学生交流的这个环节难以组 织到位,互动效果就显而易见了。这种表面上活跃,实则与教学目标相去甚远的现象,源于教师在对教学 互动的内涵理解不够,没有将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与互动教学各环节时间和互动程度作整体设计,协调 把握。

(三)互动机会不均等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有效的 互动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然而在一些互动课堂上教师 关注的只是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强、表现欲望较强的学 生,而另一部分学生处在被教师“遗忘的角落”。造成 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只能和 部分学生进行互动;二是受教室空间的限制,固定的 座位会使师生间交流互动的机会不均等;三是受教师 对不同学生的课堂期望值限制。“皮格马利翁效应” 中提到,教师给予孩子的期望值决定了孩子的成功与 否。因为,教师会与那些他们认为是有能力的学生进

*[作者简介]刘书梅,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陕西西安 710062);张迎春,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科学教育(陕西西安 710062)

脱离形式化,适时评价等途径可提高互动的有效性,体现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关键词]课堂;互动;有效2011年第4期(综合研究)行互动,这就使得互动教学成为只针对少部分学生的 低效互动。

(四)互动缺乏学生生活基础

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其学习生物的

内在动力,是生物课堂有效互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但有的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偏离这 个前提,设置一些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互动,造成学 生在情感上不能引起共鸣,缺乏互动的兴趣。还有的 教师设计互动教学过程中偏离学生的认知范畴,脱离 学生的认知基础,具有明显的成人价值取向,导致学 生的生活被人为地拓展和提升,甚至被成人化。在这些只有形式没有实质内涵的互动中,学生往

往处于懵懂的状态下,被动地进行着教师一厢情愿的 安排,当然不可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及情感的升华,也不可能使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因此,调动一切积 极因素,改变“虚假”互动和一言堂的状态,促进以 “自主、合作、探究”为其文化特色教学互动的新课堂 迫在眉睫。

三、提高教学互动有效性的路径

(一)和谐互动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苏霍 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 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谐互 动的前提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 系的建立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首先教师要学会 放下身段,突破“师道尊严”的桎梏,建立平等的师 生关系。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往往成为控制者和管理 者,学生被动地执行教师的命令,在这种情况下,很 难开展有效的互动。有效的教学互动需要教师激励和 唤醒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 教学气氛。建立高效的课堂互动,除师生之间的互动 外,重要的是要建立高效的生生互动机制,组织互动 组合作学习,达到组内互动、组间互补。“划分合理 的合作学习互动组,是成功进行互动组合作学习的前 提。”[6]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是互动组建的基本原 则。小组分工明确,角色轮流,生生互动的成效受很 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教学的内容,教师的组织及学生 的性格特点等方面。

(二)优选互动内容,实现师生情感交流

互动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互动兴趣的产生。首先,互动内容的选择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 心是产生学习热情的源动力,对学生而言,他们未知 或只有一知半解而又很想知道的内容便能激发他们的 求知欲。其次,互动内容的选择要难易适中,对学生 而言,太难的内容会使学生沮丧,而太简单的内容也 会使学生无法产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能针对不同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合适的“脚手架”,让学 生“够一够”就能够得着。最后,互动教学内容的选 择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真实情境,美国教 育家杜威曾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 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7]帮助学生置身于真实 的情境之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互动角色,形成实质性的情感交流。

(三)以评价促进有效互动

学生内心都有一种被欣赏、被尊重的渴望,不管

是实施哪种形式的互动时都要作出适时的评价。教师 真诚、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特别 是对学习差或缺乏自信的学生,如果能经常得到老师 的鼓励和好评,将会重拾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即使是 很小的进步,也要让他知道,让他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激发起其对学习的热情。这种课堂生成性评价不仅能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 离,促进师生间和谐关系的形成,还能促进师生认知 和情感的变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互动。在建立 评价体系时,应力图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建立多元互动评价体系,维护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同时应尽量抛开过分量化的评价方式,避免过分“泰 勒模式”化,使人成为技术的奴役和意识形态的工具,陷入只见分数不见人的局面。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过:“教学活动要能拨

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 学活动中得到融洽的交流。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 着教师走,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都欲罢 不能,其乐融融。”只有这种如鱼得水的互动才能算得 上是平等、和谐、高效的互动,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课堂 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 生关系的转变,实现师生认知和情感的交流。注释:

[1]钟启泉,崔允,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

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4-145.[2]何尚武.论教学互动生态应力场的构建[J].教育评 论,2004,(5):68.[3]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 究,2001,(4):30.[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 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390.[5]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 育,2001,(6):46.[6]文涛.论有效的课堂互动组合作学习[J].教育理论 与实践,2002,(12):55.[7]王承旭,赵祥麟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80.[责任编辑:钟文杰] 28

第二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本站推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对话”与“开放”,“体验”与“感悟”这些词语的使用频率已呈飙升态势。在阅读教学的领域中更是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而在另一方面又说:“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对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表述,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已将之予以渗透,但在具体实施策略的探寻中还需继续深入。从这个层面上说,对话与开放,体验与感悟,也还要我们进行深层地追问,让它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新的增长点,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和永恒的追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情感与理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师,就得发挥对话平等中的首席作用,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自主探究、过程感悟,给学生以一段时间去感悟、支体验、去创造。为他们搭建施展潜能的舞台。用自己的感觉器官,亲自履历,心灵感悟。这种探究的体验,其最终已上升到情感、价值观等领域,使课堂成为学生心中生命成长的乐园。

何谓感悟?《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有所感触而领悟”。李洪君在《“悟性”新说》一文中说:感悟是领会的意思,明白了某种东西存在的意义,也就是会意。体验是感悟的基础,感悟是体验的升华。一般情况下,二者在阅读教学中彼此是交融相长的。感悟性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心理过程。概而言之是由以语言文字中的“事实和形象”的“感知”为基础,以阅读过程中“情绪和情感”的“体验”为动力,由特殊捕捉一般,由形象提炼抽象,由局部窥探整体,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感悟学习完全可以成为阅读教学过程新的增长点。但是,要把理论上的知识可能性完全变为实践中的现实性,那就必须探索寻求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认识,为此,作为教师,必须教给学生学会感悟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

(在新课程改革迅速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学的厚重价值,已逐渐转变为关注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课堂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在建构和谐与宽松,对话与开放,体验与感悟的生命成长的旅程。在这个载体中,倾听学生的心声,张扬学生的个性,诗意的人文关怀,一定会闪烁着创新精神的灵光,一定是融思想思维与知识传授,人文精神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新境界。

第三篇: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心理学基础

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心理学基础

摘要: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对学生素质的成分和组织进行了系统分析,把学生的素质分成三类:先天的、习得的和自然发展中形成的,这为素质教育的人才观奠定了基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也是当今世界学习研究的重要课题。建构主义贯穿于课改及《纲要》的始终,课改从某种角度上说是对建构主义一次勇敢的尝试。关键词: 素质教育 心理学基础 建构主义

这学期,我们开设《英语教育心理学》这门课。学习的过程中,我阅读了一本皮连生的《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心理学基础》。这本书主要论述了课程改革背后的心理学依据。

这篇读书报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素质教育以及心理学基础上的素质观,第二部分是论述课改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及其关系,第三部分,谈谈自己阅读这本书之后的一些感受。

1.素质教育与素质观

在从计划经济逐渐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变化。素质教育是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举措。

国家教委早在1990年就已经确定了素质教育的总纲领为“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那么,为什么要这样规定素质教育,是什么样的素质观在指引我们? 罗伯特·加涅在1992年修订出版的《教学设计原理》对学生素质的成分和组织进行了系统分析。

对一个人的素质的分析有各种着眼点。加涅对学生素质的分析,强调学生是学习者,他们身上形成的素质应有利于继续学习和未来的发展,他把学生的素质分成三类:先天的、习得的和自然发展中形成的。

关于学生素质的先天性,加涅只列举了三个例子。从信息的输入来看,人的视敏度有个别差异;从信息的内部加工来看,人类个体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7-2个组块;从信息提取来看,其速度也有先天差异。对于这些和其他由遗传决定的学生的品质,教学的目的不是通过学习去改变它们。相反,应“避免超越人类潜能”。

加涅倾注了毕生精力,找到了支配人类行为表现的五种学习结果,这五种学习结果也称五种习得的性能。这五种学习结果是: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

言语信息也称陈述性信息,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知识,是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相当于我国“双基”教学中的基础知识。

智慧技能就是根据某种语法规则说话、造句,或运用某些数学、物理、化学规则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当于我国“双基”教学中的基本技能。

认知策略有些类似于学习方法。学生所具有的与教学活动有关的认知策略,一般为与注意、知识的编码和提取有关的策略。加涅认为,聪明的学生一般善于运用认知策略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是个体习得的、决定个体行为选择方向的相对稳定的内部状态或反映倾向,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方面,如对人、对物、对社会、对自然的热爱的态度。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态度教育大致相当于德育,不过态度涉及的范围大于德育。

加涅认为,动作技能有两个成分:一是一套操作规则,二是肌肉协调能力。人的动作技能绝大多数是后天习得的,如音乐课上学谈钢琴,美术课上学画画。

由于教育目标就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因此有了加涅提出的这五种习得的素质后,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变得非常明确了。

自然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有两点:一般能力和差别能力、人格特质。

智力包括一般能力和差别能力,差别能力从一盘能力中分化出来,如特殊的记忆力,因此,智力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人格特质包括焦虑性、成就动机、性格倾向性、谨慎性、冲动性等。人格特质在量上因人而异,从而构成了人格特质的个体差异。加涅的理论只是支撑素质教育的心理学理论之一,这里由于篇幅原因,其他理论就不一一列举。

2.课改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及其关系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也是当今世界学习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的实际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察、评价、反馈;三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自主学习具有能动性、反馈性、调节性、迁移性、有效性等特征。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从狭义解释,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现代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其本质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与借助教师或他人呈现问题、讲解问题、得出答案的问题解决过程相对。

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几乎所有的合作学习模式都具有两个共同的本质特征:一是积极的相互依赖。也就是说,合作学习需要小组的成员积极进行分工协作,个体的学习成功依赖于小组的学习成功。二是个体的可依赖性。即学习小组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学习中承担的任务,并且各负其责,各尽其力。

倡行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自主、协作。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

3.读后感

上文中提到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这三种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与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主张不谋而合。

很明显,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建构主义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建构主义又是怎样具体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建构主义者认为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解释或假设,并非问题的最终答案,学生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可见,新课改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受到了建构主义的一些影响。

长期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缺乏实用性和趣味性。新课程改革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这与建构主义课程观强调的“课程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相一致。

我国以往的课程评价存在好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评价指标单一,重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对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单一,多采用纸笔考试。此次课改指出要提倡发展性评价;倡导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纸笔考试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小组讨论、研究论文等综合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这与建构主义所提倡的“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观符合。

建构主义贯穿于课改及《纲要》的始终,这里只是列举。课改从某种角度上说是对建构主义一次勇敢的尝试。

以上也只是皮连生的《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心理学基础》的一部分和自己的一些思考。总之,这本书使我对课改在心理学上有了更深的认识,受益匪浅。

参考书目

[1]皮连生.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心理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

第四篇:《医药商品分类基础》课程改革实施总结

《医药商品分类基础》课程改革效果评价

一、从《医药商品分类基础》课改历史看课程改革的必要性(1)2006年——创建

《医药商品分类基础》的前身课程是《医药商品学》,05年我院刚刚升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团队将该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周学时3,开设在第三学期,由于当时刚建立专业课程,还处于摸索和学习别人的阶段,高职同类院校并没有开设该课程,当时参考的主要是本科同类院校的医药商品学,所用教材的使用对象也是药学类、中药类专业的本科学生,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建立了相应的教学大纲、学习指导等基本的教学文件,但是课程定位不明确,课程内容体系也在探索过程。

(2)2007—2009年——整合改革

按照教职委课改要求,该课程一直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专业教学团队进行大量的社会调研,深入企业,征求行业企业专家建议,对接就业岗位需求,从07级开始到08级学生,将《医药商品学》合到《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课程当中,周学时为6,开设到第四学期,先讲医药商品基础,普及医药商品基础知识,然后再重点对常用药品进行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的强化,增强专业技能。在这期间结合我院高职学生特点,出版了巴晓革教授主编的《医药商品基础》校本教材,再结合执业药师讲义《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改革。

(3)2010—2011年——拆分调整

经过几届学生的反馈,第四学期专业课程数目较多,学生面临就业双选会,该课程虽然内容实用,但周学时6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效果欠佳,经过课程组的反复研讨论证,最终将整合后的课程重新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定位,重新拆分为两门课程,将《医药商品基础》定位为专业基础课,开始在入学第一学期,将《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改为《实用药学综合知识》定位为专业课,开设在第四学期。

(4)2012—2014年——创新提升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是山东省特色专业,学院重点建设专业,近几年本专业以岗位及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课岗对接、双境育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山东省特色名校建设过程中,紧密结合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三融一接、双线并行”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完善课程体系。成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合作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团队,根据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分析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完善“基于职业岗位分析、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要求核心课程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医药商品基础》在课程体系定位为专业基础课程,对后续核心专业课程起重要的引导和铺垫作用,作为基础课程代表,13年开始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体系结构重新选取教学内容,课程名称定为《医药商品分类基础》。经过课程的改革以及经验积累,学生参加12年和14年的“全国医药行业医药购销特有职业技能大赛”,分别取得第4名和第5名的好成绩,均获二等奖,在山东省同类院校位居第一。

二、新的项目化课程改革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新的设计理念

(1)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遵循职业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课程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课程设计总目标,在着力训练医药商品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同时注重医药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药品安全管理意识贯彻始终,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懂药、擅管、诚信、经营”的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为后续职业模块专业课程学习和职业综合素养提升提供入门引导和基础铺垫作用。

在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岗对接、双境育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依据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结合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并引入药店营业员、医药商品购销员、医药商品储运员等职业技能标准,构建了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能力递进”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社会、用人单位、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在行业企业专家分析归纳的三大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由行动领域转换的学习领域中,《医药商品分类基础》课程都处在必备的基础平台位置,对三大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岗位核心专业课程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和促进作用。

(二)新的设计思路

(1)以职业岗位工作分析为基础,定位课程目标; 专业教学团队广泛开展社会调研,进行药品运营过程管理、药品营销过程管理及药品服务过程管理中基层职业岗位工作分析,对照国家医药商品购销员、医药商品储运员、药店营业员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医药商品分类”典型工作任务,设置“医药商品分类基本技能”学习领域,课程目标定位于使学生获得从事医药商品分类所需的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医药职业道德和严谨扎实的工作态度,同时提高团队协作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医药商品市场典型常见品种达到“听名归类、按类列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顶岗实习奠定基础。

(2)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建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以校内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校内外专家组成专业教学团队,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在课程设计上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引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场所—学院大药房、药品经营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山东燕喜堂零售连锁药店等校外实训基地,采用不同的教学实施方案,在由模拟到仿真到真实环境中对不同医药商品进行分类识别和陈列上架。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学生融入体验式学习,实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教学做一体化,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岗位能力要求紧密对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3)依据职业岗位要求,结合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内容;

根据三大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选择、重构、虚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取实施“下家”检查原则,依据后续职业模块专业课程的需求以及参考国家医药商品购销员、储运员等职业资格考试内容最终设计本课程教学内容。《医药商品分类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按实际岗位需求中对医药商品不同的分类标准情境共设计6大教学项目,15个教学任务。专业教学团队在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过程中,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按照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要求序化教学内容,螺旋式递升,逐步实现学生从“生手”到“能手”再到“巧手”的转变。

(4)遵循认知规律,增强感性认识,创建“做→导→练→赛→验”五步递进教学实施方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整体上遵循“先行后知”的基本认知规律,充分把握高职学生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强的认知特点,授课过程中教师结合大量医药商品的图片、卡片、真实药品做引导,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直观性强,采取任务驱动下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基础课程大量理论知识需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坚持“在做中学,在练中记,在验中熟”,教学实施采用“做→导→练→赛→验”五步递进法,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师指导的学习活动,增强学习效果,达到教学目标。

三、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

(一)优化课程内容

以岗位工作为出发点,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然后由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项目,设计学习任务。

课程教学团队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在教学内容的宏观组织上,以药品经营企业基层岗位对医药商品分类的工作任务驱动为依据,根据不同情境下的分类标准,共设六大学习项目情境,13个能力训练项目,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螺旋式递升,整合并序化教学内容,随着学生对分类标准的熟悉以及对各类药品商品信息的掌握积累,项目学习性任务内容难度越来越高,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增强,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不断提高,教学场景的构建也逐步实现由模拟到仿真到现场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微观组织上,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基础课程以陈述性讲授为主的内容结构,按照行动导向的教学原则,构建以过程性知识为主的内容结构,情景化教学。在学习型工作任务的设计上,以典型常见病常用药品为载体,用真实的工作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学习,引领学生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行动路线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逐步完成由单一到综合项目的训练转变,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二)丰富的表现形式

为满足课程教学需要,规范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本课程的教学主要通过教学标准、自编校本教材、习题集、教学方案、项目指导书、视频图片资源、医药商品卡片及实物等相关教学资料,以及资源丰富的精品课程网站得以实现,满足课程教学需要。

(三)融合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本课程立足于项目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高职教育理念,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模拟训练、仿真训练、竞赛激励、现场实践、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该课程有大量的商品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图文并茂,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便于商品知识的把握。通过模拟训练、仿真训练、现场实践等切实提升学生医药商品分类的实践技能,让学生在反复做、练的过程中将品种知识融会贯通,熟能生巧,同时引入竞赛激励机制到考核体系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融入到专业“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技能赛事体系。

课程组根据不同教学项目的工作情境,结合高职学生形象思维与动作技能较强的特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习效果,确保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主体地位,通过学习场景和实践场所一体化教学项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教学实施过程中灵活运用展示法、小组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启发引导法、示范法、现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充分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医药商品分类专业技能,增强更新商品知识的方法能力,逐步完善学生的社会能力。

(四)实施新的全程化、综合性的考核方案,注重过程考核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考核评价体系是检验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效果的重要保障,是检验教学实施质量过程的重要评价手段。

本课程采用全程化、综合性的考核体系,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加大了过程考核和实践考核的比例,总成绩由过程考核和期末卷面考核两部分组成,两项各占总分值的50%。全课程6个大项目,13个任务,都有考核标准,根据任务性质,各占的比值不同,具体考核标准也略有不同,总体采用个人考核和团队考核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全程性、综合化的考核。

四、课程改革效果

实践证明,实施《医药商品分类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本课程教学团队在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施该项目化教学的2014级学生和未实施项目化教学的2013级学生中,各选取高、中、低三个层次的代表学生4名,一共24名学生进行了课程教学效果反馈座谈会,针对课程项目设置的重要性、合理性,接受度,兴趣度,与岗位工作的结合度,知识能力的掌握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座谈,进行了教学效果的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基点、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化教学,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创建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课程模式。实施这种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达到了“教、学、做”的有机结合,教学过程结合大量的药盒、卡片、图片等教学工具,增强直观性,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医药商品分类知识技能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学生认为,项目化教学授课的学习过程对自己将来走向社会后的实践动手能力“工作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评价优良率为100%。

考核过程由过去的试卷考核为主转变为过程考核为主,试卷为辅的综合性考核形式。小组学生在完成每一个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由于兴趣的增加,团队意识的增强,教学实施过程学生的主动性的增强等多方面原因,每个学生都很注重过程考核成绩,态度良好,积极性明显过于过去。从14级的期末总成绩可以看出,比13级平均提高10分左右。另外通过对期末试卷进行综合分析,试卷命题科学,题量”难易适中,知识覆盖面广,题型多种,题意灵活,考试结果与原来授课考试结果相比,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对专业技能实训的具体操作步骤认识较清,考试结果比较理想,成绩呈正态分布。

通过实施项目化教学,分学习小组教学,小组共同完成工作任务,这个过程也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职业能力,既达到提高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医药商品分类技能的目的,也使学生毕业上岗后能符合企业“上手快、适应期短、发展潜力大”的要求。同时,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也增强了教师实践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综合能力,促进了教师由传统 “教、讲、授”的角色向引导者、协调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转换,有效地提高了教师职业教学能力和职业教育质量,实现培养满足医药流通行业发展需求的优秀高端应用型技能人才的目标。

第五篇:课程改革实施总结

2013-2014学第一学期新课程

改革实施总结

“斗转星移,时光流逝”,转眼间一学期已悄然结束。一学期来,我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县教育局工作部署,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入、广泛地开展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现将一学期新课改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

1、我校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件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校教师将一轮课程改革视为一次难得的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2、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们逐步领会到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而是改造、创建新的现实,培育出有创造能力的人。从而形成了“实施新课程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要务在于更新教学观念”的共识。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

3、加强了教育的开放性,加强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联系。教师教学中立足课堂而不受课堂局限,立足学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善于捕捉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其它学科的知识信息

和最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学习、体验的实际情境,创设动手实践、创造的现实环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到教师外、校外,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4、重视课改,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课改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自我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之外,还注意了解最新信息,学习先进学校的经验,注意兄弟校之间的探讨与交流。

二、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1、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学期我们在进行课后反思的基础上,加强案例式分析,强调合作等,使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使老师走上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成长历程。切实有效的由新课程的旁观者,变成新课改的组织者、参与者,投身到新课程中的改革中,并在实践中找出其中最关键、最困惑、最有价值的问题。针对自己的实际状况,制定出阶段性学习努力目标,提出具体的实施步骤,在自修自研的基础上对照自我发展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并在教师中进行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使教师既研究了自己,又分享了别人成长的经验,提高了反思能力,自觉调合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

2、为了使我校教师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一学期来我校要求每位教师上好5节公开课,并进行课后交流,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3、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一直与本乡兄弟学校开展联片互动,形式多样,尤其注重公开课教学和教育教学心得交流,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质量

1、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凸现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

2、新课程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教师要走下高高的神坛,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们努力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把鼓励、微笑、赞赏带进课堂,在与学生交往互动、合作交流中与学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中健全学生人格,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3、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参与新课改的积极性。在改革实验中,我们要求教师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真正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听取他们对我们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

4、为了深入贯彻充分发挥孩子创新意识和潜能的课改思想,在校内成功组织了书法、绘画、第二课堂活动技能汇报表演,全校师生全员参与,使课改工作生龙活虎。

四、开展校内教学、说课比赛

我校在每学期开展教学、说课比赛各一次,中青年教师互相学习切磋,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更新思想,转变观念,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从而推进我校落实新课程的步伐,发现培养人

才,树立典型,推动教学工作向前发展。

五、课改中的一些问题和疑惑

1、师资力量不足。

2、课改工作中,家长不理解,从而失去了一些必要的支持。

3、学生的知识面窄,农村缺少知识来源,在短时期很难有较大的改革,教师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一些专业知识等很难得到详细的资料。

4、对学生的引导和课堂的调控也有一些难度,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讨论漫无边际,在限制时间内很难达到讨论目的,无法保证按时完成教学内容。

新课改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在实践中摸索,克服困难,总结经验,树立课改必胜的信念,目前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做出更多的努力。

下载2001年以来实施的基础课程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1年以来实施的基础课程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更新)

    老调新“谈”——浅说科学实验探究学习中学生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永康市实验学校吕阳春摘要:学生的学习好差是客观存在的,过去有,现在有,将来同样会有。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5篇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选30题1、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1、新课程中的教学观应体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强调4、新课程对......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五篇模版)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整体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不能适应时......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总结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总结 《机械设计基础》作为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基于该课程在机电专业的核心地位,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设计水平,本学期把它......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总结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总结《机械设计基础》作为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基于该课程在机电专业的核心地位,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设计水平,本学期在机电1201......

    数学科实施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让数学从课堂走向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科实施课程改革经验汇报材料 当课改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时,我校紧跟时代改革的步伐,积极投身这场基础教育的革命,以创新的精神......

    学校实施课程改革情况汇报(本站推荐)

    丹阳市实验学校实施课程改革情况汇报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我市顺利推进。作为丹阳教育对外展示窗口的实验中学,我们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

    课程改革实验实施计划

    课改实施计划南门外小学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实施计划” 关于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的要求,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