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赴陕西、山东省县级职业教育中心考察报告
4月3日至8日,县委副书记龙建新、县政府副县长许欧蛟带领由县教育局、县职业中专组成的职业教育中心考察小组,专程赴陕西省眉县职业教育中心、山东省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县级)及陕西宝鸡三和学院(民办职业学院),进行了为期六天的专题考察。所见所闻,收获甚多。考察组一致认为,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新的转变的形势下,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一、眉县、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的基本情况与主要经验
陕西眉县是一个只有31万人口的农业县,1999年,眉县将两所职业高中与县教师进修学校合并,组建成统管全县各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县职业教育中心。现在,眉县职业教育中心已拥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7个,其中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职业高中2所,在校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学生7500多人。该中心现已成为全县各类中级技能人才、应用人才的培养基地、陕西省旅游人才的教育培训单位和全县公务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心。2005年7月,国家教育部以眉县为主现场召开了全国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现场会。山东平度市是山东经济发达县(市),总人口138万。该县教育整体水平高,职业教育中心起步于1984年,至2005年底,已拥有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26个,在培学生达l9000余人,全市已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合理、上下衔接、整体功能较强的职业教育体系。
眉县、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的经验主要是:
1、确保职业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眉县、平度市历届党政领导认为,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战略地位,职业教育处在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上,与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对经济社会的服务更为直接,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就必须抓职业教育。眉县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大胆决策,一次性裁去了全县所有民办教师,重新培训录甩300名小学教师,将750万元录用经费全部投入县职业教育中心建设。1999年创建职业教育中心以来,他们一如既往做到了“三坚持“、“四优先”、“四优惠”:“三坚持”,即坚持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县人大、县政协年度视察制度,坚持教育发展目标制度,把职业教育发展列入政府有关部门年度工作目标,列入主要领导和干部年度考核内容之中。“四优先”,即职教工作优先部署,职教建议提案优先办理,职校建设优先安排,职教经费优先保证。“四优惠”,即在学校建设中,立项从速,免除成本外的手续费;免收城市规划、设施配套等费用;减半收取质量监督费;在土地征用上取消县收规费。六年来,该县除减免经费外,年均财政用于职业教育中心的建设经费达100多万元。平度市认为,抓职业教育也是抓经济环境的更大优化。近几年来。该市一直把丰富的职业教育人才资源作为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当成平度的品牌来经营和发展,将职业教育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市、镇两级主要领导的岗位目标责任考核。自1996年以来,市政府先后多次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等多个配套文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接受职业教育已成为广大农民和企业职工的自觉行为。据该市人事、劳动部门统计,该市73%的农村劳动力接受了职教中心的长短期适用技术培训,农村85%的技术人员、45%的村干部、70%的企业技术骨干或领导是职业教育中心的毕业学生或接受培训的学员,职业教育在当地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不可替代。
2、全面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坚持政府主导、学校主体、部门联动、高效整合,充分发挥职教资源的效益,是眉县、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经验。为了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眉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教育、财政、人事、劳动、乡企、农业科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职业
教育中心,明确了“职业教育中心负责培训,农业、劳动部门组织培训对象,财政部门负责经费保障,各乡镇负责协调配合’’的工作职责,在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上全面实现了“四统一”,即统一计划、统一培训、统一经费管理和使用、统一审批发证。平度市不断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做到了统筹专业设置与学校布局调整、统筹经费投入、统筹师资培养配备、统筹实习基地、统等招生、统筹技术等级考核。该市在2003年就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严格规定劳动保障、人事、工商、教育等部门录用从业人员必须“先培训,后就业’’,对违犯就业准入制度的由县劳动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予以处罚。
3、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眉县、平度市把坚持服务“三农”、全力推进“三化”作为新时期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把“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家长满意不满意”作为办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办人民更满意的职业教育、育社会最需要的各类人才。在办学方向上,他们面向市场,做到为本地经济发展培养适用人才与向外输出高素质劳动者并举。眉县职业教育中心着力服务全县主导产业。近三年来,共培养农村科技示范户700多户,科技带头人1895人,全县草莓种植由2002年的1000亩发展到了2万亩,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同时,该县劳务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05年全县劳务经济收入1.92亿元,人平620元,占农民纯收入的35%。在培养模式上,他们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大力推行以订单培训为主的多种形式合作办学。眉县职业教育中心精心打造出的机械加工、电工电子、导游服务3个专业成为全省职业学校的品牌专业。在人才培养功能上,他们突出整体服务功能。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大力实施德国“双元制”(一元为学校、一元为企业)办学模式,将职业学校与企业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培训,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大了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力度。近几年该市职业教育中心实施“双元制”项目所培养出的5400名毕业生,均被海尔。海信、三莹等知名企业录用,85%以上的毕业生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同时,平度职业教育注重强化专业示范带动功能,把专业作为产业来运作,有效地拉动了全县产业发展。通过职校基地带动的奶牛产业由1998年的5 0头发展到目前的1万多头,白酒酿造业年产值达到1.2亿元,逐步成为该市的主导产业。
二、眉县、平度市考察后的启示
考察归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现代职业教育正在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想实现地方经济的振兴,综合实力的增强,要想提高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就必须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从外地的经验和我县的实际情况来看,以职业教育中心为依托发展职业教育的模式,应该成为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1、加强职业教育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根本在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素质越高,个人收入越高,经济发展就越快。以外出务工人员为例,近几年,我县有近12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每年从沿海地区赚回了超过10个亿的劳务收入。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中,仅有2%经过了劳动技能的培训,绝大部分都是没有一技之长,只凭“一身气力”的打工者,收入不高。“回流”的也比较多,而通过职业教育、有一技之长的务工人员月薪较高,初级技术工一般在l200元以上,中级工至少可拿到l50(1元一从县职业中专近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就业率达到100%,收到了“培育一人、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显著效果。除此之外,发展规模种养这个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也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目前,柏祥的牲猪养殖大户、张谷英的芭蕉扇业都与职业学校联系,要求开设相关短期培训班,以提高劳动者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2、职业教育中心的发展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保障。西方学者认为,职业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培养人才、满足就业需求,更重要的是成为全社会的稳定阀。从本质上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目前,我县面临巨大的人口就业与再就业压力,全县每年有30OO多名初
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1600多名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这些年的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使近万名下岗工人需要进行转岗培训;现有的数万名就业人员,需要学习新的手艺和技术;我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者占三分之一。没有特长就难以找到就业岗位,这些人在社会上游荡,就会成为新的不稳定因素。同时,发展职业教育也能够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特别是对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教育是他们改变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职业教育不但是把我县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而且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内在要求。
3、职业教育中心正在逐步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从当今时代的产业发展来看,劳动力的素质同产业的结合愈来愈密切,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在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需要劳动者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这些年,各地都在加大招商引进的力度,通过推介自身优势吸引外商投资。事实上,外商投资一个地方、一个项目,对劳动力资源是十分看重的。早在去年年初,通过招商弓l进获得快速发展的宁乡县,就提出在未来几年,要着力打造人力资源这一品牌,通过培养大量的技术型、科技型工人来吸引外商投资。人才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目前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偏低,技术工人短缺,因此,这些年招商引进的项目中,有很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附加值低、能源消耗大,导致全县发展速度不快。
4、职业教育中心能够有效整合和利用教育资源。目前我县职业教育资源“不足”与“浪费”的矛盾较为突出。教学设施存在“不足”与“浪费“的矛盾。职业中专是我县职业教育的“龙头”,去年该校扩招新生1500多人,目前在校学生达3500多人,教室爆满,学生公寓短缺。而其他的职校如粮校、卫校等,学生都在100人左右,却占有超过30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利用率不到30%。目前,全县共有职校7所,每所学校都开设计算机专业,而目前社会急需的车工、钳工、电工、焊工等人才却由于师资和设备的缺乏不能开设。师资力量存在“不足”与“浪费”的矛盾。具有较高学历和职称的教师绝大部分集中在职业中专,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而在其他职校,专业教师很少,甚至还有半途出家的乡镇干部、部门工作人员、待业青年在担当教育者的角色,从而导致培养的学生备力面能力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成立职业教育中心正是解决这些问题、协调上述矛盾的有效措施,通过有效整合资源,既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的效益,又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一举数得。
5、我县建设职业教育中心势在必行。近三年来,中央连续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到了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在去年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来抓,切实加大对职业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投入100个亿支持扶助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示范性职业学校等“四大工程”建设。去年全 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后,我县积极抢抓职业教育发展新的重要机遇,迅速启动了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的建设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省教育厅有领导评价:岳阳县的职业教育中心是全省首批中的第一个,来势很好。这为我县职教中心获得上级政策的支持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目前娄底、汩罗等县市都在盯住这个项目,加快与上级政策的对接,如果我们在职教中心建设上不能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我们前期的努力就会一无所获,我们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将会丧失殆尽。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建设好职教中心。
三、办好我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建议
1、要加强领导。职业教育涉及的面广,内涵丰富,不仅包括民办职业教育,也包括l0多个部门单位的培训工作,如人事局的公务员培训、劳动局的就业与再就业培训、农业局的农民适用技术培训、移民局的移民培训、财政局的会计培训等等。因此,建议成立全县职业教育中心,由县委书记或县长挂帅,分管县级领导直接负责,教育、财政、人事、劳动保障、农业、科技等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县职业中专主要负责人组成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明 确一名负责人专抓,以此在全县全面构建起政府、部门、学校三位一体的各类人才培养培训网络和县、乡、村三级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要制订全县中短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确立全县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思路和目标,每年年初由县职业教育中心将职业教育培养培训具体任务分解到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及乡镇。
2、要整合资源。主要是做到四个统一:①统一学校布局和专业设置。以创建示范性职业学校和规范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为目标,通过采取校企合作、联合办学、转变办学职能等行之有效的手段,做强做大做优2—3所职业学校,同时撤并一批规模偏小、效益偏低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应逐步将县教师进修学校、农广校、县电大、县成人中专与县职业中专合并,整合教育资源,形成以县职业中专为主体,各类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为辅助,乡镇农校为依托的职业教育网络。在此基础上,把严专业设置审批关,杜绝专业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问题,集中优势,集中力量打造3—5个省、市级品牌专业,促进专业设置合理化和办学特色化。②统一实习培训基地。有计划分批高标准建设好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实行县内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资源共享。切实加强县职业中专这一县职业教育中心主阵地建设,在合并相关职校的基础上,使其成为全县劳动力转移培训、技能型人才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基地。要充分发挥县医院、旅游景点和相关企业等资源优势,组成一批县内实训基地,在就业的问题上,要加大与大企业、大集团的联系和对接,把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初衷落到实处。③统一招生。要严格控制普通高中招收规模,确保普职招生比例达到1:l;要不断完善职业学校招生管理办法,统一做好职业学校招生宣传、志愿填报、录取等工作;要建立与健全招生督查与奖惩制度,把三率(即报考率、录取率、入学率)纳入考核乡镇教育工作的一票否决指标,以保证职业学校招生数量,逐步提高生源质量。④统一审批发证。由县职业教育中心全面负责各类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审批,负责学生学历证书和各种职业技能、技术等级的证件的审核和发证。与此同时,要逐步建立起县级相关行业就业准入制度,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为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3、要建立机制。一要建立部门职业教育联席会议机
制。要建立起由职业教育中心负责各类培训,农业、劳动等保障部门组织培训对象,财政部门负责经费保障,“各乡”镇负责协调配合的运行机制。县政府对相关职能部门履行职责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工。作失职渎职的责任人要进行问责。;要建立多渠道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县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县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年终追加经费时,要优先切块给职业教育;要保证城市教育费附加的201专项用于发展职业教育;“阳光工程”中央下拨款和省、市、县相关配套经费及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的一一部分经费要统一管理,统一投入职业教育中心重点工程建设。与此同时,对职业学校建设的相关规费要降低标准收取。三要逐步推行就业准入机制。在开展就业准入制度试点的基础上,要将就业准入制度推广到餐饮业、宾馆服务业、学前教育机构等县级相关行业,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推进“三化”进程,加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篇:农村教育大有可为
农村教育大有可为
(2011-04-17 00:34:13)
现在很多人都在说读书无用,大学生读了半天还是没工作吗!为什么上大学,以至于很多农村孩子都辍学了,他们也是未来建设国家的力量呀!他们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发展状况。
要想走人才强国的道路,离不开农村教育的长足发展。现今由于农村教育投入相对较少,农村教师素质偏低,农村的家庭教育极度缺失等原因导致农村大学生的比例较小。但我相信这是暂时的。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反映出来农村教育不是无可作为而是大有可为!
一、家长的家庭教育虽然缺失,但孩子们是向善的。他们的心灵由于没有受到更多的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他们的心灵还是很纯净的,所以对他们的教育难度相对较小,但就看我们怎么教育了。我们必须找到孩子们喜欢的教育方法和说话方式,让孩子们更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和意见。不是你说对了他就愿意听了,我们现今的孩子自主意识很强,农村孩子也不例外,与他们交流不能搞家长制,只有肯蹲下身来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才能真正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来了解孩子,让这些向善的心灵能够得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二、农村教师的工资虽然不高,但他们多数是爱岗敬业的。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搞创收,即使搞的话,身边的家长也没有几个有意愿或有经济实力来支持。他们根本不可能掏钱给孩子补课,钱很紧,手头不宽裕。还得留着孩子万一上大学呢,即使不上大学还得留着万一孩子以后不念书成家呢。
三、农村中有城市不具备的许多教育教学资源,只要愿意发掘,总会让这些金子发光的。孩子们就是我们未来的金子。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浇灌着写几乎和我们具有同样家庭背景的孩子们。为了我们的人才大国的梦想,我们愿意付出毕生的努力!
鉴于以上几点,我认为农村教育大有可为,事在人为。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为了我国教育的长足发展,我愿用我的一生来为教育作出不懈的努力!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成功!
第三篇:农村工作大有可为
学习体会
通过本次培训学习,我的政治觉悟与理论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对农村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体会,现将本次培训学习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要提高自身修养,加强党性锻炼。本次培训中,通过对党章的学习,我深刻了解到作为为一名预备党员,加强自身修养与党性的重要性。共产党员要具有先进性,要“在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贡献一辈子,终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二、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农村是基层的基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线”, 通过本次培训班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面对复杂多变的农村工作,光凭自己在以前单位所学的知识及业务水平远远不足以解决农村的实际问题,需要不断地加强关于农村、农民与农业等相关政策与知识的学习。
三、要深入了解农村实际,合理妥善解决农村中的问题。农村是农民具体生产、生活的聚集地,在这里引发的问题与纠纷,仅仅套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结果可能不尽人意。
四、要增强责任意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农村,只有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才能实现全国的全 面小康。因此,要作为一名农村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为全面小康的推进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通过本次培训班的学习,我了解到党和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农村工作的力度,此次十七届三中全会又重点作出了农村方面的决定。这不仅给予了农村一次契机,还赋予了我们农村工作者新的责任与使命。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班的学习,我更新了理论知识,提高了业务水平,增强了责任信心这将对以后具体农村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
第四篇:“第一书记”大有可为
“第一书记”大有可为
眼下,山东、河北、广西、辽宁、河南等地的广阔农村,活跃着一支帮助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服务队、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队、落实党在农村方针政策的宣传队,深受老百姓好评,选派“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工作正逐步植根于基层群众。
历史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哪个时代的党群关系血浓于水,哪个时代的车轮就会一往无前;哪个地方的党委政府把群众利益举过头顶,哪个地方的改革发展就会充满无限活力。党群深情稍有间隙,执政根基就会动摇,即使再高明的执政理念也寸步难行。
选派“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工作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克服脱离群众危险的标准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实践原点。符合实践锻炼培养造就干部的组织原则,符合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到基层担当“第一书记”是一笔价值不菲的党性财富,无数事实证明,经过基层摸爬滚打的党员干部,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在乎谁、依靠谁、为了谁”,能够更迅速地成长为人民群众信任的“主心骨”。
做一名人民群众满意的“第一书记”,就要努力继承和 1
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要谦虚谨慎。放下架子才能掏心窝子,官架子扎得越高、老爷气装得越盛,就越交不到真心的群众朋友。到基层担任“第一书记”,必须摆正位臵,从心理、作风和行动上迅速转变角色,职务只有一个,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村干部;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努力提升困难群众的“幸福指数”。听万次汇报不如行千里土路,行千里土路不如阅群众无数。要甘当“小学生”,虚心向村里的老百姓学习,向涉农业务部门单位学习,在实践中加紧学习农村工作知识和技能,尽快掌握土地流转、宅基地调整、流动人口管理、计生工作、新农合和新农保等方面的政策要求,不断提升基层工作学历。
要艰苦奋斗。吃苦是一种党性智慧,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政治骨气。被选派的“第一书记”大都习惯了优越的城市生活,出门有公交、散步有公园、运动有操场、购物有大商场、就餐有大饭店、就医有大医院。到农村后,面临着环境差、条件苦的现实考验,尤其还要承受孤独和寂寞,甚至会接连不断地遇到挫折,这就需要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耐得住清苦与失败。什么时候最能检验党性,平日坐在机关大楼中是很难检验的,这种时候最能体现党员干部的境界和意志,也最能锻炼、成就一名党的好干部。
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道德。到基层担任第一书记不是做做样子、吹吹号子、镀镀金子,而是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来做。做决策、定规
划、谋发展、解难题都要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循序渐进开展工作,不提过高口号,不搞大跃进,牢牢压住出政绩的冲动。要扑下身子摸清阻碍村庄发展的瓶颈所在,把准本地科学发展的优势。要树立辩证长远眼光,帮扶贫困村既要输血,更要造血;既看显绩,更看潜绩,确保每一项惠民工程都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要廉洁自律。“第一书记”整天扎在群众堆里,一言一行都在群众的眼皮底下,一旦放松要求,吃拿卡要,就会丧失自身在群众中的威信,开展工作就会四处碰壁。纯洁的事业需要纯洁的政治品质,作为党在基层的特派形象代言人,“第一书记”要充分发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秀品质,自觉做到不给群众找麻烦,不给基层添负担,尤其要严守财经纪律,对农村扶贫开发等资金要专款专用。坚守共产党员的做人做事底线,始终保持一身正气。
“第一书记”天地广阔,大有可为任尔飞。
第五篇:老干部工作大有可为
老干部工作大有可为
本报评论员
2016年12月24日09:4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老干部工作大有可为
总书记对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作出重要批示,进一步强调老干部工作承担着党中央关心爱护老干部的重要任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广大老同志的尊重关心,对老干部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做好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下,老干部工作出现了很好形势,特别是近年来推进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活动取得的明显成效,得到了各方面的普遍点赞,带动了各项老干部工作的统筹协调推进,形成了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加自觉、老同志爱党护党更加坚定、老干部工作队伍更加进取的良好局面,展示了老干部工作用心用情、履职尽责,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可贵精神,极大鼓舞和激励了全国老干部工作队伍的士气,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这次受到表彰的就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
老干部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的一大特色。目前,全国有近2000万离退休干部,1100多万离退休干部党员,21万个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资源和重要力量。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全面从严治党开启新的实践,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老龄事业发展面临重要机会窗口期。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夺取伟大斗争胜利,迫切需要调动包括广大老同志在内的各方面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自觉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在老干部工作平台上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展现更大作为,取得更大成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干部工作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前十分紧要的任务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深入把握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组织引导广大老同志继续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贡献力量;进一步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老同志在服务大局中的作用,以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主线,深入推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活动;认真学习这次受表彰的先进典型,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一步一个脚印,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老干部工作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契合老干部的期待,奋力开创老干部工作新局面。
(责编:黄策舆、谢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