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凡是转制的企业(本站推荐)
供销社职工可享受什么待遇
凡是转制的企业,原企业要与职工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并按照国家、省和地方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要依据国家、省或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制定职工分流安置方案,并报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职工分流安置费用不足的企业,供销合作社可以通过变卖企业自有资产和从同级社属企业资产中适当调剂解决。供销合作社及社属企业原使用的划拨土地可由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组织出让,变现资金优先用于分流职工、组织职工再就业。
社属企业的全民所有制身份职工,享受国家有关国有企业职工的政策待遇。社属企业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失业后,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同时发给《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国家的再就业扶助政策。
社属企业全民所有制职工(含已经离退休人员)纳入当地社会养老保险统筹,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要按规定补缴。对自身经济条件差,无力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企业,允许社属企业采取变现资产和转让土地使用权收入补缴欠费。对于下岗职工,按照国家。省规定的国有企业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政策执行。
基层供销合作社(以下简称基层社)的在岗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应按有关规定和标准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第二篇:企业转制程序
一、项目名称:乐昌市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审批及操作程序
二、企业改革报批及操作程序
(一)立项
企业拟定改革立项方案的请示,报上级主管单位审核后,再报市经济贸易局企业改革办公室,经市经济贸易局企改办与市资产办会审立项。企业改革立项批复由企业改革办公室发文。
改革企业接到批文后,要按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1、清产核资。企业接到改革立项批文后,成立企业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有关的改革工作,并组织人员对企业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进行清查核算,如实造册登记,做到帐物、帐表、帐帐相符,为下一步进行资产评估和验资审计做好准备。
2、清理债权债务。改革企业要做好债权债务的清理工作,必须按照“债务随资产走”的原则,主动与债权单位或债权人签订具法律效力的还款计划协议书,依法处理好各项债务,防止借企业改革之机逃废债务。
3、制订及申报职工的安置方案。改革企业要执行《乐昌市国有、集体企业改革若干问题的处理办法》(乐府[2004]77号)的有关规定,制定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安置方案。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解释改革的具体做法,公布安置方案,切实做好在职职工及离退休人员的安置工作,保证社会的稳定。
4、审计和评估。改革企业要按规定委托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和评估机构对企业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进行审计和评估,并将审计及评估结果报市资产办审查确认,由市资产办发给企业《确认资产通知书》。
(二)报批
改革企业完成上述有关程序后,拟定企业改革实施方案,并须附已完成的下列程序的材料:
1、财务审计报告书;
2、资产评估报告书;
3、确认资产通知书;
4、改革形式及财产处置方案;
5、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安置方案(含人员明细册);
6、企业与债权单位或债权人签订的还款计划协议书;
7、企业营业执照及法人代表身份证影印件;
8、财产所有权转型的具体措施;
9、特殊企业需附相关材料等。
报所属的上级主管单位审核,再报市经济贸易局企改办会同市资产办复审并经市人民政府和市企业改革领导小组联审会议批准后,由市人民政府或市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发文。
(三)企业改制报批需注意的事项
1、企业改制审批程序
(1)要求改制的企业,先向市经贸局企改办提出关于筹组企业转制的请示,在经批复后,可委托中介机构对企业进行审计和清产核资(评估),并按市人民政府对改制企业的资产处置(包括确认、界定)有关规定进行申报。
(2)制定改制方案,企业改制方案先由企业提出并上报所属主管部门。
(3)企业主管部门将审核后的企业改制方案及请示上报市经贸局企改办。经市人民政府或市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批复同意后,持批复文件到市工商局办理注册登记。
2、上报企业改制方案时必须包括如下资料
(1)关于XX厂(公司)改组为XX有限公司的请示,包括企业改制的形式、企业基本情况、出资股东、资本结构及人事关系等;
(2)资产评估报告书,资产评估确认文件,资产处置审核文件;
(3)公司章程;
(4)公司(筹)募股说明书;
(5)员工分流安置方案;
(6)出资协议书,工商预登记企业名称;
(7)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3、审批时限
在上述申报资料齐备的前提下,由接到上报的企业改制方案、请示有关资料之日起计算,如无特殊情况,市经贸局企改办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对改制方案的批复。
4、产权转移
企业改革实施方案经市人民政府或市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批复发文后,按规定对土地房产办理产权转移手续。
(四)办理注销和登记
企业完成产权交易后,要到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办理旧企业注销或新企业登记的有关手续。
经办股室:乐昌市经贸局企业改革与企业监督办公室
第三篇:关于2012享受转制文化企业
关于2012享受转制文化企业
税收优惠的申请报告
济南市地方税务局历下分局:
我单位是根据《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精神,并按照山东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省国资委的批复文件及批复的转制方案,于2010年4月29日在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注册成立,并于2010年12月31日被认定为山东省省直第一批转制文化企业(鲁财税【2010】93号)。
2012,我公司营业收入11819.67万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1781.16万元,其他业务收入元.主营业务仍为,未发生变化。公司自年 月日批准改制时投资人为有限公司,2012年投资人未发生变化。公司转制完全符合国家及山东省文化企业转企改制的要求,人员管理方面也全部按要求签订劳动合同,并按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符合财税【2009】105号文件的精神。按照财税【2009】34号文第一条“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与通知执行期限为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相关规定,申请免征2012企业所得税6928780.94元。
特此申请。
鲁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二O一三年四月十二日
第四篇:转制保密协议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鉴于甲方将于近期进行改制,而乙方有意向成为甲方的投资者,乙方需要对甲方进行了解而接触甲方的相关商业秘密,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保密协议如下:
1、定义
保密信息指本协议生效日前后,甲方披露给乙方的任何以及所有以口头或书面,或以其他任何形式披露的甲方商业秘密,包括但不限于工艺、技术、设计、图纸、工程、工艺流程、硬件配置信息、客户名单、合同、价格、成本、原材料采购、预测和估计、各种报表、商业计划、商业模式、公司及其股东会和董事会决议等。
2.不在定义范围
乙方无义务对其能用文件明确证明的如下信息承担保密义务:
a)在没有保密义务的情况下,乙方从甲方收到之前就已知晓的;
b)非因乙方的过错造成的为公众所了解的;
c)从没有保密义务和使用限制的第三方那里正当取得的,并又以该乙方所应了解为限,该第三方不是违法地获得或披露该保密信息;
3.义务
a)乙方决不将任何或部分保密信息提供给任何第三方,乙方不得将保密信息用于和执行与项目无关的活动。
b)乙方应如同对待自己的保密信息一样,对取得的保密信息采取同样的措施,确保其安全,避免未经授权的披露或使用。
c)乙方只可向那些需要知道这方面信息以使该项目取得进展,并书面同意对保密信息保密的自身员工或者乙方为项目而聘请的中介机构为实施项目所需而披露甲方的保密信息。
d)如果乙方被政府部门、法院或其他有权部门要求提供保密信息,乙方应立即向甲方予以通报,以便甲方能以保密为抗辩理由或取得保护措施。乙方应用尽所有可行的措施来保护该保密信息。
4.一般条款
a)本协议自订立之日起即告生效,期限 个月。甲方可以在事先书面通知乙方的情况下,提前终止本协议。
b)本协议一旦终止,所有保密信息及其所有复印件,无论其为电子或书面等任何形式,均应立即交还甲方。
c)本协议下保密及有限使用的义务在本协议终止后持续有效。
d)乙方承认甲方是所有保密信息的所有权人或被许可人,除非协议中另有明确阐述,乙方不享有所有保密信息的任何权利。
e)双方均同意:为了保护甲方及其商业行为,本协议中所规定的己方义务是必要且合理的。双方明确表示由于甲方保密信息的唯一性,金钱赔偿将不足以补偿乙方对本协议的任何违约行为而给甲方造成的损失。因此,双方均同意并确认:对本协议的任何违约行为或可能的违约行为将对甲方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并且除其他任何法律或其他方面可以适用的补偿外,甲方有权(a)禁止乙方可能违反或继续违反本协议的行为而无须证明实际损失,(b)从乙方获得任何的损失或损害的赔偿、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因乙方违反本协议的义务引起的或与乙方违反本协议的义务有关的损失或损害、或未经授权的使用或披露甲方的保密信息而引起的损失或损害
f)所有的保密信息是并将继续是甲方的财产。本协议中的任何内容都不应被解释为一方授予对方任何专利权、著作权或其他知识产权项下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权利。本协议亦并不授予任何一方对另一方的保密信息的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权利。
g)本协议的订立、效力、解释、执行和争议解决,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约束,任何因本协议引起的争议的管辖法院是甲方住所地法院。
h)对本协议所作的任何增补和修改,除非由双方合法指派的代表书面作出,否则视为无效或对双方均无约束力。
i)本协议中的各个标题仅仅是出于便利的需要,而不能用于解释本协议及其条款。
j)本协议是协议双方对相关义务、目的、权利、责任及关于本协议主题其他责任的完全同意和/或理解,该协议将取代任何双方以前和/或现在达成的与该主题有关的任何口头或书面的协议和理解。
k)任何一方不得将其任何权利或义务转让给任何第三方,该种转让的尝试自始无效。
鉴此,本保密协议一经签署即生效。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人签字: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人签字: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企业转制过程中国有资本流失的机理分析
企业转制过程中国有资本流失的机理分析
杨小勇
(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上海200433)
摘要:进行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转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止因体制不顺造成的国有资本流失,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然而在转制过程中,国有资本产权“漏入”“公共领域”的“空隙”还没有被堵住,却又由于转制增加了新的“空隙”,为一些人进一步侵害“漏入”“公共领域”的国有资本的产权制造了机会。转制过程中形成的公司制企业既制造了“内部人”进行“内部人控制”的主观动机,又形成了通向“内部人控制”的路径。转制过程中的国有资本流失是体制改革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关键词:企业转制国有资本流失机理
在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转制前后都存在大量的国有资本流失,但在转制前、转制过程之中和转制之后的国有资本流失的表现、机理不一样,从而防范思路和措施也不一样,因而有必要对企业转制前、转制过程之中和转制之后的国有资本流失问题分别进行研究,本文试图对企业转制过程中的国有资本流失的机理进行探讨。
一、企业转制过程中国有资本流失的渠道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在微观上首先表现为将投资主体单一的国有企业改造为投资主体多元的公司制企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为了界定各方出资者的产权,满足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明晰”的要求,需要对原国有企业的资产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在此基础上,还要对被评估过的国有资产进行交易和重组。在这一系列工作中,存在国有资本流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产评估缺乏客观标准和资产评估的人为主观色彩导致的国有资本流失。资产评估是我国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出现的一项崭新的工作,缺乏理论和经验的积累,使得我国在进行资产评估时缺乏客观标准,因而存在将资产价值从低评估的可能性。其次,资产评估带有严重的人为主观色彩,因而即使确定了资产评估标准,也会有人利用这些工作的人为主观色彩实施对国有资产的侵吞。
第二,国有资产不足值转让导致的国有资本流失。在资产评估客观公正的情 作者简介:杨小勇,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贵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导师,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
况下,在进行资产交易时,又会出现大量国有资产的不足值转让,从而造成国有资本账面上的流失。主要表现为一部分应该拍卖的国有小型企业的资产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估确定了其应该拍卖的价格,但是按此价格很有可能卖不掉,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降价拍卖,导致不足值转让。
第三,在资产重组中,一些企业对国有无形资产未进行评估、管理、保护和利用而造成国有无形资产的流失。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我国对无形资产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人们对无形资产的有关知识知之甚少,对无形资产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缺少无形资产经营管理的意识;另一方面,企业对无形资产实施有效保护和利用的配套条件,如有关无形资产的法律法规、无形资产的交易市场等均未健全和完善;此外,有些无形资产(如蕴藏在企业人才头脑中的技术力量和管理资源等)的产权关系尚未理顺。
第四,资产重组失败造成的国有资本流失。笔者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情况所做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企业资产重组成功率只有15%,1大量的资产重组都是失败的。资产重组失败必然导致国有资本流失。
第五,“内部人控制”导致的国有资本流失。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并不是所有地区的所有企业在某个时点上同步进行,全面推开,而是采取“试点”的办法逐步推开。试点企业选择的公司形式主要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即把这两种公司形式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一些名义上已改造为公司制的企业的领导利用改革获得的政府行政性放权的机会,直接掌握了公司资本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在此基础上他们有可能利用在信息上的优势即“信息不对称”来损害出资者的利益,谋求自身的利益。由于刚从国有企业改造过来的公司制企业的最大的出资者是国家,所以当“内部人” 损害出资者的利益时,受害最大的也是国家,由此造成“内部人控制”导致的国有资本流失。
第六,官僚腐败造成的国有资本流失。在转制过程中的官僚腐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对国有资产的价值从低评估的办法实施对国有资本的侵吞,主要出现在将国有企业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原国有企业的领导大多都会继续出任公司的领导,为了对公司领导实施所有权的激励和约束,按照有关规定,公司领导应认购公司一定的股份,一些公司领导为了提高其认购的既定股份的权益,会设法对原国有资产的价值从低评估。
二是在国有资产交易中进行暗箱操作。在转制过程中,有些国有资产需要处置和拍卖,有些国有小型企业需要整体拍卖,在拍卖过程中,一些对拍卖拥有决策权的地方政府官员与购买方(主要是原国企领导和外商)进行暗箱操作,出现1 杨小勇,《国有资本流失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页。
国有资产不足值转让甚至无偿转让,导致国有资本流失,这流失的国有资本被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和购买者共同瓜分。本来,只要国有资产交易放在资本市场经过一个社会公众公开竞价的过程,那么不足值转让甚至无偿转让应允许存在。问题是在暗箱操作的情况下,国有资产的交易没有经过一个公开竞价的过程。
二、企业转制过程中国有资本流失的机理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将传统的国有企业转变成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微观经济主体,从而形成一种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企业制度,它是经济转型的微观表现。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在产权安排上的要求是:产权明晰化、产权主体多元化、产权归属分散化、产权具有充分的流动性、产权结构合理化,因此,为了满足现代企业制度在产权安排上的要求,在转制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进行资产评估,以满足产权明晰化的要求;二是要吸纳新的投资者,以满足产权主体多元化的要求;三是要进行国有资产转让、国有股减持,以满足产权归属分散化的要求;四是要发展和完善包括证券市场、产权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以满足产权具有充分的流动性的要求;五是要进行资产重组,以满足产权结构合理化的要求。开展这些工作需要一些配套条件,如开展资产评估需要有评估人才、评估理论、评估标准、评估方法、评估机构等条件;进行国有资产转让、国有股减持、资产重组,需要有完善的证券市场、产权市场以及有关的中介机构,还需要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执法体系。然而,我国在转制过程中,这些条件都还没有创造好。加上转制过程中的体制环境与转制前基本相同,如政府机构仍然是与原来一样的政府机构,政府官员、企业领导、企业员工基本还是原班人马,人们“公心”、“私心”的轻重也没有变,想侵吞国有资本的人仍在设法侵吞。这就使得转制前国有资本产权“漏入”“公共领域”的“空隙”还没有被堵住,却又由于转制增加了新的“空隙”,为一些人进一步侵害“漏入”“公共领域”的国有资本的产权制造了机会。例如,在资产评估工作中,有人会利用资产评估缺乏客观标准以及资产评估的人为主观色彩实施对国有资本的侵吞;在进行国有资产转让过程中,有人会进行暗箱操作,通过国有资产不足值转让达到侵吞国有资本的目的;在资产重组过程中,一些企业对国有无形资产未进行评估、管理、保护和利用而造成国有无形资产的流失;在资产重组过程中,由于存在严重的政府行为,使大量的资产重组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资产重组失败导致的国有资本流失;在转制过程中,一些搞腐败的政府官员及企业领导主要通过在上述工作中进行暗箱操作达到侵吞国有资本的目的。
同时,在转制过程中,有必要经过从试点到扩大试点再到全面推开的过程将国有企业分期分批地进行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典型形式的公司制的改造。然而这些从传统国有企业改造过来的公司制企业与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还存在很大差距,没有形成内、外部监督和约束机制,这就容易使经营者从内部到外部失去监督和约束,从客观上为他们实施“内部人控制” 创造了条件,从而造成“内部人控制”导致的国有资本流失。
“内部人控制”的形成至少需要两个必备条件,一是“内部人”要有“内部人控制”的主观动机,二是要有通向“内部人控制”的路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这是因为:如果“内部人”没有进行“内部人控制”的主观动机,即使有通向“内部人控制”的路径,他也不会走“内部人控制”之路;如果“内部人”有“内部人控制”的主观动机,但没有通向“内部人控制”的路径,“内部人控制”就不能得逞。
从第一个条件来看,“内部人”有没有“内部人控制”的主观动机,首先取决于“内部人”的“公心”和“私心”的轻重。“公心”重于“私心”的“内部人”,具有奉献精神,不会产生“内部人控制”的主观动机;“私心”重于“公心”的“内部人”,就会产生“内部人控制”的主观动机;而“公心”和“私心”平衡的“内部人”,在他认为他所获得的回报低于他的贡献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内部人控制”的主观动机。而在企业转制过程中,后两种“内部人”还大量存在,所以,要指望消除“内部人”产生“内部人控制”的主观动机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从形成“内部人控制”的第二个条件来看,通向“内部人控制”的路径的第一道“门”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情况下,如在个人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中,所有者和经营者是同一个行为主体,根本没有“内部人”和“外部人”之分,所以就不可能存在所谓“内部人控制”问题。而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如在公司制企业中,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就属于不同的行为主体。而不同的行为主体往往有不同的利益偏好和不同的利益目标函数。由于利益目标不一致,二者必然存在利益的争夺和较量。在二者的利益争夺和较量中,经营者往往处于有利地位,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资本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同时还具有信息上的优势,从而可以达到损害所有者利益的目的。
虽然通向“内部人控制”的路径的第一道“门”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但又不能为避免“内部人控制”而关闭这道“门”,否则,企业制度会退回到个人业主制和合伙制中去。事实上,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并不一定会产生“内部人控制”,因为所有者可以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如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设立常设监督机构——监事会代表所有者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日常监督。
但是如前所述,我国企业转制过程中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不完善的,监事会还不能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如果由所有者自己直接监督,在投资主体多元的情况下,大量中小股东会产生搭便车行为,监督的责任便全部落在大股东身
上。然而,在我国企业转制过程中由原国有企业改造过来的公司制企业的大股东是国家,而在转制过程中,国有产权主体仍然是缺位的,因而找不到能进行直接监督的“所有者自己”。假定能找到非常称职的政府官员代表国有产权的“所有者自己”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监督,又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监督成本过于高昂。
在所有者从内部进行监督行不通的情况下,能否从外部进行监督呢?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外部监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外部监督主要是所有者通过在股票市场“用脚投票”而进行的一种监督,同时加上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会对经营者构成强大的竞争压力。这种机制能有效地抑制经营者的“内部人控制” 行为。但是,要发挥外部监督机制的作用的前提条件是:股票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都非常发达,公司产权归属(股权)非常分散,公司所有的股票都在股票市场流通。然而,在我国企业转制过程中,这些条件都不具备。在这种情况下,所有者从外部进行监督也是行不通的。
以上分析说明:在我国企业转制过程中,公司制企业的内部人进行“内部人控制”可以说是畅通无阻的。由于在转制过程中由国有企业改造过来的公司制企业的最大股东是国家,因而“内部人控制”给所有者带来的损失的大头要由国家来承担,从而必然造成“内部人控制”导致的国有资本流失。
三、正确看待转制过程中的国有资本流失
转制过程中的国有资本流失是转制必然要付出的代价。这是因为:要避免因资产评估缺乏客观标准有可能导致的国有资本流失,必须加强资产评估队伍的建设,加强资产评估理论的研究;要避免因资产评估的人为主观色彩可能导致的国有资本流失,必须采取评估机构评估与市场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国有资产的最终价值或价格,即在评估机构评出国有资产价值的基础上,再将该资产推向市场,通过一个社会公众公开竞价的过程来确定国有资产的最终价格,为此,必须建立规范的资本市场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完善的其他要素市场;要避免资产重组的政府行为导致资产重组失败而引起的国有资本流失,也要依赖于产权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发展,让资产重组尽可能通过市场进行;要避免转制过程中官僚腐败造成的国有资本流失,必须建立和健全有关资产评估、资产转让、资产重组的法律法规,加强对这些工作的监管和执法力度;要避免“内部人控制”导致的国有资本流失,需要从内部到外部建立一整套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包括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赋予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建立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解决国家股和法人股上市流通以及国有股减持等问题。然而,这一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发展和完善过程。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又不可能等到“万事俱备”的情况
下才进行,否则会贻误改革时机,或延缓改革的进程,那样付出的代价将会更高昂。不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能真正发挥现代企业制度的作用,最终要求各种配套条件必须跟上,所以,转制不单纯是企业本身的事情,国家创造各种配套条件的工作也是转制工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国有企业开展转制工作的过程中,国家创造各种配套条件的工作也要同步进行,只是国有企业开展转制的工作不能等各种配套条件都创造好了才进行。既然如此,我们就应把由此造成的国有资本流失看作是“转制成本”的一部分,它也是整个经济转型的成本的一部分。
由于转制过程中的国有资本流失不可避免,所以应允许存在,我们研究该问题的着眼点在于尽可能将转制过程中的国有资本流失缩减到最低限度。减少转制过程中国有资本流失的主要措施包括规范转制程序、完善有关企业转制的立法,加强执法和监管力度,加快企业转制的进程等。
参考文献
(1)周永亮,《中国国有企业前沿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高立平,《近年来关于“内部人控制”失控问题及解决思路研究综述》,《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0期。
(3)宋德勇,《经济转型问题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吴敬琏,《转轨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杨小勇,《国有资本流失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联系方式:
杨小勇: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处
邮编:550025
电话:8292793手机:***
E-mail:yxy6326@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