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心理学

时间:2019-05-15 01:13: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投资心理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投资心理学》。

第一篇:投资心理学

投资者的心理活动对其投资决策具有很大的影响,1.从众心理。服从多数是现代社会生活及经济生活的一项准则,在证券市场上,绝大部分股民都认为多数的决定是合理的,于是就在自己毫不了解市场行情及股票情况的状况下,盲目依从他人跟风操作和追涨杀跌,这就是股市中的从众心理。

2.预期心理。预期心理是指股民对未来股价走势以及各种影响股价因素变化的心理预期。在股市低迷时,股价已跌至相当低的水平,大部分都跌至每股净资产以内,但绝大多数股民都无动于衷,持谨慎观望态度,致使股价进一步下跌。股民对股价的未来走势过于乐观,就可能将股价抬高到空中楼阁的水平,比如将股价抬高到平均净资产的3倍甚至5倍的水平,使股价明显脱离其内在价值。

3.偏好心理。偏好心理是指股民在投资的股票种类上,总是倾向于某一类或某几种股票,特别是倾向于自己喜欢或经常做的股票。当机构大户偏好某种股票时,由于其购买力强或抛售的数量多,就会造成股票的价格脱离大势,呈现剧烈振荡现象。

4.心理账户:人们在进行各个账户的心理运算时,实际上是对每一种选择的收益与损失作出评判和估价,而在这种心理运算的过程中,普遍特点是人们并没有追求理性认知范畴中的“效用最大化”,而是追求情感层面上的“满意最大化”,即采用强调情感的决策倾向所形成的心理运算规则。倾向性效应 使投资者过早卖掉好股票,过久持有差股票。这样的行为会从两个方面损害投资者的财富。一是由于卖出盈利股票而支付更多的资本利得税,增加投资成本和费用;二是获得的是较低的投资组合回报。如果投资者过早卖掉的好股票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可能会继续有好的表现,更高回报的投资机会失去了;而过久持有差股票,意味着这些股票可能会继续表现不佳,已经产生的投资亏损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6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在市场上会频繁交易,总体表现为年成交量的放大,但由于过度自信而频繁进行的交易并不能让投资者获得更高的收益。过度自信投资者的频繁交易之所以降低投资者的回报,是因为过度交易会带来大量的金支出,并且会导致非理性的交易使得投资者卖出好股票买入差股票。

三条忠告

首先,拥有良好的投资动机和心态是股票投资的首要前提;其次,股市大门永远敞开,如果你没有准备好或者对自身的投资心理特质不了解,请不要盲目入市;再次,对已经投身股市的广大散户朋友来说,既要冷静、谨慎地面对牛市,又要充满信心、乐观地战胜熊市。此外,课题组研究人员还建议广大散户朋友,在决定投资之前不妨为自己做一次全面的个性化投资特质评估,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和交易策略。

第二篇:投资心理学

羊群效应与中国股市

俗话说:“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股市中的博弈,归根结底就是一场心理战,所以我认为掌握一定的投资心理知识是非常必要的,毕竟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在众多投资心理中,羊群效应是最普遍的,也是影响投资者最深刻的,充分认识它可以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简单的讲,羊群效应就是“跟风”。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是指管理学、经济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它是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 ,对于曾被传统的金融学认为是非理性、不科学的 “羊群行为” 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我国金融市场也存在着明显的羊群行为。羊群行为往往是金融市场整体情绪和市场泡沫的主要推动力,对市场的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尽管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羊群行为研究刚刚起步,所有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的确存在羊群行为,而且较之西方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更为严重。其实,通过观察仍然可以看出,我国股票市场具有明显的“齐涨齐跌”,投资者的一致性极为明显。一致性不仅表现在整个市场上,而且表现在单个股票上。在一些所谓强势股中,不乏股票在狂热的气氛中连上台阶,股价连续七、八个涨停板也不罕见。在一些所谓弱势股中,也不乏股票在跌停板的卖单超过可流通筹码的90%。必须指出,上述极端现象在很多情况下市场的信息并未发生丝毫改变,如此惊人的一致性只能说明投资者有着极高的羊群行为倾向。羊群行为对于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和市场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羊群行为应该引起股市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对羊群行为的研究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股市中的羊群效应现状及原因

(1)现状:

在资本市场上,“羊群效应”是指在一个投资群体中,单个投资者总是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的行动而行动,在他人买入时买入,在他人卖出时卖出。导致出现“羊群效应”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一些投资者可能会认为同一群体中的其他人更具有信息优势。“羊群效应”也可能由系统机制引发。例如,当资产价格突然下跌造成亏损时,为了满足追加保证金的要求或者遵守交易规则的限制,一些投资者不得不将其持有的资产割仓卖出。在目前投资股票积极性大增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能量迅速积聚,极易形成趋同性的羊群效应,追涨时信心百倍蜂拥而致,大盘跳水时,恐慌心理也开始连锁反应,纷纷恐慌出逃,这样跳水时量能放大也属正常。只是在这时容易将股票杀在地板价上。这就是为什么牛市中慢涨快跌,而杀跌又往往一次到位的根本原因。但我们需牢记,一般情况下急速杀跌不是出局的时候。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上存在的羊群效应就非常明显, 在股指从1000多点涨到5000多点甚至突破6000点大关的过程中, 大批中小投资者蜂拥而入, 而这

些新股民很多人对股票都不了解。他们是在看到周围人都在股市中赚了钱, 自己便也投入进来了。由于很多人缺乏股票方面的专业知识, 其在炒股过程中就会依照别人的行动而采取行动, 从而产生从众行为。没有永远的牛市, 根据市场规律,股市总要会跌下来的。而现在众多投资者几乎处于疯狂的群体非理性状态。羊群效应主要表现在三个阶段, 即股票的上涨阶段, 下跌阶段和调整阶段。在上涨阶段, 投资者对市场信心空前高涨, 受市场情绪感染, 投资者纷纷购入股票, 推动股价一路飙升。从2000年开始到目前为止, 我国的证券市场就一直处于这个阶段。受宏观经济向好, 企业利润大幅增加,2007年秋天召开党的十七大, 以及 2008年奥运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许多人对证券市场相当看好。因此股票市场异常火爆, 认为股市黄金十年的大有人在。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内经济出现下滑。在下跌阶段, 投资者人心惶惶, 盲目从众现象表现的更为突出: 投资者集体溃逃,大家争相抛出股票, 割肉清仓。自从2007年 5月30号出台印花税从 0.1 %调高到 0.3%之后, 许多投资者仿佛发现了政府要打压股市的意图,疯狂地抛售股票。沪指也从6000多点, 直泄一千多点, 就说明了人们的从众现象。在调整阶段, 投资者多处是迷茫心态, 对入市找不到方向, 股市处于观望状态。一旦出现反转, 投资者就会蜂拥而至, 或者集体入市, 或者集体逃离。可见, 在股市发展的三个阶段过程中, 羊群效应相当明显。

(2)原因:

1.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羊群行为

2.基于声誉和报酬产生的羊群行为。个人投资者人单力薄,又被称为散户,无法掌控股市,但是机构投资者一般被认为能够操纵股市,对股市影响程度非常大,因此,又被称为庄家。

3.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制度性缺陷导致投资者较强的羊群行为。

4.我国市场价格的波动性较大, 也加剧了投资者的羊群行为。

5.投资者保护环境恶劣也会导致投资者的羊群行为。

6.有限理性和心理因素是投资者羊群行为产生的重要根源。

(二)羊群行为的影响

(1)由于“羊群行为”者往往抛弃自己的私人信息追随别人,这会导致市场信息传递链的中断。但这一情况有两面的影响:第一,“羊群行为”由于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从而削弱了市场基本面因素对未来价格走势的作用。当投资基金存在“羊群行为”时,许多基金将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股票,买卖压力将超过市场所能提供的流动性,股票的超额需求对股价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当基金净卖出股票时,将使这些股票的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下跃;当基金净买入股票时,则使这些股票在当季度出现大幅上涨。从而导致股价的不连续性和大幅变动,破坏了市场的稳定运行。第二,如果“羊群行为”是因为投资者对相同的基础信息作出了迅速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加快了股价对信息的吸收速度,促使市场更为有效。

(2)如果“羊群行为”超过某一限度,将诱发另一个重要的市场现象一一过度反应的出现。在上升的市场中(如牛市),盲目的追涨越过价值的限度,只能是制造泡沫;在下降的市场中(如熊市),盲目的杀跌,只能是危机的加深。投资者的“羊群行为”造成了股价的较大波动,使证券市场的稳定性下降。

(3)所有“羊群行为”的发生基础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场的信息状态发生变化,如新信息的到来,“羊群行为”就会瓦解。这时由 “羊群行为”造成的股价过度上涨或过度下跌,就会停止,甚至还会向相反的方向过度回归。这意味着“羊群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这一点也直接导致了金融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三)降低我国股市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对策分析

羊群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和心理因素,因此消除羊群行为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制度、环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也会对市场的稳定性产生积极影响。

(1)大力发展以开放式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提高机构投资者的素质和投资能力。

开放式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奉行价值投资理念,在稳定市场,提高市场有效性及提高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回顾历年来开放式基金的总体表现,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基金重仓股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这是基金“羊群行为”的最重要现象。这种做法在行情好的时候,对于股票价格上涨进而提高基金净值有着很大的作用;在行情差的时候,基金重仓股也会出现类似于几年前庄股所特有的连续杀跌的现象。另外,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业绩评价期非常短,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基金经理的短视行为。基金经理的短视行为会导致基金也会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投资甚至投机策略,具体体现是基金频繁换股、经常更换基金经理等行为。

(2)加强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监管,建立新的金融避险机制。

监管应该从对市场的过度干预中走出来,将重点放在改善股价运行机制和市场信息效率上,真正让市场机制和投资者的理性决策来决定股市运行。加强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监管,提高中小投资者参与监督公司管理的意识,加快证券市场优胜劣汰、资源优化配置的进程,减少政府的“隐性担保”和企业的“软约束”现象,根除“劣股驱逐良股”的市场投机根源,为建立理性投资氛围打好市场基础。建立新的金融避险机制,开发新的金融证券产品,以利于投资者趋利避险。

(3)加强资本市场深层次的制度改革,增加市场透明度。

增加市场透明度意味着市场上所有信息都是公开的,要保持市场有效性,必须使信息能够在价格上得到真实反映。信息披露制度是股市发展的基石,一个有效、规范、成熟股市的最大特征在于信息披露的充分性、有效性、及时性及信息在投资者中分布的均匀性,避免信息不完全和给投资者带来的信息成本太高,信息的可获得性与准确性,是股票市场信息效率提高的重要前提。为了降低搜寻信息的成本,必须逐渐完善信息传递的机制。政策应具有前瞻性、稳定性、延续性和透明度,让市场参与者对证券市场的前景有一定的预见性,从而减少投资决策的非理性冲动。[6]

(4)投资者应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克服贪婪和狂热,拥有信心。

购买股票时,不仅需要具备某些会计上和数学上的技巧,更需要投资者控制自己的情绪波动,以理智来衡量一切,克服投资的贪婪和狂热。投资应具有客观性、周密性和可控性等特点。投资者应在对各种资料、行情走势的客观认识的基础上,经过细心比较、研究,再决定投资对象并且入市操作。要勇于承认错误,拥有信心。投资者不可能每一个预测和决策都很正确,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承认,市场中总有事情是自己所不了解的。每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都是谦虚,勇于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信心是投资成功的一个起码的条件,投资的自信来自于他的学识,而不是主观期望。要具有坚毅的性格和自我管理能力,切实认识到股票不是储蓄,不仅需要财力,还需要智力和精力,股市既存在收益也存在风险,高收益与高风险成正比。这样才可确保预测准确,投资成功。

在我国股票市场上,羊群效应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股票市场上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市场上信息的阶梯式传播以及股票市场上特殊的报酬结构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有限理性和心理因素是投资者羊群行为产生的重要根源。我国股市的制度性缺陷、较大的市场价格波动性都加剧了羊群行为。为了降低我国股市中的羊群行为,必须加强资本市场深层次的制度改革,增加市场透明度,同时提高对中小投资者的教育。信息披露制度是股市发展的基石,一个有效、规范、成熟股市的最大特征在于信息披露的充分性、有效性、及时性及信息在投资者中分布的均匀性,必须逐渐完善信息传递的机制。政策应具有前瞻性、稳定性、延续性和透明度,让市场参与者对证券市场的前景有一定的预见性,从而减少投资决策的非理性冲动。同时,应尽可能减少政策风险对市场及投资者行为的震荡,市场只有使投资者对政策有信心,才能培育中长期投资的心理素质,达到多方共赢的局面。

第三篇:黄金投资的心理学分析

黄金投资的心理学分析

很多人都知道在投资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三分技术,七分心态。心态对于一个成功的投资者来说,尤为重要。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心理学研究者做的工作是从发现到检验理论。正如黄金投资一样,发现一个交易的系统或者方法,然后在实践中检验。验证的背景(context of justification)是把证据拿来验证假设的研究阶段。在不同的人观察同样的事件的时候,他们并不总是看到同样的事物。正如持有多单和空单的人对于同样一个新闻事件的看法是不同一样。也就是心理学研究者面临者客观性的挑战,正如黄金投资者面临者客观性的挑战一样。下面具体谈一些常见的心理学现象以及反映在黄金投资里面的表征。

首先来谈观察者偏见(observer bias),这是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的错误。通常,人们看见的,听见的只是他们所预期的,而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比如,美国的CPI/Core CPI数据出来的时候,投资者更愿意用有利于自己的头寸的方式来解读。半杯水,有些人说这是半空的,有人说这是半满的。这是心理学典型的问题(half full or half empty)。同样的行情,投资者应该摒弃自己的成见,自己做多,那么肯定也有人做多,那么别人为什么做空呢?

再谈一下预期效应(expectancy effect)。在一个经典的试验中,将将几组即将进行走迷宫训练的老鼠分配给12名学生。其中一半学生被告知他们分到的老鼠是擅长走迷宫的种群,而其他学生被告知其分到的是不擅长的。正如你猜想到的那样,这些老鼠实际上都是一样的。然而,学生们的试验结果符合他们对老鼠的预期,那些标记为聪明的老鼠比标记为笨的老鼠被认为是更聪明更好的学习者。在黄金投资中,如何正确客观的对待自己对于行情的研判和预期,是一个投资者走向成熟的很重要的一道坎。当行情和自己的预期不一致的候,更多应该相信市场,相信盘面,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削足适履。

最后谈一下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这一个概念来源是医学上的一个现象:当病人介绍了化学上无效的药物或者无针对性的治疗好,他或她的身体康复了。然而在黄金投资里面,我们还是需要真正的药,而不是安慰剂。很多投资者,当自己的投资头寸出现亏损的时候,开始上网找新闻,找某些所谓的专家,所谓的分析师的文章,当发现和自己的看法一致的时候,即使亏损,心情也会好很多,看,基本面支持我的观点,伊朗局势恶化,连专家都和我的看法一致。但是他忘记了,他应该做的是严格止损,而不是自我安慰,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

第四篇:心理学

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教学设计

中学生是指接受中等教育的学生,年龄一般为11-19岁左右。中学教育由初级中学(初中)和高级中学(高中)组成。此处我们所探讨的是初中生。处于初中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身体迅速长高、体重也随之而增加,内部生理机能迅速发育,并逐步趋于成熟。由于初中生生理发育的急剧变化,使其心理产生了较大的飞跃。初中生开始成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的少年,处于一种半成熟期,处于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不自觉性并存交错的时期。因而,了解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并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对中学生的教育尤其重要。

认知就是感觉输入的转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的过程。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或智慧方面的心理过程。一般认为,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注意、思维、想象、创造、问题解决、记忆、语言。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它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中学生的各种认知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认知水平有所提高。其在认知方面逐步有一下一些特点。

初中生感知觉的变化与发展。初中生在知觉方面表现出许多新特点。首先在知觉整体性和直觉理解性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能自觉地根据教学要求去识别有关事物。其次是知觉的精确性、概括性更加发展,出现了逻辑性知觉。在空间知觉上,带有更大的抽象性,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三维的空间关系。在时间知觉上,他们能更好地把握时间进程和规划自己的活动。它是人适应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按时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观察力发展上,初中生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准确性和概括性都比小学生有了显著的发展。在理解事物的抽象程度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在不同的阶段要提高相关任务要求,知识性探究的精确性进一步加强,更注重细节的准确性。

初中生记忆的发展。初中生识记(记忆的一个阶段,还有“保持”和“再认”)的有意性更加发展起来。初一年级学生的无意识记常常表现得较明显,对有兴趣材料记得比较好,对一些兴趣不大或困难材料记得比较差。随着新材料和新要求(如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的不断出现,学生逐步学会使记忆服从于识记的任务和材料的性质,因而有意识记日渐占主导地位。从识记方法上,初中一年级学生机械识记方法还起着很大的作用,到了初二年级,学生的意义识记能力就渐快地发展起来。从识记内容看,初中生的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都在发展。抽象识记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就加大了发展速度。教师可适当安排学生,从简单的基础知识点识记开始,逐步向复杂知识点识记转化,顺应学生的发展特点,提高识记效果。初中生的有成好的学习习惯。记忆使人的心理发展、知识积累和个性形成得以最终实现。

初中学生思维的发展。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从总体上讲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会运用更为新颖古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是更有目的性和系统性,但大多数还是机械性的。同时初中学生思维的品质尤其是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很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缺点。在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很好的时期。初中学生想象的发展。初中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初中二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是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的加速期或关键期。初中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在不断增加。初中学生想象的现实性在不断发展。想象的内容比较符合现实,富有逻辑性,更加有可操作性、可实践的特点。初中生想象的增长对他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意义重大,对中学生的个性的发展、特点的形成和生活道路的抉择有着重要的作用。比较符合现实,富有逻辑。幻想也具有现实性、兴趣性特点,偶尔也有虚构性。教师要敢于让学生自我探究,敢于发现和创造,不断创设条件和环境,引导学生向未知领域探索。

初中阶段是人的一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各种认知过程都在发展而又都发展得不完善。因而,在教育中,我们既要向他们提出具体的、可行的要求,又不能奢望过高。由于他们已能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内容可以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抽象性。针对初中生生理发育的特点,要提高他们对自身的性发育所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认识。针对他们富于想象的特点,要教育他们区分现实与幻想的界限。针对他们认识上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特点,教师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使他们心服口服,逐渐改变他们敢于争论却常常缺乏依据,敢做又不善于做的缺点。因此,对初中生进行教育仍然要根据他们认知发展的特点和水平来进行。只有改变他们的认识,才可能改变他们的行为。针对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为提高教学效率我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现谈谈我对课堂教育教学策略的一点点看法:

—、认真分析学情,把握学生知识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目标的确定,要与学生知识水平相符合,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过低都不利于的学习与发展。在教学法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分析学情,充分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想一想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用怎样的方法和手段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自己的教学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见识少,在教学设计中,分析学情,要多站在学生角度想一想。

二、把握知识体系,组织教学环境

为了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合理的运用教学心理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要让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步调发展,体现个别差异。教学内容的实施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在把握并落实好教学的知识体系的同时,要创造一个“寓趣于教,寓乐于教”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提高学习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观察力

新课程在强调“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更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的组织,即“过程与方法”目标,要强调学生“怎样学”的设计。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各种情景来培养学生的观察了,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为了更深地了解他们发现的问题,学生自然会进行自主的学习。

以上就是我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对课堂设计的一些看法。

第五篇:心理学

心理学

第一章

走进心理学

1、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 2、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这个实验室的建立看成是心理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3、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派别:

(一)、构造主义

冯特,心理学的任务是对心理结构的研究,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二)、机能主义

詹姆斯,安吉尔,杜威

主张研究意识,但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目的是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

(三)、格式塔心理学

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

韦特海默强调整体的观点

(四)、行为主义

华生,将心理学定性为自然科学的一个纯粹客观的实验的分支。行为主义主张:否认意识(只能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反对内省法(主张实验法);否认遗传,提出了行为产生的“刺激——反应”模式,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新行为主义

斯金纳

倡导客观的行为主义研究方法

行为主义应该研究情感、思想,并承认遗传的作用,斯金纳的主要贡献是发展了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五)、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

提出精神分析的方法,学派重视动机的研究和无意识的研究并首创精神分析治疗方法

(六)、认知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出版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

(七)、人本心理学

人本心理学是由马斯洛和罗杰斯创立

主张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访谈法、测验法、实验法

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三章

行为动力

1、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应。

2、动机: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3、兴趣:是人积极地接触、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5、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的功能

6、动机的分类

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成就动机、交往动机)

7、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追求成就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

成就动机强的人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工作

8、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

一般而言,人在中等动机强度下活动效率最高。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有随动机提高而上升的趋势;在比较困难的课题中,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9、兴趣的分类:按内容——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按指向标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10、兴趣的品质:兴趣的广度、兴趣的倾向性、兴趣的持久性、兴趣的效能

第四章

认知过程及信息处理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2、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监督功能

3、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个体不由自主的给与关注。

(2)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3)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直接兴趣达到的。

5: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6、感觉的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阀限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阀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感受性越强,感觉阀限越小;感受性越弱,感觉阀限越大。感受性与感觉阀限呈反比例关系

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阀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阀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阀限。

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绝对阀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

量。绝对阀限的值越小,则绝对感受性越大:绝对阀限的值越大,则绝对感受性越小。

差别感受性指刚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差异量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

差别阀限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差别阀限的值越小,则差别感受性越大;差别阀限的值越大,则差别感受性越小。

(三)感觉的适应(明适应、暗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明适应:当我们从暗处来到光亮处,刚开始会觉得目眩,看不清周围的东西,几秒钟以后才逐渐看清周围的物体。

暗适应:当我们从光亮处来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若干时间后才逐渐看清周围事物的轮廓 听觉适应 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7、知觉:是指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

8、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9、错觉:是对客观事物错误的或不正确的知觉,即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的表达外界事物的特征,而出现种种歪曲。

第五章

认知过程及信息处理(下)

1、记忆是对人脑的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

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2、记忆的分类:感觉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3、记忆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保持时间超过一分钟的记忆。分为程序记

忆和陈述记忆

包括:语义记忆、情景记忆、程序记忆

4、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或者是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5、艾宾浩斯及其遗忘曲线

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认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缓慢,就是说,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6、影响遗忘的因素:时间因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程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识记者的态度

7、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学习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8、记忆的基本品质包括

9、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

9、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间接性、概括性)

10、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形态,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二)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分为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三)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分为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11、思维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

12、问题解决的阶段:

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问题、检验假设

13、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问题情境(2)动机水平(3)思维定势(4)原型启发(5)功能固着的影响(6)个性特点

14、创造性: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思维过程。

15、创造性思维的阶段

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验证阶段

16、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的环境(2)重视个性的培养(3)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4)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5)鼓励直觉思维(6)改变传统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第六章

情绪、健康与调节

1、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情绪包括:主观体验、生理反应、外部表现(面部表情、体势表情、言语表情)

3、情绪的功能:信号性功能、动力性功能、感染性功能

4、情绪状态:心境(古语中人们对同一种事物,忧者见忧,喜者见喜,是心境弥散性的表现)

激情: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5、研究情绪的理论:

外周学说:詹姆斯—兰格情绪学说 丘脑学说: 坎农

认知三因素:沙赫特

提出情绪受环境影响、生理唤醒、认知过程

6、情商:相对智商而言,指情感智商的高低。7情商包括:认识自身的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的情绪、善于协调人际关系

第七章 能力与能力测量

1、能力:指做一件事、要完成某种任务所需要的能。

2、能力的种类:(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3)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4)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3、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流体能力几乎可以参与到一切活动中去,与基本的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

晶体能力是经验的结晶,是对过去流体能力应用的结果,例如词汇和计算方面的能力都是晶体能力,流体能力是晶体能力的基础。流体能力随机体 的衰老二衰退,隋生理成长而变化。晶体能力的衰退很慢,随年龄的增长不仅能够保持,而且还能有所增长。

4、智力结构理论

二因素论:斯皮尔曼{一般因素、特殊因素} 群因素论 :赛斯顿

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吉尔福特{内容、操作、产物} 多元智力理论:霍华德·加德纳

智力的三元论:斯滕伯格{成分亚理论、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

5、能力类型差异表现在个人的感知、记忆、思维过程中的认知风格上。知觉方面上差异有三种类型:综合型、分析型、分析综合型

6、测验具备的条件:信度{重测信度、分半信度、评分者信度}、效度、常模

7、一般能力测验(智力测验)

(1)比纳——西蒙智力测验

(2)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验:智商=心理年龄生理年龄*100(3)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韦氏量表包含了言语和操作,把比率智商改为离差智商

第八章

人格的发展与烁练

1、人格: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概念,它包括气质、性格、等稳定的心理特征。

2、人格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3、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反应特征

4、气质类型特征

p173

胆汁质:强而不平衡。

多血质:强而平衡

黏液质:强而平衡

抑郁质:弱性,易抑制

5、气质特征是教育工作的依据

第一是教师要正确对待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

第二是发扬气质类型的积极方面

第三是由于气质不同,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个别对待的方法。

6、性格:定义为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7、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p175

气质与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两个重要方面,区别: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的

从可塑性看——气质可塑性小,性格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很明显。

从社会评价看——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8、人格特质理论

(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分为共同特质、个人特质

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基本的特质,渗透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不是众人都有的

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这两种是众人都有的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16种人格特质

编制“16种人格因素问卷”

(三)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

把人格分为四种类型:稳定内倾型、稳定外倾型、不稳定内倾型、不稳定外倾型

(四)人格五因素理论

包括情绪稳定性、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行

9、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p181)

“三部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建立人格的基础 自我: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因而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和外部世界的中介,自我不能脱离本我二独立存在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部分,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遵循“道德原则”。本我的目的在于最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最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在于最求完美

10、人格测验

(一)结构明确的自陈式测验(1)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2)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3)艾森克人格问卷(4)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

自陈量表式

优点——题目数固定,题目内容具体而清楚,因此施测

简单。

缺点——编制时缺乏客观校标。

(二)结构不明确的投射测验p186 罗夏墨迹测验 主体统觉测验 优点——弹性大 缺点——缺乏客观标准

11、人格形成的因素p189 生物遗传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 学校教育环境 社会文化与大众传媒

第九章

个体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苏子和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p197(细看)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发展的方向性与不可逆性

发展的不平衡性

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发展的关键期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P206

4、个体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

环境的作用 第十章

学习理论与实践

1、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

狭义学习室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2、学习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具有组织性、间接性的特点;有效性;具有年龄差异性的特点

3、学习的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4、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

(1)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2)华生对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发展

(3)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①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②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的早期研究、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2)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主义学习论

(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学习迁移:顺向迁移——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当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 负迁移——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

6、学习迁移理论包括传统迁移理论和现代认知迁移理论

传统迁移理论包括

官能——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

7、学习策略:就是与你共享信息加工过程、用于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方法。

8、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第十一章

心理与社会生活

1、社会认知:是个体在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来推测、判断其内在属性。

2、社会认知的内容:对他人仪表的认知、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他人关系的认知

3、印象形成中的效应:首因效应,即是第一印象;近因效应,即是新近印象;晕轮效应,即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刻板效应,即是定型效应

4、人际沟通简称沟通,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5、人际沟通的结构:信息发送者、信息、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信息反馈

6、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单方相识阶段、表面性接触阶段、亲密性接触阶段

7、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原则:

相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

8、社会助长作用 p261

社会惰化作用

9、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包括:群体方面、情境方面、个人方面

10、去个性化:群体成员失去自我意识,失去被别人评价的顾虑,失去个体感,而淹没在群体、群众之中就叫去个性化

第十二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我国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对社会做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

2、心理健康标准: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健全、人格统一、人

际关系和谐、与社会协调一致、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

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下载投资心理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投资心理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学

    心理学试卷一 一、判断并改错(14分,每题2分) 1、适应是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错 ) 2、遗忘曲线是由艾宾浩斯提出来的,其进程是先慢后快。(错) 3、保持在人脑中材料,只在数量上发生变......

    心理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体育教学 ——以脑科学视角出发 摘要:近年来,脑科学的研究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的前沿和热点领域,现代脑科学的研究的许多成果,对学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为教育的......

    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心理学科的一门应用......

    心理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 重要性分析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竞争激烈、变化多端。 各种各样的事物出现又会消失,以至于你还没有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就已经没了。甚至当你刚学......

    心理学

    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第一章作业:举例说明,外语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心理学名词解释心理学最早起源于哲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是人类自我思维、行......

    心理学

    你好: 任何知识都需要一个人具备恐惧之心,需要具备持之以恒的毅力。只有一个人能在感觉到知识的深伟以及它所带给我们的恐惧感时,我们才知道自己必须要不停地朝前走。只有一个......

    心理学

    1.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3.人的一切心理学就其产生的方式说都是:反射 4.大脑可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心理学

    在这个案例中,小乐的表现可以说是厌学,也可以说是一种青春期的叛逆心理,是一种常见的中学生心理问题。小乐上课老是迟到,上课看小说、不专心听讲,而且对老师的好言相劝听不进去,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