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写好作文的经验】
要写出一篇好的作文,总的来说有四点可以去下功夫的地方
一、培养对于作文的兴趣。
其实写作文和世间所有事情一样,都是没有捷径的,要想写出更好的作文,无非就是向香菱一样,多思,多想,多看。这就需要一定的兴趣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自己本身就很抵触写作文这一件事,那么再怎么逼着自己去做,也是做不到自己的完美的。因此,培养自己对于作文的兴趣,是学好作文的前提。
那么要怎么样培养自己的兴趣呢,我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我认为在最初的时候,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写一些小文字,不用写多,三到五句即可,也不必太费脑筋,毕竟不能把它当做认真的作文训练,只是写来玩玩。不论语言是否恰当,不论立意是否积极,只要你觉得有趣,就把它写下来。慢慢的,我们就会体会到用自己的手把那微妙的瞬间定格下来的乐趣了。【不过要再次强调,不可以把太多的精力放在这上面,毕竟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文】
二、平时的积累
作文要注重积累。如果脑袋里空空如也,写出来的作文也会空空也。而积累分为两种,一个是积累别人,一种是积累自己。
积累别人就是说要多阅读。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虽不至于把书都给读破,但是多方面的涉猎的确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使我们的写作范围扩大,就有了领异标新的可能。对于读书,我的意见是: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如军事、科技、哲理等的书来读,多读些有思想的书,多读些名著。虽然名著的语言可能是枯燥了些,但是它们可贵的是作品里表达出来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对于作者在书中表达出来的思想,首先应该注意消化可以引起你心里共鸣的,对于那些与你意见相左的,可以尝试着写点议论性的文字【或者好好地想想,不动笔也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那些看不懂的,不妨就暂且放过。
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去刻意去背那样一大段一大段的华丽而空洞的辞藻,只要吸取你认同的作者的思想主题即可,多考虑一下作者的立意有哪些可以学习的地方,并把它们活用到自己的作文里
至于语言,其实也不必太过担心,如果你非常喜欢一段文字,大脑是会保留关键词的,写作时,根据这些关键词,再自己来修饰一下,就出来了。而且也远比把一大段原话摆在文章中要和谐得多。因为那毕竟是别人的,不是你自己的。写作写作,不被别人的思维束缚,有自己的东西才能算是真正的写作啊。
自己的积累,就是多看,多想,多练。
看,是观察事物,观察事物的情态。
再想,想想由此发散出去联想到那些事情哪些名言道理,联想到自己以前经历过或者是在别的地方看到过的事情。
最后再写练笔,把这个思维的过程以作文的形式写下来,你的思维过程就是你行文的线索。写完了练笔,可以交给老师,听取一些修改的意见,再完善自己的思路。也就是说,练笔不需要有很多篇,可以写一篇,多修改几遍,把一篇的问题给解决透,会比绞尽脑汁写很多篇的作文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找到自己的“文风”
“文风”就是自己特有的写作风格。我认为我们之所以要看那些名著,要仿写名家名篇,并不是要我们变成那个模仿的对象,而是吸取各个大师们文章中的精华,从而形成我们自己的写作风格。关于读书,我在上面已经具体地提到了,下面来说说读书之余应该怎么做。首先可以回家去把自己写过的作文都翻出来看一看,看看自己到底擅长写上面题材的文章,是亲情友情还是别的什么。就像我,要我写关于亲情的文章我就不知所措,但是要是要我议论一下中国存在的弊病啊以及抗日那段时间的黑历史啊那我就会慷慨激昂滔滔不绝。再看看以自己的性格以及习惯,考虑一下自己写什么样类型的文章会比较顺手,更能在格式(形式)上把握得住如: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等。
这样一来,既可以了解自己擅长什么,可以在考试的时候扬长避短,也可以知道自己有哪些地方不足,也好做着重的练习与提高。
四、考试时的一些技巧。
1.审题,找到“题眼”要了解出题者是要我们从哪个方向写
2.确定文章的形式【在题目没有做明确要求时】
这个就要看具体情况了。以我自己为例,我比较擅长于写议论文或者是议论性比较强的文章。如果看到的题目适合写议论文,那么当然会首选议论文。但是如果题目并不是那么适合自己擅长的题材呢?那就要根据自己的水平(这就看你自己对自己的“文风”的了解程度了),权衡一下写那种形式更好,或者结合起来,各有侧重。还是以自己为例,如果考试中遇到一个作文题,自己明知道应该要写一篇记叙文,但是不巧的是记叙文是自己的死穴,这时候就要权衡,到底是用自己擅长但是不太适合这里的意图的形式好呢,还是选择自己不擅长而又不偏题的形式呢。然后我就会把它们结合起来,变成夹叙夹议的形式。当然,这里还是要强调,首选自己擅长的。
3.构思、写提纲。(这一点很重要)
在选择好文体之后就要根据文章的文体特点来进行构思。在心中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全的思路之后就要开始写提纲。
写提纲可以帮助你有一个更清晰的思路,就像打仗之前要定个策略,有了这个底子在写作文的时候也不至于“打乱仗”。
提纲可以稍微简略点,但是一定要把自己的主题明明白白地写出来,除了这一点之外,我想其他的就要根据具体实际来做了。比如说我常用的格式是:
主题:(立意要新颖)
第一部分:(中心)
第二部分:(中心)(可以用到的材料1.2.3.)
第三部分:(写什么)
结尾:(大概怎么写)
以上的提纲形式更适用与议论文,其余文体可以稍做改动。
4.写作
写作的过程就是让提纲逐渐丰满的过程,在写的过程中可以对提纲进行稍作修改但是主要部分还是要依着提纲来。顺着提纲,思路就会清晰很多。在选择事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取舍。根据提纲,有利于体现主题的详细写,没有什么关系的略过或一笔带过。在行文的中间要依据自己的主题穿插一些扣题的句子,但是不必要揭示得太过明显,因为在中间点明中心不够
显眼。
无论文章的中间部分你写的有多么的朦胧,但是结尾一定要以足够高调足够显眼的一两句话总结你的主题。就像一束光线,穿过迷雾,让人要豁然开朗才行。再注意一下语言的优美性等等就可以了。
第二篇:如何写好经验材料
如何写好经验材料
经验交流材料不属于正式文件,也不是规范性公文,没有特别的规定,没有固定的格式,是应用文中限制最少的文种之一,完全应该写得活泼引人。但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吸引人、感动人、启发人的经验交流材料可谓凤毛麟角,图解政策、矫揉造作、空洞乏味的经验交流材料常常成为开无效会的“帮凶”。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写作经验交流材料的人凭“经验”、套格式,缺乏创新意识,往往把活材料写死了。写活经验交流材料,没有现成的模式,没有标准的套路,只有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探索。
一、何为典型?
1.思路要独特。看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或者一个人的工作是否有特色、有创新,经验是否值得总结、值得推广,不能仅仅看“好点子”、“好主意”,更应看其是否有好的工作思路。思路有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创造性。思路要能创造性地贯彻上级的大政方针和主要精神,是上级意图的延伸和深化,它充分体现大政方针的精神实质。好的思路应该是在全面贯彻中有独到见解,在认真执行中有探索创新。
二是针对性。思路要能切实解决本地本单位急需解决的问题,打开工作局面,改变被动或落后状况,开辟完成任务和实现奋斗目标的有效途径。
三是普遍性。思路不仅要有独到见解,有创新,有实用性,而且要有普遍意义,可以指导面上工作,是做好同类工作、化解同类难题的好对策、好办法。
四是前瞻性。思路要有超前意识,能够应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战胜各种挑战,确保实现预期目标。有远见的思路才是真正的出路,才是含“经”量高的经验。
2.做法要先进。具体做法是经验交流材料的主体,是最吸引入的地方,此处不精彩,文章就难出彩,其“经验”就难以让人喝彩。所以,做法先进是关键,是重头戏。考察做法的先进性应着重看三个方面:
一是富有时代性。尤其是在总结一些“老典型”时,不少材料往往把过去的一些做法冠上新名词,穿上新外衣,重新包装推出,给人一种新瓶装旧酒的感觉。典型的先进性,在于它的做法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是为适应新形势、贯彻新要求、实现新目标而采取的新举措、新动作、新方法。
二是富有原创性。是在上级精神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举措和动作。即使有学习运用别人的地方,也是借他山之石而攻玉,有超越、有创新、有特色。
三是富有实践性。经验的可贵之处在于其做法可行,能够学习借鉴,付诸实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那种人人能做、会做而没有想到去做的“经验”。
3.效果要显著。思路是否可行,做法是否先进,关键看效果。
首先要看实绩是否领先。在本地区、在同行业或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越位前进,跨越发展,执牛耳、居前茅、创一流、摘桂冠,这样的经验才值得认真总结,大力推广。
其次要看面貌是否改善。与往年相比,进步较快,与历史最好时期相比,水平较高。变化实实在在,面貌焕然一新,成效有目共睹。
再次要看群众是否认可。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认可不认可,是检验典型是否立得住、经验是否有推广价值的唯一标准。
二、富有启发性
介绍经验应从受众的角度多加考虑,使之有“耳目一新”、“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之感。 1.在“为什么”上启迪思路。写经验交流材料应该清楚地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
一是要详细介绍当时面对着什么样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同时,这些情况、问题和矛盾必须是现阶段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是共性的,是经常发生的,这样才能引起别人的兴趣,达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的效果。
二是基于什么考虑。就是面对带有共性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拨开迷雾见红日,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正确进行分析、判断、决策,是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高低的标志,经验交流材料把这个问题写好了,自然就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2.在“怎么做”上提供借鉴。经验交流材料介绍做法,不能象记流水账一样,把所有的做法一个不漏地全盘托出,也不能把一些常规做法、例行公事当作“经验”介绍,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写出新意。笔者在审稿中发现,相当多的经验材料在介绍做法时不外乎这么几条:一是领导重视,二是统一认识,三是建立班子,四是明确责任,五是狠抓落实,六是协调配合,等等。没有一丝新鲜感,没有一点独特性。
好的经验交流材料一般不写这些俗套,应该集中笔墨介绍直接解决矛盾和问题的主要做法、重点措施和保证手段,主要做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重点措施就是突出抓住哪些方面,保证手段就是如何确保这些措施落到实处,确保问题得到解决,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展开并取得预期效果。要多写细节,多写有特色的做法。只有—把这些情况总结到
位,介绍详细,才能对别人有所触动,有所借鉴。
3.在“效果如何”上激发兴趣。经验交流材料介绍效果时往往只偏重增长幅度,习惯于纵向比较。在科技日新月异、社会转轨变型的形势下,纵向发展的“奇迹”越来越多,甚至司空见惯,加上基数和机遇条件的不同,高幅度、大跨度的发展并一定就有值得学习的“经验”,要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必须在纵向比较的同时,进行横向排序和走向预计。所谓横向排序,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比较,在全国、全省范围内比较,在行业范围内比较,就是与世界巨头、全国巨头、全省巨头比差距、比优劣。所谓走向预计,就是对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水平作出令人信服的预测,让人们进一步看到后发潜力,看到长远优势,看到“经验”的真正威力,从而激发学习研究、借鉴运用“经验”的强烈欲望。
三、注重体会
应着力抓住三个方面:
1.揭示经验的真谛。一份经验交流材料仅仅介绍思路、做法和效果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画龙点睛,介绍经验的内涵,揭示经验的实质,让学习者抓住要领学,抓住本质学。在学习张家港活动中,有一篇介绍文章中是这样概括张家港精神的:“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是张家港人民实践邓小平理论的智慧结晶,是民族利时代精神的缩影,具有典型的民族性、广泛的实践性、鲜明的时代性、深刻的人民性和强烈的开放性……张家港精神无疑是张家港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但它同样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端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肥沃土壤,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体现,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成功实践的典范,必定能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自己的光辉印记。有了这样的高度概括,人们就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张家港精神的实质,进一步明确了“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道理。 2.道出经验的根源。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作为经验交流,就应该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以及取得成功的奥秘介绍清楚,让经验更加真实可信,让学习者更加有“经”可学。中江网在报道华西经验和华西精神时,引用江苏省省长梁保华的话,对华西村取得成功的原因和华西精神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深入挖掘,他说,华西精神是与时俱进、率先发展的精神。无论在什么时候,华西都始终坚持高举旗帜,坚定正确方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率先发展不停步;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坚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永不自满,勇攀高峰;在各个发展阶段,华西人都善于把握机遇,抢抓先机,始终走在前列。华西精神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作决策、办事情,坚持实事求是,善于从实际出发,既符合中央精神,又符合群众意愿。
华西精神是求真务实、创新创优的精神。华西村以创新求发展,创新为了发展,始终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华西精神是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的精神。吴仁宝提出的“有福民享、有难官当”,充分体现了执政为民的宗旨。华西人不仅自己富,而且富裕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先后在省内外帮助多个贫困村脱贫致富。华西人这种宽广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精神,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华西精神是协调发展、团结和谐的精神。华西村始终坚持两手齐抓、协调发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形成了热爱科学、崇尚文明、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良好村风,社会安全,生活安定,百姓安宁,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进行了成功实践,创造了新鲜经验。这些表述对每一个学习者来说无疑是深有启发、大有借鉴作用的。
3.指明经验的意义。先进典型的经验是否值得推广,归根结底要看它对当前工作和今后发展的作用如何。
一是看它的现实意义,即对推动某项工作或解决某个方面的共性问题是否具有借鉴作用。有一篇介绍村庄整治的材料中引用了两句群众语言来说明村庄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小康不小康,首先看村庄”,“农村新不新,关键看环境”,把村庄整治与实现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挂上钩,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是看它的长远影响,即对今后的发展是否有持久的促进作用和积极意义。有的经验对推动局部工作,对解决局部矛盾可能是有效的,但推而广之,就可能适得其反;也有的经验对推动当前工作、解决当前问题可能是有益的,但对长远发展、社会长治久安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如企业改制之初的一味卖光、破产逃债的所谓“经验”,城市发展中强行征地、强制拆迁的所谓“经验”,现在看来都值得反思和检讨。因此,我们对各种“经验”要进行认真分析,区别对待,必要时可请教有关专家,或邀请有关方面人士共同研讨,以便弄清经验的真正价值,确定介绍的重点和介绍的角度,避免片面、静止、孤立地看问题,给今后工作造成被动。只有把经验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全面揭示出来,才能让学习者放心学习,大胆借鉴,吸收创新,真正形成“一花引来百花香”的效应,推动全面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第三篇:经验分享怎样写好会议纪要
经验分享:怎样做好会议记录
(2007-04-17 22:20:52)转载▼
分类: 日记随笔
以前我很怕开会,会上个个侃侃而谈,滔滔不绝,会议结束大家一哄而散,我则要加班加点整理会议纪要,以最短的时间发给所有参加会议的人员和更大的老板。曾经有家公司的老板特别爱开会,每个星期至少要开两三次会,会议无论大小,一律都要求做记录出纪要,可把我害苦了。
开始的时候做记录没经验,会上无论谁发言,我都匆匆忙忙埋头记录,不敢漏掉每一句话。没有学过专业的速记,记录的难度可想而知,通常会后整理的时候连自己都无法辨认写的是什么,整理会议纪要更不分轻重主持,突出不了重点。虽然尝试从书上学习,但是只能找到一些范文,没有一本书告诉我怎样做更加高质量、高效率,于是我自己琢磨捷径。
会开得多了,渐渐悟出了一些窍门,总结了一些经验,会议记录不再是苦差事,尤其是欣赏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很有成就感,再听到同事老板的赞扬,那感觉就更好了,整理会议纪要竟然成了一种创作和享受。
做会议记录听起来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写纪要也不是太难的事,却并不是人人都会,要做好更不容易,以下是我十几年来的体会,写下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对那些刚参加工作的人有帮助:
第一,无论是开什么样的会,会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会议资料,了解开会的意图和要达到的目的。即使会议讨论的内容是你所不熟悉的领域,比如是很专业或技术性很强的会议,明白了会议要解决的问题,你都不用担心。
第二,虽然老板要求做记录,你并不需要埋头记录,反而应该抬头聆听,首先听明白发言的人在说些什么,然后用最简洁的话把要点记下来。电影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开会的时候老板对秘书说:赶快记呀,一定要记下来。实际听明白要远比记下来更重要,否则,你记下来的只是只言片语,整理的时候很难派上用场。
第三,没有必要记录每个人的发言。通常讨论的环节要逐个发言,没有必要把每个人说的话都记下来,而是理清他的主要观点,找出和其他人的异同。对于关键人物的发言和观点不同的发言,要作上记号。有些会一开就是半天,记录的草稿会有几页,尤其是感到疲劳的时候,更要做好记号。
第四,会后写纪要应趁热打铁,趁着印象深刻,写起来要容易得多。不要急于动手,要先翻看整个记录,回顾整个会议的内容,对记录的材料进行分类、归纳,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整理。对众多零散的材料分类之后,就可以动手写了。
第五,会议纪要应该只写要点和结论,讨论的过程一笔带过,用概括、总结性的语言汇总相似或共同的观点,列成1、2、3条,看起来一目了然,必要的时候可用表格的形式。尽量不提具体发言者的姓名,谁参加了会议在与会者名单中列出既可。尽量简短,说明问题就可以,写得太多没人愿意看。
写会议纪要十多年,以上的体会全是自己悟出来的,没有任何人给过指导。如今半天或一天的会议,我只需要花一个多小时就可以把纪要写出来,再也不用像以前那么痛苦了。如果会议是我策划的,会议资料是自己亲手准备的,整理纪要还会更快,因为在策划会议准备材料的时候,已经为写会议纪要做好了准备,会后只需稍加整理就可以了。
这两天策划开了一个会议,让同事来做会议记录、写会议纪要,看他写得又慢又艰难,知道他还处在我以前的阶段,没有掌握要领。熟能生巧,在文山会海里摸爬滚打过来,在愚顿的人也会开窍的。谁都不笨,缺乏是经历和磨炼。
晚上的高等教育经济学改到明晚,才有时间坐下来写写经验,刚入道的聪明人若能看到这篇文章,可就省下了一大笔学费。
第四篇:写好作文
一、基础知识积累
有句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如果学生肚里没有”货”.脑里没有丰富的语言储备,没有活跃而严密的思维,他一旦面对写作时,就感觉无话可说,无事可记;即使写出来了,文章读起来也是干瘪无味的。所以,要想写出一篇好文章,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
(一)自信心和兴趣.我让学生牢记一句名言:“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学生的自信心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是必须重视的因素。若学生总感觉自己写不出什么文章来,更谈不上新颖的好文章,那么,他就真的写不出来,久而久之,他就厌烦写作.若学生自己认为能够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并且老师也经常表扬他,他就会逐渐养成喜欢写文章的习惯.我班有不少同学就在日记里说,他把写作当成一中发泄情感的手段,把日记看作自己的知心朋友,有什么心事就向它倾诉,感觉写作就是一中释放情感的享受.(二)广泛的阅读习惯.我给学生分析<伤仲永>一课时,重点讲解了方仲永由少年的写作天才到成年以后变成一个平庸人的原因,着重指出他就是因为没有读书,肚里没有”货”.读书,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增加人的见识,训练人的思维,丰富人的语言.我要求学生每天读一篇课外文章,或优秀作文选,或报刊杂志,或天文地理历史,凡是能够找到的思想内容健康的读物,或每周二晚上看中央八台的电视诗歌散文,在假期里看一部中外名著.在看书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养成一种对言语的敏感习惯.我要求学生在读文章或听别人聊天时,自己做一个有心人,凡是感觉到某个词、某句话非常精彩,自己很喜欢,就用心记下来,或用笔记本抄下来,随时温习,感悟其妙处,并经常用在自己的说话和文章里去。关于精彩语句,主要包括名言警句,诗句,富有哲理性的语句,描写得非常生动形象“细腻的句段,谚语“俗语“对联等等.其次,对于好文章,我要求学生反复品尝起语言特点,分析其结构思路和表达技巧,并写出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和看法,以及由此发挥联想和想象,最大限度去补充出美文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而一般文章,只要求学生浏览一下其主要内容即可.(三)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激励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日记内容可以是自己身边发生的小事、随想、读后感等等.督促学生天天练笔,逐渐提高自己的思维活力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每周评出学生日记中的典范,读给全班同学听,让他们去感受别人的日记的妙处,并
谈谈自己的感想.这一做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力,同时又加强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借鉴能力。每月从学生的作文、日记中选出好文章编入班刊,尽量使每个学生的文章在一学期的班刊和校刊中发表,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激情.二、思维训练
思维,是把语言串成文章的一根线,一个人的思维决定着他的文章的好坏.所以,我在平常教训中,自始自终都贯穿着对学生的各种思维训练.(一)形象思维.上课时,凡是涉及到记叙的部分,特别是记叙文、小说、诗歌时,组织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等形象思维,让学生根据相关的内容在自己头脑中画画,把自己假设为文章或主人公,想象出其中的情节发展,环境氛围,心理活动,头脑中的画面内容越丰富越好.我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观察身边的人事物的细微特征,并牢牢记在心里;然后用恰当的语言在本子上描绘出来.(二)抽象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教给他们分析、概括、归纳、综合、判断等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和纵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方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讨论、辩论,与教师“唱对台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三)怀疑精神
没有怀疑就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发现,没有发现就没有创造.我常常抽空余时间给学生讲讲有关怀疑精神的故事,或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书本与老师,挑战权威,提出自己合理的见解.向学生灌输”没有破坏就没有建设,没有毁灭就没有新生”的观念;只要有学生提出了个人独特的看法、点子和思维,并且能够自圆其说,有根有据,我就及时给予表扬,并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以此带动全体学生的怀疑积极性,养成凡事三思的习惯,铭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的名言.三、写作速度训练
首先,每次作文课时,我只给学生一个题目,或一段材料,或什么都不给(即自由作文),不作任何有关写作的提示,文体不限定,内容也不限制,要求学生在四十分钟内写出600字左右的文章,这一做法的好处在于,学生在写文章时,思维不受任何束缚,写出他们所想、所熟悉和最感兴趣的事情,只要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够体现主题要求即可;;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有事可记,思维活跃,写出来的文章不会出现雷同的现象.其次,要求学生一拿到作文题目或材料,快速审题,迅速立意,在5分钟内完成谋篇布局.用30分钟写作,5分钟自己修改.第三、每次作文时,我都向学生明确:这次作文看谁写得最快?谁写的文章最好并且字数基本上达到要求,这种竞赛制度,能最大限度刺激学生的兴趣,并且产生了时间紧迫感和压力.通过这种激励性和强制训练,学生写作速度就慢慢提高了,作文的质量也能逐渐提高.
第五篇:写好作文
立意篇
文章只有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表意!
“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是确立文章的灵魂,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没有中心立意的文章是肤浅杂沓而没有灵性的。词句如衣饰,立意乃精魄。过好立意关,当慎。
一是“意在笔先”,立意是战略决策问题,所谓“思路决定出路”。即使先想到的是许多感性的事例材料,也要上升到理性的意旨上,才能正确地决定取舍和选取角度。具体地说,写文章时要记得问自己:“你的文章有中心句吗?”文章所立之意,即中心句,应明确地在草稿纸上写出来,甚至用下加横线标出全文中心句,以避免无立意而行文;全文中要有中心句,甚至各段中有主句,这样有利于(阅卷者)阅读,有利于(写作者)写作;没有立好意而作文,后果不堪设想!
二是立意要有“回答话题”的意识。这是指立意要对准话题,如:“体贴”话题的立意——人生处处有体贴;细微的体贴见威力;我融化在体贴的温馨里。又如“花一定要香吗”话题的立意——花不香也可以美;化作春泥的花更美丽„„
三是立意要追求“活”“深”“新”,要多方探寻,扬长避短,择优选取。
审题和立意密切关联,我们再将两者比较一下:
审题——戴起你轻松的“镣铐”,立意——跳成我潇洒的“舞蹈”!
“镣铐”下,不能步履蹒跚,“镣铐”下,须寻求舞姿的潇洒自如。
善于立意,是写高质量作文的关键。下面分述一些立意技法以供借鉴。
所谓“高视阔步”,就是指作文要“大气”,有高足阔步之态、英特超迈之姿,写出气慨不凡的文采。有高远的立意,要有才识。有了才识,就具备了发展创新的意识和气量,就从思想上有了把握全局与选择目标的能力,就能形成独立之见,就有了超越平庸、钻坚仰高的气概和胆略;有了才识,就有了创造的自信和能力,面对机遇和挑战,全面充分地展示自我。才识是高考作文的制高点,它决定了文章品位的高低。一些同学立意不高远的主要原因,是囿于自我的狭小天地,他们只停留在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喜怒哀乐、荣辱得失上,因而文章流于平淡,流于“小气”。那么文章怎样才能写得立意深远而有才识呢?
1.力避平淡放眼高远。深刻高远,总是从宏阔而高远的心灵视野出发,立意总是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情感。必须把现实生活融入到作文中,不就事论事,尽量用大的眼光去看,要用世界的、长远的、人生的目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在超越中,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到深的大致顺序是:自我→家庭→集体、阶级→民族、国家→人类宇宙。如“习惯”,多数考生就习惯写习惯,或生活习惯,或学习习惯,或性格习惯等,自甘平庸,流于一般。若能从宗教谈到哲学,从理性高度对习惯加以思考,从科学谈到政治,从历史发展的层面对习惯进行反思,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对习惯发出挑战,这就不再是生活中一人一事的习惯了。这种习惯自然超越了一般,显示了非凡的才识。
2.古今中外纵横驰骋。针对一个问题,多角度分析,多方向探寻,由一点向四周辐射的开放性思考,便是发散思维。发散思考的实质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开多角度思维。“纵”就是纵向思考,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它由过去、现在、未来三部分组成。“横”就是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由“水”想到长江、黄河、黑龙江,塔里木河„„想到外国的江河湖海,都属横向思考,它能使认识向四周延伸拓展。
【例文借鉴】
仰慕你——中华文化
曾经热血沸腾地仰视你,爱你的一切。中华——我的文化。
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闪闪发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漫步在中华的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收。
因为深爱你,我们忘了去洗净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在不知不觉中,流水静默不流,华美的书页一页页在腐朽。
我们变得自大,我们变得骄纵。大宋宫廷,白衣秀士,文臣儒士们忙着作诗写赋,用程朱理学教化子民时,北方的铁骑席卷了中华;康乾盛世,书生们忙着去作八股,去作经注考证时,大洋的另一端,开始了科技革命,改写了历史„„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地动仪,我们有早他国一千多年的圆周率。可是,我们的土地上孕育的是以农为本、固步自封的黄色文明,我们有郑和去炫耀国威,可是我们没有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我们有李白、杜甫,却没有哥白尼、牛顿;我们知道天朝圣国,却看不到外面的文明„„我们陶醉于自己,我们不断地用《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去总结辉煌,却忘了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我们落后了。
历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热情并没有冷却,但我们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细地审视„„
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用刀一样的笔尖为自己的文化做手术——他是鲁迅。我被深深地震动了。我们不是不爱自己的文化,而是太爱,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灵魂。他,让我们深深的明白,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对文化的认知,不能用迷信代替理智。
旭日东升,新的阳光在冲散陈腐的气息。崭新的人们放下了对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中华大地走来了孙中山、李大钊,迎来了毛泽东、邓小平,“天朝圣国”的幻觉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与时俱进”。我们激动欢欣„„
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没有全部接收,也没有全盘否定,我们的目光更客观、理性而又智慧„„
远处,传来“关关雎鸠”的乐声,依旧那么传神、清晰、生动„„
高远的立意,丰厚的文化底蕴,激荡的情怀,使全文有一种大气之感。全文既没有进行抽象的理性分析,也没有选取现实中具体的一两件事,而是从宏观的文化入笔,带我们进行了一次历史与现实的穿越,最后“卒章显志”——“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
【例文借鉴】
不要轻易说“不”
说不,是一种拒绝。因为你不喜欢,或者你不需要,或者你伤及自尊,所以你选择了拒绝,你说:“不!我不需要!”
说不,是一种放弃。你在不懈的追求中饱受煎熬,甚至历经艰辛,离成功一步之遥时,却坚持不下去了,你面露痛苦之色,无奈地摇摇头:“不,我不行了。”
说不,是一种反击。也许,你承受了太多的说不清道不明的误解;也许,你受尽了只有你自己才了解的太多的屈辱;也许,你再也忍受不了那些不负责任的指责,终于,你气冲牛斗,爆出一声怒吼:“不!你们给我闭嘴!”
„„
谁也不能否认,说不,是天赋人权,是你与生俱来的权利。你可以在种种情况下说不。但是,作为你真诚的朋友,我还是要郑重其事地告诉你:“不要轻易说不。”
道理很简单:就像忍受不了窗外的喧嚣和飞尘而把窗户紧闭一样,你不开窗,也拒绝了所有的明月清风鸟语花香;就像“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尽百倍的努力一样”,既然你已经心急如焚、挥汗如雨地在断垣残壁中刨了十多个小时,为了那个在黑暗中挣扎的生命,你绝不会在最后的时刻轻言放弃;就像我们的国家在面对那么多不了解真相的人们横加指责时,依旧面含微笑,耐心解释“西藏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一样,我们可以压住心头的不平和愤怒,因为我们明白,简单地说不并不能让他人心服口服。
其实,我中华传统经典之一《易经》早就告诉我们借助阴阳二气的“生生”规律,掌握天地人道,教导我们修身养性,然后才能“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儒学提倡的“温良恭俭让”更是强调做人尤其是做一个有修养的中国人,必须韬光养晦、恭顺隐忍,惟其如此,才能跟周围的人们和谐共处、和气一堂——这也是我们国家提倡的建设和谐社会之必需。动辄说不,只会徒增龃龉,弄得人人心气不顺,个个忿忿不平。
虽然如此,但是,朋友,我还是要跟你说:不要轻易说不,并不是不要说不。在应该说不的时候,你必须毫不含糊地大声地说:“不!”
就像屈原再也忍受不了楚怀王的昏聩,不愿跟奸佞同流合污一样,他以五尺之躯怒投滔滔汨罗,从而向当权者和楚国人民喊出了振聋发聩的一声“不”;
就像文天祥不愿高贵的灵魂在蒙古人的铁蹄下被践踏一样,他宁可牺牲生命,也坚决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保持了一个中华士人高傲的操守。他的一声高震云霄的“不”,着实将一颗“丹心”刻在了灿烂的中华“汗青”之上。
朋友,我坚信,不远的将来,当我们中华民族以和平的姿态真正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以强大的国力跟世界各国礼尚往来之时,我们就不必再韬光养晦、隐忍不发了,我们就可以大声地对那些饱含傲慢与偏见的指责说不!
所以,不要轻易说不,说出来必声震环宇。
文章清晰地阐明轻易说“不”即“简单地说‘不’”是不可取的;但不是不要说“不”,应该说“不”的时候,就要坚决说,说得声震寰宇,考生理解文题非常准确;文章拈来眼前的汶川地震、西藏**,古时易经的阴阳、儒学的主张、屈原的投江、文天祥的不屈,带我们进行了一次历史与现实的穿越,这种从宏观入笔,大处立意的视野更值得借鉴。
所谓“高屋建瓴法”,就是指作文要“大气”,有高远的立意,也就是要有才识。有了才识,就具备了发展创新的意识和气量,就从思想上有了把握全局与选择目标的能力;有了才识,就能
形成独立之见,就有了超越平庸的气概和胆略;有了才识,就有了创造的自信和能力,面对机遇和挑战,全面充分地展示自我。才识是高考作文的制高点,它决定了文章品位的高低。一些同学立意不远的主要原因,是囿于自我的狭小天地,他们只停留在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喜怒哀乐,荣辱得失上,因而文章流于平淡,流于“小气”。那么文章怎样才能写得立意深远而有才识呢?
一、不断超越,抛弃小我为大家。深刻高远的立意总是与“自我”无缘的,所以,必须超越自我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情感。必须把现实生活融入到作文中,不要就事论事,尽量用大的眼光去看,要用世界的、长远的、人生的目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在超越中,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到深的大致顺序是:自我→家庭→集体、阶级→民族、国家→人类宇宙。如“习惯”,多数考生就习惯写习惯,或生活习惯,或学习习惯,或性格习惯等,自甘平庸,流于一般。若能从宗教谈到哲学,从理性高度对习惯加以思考,从科学谈到政治,从历史发展的层面对习惯进行反思,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对习惯发出挑战,这就不再是生活中一人一事的习惯了。这种习惯自然超越了一般,显示了非凡的才识。
二、运用发散思维,古今中外纵横。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求答案,由一点向四周辐射的开放性思考,便是发散思维。发散思考的实质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展开多角度思维。“纵”就是纵向思考,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它由过去、现时、未来三部分组成。“横”就是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由“水”想到长江、黄河、黑龙江,塔里木河……想到外国的江河湖海,都属横向思考,它能使认识向四周延伸拓展。
正如每一条大道总有许多岔路,每个人在一生总会遇见不少抉择的关口。是啊,许多事物需要选择。形而上者,如鲁迅为改造国民性而弃医从文;形而下者,如张爱玲所说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之选。一条道路固然单调,但有时候,太多或太难的选择未尝不是一种痛若。这种痛苦,是心灵的痛苦。
“读史早知今日事,对花还忆去年人。”从陈老的诗句中,我们读出了他的那份坦荡,是他心甘情愿地选择了这条艰辛道路,那是什么给了这种惊人的勇气呢?余英时的一句话给了我答案。他说:“知识分子天生就是文化价值的捍卫者,正因为有了超越的精神力量,他才能对现实中的不平提出批判。”是的,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是对民族、民生的关切,对历史的严肃认真,让陈寅恪选择了这条道路,最终流芳百世。而在同样的考验面前,有的历史学家却成了软骨头,虽为新儒学大师,却甘愿做了江青的“侍臣”,与陈寅恪的节操相比,霄壤之别。
由此我懂得,面对人生抉择,靠的是心灵的力量。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
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新思潮、新事物层出不穷。整个社会面临着将传统文化、旧体制下的思路与新思潮加以整合的任务。但遗憾的是,这方面的工作刚刚起步,已稍滞后于社会的变革。不错,我们目前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但人文学科绝不可放松。相反,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人文知识分子应发挥更大作用。而我,也已决心选择人文学科为我终生的事业。因为,中国国民缺乏人文精神,而
这一空白需要几代人文工作者贡献一生才能弥补。我也明白,这样的选择,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意味着放弃很多物质的享受,吃很多的苦,但我甘愿,只为着我对人文学科的热爱,对社会、对民生的关怀。
用心灵选择的人生道路,纵有痛苦,我无怨无悔。
这是一篇大气之作。作者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对历史和现实进行了对照。首先在平日阅读、感悟、思辨的基础上,将目光聚焦于选择的痛苦,从艰难的选择中凸现陈寅恪的风骨,接着又由陈寅恪的选择联想到社会新型时期,作者自己对人文学科的选择。文章切中时代脉搏,表现出难得的大气。
曾经热血沸腾地仰视你,爱你的一切。中华——我的文化。
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闪闪发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漫步在中华的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收。
因为深爱你,我们忘了去洗净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在不知不觉中,流水静默不流,华美的书页一页页在腐朽。
我们变得自大,我们变得骄纵。大宋宫廷,白衣秀士,文臣儒士们忙着作诗写赋,用程朱理学教化子民时,北方的铁骑席卷了中华;康乾盛世,书生们忙着去作八股,去作经注考证时,大洋的另一端,开始了科技革命,改写了历史……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地动仪,我们有早他国一千多年的圆周率。可是,我们的土地上孕育的是以农为本、固步自封的黄色文明,我们有郑和去炫耀国威,可是我们没有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我们有李白、杜甫,却没有哥白尼、牛顿;我们知道天朝圣国,却看不到外面的文明……我们陶醉于自己,我们不断地用《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去总结辉煌,却忘了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我们落后了。
历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热情并没有冷却,但我们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细地审视……
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用刀一样的笔尖为自己的文化做手术——他是鲁迅。我被深深地震动了。我们不是不爱自己的文化,而是太爱,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灵魂。他,让我们深深的明白,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对文化的认知,不能用迷信代替理智。
旭日东升,新的阳光在冲散陈腐的气息。崭新的人们放下了对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中华大地走来了孙中山、李大钊,迎来了毛泽东、邓小平,“天朝圣国”的幻觉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与时俱进”。我们激动欢欣……
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没有全部接收,也没有全盘否定,我们的目光更客观、理性而又智慧……
远处,传来“关关雎鸠”的乐声,依旧那么传神、清晰、生动……
高远的立意,丰厚的文化底蕴,激荡的情怀,使全文有一种大气之感。全文既没有进行抽象的理性分析,也没有选取现实中具体的一两件事,而是从宏观的文化入笔,带我们进行了一次历史与现实的穿越,最后“卒章显志”——“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