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在公路建设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若干意见
交通部印发关于在公路建设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发布单位:交通部
文号:交公路发[2004]164号
发布日期:2004年04月06日
生效日期:2004年04月06日
各省、自治区交通厅,北京、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天津市市政工程局,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局,各计划单列市交通局(委):
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一系列方针和要求,在公路建设中进一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现将《关于在公路建设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交通部
二00四年四月六日
关于在公路建设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若干意见
土地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耕地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我国土地资源紧缺,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精神,在公路建设中进一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引导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认识在公路建设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性
1、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对于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人均土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的1/3,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人均的43%.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逐年减少,供需矛
盾日渐突出。耕地数量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基本的保障,耕地持续减少不仅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也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任何时候都必须切实予以重视。
2、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明确部署。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加强耕地管理,坚决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纠正随意改变基本农田用途的现象。因此,在公路建设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执行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战略部署的需要。
3、在公路建设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国家土地保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从全局、长远考虑问题,提高保护耕地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极端重要性的认识,正确处理好土地保护和公路发展的关系,从战略的高度、讲政治的角度做好公路建设用地工作。
4、在公路建设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公路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公路交通的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不是不能利用和开发资源,而是强调合理和有效利用资源。在土地减少总量中有相当部分是建设用地,而公路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赖以存在的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加快建设,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占用一定数量的土地。因此,在公路建设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控制占地数量,既具有保护农民利益、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意义,更具有实现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
二、在公路建设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总体要求
5、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加强耕地保护、节约用地的宣传教育活动,增进全行业对国家土地管理政策和耕地保护政策的了解,把保护耕地变成全体交通建设者的自觉行动,使“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在公路建设中得以贯彻落实。
6、公路建设用地要符合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正确处理公路建设用地与节约用地的关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切实做到依法、科学、合理用地。
7、公路建设应按照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严格施工的要求,控制占地数量,同时要采取改地、造地、复垦等综合措施进行土地恢复、改造,增加地力。公路建设要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不能片面追求高标准、高指标。
8、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公路建设土地利用工作的督导检查,要将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情况作为执法监察活动的重要内容,对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好的项目要予以表彰并推广经验,对浪费土地资源的项目要通报批评,使公路建设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工作落到实处。
三、在公路建设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具体措施
(一)项目立项和可行性研究阶段
9、公路建设项目立项应立足扎实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分析论证,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综合考虑土地、环境、资金等技术经济条件,根据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现有路网状况和未来交通需求,确定项目是否应该立项建设,要避免重复建设,浪费土地资源。
10、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时,应在深入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路线走廊带和主要控制点,应详细调查当地土地情况,收集土地资料,进行分类研究,将土地占用情况作为路线走廊方案选择的重要指标。要尽量减少占用耕地,避让基本农田和经济作物区。
11、要确定经济合理的建设规模、技术标准,达到满足公路功能要求与减少建设用地的合理统一。不得为追求政绩工程或形象工程而提高建设标准,扩大建设规模。
(二)工程设计阶段
12、在公路工程设计中要依靠科技进步,创新设计理念,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计水平,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减少占用耕地。
13、工程设计要合理选用具体技术指标,尤其是路线平、纵、横设计,在满足交通要求的情况下,尽量选用中、低值。
14、要运用各种先进手段对路线方案做深入、细致的研究,结合用地情况和占用农田情况进行多方案论证、比选,确定合理的线位方案;在工程量增加不大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能够最大限度节约土地、保护耕地的方案,要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地、废弃地、劣质地;要重视环境保护,不破坏原有自然生态,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
15、认真进行高填路堤与桥梁、深挖路堑与隧道、互通立交规模型式、路基填料、边坡坡率、排水沟尺寸与型式、取弃土设计、沿线设施布设等方案比选,在环境与技术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宜采取低路堤和浅路堑方案,减少高填深挖;在通过基本农田及经济作物区的高填深挖路段,应在技术经济比较的基础上,尽量考虑设置挡墙、护坡、护脚等防护设施,缩短边坡长度,节约用地。宜采用能够降低标高的新型桥梁结构,降低桥头引线长度和填土高度。
16、认真勘察、仔细计算,合理调配土石方,在经济运距内充分利用移挖作填,严格控制土石方工程量。应合理设置取、弃土场,并尽量不占用农田,将取、弃土和改地、造田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采用符合技术标准的工业废料、建筑废渣填筑路基,减少取土用地。
17、高速公路应根据交通量大小、路段长度、地形条件、社会服务需要,选择适当地点设置服务区,并合理确定服务区的功能和规模。尽量利用废弃地、荒山和坡地,或结合弃土场设置,原则上不得占用农田。
18、公路工程通讯、监控、供电等系统的管线,在符合技术、经济和安全要求的条件下,宜共沟架设,并尽可能在公路用地范围内布置。
19、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在地质灾害详细勘察的基础上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建议和应急预案,要有效防止因公路建设产生的地质灾害对农田的损害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在设计审查时,应将土地占用,特别是耕地占用情况作为审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建设占地的源头控制。不符合《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要求或不合理大量占用农田的不得通过审查。
(三)工程实施阶段
21、项目施工招标时,应将耕地保护的有关条款列入招标文件,并严格执行。合同段划分要以能够合理调配土石方,减少取、弃土数量和临时用地数量为原则;项目实施中要合理利用所占耕地地表的耕作层,用于重新造地;要合理设置取土坑和弃土场,取土坑和弃土场的施工防护要符合要求,防止水土流失。
22、项目法人要增强耕地保护意识,统筹工程实施临时用地,加强科学指导;监理单位要加强对施工过程中占地情况的监督,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土地保护措施。项目法人组织交工验收时,应对土地利用和恢复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23、施工单位要严格控制临时用地数量,施工便道、各种料场、预制场要根据工程进度统筹考虑,尽可能设置在公路用地范围内或利用荒坡、废弃地解决,不得占用农田。施工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农田,项目完工后临时用地要按照合同条款要求认真恢复。
24、进行公路绿化,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国发明电[2004]1号)的有关要求,对公路沿线是耕地的,要严格控制绿化带宽度。在切实做好公路用地范围内绿化工作的同时,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配合有关部门配合做好绿色通道建设。对不符合规定绿化带宽度的,不得给予苗木补助等政策性支持。
25、公路建设中废弃的旧路要尽可能造地复垦,不能复垦的要尽量绿化,避免闲置浪费。
26、农村公路改建要贯彻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旧路资源的原则,尽量在原有路基上加宽改造,尽量减少占地,保护基本农田。要严格控制农村公路改建标准和规模。
在公路建设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重要责任,利在当代,功在长远。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检查,做到规范用地、科学用地、合理用地和节约用地,以推动公路交通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就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访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
史
本报记者 于猛
《 人民日报 》(2011年10月10日 13 版)
编者按:今年8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土地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体系,严格土地管理责任追究制。
7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近期加强土地管理的重点工作。会议指出,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坚持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严格执法督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土地管理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日前,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监察部、审计署、国家统计局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2006—2010年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工作的通知》,首次对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履行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以及换届考察实绩分析的参考依据。
为什么进行这项考核,此次考核工作的主要思路和特点是什么,下一步将如何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就此,记者专访了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
建立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是坚持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举措
记者:请问为什么要建立目标责任考核这项制度,这和当前耕地保护形势之间有什么关系?
徐绍史: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带来了土地资源需求刚性上升。但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是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情,耕地保护面临着严峻形势。总的来看,土地资源国情难以改变,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能逾越,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双重压力和两难局面,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
一是耕地占用呈持续高位态势。综合分析各地“十二五”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发展目标,预计全国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在4000万—4500万亩,超出规划安排规模1000万亩以上。而且,“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在重点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也将导致耕地进一步减少。二是补充耕地的难度越来越大。全国集中连片、具有一定规模的耕地后备资源已由2002年的1.1亿亩减至2010年的8000万亩,除东北和新疆部分地区外,大多分布在生态脆弱地区,水土光热条件差,补充耕地成本高、难度大。少数省份后备资源接近枯竭,对大规模开发后备土地资源的依赖难以为继。三是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还很艰巨。目前,各地正在开展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工作,但要真正实现落地到户、上图入库的难度还很大。全面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现耕地面积有增长、质量有提高、产能有增加、生态有改善的目标还需要做大量艰苦努力的工作。
正是由于这样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建立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近期就加强土地管理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时,对此都有明确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通过落实省级政府的法定责任,建立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机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现耕地从“一家管、大家用”向“大家管、大家用”的根本转变。
各级政府履行耕地保护责任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贯要求,检查与考核已成为检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的有力手段
记者:请问这项制度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近年来各级政府履行这一职责的情况怎样?
徐绍史: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的责任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让耕地保护成为各级政府担当的硬任务。
200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对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责任、建立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体系、严格责任追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进一步明确,省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长、主席、市长是耕地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从2006年起,每五年为一个规划期,在每个规划期的期中和期末,国务院对各省(区、市)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履行情况各考核一次,由国土资源部会同农业部、监察部、审计署、统计局组织考核。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再次强调要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把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环境治理、和谐稳定作为考核地方特别是县(市)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
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落实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上级审计、监察、组织等部门参与考核”。因此,今年由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监察部、审计署、国家统计局等五部门组织、中组部参与,首次共同对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进行考核。
从这一制度确立的过程可以看出,各级政府履行耕地保护责任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贯要求,已经把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检查与考核,作为检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的必要措施和重要手段。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自2008年以来,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已连续三年分别对2007、2008、2009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进行了检查。从检查的情况看,这项制度的建立,切实提高了各级政府保护耕地的责任意识,有力促进了各级政府耕地保护制度的建立健全,有效提升了各地耕地保护工作的水平。
考核指标充分体现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考核结果将作为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参考依据
记者:今年考核工作的情况和重点是什么?有哪些特色?
徐绍史:今年的考核,将按照“省级政府组织自查、五部门核查、综合评价、考核结果认定、共同上报国务院、通报考核结果、兑现奖惩措施”的程序有序推进。在国土资源部设立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办公室,专门负责考核工作组织实施、综合协调、信息上报等工作。
这次考核,紧扣《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要求,突出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占补平衡与基本农田占用补划落实情况“三项硬指标”。任何一项不符合要求,就认定为不合格。同时,要考核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和制度建设情况,重点突出了“四项参考指标”,即“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纳入地方人民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土地违法责任追究制度”、“政府领导干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离任审计制度”、“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四项制度的建立与落实情况。
这些考核指标的设定,体现了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要求;体现“主体明确、责任明晰、经济激励、监督制约”共同责任机制的要求;体现了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国土资源新机制的努力方向。
对于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措施得力、成效突出的给予表扬,在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等方面给予奖励。考核不合格的,将责令整改,限期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和补划数量、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相应扣减下一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整改期间暂停该省(区、市)农用地转用和征地审批;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对其审批用地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按程序依纪依法处理直接责任人,并追究有关人员的领导责任。同时,考核结果将作为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以及换届考察实绩分析的参考依据。2008、2009、2010年三年检查采取的组织程序、方式方法为开展此次考核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比而言,今年的省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工作,增加了审计署、监察部和中央组织部三个部门,将有利于扩大考核成果的应用,有利于提高考核的权威性。同时,国土资源部依托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全国“一张图”工程和计算机网络综合监管平台,初步建立了“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及评价预警系统”,实现考核数据的在线报送、查询、汇总分析、评价等功能,考核手段得到了完善;为正在开展的土地执法检查、土地例行督察、耕地占补平衡考核等专项工作提供了考核依据,为今年的考核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耕地保护任重道远,下一步将使考核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健全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体系,完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
记者:下一步如何积极推进耕地保护制度的完善,建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制度和机制?请问这方面您有些什么新的打算?
徐绍史:总的来说,耕地保护,任重道远;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压力和潜力俱在。我们将积极应对,毫不动摇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形成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落实。
当前,耕地保护工作已经开始由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管理转变,我们要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对耕地保护的要求和部署上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高标准、严要求,运用好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这一有效手段,落实好耕地保护目标,共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在完成好今年考核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考核制度:突出考核的针对性、时效性,努力实现考核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充分运用考核手段,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持续推进政府领导干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离任审计制度,落实土地违法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耕地保护激励补偿机制,构建耕地保护长效机制;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落实政府责任,明确部门职责,形成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
第三篇:贯彻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调研报告
贯彻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调研报告
睢县国土资源局
按照省厅、市局下达的2014年调研任务要求,睢县国土资源局围绕耕地保护调研课题,专门组建由局长总负责、分管领导和耕保、规划、用地、利用等有关业务股室人员参与的调研工作组,并分成八个调研小组,由各分管领导带领有关人员分赴联系乡镇、部门企业等基层一线实地调查、走访座谈,召开不同类型的交流座谈会、总结分析会,结合睢县工作实际,对进一步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行了认真调查总结和深入研究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耕地保护基本情况调查
睢县辖8镇12乡,总人口86万,土地总面积920.3平方公里,耕地66865.67公顷、基本农田57505.44公顷(含异地代保的193.33公顷),是河南省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县和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睢县围绕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两项重点,立足保护耕地与补充耕地并重,节约用地与集约用地并抓的原则,采取积极措施,完善体制、创新机制,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上下配合、齐抓共管,始终确保耕地保有量在66865.67公顷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57312.11公顷以上,并实现了数量稳中有增、质量有提升。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目标责任,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
1、建立耕地保护目标责任机制。县、乡、村分别成立了以政府和村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耕地保护工作领导组,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明确了耕地保护工作目标和重点,强化了县、乡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主体责任,把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到了每一块耕地和每一个基本农田保护块。
2、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切实加强基本农田巡查监管,责任到人,健全执行基本农田八项管护制度,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五不准”,严把建设用地预审关口,使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落实到具体地块,设立统一规范的保护标志,对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把保护责任落实到村或村民小组。
(二)坚持土地用途管制,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
1、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约束力。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和土地利用计划的安排使用土地,对耕地实行特别保护,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确保耕地数量的稳定。
2、坚持按规划管地、用地的原则,依法认真落实建设用地预审制度。凡不符合规划的建设项目不得通过预审,不受理农用地转用和建设用地申请,不得违反规划批地和用地,也不得擅自修改规划;对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要依法根据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批准立项的文件按照法定程序修改或调整规划后才能报批用地。
3、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计划。所有建设用地必须遵循以项目带开发的原则,按照耕地占补平衡的规定,全面落实建设占用耕地补充制度,严禁各种形式的圈占土地行为,确保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用地计划之内。严把工业用地总量关、预审关、审批关、供地关;加强计划控制,严格控制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过快增长,对用地粗放的项目进行计划限制、核减,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源头上控制好占用耕地的闸门。
(三)深入开展土地综合整治,补充耕地,落实占补平衡
1、组织实施补充耕地项目。历年来,积极组织申报补充耕地项目,为我县县城发展和产业集聚区建设项目用地提供补充耕地指标。同时,非常重视补充耕地的质量建设,从补充耕地项目的立项、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到项目验收,都有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成立了以主抓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的补充耕地培肥改良领导小组,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行动,分工协作,通过深耕、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和化学肥料以及灌溉设施费套等综合措施,使我县补充耕地的地力达到了我县农田耕地平均地力水平,做到了耕地质量不降低。积极组织实施“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睢县基本农田异地补划项目”,确保耕地质量有提高。
2、推进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一是抓好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社区建设的同时,坚持“建新必须拆旧”原则,采取集中连片拆迁和零星拆迁复垦相结合的方式,狠抓旧村拆迁复垦工作,保证项目区内占补平衡。试点村坚持建新与拆旧统筹的原则、建新 3 与拆旧占补平衡的原则、新增耕地任务分完成原则、分别制定项目总体实施方案与分实施计划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拆旧工作方案。采取“围棋战略”、局部连片拆旧复耕、整村推进多种措施促拆旧,确保项目占补平衡,并实现新增耕地目标。全县经市政府批复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24个,已通过省厅备案项目10个,21个开工建设。所有试点项目旧村已拆除房屋3860余户,复耕土地2890亩;新村已新建房屋9810户。争取省财政补助资金项目11个,下达资金共计5666万元。试点村推进力度和项目资金申报总量位居全省前列,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二是集体建设用地整治工作进展顺利。通过集体建设用地整治,2012年新增耕地3000亩,2013年新增耕地2000亩。2014年创建“整体建库、分期实施”的整治模式,在建的16000亩集体建设用地整治项目库按计划实施后,至少可保障睢县3-5年建设用地的挂钩需求,用地瓶颈将会有效破解,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土地支撑。
(四)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1、实施土地整理项目。通过实施睢县蓼堤等两个镇土地规模整治项目,对农田道路、水利、电力设施工程进行修建和配套,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对推动农村现代农业的发展也都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2、整合推进涉农项目。睢县2012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建设项目,建设规模2.56万亩,总投资1920万元;睢县2012年农 4 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规模1万亩,总投资964万元;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睢县2012年田间工程建设项目,建设规模2.83万亩,总投资1417万元。项目均顺利实施,并通过验收。
(五)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促进耕地保护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科学编制规划、优化空间布局,严格准入标准、提高用地效率,建立预测制度、严把供地闸门,建立决策平台、规范出让管理,建立“网格”管理平台、加强批后监管,加大旧城改造力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清查闲臵土地、提高利用效益,落实严管机制、严格占补平衡”等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六)完善激励机制,调动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1、将耕地保护工作纳入年终综合目标考核,将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村拆旧复耕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目标管理,量化考核,能有效组织旧村拆除复垦工作并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当占补平衡的不奖分、不扣分;每多拆除复垦5亩奖2分;当年没有完成项目内占补平衡的,每少拆除复垦5亩扣2分;拆旧复耕的土地经验收和备案后,除项目区拆旧建新自求平衡之外,每新增一亩耕地,抵顶20万的招商引资任务,每新增五亩耕地年终考评加2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评比时,将建新与拆旧进行综合考评,没有实现建新与拆旧占补平衡的不得评为先进,没有完成新增耕地任务的不得评为先进。
2、兑现奖惩,政策倾斜。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个人 5 直接进行资金补助,对耕地保护工作成效突出的乡、村实行“以奖代补”。整合现有的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资金并入土地整理资金中,进行集中使用,重点投入到耕地保护工作成效突出的乡、村,以扩大资金投入的规模效益,形成良性循环机制。通过项目实施新增加的优质耕地,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有形资产,增加村集体农民收入。
(七)推行国土资源三级网格化管理,构建共同责任机制 从建章立制着手,出台了•中共睢县县委办公室 睢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行国土资源三级网格化管理工作的通知‣(睢办„2012‟6号)文件,制订和完善了耕地保护制度,在全县推行三级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共同责任机制,持续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一是明确执法监管主体。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制止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工作意见‣,各乡镇是制止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责任主体,负责制止和组织实施拆除本辖区内的违法建筑。二是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充分利用国土资源“三级网格化”管理平台,完善12336违法线索举报等各项规章制度,加大动态巡查力度,确保动态监管全覆盖、无死角,对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查处;严格控制“双违”,确保全县耕地数量不减少。三是量化责任追究标准。城区当年新增违法建筑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涉农乡镇当年新增违法建筑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或者违法占用耕地超过10亩、基本农田超过5亩的,县监察机关、组织部门将直接追究有关乡镇领导及有关人员的责任。四是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县政府明确要求,纪检监察机 6 关要全面掌握每个网格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组成情况,对网格内发生违法违规用地未及时发现、处臵不力,形成违法事实的,扣发片长、包村干部、国土所责任人员,支部书记和村两委班子当月工资,纪检、监察机关随即启动问责程序,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五是建立投诉举报制度。在县、乡两级都设立了公开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对接到举报投诉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及时查处。对通过群众投诉举报、监督等方式发现相关工作人员纵容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的,移交纪检、监察机关进行严厉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六是纳入目标考核。实行耕地保护“一票否决”,对土地管理秩序混乱,发生多起违法事实的乡镇主要领导、分包乡镇的局委一把手和国土局班子成员按相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通过网格化管理的实施,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在社会各界引起了积极反响。
二、存在问题分析
(一)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没有真正落实
尽管我县构建了国土资源“三级网格化”管理机制,但国土资源“三级网格化”管理平台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二、三级网格(即乡镇、村级)的执法力度和责任心有待提高,切实做到违法用地早发现、早制止、早报告,将违法用地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今年10月23日,县委、县政府研究出台了•中共睢县县委办公室睢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国土资源执法监管机制的意见‡的通知‣(睢办„2014‟27号),进一步明确了各乡镇及各县直有关部门的职责,建立 7 了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了耕地保护和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破解了执法监管难题。好的制度需要好的执行力,只有各乡镇、各相关职能部门均能高度重视,真正做到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才能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遏制和减少 “双违”行为的发生。
(二)执法难题亟待有效破解
群众法律意识依然较低,个别基层领导干部认识存在偏差,利益驱动下,在用地方面仍然有部分人会铤而走险,致使未批先建、批少占多、以租代征、毁地取土等违法违规用地、破坏耕地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点多面广,甚至在一夜之间形成违法事实,令人防不胜防。国土资源执法存在诸多难题,一是调查取证难,群众法律意识较低,对国土部门下达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存在不闻不问、我行我素或拒不停止违法行为现象;有的不配合国土部门的工作,造成执法人员调查取证难。二是违法行为制止难。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土资源部门对土地违法行为有制止权,但未赋予国土资源部门行政强制权,对于正在实施的土地违法行为,国土执法监察人员只能是现场宣传教育,明确责任,交待后果,并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对一些拒不配合调查、拒不停止违法行为的违法当事人,国土部门无法实施强制措施,只有在法定时限内,当事人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情况下,方能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漫长的执法过程,导致许多违法形成事实,强制拆除极易激化矛盾,严重影响了执法监察的威慑力。二是对违法案件执行难。根据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行政处罚法的程序规定,一般的土地违法案件查处起来少则 8 二、三个月,多则半年一年才能结案。时间一长,自然给土地违法案件的执行带来难度,违法建筑基本上已建成。特别是需要强制执行的案件,必须依法申请人民法院执行。但实际上,因我国国情原因,人民法院对已经建成的房屋是否进行强制拆也面临两难境地。
(三)土地整治补充耕地难度增大
睢县属于平原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由于前几年的集体建设用地整治工作的强力推进,可整治资源越来越少,补充耕地的难度增大,整治质量不高,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加大,导致部分建设项目不能报批。土地整治难度越来越大,补充耕地指标越来越少,土地整治成本越来越高,土地报批越来越难,土地仍然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集体建设用地整治存在“重整治、轻管护”的问题,忽视了后期管护工作,致使有的整治后的地块又被栽上树、建上房,增加后的耕地再次减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建设中重建新、轻拆旧,致使部分试点项目仍未实现占补平衡。
(四)耕地占补平衡压力较大
近几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迅猛,用地需求逐年递增,可是,日渐增大的土地整治难度及有限的新增用地指标,难以满足用地需求。重点项目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较多,如商登高速建设项目等重大项目工程占用的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过大,在本辖区内自求平衡难度大。
(五)粗放、浪费用地现象依然存在
日渐增大的集体建设用地整治难度及有限的新增用地指标,难以满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迅猛势头和逐年递增用地需求。土地利用依然存在的“重眼前、轻长远”和“粗放、浪费”,土地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对耕地保护造成双重压力。
三、耕地保护对策与建议
针对耕地保护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现行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发展需求,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议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采取有效措施
(一)增强法律对耕地保护的严肃性
要加强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树立全民保护耕地意识,让干部群众都知道,耕地是我们的生命线,耕地是母亲,没有了耕地,就没有了衣食父母。要强化基层干部群众,特别是村组干部的耕地保护责任。村组干部、群众对当地的违法用地行为是最先知道,他们是土地执法监察强有力的“后备资源”,目前这部分的力量在保护耕地中的监察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应该在今后修改•土地法‣时加入村组干部群众对保护耕地的责任,以弥补土地执法人员人手少,违法用地行为不能在第一时间内被发现和查处的不足。对村组干部,凡在其管辖范围内的耕地受到侵害的必须承担责任。对群众,谁耕种的地被非法占用、非法取土而其未制止、举报的,也要承担适当的耕地保护责任。
(二)建立完善的耕地保护监督机制
建立广泛的群众参与监督机制。群众对耕地保护的监督主要包括举报监督、信访监督、控申监督等,要依法建立健全群众监 10 督的有效机制,提高实际效果,增大监督力度。一方面,要实现群众监督法治化、规范化,通过立法程序保障公民的监督权利和义务,明确举报、上访、控申人的权利、义务及应负的法律责任,明确举报、上访、控申受理中的保密原则、办理期限等;另一方面,维护检举公民参与监督实践活动的权益,建立严格的监督工作保密制度,设臵举报电话、信箱及相关设施,对打击报复举报、上访、控申人的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
(三)建立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
充分考虑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形成对农民耕地保护行为的社会化补偿机制,从而调动农民对耕地保护的积极性,提高对耕地保护的投入。耕地不只是给农户带来经济收益,耕地保护在维护国家安全,保证社会稳定方面具有极大的意义。另外,耕地保护也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耕地上种植的作物是生态绿化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带来的这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被公众所享受,因此耕地具有一定公共属性,可归属于准公共物品。而农户作为耕地保护的直接行为主体,他们的耕地保护行为理应受到全社会的支持,其中最根本的支持就是要保证农户的耕地耕种能获得应有报酬,包括经济收益及社会福利等多种形式。应该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地耕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设计,建立多样的补偿制度,健全合适的补偿途径,完善立体的补偿网络。
(四)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首先,加大拆旧复耕力度。继续坚持“整体建库、分期实施”的集体建设用地整治模式,选择适宜近几年内拆旧复垦的拆旧 11 点,在勘测定界、地形测量和地上附着物清点的基础上,统一建立“睢县集体建设用地整治项目库”,按照“由易到难,分期实施,量力而行,逐步推进”的原则,合理确定每期项目的规模和实施时序,在做好集体建设用地整治规划和预算的基础上,稳步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拆旧复垦工作,形成更多补充耕地指标。其次,挖掘补充耕地潜力。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新型社区建设中的旧村拆除力度,助推新型社区建设。第三,加大补充耕地资源储备。及时将已整治的耕地申请验收和报备,纳入上级部门的指标管理系统,促进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良性发展。第四,加强耕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确保补充耕地质量,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加强对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评价,从数量和产能两方面严格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对补充耕地质量未达到被占耕地质量的,按照质量折算增加补充耕地面积。按照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的管护要求,依据耕地等级实施差别化管护,对优质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建立耕地保护台账管理制度,明确保护耕地的责任人、面积、耕地等级等基本情况。
(五)改革现有的政绩观
当前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是只注重国民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只看城市建设等表面成绩,大量兴建大马路、大广场、大楼、大草坪,不计实际成本,不管城市建设质量有没有实质提高,更不管人民的实际需要。今后的政绩考核制度中,应设计一种惩罚短期行为、激励长期行为的考核制度,把官员工作的成本、损失以及人民的支持度等纳入考核范围,重在考核其对当地经济发展 12 的贡献。
(六)挖掘内部存量土地
首先,盘活并用好城市存量土地,提高存量土地的使用效益,走内涵挖潜式的城市化道路,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用地需要。对新批准的建设项目首先利用现有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提高现有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其次,将农村土地整治的对象和重点转移到人口减少的农村建设用地上,实行农村建设用地弹性退出机制,建立农户宅基地退出复垦服务体系和新增耕地指标市场交易机制。开发这部分耕地资源,不仅有利于增加进城人口的收益,而且可以方便现有农民的开发利用。整治腾出的农村建设用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规划继续作为建设用地的,可作为农民旧房改造、新居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用地,以及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用地。
(七)加强执法监管
首先,加大执法巡查力度。统筹协调处理好日常巡查、案件查处等日常执法监察工作与卫片执法检查的关系,努力将违法用地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其次,完善联合办案机制。通过国土、规划、纪检、审计及“公检法”等部门建立联合办案长效机制,特别是通过对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有力查办,让违法用地者付出更大的成本。第三,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三级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立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充分发挥国土资源“三级网格化”管理平台作用,确保违法违规用地消除在萌芽状态。第四,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建立起来的执 13 法监管平台,对各类用地实施动态监控,建立快速联动机制,促进依法依规用地。
(八)探索施行农村建设用地退出机制
首先,加快推进开展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其次,探索建立宅基地退出补偿激励机制。允许闲臵宅基地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向符合宅基地申报条件且无宅基地的农户有偿转让;对农村户口迁出后的宅基地,进行有偿收回;对退出多余宅基地的村民,按退出面积进行补助。对在城镇已购臵住房,或愿意进城定居并自愿退宅还地的农户,按退出面积给予适当的奖励或补偿。第三,探索土地整治腾退建设用地指标有偿调剂、指标收益退还制度,确保土地指标收益真正用于农村和农民。
在国土资源工作中,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国家严格耕地保护的战略决策,本着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增强土地资源危机意识,树立全民节地观念,妥善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建立完善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2014年11月24日
第四篇: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意见
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意见
国发〔201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为贯彻落实好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的要求,现就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主要目标。
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2000年不变价计,下同)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以上。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二、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四)严格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符合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按照流域和区域统一制定规划,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建设水工程,必须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和防洪规划,由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按照管理权限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对未依法完成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建设项目,审批机关不予批准,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开工建设和投产使用,对违反规定的,一律责令停止。
(五)严格控制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加快制定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实施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按照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或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制定用水计划,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用水实行总量管理。建立健全水权制度,积极培育水市场,鼓励开展水权交易,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水资源。
(六)严格实施取水许可。严格规范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淘汰类的,产品不符合行业用水定额标准的,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能够满足用水需要却通过自备取水设施取用地下水的,以及地下水已严重超采的地区取用地下水的建设项目取水申请,审批机关不予批准。
(七)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抓紧完善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征收范围、对象、标准和程序征收,确保应收尽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减免、缓征或停征水资源费。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严格依法查处挤占挪用水资源费的行为。
(八)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实行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尽快核定并公布地下水禁采和限采范围。在地下水超采区,禁止农业、工业建设项目和服务业新增取用地下水,并逐步削减超采量,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深层承压地下水原则上只能作为应急和战略储备水源。依法规范机井建设审批管理,限期关闭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抓紧编制并实施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以及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地面沉降区、海水入侵区地下水压采方案,逐步削减开采量。
(九)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流域管理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制订和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区域水资源调度应当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水力发电、供水、航运等调度应当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一经批准,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部门等必须服从。
三、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十)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责任,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体制和机制。稳步推进水价改革。各项引水、调水、取水、供用水工程建设必须首先考虑节水要求。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地区要严格控制城市规模过度扩张,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建设和高耗水服务业发展,遏制农业粗放用水。
(十一)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加快制定高耗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定额国家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确定的目标,及时组织修订本行政区域内各行业用水定额。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单位和其他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建立用水单位重点监控名录,强化用水监控管理。新建、扩建和改建建设项目应制订节水措施方案,保证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即“三同时”制度),对违反“三同时”制度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责令停止取用水并限期整改。
(十二)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逐步实行用水产品用水效率标识管理,禁止生产和销售不符合节水强制性标准的产品。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完善和落实节水灌溉的产业支持、技术服务、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加大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建设工业节水示范工程。充分考虑不同工业行业和工业企业的用水状况和节水潜力,合理确定节水目标。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并公布落后的、耗水量高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淘汰名录。加大城市生活节水工作力度,开展节水示范工作,逐步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设备及产品,大力推广使用生活节水器具,着力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鼓励并积极发展污水处理回用、雨水和微咸水开发利用、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管网建设,逐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比例。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
第五篇: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意见
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意见(全文)
国发〔201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为贯彻落实好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的要求,现就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主要目标。
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2000年不变价计,下同)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以上。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二、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四)严格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符合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按照流域和区域统一制定规划,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建设水工程,必须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和防洪规划,由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按照管理权限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对未依法完成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建设项目,审批机关不予批准,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开工建设和投产使用,对违反规定的,一律责令停止。
123下一页
(五)严格控制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加快制定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实施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按照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或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制定用水计划,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用水实行总量管理。建立健全水权制度,积极培育水市场,鼓励开展水权交易,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水资源。
(六)严格实施取水许可。严格规范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淘汰类的,产品不符合行业用水定额标准的,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能够满足用水需要却通过自备取水设施取用地下水的,以及地下水已严重超采的地区取用地下水的建设项目取水申请,审批机关不予批准。
(七)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抓紧完善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征收范围、对象、标准和程序征收,确保应收尽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减免、缓征或停征水资源费。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严格依法查处挤占挪用水资源费的行为。
(八)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实行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尽快核定并公布地下水禁采和限采范围。在地下水超采区,禁止农业、工业建设项目和服务业新增取用地下水,并逐步削减超采量,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深层承压地下水原则上只能作为应急和战略储备水源。依法规范机井建设审批管理,限期关闭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抓紧编制并实施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以及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地面沉降区、海水入侵区地下水压采方案,逐步削减开采量。
(九)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流域管理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制订和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区域水资源调度应当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水力发电、供水、航运等调度应当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一经批准,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部门等必须服从。
三、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十)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责任,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体制和机制。稳步推进水价改革。各项引水、调水、取水、供用水工程建设必须首先考虑节水要求。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地区要严格控制城市规模过度扩张,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建设和高耗水服务业发展,遏制农业粗放用水。
(十一)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加快制定高耗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定额国家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确定的目标,及时组织修订本行政区域内各行业用水定额。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单位和其他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建立用水单位重点监控名录,强化用水监控管理。新建、扩建和改建建设项目应制订节水措施方案,保证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即“三同时”制度),对违反“三同时”制度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责令停止取用水并限期整改。
(十二)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逐步实行用水产品用水效率标识管理,禁止生产和销售不符合节水强制性标准的产品。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完善和落实节水灌溉的产业支持、技术服务、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加大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建设工业节水示范工程。充分考虑不同工业行业和工业企业的用水状况和节水潜力,合理确定节水目标。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并公布落后的、耗水量高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淘汰名录。加大城市生活节水工作力度,开展节水示范工作,逐步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设备及产品,大力推广使用生活节水器具,着力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鼓励并积极发展污水处理回用、雨水和微咸水开发利用、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管网建设,逐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比例。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
四、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
(十三)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完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加强水功能区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水功能区布局要服从和服务于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符合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各级人民政府要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控,加强工业污染源控制,加大主要污染物减排力度,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防治江河湖库富营养化。流域管理机构要加强重要江河湖泊的省界水质水量监测。严格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排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
(十四)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对已设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完善饮用水水源地核准和安全评估制度,公布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加快实施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防治面源污染,禁止破坏水源涵养林。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备用水源。
(十五)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开发利用水资源应维持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