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广东科利亚》
现代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广东科利亚》
公司实施技术竞争战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做到“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公司拥有一支高层次高水平的研发、生产、管理、销售、服务专业人才队伍,现有研发人员(含外国专家)78人。公司与东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其中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无级变速驱动系统、割台、脱粒装置、切草器总成核心技术部件成为替代进口产品。同时,也正在与武汉大学进行积极、密切的合作,借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共同开发研究甘蔗种植、收获的北斗精准农业项目。到目前为止,公司累计科技投入8000多万元,共申请了79项技术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3项;获得授权专利66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是国内拥有专利较多的农机企业之一。
公司积极承担国家和省的科研、产业化任务:2004年承担中国援助东盟项目——东盟农机使用和维修培训业务,成为华南农业大学的教学实习基地。2006年完成国家“十一五”规划重大装备16项关键技术领域中第14项“新型、大马力农业装备”中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研制。2008年承担了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大型农业机械4LBZ-180型稻麦两用半喂入联合收割机规模化生产”;被列入广东省装备制造业100家重点培育企业;公司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公司被评为“广东省百强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示范企业。2010年“年产1万台半喂入联合收割机”项目被列入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并获得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第三批)201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家补助资金2500万元,专项用于土建施工和设备采购。2011年被省经信委评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4个100’ 装备制造数字化示范工程”;“粮食、糖料生产安全创新工程”被列入广东省11个重点创新产业化工程。2012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被广州市科信局认定为广州市现代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年产1000台甘蔗机联合收割机项目”获得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中央评估)2012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资金1760万元,专项用于土建施工和设备采购。2013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2013-2015年度广东省直通车服务重点企业,同年被广东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授予成立广东省高公司瞄准国际先进农机技术,成功开发了适合我国农艺要求的4LBZ系列(148、148C、180、200四个机型)半喂入联合收割机、4LZ系列(3.0、3.5、4.0三个机型)全喂入联合收割机,4GZ系列(56、91、130马力三个机型)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花生联合收割机、乘坐式水稻抛插秧机、环保型大马力拖拉机等高端农业装备。其中4LBZ-180和4LBZ-200型号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在国家重大装备办《2006—2007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中评价为“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其他品牌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相比,作业效率高、丢谷少、适应性强,尤其适应南方泥脚深水田、倒伏水稻的收割。4LZ系列全喂入收割机满足了水稻收割机市场多元化的需求,设计精巧、高效收割、能耗低,造价能被广大农民接受,加以配备能储放1500斤谷子的侧置大粮箱、自动输送卸粮筒,可把谷子直接卸到装载车上,更大的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4GZ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通过广东省科技成果鉴定,被评价为“填补了我省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的空白,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4GZ系列甘蔗联合收割机不仅能在大块地、平地蔗田收割,也能在小块地、坡地(250以下)蔗田收割,甘蔗收割后保留的宿根来年长势整齐,苗数达到人工砍蔗水平以上,是目前仅有的可实用推广的国产甘蔗联合收割机。新一代大型工厂化育秧成套设备,育秧技术领先、育秧周期短(15天内)、育秧密度大(一个育秧工厂育出的秧苗可栽插5000—10000亩稻田)、产量高(提高水稻产量10%以上),所培育的秧苗能满足南方双季稻和北方单季稻机抛插秧的要求,已在广西、江西、湖南等地得到成功推广。
广东科利亚现代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是从事高端农业装备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有:新一代大型工厂化育秧成套设备、乘坐式水稻抛插秧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花生联合收割机、大马力拖拉机等高端农业装备,公司还开展技术输出、授权生产、核心部件供应、水稻及甘蔗全程机械化作业模式设计等业务。
端农业机械设备工程实验室。2014年被认定为广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10-2014年公司投资近5.9亿元在国家级开发区广州市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置地283亩建设“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甘蔗联合收割机”产业基地。新建总装车间、机加工焊接车间、冲压车间、涂装车间、原材料车间、压铸车间、办公大楼、技术研发中心、广州市现代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高端农业机械设备工程实验室等,建筑面积共约135741平方米,投资8000多万元建设阴极电泳全自动涂装生产线250米,并装备了法兰克数控龙门镗铣、800卧铣、400-800大吨级冲压设备、二维及三维激光切割机、自动焊接机械手等一批高端数控加工设备,以及三坐标测量仪等先进的检测设备。现项目建设基本完成验收,人员及设备到位,可批量生产半喂入及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水稻高速抛插秧机、大型工厂化育秧成套设备、甘蔗联合收割机、花生联合收获机等高端农机,并可按季节和需求生产不同产品。预计2015年若所有产线达产后可实现年产水稻联合收割机10000台、高速抛插秧机2000台、甘蔗收割机1000台等产前、产中、产后农业装备,公司产品将达到30亿元以上年产值规模。届时,科利亚将成长为南方最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装备企业!
水稻、甘蔗联合收割机经过多年实际推广使用,证明具有高可靠性、适用性和经济性,在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水稻联合收割机获得2011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甘蔗联合收割机获得2011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
第二篇:广东科利亚现代农业装备公司简介
广东科利亚现代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简介
农业机械是指在作物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以及农、畜产品初加工和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械。农业机械包括农用动力机械、农田建设机械、土壤耕作机械、种植和施肥机械、植物保护机械、农田排灌机械、作物收获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和农业运输机械等。广义的农业机械还包括林业机械、渔业机械和蚕桑、养蜂、食用菌类培植等农村副业机械。农业机械属于相对概念,指用于农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所有机械的总称,农业机械属于农机具的范畴。推广使用农业机械称为农业机械化。
广东科利亚现代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是从事高端农业装备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有:新一代大型工厂化育秧成套设备、乘坐式水稻抛插秧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花生联合收割机、大马力拖拉机等高端农业装备,公司还开展技术输出、授权生产、核心部件供应、水稻及甘蔗全程机械化作业模式设计等业务。
公司积极承担国家和省的科研、产业化任务:2004年承担中国援助东盟项目——东盟农机使用和维修培训业务,成为华南农业大学的教学实习基地。2006年完成国家“十一五”规划重大装备16项关键技术领域中第14项“新型、大马力农业装备”中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研制。2008年承担了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大型农业机械4LBZ-180型稻麦两用半喂入联合收割机规模化生产”;被列入广东省装备制造业100家重点培育企业;公司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
2009年公司被评为“广东省百强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示范企业。2010年“年产1万台半喂入联合收割机”项目被列入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并获得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第三批)201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家补助资金2500万元,专项用于土建施工和设备采购。2011年被省经信委评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4个100’ 装备制造数字化示范工程”;“粮食、糖料生产安全创新工程”被列入广东省11个重点创新产业化工程。2012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被广州市科信局认定为广州市现代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年产1000台甘蔗机联合收割机项目”获得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中央评估)2012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资金1760万元,专项用于土建施工和设备采购。2013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2013-2015广东省直通车服务重点企业,同年被广东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授予成立广东省高端农业机械设备工程实验室。2014年被认定为广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公司实施技术竞争战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做到“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公司拥有一支高层次高水平的研发、生产、管理、销售、服务专业人才队伍,现有研发人员(含外国专家)78人。公司与东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其中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无级变速驱动系统、割台、脱粒装置、切草器总成核心技术部件成为替
代进口产品。同时,也正在与武汉大学进行积极、密切的合作,借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共同开发研究甘蔗种植、收获的北斗精准农业项目。到目前为止,公司累计科技投入8000多万元,共申请了79项技术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3项;获得授权专利66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是国内拥有专利较多的农机企业之一。
公司瞄准国际先进农机技术,成功开发了适合我国农艺要求的4LBZ系列(148、148C、180、200四个机型)半喂入联合收割机、4LZ系列(3.0、3.5、4.0三个机型)全喂入联合收割机,4GZ系列(56、91、130马力三个机型)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花生联合收割机、乘坐式水稻抛插秧机、环保型大马力拖拉机等高端农业装备。其中4LBZ-180和4LBZ-200型号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在国家重大装备办《2006—2007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中评价为“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其他品牌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相比,作业效率高、丢谷少、适应性强,尤其适应南方泥脚深水田、倒伏水稻的收割。4LZ系列全喂入收割机满足了水稻收割机市场多元化的需求,设计精巧、高效收割、能耗低,造价能被广大农民接受,加以配备能储放1500斤谷子的侧置大粮箱、自动输送卸粮筒,可把谷子直接卸到装载车上,更大的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4GZ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通过广东省科技成果鉴定,被评价为“填补了我省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的空白,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4GZ系列甘蔗联合收割机不仅能在大块地、平地蔗田收割,也能在小块地、坡地(250以下)蔗田收割,甘蔗收割后保留的宿根来年长势整齐,苗数达到人
工砍蔗水平以上,是目前仅有的可实用推广的国产甘蔗联合收割机。新一代大型工厂化育秧成套设备,育秧技术领先、育秧周期短(15天内)、育秧密度大(一个育秧工厂育出的秧苗可栽插5000—10000亩稻田)、产量高(提高水稻产量10%以上),所培育的秧苗能满足南方双季稻和北方单季稻机抛插秧的要求,已在广西、江西、湖南等地得到成功推广。
水稻、甘蔗联合收割机经过多年实际推广使用,证明具有高可靠性、适用性和经济性,在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水稻联合收割机获得2011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甘蔗联合收割机获得2011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
2010-2014年公司投资近5.9亿元在国家级开发区广州市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置地283亩建设“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甘蔗联合收割机”产业基地。新建总装车间、机加工焊接车间、冲压车间、涂装车间、原材料车间、压铸车间、办公大楼、技术研发中心、广州市现代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高端农业机械设备工程实验室等,建筑面积共约135741平方米,投资8000多万元建设阴极电泳全自动涂装生产线250米,并装备了法兰克数控龙门镗铣、800卧铣、400-800大吨级冲压设备、二维及三维激光切割机、自动焊接机械手等一批高端数控加工设备,以及三坐标测量仪等先进的检测设备。现项目建设基本完成验收,人员及设备到位,可批量生产半喂入及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水稻高速抛插秧机、大型工厂化育秧成套设备、甘蔗联合收割机、花生联合收获机等高端农机,并可按季节和需求生产不
同产品。预计2015年若所有产线达产后可实现年产水稻联合收割机10000台、高速抛插秧机2000台、甘蔗收割机1000台等产前、产中、产后农业装备,公司产品将达到30亿元以上年产值规模。届时,科利亚将成长为南方最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装备企业!
第三篇:26、《科利亚的木匣》
26、科 利 亚 的 木 匣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学生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事能给人们以启发,引人思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请同学们好好看老师写课题。(板:科利亚的木匣)
写一写“匣”。你能给“木匣”换个词吗?
2、“科利亚”是一位苏联小朋友的名字,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由苏联作家左琴科创作的。
3、科利亚和他的木匣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现在,我们一起走进科利亚的童年生活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1、请同学们翻到P103,自由地读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碰到生字新词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课件出示词语,请生读一读。免得
抢走
难过
当初
随便 仍然
敌人
台阶
所以
懂得 喀山城
测量
力量 请生读一读。男女生读,齐读.认读多音字:测量
力量
本课有两个多音字。“量”本课读liáng(2声),还有个读音是liàng(4声);另一个多音字是“数”,它可以读“shǔ”和“shù”,本课两个读音同时出现,“科利亚刚学数数”,第一个数读“shǔ”,第二个数读“shù”。
3、课件再次出示词语。
冰鞋
斧头
手锯
玩意 战争
箱子
木匣
算术
A、请生齐读,读第一行你发现了什么?
B、请你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围绕“科利亚的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看看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埋木匣,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挖木匣的。
2、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与同座讨论。
3、全班交流:
⑴哪几个自然段讲埋木匣,哪几个自然段讲挖木匣?
⑵另外的几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有的是讲情况的变化,有的是讲从这件事受到的启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词语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篇课文就是写了科利亚和妈妈战争前埋木匣和战争后挖木匣的事情。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课文的1—3小节,看看科利亚和他的妈妈是怎样埋箱子和木匣的?请同学们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二、循情入境,激发探究,鼓励说话
(一)埋木匣
1、找句子:四年前,科利亚是怎样埋下木匣的呢?请快速默读课文(1-3小节),找出关键句,用“——”划出来,多读几次。(板书:划、读)(找得很准,很会读书)
2、反馈(依生说,出示相应句子)
1)他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2)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
3)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谁能为大家读读这几句话?
1)指名读(流利)2)男生读。
3)听得最认真的小组读,齐读。
4)读着这几个写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的句子时,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里看出来?(细心,聪明(看见妈妈数三十步她也数十步),为动词加着重号)(板书:细心)(板书:标)这些表示动作的词把整个埋木匣的过程写得很明白,不信,我们一起读读。齐读,边读边把句子换成动词
走
数
挖
放
盖
踩
撒
3、谁能借助故事中的这些动词,用自己的话把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说清楚?(板书:说)自己先试试。
4、反馈:
1)很好,你用上了这些表示动作的词,把这个过程介绍得很清楚。还有谁也愿意试试?给自己一个锻炼的机会,你会进步得更快。学习本来就是一个由不会,通过练习,到会的过程,给自己一个机会试试,万一不会,老师和同学都会帮你的。
2)诶,还能加上了一些自己的话,把故事介绍得更明白了。时间:战争开始的时候或德国法西斯快打到村子的时候。
原因: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他看到妈妈把箱子埋起来。
师述:同学们提到的这场战争,就是发生在苏联大地上、抗击德国法西斯的著名的“卫国战争”。(师放课件),简介卫国战争。
心理想的话、理解:(自由讲、指名3-4生讲、同桌讲)
四、研读第七小节,体会“挖木匣”
(二)挖木匣
1、总结方法:我们刚才用了先划句子,接着读句子,然后标重点词,最后说过程的方法讲了埋木匣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就用同样的方法来讲讲挖木匣的过程。请快速默读课文(5-12小节),找找哪些句子是写科利亚挖木匣的,用“——”划出来,多读几次。
2、反馈(出示句子)
1)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了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匣子。
3、读句子:
1)自己也先来读读这两段话,并且一边读,一边给表示动作的词加上着重号。2)指名说,你加上着重号的动作词有哪些?(拿
走
挖
找);齐读,一起来读读这小节,并想想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走十步没挖到)
3)指名读第二句,你加上着重号的动作词有什么?(量
挖
找)他真的找到匣子了吗?从哪个词看出来?(果然)圈出(板书:五步)
4、理解走五步能挖到的原理:
1)为什么第一次走十步挖不到,而第二次走了五步能挖到呢?谁能给我们解释一下。(指名说)
2)我们一起来读读。出示句子
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
3)瞧,四年前,科利亚还小(师出示小人像),步子也小,走了十步埋下木匣(板画,第一次走的经过)。现在他九岁啦(师出示大人像),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
4)还有谁也能给我们讲讲这个原因? 5)但妈妈为什么走了三十步就能找到箱子?
指导朗读。战争使科利亚一家失去了许多的东西,但妈妈装着重要物品的箱子却没有在战后中丢失。她找到了箱子,是多么的高兴和激动呀!
A(师)妈妈挖出了箱子,高兴地说:“(生)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箱子就不好找了。”
B(师)妈妈搂着科利亚,高兴地说:“(生)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箱子就不好找了。”
C(师)妈妈亲吻着科利亚,高兴地说:“(生)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箱子就不好找了。”
6)一个9岁的孩子,居然能想得通如此深奥的原理,实在不简单。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思考)
5、讲过程:因为思考,使他变得如此聪明,让我们也像刚才一样,借助这些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讲讲科利亚挖木匣的过程。
拿
走
挖
找
量
挖
找
自由准备;指名说;评议再指名说;小组合作,一个人主说,三个人边听边点评哪里讲得好,哪里还可以怎样讲会更好。
三、读中明理,拓展内化,揭示主旨
1、师引讲最后一小节:(出示句子)
科利亚找到木匣后,他高兴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指名读、高兴的语气,带上表情,用最好听的声音来读。
2、愿我们班的每个同学都能像科利亚一样,碰到问题细心观察,多思考,平时学习多讲、多说。
四、留疑下课
1、回去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说说自己的收获。
2、联系生活实际,以“由《科利亚的木匣》想到的„„”为题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写下来。
五、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步,很快()。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步,他一下子就()。这是因为()。板书设计:
26、科里亚的木匣
埋木匣
走
数
挖
放
盖
踩
撒
挖木匣
拿
走
挖
找
量
挖
找
懂
得
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法西斯快打到科利亚的村子的时候……他动手挖起来,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的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名言
成功在于尝试。
只有尝试着开口说,你才有可能进步。给自己一个机会。
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
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xiá)
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时间变、年龄变、步子变 一切在变
教学反思:
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课堂结尾,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科利亚通过挖木匣这件事,明白了:“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一谈:对这个道理的理解。马文博说:“昨天没下雪,今天下雪了。时间变了,天气也在变。”谭文龙急切地站起来说:“昨天太阳光很冷,今天阳光很温暖。昨天和今天的太阳不一样。”边庆笑着说:“昨天吴炳衡没戴围巾,今天她戴了一条围巾。时间变了,人也变化了。”
“当科利亚发现周围的一切在变化的规律后,他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和解决问题。他是一个随机应变的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我追问道。胡玉说:“是的,《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纪晓岚就是随机应变的人。”于是,我们师生的话匣子被打开了,都议论纷纷地谈开了纪晓岚智斗和申的故事。
课下,我沾沾自喜。学生们不仅明白了变化的客观规律;懂得了要随机应变,解决问题;更有了纪晓岚这样的历史人物做榜样。纪晓岚让教材、学生和我三者产生了情感共鸣。
第四篇:《科利亚的木匣》说课稿
《科利亚的木匣》说课稿
付欣
一、说教材
《科里亚的木匣》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五册第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讲述的是科里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告诉了我们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无论做什么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这篇课文叙述顺序比较清楚,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启发”来讲的。科里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样思考的,科里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是教材的重点。科里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的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二、说课时安排
本课课文篇幅较长,根据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及针对本课叙述顺序清楚的特点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字词,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埋木匣”的内容。第二课时理解 “挖木匣”及从中“得到启发”的课文内容。
三、说目标
下面仅就理解理解 “挖木匣”及从中“得到启示”这一课时进行说课。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朗读课
文,了解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学生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习惯。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倡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五、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采用“说、读、画、议”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口、动手,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出示幻灯片,使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的氛围,很愿意和老师一起学习。让学生明白今天学得文章与变化有关系,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且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第二段
1、在挖木匣时,妈妈和科利亚各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意图:采用对比的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
2、重点分析、理解、朗读科利亚第一次挖木匣的句子。此环节教学通过重点理解词句、指导朗读。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11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是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分析出第一次挖不到木匣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边读边找出科里亚想出的挖不到木匣原因的句子,读后指名说出句子,然后通过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意图:在学生读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的方法使学生明白科里亚第一次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这样比较直观,学生容易理解。)
5、学习12自然段,让学生理解“果然”的意思。
6、体会科利亚是什么样的孩子?
三、通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科利亚从这件事中明白的一个道理。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意图:将语文学习还原于生活,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体会、去思考,体现“生活第一”的思想理念。)
五、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埋
步子小
挖
步子大
受到启发
一切都在变化
第五篇:科利亚的木匣剖析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
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步,很快()。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步,他一下子就()。这是因为()。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的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九、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四年前和四年后的年龄变化,步子和步数变化的对比,明白“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有助于突破难点。
翠鸟》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捉鱼本领的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特点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渐渐形成的,教育学生懂得爱鸟、护鸟。
2、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 —3 自然段。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录像)、投影仪
课时安排:3 课时
流程展示:
展示翠鸟标本、导言入课
↓↓
投影学习目标投影学习方法
↓↓
学生质疑
↓
据疑板书导学
↓
学生再读,找出课文从几方面写翠鸟可爱
↓↓
学生读文,找出翠鸟外形特点的段落学生读文,找出写翠鸟活动特点的段落
↓↓
投影翠鸟外形图VCD 翠鸟鸣叫、飞行、等鱼时画面
↓↓
学生看图、说图文字投影描写翠鸟飞行、等鱼的语句
↓↓
投影文字描写翠鸟外形特点读文、勾重点词,并联系图画及上下文理解
↓↓
读课文,勾句子,理解重点词VCD 翠鸟捉鱼时动作
↓↓
动画按作者描写顺序出现翠鸟身体各部分结合课文,理解重点词
↓↓
对比体会作者描写顺序与自我说图的顺序完成形成性习题2
↓↓
完成形成性练习题1 →查标,对照学习目标,总结课文
↓
结束
《翠鸟》教学设计简介
《翠鸟》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特点为:
开课即展示翠鸟标本,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该课的教学采用了目标教学法,课前定标,质疑导学中达标,总结课文时查标,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有据可依。
恰当地运用了多种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画投影展现静态的翠鸟,VCD及电脑动画体现动态的翠鸟。鲜明的画面,动听的音响,迅速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去,同时又利用文字投影出示重点句段,从而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迅速结合。使得作者按顺序抓特点来描写翠鸟的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在该课的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图画及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的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自读勾划的良好自学习惯,从而保证双基训练能落到实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形象感知,导入新课。
播放关于翠鸟的教学录像,直观形象地认识翠鸟,进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学生互相交流难点字词。
3、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投影翠鸟,学生自读,思考:这段写翠鸟的什么?(外形)
2、提示:课文从三个方面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是哪三个方面呢?
3、四人小组自学。、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句:写了翠鸟爱停在苇秆上。突出外形特点:“红色的小爪子”。
(2)第二——五句:写翠鸟的颜色。用一个词概括(“鲜艳”)。
重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把翠鸟的颜色鲜艳写具体的?
头上:橄榄色头巾,翠绿色花纹。
背上: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赤褐色的衬衫
联系上文,理解“鲜艳”的意思(形容颜色又鲜明又美丽)。
思考:为什么作者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第六句
学生自读句子,找出能概括本句的词语(小巧玲珑)。
“小巧玲珑”是什么意思?哪些地方能看出它小巧玲珑?
眼:透亮灵活
嘴:又尖又长
联系上文理解“小巧玲珑”(形容又小又灵巧精致)。
5、结合板书,小结本段
6、指导训练朗读。
板书设计:
红色的小爪子
外形颜色鲜艳头上(头巾)背上(外衣)腹部(衬衫)
小巧玲珑眼(透亮灵活)嘴(又尖又长)
第二课时
一、试背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齐读课文,思考主要写了什么?(翠鸟的活动特点)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读,理解每句话写了翠鸟活动的特点。
第一句:动作敏捷
(1)“贴着水面疾飞”说明翠鸟飞得低而快。重点理解“贴”和“疾”。
(2)“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说明翠鸟停得急而轻。在停与飞的对比中感受翠鸟的动作敏捷。
第二句:专心机警
抓重点词体会,如:“一动不动”“注视”“等待”
通过比较“看着水面”与“注视着水面”而理解“注视”(集中注意力看)。
播放翠鸟飞与停的慢镜头,让学生具体感知。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播放翠鸟捉鱼的过程,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段写了什么?(翠鸟捉鱼的过程)
提示学生从翠鸟捉鱼的过程中找出翠鸟活动的两个特点。
第1、2 句:锐利的眼睛
抓住“悄悄”“露”“尽管„„还是„„”体会。并理解“锐利”(尖锐锋利,指感觉灵敏)
第3、4 句:行动迅速敏捷
勾出捉鱼的动作:“蹬开”“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贴着”“飞走”。从捉鱼过程中体会到(1)翠鸟的动作熟练连贯,不犹豫不落空。(2)动作在一瞬间完成,连机灵的小鱼也没反应过来。可见翠鸟行动迅速敏捷。
“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苇秆为什么摇晃?(翠鸟蹬开苇秆去叼鱼)水波为什么荡漾?(鱼儿被翠鸟叼出水面)
提示:“摇晃”和“荡漾”的时间都不可能太长,而翠鸟却完成了离开苇秆到叼起小鱼飞走的一连串动作,这说明(翠鸟的迅速敏捷)。这是作者从侧面写出了翠鸟的迅速敏捷。
4、、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与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启发:(1)翠鸟为什么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因为它有一双能“紧紧抓住苇秆”的小爪子。)(2)翠鸟为什么目光“锐利”,能发现机灵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3)翠鸟为什么能在疾飞中叼起水中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张“又尖又长”的嘴。)(4)翠鸟的羽毛以绿色为主,这对它悄悄等待捉鱼有什么作用?(与草、树的颜色相近而有掩护的作用,不易被发现。)
总结:翠鸟捉鱼的本领是由它的外形决定的,并且是由它外形各部分的特点整体发挥作用的结果。、结合板书,小结本段。
6、训练朗读。
板书设计:
活动1、迅速敏捷:疾飞
2、专心机警:注视
捕鱼1、眼睛锐利:悄悄、行动迅速:蹬、叼、飞
第三课时
一、朗读第1 ——3 自然段
二、指名简要概述已学内容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在欣赏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和捉鱼的精彩表演之后,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引入学习第一句。“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强调“真想”,感受那种非常喜爱、迫不及待的心情。2、但这种想法可能吗?引入学习第2 ——6 句 理解“陡峭”,板书“打消想法”。3、导读:于是,我们只能„„ 从“远远地看着”“希望它„„多停一会儿”中感受对翠鸟的喜爱。板书“希望”。4、进行爱鸟、护鸟教育。
思考讨论:假如你有机会接近甚至捉到了翠鸟,你该怎么办? 6、齐读。
四、总结全文
五、指导背诵
板书设计:
真想
打消想法 喜爱翠鸟
希望
《燕子专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欧”“洲”等11个生字。会写“欧”“洲”“瑞”等14个字。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受到爱护动物的教育,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课文插图的挂图或投影片。
3搜集有关燕子春来秋去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喜欢小燕子吗?能背一背描写燕子的古诗吗?
2板书课题,根据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专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为燕子开专列?„„
二、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
2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分组讨论。
三、全班汇报交流
1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朗读。
2指名认读生字,注意“殊”不要读成chū;“骤”不要读成zòu;“濒”不要读成pín。
3交流。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通过交流,学生要对课文内容做到全面把握。可从两方面想:一是政府方面(做决定、呼吁人们、燕子专列);二是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竭尽全力寻找、专程送行)。
(3)交流自己的体会。重点体会人对燕子的关爱。
(4)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把人们对燕子的关爱写具体的。
①政府的呼吁;
②概括地写居民们是怎么做的;
③具体写一位小姑娘是怎么做的。
四、指导朗读
1人们帮助燕子也好,救助燕子也好,都是源于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那就是爱!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爱”呢?我们要怎样读才能体会这种爱呢?
2重点指导读好第3、4自然段。
(1)第3段,应读出居民纷纷走出家门,不顾天气恶劣、路途艰难去寻找燕子的意思。
(2)第4段,要读出小姑娘贝蒂和父母一起,不怕危险,不怕寒冷寻找燕子的经过。突出险“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救助燕子多(“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丝毫不想自己(“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3看图,引导想象,对课文作思维上的补充,丰富课文内容。小贝蒂在哪儿发现燕子?她怎么做的?会说什么?
(1)自己练习讲一讲。
(2)指名说一说。
4总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寻找燕子的过程中,这样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人们用爱、用情,编织了多么美好的故事。让我们再读课文,去体会人与动物之间这美好的感情!
五、抄写生字
1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2指导书写。
3学生抄写生字和生词。生词:欧洲瑞士舒适启程特殊骤然跋涉政府踏雪救护载着(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定抄写内容。)
第二课时
一、继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创设情境,指导写想对贝蒂说的话
1列车载着获救的小燕子,也载着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驶向温暖的远方。你读了这个故事,想对贝蒂说什么呢?请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2学生自主写。
3指名读,评价,修改。评价应着眼于学生语言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准确。允许学生内容有所不同,只要发自内心,合乎情理即可。
三、交流学生搜集积累的资料
1演唱人们爱护动物的歌曲。
2你还知道这样的故事吗?请讲一讲。
3朗读人们爱护动物的诗歌。
4总结。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爱护动物,爱护环境,更希望这样的故事不再是新闻!
四、布置作业
1把自己认为易写错的生字词写几遍。
2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准备。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复述课文内容。
3、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4、能懂得故事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套。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试着把故事内容复述一下。先自已复述一遍,然后复述给同桌听。
二、品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课文,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认真写好批注,等一会我们交流。
三、讲述故事。
请同学们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再加进自己合理的想象,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先自己讲一遍,然后讲给同桌听。可以一个人单独讲,也可以几个人合作讲。
四、拓展阅读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它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再不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那我们将自食其果,自我毁灭。
21世纪,人类面临许多环境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这则材料,读后说说你的感受。
五、环保行动。
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面对如此怵目惊心的环保问题,我们小学生能做什么呢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9课:陶罐和铁罐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勾画出不懂的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指名读课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3.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介绍了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几件事情,各在哪些自然段。
4.学生讨论后明确:
(1)铁罐看不起陶罐(1~9)。
(2)铁罐和陶罐各自的命运(10~17)。
(三)精读课文
1.自读1~9段,思考:铁罐看不起陶罐,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对比,陶罐是怎样的态度,试着把你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课文体现出来。
2.再读10~17段,请用简单的字和词语概括出铁罐和陶罐各自的命运。
3.学生自学,组织讨论,全班交流,此时,教师恰当点、拨、抓重点词语和感情朗读,体会铁罐的狂妄自大,陶罐的宽厚谦虚。
(四)品味含义
1.说一说,你喜欢铁罐还是陶罐,为什么?
2.你想对铁罐(或陶罐)说些什么?
3.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重编故事
重新编一个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故事,编之前,一定想好,你要表达什么意思围绕这个意思去选材。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整体感知课文时通过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讨论后找出陶罐、铁罐之间发生的两件事:
1、铁罐看不起陶罐;
2、铁罐和陶罐各自的命运。
边读边思考,析词品意中教师恰当点拨抓住重点词语,感情朗读,体会铁罐的狂妄自大,陶罐的宽厚谦虚,从而理解寓意。
培养学生围绕中心编童话故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