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职业教育分析及总结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学习分析及总结
目前,我国统计发现我们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存在着规划意识不强、所作规划过于理想化等缺点,院校开展职业职业发展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认知,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和成功机会,降低学生的离职率和就业压力。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做到全程化、系统化、全员化,转变使我们大学生的思维定势。大学生活是生涯设计的最重要时期,提早开始行动,做好就业的心理与知识能力等多方面的准备,才能使你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俗语“凡事预则立”阐述的就是这个原理。当然,有生涯设计的人未必个个都能成功,但成功者一般都有明确的生涯设计。成功的人生需要正确规划,有一句话说得好:今天你站在哪里并不重要,但是你下一步将迈向哪里却相当重要。生涯设计需要有步骤有条理的进行,本章将通过介绍什么是职业规划,让你清楚自己将要做一件对自己来说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还将介绍职业规划的原则和具体方法。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将会为自己设计一个清晰、明确、完美的人生!
大学中的我们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的热门话题,许多高校更是将其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联系起来,为此开设了相关的课程,甚至有的学校将其设置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关注职业职业发展教育的大学毕业生也越来越多。但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大学生对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并未真正理解职业职业发展教育的确切含义和程序,缺乏规划的具体技巧,从而导致职业发展教育的应有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教育更有待加强。!
职业发展教育是指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和教育计划,对完成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路线做出科学的安排。职业发展教育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自我评价———环境评价———确立目标———职业测评———职业定位———实施策略———反馈调整。整个规划流程中,正确的自我评价最基础,科学的目标最核心,正确的实施最关键,反馈调整最必要。每个环节做不好或出现偏差,都会导致整个职业生涯的失败。
有调查表明,大学生对自己的业发展教育现状满意度在30%左右,这说明目前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大学生的职业职业发展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职业发展教育意识不强;职业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职业职业发展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应地也就影响着规划的水平。有调查表明, 75%以上的高职大学生对自己将来发展、工作、职业生涯没有规划, 20%左右的大学生不明确,只有5%左右的大学生有比较明确的规划。职业发展教育存在理想化倾向。职业生涯目标的理想色彩较浓。有调查表明,75%的高职大学生表示自己两三年之内要做部门经理;高于70%的北方非大城市的同学表示30岁之前要达到月薪四千元以上。偏重对外职业生涯的追求。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求职时片面追求用人单位是否有名气、工作是否辛苦、工作时间地点是否符合自己的意愿、工资待遇如何等,而很少有人从工作是否与自己的个性特征相吻合、公司和个人是否有较好的长远发展等方面来考虑。正确的职业选择应兼顾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发展空间,但北森测评网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进行的《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显示,事实上仅有17.5%的人在择业的同时考虑了这两个因素。倾向于把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归于外因。笔者所接触过的许多大学毕业生在职业生涯遇到挫折时,往往将不如意的原因归结于社会不公、家庭政治和经济地位等外在因素,顺利的则认为是家里有人帮助、碰巧遇到了好机会、好上司等,而很少有人从自身的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寻找原因。
在上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后,分析我们大学生目前对职业发展教育有以下几种态度: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职业职业发展教育方面的知识既渴望又陌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教育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虽然大多数高职大学生都认为职业发展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对于寻求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士的帮助却表现出犹豫;学习《职业发展教育》课程有明确目的,往往是出于好奇或表现出从众心理;部分学生自认为自己各方面的优势(或劣势)非常明显,因此产生了强烈的优越感(或自卑感),觉得没有必要进行什么规划(或规划也没有用),从而根本就不重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有的根本就没有想过要进行什么规划。
在我们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存在不科学性。以自我需求为中心的完美主义倾向。许多大学生在进行职业发展教育时往往只关注自己的感性需要,很少考虑自身特质、社会现实和客观需求。如有的在进行规划时就根本不考虑自己的个性特征、专业特点、素质能力等因素,盲目地将生涯路线锁定在行政方向。
我们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认真分析、理性思考,即使有学习如何进行职业发展教育的机会也不珍惜,到临近毕业或毕业后求职不顺利时才临时抱佛脚,找本职业发展教育书看看或找个人问问,一旦找到工作就又将职业发展教育和管理抛之脑后,从而使职业职业发展教育失去了实际意义。
职业观就是择业者对职业的认识、态度、观点,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正确的人生观决定正确的职业观。人们生活、学习环境不同,客观上如老师、亲友对职业的认识不同,社会择业指导水平的不同等,都影响着择业者特别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形成不同的职业观。如对为什么要选择职业、选择什么职业、什么是理想职业、个人适合从事什么职业等就存在不同看法。正是由于在这些问题上的看法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择业方向、不同的职业行为。有人择业方向正确,有人进入误区;有人事业中成绩卓著,有人无所作为,甚至屡次在择业竞争中失败。由此可见,职业观对就业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高校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缺乏社会阅历的大学生解决以上问题。
一个科学的职业发展教育可以帮助我们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大学生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大学生准确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帮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引导我们大学生根据人职匹配理论进行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使大学生学会制订正确的生涯路线和实施方案,并进行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
职业发展教育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碰运气”。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职业发展教育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
职业发展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机会只垂青有准备之人。”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做好自己的职业发展教育。许多大学生不是就业、择业前先做好自己的职业发展教育,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将找到理想的工作寄希望于运气。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埋怨招聘单位是有眼无珠,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这些大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发展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他们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靠的是学识、技能、关系等条件,职业职业发展教育纯属纸上谈兵,耽误时间,有那精力还不如多跑两家用人单位。其实先做好职业发展教育,未雨绸缪,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更高效。
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社会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很看重各种形式的人才交流会,这也是他们走向社会、选择职业的主要渠道之一。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既不分析自己,也不了
解分析用人单位,不管什么行业、什么岗位,漫无目的地投递简历,投出去了就算完成任务,不问结果,但求心安,结果是劳民伤财又无效果。而用人单位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去分析选择。目前,我国人才交流会对接成功率很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缺失,即大学生职业目标相对模糊,对自我缺乏认知,对现实缺乏了解和分析。
有利于降低离职率和就业压力。于缺乏指导,没有长远打算,缺乏职业职业发展教育的大学生职业目标模糊,缺乏自我认知,盲目就业和择业,直接的后果是人职不匹配,接踵而至的就是频繁跳槽。而做过系统职业职业发展教育的大学生一般都有明确的职业定向,对第一次择业往往都很慎重,在真正双选的基础上找到一个相对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降低了因人职不匹配而导致的离职率。一些大学生能找着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随意地更换工作,毕业多年仍没有职业定位。这种无规划地更换工作,一方面难以在一个合适的领域内积累必要的职业经验(而这正是企业所需要的);另一方面频繁跳槽,会影响自己职业的稳定发展。一个不具备应有的职业技能和经验的求职者,或者频繁跳槽的求职者都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个体的这种行为最终会演变成整个社会对大学生求职者的谨慎选择,导致另一种就业压力,从而使大学生承受就业压力的时间变得更长。
职业发展教育绝对不是开设一门课程那样简单的事情,它是指导学生如何科学地确立职业目标,制订正确的生涯路线和实施方案并进行科学的管理。高校要将职业目标、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进行项目分解、合理配置,将生涯教育贯穿整个大学全程,分阶段、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职业发展教育教育,使学生一入学就认识到职业素质的提高与一般知识技能的提高同等重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潜能,以正确、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行为度过大学这一人生的重要时期。
职业生涯目标不是仅仅依靠专业知识和技能就能够得以实现的,它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这些综合素质涉及职业理念、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方方面面,高校要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专业素质水平,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加以教育。
要想切实提升高职大学生的规划水平,一方面,不仅要对毕业生加强职业观、职业素质和求职技巧的教育和指导,而且要对全体大学生加强教育;另一方面,不仅要求职业职业发展教育课程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指导水平,而且要求全体教职工树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理念,从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学生严格要求和指导。另外,我们大学生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成长观,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根本上转变目前高职学生“临近毕业才关注就业”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大学生从入学之初就能及时、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职业特性,积极主动地掌握外部职业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专业进行职业职业发展教育,制订出既适合自身特点又符合社会需求的切实可行的生涯发展目标和行动方案。使学生在整个学程都关注就业,为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总之,开展好职业发展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帮助我们大学生实现人职的最佳匹配,促进我们一代代的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顺利成长,充分发挥潜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佳效益。
第二篇: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历经创业——辉煌——下滑——回升——又低落——再攀升这样一个波浪式的发展路程。它的起落直接与劳动就业市场变化,整个教育结构的战略调整,政府的政策导向等因素密切相关。近几年,北京市的职业教育也处于“低谷”。在职教下滑的严峻形势下,国务院召开的第四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使职业教育再次引起各界关注,搅动起思想的碰撞和实践的探新。本文是在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对现存主要问题进行诊断,并试图从创新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教
困惑——中等职教面临五大难题
问题一:生源危机
一是学生数量萎缩。近两年“普高热、中职冷”的“生源大战”局面愈演愈烈,北京一个远郊区的某所职高去年只招了31个学生。数字表明:随着北京学龄人口的变化,初中毕业生将逐年减少,到2008年,将从2001年的14万人逐步下降到9.6万人左右;“普高和高校”的扩招导向使得普职比例呈“普增职减”之势,今后几年,职校招生数还会继续下降;初中毕业生的锐减、普高的扩招、中职缺乏吸引力带来的“招生难”,无疑给职业学校带来巨大的生存危机。
二是学生状况处于弱势。淘汰分流机制下的职校考生分数偏低,比如,为了“初中不落地”以及社会的稳定,使得一些职业学校不得不录取分数很低的学生;“考不上普高到职高”的无奈选择,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人格发展;把相当数量的不合格初中毕业生教成“学历加证书”的合格职校生谈何容易?“生源质量下降”是职教人的又一悲叹!问题二:体系割裂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后发的教育类型,在体系上应该说是不完善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是很清晰。
其一是在层次上衔接不够。过去一般认为,“职业教育”从层次上看主要是指职高、中专和技校等中等层次,高职是众多人所陌生的,而且中高职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也缺乏有机的衔接。中职与普通高校的交叉衔接更是缺乏有效机制。
其二是在类型上融通不够。初三后分流的职教与普教相互分离、高中阶段的职普二元并存,是我国中等职教模式的一大特色。职普相互融通和渗透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综合高中在国外是成功的模式,但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取得经验形成特色。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也处于浅尝实验阶段。
其三是职业培训在正规教育体系中没有正式的地位。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多地属于非正规社会教育系统。但随着职教事业的变化,成人的、非学历的职业培训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重要功能之一,原有的教育体系显然具有局限性。问题三:模式单一
尽管多年来职教取得很多经验,但用它本应有的“多样化”的内在特征来对照,依然带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化”的痕迹。
一是办学功能单一。几乎都办成学历教育、正规教育,非学历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只是一种补充形式。
二是办学体制单一。在北京现有的约220所中等职业学校中,仅有20所是各种形式的民办教育,其余均为公办学校。与国家积极鼓励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采取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不相适应。
三是办学形式单一。职业教育在国际上主要有三种模式:以学校为主的模式、以企业为
主的模式、以企业和学校相结合的模式。我国是比较典型的学校本位模式,企业和行业参与的力度和广度不甚平衡,其中有认识问题、有政策问题、有企业的困难,但关键还是制度和机制问题。以学校为主的办学模式,带来的是资源和投入的客观需要与实际供给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高成本的学校模式也遭到世界银行专家的质疑,他们在一份报告中发出“今后20年内,中国应把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减少为零”的惊人警示,引起国人官方和学者的争议,且不说这个判断是否合理,至少为什么、从哪个角度引发出这种结论,值得我们深思。四是教学制度单一。学校系统的职业教育几乎都是长学制,或是三年制,或是四年制。一些经济和企业界人士认为,若单纯从职业能力和岗前培训的角度看,许多岗位职业(工种)根本不需要3、4年的培养;另外,职业教育和培训主要是面向企业行业,固定而不灵活的教学制度也不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
问题四:管理多头
在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多头分散的管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表现为:一是部门分权。职业教育分属于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各行业部门多头领导。
二是证书分管。教育部门发学历证书,劳动部门发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不同行业又有执业证、专业技术等级证,等等。—个中等职业学校或一位职校生要面对多方证书考试。
三是中职与高职分统。同是一类教育,同归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却按层次分割开来:中等职教归职成教司(或处),高等职教归高教司(处)。
四是职前与职后分离。职前教育主要是教育部门的事,职后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多是劳动部门、人事部门、各行业、社会和个人的事。
总之,尽管职业教育很复杂,但多头的、分散的管理模式难免形成交叉、争权、推委、扯皮、门户之见等弊端。
问题五:质量遭非议
中等职教因为先天的不足(人、财、物、办学思想等)和后天的不利因素(社会认识、用工政策、政府导向、自身条件)影响,导致它的社会吸引力和认可度都不是很高。据北京教科院的一项“公众对首都教育现状的评价与预期调查”报告显示:公众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满意度状况,中等职教的分值最低(满分为5,中职为2.96),质量评价不仅低于学前、普通中小学和高校,甚至不如民办、私立学校及继续教育。这种状况需要客观地分析,至少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增加了职业学校教育的难度。
第一,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及实习的双重要求,在有限的学时下很难把握比重适当,二者的关系始终困扰着职校,畸轻畸重在所难免。
第二,升学与就业两个目标两种标准,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如何兼顾,难免此消彼长。第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获得,孰轻孰重?道理上好说,实践中谈何容易!第四,“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与匮乏的矛盾。在职教形势迷茫,理论和技能人才奇缺,人事制度、教师培训机制和流动机制没有健全的形势下,如何扩充“双师型”师资?
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比如质量观、课程、师资、教学模式等等,但是,上述矛盾有些是学校难以摆平的,需要靠外力来缓解。
思考——中等职教发展的七个创新思路
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教育创新”的战略思想,这是促进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从首都教育现代化与终身教育体系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要求出发,针对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应该从创新的角度提出与时俱进的新思路、新举措。我不揣在借鉴与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七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营造氛围——改变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非主流的补充性”地位,树立职教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主干地位,特别是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职业教育首先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极为重要但又是非常薄弱的一个部分,必须改变职教是“二流教育”的看法和做法。
职业教育区别于他类教育的地方就是其经济地位的日益突出:本土的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劳动者素质,从而提高民族竞争力;就业与再就业工程、促进农村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哪个战略都离不开职业教育和培训。
相比而言,职业教育的接受者是数以亿计的普通劳动者及其子女,实际上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应该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识和发展职业教育。
要加强和引导舆论宣传,要刨造一个“重技术,重技艺”的社会氛围,国外“博士可能失业,师傅永久吃香”的现象值得深思。只有把正确的认识与政策和制度一致起来,职教才能真正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如用经济杠杆和就业准入证书制度的手段,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和技术人才的鄙薄观念,导向作用才算到位。
二、扩大生源,辐射周边——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兼收,北京人与外地人兼顾,在校学生与社会成员兼容;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继续教育并行。
北京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今后几年初三毕业生逐断减少,普高和高校扩招的形势有增无减,人才学历层次高移也是一种趋势。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作用逐渐淡化,因此仅是学历教育的单一功能必须改变。职业学校更重要的是发挥资源优势承担非学历的职业培训。普通高中生、大学生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的在岗、转岗及其他培训都是职业学校的重要功能。既为学生服务,又为企业服务和社会服务。
据统计,2001年北京城区和郊区的职业高中学校比例是67:33,而到2005年,初三在校生的城乡比例是45.6:55.4,初中在校生的城乡比例将是48.6:51.4。在适当调整北京城区和郊区县的学校布局的同时,还要考虑城区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城区孩子的“追高”现实,应充分利用城区优势资源满足农村孩子的求学需求,更多地吸引和接收农民子弟到职业学较学习,从而为农村、农民和农业现代化服务。
据涠查,首都的特殊位置对外地人有很强的吸引力,北京应适当放开招生政策,允许有能力的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以向外地辐射,既为北京服务,又为全国服务。
据资料,北京每年约有2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下岗职工待就业人员约有7万多人,再加上现有企业人员也需要培训,这些人员为学校吸引受培训者提供了众多的对象。
三、多种形式升学,多种面向就业——探索中职升学的新模式,适当扩大职校生对口升学的比例;就业重点面向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现代制造业,并打入国外劳务市场。
中职不再是终结性教育已被认同,中高职衔接已成为改革的重要举措。北京市规定,到2008年,参考资料:
[1] 胡思旭;高职院校营销效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 刘莉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 2004
[3] 朱丹;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若干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 2002
[4] 陈胜祥;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困境、成因与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05
第三篇:大学生恋爱观调查问卷分析及总结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问卷分析及总结
调查人员车彦男10043211张天聪10043213 潘 迅10043212高明宇10043209 彭 阳10043226 这次调查是在南昌航空大学校园内进行的。有55名男生和11名女生参与了此次调查问卷。此次调查都是随机的问卷调查。在这次调查问卷中有35人无恋爱经历有20人有过初恋有6人有两次有5个学生有1次其中20人认为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而46人认为是选修课其中我们得出女大学生在情感方面有着诸多不成熟与有待引导的地方女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并不单纯的取决于年龄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其自身原因以及一些与之相关的社会原因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其在大学恋爱行为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商品经济的冲击文学艺术诸如电影电视录像流行歌曲刊物等的潜移默化。
二、避免孤独。现在人的性格组成为每位心理研究者所关注而孤独则是让大家头痛的问题。观察表明知识层次越高的人越容易产生孤独的感觉。告别父母背井离乡的女大学生初来乍到人生地疏孤独之感油然而生为了排遣寂寞无聊的光阴她们总是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试图他乡觅知音更有“不在寂寞中恋爱就在寂寞中变态”的说法于是不敢寂寞的大学生们纷纷选择了恋爱。从调查结果显示部分的学生选择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寻找精神寄托。”
三、主观原因。作为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是不容忽视的。当代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方面较七十年代的女性又有了变化。她们接受的信息源广、信息量大了解世界流行的最前沿的东西思维方式也有了较大的改变而现实状况的不适应造成心理状态的矛盾她们自身难以解决往往出人意料的行为举止在面对突然来临的事件时她们自身的弱点也就表现出来。现在大学生还因为这些方面影响
1、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的复杂程度认知不够对人的复杂性、多面性的认知不够。
2、主观愿望的理想化、完美化与客观现实有巨大的反差常常是以成人自居来看待和处理社会、人生。
3、相当部分学生由于经济不独立希望拥有更多的经济财富——钱、财物。消费观念出现偏差或超前或畸形发展特别渴望挥金如土的感觉从而导致求职为人处事的轻率、盲目。
4、求突变求机会的机会主义思想认为突变会瞬间改变从而常以一种侥幸的心理来认识社会当然还有部分学生抱着一种冒险寻找刺激甚至是尝试的心理去面对生活但真正面对时又感到无能为力同时也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成熟意识偏弱大部分人在进入大学后存在目标失落和目标模糊的问题一部分人把大学作为人生奋斗的顶峰觉得能进入大学已经很不错了缺乏赶事业的雄心壮志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懒懒散散进取意识日趋淡薄考虑未来时很少想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在感情方面犯错将会对个人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青春是无暇的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任意妄为随心所欲。爱情是什么爱情神圣而伟大爱情的力量也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为社会发展不断取得进步但是社会风气仍存在欠缺的一面。甚至一些大学生也进入误区这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也是对爱的一种曲解。学生在对待情感的问题上有着太普查天下民情追踪万千事迹真情天下 多的迷茫所以学校有必要开展有关课程与讲座。给与他们正确的指引让他们知道爱是发自内心的由肉体到灵魂的深刻理解。爱是发自内心的是忠诚的。有时候鲜花与玫瑰不是爱情而是平时关怀与真诚的问候可能是爱的信号但我们常常希望爱与玫瑰同行爱与永恒相伴年轻的大学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当选择的机会放在手中时学会珍惜学会爱自己学会爱他人。大学生恋爱观调查分析总结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最具冲击力的情感。爱情使人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它能使人体会到人生的美丽让人获得新的生命同时爱情也会让人痛不欲生。爱情既让人学会宽容也让人变得苛求。健康成功的爱情使人充实、快乐扭曲的爱情让人痛苦、消沉。如何赢得真正的爱情挖掘心的潜能升腾起无穷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如何面对爱的冲动如何对待爱的酸甜苦辣如何将爱转换为人生的巨大能量。这些都摆在大学生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应对恋爱有正确的认识 爱情是一种异形间的强烈的吸引状态这种状态与关怀、依赖、信任和自我暴露以及性欲等特征联系在一起。所以爱不是目标而是一种体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爱情生活对人类精神活动有重大影响人们的困惑、烦恼、痛苦、沮丧大多来自感情领域。人们臵身爱情中可以原谅对方严重的不严谨但不能饶恕一点点的不忠诚。爱以相互信任为前提没有平等和相互信任就没有爱情。
二、大学生恋爱的意义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恋爱对大学生心理的成熟健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恋爱是青年释放日益强烈的性冲动的重要途径。通过恋爱接触异性使青年不再感觉到性的压抑紧张。其次性意识的发展必须经过恋爱阶段才能完善。性同一性的建立也要通过恋爱。而且恋爱对大学生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因为恋爱是两个人人格的深层接触。在此过程中青年的自我概念受到对方的影响和发展真正懂得了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的前提下调整自身缺陷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出健康的自我概念。恋爱对一些个性因素和社会感情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恋爱中的两个人的深层交往为提高大学生交往能力适应以后的社会打下基础。难怪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恋爱是青春晚期和成年早期最重要的事情只有经过了恋爱人才会真正的成熟起来。大学环境有它的独特性对大学生来说他在青年走入社会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缓冲环境。有了这个缓冲青年能更从容地完成社会化更完善地发展自我概念而不至于感受到从青春中期直接落入社会的强大反差和心理不适。由此看来大学生恋爱并不是件坏事它对青年的成熟很有帮助。加上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已不再是幼稚的少年文学艺术中歌咏的爱情当然是让他们主球的目标。不过恋爱的意义虽有积极的一面有时也会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热恋与婚姻失去配偶等生活是在心理紧张量表上分值很高的事件。过度的兴奋和悲痛都会加剧心理紧张。恋爱正是使人是高兴时痛苦的事。处在热恋中的大学生会为一些小事而高兴或烦恼。因此恋爱带来高度的心理紧张。恋爱的进一步发展还户带来社会问题这也是产生心理失调的重要因素。如婚前性行为的增加普查天下民情追踪万千事迹真情天下 等造成大学生心理负担超重。热恋中的男女虽然感觉带强烈的焦虑感。那些遭受恋爱挫折的人就没这么幸运了。失恋的青年会失魂落魄就觉得人生意义不复存在生活下去只有苦难和折磨有人甚至走向了绝路。如果没有恰当的心理指导或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失恋对青年的心理打击是很大的。
三、常见的大学生恋爱挫折 1.单相思 单相思即单相恋是指异性之间一方倾慕另一方而对方没有相应反响。单相思的特点是爱慕感的单向投注性它仿佛是从内部烧尽了个人的精神力量给人造成看不见得深刻伤痕对健康有极大损害。陷入单相思给人带来痛苦和自卑甚至完全丧失自信。单相思的原因很多如“门不当户不对”年龄、相貌相差悬殊道德文化修养、个性特点不符合。青少年涉世未深、理性判断力不强所以容易产生单相思。在青少年中单相思有两种情况一是明知对方不喜欢自己仍然以为追求二是误解了对方言行的含义错把友谊当成爱情。陷入单相思的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捉摸对方的言语、表情、眼神幻想与喜欢的人在一起的种种场景。一旦从自己营造的“空中楼阁”中清醒过来幻想被无情的现实击碎。情感得不到满足便会陷入极度的烦恼和空虚之中。伴随着不良的情绪身体机能状态也受到影响甚至导致疾病。受单相思困扰的人力图摆脱这一怪圈但总感觉力不从心。2.失恋 有恋爱就有可能失恋。恋爱双方都希望爱情走向成功就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情的发展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两个人从相识、相恋、相爱到缔结良缘要经历曲折坎坷和时间的考验。当恋人因社会实现、他人干预、情意不和等因素而感情破裂时失恋的挫折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生活和正常学习活动。如何结束一桩不恰当的爱情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一般来说双方一致同意分手处理起来容易些。但就其本质来说仍然是一次失恋。如果一方决定分手会给对方带来很大的打击、其实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每一位恋爱者都应做好应付一旦出现失恋的思想准备。失恋会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尤其是接受分手的一方。从热恋关系中断裂出来一下子失去与自己最亲密的人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痛苦的。失恋者经常表现为逃避现实缩小人际交往圈精神生活上既折磨自己又影响旁人的情绪有人甚至向恋人进行行为和心理上的报复。
四、大学生应怎样走出失恋的心理阴影 解决失恋和单相思先要端正认识。爱情不是生活的唯一内容又何必为它耗费所有的精力甚至抛弃生命像别人倾诉自己的内心烦恼也哼必要倾吐出郁积的情绪会缓解积蓄的心理紧张。如果上面的方式都不凑效适当应用心理保护机制产生代偿迁移效应也是行之有效的。所谓代偿迁移指青年把失恋和单相思造成的心里紧张迁移到其他方面来缓解这种心里紧张。代偿迁移的方法有四种 1 确立“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信念 这是一种心理保护方式。失恋或单恋者要认识到好的异性在各个阶层各个地方都存在。时刻向自己重复这个信念可以通过口头就会在一段时间后是自己相信他。既然好的异性到处有我就没必要纠缠在一个人身上不普查天下民情追踪万千事迹真情天下 放了。2“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 酸葡萄效应指失恋或单恋者为了缓解内心痛苦像伊索寓言里狐狸所说的“葡萄是酸的”。指以前的恋人和单恋对象的一些缺点有助于打破理想化倾向。“甜柠檬”效应则是罗列自己的各项优点。找出自己的美好之处可以恢复自信从而减轻痛苦。3环境迁移 不要再过去过多涉足以前常与恋人呆在一起的环境睹物思人会使你更加伤悲。而时过境迁痛苦就会慢慢淡去。4升华 恋爱的挫折可以化为一种动力。当你为了减轻心理紧张而把热情投入到事业中去你就会把这种紧张慢慢地释放变成事业的帮助。
第四篇:职业教育培训总结
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工作总结
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的规划与部署下,在国家师资培训项目办的统一调配和指导下,自2006年教育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以来,本基地共承办了全国中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4期共5个班,培训了来自27个省市自治区共计125名的中职骨干教师,较好地完成了国家级师资培训任务。培训工作平稳有序地开展,得到了广大学员的一致赞誉,连续三年网上学员评教达90分以上。
一、基地发展历程与自身建设
1、基地介绍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北省教育厅直属的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学院立足湖北、辐射全国,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具有“四种意识”(竞争意识、创业意识、责任意识和国际化意识)、“五种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学校现有占地面积1440余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3亿,年办学经费突破2亿元;现有教学设备总值1.6亿元,拥有53个校外实训基地、211个实验师训室。现有教职工1213人其中专任教师820人,教授、副教授291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津贴专家7人。
学校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商学院、外语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人文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轻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共69个专业。建有国家精品专
业建设项目1个,示范性建设国家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重点及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22门。数控技术、光电子技术、现代纺织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空中乘务等专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同类学校中具有较大影响。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5月批准而建立的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本基地承担机械、模具、数控、电子、计算机以及工商等各专业门类的师资培训工作。自2006年教育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以来,已开办全国中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28期,累计培训全国各地中职骨干教师2875余名。
近年来,基地在加大职业教育改革体系构建的同时,也加大了培训硬件设施的建设。截止2010年,基地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室17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16个,仪器设备20000多台套,共投入资金10634.4万元。
2、师资培训的机构设置
对国家师资培训工作,学院与基地领导一直高度重视。学院成立有“国家师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马必学任组长,分管副校长李望云任副组长,基地负责人、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任基地办公室主任,各相关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并配专职、兼职工作人员各一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继续教育学院),负责国培师资的日常工作及组织落实各期国家师资培训任务。
按照“精心设计、充分准备、严格要求、热情服务”的培训工作方针,国家师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严格的培训工作程序与操作规范。每师资培训项目计划下达后,由“国家师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召开有各相关二级学院主要领导与培训工作专班责任人参加的“培训准备工作”专
题会,明确工作任务与要求,讨论培训工作实施的组织方案,并对培训各环节的工作给出指导性意见;各工作专班根据培训的专业门类、培训要求以及培训时间,制订各专业的培训执行计划,拟定培训教学进程,经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再进入实施阶段。
依据工作小组讨论制定的各项方针,办公室负责具体落实到各个部门,将项目分解成更小的单位,分别具体到负责人。办公室具体负责师资培训过程中的各项事宜,申报培训经费,任命培训辅导员,组织学员活动,加强与学员的沟通和联系,处理学员在培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联系培训专家和培训专业讲师,确定并保障培训进程的顺利进行,全面负责学员在培训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
3、学员接待和接待人员基本职能
在参培学员报到之前,学员接待专职工作人员就与他们建立了联系,随之与他们交流培训相关信息、答复有关培训的各类咨询,并传送一份详尽的“学员报到指南”。
为保证接待工作有条不紊,基地制定了详尽的接待方案与“接待人员守则”,实行答复学员咨询的“首问负责制”工作方式,强调培训是教育服务、接待工作要以培训学员满意为第一要务,接待工作人员务必以满腔的工作热情安排好学员的食宿。本次接待地点安排在入住酒店,实行学员报到和住宿安排“一条龙”服务,简化了报到流程,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对同时有多个专业的学员来报到时,我们采取“集中接待、分系安排、各尽其责、统一协调”方式接待安排好全体报到学员。在发给学员的资料袋里,除常备物品与教材外,还有一套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介绍资料和2009年培训手册,使学员从一开始就了解本期开班的培训内容、培训要求与培训安
排、培训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4、培训讲师与培训督导
基地要求培训授课教师在开班前两周必须编制好培训项目的授课计划,计划必须以培训方案为依据,并要求按照预定的教学模块来设计,每一个教学模块中要体现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结构设计与讲授时间的分配。
在培训教学的过程当中,基地还组织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担当培训督导工作,负责检查培训教师的授课进度、教学质量,跟踪了解学员的专业学习动态,并指导授课教师实时调整教学进度、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上,基地鼓励授课教师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并将我院“全国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改革与创新的成果应用于职教师资培训当中。如“逆向工程项目一体化教学法”、“工作任务引领式教学法”、“专业技能示范操作教学法”、“范例式教学法”、“项目(如冲塑模具结构设计)单元式教学法”、“工作情景中的小组研讨学习法” 等这些具有职业教育改革特色的教学方法,在培训教学中都得以广泛采用,并获得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他们说:“我们通过参加中职师资培训,不断学到了专业领域中最前沿的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还从“武职”学到了职业教育中育人模式的创新、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很多参加过我基地培训的学员反映:通过试行运用在武职学到的“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学校的职业教育深化改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每年参加培训的学员自发组织为基地赠送锦旗,对基地的工作表示肯定和感谢,“参加武职的国培,不仅学到了知识,磨练了技能,还交到了朋友,建立了受益终身的沟通桥梁,收获太大了,感谢
武职,感谢国培!”
5、组织专家讲学
在培训过程中,基地邀请全国知名职业教育专家或在某一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的教授来基地讲学,对参培学员传授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引导中职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讲授职业教育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等。每次专家演讲结束后,进行现场答疑解惑时,学员都非常踊跃地与专家沟通对话,把自己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想法与感受一股脑地倒出来,通过与专家的交流,学员们感到受益匪浅,普遍认为“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
6、校企合作模式和学员实践
在学员进入企业实训前一个多月,基地就多次派遣专门人员外出联系学员的实践企业,进行反复沟通与协商,对学员企业实践教学做出周密细致的安排,直至签订校企协议。
在学员企业实践期间,对集中安排的学员实践点,基地派出随队专业指导教师与辅导员各一名,分别负责学员的专业实践指导与生活安排;对分散的实践点,基地随时保持与学员的联络,并委派实践项目负责人与专业教师定期前往巡查,及时解决学员企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基地还设计了“学员企业实践情况反馈表”与“学员企业实践考核表”,分别由企业培训负责人与基地实习指导教师填写,并在回收使用后整理存档。
由于基地的组织工作到位、带队教师认真负责以及学员们的积极配合,校企关系呈良好发展状态,基地与多家企业与公司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
二、职教师资培养培训项目研究
1、职教师资培养培训项目研究的组织工作
基地主管院领导高度重视师资培训项目研究工作,并将其作为学院“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大事来抓。1999年基地就成立了职业教育研究所,研究所2003年又下设“师资培训项目研究课题小组”,组员由院内5名资深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副教授、各专业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组成。该小组每学期都进行一次师资培训项目的研讨活动,拟定研讨方向与研究课题,并组织所定研究课题的开展。2008年1月,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的全国第二届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评选中,学校社会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所被评为“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2、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指导培训项目,以培训项目为载体,推动师资培训科研工作深入开展
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是服务于培训工作的,因此,基地培训项目研究的课题是基于培训实践而产生的。在师资培训过程中,总会存在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思想观念上的问题,培训项目研究工作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诸多问题的途径;反过来,培训工作积累了许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这也需要我们去认真总结,从而产生新的培训方面的研究课题,这就促使我们进一步深入开展培训项目的研究工作。基地认识并总结了这一规律,在进行师资培训的同时,组织专、兼职人员开展培训项目的研究工作,这对本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师资培训的整体水平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三、基地师资队伍建设
1、组织基地培训教师轮训
基地每年都派遣多名教师到国内大型企业公司、国内知名高校和国外
职业院校进行培训,深化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识水平与专业技能。截止2010年,基地外派参加企业顶岗实践的专业教师累计394人次,还选派了158名教师到国外职业院校培训学习。
2、引进企业资深技术人员,以老带新
2009年,基地从广州、武汉等地聘请4名在企业从事多年技术工作的工程师来基地从事专业教学工作。通过他们的“传、帮、带”使不少青年教师逐步承担起培训的教学工作。
3、组织教学竞赛与教学研讨活动
组织青年教师进行专业课程讲课竞赛、电子课件制作竞赛以及开展专业教研活动,是基地的一项常规性工作。通过竞赛和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可极大地激发青年教师潜心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的热情,促进了基地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4、提升教师学历层次
为使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保持优化状态,基地制定了一系列激励青年教师提高自身学历层次的措施。学历的提升对稳定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基地打算继续采用这种激励措施。
5、自编培训教材
基地组织我院赴德学习归来的教师介绍德国的职业教育状况、灵活多变对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及在职业技能培养中对传统教材的处理方法。借鉴以上经验,基地尝试采用由培训主讲教师执笔、多位教师参编的形式,自编实用性与针对性都很强的专用“教材” 与“手册”,并设计制作配套的教学课件,经培训实际使用,学员反映良好。
截止2010年,基地组织培训教师自编培训实用教材共145本。其中,公开出版的有81本。
四、主要经验、做法和体会
1、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基地秉承“厚德、笃学、求实、创新”的办学精神,秉承“高端技能的人才培训,优质资源的学历教育,优质岗位的就业保障”的办学特色,将实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到中职师资培训当中,强化实训实操,注重能力培养,将培训内容拓展到行业的技术更新与持续发展。
2、不断对学员传授职业教育新理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并通过模拟教学过程、学员示范课与开展讲课竞赛多种形式让学员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亲身体验,此种直观教学形式使学员们收获极大。
3、因材施教,集中培训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来自不同省、市与地区的学员,有着不同的专业经历,年龄差异比较大,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这对培训的教学组织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为此,我们召集培训授课教师进行商议,研究了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案,即按计划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对跟不上进度的学员,当堂进行一对一的的辅导,同时还在课余时间为其开“小灶”。
注意因材施教,尊重学员的“个性”,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组织教学,是使学员经过培训都有所收获的成功经验。
4、加强基地与学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学员的信任感
在培训期间,基地领导首先从关心学员的生活入手与学员接触,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然后根据学员的各种意见与要求,责成相关的部
门与人员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予以解决;对受基地条件限制暂时不能满足的要求,也要做好相关的说明或解释,尽可能取得学员的谅解。
基地精心组织羽毛球赛和足球交流赛,参培学员、培训讲师、基地工作人员按照自由抽签方式组成比赛队伍,比赛精彩纷呈,加深了学员之间的感情,也加强了学员与基地之间的沟通,对整个培训起到了良好有益的作用。
通过各种交流活动,拉近了基地与学员之间的距离、使学员对我们建立了信任感,同时也增进了双方的友谊,培训过程中遇到的很多棘手问题因此都化解于无形之中。
5、做好学员的后勤保障工作
从学员接待开始,通过网络和电话预先向学员告知本基地在武汉的方位与详细地址,报到的具体位置、联络人员的姓名与联系方式;弄清学员到汉的时间、站点与联系电话,建议最便捷的乘车路线等,为了方便学员休息,每年的培训报到地点直接安排在住宿的酒店。
基地为学员统一安排标准间,每天安排交通车负责学员的接送。在饮食方面,考虑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口味各不相同,统一就餐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安排学员在学校的教工食堂就餐,让学员能有更多的选择。
我们还为每个班的学员配备了专职辅导员,其职责是组织培训班的各种活动、关照学员的生活,调节学员的情绪与缓解心理压力,向基地领导传达学员的需求与意见。
6、做好学员职业资格考证的申报工作
培训学员对“国家师资培训结业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是十分注重的,特别是各专业的“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在职业教育“双
师型”师资培养的大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
基地充分利用学员的基本条件,指导其申报对口的专业门类与申报等级、正确填写申报表、完善支撑材料,以增大申报成功的几率。
2008年—2010年,参加国家师资培训的所有学员都申报了职业资格考证,并获得了不同专业与等级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获证率为100%。2008-2009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107位学员参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资格评定,获得一级技师9名,二级技师51名,三级高级工47名;电子商务专业82名学员参与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师行业资格评定,全部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32位学员全部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五、结语
五年间,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基地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我们圆满完成了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的工作任务,并取得了以上的工作成绩。目前,基地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支符合新时期职业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这一艰巨工作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我们一定会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下,在教育部职成司师资处职教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部署下,继续加大培训基地的建设投入,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不断创新和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努力提高职教师资培训质量,积极发挥出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应有的作用,为满足中职校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培养出具有职教特色、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进一步推动中职校的教学改革,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四日
第五篇:职业教育培训总结
清华大学高效课程建设高级研修班培训总结
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春天里,我校正值国家示范校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职业教育的春天里,有幸参加了“清华大学西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高效课程建设高级研修班”,在我们的仔细聆听中,我们期盼已久的培训学习在我们的恋恋不舍中敲响了结尾的钟声。七天的学习虽然短暂,但经历难忘,让我亲身感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行胜于言”的清华精神和校训,使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以更宽的视野、更新的理念、更高的觉悟来思考职业教育教学和学校国家示范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对于这几天的培训课程,我想我只能用受益匪浅这四个字来形容了,老师们的博文广识、生动讲解、精彩案例如滔滔之江水,无不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碰撞那久违的火花,更碰撞出对教育事业的挚爱;让我充分感受到了清华教授“海纳百川”的胸襟,在对您们肃然起敬的同时,也为我成为职教的一份子而惊喜万分。我只恨自己才疏学浅、文笔糟糕,不能够将所有的感触都通过文字显然于纸上。但是我还是尽力绞尽脑汁,以祈求能将培训完后心中所思、所想、所为能表达出来。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的认识
孙雅筠老师做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建设的报告,基本思路是‚以企业调查为前提,加强专业建设;以岗位目标为基础,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以工作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开发‘理实一体化’的新课程;以技能为核心,整合对应知识;并在职业情境中把‘学会做事’的工作标准落实为‘把事做好’的教育标准‛。
二、要有明确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有思想
1.要有明确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要有明确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总的看法和基本信念,要有明确的教学理念、前景目标、规划,进而转化为教学思想,是教学理念的升华,才能激励自己为之奋斗。有了正确的教学思想,才能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每一位教师都在追求发展,但认识不同,体现不同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因此,要有自己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以及适合学校实际的教学理念,才能有效地实现对教育教学的改革,积极投入到国家示范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行列中去。随着职业教育改革浪潮的大好形式下,更要有自己新观点、新技术、新思想,收集、学习、整理一些好的做法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零星之火燎原之势引领、带动、辐射、示范周边的人、教师、兄弟学校,一起参入到教育事业中,就必须要制定符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去完成教育事业的美好使命,不在浑浑噩噩中度过这新的时机。
2.混沌初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课程应从专业岗位出发,不是以储备知识做为教学起点,是对于完成产品或服务项目的专业活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工作为目的,促进该职业能力发展的潜力,而不是学科的完整性;认识到工作过程知识必须在工作过程中获得,强调在实践中的整体性学习和社会性的学习;关于内容选择的标准是怎么做,怎么做的更好,采用“串行结构”的教学,更要围绕工作任务“聚焦理论知识、粘合知识”形成系统的工作过程知识。
三、准确把握职业教育规律——循规律
1.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更是核心工作。
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更是核心工作。是围绕在“新式课堂”内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全新的管理体制贯穿下去的工作,核心是教学改革,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进行教学内容对接生产内容、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教学环境对接工作环境、教学评价对接工作标准,进行“教”,并同时进行施之“育”,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要以扎实的作风潜心实践,坚持不懈;要以自觉的精神对待学习,不必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要以务实的心态思考问题,力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要以独特的眼光大胆创新,做到不拘一格,匠心独运;要不断完善自己多元而合理的知识结构,保持积极而健康的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巧借外力的综合素养,让自己的工作、生活与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研究的状态,让自己的生命处于不断探索与追求的过程之中。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并施之教学艺术化,使课堂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人为本的改革,形成项目课程教学的理论实践课程体系,以明确工作任务、到制定工作方案、实施方案、教师过程指导、专家点评的一系列活动,因此要符合教育的规律、职业的规律、职业教育的规律,并时刻把握实践教学的动态变化,及时修正,符合学校制定并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学校是工厂、教师是师傅、学生是员工”的局面,搅起一湾深水,呈现一派生机。“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的理念所取代。
2.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来临,要坚持不断地学习,积极进行知识的更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不断推进,当前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正猛烈地冲击着各学科的教学。在网络理论下知识突破了原有书本的限制,不再以点的形式出现,而是以流的形式传递,使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都发生根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传统观念下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闻道有先后”的观点,也将被基于新课程教学提出来的“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的理念所取代。教师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教与学的改革深化。学习,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四、科研兴师、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善研做
1.使教科研形成一种文化风气。
教科研是教育教学的成果,代表了一个学校教师的能力、水准,不是一个个人在做,而是一个教学团队在一起做,加以引导疏通使之成为学校文化风尚,是学校在建设、发展和育人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在学校发展历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是学校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超越制度层面而存在的,是一个无形的“场”。它所表现的是学校大多数人在学校中体现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事态度,就是要把“校长要教师如何做”变成“教师自己要如何做”。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这才是应该首先考虑的文化。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让师生学会为他鼓掌,为同行鼓掌,为反对过自己的人鼓掌的团队精神,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2.使实操更具教学凝聚力。
职业院校区别于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最大特征是在于职业性,就是今后踏上岗位所要从事的工作,虽然在学校期间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他们会为对所教专业的教师的高超技术而赞叹,哪怕就是一丁点的技术,也会令他们神驰向往,总会聚集在老师的身边问这问那,帮他们看看是否做得更好,喜欢在操作中得到快感,让别人也体验成功的快乐,喜欢在表扬中进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是展现自我的舞台,激发学生拼搏向上的精神,大大增强了专业课堂内的凝聚力。抓住这点投其所好,让他们在操作中步步为营,能够使他在操作中表现更有集中力,让学生们一颗颗心聚在一起,激励学生团结奋斗,不断进取,使课堂内更有凝聚力,每个人投入越深,体验就越深,归属感就越强,凝聚力就越大。就要求教师不但会讲还会做,而每一个实操目标的实现,都会使学生们产生自信心,产生成就感,产生凝聚力,激发他们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公平意识、平等意识等,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约束、控制的工具,还具有教育功能。
最后,作为中职学校,我们的课程建设应该有自己的特色。给与社会发展状况相符,由于企业需求挂钩,还要以实现学生个人价值为宗旨,以德育教育为抓手,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希望我校的课程建设工作能更进一步,也希望我能为我校的课程建设工作尽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