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时间:2019-05-15 00:3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余市职业教育考察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余市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第一篇:新余市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新余市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咸宁市教育局袁震

2005年5月28日,省教育厅职成教处根据路纲厅长的指示,组织市州职成教科长、校长兵分二路分别赴江西和四川学习考察职业教育。这两个地方都是全国职业教育的先进典型,教育部分别在这两个地方召开过现场会,周济部长到场组织参观并在现场发表过重要讲话。全国各地不断组织学习考察团到二个地方学习考察,我们咸宁、黄冈、黄石、鄂州、孝感等市在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姜召慧带领下,来到江西新余市,对该市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学习考察。新余市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全市人口仅110万,面积仅3178平方公里,但该市教育发展呈现二个显著特点:一是职业教育特别红火。全市共拥有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53个,在校生人数近7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83%。在整个高中阶段教育中,中职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达65:35,在校生比例达59:41,在江西省率先实现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被教育部专家誉为“新余现象”。二是民办教育特别发达。民办教育在全国设区市级城市中办学规模最大、招生人数最多。目前,全市有民办教育机构198个,其中民办高校6所(含两所高职),中专21所,中小学20所,幼儿园138所,短训机构13个,在校生6万多人。今年,民办教育机构共招生3.3万余人,创历史新高。

一、“新余现象”的成因和质特

这次参观考察,我们亲身感受到新余市在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中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投资、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职教发展新路。解读“新余现象”我们感觉到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因与本质特征: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观念超前

新余市是一个1983年恢复建市的地级中等市。最近20年,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致力营造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氛围,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新余现象”的加快形成,充分体现了决策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超前意识和观念。

一是坚持把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途径来抓,变就业压力为发展动力,变人力资源优势为人力资本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20年来,新余职教累计为全国各地培养和输送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20余万人;全市每年新增约3000个就业岗位也直接得益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是把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培养新型农民、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举措,通过职业教育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自主创业的能力,促进大批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政府设立了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培训基金,规定每征用一亩土地增收1000元用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实行政府买单、招标培训,既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职业培训难题,又充分利用了市内现有职业教育资源,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仅2004年,全市就有20个乡镇组织青年农民开展技能培训,并实现90%以上定向上岗。

三是把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宣传新余、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有效办法。市政府始终把职业教育作为新余市的特色和品牌来发展,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现代职业教育城,并通过面向全国培训、输出合格人才,通过职业学校及其在校生的主动宣传推介不断提升新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新余的职业教育如今已经形成了“两头在外”(职业学校招生生源90%以上来自市外;学生毕业90%在市外就业)的良好局面,全市职业学校3800名教职员工中的70%也来自市外。

四是坚持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同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招商引资密切结合起来。职业教育的优先和快速发展,优化了当地劳动力的技能结构,奠定了其强大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新余,职业教育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日益凸现。

(二)突出政府主导、社会办学的发展方针,着力营造职业教育良好的办学环境

新余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20年中,全市上下形成了“抓经济建设必须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的共识,坚持把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列入新余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民办职业教育作为支撑新余经济发展和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着力营造职业教育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良好的发展环境。考察团一行亲身感受到:新余的职业教育是以民办职业教育为龙头和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学习新余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学习其民办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经验。

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扶持,为民办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早在1988年,新余市政府就出台了《新余市社会力量办学管理细则(暂行)》;1989年,新余市就在江西省率先成立了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机构,组建了由分管副市长挂帅的“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委员会”(1998年大量压缩非常设机构,不仅没有取消该机构,还在市教育局常设了“社会力量办学管理中心”),不断加大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和扶持力度,相继出台了鼓励民办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1995年4月,新余市教委制订了《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职高工作方案(草),提出了改革办学体制,打破职高单一办学的旧格局,走与行业、企事业各方面力量联合办学的路子;允许校内设校,校外设点办班,可以“一校两制”——公办和民办(个人承包所设分校)。该份工作方案得到了时任副市长赖世平同志的肯定,并做了专门批示。此后,该市先后建立健全了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议教制度和党政主要领导联系学校等制度,定期组织督查评估,研究解决职教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总结、表彰民办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市主要领导每学期都要深入民办学校开展调研、现场办公,分管副市长每季度都要亲临职业学校视察指导。

二是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为职业教育,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在资金支持上,市政府把每年20%的教育附加费足额用于职业教育发展,出台了《新余市民办教育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在市教育局设立了“新余市民办教育发展信用担保基金”、“新余市民办教育发展专项经费”专户,通过担保、贴息等办法,解决民办职校融资难问题。在学校用地支持上,对民办职校所需用地,实行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到目前,全市累计在城区划拨近4000亩土地用于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在学校收益管理上,允许民办职业学校比照公办学校适当提高收费标准,对职业学校所产生收益的地方所得部分,一律实行全额返还。在人才支持上,新余市积极鼓励和支持机关干部及具备资格的教师到民办职校就职任教,积极鼓励和支持退休的教育系统领导到民办职校任职。在职校任教任职的机关干部和教师,在原单位仍然保留其各项待遇,工资福利、职称评定、提拔不受影响。该市甚至派出机关党务工作者和公、检、法、司机关人员进驻学校,义务从事党务工作和维护稳定工作。先后有200多名离退休机关干部及600多名在职或离退休教师到民办职校就职任教。

三是市委、市政府对职业教育实行无干扰保护措施和呵护式服务,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新余重视职业教育,重在无干扰外部保护和呵护式服务,重在逐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在新余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初期,为促进民办职校快速发展,该市坚持“先发展后规范”(亦称“先上车后买票”),放宽办学主体,放宽办学条件,放宽办学方式,只要符合基本办学要求,就允许其兴办职校,并率先在全国发放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各级、各部门对民办职业教育,普遍做到了不提意见、不说困难、不设障碍,实行全过程呵护式服务。中山电子计算机中等专业学校兴建教学楼,拟于春季开学前搬入使用,但“三通”问题没有解决。时值年关,市有关部门组织人员放弃年假,加班加点,保证了教学大楼的如期交付使用。渝州高级职业学校在建设第三校园时,遇到许多问题,时任市长召集十多个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十分钟之内解决了全部问题。每年招生期间,全市范围内实行招生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在火车站划出专门路段供各校接待新生,市教育局派出专人24小时在现场值班,维持秩序。

(三)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创新,积极探索市场化、社会化、特色化的职教发展之路

在发展和壮大职业教育方面,新余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根本,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重点”,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形成了“资金投入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校管理企业化、教育教学特色化、就业推介市场化”的办学格局。

1、在投资主体社会化方面,新余突破了单一政府办学的格局,走出一条以合作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道路,通过不断吸收多方资本进入新余教育领域,形成“洼地效应”,建成了新余职业教育投资的“蓄水塘”,充分体现出“抓经济建设必须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在新余职业教育发展之初,市政府就十分注重发挥社会投资的积极性,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的路子,鼓励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办学,鼓励市内各公办、民办学校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办学,不仅解决了职业学校发展中普通存在的资金难问题,减轻了财政负担,满足了青少年受完义务教育后继续深造的需求;而且为职业学校解决学生就业难题,实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奠定了基础。在新余的中等职业教育中,民办教育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全市共有中职教育机构53个、学生6.3万人,其中民办中职教育机构47个、学生4.7万人;2000年以来,全市民办职校就新增校园面积3000多亩。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新余全市民办职业学校固定资产总额已达5.6亿元;全市职业学校在校生以每生人均年消费额8000元计算,仅这一项新余市一年从市外聚集资金可达4.6亿元,加上每年近2亿元的(职校)固定资产投资,有6.6亿元资金直接带动新余市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对新余市GDp的贡献率高达13%。

2、在办学形式多样化方面,新余市坚持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指导方针,全市职业学校基本上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的办学格局。市政府十分注重放活办学形式,创新办学模式。目前该市既有公民个人办学,又有社会团体、民主党派和事业单位办学;既有国有民办,又有民办公助;既有集团办学,又有一校两制等办学形式,形成了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并举、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并重、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并行的多样化办学格局。市职业高中在公办职业高中内开设民办中专,实行公办学校、民办机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扭转了过去长时间招生不足、流生严重、声誉不佳、举步艰难的现象,一跃跻身于全省职高办学先进行列。分宜三中试办综合高中,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班,实行“二一分段,高三分流”,通过增加技术类课程和职业预备教育等方式,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为升入高职或直接就业打下基础。渝州、中山等职校实行“校外设校”,让学生在外地学习文化,一年后到新余学习专业技术,逐步形成了集团化办学的格局。

3、在学校管理企业化方面,新余市政府注重引导学校引入企业经营、企业管理的理念,全面提升了学校的经营管理水平。对于合作办学,注重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鼓励和引导民办职校建立董事会,形成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管理模式。全市的民办职业学校,在财务上实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在人事上全面推行聘用制,在工资报酬上全部实行动态管理,做到高职低聘与低职高聘并行,建立健全“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待遇能高能低”的灵活管理体制。部分职校还推行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4、在教育教学特色化改革方面,坚持“贴市场、特色办学、质量立校”、“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特色办学理念,已经成为新余职业教育真确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在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突出职教职业性的过程中,他们真正做到了“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创新育人才”和“办学形式多样性,专业设置职业性,培养目标应用性,教学方法实践性”。渝州高级职业学校自创办之初,就坚持以电子工程专业为龙头,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从1998年至2003年连续六年夺得全省学生电子电脑大赛团体总分第一;赣西职校依托华丽服装厂,以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为龙头,形成了“厂校结合,产学并举”的办学特色;中山电子计算机中等专业学校以计算机专业为龙头,形成了以计算机应用及软件开发技术为特色的学校。全市各职校都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专业。

5、在推介就业方面,新余的职业教育坚持“订单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根据职业岗位订单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学校负责全部推荐就业,实现了技能培训与高位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可以说是全国职业学校的普遍做法,然而,政府出面并亲自参与这项工作,恐怕就是新余市特有的做法。1992年,新余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市教育局、市科协等部门负责人随同职校赴深圳考察毕业生就业情况;1997年该市教委主任同职校一道赴深圳特区跟踪调查已就业毕业生情况。正是这种上上下下都高度重视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观念和做法,造就出新余“所有职校都与沿海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与订单就业的校企合作关系,与企业签订长期用人合同,开通校企直通车”的喜人局面;同时还密切了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实践与企业需求的关系。新余职校的实训教材全部参照企业的实际操作流程设置,根据企业要求量身施教,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上岗;部分职校专业课程由用人单位派专业人员教授,真正做到了“招得进、教得好、送得出”。深圳富士康公司10万员工中有6000多名来自新余职校;步步高集团5000名员工中有1000多名毕业于新余职校;中国百强企业之一的东莞金宝集团18名中层管理人员中有12名毕业于渝州职校。深圳的康佳、赛格、华强、锡威、中航等大型合资企业,都把新余职校列为人才培养储备基地。目前,该市职校毕业生一次性推介就业率已达98%以上。

二、“新余现象”带给我们的思考

根据全省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省教育厅今年分配给咸宁中等职业学校15500人的招生任务。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参观、学习了新余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后,考察团结合咸宁职业教育现状,提出以下观点,供市委、市政府参考。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社会对中等职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根据周济部长的话讲,中等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而当前我市的职业教育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比较差,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还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尽快改变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切实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紧迫任务。

从“新余现象”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了职业教育对城市建设、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在咸宁我们也确实能够看到“办好一所学校,繁荣一条街道”的现象。咸宁市城区目前大中专学校在校生约4万多人,按生均年消费8000元计算,源自大中专学生教育消费每年就可以聚集资金3.2亿元;如果今年咸宁职业学校实现15500人的总体招生规模,仅职校新生给咸宁带来的资金聚集就会超过1.24亿元,如此巨额的资金进入咸宁,对我市城域经济的发展、对拉动咸宁的消费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将起到强力作用。由此可见,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建设,而且周期短、见效快。

各级党委、政府对咸宁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站得高、看得远,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上下形成“抓经济建设必须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的共识,克服重普轻职的倾向,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咸宁“科教兴市、兴工强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与咸宁普及和优化高中阶段教育、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科技兴农等有机结合起来。借助各类媒体广泛宣传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宣传“知识改变命运、技能决定财富”的观念和成功典型,引导社会各界、广大学生及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公众认识、重视、认同、接受职业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科学、理智地规划职业未来,形成职业教育发展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

(二)创新思维,长远规划,合理构建咸宁职业教育体系,把咸宁的职业教育做大做强

咸宁比邻九省通瞿的武汉市,交通便捷,地域环境优势明显;另据有关部门统计表明,2005~2007年三年间,全市初中毕业生每年都将保持在55000~60000人之间。2004年,我市普高、中职招生人数分别为17497人和12068人,普、职招生协调比为59∶41。要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按83%计算),每年普、职招生规模必须保持在45650~49800人以上,按“到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中职年招生规模最少应达到22850人以上。而我市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已基本饱和,新建高中或扩大普通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不太现实。因此,咸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有着强大压力,必须创新思维,长远规划,果断决策,按照“四统筹、四侧重”(统筹普教与职教,侧重职教;统筹城、乡职教,侧重农村职教;统筹高职与中职,侧重中职;统筹公办与民办职教,侧重民办职教)思路,大力发展是中等职业教育。

1、整合职教资源,创新管理体制。我市目前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7所,在管理体制上既有部门办学,又有政府直属,条块众多,各自为政,不便统一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出现重复建设,产生资源浪费,经常发生恶性竞争等问题。因此,我们建议象黄石市一样,根据温泉、咸安城区一体化发展需要,进一步统筹全市职教资源,对中职学校采取合、并、改等形式进行重组,抓住全省“325工程”(省教育厅决定从今年起,利用3年时间,在市州中职学校中,重点建设20所在校生规模达到5000以上的中职学校,教育部和教育厅将给予大力扶持)的机遇,力争建成1~2所符合“325工程”要求的中职学校。同时,结合这次资源重组,在市直全力打造3—4所办学规模较大、办学实力较强、办学特色鲜明的中职学校,并将所有中职学校统一归口管理。具体方案如下: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以工商、财经类专业为主要特色。将交通学校并入咸宁高级技工学校(咸宁市工业学校)以办好数控专业、模具设计、机械制造为主要特色的职业学校。将咸安职教中心和咸宁市商贸学校并入市生物机电工程学校,办好农类专业和机电类专业特色的中职学校。咸宁市卫生学校,办好以卫生类专业为主的特色学校。将市艺术学校和体育学校合并成一所具有体育艺术特色的中职学校。其他各县市全力办好一所职教中心。同时,调整中职学校中综合高中规模结构,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实现把我市职业教育做强做大的目标。

2、创新办学模式和投资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采用联合、连锁、集团化办学模式,积极探索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转制、股份制和企业办学、企校联办,甚至中外合作办学等多形式、多样化办学模式;要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和保护民间资本投资职业教育,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职业教育投资机制。咸宁应该借鉴新余经验,大力引进和扶持民办职业教育,通过兴办民办职业教育,引进职教精英,培育职教龙头,培植竞争环境,创新竞争机制,并以此为起点,刺激和带动现有职业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今年,我市已有几所中职学校通过改制、引进合作办学等方式进行探索性改革。咸宁电子科技学校主动与赤壁机电信息技术学校开展联合办学,引入“订单”培养办学模式;咸宁生物机电工程学校与湖北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展“3+2”直通式教学合作;咸宁市艺术学校与武汉市旅游学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开办旅游、空乘等热门专业;咸宁市商贸学校引进新加坡籍华人投资办学,开展涉外输出培训;赤壁市教育局对职教中心实行国有民办改制,引进浙江职教专家和资金办学;通城、嘉鱼、通山等县职教中心也在与本县劳动培训学校、乡镇成校和农村中学进行广泛合作,积极开展初中学生中途分流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与中职教育的对接工作。

3、建立扶持机制,创新职教环境。对《职教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进行政策性研究,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应该做到“扶优扶强”,提高职校自身的“造血功能”(例如可以设立职教融资信用保证基金、职业教育贷款贴息专户、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经费专户、政府投资建设职业学校公用实习、实训基地等),实现多种举措并举,多渠道共存,逐年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夯实职教发展基础。在职业学校融资、建校征地、招生政策、职校学生助学贷款、民办职校师生户籍管理、人事管理政策、教师职称评聘和毕业生安置服务、学校周边环境整治等方面,政府要不断加大统筹和协调力度,出实招、出硬招、出新招,积极营造出咸宁优良的职教发展环境。

去年底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已经对我市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以及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行了规划和部署,市教育局也就咸宁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六个五”的目标,即2005—2007年的三年间,每年中职学校招生不少于15000人;争取通过三年努力,市直建成1—2所在校生规模超过5000人的中职学校;连续三年每年招生人数超过1000人的中职学校不少于5所;经过三年努力,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协调比接近或达到5∶5;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三年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数达到50000人以上。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把咸宁的职业教育事业做大做强、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第二篇:新余市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新余市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咸宁市教育局

一、“新余现象”的成因和质特

这次参观考察,我们亲身感受到新余市在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中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投资、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职教发展新路。解读“新余现象”我们感觉到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因与本质特征: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观念超前

一是坚持把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途径来抓,变就业压力为发展动力,变人力资源优势为人力资本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20年来,新余职教累计为全国各地培养和输送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20余万人;全市每年新增约3000个就业岗位也直接得益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是把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宣传新余、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有效办法。市政府始终把职业教育作为新余市的特色和品牌来发展,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现代职业教育城,并通过面向全国培训、输出合格人才,通过职业学校及其在校生的主动宣传推介不断提升新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新余的职业教育如今已经形成了“两头在外”(职业学校招生生源90%以上来自市外;学生毕业90%在市外就业)的良好局面,全市职业学校3800名教职员工中的70%也来自市外。

四是坚持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同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招商引资密切结合起来。职业教育的优先和快速发展,优化了当地劳动力的技能结构,奠定了其强大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新余,职业教育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日益凸现。

(二)突出政府主导、社会办学的发展方针,着力营造职业教育良好的办学环境

新余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20年中,全市上下形成了“抓经济建设必须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的共识,坚持把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列入新余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民办职业教育作为支撑新余经济发展和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着力营造职业教育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良好的发展环境。考察团一行亲身感受到:新余的职业教育是以民办职业教育为龙头和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学习新余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学习其民办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经验。

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扶持,为民办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早在1988年,新余市政府就出台了《新余市社会力量办学管理细则(暂行)》;

1989年,新余市就在江西省率先成立了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机构,组建了由分管副市长挂帅的“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委员会”(1998年大量压缩非常设机构,不仅没有取消该机构,还在市教育局常设了“社会力量办学管理中心”),不断加大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和扶持力度,相继出台了鼓励民办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1995年4月,新余市教委制订了《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职高工作方案(草),提出了改革办学体制,打破职高单一办学的旧格局,走与行业、企事业各方面力量联合办学的路子;允许校内设校,校外设点办班,可以“一校两制”——公办和民办(个人承包所设分校)。该份工作方案得到了时任副市长赖世平同志的肯定,并做了专门批示。此后,该市先后建立健全了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议教制度和党政主要领导联系学校等制度,定期组织督查评估,研究解决职教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总结、表彰民办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市主要领导每学期都要深入民办学校开展调研、现场办公,分管副市长每季度都要亲临职业学校视察指导。

二是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为职业教育,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在资金支持上,市政府把每年20%的教育附加费足额用于职业教育发展,出台了《新余市民办教育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在市教育局设立了“新余市民办教育发展信用担保基金”、“新余市民办教育发展专项经费”专户,通过担保、贴息等办法,解决民办职校融资难问题。在学校用地支持上,对民办职校所需用地,实行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到目前,全市累计在城区划拨近4000亩土地用于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在学校收益管理上,允许民办职业学校比照公办学校适当提高收费标准,对职业学校所产生收益的地方所得部分,一律实行全额返还。在人才支持上,新余市积极鼓励和支持机关干部及具备资格的教师到民办职校就职任教,积极鼓励和支持退休的教育系统领导到民办职校任职。在职校任教任职的机关干部和教师,在原单位仍然保留其各项待遇,工资福利、职称评定、提拔不受影响。该市甚至派出机关党务工作者和公、检、法、司机关人员进驻学校,义务从事党务工作和维护稳定工作。先后有200多名离退休机关干部及600多名在职或离退休教师到民办职校就职任教。

三是市委、市政府对职业教育实行无干扰保护措施和呵护式服务,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新余重视职业教育,重在无干扰外部保护和呵护式服务,重在逐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在新余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初期,为促进民办职校快速发展,该市坚持“先发展后规范”(亦称

“先上车后买票”),放宽办学主体,放宽办学条件,放宽办学方式,只要符合基本办学要求,就允许其兴办职校,并率先在全国发放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各级、各部门对民办职业教育,普遍做到了不提意见、不说困难、不设障碍,实行全过程呵护式服务。中山电子计算机中等专业学校兴建教学楼,拟于春季开学前搬入使用,但“三通”问题没有解决。时值年关,市有关部门组织人员放弃年假,加班加点,保证了教学大楼的如期交付使用。渝州高级职业学校在建设第三校园时,遇到许多问题,时任市长召集十多个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十分钟之内解决了全部问题。每年招生期间,全市范围内实行招生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在火车站划出专门路段供各校接待新生,市教育局派出专人24小时在现场值班,维持秩序。

(三)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创新,积极探索市场化、社会化、特色化的职教发展之路

在发展和壮大职业教育方面,新余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根本,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重点”,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形成了“资金投入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校管理企业化、教育教学特色化、就业推介市场化”的办学格局。

2、在办学形式多样化方面,新余市坚持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指导方针,全市职业学校基本上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的办学格局。市政府十分注重放活办学形式,创新办学模式。目前该市既有公民个人办学,又有社会团体、民主党派和事业单位办学;既有国有民办,又有民办公助;既有集团办学,又有一校两制等办学形式,形成了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并举、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并重、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并行的多样化办学格局。市职业高中在公办职业高中内开设民办中专,实行公办学校、民办机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扭转了过去长时间招生不足、流生严重、声誉不佳、举步艰难的现象,一跃跻身于全省职高办学先进行列。分宜三中试办综合高中,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班,实行“二一分段,高三分流”,通过增加技术类课程和职业预备教育等方式,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为升入高职或直接就业打下基础。渝州、中山等职校实行“校外设校”,让学生在外地学习文化,一年后到新余学习专业技术,逐步形成了集团化办学的格局。

3、在学校管理企业化方面,新余市政府注重引导学校引入企业经营、企业管理的理念,全面提升了学校的经营管理水平。对于合作办学,注重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鼓励和引导民办职校建立董事会,形成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管理模式。全市的民办职业学校,在财务上实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在人事上全面推行聘用制,在工资报酬上全部实行动态管理,做到高职低聘与低职高聘并行,建立健全“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待遇能高能低”的灵活管理体制。部分职校还推行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5、在推介就业方面,新余的职业教育坚持“订单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根据职业岗位订单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学校负责全部推荐就业,实现了技能培训与高位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可以说是全国职业学校的普遍做法,然而,政府出面并亲自参与这项工作,恐怕就是新余市特有的做法。1992年,新余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市教育局、市科协等部门负责人随同职校赴深圳考察毕业生就业情况;1997年该市教委主任同职校一道赴深圳特区跟踪调查已就业毕业生情况。正是这种上上下下都高度重视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观念和做法,造就出新余“所有职校都与沿海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与订单就业的校企合作关系,与企业签订长期用人合同,开通校企直通车”的喜人局面;同时还密切了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实践与企业需求的关系。新余职校的实训教材全部参照企业的实际操作流程设置,根据企业要求量身施教,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上岗;部分职校专业课程由用人单位派专业人员教授,真正做到了“招得进、教得好、送得出”。深圳富士康公司10万员工中有6000多名来自新余职校;步步高集团5000名员工中有1000多名毕业于新余职校;中国百强企业之一的东莞金宝集团18名中层管理人员中有12名毕业于渝州职校。深圳的康佳、赛格、华强、锡威、中航等大型合资企业,都把新余职校列为人才培养储备基地。目前,该市职校毕业生一次性推介就业率已达98%以上。

二、“新余现象”带给我们的思考

根据全省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省教育厅今年分配给咸宁中等职业学校15500人的招生任务。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参观、学习了新余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后,考察团结合咸宁职业教育现状,提出以下观点,供市委、市政府参考。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社会对中等职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根据周济部长的话讲,中等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而当前我市的职业教育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比较差,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还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尽快改变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切实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紧迫任务。

各级党委、政府对咸宁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站得高、看得远,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上下形成“抓经济建设必须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的共识,克服重普轻职的倾向,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咸宁“科教兴市、兴工强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与咸宁普及和优化高中阶段教育、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科技兴农等有机结合起来。借助各类媒体广泛宣传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宣传“知识改变命运、技能决定财富”的观念和成功典型,引导社会各界、广大学生及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公众认识、重视、认同、接受职业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科学、理智地规划职业未来,形成职业教育发展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

(二)创新思维,长远规划,合理构建咸宁职业教育体系,把咸宁的职业教育做大做强

1、整合职教资源,创新管理体制。我市目前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7所,在管理体制上既有部门办学,又有政府直属,条块众多,各自为政,不便统一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出现重复建设,产生资源浪费,经常发生恶性竞争等问题。因此,我们建议象黄石市一样,根据温泉、咸安城区一体化发展需要,进一步统筹全市职教资源,对中职学校采取合、并、改等形式进行重组,抓住全省“325工程”(省教育厅决定从今年起,利用3年时间,在市州中职学校中,重点建设20所在校生规模达到5000以上的中职学校,教育部和教育厅将给予大力扶持)的机遇,力争建成1~2所符合“325工程”要求的中职学校。同时,结合这次资源重组,在市直全力打造3—4所办学规模较大、办学实力较强、办学特色鲜明的中职学校,并将所有中职学校统一归口管理。具体方案如下: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以工商、财经类专业为主要特色。将交通学校并入咸宁高级技工学校(咸宁市工业学校)以办好数控专业、模具设计、机械制造为主要特色的职业学校。将咸安职教中心和咸宁市商贸学校并入市生物机电工程学校,办好农类专业和机电类专业特色的中职学校。咸宁市卫生学校,办好以卫生类专业为主的特色学校。将市艺术学校和体育学校合并成一所具有体育艺术特色的中职学校。其他各县市全力办好一所职教中心。同时,调整中职学校中综合高中规模结构,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实现把我市职业教育做强做大的目标。

2、创新办学模式和投资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采用联合、连锁、集团化办学模式,积极探索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转制、股份制和企业办学、企校联办,甚至中外合作办学等多形式、多样化办学模式;要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和保护民间资本投资职业教育,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职业教育投资机制。咸宁应该借鉴新余经验,大力引进和扶持民办职业教育,通过兴办民办职业教育,引进职教精英,培育职教龙头,培植竞争环境,创新竞争机制,并以此为起点,刺激和带动现有职业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今年,我市已有几所中职学校通过改制、引进合作办学等方式进行探索性改革。咸宁电子科技学校主动与赤壁机电信息技术学校开展联合办学,引入“订单”培养办学模式;咸宁生物机电工程学校与湖北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展“3+2”直通式教学合作;咸宁市艺术学校与武汉市旅游学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开办旅游、空乘等热门专业;咸宁市商贸学校引进新加坡籍华人投资办学,开展涉外输出培训;赤壁市教育局对职教中心实行国有民办改制,引进浙江职教专家和资金办学;通城、嘉鱼、通山等县职教中心也在与本县劳动培训学校、乡镇成校和农村中学进行广泛合作,积极开展初中学生中途分流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与中职教育的对接工作。

3、建立扶持机制,创新职教环境。对《职教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进行政策性研究,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应该做到“扶优扶强”,提高职校自身的“造血功能”(例如可以设立职教融资信用保证基金、职业教育贷款贴息专户、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经费专户、政府投资建设职业学校公用实习、实训基地等),实现多种举措并举,多渠道共存,逐年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夯实职教发展基础。在职业学校融资、建校征地、招生政策、职校学生助学贷款、民办职校师生户籍管理、人事管理政策、教师职称评聘和毕业生安置服务、学校周边环境整治等方面,政府要不断加大统筹和协调力度,出实招、出硬招、出新招,积极营造出咸宁优良的职教发展环境。

第三篇:韩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韩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常州市职业教育代表团

一、韩国政府重视职业教育

韩国国土狭小,人口稠密(9.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4300多万人口),资源贫乏,产业基本上两头在外。60年代以来,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成为亚洲的四小龙,跻身于世界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行列。究其原因,除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重视引进先进技术外,更重要的是韩国在经济发展的各阶段,积极开发人力资源,特别是通过发展职教,培养大量高素质、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西方人士评价韩国经济起飞的经验是:廉价劳动力+高水平的职业教育。

韩国政府十分重视职教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扶持策略。

1.采取多种优惠措施,鼓励、支持职教发展首先,政府对职教的财政拨款和财政奖励多于普高。其次,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学生报考职高。职业高中学费较普通高中低,职高学生奖学金额高于普通高中(女子商业高等学校有60%的学生获奖学金)。职高学生报考同专业、同学科专门大学(相当我国高职),可优先录取,优秀学生可免试入学。优先推荐职高毕业生就业,就业后即获熟练工人证书。

2.鼓励、提高高中阶段职校学生的比例

3.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给职业高中毕业生提供更多深造机会

韩国高等职业教育由专门大学、产业大学、研究生院构成,不仅有专科层次、本科层次,还有研究生层次。近年来,韩国政府鼓励、支持专门大学发展,专门大学由1990年的117所增加到1998年的158所,并制定政策,引导专门大学自主办出特色。目前韩国职业高中有相当比例学生升入专门大学,1994年为19.1%,1996年30%,1997年达51%。随着韩国经济高速发展,职业教育已形成一个多层次、多专业、职业学校教育与职前训练、企业培训等结合的职教体系。

4.利用贷款发展职业教育

韩国十分重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扶持职业教育,累计已用贷款4.8亿美元,1994年一次就贷1.3亿美元,主要贷给职业高中及少数专门大学,其中公立学校获贷居多,私立学校较少。贷款主要由政府负责还本息。韩国职业学校设施、条件之所以好,利用世行贷款是一个重要原因。

5.实行多元办学体制,推进职业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

韩国1967年颁布《职业训练法》,1976年公布《职业训练基本法》,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提倡社会兴办职教。韩国的职业学校除公立以外,私立或财团办职校占相当大的比例,此次参观的4所职校均为财团所办,实行民间兴办、财团自办、政府扶持的多元办学体制。韩国政府还规定企业必须进行职业教育,凡员工在1000人以上的企业都要负责进行员工的在职培训,1000人以下须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0.75%向国家交雇用保险金。政府还大力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密切联系,把产学合作作为职教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将“产学合作”写入《产业教育振兴法》,使之法制化。这项法令规定,产业要积极协助学生现场实习,职业学校学生现场实习要义务化。成立由学校、产业界、地方自治团体、民间代表参加的“产学合作教育协议会”,计划指导和协调该地区“产学合作”。这次博览会有1/3的摊位由企业或财团参与,匠人协会的名师参与技能、技术操作表演和作品展示,部分株式会社参与了产品的展出和推销。

二、韩国职业教育重视提高学生素质

韩国于1968年制定的《国民教育法》,把教育目标确定为:①建立当代国民的哲学思想支柱;②建立一种韩国人的新形象;③强化思想教育,努力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合作精神,自觉参与国家发展。

韩国十分重视国格教育,对学生从小就进行忧患意识教育,强调国土狭小,资源贫乏,只有努力工作,提高产品质量,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立国生存。所以韩国人的职业责任感和力争世界一流的意识十分强烈。学校中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以人为本,尊师爱生,礼仪、礼貌较好。韩国把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同就业和升入大学阶段教育联系起来,把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当作基础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创新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各职业学校把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目标。仁德专科学校的教育理念定为:教给学生高尚情操和精湛技术,使学生成为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汉城女子商业高等学校把久远人、生活人、创造人作为培养目标;东洋工业专科学校把专业技术与人生教育、理想教育并重,使学生走上社会后,更好成为社会栋梁之才。韩国十分重视学生创新教育,每个毕业生都要提出自己的独创技术,其创新作品要在全校公开展示,并每年10月在汉城展览中心举办学生创新作品展,以此展示教育成果,并向社会自我推销。

三、借鉴韩国成功经验,发展职业教育

中国和韩国有相同的东方文化背景,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韩国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许多做法、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1.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力度

我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本行政区城内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因此,建议政府可否借鉴韩国政府的做法,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职业教育进行不同的扶持策略。如对职业学校可定期进行办学水平的评估,根据评估优劣,决定拨款数额。建议逐步实施费改税,向集团、行业征收训练税。同时对承担职业学校实习的企业,像韩国一样,企业承担的经费,可作为企业的自然损耗,免于征税,从而调动企业参与职教的积极性。

2.进一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拉动中等职教的稳步发展

80年代初,随着韩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高移,韩国的职教由高中阶段向高等教育阶段延伸,而高等职业教育重点招收职高毕业生和未升入大学的普高毕业生。当前,我国也处在产业结构的调整阶段,大力发展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产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有所提高,积极发展高等职教,完善职教体系,在经济发达地区,时机已经成熟。我们要不失时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高职的进程,以高职为龙头,拉动中职的发展。

3.进一步推进产教结合,重视发挥职教在再就业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韩国政府大力提倡职业学校与企业密切结合,把产学结合写入政府制订的《产业教育振兴法》,使之制度化。《职业教育促进法》又把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联系在一起。我们可借鉴韩国经验,加强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建立由相关经济界、产业界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发挥行业在研究专业设置,确定培养目标、专业标准和课程以及教材建设中的指导作用,逐步实施职业教育由学校模式为主向企业培训为主的方向过渡。同时职业学校要注意毕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继续教育工作,吸引各类工作人员继续学习提高。韩国职业学校在解决职工转岗培训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我国职业学校在职工转岗培训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当前,国企改革深化,大量职工下岗,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职业学校应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与劳动部门密切配合,采取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培训工作,为实施再就业工程作出贡献。

中国职业教育网

第四篇:韩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韩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常州市职业教育代表团

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韩国有关行业总会委托,韩国举办“99世界中学职业技术教育经验交流博览会”。应韩国方园物产株式会社的邀请,我市职业教育考察团一行14人,于1999年4月26日至5月7日赴韩参加该博览会,并对韩国的职业教育进行了考察。现将考察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韩国政府重视职业教育

韩国国土狭小,人口稠密(9.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4300多万人口),资源贫乏,产业基本上两头在外。60年代以来,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成为亚洲的四小龙,跻身于世界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行列。究其原因,除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重视引进先进技术外,更重要的是韩国在经济发展的各阶段,积极开发人力资源,特别是通过发展职教,培养大量高素质、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西方人士评价韩国经济起飞的经验是:廉价劳动力+高水平的职业教育。韩国政府十分重视职教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扶持策略。

1.采取多种优惠措施,鼓励、支持职教发展首先,政府对职教的财政拨款和财政奖励多于普高。其次,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学生报考职高。职业高中学费较普通高中低,职高学生奖学金额高于普通高中(女子商业高等学校有60%的学生获奖学金)。职高学生报考同专业、同学科专门大学(相当我国高职),可优先录取,优秀学生可免试入学。优先推荐职高毕业生就业,就业后即获熟练工人证书。

2.鼓励、提高高中阶段职校学生的比例

韩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70年代制定了《产业教育振兴计划》、《产业教育振兴法》,促进职教发展,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在校生之比达到51.02∶48.98。进入80年代,由于经济实施科技开发战略,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文化素质的要求提高,因此,韩国职教在80年代后期曾处于停滞甚至滑坡状态,致使1994年职高在校生比例降至38.5%。近年来韩国政府为了保证经济建设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积极发展职业教育,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职高在校生比例。在招生计划上,减少公立普高招生人数,扩大职高招生人数,1998职高在校生与普高在校生之比达到1∶1。

3.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给职业高中毕业生提供更多深造机会

韩国高等职业教育由专门大学、产业大学、研究生院构成,不仅有专科层次、本科层次,还有研究生层次。近年来,韩国政府鼓励、支持专门大学发展,专门大学由1990年的117所增加到1998年的158所,并制定政策,引导专门大学自主办出特色。目前韩国职业高中有相当比例学生升入专门大学,1994年为19.1%,1996年30%,1997年达51%。随着韩国经济高速发展,职业教育已形成一个多层次、多专业、职业学校教育与职前训练、企业培训等结合的职教体系。

4.利用贷款发展职业教育

韩国十分重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扶持职业教育,累计已用贷款4.8亿美元,1994年一次就贷1.3亿美元,主要贷给职业高中及少数专门大学,其中公立学校获贷居多,私立学校较少。贷款主要由政府负责还本息。韩国职业学校设施、条件之所以好,利用世行贷款是一个重要原因。

5.实行多元办学体制,推进职业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

韩国1967年颁布《职业训练法》,1976年公布《职业训练基本法》,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提倡社会兴办职教。韩国的职业学校除公立以外,私立或财团办职校占相当大的比例,此次参观的4所职校均为财团所办,实行民间兴办、财团自办、政府扶持的多元办学体制。韩国政府还规定企业必须进行职业教育,凡员工在1000人以上的企业都要负责进行员工的在职培训,1000人以下须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0.75%向国家交雇用保险金。政府还大力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密切联系,把产学合作作为职教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将“产学合作”写入《产业教育振兴法》,使之法制化。这项法令规定,产业要积极协助学生现场实习,职业学校学生现场实习要义务化。成立由学校、产业界、地方自治团体、民间代表参加的“产学合作教育协议会”,计划指导和协调该地区“产学合作”。这次博览会有1/3的摊位由企业或财团参与,匠人协会的名师参与技能、技术操作表演和作品展示,部分株式会社参与了产品的展出和推销。

二、韩国职业教育重视提高学生素质

韩国于1968年制定的《国民教育法》,把教育目标确定为:①建立当代国民的哲学思想支柱;②建立一种韩国人的新形象;③强化思想教育,努力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合作精神,自觉参与国家发展。

韩国十分重视国格教育,对学生从小就进行忧患意识教育,强调国土狭小,资源贫乏,只有努力工作,提高产品质量,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立国生存。所以韩国人的职业责任感和力争世界一流的意识十分强烈。学校中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以人为本,尊师爱生,礼仪、礼貌较好。韩国把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同就业和升入大学阶段教育联系起来,把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当作基础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创新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各职业学校把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目标。仁德专科学校的教育理念定为:教给学生高尚情操和精湛技术,使学生成为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汉城女子商业高等学校把久远人、生活人、创造人作为培养目标;东洋工业专科学校把专业技术与人生教育、理想教育并重,使学生走上社会后,更好成为社会栋梁之才。韩国十分重视学生创新教育,每个毕业生都要提出自己的独创技术,其创新作品要在全校公开展示,并每年10月在汉城展览中心举办学生创新作品展,以此展示教育成果,并向社会自我推销。

三、借鉴韩国成功经验,发展职业教育

中国和韩国有相同的东方文化背景,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韩国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许多做法、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1.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力度

我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本行政区城内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因此,建议政府可否借鉴韩国政府的做法,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职业教育进行不同的扶持策略。如对职业学校可定期进行办学水平的评估,根据评估优劣,决定拨款数额。建议逐步实施费改税,向集团、行业征收训练税。同时对承担职业学校实习的企业,像韩国一样,企业承担的经费,可作为企业的自然损耗,免于征税,从而调动企业参与职教的积极性。

2.进一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拉动中等职教的稳步发展

80年代初,随着韩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高移,韩国的职教由高中阶段向高等教育阶段延伸,而高等职业教育重点招收职高毕业生和未升入大学的普高毕业生。当前,我国也处在产业结构的调整阶段,大力发展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产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有所提高,积极发展高等职教,完善职教体系,在经济发达地区,时机已经成熟。我们要不失时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高职的进程,以高职为龙头,拉动中职的发展。

3.进一步推进产教结合,重视发挥职教在再就业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韩国政府大力提倡职业学校与企业密切结合,把产学结合写入政府制订的《产业教育振兴法》,使之制度化。《职业教育促进法》又把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联系在一起。我们可借鉴韩国经验,加强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建立由相关经济界、产业界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发挥行业在研究专业设置,确定培养目标、专业标准和课程以及教材建设中的指导作用,逐步实施职业教育由学校模式为主向企业培训为主的方向过渡。同时职业学校要注意毕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继续教育工作,吸引各类工作人员继续学习提高。韩国职业学校在解决职工转岗培训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我国职业学校在职工转岗培训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当前,国企改革深化,大量职工下岗,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职业学校应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与劳动部门密切配合,采取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培训工作,为实施再就业工程作出贡献。

中国职业教育网

第五篇: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精选公文范文--------------------------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XX区职业教育考察团

20**年11月30日至月9日,以XX区社发局教育处领导陶国强为团长,高桥职校校长尤庆华、群星职校校长顾晓光、新陆职校校长陈野弟、教发院教研部主任唐水明为团员的考察团,赴德国考察职业教育。考察团着重考察了2所国立学校:汉堡港口和造船职业教育学校、慕尼黑服装设计职业学校,并和巴伐利亚州文化部职业教育司官员进行座谈。

短暂的考察,收获颇丰,从中可获得许多发展我区职业教育的借鉴。

一、本次考察我们所了解的德国职业教育

1.德国的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

巴伐利亚州文化部职业教育司官员告诉我们,他们的学制一般是孩子三岁进幼儿园,六岁入小学,小学学制是四年,小----------------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学后实行第一次分流,多数学生一开始升入初中,就初步确定了今后就业升学的基本方向,目的性比较明确,初中毕业后的第二次分流,是根据不同职业的要求和学生及家长的意愿而定。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必须以接受过较低层次的职前教育为基础,并应有一定的职业实践经验;经过职业教育的人员,既可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长期从事相应的职业,也可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从事新的工作。职业教育是每个职工的终身教育,即培训——就业——再培训——再就业。劳动就业部门既管理就业、救助失业,又管理培训工作;各行业协会、各同业公会、各州政府、各企业为实施各司其职,政府实行宏观管理和协调组织工作。

巴伐利亚州文化部职业教育司官员还告诉我们,德国高中学生需学2-3门外语,完成学业方可进入大学,高中生上大学所占比率仅约占30-35%,其余学生选择高等职业学校,比率65-70%以上。

汉----------------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堡港口和造船职业教育学校相当于我国的“中职”,校长在回答我们问询时说:“我们的学生毕业后也可以上大学,但只能进入对口的专业,即不能进综合性大学,只能进技术学院。”他还介绍说,德国人特别喜欢职业学习,高中考上大学的,有的也先到港口学习三年再读大学。

德国的教育体系,既使绝大部分学龄儿童及青少年能接受到至少一项职业教育训练,直接掌握一门技术,被企业雇用,同时又能提供有志于继续深造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2.“双轨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也是德国推行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关键。

在德国,约有70%的职校属于”双轨制”。所谓双轨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轨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轨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学员或定期或分期在企业里接受实践教育、在职校里接受理论教育。职校大约60%是专业课程,•40%是普通教育课程。

企业的技能培训是“双轨制”的主体。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和有关专业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德国经济部公布的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93个大类、371个职业。各专业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以及考核办法等,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作为学徒工,企业发给学生每月500-600欧元的生活费用。

职业学校的教育是服务于企业培训的,职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以专业理论来辅----------------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导和提高学员在企业中的实践培训成果,并加深和补充普通教育的任务。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

双轨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协会负责。考核内容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岗位上的合格技工。

据巴伐利亚州文化部职业教育司官员介绍,在巴伐利亚州,约有70%以上的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中的培训机构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同时进入各类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知识。这种体制,有利于培养出既懂理论又有动手能力的生产技术工人。

近年来,在德国又出现了另一种培训形式,即跨企业培训。学生在接受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的同时,每年抽出一定时间,到跨企业培训中心接受集中培训,作为对企业培训的补充和强化。

按照德国联邦政府职业教育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企业内的职业教育经费完全由企业自己负----------------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担。职业教育学校的教育经费由国家、州政府、地方政府承担,通常是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政府负担校舍及设备的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

3.学校既不需要为生源发愁,也不需要为学生就业去兜售什么,因为法律法规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

德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完备。相关法律法规有、、等。企业根据产业需要招收员工,对新招收的员工,企业必须依法送至国立职校学习培训。“企业根据产业需要送出培养对象,企业会找上门来。对于不了解我们学校的企业,学校才安排去做点宣传,让它们知道我们的学校。”汉堡港口和造船职业教育学校校长如是说。

4.培训项目由国家订立,学校培养国家认可的职业,而不能自己另立项目。

德国是16个州联邦制国家,每州有自己的教育体系,为使职校培养的人才国家通用,职校培训项目由国家订立。学校都培养国家认可的----------------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职业,而不能自己另立专业和培训项目。职业教育,都针对整个经济政策而言,作为国家经济范畴,宏观的。

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学校名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办学条件、经费来源、教师资格、教师进修、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等,都有政府提出的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同时还设立了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实施监督系统,使职业教育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法律法规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

5.从汉堡港口和造船职业教育学校看德国职校的2个组成部分:“正规部”和“准备部”。

汉堡共有50所国立职业学校,其中19所是工业产业技术学校,其中5所学校全招女生;其他31所均是商业方面的。

汉堡港口和造船职业教育学校建于1870年,是汉堡最为古老的学校之一,它发端于船舶油漆工的培养。该校现有61个班级,1343位学生,70名教师,45个授课点,6个----------------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计算机教室,1个自学中心,1个餐厅实习点,1艘港口实习船。

国立职业学校一般都包含“正规部”和“准备部”2个部分。

该校“正规部”有港口、仓库、船厂三个领域的专业,承担着为汉堡360家企业培养学生的任务。学生都由港口和造船类企业与学校联手培养,学制3年至年。三个领域,各设一个科长,科长与企业有联系、沟通。

港口领域培养11种与港口有关的职业,如:仓库管理技工、仓库经营技工、仓库搬运技工、仓库包装技工······“仓库”行业在汉堡很重要,汉堡港口和造船职业教育学校一年为港口培养701人,包括港口船长等人才。

造船领域的专业有:船舶结构机械工、板金工、造船工。

该校还培养来自铁路、银行等单位需要的保镖、保安、安全人员。

学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但需要他们的企业都在汉堡。

学生或定期集中一段时间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集中一段时间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或分期每周2天----------------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在校上课,3天在厂里工作。定期与分期,根据企业需要决定。这是典型的德国职业教育“双轨制”,一轨在用人企业,一轨在国立学校。

企业都想知道学生在学校里学些什么,学校也想知道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情况。因此,学校主管部门的教师常常到360家工厂去了解情况,并听取对教学的要求。

该校“准备部”为纪律差的、学习差的学生就业做准备,学生自己还不知道从事何种职业,学校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专业。德国中小学年教育制,纪律差学习差的学生,后2年到准备部,由学校帮助他做就业准备。

职业准备教育的学生还在学习期内,由学校情报中心推荐过来。学校努力培养,2年后推荐,让其能就业。如果找不到工作,学校把他们交到劳工部,劳工部把他们当作失业人员登记。

职业准备部在建设工地也有教学点,学习泥瓦匠等。

职业准备部还在监狱设有教学点,帮助失足青少年及社会成员作出狱后的就业----------------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准备。

职业准备部的学习采用项目制,让学生在学习项目过程中形成兴趣。学校还对他们加强现实的思想教育、前途教育。当然,对有些学生,学校对其无能为力。

6.慕尼黑服装设计职业学校见闻。

慕尼黑服装设计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高级服装设计师。

这所学校已有100多年历史,校舍欧洲味的古色古香,原先曾是某公爵的宫殿,当今是慕尼黑的文物保护单位。该校创办之初只是为宫廷贵族夫人服务,指导她们各种场合的服装搭配、着装礼仪,培养她们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各类服装的情趣。现在,她是一所只要愿意人人可以免费进来的学校,学生只需买些材料。

为了培养高级服装设计师,教学不仅仅停留于二维,还进行塑泥人、剪裁、服装、造型设计等三维动手实践,通过制图制版、立体剪裁、造型设计,培养动手能力。学校还经常为学生提供参观时装展览、参观博物馆等活动,学生参观的视野从本城、本州、本国,一----------------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直到米兰、罗马等地。我们一一参观了学生正在动手操作的课堂,参观了学生完成的服装创意设计的展示室。学生的作品,样式丰富多彩,构思新颖独特。这些作品,曾由艺术总监送至制衣厂的服装设计部作为广告展示。

据介绍,服装设计学习过程中,教师常常通过项目组织学习,围绕一个主题、一项任务,把学生组织到一起。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并充分展示自己。

7.德国对职业教育从业人员的要求严格。

考察中,汉堡港口和造船职业教育学校校长、巴伐利亚州文化部职业教育司官员对我们都有如下介绍:德国对职业学校教师的技能有很高的要求:职业学校教师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有教育学背景,有一门专业,至少有2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准入的过程是:经过国家考试合格,到学校任教2年;2年试用期内,既有教学实践培训,又有专业进修;试用期结束再经过国家考试,合格者进入学校成为----------------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正式教师,政府终身雇用。月收入为3500欧元,与其他学校教师工资基本相同,也与高校助教基本相同。

“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干过这一专业才能执教此专业,唯此,学生学习才有信心。我们学校教师都有职业头衔,均是汉堡市行业技术学会成员,参与各种考试命题、立法……还到博览会做产品专业介绍。”汉堡港口和造船职业教育学校校长以强调的口吻对我们说。

慕尼黑服装设计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毕业于艺术院校,且有造型设计经历,有位上海师大艺术系毕业的服装设计硕士、高级服装设计师张女士,在此已执教15年。我们进入教室时,她的学生正在以“我”为题设计姿态各异的造型。

8.学校的管理系统简洁,人员精干。

汉堡港口和造船职业教育学校拥有60多个班级、70多名教师、1300多名学生,管理系统只有一名校长,一名副校长,下设4个部门,各部门一名负责人。每周校长与四个部门负责人举行例会,布置具体工作。----------------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慕尼黑服装设计职业学校的管理系统大体也如此。

二、德国职业教育特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1.同生产紧密结合。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双轨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得到了确切保证。

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虽然我国目前也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2.企业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除学校与企业密切结合外,还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关心和支持办好职业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承担义务,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3.在双轨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

这对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对口录用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轨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应当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5.重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

进门难,要求严,待遇高是德国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主要特点。通----------------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过激烈的竞争,他们的职教师资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快捷的效率。这对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结束语:德国的职业教育发达,早有所闻。德国的产品,结构合理,加工精密,外观讲究,质量上乘,性能优异,这是他们重视职业培训、员工持证上岗,人人关心质量的结果。德国产品质量之所以驰名世界的秘诀正在于此。据说农民也要持证上岗,因为他们农民使用的主要农具,早已不是锄头、钉耙,而是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耕作、施肥、除虫、灌溉、采收也已采用一整套科学的办法,多数不是靠一般的手工操作了;各种养殖业、种植业也按照先进的种养方式来完成,未经培训的人难以胜任。在德国,不论担任那一种工作,完成那一种任务,“资格”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资格”,绝大多数是靠职业教育来实现的。普通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固然重要,但他们更重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形式----------------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是多种多样的。成人教育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的“资格”,决不是单纯的一种学历文凭或证书,除一般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要懂得操作应用,有动手能力。因此,在德国各行各业都重视职业,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精选公文范文----------------

下载新余市职业教育考察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余市职业教育考察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职业教育参观考察报告

    一、调查含义DD年1月11日至DD年1月14日,我系xx主任参加了由学院党委书xx等组成的商丘作业技术学院调查团。调查团先后欣赏调查了姑苏农业作业技术学院、芜湖作业技术学院、江......

    沿海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为了推动xx经济发展,促进人才结构变化、调整优化教育结构,2010年7月6日至11日,我们一行6人,在xxx副市长的带领下,赴山东省沿海三所职业技术学校考察。收获颇丰,启发很大。现将考......

    沿海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为了推动xx经济发展,促进人才结构变化、调整优化教育结构,XX年7月6日至11日,我们一行6人,在xxx副市长的带领下,赴山东省沿海三所职业技术学校考察。收获颇丰,启发很大。现将考察情......

    职业教育参观考察报告

    一、考察意义DD年1月11日至DD年1月14日,我系xx主任参加了由学院党委书xx等组成的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考察团。考察团先后参观考察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江......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浦东新区职业教育考察团(执笔唐水明)2005年11月30日至12月9日,以浦东新区社发局教育处领导陶国强为团长,高桥职校校长尤庆华、群星职校校长顾晓光、新陆职......

    浙江省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浙江省职业教育考察报告随着浙江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近五年来,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强劲发展势头。中职学校招生规模连续五年与普通高中......

    韩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精选范文:韩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共2篇)韩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常州市职业教育代表团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韩国有关行业总会委托,韩国举办“99世界中学职业技术教育经验交流博......

    台湾职业教育的考察报告

    赴台访问考察汇报2013-4-16共4页第 1页 台湾职业教育的考察报告 集美轻工业学校庄敏琦 2004年12月12~22日,应台湾省“民雄文教基金会”的邀请,厦门教育基金会 “两岸高中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