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口岸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建设对策研究(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5 01:0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连口岸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建设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连口岸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建设对策研究》。

第一篇:大连口岸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建设对策研究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多式联运作为国际上流行的运输组织形式,对港口的物流发展,乃至区域性经济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提升大连口岸多式联运效率的角度出发,在分析多式联运优势及大连口岸多式联运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大连口岸多式联运信息平台的概念,继而对此平台的建设对策进行研究。该平台的搭建将从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流程,优化配置资源等方面推动大连口岸乃至东北内地的多式联运业务发展。

关键词:信息平台口岸多式联运

0 引言

国际多式联运(MultimodaI Transport)是一种以实现货物整体运输的最优化效益为目标的联运组织形式。它通常是以集装箱为运输单元,将不同的运输方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连续的,综合性的一体化货物运输。通过一次托运,一次计费,一份单证,一次保险,由各运输区段的承运人共同完成货物的全程运输,即将货物的全程运输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一运输过程来安排。

相比较传统的单一运输方式,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具有显而易见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①简化托运、结算及理赔手续,节省人力、物力和有关费用;②缩短货物运输时间,减少库存,降低货损货差事故,提高货运质量;③降低运输成本,节省各种物流支出;④提高运输管理水平,实现运输合理化;⑤加强政府对整个物流链管理等其他作用。

致力于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大连口岸具备良好的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地理条件与硬件设施。2008年大连港完成集装箱海铁联运量23.45万标箱,同比增长30.1%,海铁联运量连续11年位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正在建设中的大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在建成后[2],将与大窑湾港区的铁路专线直接相连,实现海铁联运的无缝换装,从而大大提升大连口岸的铁路集疏运能力。

相比较于硬件设施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3],大连口岸多式联运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制约大连口岸多式联运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大连口岸集装箱多式联运各关联结点对各自领域的信息化建设都给予高度重视,信息化程度较高,但由于各系统之间没有统一的信息协调平台,各部门的系统各自独立运行,不可避免的出现信息孤岛现象,信息不能顺畅传输与共享,直接制约了大连口岸多式联运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大连口岸多式联运现状及信息化发展状况,有必要对相关物流节点的数据源及信息系统加以整合,搭建一个统一的、针对多式联运业务的信息平台。大连口岸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建设需求分析

1.1 大连口岸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建设条件分析 大连口岸海运及铁路运输运量大,海铁联运量

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且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信息平台建设具备业务基础;多式联运各节点企业普遍具有较完善而独立的内部信息化系统,同时多种较成熟的口岸信息化系统都已在大连口岸使用,信息平台建设具备信息基础;多式联运涉及的物流节点众多,货主、货代、船公司、船代、码头、铁路、仓储、货运等企业构成了信息平台的用户基础。

1.2 大连口岸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建设目标及基本原则 大连口岸多式联运信息平台的建设以提升多式联运体系全程信息服务质量和联运作业效率为总体目标,以工作流的改造与设计为基础,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解决跨部门的信息互动,单证自动流转,支持互动操作和多式联运协同作业,在完成流程的设计、技术标准的制定等基础工作基础上建立一个跨系统、多元异构、实时联动的共享集成服务平台。

大连口岸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建设的基本原则是:①以国际行业标准为基础,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换标准。多式联运信息平台的搭建涉及众多节点的数据采集与跨系统调用,这需要一个统一的多式联运数据标准,大连口岸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建设必须以国际行业标准为基础,按照多式联运业务流程中信息流转的特点和要求,制定多式联运数据代码标准,作为数据采集、筛选、转换、关联的基础。②运用高效的信息交换引擎。在数据标准代码制订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新一代的高效EDI专用平台——XIB作为信息交换和采集的核心引擎,实现对数据的智能化筛选、转换、关联和采集入库,进而实现电子单证的跨单位快速流转,作业动态全程跟踪,最终面向多式联运用户实现Web和EDI模式的信息交互。③建立多源化的异构数据接口。为实现系统建设的一次录入数据,多次有效联动调用的目的,利用与各物流节点作业系统的数据接口,采用多源异构数据接口的高效联动能够实现各异构源的信息采集和整合,对不同的数据库结构和庞杂的数据资源,进行数据筛选、关联整合、逻辑判断、信息服务,发挥不同平台系统、不同数据库、不同数据来源的联运信息的集聚效应,实现多式联运数据资源的优化集成,使各物流节点的作业信息和商务服务无缝链接。④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由于多式联运信息平台的功能不仅存在于外部电子数据的转换处理及业务操作,同时其又提供了基于互联网的访问服务。因此保障信息采集及交换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可靠是平台搭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需要通过外部的网络环境,通信,业务数据流向等三方面来提供综合的安全保障。

在网络架构上,通过两层防火墙将整个平台分成外部访问、应用数据交换、核心数据库三个层面。不同网络层次之间实施严格的进出双向访问控制,所有的设备均不可以跳跃访问;在通信方面多式联运信息平台使用SSL及VPN加密的通信方式保证多式联运信息加密传输;在业务数据流向上,多式联

运系统的平台架构采用将后台数据交换处理与前台应用分离的方式。数据交换系统通过专门的通信服务器进行外部连接及对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处理。外部访问系统不具有直接修改内部业务数据的权利。通过成熟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大连口岸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的技术关键点,满足信息平台既定功能的实现。大连口岸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建设对策

大连口岸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应从各方面满足多式联运各环节的要求,整体而言,应具备商务信息集成、物流信息集成、监管信息集成、辅助信息支持等多方面功能。

2.1 商务信息集成2.1.1 多式联运委托单据信息集成 鉴于多式联运业务特点,可以将联运委托信息集成到平台,并自动对相关业务进行分拨,相关业务推送给各作业单位,再将作业信息整合反馈给客户。

通过整合多式联运委托信息可以将货代、码头、场站、铁路运营等物流节点服务商有机的衔接成一条全程物流链,各物流节点服务商根据该统一委托单据进行全程的作业、跟踪服务,通过各自内部操作系统与平台的接口,提供各环节的货物状态及信息,各个环节的作业通过该委托信息集成无缝的连接在一起,为客户提供全程的、一站式的物流服务。

2.1.2 货运资源信息集成 随着大连乃至东北腹地的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多式联运业务量与有限的口岸物流资源之间的矛盾逐渐显露,有效并合理的优化口岸物流资源已成为当务之急[4]。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应具备功能,通过整合口岸相关配套的运输、仓储、码头、物流等资源,运用现代物流的科学管理理念对资源进行有效的优化配置,为多式联运信息平台的用户提供一套完整的物流解决方案,提高各类物流资源的协同配合,在高效联合作业的同时,减少物流中间环节的人力、物力的成本,发挥资源集聚、实现优势互补。

2.1.3 商务供求信息集成 大连口岸多式联运信息平台通过对商务供求信息的集成与客户管理的功能,完全可以成为买方与卖方、委托人与承运人、物流服务供应商与需求商之间的桥梁。通过对相关信息的专业化的归类汇总,为多式联运各环节中的相关方提供快捷而准确的供求信息发布及查询功能,一定程度上减少相关方在寻求合作方时的人力物力消耗,提高效率。

2.2 物流信息集成2.2.1 船舶在港作业动态信息集成 船舶在港状态信息是码头及相关监管部门非常重视的内容,通过电子海图技术及船舶识别技术,可以有效地集成此类信息,用户根据自身权限可以实时监控大

连港海域的船舶情况,并可通过个性化服务,准确的信息跟踪,动态的画面应用,实时掌握船只的靠泊、离泊、在锚、在港位置等信息。

2.2.2 集装箱联运状态信息集成 为满足多式联运“D to D”(即“door to door”运输,门到门运输是指集装箱从托运人仓库到收货人仓库,由承运人全程负责的运输方式)的理念,实现多式联运过程中的无缝连接,集装箱联运状态的信息集成应当成为多式联运信息平台的核心功能。用户通过系统可以实时了解车辆和货物的当前位置、运行轨迹、编组情况、途经各站的预确报、相关货票、主要相关站点存车情况和港铁交接情况等信息,实现多式联运货物在途信息的动态跟踪,结合货物在港信息,为货主、货代、班列运营商、港口码头等用户提供“P to D”[5](port to door, 港口到企业)全程一体化的货物跟踪信息。

2.2.3 集装箱在港信息集成 集装箱在港作业状态是多式联运相关方非常重视的一项内容,通过将集装箱在港作业信息集成到平台上,可以为客户提供在港动态信息,包括集装箱装、卸船状况及集装箱进、出门动态信息(即收箱、提箱信息)等。通过此功能,用户能够及时掌握集装箱的在港作业情况,以便及时有效跟踪集装箱动态。用户还可以通过实际靠泊时间、实际离泊时间,以及离港报文及时了解船舶的靠、离泊时间。

2.3 监管信息集成 在多式联运流程中,各监管部门的监管信息对各相关物流节点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海关、检验检疫局的验放信息,还是海事局、港口局等部门的监管信息,都是相关物流节点非常关心的内容。通过将这些监管部门的信息集成到多式联运信息平台上,可以为用户提供清晰透明的信息查询支持,同时也为监管部门提供全程物流信息监管服务。

2.4 辅助信息支持

2.4.1 相关政策、公告发布 通过将监管部门及码头等方面的有关政策、公告在平台上进行发布,使众多用户及时了解大连口岸及多式联运中的有关政策、规定,避免出现与国家政策、地方规定冲突的情况,使用户能够依法、依章办理业务。同时增强多式联运信息平台的权威性与可靠性。

2.4.2 在线电子支付支持 多式联运业务涉及物流节点众多,其中托运人、运营人等相关方不只局限于大连本地,分布较广,因此在多式联运各环节中涉及的各项费用支付有必要集成到多式联运信息平台上,以满足多式联运相关方网上付费的需求。该在线支付系统应具备在线查询费用明细、在线支付、账单打印、历史纪录查询等功能,使用户对于多式联运中产生的费用及历史支付情况有更清晰、准确的了解,达到优化付款流程,简化支付手续,保证交易安全,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

2.4.3 辅助决策支持 多式联运信息平台不仅应成为业务支持的有力保证,更应因其信息的全面完整性,成为多式联运相关方决策辅助的有力工具。在多式联运业务信息采集整合的基础上,平台应借助有效的数据挖掘工具和综合统计分析模型,对运输货物、运输资源信息等加以整合分析,为货主、物流企业、港口企业、管理公司以及政府部门提供必要的辅助决策支持服务。

2.4.4 研究结论 多式联运作为一种先进的运输方式,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建立,大连口岸的多式联运业务也必将日益增加。一个功能完备的、统一可靠的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将会使大连口岸在多式联运领域如虎添翼,在①增强港口核心竞争力、②协同高效、降低成本、③统一服务、优化流程、④提高客户满意度等各个方面,促进大连口岸多式联运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立媛.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及合理组织[J].中国储运.2008年第8期.[2]惠凯.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基本构想.2008年.[3]苏德勤,屈玉斌.我国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现状与“十一五”发展展望[J].港口经济.2006年02期.[4]大连市港口与口岸局.大连港集团有限公司编著.大连市港口与航运发展报告.大连出版社.2005年.[5]Bowersox,D.J.Closs,D.J.Logistical Management:The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Process.1999年.

第二篇:浅析我国开展国际多式联运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我国开展国际多式联运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国际多式联运作为一种高级的运输组织形式,可整合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通过无缝衔接提高运输效率与质量,符合个性化需求对商品运输的要求,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过近四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多式联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在这种形势下,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多式联运的发展,必须积极培育大型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建立多式联运管理信息系统,发挥政府职能,引导多式联运稳步发展。

关键词:国际多式联运;现状;对策

一、国际多式联运的特点

国际多式联运是一种较高级的运输组织方式,它集中了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扬长避短,融合一体,组成连贯运输,达到简化货运环节,加速周转,减少货损货差降低运输成本,实现合理运输的目的。它相对于单一运输方式具有一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简化托运、结算及理赔手续,节省人力、物力和有关费用

在国际多式联运方式下,无论货物运输距离有多远,由几种运输方式共同完成,且不论运输途中货物经过多少次转换,所有一切运输事项均由多式联运经营人负责办理。而托运人只需办理一次托运,订立一份运输合同,一次支付费用,一次保险,从而省去托运人办理托运手续的许多不便。同时,由于多式联运采用一份货运单证,统一计费,因而也可简化制单和结算手续,节省人力和物力,此外,一旦运输过程中发生货损货差,由多式联运经营人对全程运输负责,从而也可简化理赔手续,减少理赔费用。

2节省业务运作时间

缩短货物运输时间,减少库存,降低货损货差事故,提高货运质量:在国际多式联运方式下,各个运输环节和各种运输工具之间配合密切,衔接紧凑,货物所到之处中转迅速及时,大大减少货物的在途停留时间,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货物安全、迅速、准确、及时地运抵目的地,因而也相应地降低了货物的库存量和库存成本。同时,多式联运系通过集装箱为运输单元进行直达运输,尽管货运途中需经多次转换,但由于使用专业机械装卸,且不涉及箱内货物,因而货损货差事故大为减少,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货物的运输质量。

3提高运输管理水平,实现运输合理化

对于区段运输而言,由于各种运输方式的经营人自为政,自成体系,因而其经营业务范围受到限制,货运量相应也有限。而一旦由不同的运经营人共同参与多式联运,经营的范围可以大大扩展,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现有设备作用,选择最佳运输线路组织合理化运输。

另外,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发展国际多式联运具有以下重要意义:有利于加强政府部门对整个货物运输链的监督与管理;保证本国在整个货物运输过程中获得较大的运费收入配比例;有助于引进新的先进运输技术;减少外汇支出;改善本国基础设施的利用状况;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与指导职能保证使用对环境破坏最小的运输方式达到保护本国生态环境的目的。

二、我国国际多式联运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国际多式联运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由于仍大量保留着传统方式,以至于国际多式联运的潜力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基础设备设施尚需改进和完善

多式联运通常以集装箱为运输单元,将不同的运输方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连续的、综合的一体化货物运输链。由于该运输链通常是集装箱化的,因此,对船舶、港口、铁路、公路、机场、集装箱分拨中心等基础设备设施,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尤其是长江流域内陆地区的集装箱装卸设备技术水平低,致使集装箱港、站的作业效率低、能力难以发挥。而且,集装箱运输工具也比较落后,铁路、公路专用车辆和内河专用船舶较少,特别是长江干线的集装箱船舶多为旧船改造和部分通用驳船,吨位偏小,运输效率和效益都难以提高。

2信息系统不完善

信息化建设迟缓是制约我国多式联运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大型多式联运经营人应尽快建立遍及全国乃至全球的跨国信息网络系统,以达到真正能控制和管理集装箱的动态做到迅速,及时地发运和收回运往内地的集装箱

3缺乏统一的多式联运法规及政策

要实现高效的多式联运系统,统一的标准是必不可缺的。因为运输设备尺寸的差异,数据交换格式的不同等都会引起多式联运系统的效率低下。同时,运输模式的日益变化要求有统一的、通用的各种软、硬件标准,以支持多式联运在不同国家、地区、方式之间有效地进行。然而,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多式联运管理机构,各主管部门受行业和利益限制,缺乏对多式联运的全盘考虑,制定的有关集装箱运输和监管的法规相互矛盾,难以协调,跨部门、跨行业执行相当困难,不能对多式联运市场进行有效的法制管理。

4运输企业出现了横向联合的趋势

但整体实力雄厚的集约化我式联运企业少,由于竞争机制的引进,打破了原有独家垄断的格局,对于国际货运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分散经营,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国内外联运网点的综合服务功能没有得以充分发挥。国内市场割据,部门间条块分割和在国外缺乏竞争力的弊端,无形中又为多式联运增加了障碍。

三、我国多式联运发展的对策规范多式联运市场,发展多式联运经营人

规范运输代理业,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经营人。运输代理业从经营上推动了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但是,运输代理市场的不规范行为,如层层代理、多次分包、价格混乱等问题则会阻碍多式联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进一步规范运输代理业,大力发展专业的多式联运经营人有利于减少运输环节,降低运输成本,促进多式联运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讲,建议船公司、铁路、港口、公路、贸易等相关企业携手联盟,成立经济联合体——多式联运经营人,集合各方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规模运作。建立多式联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多式联运参与者的信息共享

通过电子信息的采集、电子数据的传输和电子数据的交换,不仅把多式联运经营人、集装箱班轮公司、船代、卡车公司、铁路运输公司、集装箱码头公司、货代公司和内陆集装箱货运站经营人等运输部门互相联结在一起,而且把发货人和收货人以及“一关三检”、银行 和保险等外贸部门、监管查验和服务部门相互联结在一起,从而实现了整个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信息的快速流动,从而提高了整个多式联运的效率。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引导多式联运的发展

在多式联运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当起到协调、引导和促进的作用,主要应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建议国家出台综合运输政策,鼓励和支持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第二,建议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海铁联运实施补贴制度,将这项制度列为中央开发中西部的政策措施;第三,铁道部应调整铁路集装箱运价形成机制和货运运价结构,提高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市场竞争力;第四,交通部应大力加强对公路运输的监管力度,严格限制公路超载现象,避免市场的不规范竞争。

四、结论

国际多式联运不同于传统的联合运输,它是为了适应集装箱运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运输方式。多式联运在一个国家的物流、贸易以及社会资本的运转当中,发挥着无法比拟的作用。对于像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快速稳步地发展国际多式联运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例:

[3]杨得庆,隋允康,刘正兴,等.应力和位移约束下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0,21(1):17-24.[3]胡杨.国际多式联运的优越性[J].大陆桥视野,2010,08:58-59.[3]刘秉镰,林坦.国际多式联运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研究[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0,21(1):17-24._

第三篇:2020智慧信息云平台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智慧信息云平台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智慧X时空信息云平台是建设智慧X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X建设行动方案(X-X年)》部署的重点工程之一。

现将调研内容报告如下:

一、明确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平台在智慧X建设中的基础性保障作用

智慧X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思路为:已建有地理空间框架的市、县,向时空信息云平台转型升级;尚未建成地区集中技术力量,直接建设时空信息云平台;横向时空信息云平台共建共享,纵向省市县时空信息云平台互联互通。

时空信息云平台是地理空间框架的进一步提升,是智慧X的“骨架”。智慧X应在覆盖全省的时空信息云平台支撑下运行。

智慧X时空信息云平台包括:时空信息数据服务、物联网节点定位服务、云服务系统及其支撑环境。

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成果突出,为智慧X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行业应用成效显著

全省基于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行业应用众多,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效率,避免了重复建设和投入。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已于X年X月投入试运行,已为X多个省级部门、单位提供地理信息服务。

市级平台应用成效显著。X市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地税管理系统建成当年新增税款X亿多元,国土资源批供用补查“一张图”系统使个人土地办证由原来的X多天缩短到X分钟;X市生态文明“四个百万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动态长效监管,促进了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X市数字城管系统的准确派遣率、结案率和群众满意度高达X%以上,有效促进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地理空间框架初步建成到X年底,我省已投入X亿多元,通过先试点、后推广模式开展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全省X个省辖市已全部启动建设。其中X个市已建设完成,X计划今年完成;X等X个县(市、区)已启动,其他县(市、区)计划今明两年全部启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推动了当地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依靠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现已创造经济效益约 X亿元。

(三)时空信息云平台试点建设迅速

X年,选取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果显著的X市和物联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云计算试点区的X市作为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试点城市。通过试点探索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模式、共享模式和服务模式,为全面开展智慧X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天地图•X”服务日益广泛

“天地图•X”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公众版,即通俗的互联网地图,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地理信息浏览、兴趣点查询、出行导航定位等位置服务。目前,基于天地图的各类典型应用已超X个,公共自行车、出租车、智能公交、环保数据发布等应用在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公众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天地图”日平均数据下载服务流量已达到X多GB。

三、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工作,仍面临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共享机制缺乏,信息开放程度不高

X.标准规范不统一

各地各部门采用的地理信息数据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不一致,相互间数据兼容差,给数据处理和共享带来不便,制约了全省地理信息数据的更新、交换和整合。

X.“信息孤岛”现象存在由于缺乏共享机制,一些部门的行业专题数据不愿共享,导致“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信息难以产生价值。而各个地市、县区整体之间更是互不相连的“孤岛”。

X.信息获取难度大

时空信息云平台需进一步丰富海量的信息数据。由于缺乏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数据共享机制薄弱,诸如传感器、视频采集等终端又分属不同部门建管,使得相关领域的信息数据难以顺利获取。

(二)体制机制不完善,推动建设力度不够

X.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由于体制以及职能划分等历史原因,地理空间框架、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主体众多,测绘地理信息、规划、建设和经济信息等部门都有参与。部分城市的智慧应用工程分别建设各自的“地图”平台,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X.部分市县政府主导乏力

一些市县政府对建设地理空间框架、时空信息云平台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部分地区财政经费不能保障,难以完成建设。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中,我省X个县才启动X个,建设完成仅X个。而浙江省X个县已全部启动,现已完成X个。

X.职能监管尚欠到位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履行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监管职责。但我省部分市县级测绘地理信息职能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和技术人员缺乏,导致职责履行难以到位。而浙江全部市县都设置了测绘地理信息局,配齐了管理人员,且大部分市县还专门成立了地理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撑。

(三)成果应用率低,可持续性较差

X.长效运维机制薄弱

智慧X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是连续性、长久性的。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阶段,很多城市没有从政府层面出台长效机制,部分城市建立了长效机制但运行不到位,导致“建完即完”。

X.宣传推广力度低

不少市县级层面的宣传推广不够,导致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果的应用面窄,缺乏广度和深度。一些政府部门甚至还不知有这么一个免费的、权威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

X.运行环境不能满足需求

各市县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运维环境有建在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的,有放在政府信息中心的,还有置于“阿里云”的,模式众多、秩序混乱。现有的场所环境和建立模式已不能满足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需求。

X.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地理空间框架、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运行软、硬件环境复杂,数据时效性需求高,更新维护难度大。市县由于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问题,想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运维管理人才很难。目前市县相关人才缺口至少上百人。

四、突出重点、创新思维,全力推动智慧X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工作

(一)顶层设计,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X.制定数据交换共享管理办法

制定关于全省地理空间数据建设、交换与共享的管理办法,明确各级政府、政府部门、相关单位的职责和义务,依据要求向测绘地理信息管理部门提交各类专题地理信息数据,从法律层面来规范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的交换共享工作。

X.建立标准及共享机制

充分发挥X省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制定信息数据建设、采集和接入的统一标准,牵头协调各类数据获取和共享;指导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签订地理信息共建共享协议,在协议框架内开展有效合作,提高地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程度。

(二)完善机制,强化政府主导地位

X.强化组织机制建设

建议成立省级层面的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具体分工,统筹协调建设工作。同时,健全完善各市县测绘地理信息行政管理机构,明确各级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和运行的主体单位,按照统一的建设规范和标准,省、市、县三级同建,实现智慧X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全覆盖。

X.明确建设原则

一是夯实基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包括时空信息云平台在内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急于求成或规避保密要求,从互联网上下载地理信息数据代替时空信息云平台;二是长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地理空间框架,对其进行改造升级成时空信息云平台,而不要重建再造,造成浪费;三是共建共享原则,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只能建一个时空信息云平台,各部门各行业要克服本位主义思想,共同丰富时空信息数据库内容;四是绩效原则,建立有效的、可度量、可执行的绩效考核体系,推进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和有效应用。

X.多渠道投入经费

智慧X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体量大,经费需求高,后续的运行维护也需要资金的持续投入,建议在列入全省基础测绘规划经费的同时,通过智慧X建设资金、全省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等为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和运维提供经费保障。

(三)统一监管,促进应用深入长效

X.输血造血培养人才

视情对技术力量薄弱和运维管理能力欠缺的市县进行“输血”,选派技术水平高、管理经验足的人员,到相关市县担任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指导员,帮助完成相关建设和运维任务。同时,加大培训力度,让市县自行“造血”,采取“长+短”、“技+管”的模式培养运维人才。

X.应用监管协同推进

督促各市县完善测绘地理信息管理机构,切实履行测绘地理信息管理职责,政府层面出台时空信息云平台使用和运维推广意见。将平台示范应用及推广列入考核内容,推动各地加大建设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同时,各地在审批涉及测绘地理信息的项目经费时,须听取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的意见,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金。

第四篇:智慧XX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智慧XX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智慧XX时空信息云平台是建设智慧XX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XX建设行动方案(2014-2016年)》部署的重点工程之一。课题调研组邀请专家多次召开座谈会,深入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宿迁等市并赴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及宁波市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内容报告如下:

一、明确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平台在智慧XX建设中的基础性保障作用

时空信息云平台是地理空间框架的进一步提升,是智慧XX的“骨架”。智慧XX应在覆盖全省的时空信息云平台支撑下运行。

智慧XX时空信息云平台包括:时空信息数据服务、物联网节点定位服务、云服务系统及其支撑环境。智慧XX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思路为:已建有地理空间框架的市、县,向时空信息云平台转型升级;尚未建成地区集中技术力量,直接建设时空信息云平台;横向时空信息云平台共建共享,纵向省市县时空信息云平台互联互通。

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成果突出,为智慧XX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地理空间框架初步建成到2014年底,我省已投入5亿多元,通过先试点、后推广模式开展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全省13个省辖市已全部启动建设。其中11个市已建设完成,淮安、宿迁计划今年完成;新沂等23个县(市、区)已启动,其他县(市、区)计划今明两年全部启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推动了当地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依靠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现已创造经济效益约 15亿元。

(二)行业应用成效显著

全省基于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行业应用众多,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效率,避免了重复建设和投入。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已于2013年10月投入试运行,已为140多个省级部门、单位提供地理信息服务。市级平台应用成效显著。徐州市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地税管理系统建成当年新增税款2亿多元,国土资源批供用补查“一张图”系统使个人土地办证由原来的10多天缩短到10分钟;苏州市生态文明“四个百万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动态长效监管,促进了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南通市数字城管系统的准确派遣率、结案率和群众满意度高达98%以上,有效促进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天地图•XX”服务日益广泛

“天地图•XX”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公众版,即通俗的互联网地图,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地理信息浏览、兴趣点查询、出行导航定位等位置服务。目前,基于天地图的各类典型应用已超100个,公共自行车、出租车、智能公交、环保数据发布等应用在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公众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天地图”日平均数据下载服务流量已达到100多GB。

(四)时空信息云平台试点建设迅速

2013年,选取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果显著的徐州市和物联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云计算试点区的无锡市作为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试点城市。通过试点探索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模式、共享模式和服务模式,为全面开展智慧XX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工作,仍面临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体制机制不完善,推动建设力度不够

1.部分市县政府主导乏力

一些市县政府对建设地理空间框架、时空信息云平台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部分地区财政经费不能保障,难以完成建设。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中,我省44个县才启动23个,建设完成仅1个。而浙江省63个县已全部启动,现已完成33个。

2.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由于体制以及职能划分等历史原因,地理空间框架、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主体众多,测绘地理信息、规划、建设和经济信息等部门都有参与。部分城市的智慧应用工程分别建设各自的“地图”平台,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3.职能监管尚欠到位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履行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监管职责。但我省部分市县级测绘地理信息职能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和技术人员缺乏,导致职责履行难以到位。而浙江全部市县都设置了测绘地理信息局,配齐了管理人员,且大部分市县还专门成立了地理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撑。

(二)共享机制缺乏,信息开放程度不高

1.“信息孤岛”现象存在由于缺乏共享机制,一些部门的行业专题数据不愿共享,导致“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信息难以产生价值。而各个地市、县区整体之间更是互不相连的“孤岛”。

2.标准规范不统一

各地各部门采用的地理信息数据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不一致,相互间数据兼容差,给数据处理和共享带来不便,制约了全省地理信息数据的更新、交换和整合。

3.信息获取难度大

时空信息云平台需进一步丰富海量的信息数据。由于缺乏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数据共享机制薄弱,诸如传感器、视频采集等终端又分属不同部门建管,使得相关领域的信息数据难以顺利获取。

(三)成果应用率低,可持续性较差

1.宣传推广力度低

不少市县级层面的宣传推广不够,导致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果的应用面窄,缺乏广度和深度。一些政府部门甚至还不知有这么一个免费的、权威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

2.长效运维机制薄弱

智慧XX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是连续性、长久性的。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阶段,很多城市没有从政府层面出台长效机制,部分城市建立了长效机制但运行不到位,导致“建完即完”。

3.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地理空间框架、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运行软、硬件环境复杂,数据时效性需求高,更新维护难度大。市县由于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问题,想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运维管理人才很难。目前市县相关人才缺口至少上百人。

4.运行环境不能满足需求

各市县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运维环境有建在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的,有放在政府信息中心的,还有置于“阿里云”的,模式众多、秩序混乱。现有的场所环境和建立模式已不能满足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需求。

四、突出重点、创新思维,全力推动智慧XX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工作

(一)完善机制,强化政府主导地位

1.明确建设原则

一是夯实基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包括时空信息云平台在内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急于求成或规避保密要求,从互联网上下载地理信息数据代替时空信息云平台;

二是长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地理空间框架,对其进行改造升级成时空信息云平台,而不要重建再造,造成浪费;三是共建共享原则,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只能建一个时空信息云平台,各部门各行业要克服本位主义思想,共同丰富时空信息数据库内容;四是绩效原则,建立有效的、可度量、可执行的绩效考核体系,推进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和有效应用。

2.强化组织机制建设

建议成立省级层面的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具体分工,统筹协调建设工作。同时,健全完善各市县测绘地理信息行政管理机构,明确各级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和运行的主体单位,按照统一的建设规范和标准,省、市、县三级同建,实现智慧XX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全覆盖。

3.多渠道投入经费

智慧XX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体量大,经费需求高,后续的运行维护也需要资金的持续投入,建议在列入全省基础测绘规划经费的同时,通过智慧XX建设资金、全省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等为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和运维提供经费保障。

(二)顶层设计,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1.建立标准及共享机制

充分发挥XX省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制定信息数据建设、采集和接入的统一标准,牵头协调各类数据获取和共享;指导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签订地理信息共建共享协议,在协议框架内开展有效合作,提高地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程度。

2.制定数据交换共享管理办法

制定关于全省地理空间数据建设、交换与共享的管理办法,明确各级政府、政府部门、相关单位的职责和义务,依据要求向测绘地理信息管理部门提交各类专题地理信息数据,从法律层面来规范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的交换共享工作。

(三)统一监管,促进应用深入长效

1.应用监管协同推进

督促各市县完善测绘地理信息管理机构,切实履行测绘地理信息管理职责,政府层面出台时空信息云平台使用和运维推广意见。将平台示范应用及推广列入考核内容,推动各地加大建设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同时,各地在审批涉及测绘地理信息的项目经费时,须听取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的意见,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金。

2.输血造血培养人才

视情对技术力量薄弱和运维管理能力欠缺的市县进行“输血”,选派技术水平高、管理经验足的人员,到相关市县担任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指导员,帮助完成相关建设和运维任务。同时,加大培训力度,让市县自行“造血”,采取“长+短”、“技+管”的模式培养运维人才。

3.优化环境保障运维

建议单独建设云平台运行的场所和软硬件环境,实现专房专机。省级层面成立XX省智慧XX时空信息云服务中心,平台设备放置于省政府信息中心,并在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建立分中心,负责数据备份及提供特殊需求的服务;设区市、县(市、区)的运维设备统一放置于政府信息云计算中心,以保障时空信息云平台的高效应用和运维安全。

第五篇:厦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研究

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共享的代表

——厦门模式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厦门示范区(暨厦门市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以下简称:厦门示范区)是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建设的区域卫生信息共享系统。是一套基于区域协同医疗,以居民健康档案信息为基础,提供区域内卫生信息共享与服务的系统平台,主要研究以新的现代服务理念为指导,将各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形成一个整体,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集成共享技术,建立一套可推广可移植的、能够初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乱”的区域协同医疗公共服务集成平台和运行机制,为创建全新的符合国家新医改政策的现代医疗服务模式提供强大的信息化技术支撑能力。

该项目于2006年得到由解放军总医院牵头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的支持,2009年2月28日在厦门市举行了启用仪式。在国内引起巨大的反响,被称为是“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实践蓝本”,业界称之为“厦门模式”。

“五个统一”的特点

厦门示范区具有一个统一的数字化集成平台,连接了全市所有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一个统一的医疗专网,联通了全市所有的医疗机构;一个统一的数据中心,存储全市市民医疗和健康信息;一个统一的市民电子健康档案,使政府能够对市民从胚胎到死亡全生命周期进行健康服务和管理;一个统一的市民健康卡(医保卡),为全市所有的医疗机构实现“一卡通”。

三大共享功能

系统涵盖了厦门市民完整的就诊信息和体检信息等健康档案记录的共享、妇幼保健数据档案的共享,以及城市公共卫生数据档案的共享三大部分。

1.通过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特别是实现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共享与服务,广大居民可凭借自己的居民健康卡(或社会保障卡),在各医疗机构内以“一卡通”的方式刷卡进行诊病、体检、保健等。同时居民在进行诊病、体检、保健时所产生的医疗档案信息就被完整的记录和保存下来,成为组成该居民全面的记录一生的健康信息档案的一部分。由于在区域内实现了计算机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居民在不同医疗保健机构就诊时,医生可以对居民既往健康档案信息进行调阅和参考,从而有利于医生开展诊疗活动,减少误诊和差错的发生,从而全面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另外,居民所做检查、检验等结果也能得到充分的共享,可避免在不同医疗机构内进行重复的检查和重复的用药,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看病贵”问题。

2.妇幼保健信息平台的建立,以及有序地提供妇幼保健档案信息的共享服务,有利于极大提高对妇检、孕检、产检、孕筛产筛、婴儿出生管理、免疫管理等妇幼保健相关工作的效率,有效提升区域内妇女儿童保健工作的整体保健质量和水平,成功实现区域内的协同妇幼保健业务,对妇幼保健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

3.通过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平台的建立,有利于政府对卫生医疗机构进行宏观管理和行政监督、有利于政府做出更多更好服务于居民的行政决策。同时,公共卫生信息的纳入,可有效预警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保障居民的生命和健康安全,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建设和谐社会等具有极大的意义。

创新之处

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是全面运行的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系统打破以业务推动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传统观念,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进行系统建设。同时,采取政府挂帅、医疗卫生机构参与、公司承担建设的模式,并成立专门的技术研究小组,统一进行项目协调,这样既方便系统需求的收集,又节省了大量的人力。

系统以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以计算机和网络管理为技术支撑,涵盖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数字化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卫生决策信息系统等,是一个城市整体的区域医疗卫生综合性信息化的服务平台。特别是在综合多种身份识别系统的统一身份识别技术、基于XML结构和WebService技术的市民健康档案数据交换技术、自动转换国家标准健康档案技术、整合MPLS-VPN与公、私钥的不对称方式加密的市民健康网络系统、基于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中心平台的双向转诊机制、区域医学影像共享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效在国内外都具有创新性,其中为行政管辖区域内全体居民建立终生的电子健康档案的理念及运行机制属国际领先。

社会和经济效益评价分析

1.面向公众的开放服务平台

向广大市民提供丰富的网上医疗信息服务,包括电子健康档案建立和管理与查询、电话预约挂号、网上预约挂号、网上专家咨询、检查检验报告及体检结果自动发布、网上诊疗活动查询、网上服务预约、网上用药咨询、网上及电话疾病预防提醒等服务。同时还可协助对广大市民的健康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市民健康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2. 面向医疗机构的协同医疗平台

帮助医疗机构之间实现医疗信息共享,包括网上电子健康档案调阅、双向转诊、影像共享、远程会诊、病人随访等一系列服务。促进医疗机构通过信息集成与共享,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整合,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3.面向社区的健康服务平台

为全市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机构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共享服务,以个人健康档案和家庭健康档案为管理单位,构建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平台。对社区病患者自动建立慢病等档案,并针对统计数据进行有效的干预,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平台同时还提供了社区与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功能,可有效实现病患完整的诊疗信息在社区与医院之间的共享与交换,促进居民就医模式向“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转变,从而极大的优化医疗资源的运行负载,推动卫生行业的健康发展,为人民谋取更大利益。

4.面向政府的管理与决策支持平台

主要为政府提供自动化的日常监控报表(包括各项财务报表等)、疾病监控、医疗费用监控、疾病预警、决策支持等服务。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提高统一调度卫生资源的效率,从而提升卫生行政整体管理水平。

5.面向妇幼保健的共享服务平台

提供全市孕产妇和婴幼儿的区域化管理,并自动形成居民健康档案的子集。区域妇幼卫生系统服务平台将所有的妇幼相关机构联网,在全市任何一家妇幼保健的机构都可以共享到居民的妇幼保健信息,这将为妇幼就近保健和进行儿童免疫等创造出便利条件

BOX

编辑点评

厦门模式是我国第一个以国家计划单列市为单位的区域卫生信息共享系统,在新医改的年代,其创新和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厦门模式的关键在于市政府的支持和协调,区域卫生资源的整合已经超出了卫生的范畴,上升到政府的民生工程,也可以说是上升到营造和谐社会的政治高度。

厦门模式建立起的一套完整的、综合程度较高的信息系统,信息内容涵盖市民从生命孕育的那一刻起,直到生命消逝的那一刻止,有关这个生命的所有健康信息,以及其父系和母系的家族健康史。它是一个在时间上连续,在空间上全面覆盖所有涉及该生命有关的健康信息。

我们相信,随着新医改各项政策的推进和逐步到位,厦门模式将会发挥出更加显著的效果,在全国将会有更多的区级、市级甚至省级区域卫生信息共享系统涌现出来,到那时将为百姓营造一个和谐的就医环境。

项目开发商

厦门市智业软件工程有限公司创建于1997年。自公司成立以来,一直以发展卫生医疗信息产业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专业从事卫生医疗行业信息系统软件研究设计、工程实施及维护服务。在智业人团结进取、锐意拼搏和各界的支持帮助下,公司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现已拥有一只高素质的研发和市场团队,其中专业研发和系统实施维护人员100余人,由高级计算机人员、医学专家、医疗管理专家等三股强大的力量组成。1999年,公司被厦门市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10月,智业软件通过ISO 9001认证;2004年9月,智业软件被科技部评定为“中国优秀高新技术产业科研成果”;

下载大连口岸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建设对策研究(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连口岸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建设对策研究(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