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聘任制改革不应重“任”轻“聘”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聘任制改革不应重“任”轻“聘”据报道,深圳在通过聘任制建立能进能出用人机制的过程中,并没有建立有效的考核与淘汰机制,仍不能完全打破公务员的“铁饭碗”。
推行公务员聘任制改革,是打破“能进不能出”怪圈的重要步骤,有利于激发行政管理者的活力。但是,逐步推广中的聘任制在考核内容上仍有“走过场”之嫌,往往重视人员的任用与管理,却轻视决定续聘与否的考核与评价。如果聘任合同解除的条件与委任制基本无异,又怎能产生合理的考评压力?如果对德能勤绩廉的判断仅靠“自我总结”和过去那种效力有限的“领导和同事打分”,势必难以形成完备的淘汰办法与强制退出机制。
要真正打破“铁饭碗”,只有“聘”与“任”并重。用更规范、更可操作的制度来完善考核体系,才会令履行公务者自觉保持勤勉,也才能确保聘用制改革收获实效。
第二篇: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公务员聘任制激发队伍活力
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公务员聘任制激发队伍活力9月4日,深圳市人社局公布,深圳将继续扩大聘任制公务员队伍规模,并配合深圳市委组织部落实好党群系统6大机关新进公务员实施聘任制工作,争取在两年内使聘任制公务员占全市公务员总数的比例上升到10%以上,总数为4000多人。据介绍,深圳于2007年进行聘任制公务员改革,已组织6次聘任制公务员公开招聘,构建起以职位分类、合同管理、社会化保障为主要特征的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制度体系。
通过大刀阔斧地推行公务员聘任制,对于那些平日里碌碌无为、应付差事,甚至胡乱作为的公务员来说,这样的新规,无疑是扣在他们头上的“紧箍咒”。毫无疑问,“公务员聘任制”的实施,不仅有助于降低机关用人成本,而且对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健全机关用人机制等,都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在广大公众的思想意识中,公务员一直都是“香喷喷”的岗位,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如今,通过大力推行公务员聘任制,将从根本上打破公务员的“铁饭碗”。
通过公务员聘任制的实施,广大公务员自然而然会更加严格要求约束自己,无论是在服务民众的思想意识方面,还是业务能力等,都将会得到一定的转变,如此看来,这样的新规对于发展将是极大助推。俗话说得好: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对于广大公务员来说,应当让自己时刻树立危机意识,让自己常有“如履薄冰”之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化压力为动力,积极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工作当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能力。
如今,我们欣慰地看到,深圳市在激发公务员队伍能量的过程中,大胆地推行聘任制,这将有助于一支脚踏实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公务员队伍的建设。当下,不少政府机关里都存在着少数公务员不思进取,工作消极,作风松散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公务员队伍的形象,也给其所在的单位“抹了黑”。这些人自恃考上了公务员,就拥有了一个“铁饭碗”,于是,也放松了自身要求。或许,在他们看来,无论平时工作怎么干,反正每月的薪水一分不少拿。有些公务员不仅迟到早退,而且在上班期间玩游戏、炒股票、侃大山„„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损害了政府机关的形象,也极大地降低了为百姓服务的效能。不过,如今广东省推出的新政,无疑给广大公务员都敲响了警钟,提醒大家要牢记自己所肩负的使用,要不折不扣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当然,如果能够在公务员当中逐渐形成优胜劣汰机制,让那些不积极进取、不为民服务的公务员随时“下课”,想必对于进一步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会起到警示效果!
第三篇: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公务员聘任制序幕已拉开
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公务员聘任制序幕已拉开日前,河南省郑州市公务员局透露,今年将在该市启动聘任制公务员试点,这意味着今后公务员手中的“铁饭碗”将被打破。(9月17日《郑州晚报》)
早在2007年,深圳就开始试点公务员聘任制。今年年初,随着江苏、四川、河南等地相继推行这一制度,公务员聘任制出现了一个小高潮。
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公务员委任制,公务员聘任制最大的不同或者说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引入市场机制,将公务员“终身制”变成“合同制”、将公务员“铁饭碗”变成“瓷饭碗”。简单地说,聘任制公务员就是“合同工”,合同期间,享受公务员编制和相关福利;合同结束,将不再享受编制和福利。
事实上,加快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努力探索公务员“有进有出”的任用机制,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公务员法》里也有着原则性的规定,“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可以预见,随着公务员聘任制不断走向深入,整个公务员队伍必然会产生不小的波澜,“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等“老大难”问题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解决。
当然,任何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一蹴而就,公务员聘任制也不例外。这项制度要想落地生根、形成“鲇鱼效应”,必然要经过一个由量变到质变、不断总结完善的过程。因而,我们在给予热烈掌声的同时,也要保持必要的冷静。如果不管不顾,想当然地要求改革者一步到位、“一口吃个大胖子”,恐怕只会伤害到改革的预期成果。
公务员聘任制的序幕已经徐徐拉开,期待更多地方早日加入到改革者和推行者的队伍中。如此,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乃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将变得更加可期。
第四篇: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明星参政议政不应成摆设
吉林延边华图教育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明星参政议政不应成摆设
明星艺人担任政协委员近来引发舆论争论。从目前的社会舆论来看,争论大多集中在明星的身份上。但是,笔者认为,舆论其实应该把注意更多地投向娱乐明星是否有能力履行政协委员的职责和是否按规定履行职责方面。
不可否认的是,明星作为社会有重要影响力的一个群体成员,只要条件符合,完全可以当选或受邀成为政协委员。担任政协委员的明星也毫无疑问具有合法参政议政的权利,也确实已经有不少明星政协委员成功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发挥了一个政协委员应该发挥的作用。这是值得社会舆论肯定的。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也看到有一些明星在当选或受特邀成为政协委员后,因各种原因未能发挥作为政协委员的必要作用,有人缺席会议,有人则在提案方面缺少作为。这种现象,应该受到舆论的批评和警告。
在中国,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文化影响,从政被公认为可以拥有权力,被视为是一种荣耀。有人甚至认为,一旦从政,就会在中国当下的社会中拥有很多资源,可以四处吃得开、玩得转。这种观点,在演艺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另一方面,政治组织方面也乐于让一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明星人物成为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以此扩大政治组织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协调社会各界的能力。这两方面群体的心态,促成了中国的明星政治文化。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艺人在受到大众欢迎后,很容易获得政协委员、特邀政协委员或者人大代表等各种身份。
这样的政治文化,确实有一定的作用,但弊病也随之出现。部分当选政协委员的明星其实根本没有时间或心思参政议政,个别明星的参政议政能力值得进一步考察。有些明星政协委员无法参会,当然也有苦衷,比如演出档期排得太紧,或出国在外无法赶回参会等。但是如果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明星政协委员频繁出现这种情况,就易给公众造成一种明星委员是“花瓶”、是“摆设”的印象。
这样一来,尽管政协靠明星委员引起社会关注、协调社会各界资源的目的是达到了,明星成为政协委员后拥有更多社会资源的想法实现了,但政协委员最根本的职责——参政议政,却可能因为明星委员的消极作为而大打折扣。
明星可以成为政协委员,但参政议政不是演戏。参政议政是一件具有政治严肃性的事情,参政议政需要走基层调研,需要根据调研写作提案,需要根据合法程序参加政协会议。明星成为政协委员,不该是为了自己再添一顶光环,不该是为了进行政治投资,也不应是配合政协做变相广告。明星成为政协委员,应该切实履行自己政协委员的职责,反映社会群体的问题与需求。只有这样,明星政协委员才能获得人民的认可。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形成更健康更开放的政治文化
吉林延边华图教育
第五篇:2012年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事业单位改革
2012年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事业单位改革
120多万事业单位,3000多万从业人员,900多万离退休人员……在中国,事业单位,这个仅次于企业的第二大法人组织,正在迎来命运的巨大变化。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日前正式发布。这一改革方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对事业单位改革进行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研究所所长朱光明表示,这是继农村改革、国企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之后,中央不断完善改革总体布局的又一重大决策,是中国社会又一次重大变革。
中国事业单位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广东省中医院的改革样本
时任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忆及多年前的医院改革,不禁感慨万千。“一路走来,仿佛攻克一个个碉堡。”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广东省中医院打破“大锅饭”,按照企业方式进行了分配制度改革。“改革有效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可很快也出现了一些副作用。有些人开始开大处方,多买药,多赚钱。”老中医禤国维说。
吕玉波意识到医院有自身的特殊性,不能完全照搬企业做法。“我们继续探索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分配制度改革。”
到2000年,广东省中医院将收入高低与工作量和科室的费用控制水平挂钩,分配与医务人员贡献大小和学术水平高低、业务能力强弱挂钩。如此一来,彻底切断工资和业务收入的直接关系,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但作为公益单位,医务人员的收入并不能无限提高。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吕玉波发现,对医务人员来说,能否在事业上有所发展,是他们最为看重的。“要让每一个进入省中医院的医务人员都能看到一个铺设好的成才阶梯。”
于是,广东省中医院加强培训等内部机制的改革,把全国著名的专家请进来培养人才,其中国医大师中就有13人。该院医生张忠德说:“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医院要制定这么严格的培养计划?谁不能顺利完成,谁就不能升职称。一些人称其为魔鬼训练,叫苦连天。可坚持过来以后,大家明白了医院的良苦用心。和一起毕业的人相比,我们确实成长得非常快。”
人事制度改革是困扰事业单位的一个难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一潭死水,几乎成了通病。广东省中医院实施全员聘用合同制,变“相马”为“赛马”,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形成了“想干有机会,能干给岗位,干好有地位”的良好的竞争氛围。
医院人事处处长陈裕说:“在医院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他们各有擅长。我们提出了,让合适的人流动到合适的岗位的理念。比如有些人原来做科主任,可大家觉得他更适合搞业务,那就选择更适合的人上来做主任,离开主任岗位的人也并不觉得有什么难堪。在医院,上上下下成了常态。” 正是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广东省中医院服务患者人数位居全国公立医院首位,年门诊人次超过630万。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室9个;近5年争取到的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而且还连续三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成为全国卫生系统的一面旗帜。
近年来,类似广东省中医院的改革试点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行业,纷纷开花。比如,2005年6月,江苏省无锡市分别成立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管理中心,探索事业单位管办分离;2009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开始了转企改制的历程,探索事企分离;由台塑集团与厦门海沧公用事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05年5月共同投建的福建省厦门长庚医院,被视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典型。
20年酝酿 一朝结果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前期行业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央编办副主任张崇和表示。
最早参与到《指导意见》制定工作的朱光明说:“与此前的政府机构改革和企业改革等相比,这次事业单位改革,从整体制度设计到政策准备,做的都是最好的。”
据介绍,从2005年起,朱光明等人就已经开始准备《指导意见》,到2011年3月制定完成。
在这过程中,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启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通过试点,对《指导意见》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朱光明说,“事业单位改革的安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当然,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经验积累绝不止这六七年。早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就提出,按照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2000年中央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明确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截至2011年底,全国签订聘用合同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已达90%。
事实上,在本月与公众见面前,《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已于去年3月制定完成并下发。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启动。
张崇和介绍说,中央建立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为召集人。2011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座谈会,对改革进行系统部署。各地陆续召开了改革工作部署会议,普遍成立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有序地推动改革。
2011年5月,中央编办印发了《关于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如今,清理规范工作已基本完成。
张崇和表示,分类工作平稳推进。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个试点省市分类工作进展较快,两个试点省市基本完成了分类工作,其他试点省市已基本完成模拟分类,创造了不少好的做法经验。其他地方已着手研究分类工作,有的还进行了模拟分类。“中央编办正在会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细化中央国家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分类目录,指导地方制定区域性分类参考目录等工作。” 改革推进需解5大难点
按计划,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个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地区,应于2010年底结束并向全国推广经验,但由于遇到诸多棘手难题,试点工作仍未结束。
“事业单位的改革非常复杂,面临的任务也很艰难。”朱光明直言,后续的改革推行会遇到较大的困难。
《指导意见》的发布,只是一个开始。
目前而言,第一步的困难是分类。“因为这个关系到将来的利益保障,许多单位都想争取归入利益没有损失的分类。同时,地方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和财政结合在一起,政府压力很大。”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是最大的风险。”朱光明说。在广东推进事业改革试点过程中,以高校教职工为代表的公益类事业单位内,掀起了一股提前退休潮,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学秩序。他们认为,若不申请提前退休,退休金将大大缩水。
第三步的困难是与事业单位改革相伴的人事制度改革。
朱光明说,事业单位里存在编制内、编制外的人员,改革任务之一是把这种差别从事实上消除或基本消除,这种改革阻力较大。
“长期以来,作为事业单位的出版社,其在编人员均为学校在编人员。如何处理好老员工的安置问题成为了改制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关负责人说。
经过多方论证,出版社找出的解决方案是:在原属学校事业编制的人员退休之前,出版社与广西师范大学签订人员借用合同,广西师范大学与其签订派遣合同,出版社与其本人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订立劳动合同,退休后回到学校,与其他退休职工享受同等待遇。对于新体制员工,出版社仍继续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管理。
第四个就是事业单位的去行政化。朱光明说,事业单位有很强的官本位意识,并且日益强化。“改革成不成功就看去行政化去得怎么样。”
“第五个难点就在于推进改革的组织协调。”朱光明说,“《指导意见》关键在贯彻落实,还需中央加大支持力度,改变一些部门不愿改、不敢改的局面。”
改革需要“长征”的耐心
德国洪堡大学社会学家茨姆曼尔对中国的改革十分关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德国改革事业机构用了几十年,至今仍在摸索。中国的事业单位改革更需要耐心,就像完成一次“长征”。
既然路线图已经画好,时间表已然挂出。接下来,事业单位改革将沿着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四分”工作方针有序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公益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改革不是简单地减人、减机构、甩包袱,更不是把事业单位搞小变弱。”这一基调,在记者采访中,中编办的同志始终强调着。
事业单位改革回顾 1995年·拉开序幕
全国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会议在河南郑州举行,这次“郑州会议”正式开启全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
2001年·分领域推进
国家陆续下发关于调整学校管理体制、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中央国家机关和省区市厅局报刊结构等若干决定,事业单位改革分领域推进。
2006年·收入分配改革
事业单位开始实施收入分配改革,事业单位随即实行了岗位绩效工作制度。
2008年·117个地级市铺开
国办印发《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当年底117个地级市开展相关改革。
2012年·公开招聘全覆盖
人社部表示,2012年,公开招聘制度将在全国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实现“全覆盖”。
其他国家也在砸“铁饭碗” 德国
与城市交通、水电供应、托儿所、老年护理、垃圾处理等有关的“公共服务行业”都算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大部分都在接受私营化改革。德国公共事业单位的雇员虽不是公务员,却享受类似公务员的待遇。调查显示,80%的德国大学毕业生把当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雇员看成理想职业。
韩国
韩国的事业单位按照资金和人力资源分为三类:公共企业(如韩国电力公司和高速公路集团等)、准政府机构(如韩国国家养老基金和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等)和未分类事业单位(如政府投资的研发中心和国立大学附属医院等)。韩国的事业部门改革的主要措施和中国类似,包括:合并与取消、裁员、私有化、功能调整、变卖给投资公司和薪酬改革等。
越南
2006年,越南政府进行事业单位改革,出台了关于公共事业单位职责任务、机构编制、财务等自主权的规定。越共中央政治局也于2011年提出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将一些公共服务社会化,将以往的财政拨款改革成为购买公共服务。