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学校》读后感(王苏红)

时间:2019-05-15 01:2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明日之学校》读后感(王苏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明日之学校》读后感(王苏红)》。

第一篇:《明日之学校》读后感(王苏红)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开卷有益,近来读完杜威的《明日之学校》这本书,给人一种希望同时又不着边际之感。明日,对国人来说,更多只能代表它的本意:未来。《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的著作,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时近百年,杜威这本著作的价值仍未被中国社会真正重视,更不要说发现可行的实践方法。中国高喊教育改革,高喊减压减负,高喊课程改革,这些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读书越来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舍得的地步。在现在的中国,还只能看到“明日之学校”的海市蜃楼,不着边际。

“什么是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应该怎样进行?”这些问题困扰着无数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教师,每当在课堂上,看着这些天真可爱的脸庞,我也时常在想到底什么样的教育能更为适合这群孩子的成长,在课堂中我们将秉持怎样的教育理念才能让自己的教学实现最大的价值,让孩子们在课堂中不仅能收获知识,培养能力,更能体会学习的快乐,按照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成长起来。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理念体现在他的生活教育观上: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一点与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还是异曲同工的,围绕着生活教育观,让我深有启发:

1、“从做中学”的理念。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知识。对于小学低学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动手能力强,观察敏锐,对外界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想象力丰

富,他们最热衷的是那些具体可感的东西,所以对于这一群孩子而言,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更快的接受那些抽象的知识,所以,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游戏的引入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可是,这种游戏学习的方式却需要我们这些老师好好琢磨一番,让孩子们既能在游戏的快乐中学得知识,又能很好地控制课堂的秩序。

2、“教育即生长”的理念。生长的理念其中包含了对培养学生独立能力的关注。我想,每位老师都应该将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放在心上,并时时反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学校中,独立能力的培养最关键的就是体现在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上。其实,每个孩子本身都有这种能力,而我们老师只是在他们的成长中加强这样一种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时候我们会因为教学进度,课时安排等一系列的因素,无意之中在削减着孩子们的这种能力,常常不等孩子们思考完,就急于告诉他们答案,所以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想在教学中要时常牢记“学会等待”,我们要耐心的等待孩子们思考完,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去获得他们能力范围内能够达到的知识。当然,“等待”并非一件易事。

3、将生长理念与孩子学习兴趣的激发相结合。儿童阶段正是孩子自我去发现和了解这个世界的阶段,也是培养他们各种感官能力的阶段,儿童通过他们自身对外界的接触,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对这个世界的困惑,因而也就激发起他们去探索的兴趣,从而也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孔子曾说:“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及其知者,一也。”让学生在困惑中去激发起求知的欲望,这无疑是十分

可取的方法。所以,结合低学段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我们老师可以在为孩子们设计的游戏中设置障碍,让他们在游戏中困惑,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杜威的这些教育理念可能太过宽泛,看似无法与具体的教学实际相联系,但是在进一步体会后,我们还是能有收获的。

当今学校教育似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每每遇到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影响孩子命运的考试,媒体总是不舍放弃新闻报道的机会。孩子的家长也竞相参与到孩子的大战中,“家校路路通”时刻联系着家长和学校。但是,这些人的关注无法给我们孩子的学习条件带来根本的转变。当我们的孩子在受教育的漩涡里痛苦挣扎时,这些人只能做到像围观群众般里三层外三层的越积越多,时而发出一两声无奈的心疼的叹息。中国教育渴望受到更多学者专家、政府机构的关注。但愿明日之学校早日成为今日之学校。

第二篇: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利用一暑假的时间,我不间断地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读完后,感触很多。真实的感受是要从今天起,我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老师!

翻开序言,里面有令我感悟最深的一段话:‚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每每读到此,我的内心便会受到触动:是呀,作为一名教师,一直以来我都很自卑,认为自己不管在哪方面都不如别人,虽然我也曾努力过,虽然我也曾迷茫过,虽然和别人比我也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读了李老师的这本书后,我可以自信的对自己说,和昨天的我比,我在进步,我在超越,今后我要做得更好!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校长对教育工作无比赤诚,对学生无比热爱的一颗教育者的心。而这种爱心成就了他的辉煌。爱孩子,才能理解孩子;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关注成长的每一个细节;爱孩子,才能成为孩子的亲密朋友;爱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作为一名教师,爱孩子就应该尊重每一位孩子学习的不同方式、能力和感受。

一、纯真的爱心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

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因此,做最好的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这些话听得多,看得多,而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我曾经对我的学生说过,只要你发言,没有对和错,只有自己的不同想法。因此在我的课堂,每个学生的起点都一样,都是平等的,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快乐地学习。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量不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或歧视情绪。春天播下师爱的种子,秋天必定结出尊师的硕果。更重要的是,‚师爱‛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灵,实现了爱的迁移,教给了学生们如何爱别人。

二、真挚的情感

教师真挚、深厚的情感可以发出强大的爱流,有利于传导。做最好的教师要把心里的情感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师生间通过精神的交流,达到思想感情上的联系和信赖,教师真挚的情感在学生的情绪上就会产生共鸣。曾经有个同学上课总是不太专心,后来有一次稍微表现得较好时,我立即表扬了他,还请他当小老师,得到我一次又一次的信任。从此在课堂中他大变样了。

三、尊重学生

最好的教师要给学生以长辈式的关怀和爱护,从不以家长式的态度对待学生。爱学生始终坚持对学生持尊重的态度。即: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有礼貌地对待学生。教师尊重学生是学生进步的外因,学生自尊自强是他们进步的内因。实践中的许多事例使我感受到:只有尊重人,才能感化人。尊重学生,学生就会向老师敞开心扉,用全心来接受教师的爱。在课堂中,我不仅自己做到尊重学生,对学生的思路总给予正面评价,还要求学生不轻易取消别人,评价别人时先说优点。每次当有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如意时,我总是将

学生单独留下来,先问清楚原因,再和他交流应该怎么做,因此有学生给我写到:您虽然很温柔,不像有些老师很严厉,但同学都很听您的。看着这些话,我很欣慰,也很幸福。

在今后的人生中,无论做什么事情,让我们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献出自己最大的爱心,做最好的老师,做孩子最喜欢的老师,让自己无悔!

第三篇:明日之学校__读后感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看到《明日之学校》这本书,给人一种希望;看了书之后,又有一种不着边际之感。

《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的著作,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时近百年,杜威这本著作的价值仍未被中国社会真正重视,更不要说发现可行的实践方法。中国高喊教育改革,高喊减压减负,高喊课程改革,这些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读书越来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舍得的地步。在现在的中国,还只能看到“明日之学校”的海市蜃楼,不着边际。杜威在“教育即自然发展”一章中的一个观点,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力量。那就是:把作为一个儿童用得着的东西交给儿童,而不应该只是拿成人所积累的知识即与儿童的生长迫切需要毫不相关的东西强加给儿童。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归结到本质,学习是为了生存,达到一个再高些的层次就是为了生活,如此而已。当中国的孩子是辛苦的。中国当今的教育真是在不惜一切代价迎合一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从还是母亲肚里的一滩血团开始,中国的儿童就已经在接受胎教了。对于胎教我不置可否,听一些古典音乐和胎教故事,这些不会增加大人和肚里的负担,即使无益那也无害。一旦进入小学,中国的孩子就被宣判了12年有期徒刑,直到进入大学才获得解脱。在12年服役过程中,中国孩子被要求强制学习的内容果真有必要学吗?

当今学校教育似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每每遇到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影响孩子命运的考试媒体总是不舍放弃新闻报道的机会。孩子的家长也竞相参与到孩子的大战中,“家校通”时刻联系着家长和学校。但是,这些人的关注无法给我们孩子的学习条件带来根本的转变。当我们的孩子在受教育的漩涡里痛苦挣扎时,这些人只能做到像围观群众般里三层外三层的越积越多,时而发出一两声无奈的心疼的叹息。中国教育渴望受到更多学者专家、政府机构的关注。但愿明日之学校早日成为今日之学校。

第四篇: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的著作,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明日之学校读后感。时近百年,杜威这本著作的价值仍未被中国社会真正重视,更不要说发现可行的实践方法。中国高喊教育改革,高喊减压减负,高喊课程改革,这些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读书越来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舍得的地步。在现在的中国,还只能看到“明日之学校”的海市蜃楼,不着边际。

杜威在“教育即自然发展”一章中的一个观点,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力量。那就是:把作为一个儿童用得着的东西交给儿童,而不应该只是拿成人所积累的知识即与儿童的生长迫切需要毫不相关的东西强加给儿童。误用时间比虚掷光阴浪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前一句说明了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学习时间,后一句在说明误用时间的惨痛损失。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归结到本质,学习是为了生存,达到一个再高些的层次就是为了生活,如此而已。当中国的孩子是辛苦的。中国当今的教育真是在不惜一切代价迎合一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从还是母亲肚里的一滩血团开始,中国的儿童就已经在接受胎教了。对于胎教我不置可否,听一些古典音乐和胎教故事,这些不会增加大人和肚里的负担,即使无益那也无害。一旦进入小学,中国的孩子就被宣判了12年有期徒刑,直到进入大学才获得解脱(大学教育制度把读书人从监牢里解救出来到底是好是坏这里暂且不论)。在12年服役过程中,中国孩子被要求强制学习的内容果真有必要学吗?

回答这个问题的标准是什么呢?标准即:一个人在努力生存和生活中是否用得到这个东西。按照这个标准所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试看中国的奥数事业。我之所以称其为事业,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变态的系统。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把奥数当做一门事业看待。25年前中国开始正式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11年前,中国奥数不断升温,进而演变为疯狂的“全民奥数”。目前,我国已有100余名少年选手获得国际奥赛金牌。可是中国真正的数学人才,似乎并未因奥数的全民化而培养出来,国人已很久未见大师了。中国的邻国日本教育不可说不发达,但奥数成绩却一塌糊涂,很少能进入前10名。中国人和日本人同属黄种人,甚至很多中国人认为日本人也是很聪明的,为什么在智力大赛上却不敌中国呢? 答案很简单, 因为它没有搞像中国一样的全民“奥赛运动”,这种奥赛运动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隐患,读后感《明日之学校读后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与择校升学和产业利益相关联的“乱局”。

杜威认为“误用时间比虚掷光阴浪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孩子童年时至关重要的两样活动的时间:一是嬉戏玩耍时间,二是和家长共度亲密时光。当中国儿童刚牙牙学语和蹒跚走路时,各种名目的兴趣班就如飞机投弹般狂轰滥炸而来。兴趣班、特长班、考级、考证书,儿童在作为儿童而有的承受能力范围内过得比父母还要沉重和繁忙。在这种情况里,父母更多地成为了孩子的督导员。儿童是羊,父母是放羊人,父母拿着鞭子将小羊从这块草地赶到那块草地。儿童还没到自己能决定是非和反抗的力量,任由父母摆布,过着看似放养实际豢养的生活。赶场子的时间多了,父母和孩子一起游戏玩耍的的时间就少了,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就会大打折扣,在儿童的内心深处,也许父母更多时间的角色是严格的家庭教师,孩子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现在的社会氛围还造成了这么一种情况:放学后儿童在家附近与小伙伴玩耍的情景成了罕见现象,难得看到一两个时那一两个追求儿童天性的小孩往往被认为是调皮的不好好学习的学生。现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家庭,在经济发达地区此种现象尤为普遍。父母的心理是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的孩子在学,我的孩子就也要学。弥足珍贵的童年时光就被消耗在一间间课堂里和去往课堂的拥挤的马路上,学到的是不用如此刻意将来也能学会的一些抽象的高高在上的知识,或者是对将来有一些帮助却也得不偿失的东西。

现在教育所用的整个方法是残酷的,因为它为了遥远的不确定的将来而牺牲了现在。社会使得家长变得敏感,家长越来越害怕孩子浪费童年,不做什么事?可是难道快乐不算吗?整天跑跑跳跳不算什么吗?人的一生永不会这样忙碌了。卢梭说:“自然要求儿童在成人以前还是儿童。如果我们想要颠倒这个程序,就会结出一种不自然的果子……不到成熟就烂掉了。”现在的孩子所能接触到的就是教室里的课桌、书本、黑板、同学、老师,家里的电器、书桌、父母。大自然慷慨赐予人类的广阔的奇妙的世界:西瓜虫,变成两断还在蠕动的蚯蚓,水稻,小麦……人类在自己儿时尽情享受过这些自然赐予的宝藏后却禁止下一代接触、抚摸、探寻。这是对后来出生的孩子的不公,而社会实际也没有这个权利去剥夺孩子们贴近自热,发展天性,培养美德的权利。这是人类发展的悲哀。

当今学校教育似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每每遇到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影响孩子命运的考试,媒体总是不舍放弃新闻报道的机会。孩子的家长也竞相参与到孩子的大战中,“家校路路通”时刻联系着家长和学校。但是,这些人的关注无法给我们孩子的学习条件带来根本的转变。当我们的孩子在受教育的漩涡里痛苦挣扎时,这些人只能做到像围观群众般里三层外三层的越积越多,时而发出一两声无奈的心疼的叹息。中国教育渴望受到更多学者专家、政府机构的关注。但愿明日之学校早日成为今日之学校。

第五篇:《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

在实验中获取新理论的实际意义——《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

本次读书选取的是赵祥麟翻译版本的《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最后一本著作。

以学界对杜威及本书的评价不难预见本次阅读学习将带给我的丰厚教益。但不可否认,笔者学识尚浅,尤其对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极少,自问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正确地把握、消化本书的精髓理念,即便读过也不敢夸口“读透”。只能说,抱着敬畏与虚心,以一个初出茅庐的身份在先进教育的大门外管窥蠡测一番,谨慎地加以发散与联想。不敢有指导别人之意,本次读书笔记也未建立较好的逻辑架构,琐碎零散之处还请见谅。

借用悉尼•胡克在导言里的说法,“这本著作也可叫做《今日之学校》,是关于正在实验中的一些学校的描述,特别是关于这些学校用实例说明的观念以及杜威对于初等、中等教育改革的建议。” 它的出发点是描述美国各地受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蒙台梭利和其他教育改革家影响的一些新型学校,并在这些学校取得的成果之上加上杜威自己的哲学和心理学的分析。

关于本书的大体内容和写作动机,约翰·杜威的自序里其实早已经表述得很清楚平实。“本书不试图发现一种完整的教育理论,也不考察任何‘体系’或讨论杰出的教育家的观点。”“我们试图指出当各学校用自己的方法着手实践时实际上发生了什么。” “通过显示一个教师应用这些观点时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希望给读者指出一些教育改革家的已经被广泛认识和认可的观点的实际意义。”在杜威之前,包括卢梭在内的许多人提出过各种不同的教育理论。所谓“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本书关注的是众多先进教育理论的“实验成果”。

“儿童期的真正含义就是,它是生长和发展的时期。”在第一章“教育即自然发展”中,一再阐述了自然发展的儿童期的重要性。“教得太早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真正教师是经验和感情,成年人除非根据他本身的条件,决不会学习适合他的东西。”就如卢梭所说,“那最大、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就是:不要爱惜时间,而要失去时间。假如一个婴儿能从母亲的怀里一跃就跳到理性的时期,那么现在的教育就是很适当的了;但是儿童自然的生长,要求一种完全不同的训练。”

我的理解是,既然是生长和发展的时期,最重要的是遵循儿童生长发展的规律,也就是书中所说的“自然发展”。“揠苗助长”式的超负荷教育只能百害无一益。但是在此又要提出疑问了,何谓“自然发展”?儿童期的发展规律是如何?不妨带着疑问继续阅读。

在第二章“教育即自然发展的一个实验”就是杜威和他的女儿杜威小姐收集到的一些学校的实践情况的反馈。菲亚霍普地区约翰逊女士的儿童学校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约翰逊女士称她的教育方法是“有机的”,代替一般课程的活动包括:体育活动、自然研究、音乐、手工、野外地理、讲故事、感觉教育、数的基本概念、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一定累积后,加设画地图和地形地理。约翰逊女士的一个说法令我十分受用,“我们必须等待儿童的愿望,等待自觉的需要,然后我们必须迅速地提出满足儿童的愿望的方法。

也就是说,遵循“自然发展”的很关键的一点就是遵循儿童自身的需求。当儿童想要接触新事物,想要获取新知识,我们提供给他,这时候的教学效果最好。学校为儿童创造环境,1

激发儿童的需求,再满足他的需求。

有一点特别引起我的注意的是菲亚霍普关于“手工”的安排。“男孩和女孩同样做烹饪和木工的工作,因为这种工作的目的不是训练他们从事任何行业或职业,而是训练他们成为社会上有能力和幸福的成员。绘画、泥塑和木工、缝纫一样,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背后的理论支持,根据书中的表述,是这样的:“注重手工的价值和把重点放在身体生长上是一致的。幼小的儿童必须继续学习,使他的肌肉运动越来越熟练地协调起来,如果他的身体要发展到健康和效率的最高标准的话,而且没有什么东西比用手制作东西所必需的有控制的和颇为精细的动作更加有助于这一点。”

这让我想起我在校外一个培训学校兼职美术手工老师的经历。班上的孩子们,不论动手能力的高低,都是真心热爱绘画与手工的,这是我从他们的眼神中读到的。坦白说,看着他们眼中闪烁着光芒,快乐地忙活着小手,是令我很享受的时刻。我认为,让小孩动手,这个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儿童全心投入、乐在其中的那个时刻是最珍贵的。但有的家长不这样认为,他们看重的是结果。尽管无奈,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想法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看法,也许这是如今社会功利性的一个投射吧。如何更好地让新的理念指导现状,这也是所有教育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第三章“自然生长中的四个要素”里梅里亚姆教授把学校的一天分成四个阶段,进行下列基本活动:游戏,讲故事,观察和手工。不难发现与约翰逊女士的教育理念中的一些共同之处。杜威对我们指出很中肯的一点现实:“他们的学校教育给予他们的任何手工技能或体力,或者他们日常的生活作业中的任何乐趣,以及文学艺术所提供的最好的东西,都是能被直接观察到和衡量到的更为确切的收获。”个人认为,这最表面的成果已经是很好的成果。而这背后的更深远的成果,同样是引人期待的。

之后杜威进一步向大家展示了裴斯泰洛齐的“实物教学”理论、以及很多学校“从做中学”、“教孩子们生活”等打破传统的理念及理论成果。篇幅之故,笔者在此就不做进一步阐述。粗浅地谈谈全书给我的感觉:

写于将近一百年前的杜威的著作,阐释的理念对当今各国尤其中国的教育现状还有很高的指导意义。这是值得我们尊敬、也是值得警醒的。西方的教育为什么比国内先进?值得深思的问题还有很多。以我,一个在中国教育体制下一路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身份来看,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值得改进的空间还很大。正确度是一个指标,创新力也是一个指标。孩子的成绩、证书很重要,孩子的人格养成也很重要。

教育是一件有重量的事业,中国的未来,需要当局和所有一线教员的共同努力。

何静雯 09小教4班 090121892

下载《明日之学校》读后感(王苏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明日之学校》读后感(王苏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

    《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 本次读书选取的是赵祥麟翻译版本的《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最后一本著作。 《明日之学校》一书不是一本教育学,它只是对课堂工作的一种描述,并从理......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的读后感

    最近,读了《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一书,倍受启发。这是一本文集,收录了约翰.杜威的一系列文章,其中“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两篇中花了很多笔墨探讨兴趣对孩子......

    《明日风尚》读后感

    我刚刚看完了《明日风尚》里面关于厦门的描写,很震撼。我一直对那些破坏具有历史价值建筑行为嗤之以鼻。可是看了那篇文章之后,我却在考虑自己以前的想法是否正确。厦门给人的......

    明日歌读后感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明日歌读后感。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跎。”是啊,我们每天都想着把事留到明天做,那我们一生有多少个明日啊?!革命烈士,李大钊曾说过一句话:“我以为世间最可贵的......

    明日之师策划书

    09思政班“明日之师”模拟课堂教学技能大赛策划书 09思政班“明日之师”模拟课堂教学技能大赛通知 项目名称:“明日之师”模拟课堂教学技能大赛 整体思路:“秉承师范传统,演绎......

    王婷之读后感

    《聊斋志异》读后感 一看到这本书熟悉的题目,不少人肯定会第一时间想起一个令人耳熟能详的故事电影——《画皮》,电影里那些恐怖夸张的故事情节时到今日仍然令我们心有余悸,所......

    《明日的田园城市》读后感

    《明日的田园城市》读后感 (2010-07-12 23:42:02) 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的《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出版于1898年。在过去的110余......

    明日的田园城市读后感

    梦中的家园 作为城市的市民,我们一定会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有所设想,每个人都有他心中的一个“理想国”。《明日的田园城市》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国”,即作者埃比尼泽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