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明日之师策划书
09思政班“明日之师”模拟课堂教学技能大赛策划书
09思政班“明日之师”模拟课堂教学技能大赛通知
项目名称:“明日之师”模拟课堂教学技能大赛
整体思路:“秉承师范传统,演绎思政风采”,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提高自身素质。
一、活动背景:
目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作为师范生的我们,教学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要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就要提早锻炼自己的教学技能、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在竞争激烈、残酷的社会里,让自己比别人多个支点,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站得更稳些。
二、活动目的:
模拟课堂是每一位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和大学生培养组织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舞台,并且能很好地活跃班级气氛。本次活动旨在培养提高同学们的教学技能,掀起教学技能的学习热潮,为未来的激烈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次活动,让更多的同学走出课本,走上讲台,丰富课余学习生活,增进同学对课题授课技能的深入了解,从心理上激发同学们对教学事业的热爱,从情感上教育同学,使大家
对教学事业的荣誉感更加强烈。
三、活动对象:
全班同学,望大家积极准备参赛。
四、活动说明:
1、讲课内容不限(鼓励与专业结合)。
2、本次比赛要求写出授课内容的教案,教案也将作为评分标准之一。
3、每位选手讲课时间为9分钟以内,剩余1分钟时工作人员将给予提示,超时三分钟将叫停选手比
赛。
4、评委将根据选手的表现现场提问,选手有一分钟时间回答。
5、报名截止日期:5月7日(在宋敏处报名),初赛定于5月10日左右进行,决赛于6月初进行。
(如果报名人数过少,将取消初赛。)
五、活动要求:
1、教学主题健康向上,内容自选。(赛前需交一份教学内容)
2、按照课堂教学进行模拟授课,展示语言运用能力、课堂组织能力、教学艺术等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过程
中可包含板书演示、课堂互动、PPT展示等。
3、普通话或英语发音标准,表达流利、清晰。
4、言行举止、仪容仪表能体现教师的气质。
5、板书工整、清晰、有条理。
六、评分标准:
1.普通话授课,语言标准,流畅,生动,声音宏亮,有一定的感染力(10分)
2.授课时恰当引入,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有适度总结(40分)
3.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达到师生互动,同时能准确判断听众反馈的信息,并作恰当的处理(10
分)
4.板书迅速、整洁、美观、布局合理,包括应用多媒体中的课件制作(20分)
5.仪表端庄大方,有一定的亲和力,课堂有创新思想,评委可酌情给分(5分)
6.教案设计(10分)
7.现场提问回答(5分)
七、奖励规则
1、本次比赛由相关评委完成评审工作。
2、本次比赛设立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名,并评出“最佳课件奖”、“最佳风
采奖”和“最佳教案奖”,颁发相应的证书。(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第二篇:明日之师心得体会(范文模版)
学习今日做明日之师的心得体会:
听了张毅教授讲授的课程《今日做明师》感触很深,明师的含义即是明辨之师,明白之师,明日之师,张教授通过讲述一个个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案例,其实是在传递着一种教育理念。她声情并茂地讲述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总“跑偏”,自己的教学任务总是难以完成,她的心里总处于不断地纠结当中。可是她带出来的学生,解题能力都很强,能举一反三,高二的学生能解高三的题,其实很浅显地向我们阐述了如何做一个明日之师。我一边津津有味地听讲,一边陷入思索中,当课堂有“跑偏”的现象时,教师只是有挫败感吗?我们的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学生到底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释放了什么?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做一个明日之师。反思自己平时的语文教学,每次上课前,我都是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教学目标烂熟于心,每课如何突破重难点课前我都要斟酌半天,如果教学过程按我的设计“走”下来,我就认为是一堂好课,上完后有一种满足感。但有的课上到拓展部分时,比如:要学生谈看法,获想跟文章中的人物说点什么?学生就表现得非常活跃,各抒己见,有的说的文不对题,每当出现这类情形时,我最后还是归纳成我的思想,然后硬给学生“灌”下去,在看学生兴趣大减,活跃的课堂立马安静下来了。每次上公开课总担心学生不跟着我的思路走,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张扬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备课环节中,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预设学生会提什么问题?他们会想些什么?老师上课时要灵活应变,不要害怕预设的教学流程被打乱了。其实,顺着学生“走下去”,教师适时的收,这不正是教育要达到的效果吗?教师培养的是学生,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专业水平,争做一个明白之师,明日之师。
第三篇: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利用一暑假的时间,我不间断地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读完后,感触很多。真实的感受是要从今天起,我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老师!
翻开序言,里面有令我感悟最深的一段话:‚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每每读到此,我的内心便会受到触动:是呀,作为一名教师,一直以来我都很自卑,认为自己不管在哪方面都不如别人,虽然我也曾努力过,虽然我也曾迷茫过,虽然和别人比我也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读了李老师的这本书后,我可以自信的对自己说,和昨天的我比,我在进步,我在超越,今后我要做得更好!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校长对教育工作无比赤诚,对学生无比热爱的一颗教育者的心。而这种爱心成就了他的辉煌。爱孩子,才能理解孩子;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关注成长的每一个细节;爱孩子,才能成为孩子的亲密朋友;爱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作为一名教师,爱孩子就应该尊重每一位孩子学习的不同方式、能力和感受。
一、纯真的爱心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
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因此,做最好的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这些话听得多,看得多,而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我曾经对我的学生说过,只要你发言,没有对和错,只有自己的不同想法。因此在我的课堂,每个学生的起点都一样,都是平等的,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快乐地学习。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量不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或歧视情绪。春天播下师爱的种子,秋天必定结出尊师的硕果。更重要的是,‚师爱‛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灵,实现了爱的迁移,教给了学生们如何爱别人。
二、真挚的情感
教师真挚、深厚的情感可以发出强大的爱流,有利于传导。做最好的教师要把心里的情感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师生间通过精神的交流,达到思想感情上的联系和信赖,教师真挚的情感在学生的情绪上就会产生共鸣。曾经有个同学上课总是不太专心,后来有一次稍微表现得较好时,我立即表扬了他,还请他当小老师,得到我一次又一次的信任。从此在课堂中他大变样了。
三、尊重学生
最好的教师要给学生以长辈式的关怀和爱护,从不以家长式的态度对待学生。爱学生始终坚持对学生持尊重的态度。即: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有礼貌地对待学生。教师尊重学生是学生进步的外因,学生自尊自强是他们进步的内因。实践中的许多事例使我感受到:只有尊重人,才能感化人。尊重学生,学生就会向老师敞开心扉,用全心来接受教师的爱。在课堂中,我不仅自己做到尊重学生,对学生的思路总给予正面评价,还要求学生不轻易取消别人,评价别人时先说优点。每次当有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如意时,我总是将
学生单独留下来,先问清楚原因,再和他交流应该怎么做,因此有学生给我写到:您虽然很温柔,不像有些老师很严厉,但同学都很听您的。看着这些话,我很欣慰,也很幸福。
在今后的人生中,无论做什么事情,让我们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献出自己最大的爱心,做最好的老师,做孩子最喜欢的老师,让自己无悔!
第四篇: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
《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
本次读书选取的是赵祥麟翻译版本的《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最后一本著作。《明日之学校》一书不是一本教育学,它只是对课堂工作的一种描述,并从理论方面作些说明。尽管这样,我在本书中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哲学的印记。因为实际上本书所描述的是“今日之学校”,称它为“明日之学校”,意味着在杜威看来,它们是代表新学校未来的共同的趋势。
借用悉尼•胡克在导言里的说法,“这本著作也可叫做《今日之学校》,是关于正在实验中的一些学校的描述,特别是关于这些学校用实例说明的观念以及杜威对于初等、中等教育改革的建议。” 它的出发点是描述美国各地受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蒙台梭利和其他教育改革家影响的一些新型学校,并在这些学校取得的成果之上加上杜威自己的哲学和心理学的分析。
关于本书的大体内容和写作动机,约翰·杜威的自序里其实早已经表述得很清楚平实。“本书不试图发现一种完整的教育理论,也不考察任何‘体系’或讨论杰出的教育家的观点。”“我们试图指出当各学校用自己的方法着手实践时实际上发生了什么。”“通过显示一个教师应用这些观点时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希望给读者指出一些教育改革家的已经被广泛认识和认可的观点的实际意义。”在杜威之前,包括卢梭在内的许多人提出过各种不同的教育理论。所谓“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本书关注的是众多先进教育理论的“实验成果”。
“儿童期的真正含义就是,它是生长和发展的时期。”在第一章“教育即自然发展”中,一再阐述了自然发展的儿童期的重要性。“教得太早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真正教师是经验和感情,成年人除非根据他本身的条件,决不会学习适合他的东西。”就如卢梭所说,“那最大、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就是:不要爱惜时间,而要失去时间。假如一个婴儿能从母亲的怀里一跃就跳到理性的时期,那么现在的教育就是很适当的了;但是儿童自然的生长,要求一种完全不同的训练。”
我的理解是,既然是生长和发展的时期,最重要的是遵循儿童生长发展的规律,也就是书中所说的“自然发展”。“揠苗助长”式的超负荷教育只能百害无一益。但是在此又要提出疑问了,何谓“自然发展”?儿童期的发展规律是如何?不妨带着疑问继续阅读。在第二章“教育即自然发展的一个实验”就是杜威和他的女儿杜威小姐收集到的一些学校的实践情况的反馈。菲亚霍普地区约翰逊女士的儿童学校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约翰逊
女士称她的教育方法是“有机的”,代替一般课程的活动包括:体育活动、自然研究、音乐、手工、野外地理、讲故事、感觉教育、数的基本概念、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一定累积后,加设画地图和地形地理。约翰逊女士的一个说法令我十分受用,“我们必须等待儿童的愿望,等待自觉的需要,然后我们必须迅速地提出满足儿童的愿望的方法。也就是说,遵循“自然发展”的很关键的一点就是遵循儿童自身的需求。当儿童想要接触新事物,想要获取新知识,我们提供给他,这时候的教学效果最好。学校为儿童创造环境,激发儿童的需求,再满足他的需求。有一点特别引起我的注意的是菲亚霍普关于“手工”的安排。“男孩和女孩同样做烹饪和木工的工作,因为这种工作的目的不是训练他们从事任何行业或职业,而是训练他们成为社会上有能力和幸福的成员。绘画、泥塑和木工、缝纫一样,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背后的理论支持,根据书中的表述,是这样的:“注重手工的价值和把重点放在身体生长上是一致的。幼小的儿童必须继续学习,使他的肌肉运动越来越熟练地协调起来,如果他的身体要发展到健康和效率的最高标准的话,而且没有什么东西比用手制作东西所必需的有控制的和颇为精细的动作更加有助于这一点。”
这让我想起我在校外一个培训学校兼职美术手工老师的经历。班上的孩子们,不论动手能力的高低,都是真心热爱绘画与手工的,这是我从他们的眼神中读到的。坦白说,看着他们眼中闪烁着光芒,快乐地忙活着小手,是令我很享受的时刻。我认为,让小孩动手,这个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儿童全心投入、乐在其中的那个时刻是最珍贵的。但有的家长不这样认为,他们看重的是结果。尽管无奈,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想法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看法,也许这是如今社会功利性的一个投射吧。如何更好地让新的理念指导现状,这也是所有教育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之后杜威进一步向大家展示了裴斯泰洛齐的“实物教学”理论、以及很多学校“从做中学”、“教孩子们生活”等打破传统的理念及理论成果。篇幅之故,笔者在此就不做进一步阐述。粗浅地谈谈全书给我的感觉:
写于将近一百年前的杜威的著作,阐释的理念对当今各国尤其中国的教育现状还有很高的指导意义。这是值得我们尊敬、也是值得警醒的。西方的教育为什么比国内先进?值得深思的问题还有很多。以我,一个在中国教育体制下一路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身份来看,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值得改进的空间还很大。正确度是一个指标,创新力也是一个指标。孩子的成绩、证书很重要,孩子的人格养成也很重要。
教育是一件有重量的事业,中国的未来,需要当局和所有一线教员的共同努力。
第五篇:《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
在实验中获取新理论的实际意义——《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
本次读书选取的是赵祥麟翻译版本的《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最后一本著作。
以学界对杜威及本书的评价不难预见本次阅读学习将带给我的丰厚教益。但不可否认,笔者学识尚浅,尤其对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极少,自问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正确地把握、消化本书的精髓理念,即便读过也不敢夸口“读透”。只能说,抱着敬畏与虚心,以一个初出茅庐的身份在先进教育的大门外管窥蠡测一番,谨慎地加以发散与联想。不敢有指导别人之意,本次读书笔记也未建立较好的逻辑架构,琐碎零散之处还请见谅。
借用悉尼•胡克在导言里的说法,“这本著作也可叫做《今日之学校》,是关于正在实验中的一些学校的描述,特别是关于这些学校用实例说明的观念以及杜威对于初等、中等教育改革的建议。” 它的出发点是描述美国各地受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蒙台梭利和其他教育改革家影响的一些新型学校,并在这些学校取得的成果之上加上杜威自己的哲学和心理学的分析。
关于本书的大体内容和写作动机,约翰·杜威的自序里其实早已经表述得很清楚平实。“本书不试图发现一种完整的教育理论,也不考察任何‘体系’或讨论杰出的教育家的观点。”“我们试图指出当各学校用自己的方法着手实践时实际上发生了什么。” “通过显示一个教师应用这些观点时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希望给读者指出一些教育改革家的已经被广泛认识和认可的观点的实际意义。”在杜威之前,包括卢梭在内的许多人提出过各种不同的教育理论。所谓“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本书关注的是众多先进教育理论的“实验成果”。
“儿童期的真正含义就是,它是生长和发展的时期。”在第一章“教育即自然发展”中,一再阐述了自然发展的儿童期的重要性。“教得太早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真正教师是经验和感情,成年人除非根据他本身的条件,决不会学习适合他的东西。”就如卢梭所说,“那最大、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就是:不要爱惜时间,而要失去时间。假如一个婴儿能从母亲的怀里一跃就跳到理性的时期,那么现在的教育就是很适当的了;但是儿童自然的生长,要求一种完全不同的训练。”
我的理解是,既然是生长和发展的时期,最重要的是遵循儿童生长发展的规律,也就是书中所说的“自然发展”。“揠苗助长”式的超负荷教育只能百害无一益。但是在此又要提出疑问了,何谓“自然发展”?儿童期的发展规律是如何?不妨带着疑问继续阅读。
在第二章“教育即自然发展的一个实验”就是杜威和他的女儿杜威小姐收集到的一些学校的实践情况的反馈。菲亚霍普地区约翰逊女士的儿童学校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约翰逊女士称她的教育方法是“有机的”,代替一般课程的活动包括:体育活动、自然研究、音乐、手工、野外地理、讲故事、感觉教育、数的基本概念、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一定累积后,加设画地图和地形地理。约翰逊女士的一个说法令我十分受用,“我们必须等待儿童的愿望,等待自觉的需要,然后我们必须迅速地提出满足儿童的愿望的方法。
也就是说,遵循“自然发展”的很关键的一点就是遵循儿童自身的需求。当儿童想要接触新事物,想要获取新知识,我们提供给他,这时候的教学效果最好。学校为儿童创造环境,1
激发儿童的需求,再满足他的需求。
有一点特别引起我的注意的是菲亚霍普关于“手工”的安排。“男孩和女孩同样做烹饪和木工的工作,因为这种工作的目的不是训练他们从事任何行业或职业,而是训练他们成为社会上有能力和幸福的成员。绘画、泥塑和木工、缝纫一样,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背后的理论支持,根据书中的表述,是这样的:“注重手工的价值和把重点放在身体生长上是一致的。幼小的儿童必须继续学习,使他的肌肉运动越来越熟练地协调起来,如果他的身体要发展到健康和效率的最高标准的话,而且没有什么东西比用手制作东西所必需的有控制的和颇为精细的动作更加有助于这一点。”
这让我想起我在校外一个培训学校兼职美术手工老师的经历。班上的孩子们,不论动手能力的高低,都是真心热爱绘画与手工的,这是我从他们的眼神中读到的。坦白说,看着他们眼中闪烁着光芒,快乐地忙活着小手,是令我很享受的时刻。我认为,让小孩动手,这个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儿童全心投入、乐在其中的那个时刻是最珍贵的。但有的家长不这样认为,他们看重的是结果。尽管无奈,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想法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看法,也许这是如今社会功利性的一个投射吧。如何更好地让新的理念指导现状,这也是所有教育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第三章“自然生长中的四个要素”里梅里亚姆教授把学校的一天分成四个阶段,进行下列基本活动:游戏,讲故事,观察和手工。不难发现与约翰逊女士的教育理念中的一些共同之处。杜威对我们指出很中肯的一点现实:“他们的学校教育给予他们的任何手工技能或体力,或者他们日常的生活作业中的任何乐趣,以及文学艺术所提供的最好的东西,都是能被直接观察到和衡量到的更为确切的收获。”个人认为,这最表面的成果已经是很好的成果。而这背后的更深远的成果,同样是引人期待的。
之后杜威进一步向大家展示了裴斯泰洛齐的“实物教学”理论、以及很多学校“从做中学”、“教孩子们生活”等打破传统的理念及理论成果。篇幅之故,笔者在此就不做进一步阐述。粗浅地谈谈全书给我的感觉:
写于将近一百年前的杜威的著作,阐释的理念对当今各国尤其中国的教育现状还有很高的指导意义。这是值得我们尊敬、也是值得警醒的。西方的教育为什么比国内先进?值得深思的问题还有很多。以我,一个在中国教育体制下一路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身份来看,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值得改进的空间还很大。正确度是一个指标,创新力也是一个指标。孩子的成绩、证书很重要,孩子的人格养成也很重要。
教育是一件有重量的事业,中国的未来,需要当局和所有一线教员的共同努力。
何静雯 09小教4班 090121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