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罗辑思维的成功
罗辑思维(中国知识性脱口秀类栏目)
罗辑思维,国产知识性脱口秀类栏目,属于自媒体新秀,其包括微信语音、视频、线下读书会等具体互动形式,主要服务于80、90后有"读书求知”需求群体,打造互联网知识型社群。《罗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
成功原因分析
▪ 干法一:死磕
▪ 干法二:用情感共鸣黏住用户
▪ 干法三:用游戏体验做社区
▪ 干法四:用活动事件玩营销
▪ 干法五:用魅力人格建立品牌
成功原因分析
罗辑思维的商业成功,不光依靠罗振宇,还得益于出品人申音的互联网运作。如果说罗振宇负责把互联网思维讲出来,申音就是负责把互联网思维干出来。[2]
用传统媒体做脱口秀十分之一的成本,《罗辑思维》收获了十倍于前者的用户。[2] “只有抱着强烈的愿望,使出浑身的力量,神才会帮你。”——这是申音最欣赏的一句话,出自神稻盛和的《干法》。为了《罗辑思维》,申音也使出浑身力量,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干法。
第二篇:罗辑思维书单
罗辑思维书单(更新至第二季第22期)第二季
第22期:权力与生意
《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李德林
《大道当然》王石
第21期:为魔鬼辩护
《自由与荣耀:1947年印巴分治实录》 [美]拉莱・科林斯 [法]多米尼克・拉皮埃尔
《倒转红轮》金雁
《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印度]甘地
第20期:看不懂的英美法
《大法官说了算》何帆
《英美法原论》高鸿钧 程汉大
《批评官员的尺度》[美]安东尼・刘易斯
第19期:爱,为什么会变伤害?
《雍正传》冯尔康
第18期:大国不能不识数
《数据之巅》涂子沛
第17期:胡适的百年孤独
《再造文明的尝试》罗志田
《胡适文选》胡适
《胡适杂忆》唐德刚
第16期:囚徒嘉庆
《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张宏杰
第15期:大英帝国:不控制的智慧
《帝国》尼尔·佛格森
《大国的兴衰》保罗·肯尼迪
《帝国的时代》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第14期:阿根廷为什么哭泣
《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
《自由选择》[美]米尔顿·弗里曼德
《埃薇塔·贝隆夫人传》阿丽西娅·敖迪兹
第13期:最后一个计划
《大国空巢》易富贤
《理性乐观派》[美]马特·里德利
第12期:发现你的太平洋
《人类群星闪耀时》[奥] 斯蒂芬·茨威格
《世界尽头的发现》姜守明
《历史之岛》[美]马歇尔·萨林斯
第11期:迷茫时代的明白人
《李鸿章政改笔记》雪珥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雷颐
第10期:右派为什么这么横
《改变美国的时刻》刘戈
《唐宁街的岁月》玛格丽特·撒切尔
《投资哲学》刘军宁
第9期:倭寇真相
《大国海盗》雪珥
第8期:傻帽悲观派
《理性乐观派》[美]马特·里德利
第7期:开会是个技术活
《艰难的一跃》易中天
《罗伯特议事规则》[美]亨利·罗伯特
《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美] 麦迪逊
第6期:魏忠贤:道德下的蛋
《庸人治国》苗棣
第5期:致终将逝去的隐私
《信息简史》[美]詹姆斯·格雷克
《智慧政府》徐继华 冯启娜 陈贞汝
《文明的进程》[德] 诺贝特·埃利亚斯
第4期:女神是怎样炼成的?
《超级恋爱催眠术》林贞年
《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理论》斯蒂芬·吉利根
《魔鬼约会学》阮琦
第3期:崇祯为什么跑不了?
《晚明史》樊树志
《崇祯皇帝传》苗棣
第2期:我们应该反垄断吗?
《商业无边界》薛兆丰
第1期:女人是一道题
《把妹达人》[美]尼尔·施特劳斯
感谢新浪微博@cal_lightman_tim 的好建议,我们把书单“升级”为倒叙,方便大家获取新一季书单。
第三篇:罗辑思维2014-06-09-演讲
整个房间里的掌声
2014-06-08 徐贲 罗辑思维
整个房间里的掌声
作者:徐贲
前不久,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科学家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对一场表演鼓掌欢呼的程度并不取决于表演的水平,而更多地取决于观众间的相互影响。欢呼往往是传染性的,几个人开始鼓掌欢呼,便会在人群中扩散开来,而一两个人停止鼓掌,则又会导致大家都停下来。当“鼓掌的压力来自整个房间里的掌声,而不是坐在你身旁的个人的行为”时,鼓掌欢呼便成为一种具有标志意义的“社会传染病”。
鼓掌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身体语言,而是一种集体的社会行为。这在罗马时代就已经有了充分显现。鼓掌的拉丁语是applaudere,原意为“击”和“拍”,但重点却在表示欣赏、认同、鼓励、庆祝。罗马人把多种仪式(不一定是拍手鼓掌)都叫作applaudere,它可以是用手指打响指,也可以是挥动宽袍(toga)的衣襟,后来则是挥动手巾。罗马皇帝奥瑞利安(公元270-275年在位)曾经把手巾发给罗马市民,在重要的场合用来一起挥舞欢呼,就像“文革”时的“红宝书”。罗马剧院里一剧终了时,主角就会喊一声:“再见,鼓掌!”(Valete et plaudite!)于是,在鼓掌员(choragus)的带领下,观众便会有节奏地鼓掌。这往往是预先安排好的,鼓掌员也是花钱雇来的。好多年前,某昆剧团到美国伯克莱献演昆剧《牡丹亭》,也是事先把一些自己人的“托”安排在剧场里的不同地方,让他们充当这样的观众鼓掌员。他们每次一开始鼓掌,美国观众就算是莫名其妙,也会照样跟着鼓掌。这与瑞典学者的研究结果完全一致。
现实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有人带头的仪式性鼓掌。有组织背景的政治人物登台演讲,还没开口,支持者就开始鼓掌,表示拥护和爱戴。这种鼓掌与这位政治人物在演说中要说什么完全没有关系。这种掌声当然也会在演说之后热烈地响起。哪怕演说很糟糕,了无新意,或者根本就是假大空,听众也照样会热烈鼓掌,因为这本来就是一种仪式。
在某些时候,政治仪式的鼓掌可以变成恐怖统治的一部分。作家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岛》中说了这么一件事,莫斯科附近的一个小城召开政治会议,当地要人们均参加会议。便衣警察像以往一样,渗入了大厅里群众之中。众多的演讲之后,进入晚会的最高潮——歌颂伟大领袖斯大林。歌颂完毕,全体起立,热烈鼓掌。掌声持续了三四分钟还不停歇。人人都知道秘密警察在监视谁先停止鼓掌,于是六分钟、七分钟……掌声还在继续,老年人的心脏跳得厉害。九分钟、十分钟过去了,大家害怕起来,没人知道这将如何结束。这时,一位坐在讲台上的造纸厂厂长鼓起了勇气,停止鼓掌,坐下。好像发生奇迹似的,宁静降落在整个大厅内:现在可以不鼓掌了,大家如从噩梦中醒了过来。一星期后,造纸厂厂主以玩忽职守的罪名被捕,判监禁十年。审判结束,法官走过他身边时,对他说:“下次涉及斯大林同志时,你可要小心,不要率先停止鼓掌。”在这种表演性的政治仪式中,人们用鼓掌表演对领袖的绝对忠诚,背后则隐藏着极端的恐惧。
政治仪式的鼓掌欢呼并不一定需要用手掌拍出响亮的声音,或者用嘴巴发出激昂的呼叫,它也可以用其他更有创造性的方式表演出来。政治上的“跟风”便是其一。有人批评说,“跟风”是形式主义。其实,跟风更是一种“鼓掌病”,它的压力来自“整个房间里的掌声”。罗胖曰:
绑架无处不在。
绑架表现出来的形态也未必是监狱和枪毙。
有一次,在我主持的活动上,有个发言者说——
“我刚才的关于环保的动议好不好呀?我的环保主张对不对呀?你要是觉得环保不对,你就举手。”
我当时就制止说——你这是绑架。
一旦你觉得不能自由表达,绑架就已经降临。
第四篇:罗辑思维读书感悟
“罗辑思维”读书感悟
最早关注罗辑思维是在2012年,《罗辑思维》是一档知识性脱口秀栏目,由央视《对话》节目前制片人罗振宇发起创办,其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包括微信语音、视频、线下读书会等全媒体互动形式。“罗辑思维”从每天60秒的语音推送、到脱口秀节目、再到收费会员、然后是将脱口秀节目整理成文字书籍出版、开微店售卖“罗辑思维”产品(年历、笔记本、食品等),如今在其最新书籍中开始推送带有“罗辑思维”品牌的“牛人”微信名单。
尽管罗胖(罗振宇)一直自谦地说,他只是在做好玩的实验。但350万的粉丝和订阅者、销售惊人的微店,以及本书,都是最好的证明:罗辑思维很成功、很不简单。短短三年,粉丝与《罗辑思维》、与互联网、与社会连为一体,形成规模化社群效应。《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申音曾说,“《罗辑思维》的核心从来就不是内容,而是社群。”
通过近三年对罗辑思维的关注我想谈谈自己对罗辑思维“互联网+自媒体”的成功的一些浅显感受与认知。
第一,用户中心(给用户创造更好的体验)。罗振宇在《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上明确提出:“我们想要打造的是一个有灵魂的知识社群”。罗辑思维给了青年人、求知欲强的人、爱思考的人一个连续不断的刺激。《罗辑思维》以“有种、有趣、有聊”为口号,为用户呈现了众多有趣味、有意义、颠覆性的话题,内容涵盖了历史、政治、社会、民生、互联网等众多领域,制造出了“听高手聊天”的感觉。
第二,追求极致体验。被罗振宇定位为“马桶伴侣”的每天早上六点半的60秒语音,集中体现了极客精神。在细节上追求极致,代表对用户的尊重,通过极致体验获得用户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热爱。第三,简约低成本的运营
罗振宇摒弃花哨的视觉制作手段,奉行极简主义“一个人”的电视台。与电视台录节目动辄几台甚至十几台机位相比,《罗辑思维》常常一个镜头到底,这在传统电视看来简直无法接受。但制作的简单不意味着粗制滥造。反倒因为这种轻制作,使得节目更为聚焦、轻松愉快。
互联网到底怎样改变我们身处的时代?罗振宇通过身体力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恐龙拖着沉重的身躯穿越不出侏罗纪,我们载着笨重的工业时代思维也难以跃入互联网时代壮阔的海洋。最后借用书中所说的在知识中寻找见识,希望罗胖能每天继续坚持60秒一直坚持向我们推荐精彩的书目,带来精彩的分享。
第五篇:《罗辑思维》读后感
《罗辑思维》读后感
本书根据罗振宇的互联网视频知识脱口秀《罗辑思维》创作。
《罗辑思维》聚合的不仅是精彩内容,更是一群有想法的人。他们的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在知识中寻找见识!”!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对正在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有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互联网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它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罗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
看完《罗辑思维》,深深地被罗胖开阔的视野、敏锐洞察力以及极具机智幽默与智慧的语言所折服。更重要的是能新增很多有意思的历史知识,而且罗胖子总能把这些历史讲得妙趣横生,发现历史里的一个关键的小知识,小发明,可以由点及面地影响着无穷尽的未来!如果当时罗胖做我的历史老师的话,估计我当时历史成绩可以提升一大步呀。而且看完《罗辑思维》后我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太无知了,太愚昧了,不说了,一说都是泪,赶紧恶补知识去。
我们平时从各个方面获取信息和知识,但获取后怎样吸取营养呢?得到什么收益呢?《罗辑思维》常给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让你受到启发。你未必全部赞同它的观点,但它眼界之开阔,思路之新颖肯定对我们是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